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译文】人世间有多少令人伤感的往事,只有西塞山的地形亘古未变,依旧枕着长江的滚滚寒流。

【出典】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注:

1、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2、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

今逢:一作“从今”。

故垒:旧时的壁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



3、译文1: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译文2:

西晋的王濬驾着高大的战船顺流东下离开了益州,金陵上空的所谓帝王之气黯然而收。几千尺长的拦江铁锁,被长长的火炬烧熔沉落江底,一片投降的白幡白日摇摇晃晃走下石头城的城楼。人世间有多少令人伤感的往事,只有西塞山的地形亘古未变,依旧枕着长江的滚滚寒流。如今四海升平天下一统,而那些早已废弃的古时的营垒依然存在。萧萧芦荻在西风中摇摆,满目凄凉,正是衰枫的残秋。

译文3:

王濬的战舰从益州顺江而下,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失。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从石头城上升起。六朝兴亡往事让人伤怀,西塞山依然屹立在长江边。正是四海一家全国统一之时,秋风吹拂旧垒墙头的芦荻。

译文4:

当王濬统帅战船从益州东下,金陵的王气就黯然消失。拦江的千寻铁索沉到了江底,石头城上竖起了一片降旗。人世间经历了多少回兴亡盛衰,西塞山却依旧临江而峙。今日遇上了四海一家的太平年代,但是从前的营垒还在秋风萧瑟的芦苇丛里。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5、翻看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好久不读古文了,调节一下最近的阅读。刘禹锡是诗豪,我曾经很喜欢的他的那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宋玉开创的悲秋题材在这位唐代大诗豪的笔下也是高亢豪迈的,对于年轻人很励志,而今在读刘禹锡,我更喜欢这首《西塞山怀古》中颈联的两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生的伤怀感叹总有,也总是段在,比起大自然的永恒不变,对比出一种咏史之外的更为让人感到伟大的悲怆情绪。

三国的一部历史看到结局就是一部荒诞史,王浚导演了这部历史最后落幕的一场戏,曹操父子经营多年的曹魏政权最后都是为司马氏做嫁衣,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蜀汉江山,扶不起的是刘阿斗,匡扶不了的是大汉江山,一夜秋风五丈原,金陵,这名字如东方红般的毫光万丈,只是一个楼船下益州,江南的王气也是“黯然收”。金陵的宿命是一种顺江而下的历史宿命,被攻破的历史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个虎踞龙盘的石头城历来被视为良好的建都所在,结果那些建都于此的王朝不是偏安一隅就是苟延残喘,没几个好收场的。

孙氏父子辛苦打下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三国争雄中势力最弱的是江东却挺到了这幕大戏的最后,孙皓是个暴虐的败家子,李后主后来亡国但是对百姓很好,南唐被围了好久也每一个老百姓内部造反,甚至有着垂泪对宫娥的诗词,为人还是厚道,孙皓的荒淫早就民心丧尽,那政权早就内部瓦解了,千寻铁锁列于长江就以为是马奇诺防线了,这世界哪有什么攻不破的防线,除了人心。金陵形盛,但是有时候这种天堑铸就的安全保障反而太让人依靠凭借,自以为是了,太让一个政权感到安全和安逸了,都不如那些四战之地的都城,更能激发危机意识,奋发图强。

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叫气节的精神,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一种已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刘禹锡写这首《西塞山怀古》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明显在走下坡路了,虽然这个王朝还维持着形式上的统一,但是藩镇拥兵自重蠢蠢欲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看到了那种盛世华衣下的危机,借着六朝往事的凭吊也在提醒这当世的人。专制国家的最高当权者喜欢打扮盛世,不喜欢这种批评,仿佛没了这种声音这个国家就一片祥和了,就不天怒人怨了,就永远的国下去了,哪个统治集团不希望自己千秋万岁,皇帝到底,可惜啊,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被制造出的盛世毕竟太过镜花水月了,穿帮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得过且过也好、极尽享乐也好,他们也不想承担改革的风险,六朝是怎么灭亡的?大唐王朝又是怎么灭亡的?读懂历史的兴亡我们也读到了一种宿命、一种讽刺、一种不可救药的荒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真是好诗,无论是刘禹锡伤六朝往事,还是后人伤盛世唐朝,的确山形依旧枕寒流,我的文字不会流传,不过可以确定后人还会有人读刘禹锡的这首《西塞山怀古》,他伤的也许是我们的盛世,而山形还是依旧枕寒流,就像类似于黄宗羲定律,有时候人被盛世久了,真会分不清楚到底是天朝到底是人人真的歌舞升平,回光返照的最后癫狂。

盛世啊!谁愿意听危言?掩卷读罢,遥想千年,西塞山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兴亡浩叹。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18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3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13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3名。



6、刘禹锡,一个我很喜欢,很真性情的男人。刘禹锡生在韩翃之后,作为后辈,他显然是高过前人良多。诗歌散文都有出类拔萃的作品,而且在为政之道上也颇有清名,不像韩翃只是在皇帝身边做做随从亲信,与国与民无大建树,留在后人眼中是典型的书生形象。

时至今日,我们说到怀古诗,还没有人能越过刘禹锡不谈。读他的诗问发现他显然对金陵情有独钟,或者说特别有感觉。梦得的怀古名篇《西塞山怀古》,和《金陵五题》将咏史诗推向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我每读到“黯然收”时,也很黯然。几乎再没有人能将金陵的成败兴衰写得这样回味无穷了。好的怀古诗一定也是好的叙事诗,将风光都化在里面。哪怕是一处废墟,经他手指点过,也可以在幽幽的春草上,看见时间从上面掠过的痕迹。

昔时王濬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造战船征东吴,于公元280年正月从成都出发,沿长江向东吴的首府金陵挺进。同年三月吴主孙皓就在金陵城上树起降幡。孙皓的败亡在于他自己的荒淫失政,失去民心。一旦晋军顺江而下,他立刻就无法抵抗,梦得写的已不止是六朝事,他咏的是隆隆不变一直往前的历史。哪个王朝,哪一个人的沉堕不是因为自身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最为人叹赏的也是这两句。西塞山是自古军事要塞,青山无言见惯人世变迁。渐渐地,我们都随他步入虚空之中,仿佛置身于滔滔的河流之中,不再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得失,不再流连一日一年的情绪,不再执迷于此一生,回首处,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人身渺小,光阴浩淼。这种对比足以让人黯然到怆然泪下。人在这世间苦心经营一辈子,纵然功成十分,能够安心享用的,又有几分?如同手握沙砾,到最后还是要散失开去。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铭刻?何人何事我们可以劝服自己这样值得?

我们的心是荒野还是沃土。

很多人最早知道刘禹锡是因为他的《陋室铭》,课本上的刘禹锡是平直刻板的。这样留在记忆里的印象是一个清寒孤高的书生,穷困潦倒在自己小小的一间陋室里发出激愤之音。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在这篇铭文的最后,他省略的话是“君子居之”。事由某次孔子要搬到东夷去,那是东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人说那里太简陋了,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他认为自己是君子。《陋室铭》呈现出是君子所理解的“道”:在简陋的地方居住,所交往的人都是君子贤人,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寄托。这样愉悦。那么身体所居住的环境又有什么值得苛责的呢?他被贬安徽和州时困居陋室的激愤之作,不足以代表他全部的精神风貌。这个屡遭贬谪的男子,清高不屈桀骜都是有的,隐逸却未必。他一直有着很强的用世之心。而隐逸之道,与他的人生理想两相背离。

真正的刘禹锡很有豪性,书生意气不能说没有,但更多时候他是在做着很实际的事情,为国为民。再说他哪算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呢?入仕之后的他,即使屡遭贬谪也是一直当着不小的官。

有一种人,在红尘中翻转多时还是会回到他自己的天地中,有一种人,即使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他也一样会回到红尘中来。我相信,刘禹锡的心灵深处是淡泊宁静的,接近他在《陋室铭》里言及的那种心态,所以历经风雨也不改初衷。梦得其实和子瞻很像,都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屡遭打击,都是很能够随遇而安的人,都曾经遭受诗案的牵连。中年跌拓,晚年得享太平。

永贞革新的失败,可以看作他一生仕途的转折点了。805年,刘禹锡同柳宗元等人被贬出京城。事情严重到这样地步,皇帝下令遇赦也不许还。

长安,是很多人的长安,却不再是他的长安,城门在身后缓缓关闭。走出长安城的刘禹锡回首巍峨的城池,有深深的不舍与感伤。他年青时游历长安,上了一书,没什么效果却结交了不少朋友。793年他进士及第,同第登科的还有他后来的好友及战友柳宗元。

记忆开端的长安一马平川太顺畅,所以就如所有的少年新贵一样春风得意,以为自己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他锐意革新。政治如猛虎野性难驯,谁手中有骨头就扑向谁。一夕之间,优势就到了反对党的手里。八司马一起被贬出京城。他初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做司马。

我总潜意识地认为,文字狱是明清才有的事,自动省略了唐朝,但刘禹锡的事让我想起来,唐朝也是有“文字狱”的。只是表现的形式有些不一样。老百姓常常是祸从口出,而文人则是祸从诗出。

十年之后的元和十年,他回到京城,本来事过境迁,事态往好的发展,柳宗元也回来了。不料,这时候,一场游春一首诗,又惹出事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桃花诗案”。在被召还京师,听候派任的间隙里,刘禹锡去了京郊的玄都观散心,看见一路上满朝新贵车马鲜妍,他心里不痛快了,做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我们现代人不容易读出这诗的奥妙来。甚至以为,这不过是一首游春赏花的诗,就像我们去旅游之后回来写的抒情小文一样。然而却不是这么简单。这当中的隐喻被当时人读出来:梦得将千树桃花当作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谁让那时候是个以诗入话的年代呢,即使那些没什么才学的权贵,写不了诗,品读诗文的本事还是有的,大家纷纷读出了老刘同志的讽刺不屑。你们这些的趋炎附势、结党营私的人,如今虽然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然而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不过是因为排挤了我们(八司马)才攀上高位的。于是“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唐才子传》)性子硬的刘禹锡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到远放,被贬谪为连州刺史。

“语涉讥刺”四个字让我想起两百多年后宋朝的另外一桩诗案:“乌台诗案”,此案的主角是苏轼。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以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予以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举出“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总之是说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结果苏轼被拘禁御史台近百日,差点被判死刑,后蒙神宗恩赐被判流放黄州。御史台是主管弹劾官员的机关。汉御史台遍植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人遂以乌台代指御史台。

如果说,苏轼身险“乌台诗案”还有些遭受政治株连,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意思,刘禹锡身陷“桃花诗案”就有点顶风做案,不知韬光养晦之道的味道了。结果这一次,他在京城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赶出京城。再受十二年的贬谪之苦。一切就像他在《竹枝词》里吟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些打击,他傲然领受。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作为好朋友的他,的确很了解刘禹锡的性格。刘禹锡身上有豪侠气,他也像一个侠客那样飘零半生流落江湖。后来他在扬州与白居易重逢,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叹息他才高命趸,他笑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依然是不服输的性格,时间没有改变得了他。

虽然他也消沉过,也一直不忿自己的“逐臣”身份,自言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然而跌拓也不易其志,他心里对这人世有热烈的希望,所以就连写秋思也逸兴飞扬。别人写秋思是一气儿奔悲秋的路子去,他偏要吟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首诗我最初读到的时候真是很惊,耳目一新。

由此可以望见梦得性格中乐观积极力求突破不盲从世俗的一面。然而就“悲秋”的诗作来说,逢秋便悲,登高落泪,不单是诗之成例,简直成了人之常情。即使刘禹锡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也改变不了约定俗成的文化习惯。

求新求异这种性格,在诸事顺遂的时候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在倒霉的时候,可就是受人以柄的致命缺陷了。从秋思到桃花诗,他从来学不会附和。不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创新精神,他在被贬各地的时候都会注意吸收当地的文化精华,不但政绩上一直很好,个人的文学创作上更是精进。

梦得怀古词写得好,在他手上发扬的《竹枝词》更是一时之盛。《乐府诗集》上载,他在沅湘巴蜀之地,以俚歌之陋鄙,乃依骚人《九歌》做《竹枝词》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竹枝词》《杨柳词》不但有艳质,还有艳魄。《竹枝词》显然比《杨柳词》更婉转更有飘逸的味道,有风人雅致又深得民歌风味,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三首:

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翟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都觉得无须去作评,解释。这青山碧水一样婉转流畅的诗歌,又像峭壁的山花一样难以企及,我们只能仰头观望。巴蜀儿女的情思被他细致描摹。人心的缺憾被他放大。那转瞬即逝的情意,反复无常的人心,有情无情的困扰,都在曲辞之间了。真是由不得人不世世传唱。

面对无法把握的事情,豁达的接受面对是最好的心态。就像梦得十二年后重游玄都观,眼见昔日的桃花已谢,连桃树也无影无踪,只剩一地荒草,百亩荒苔。他又写了一首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与其赞他姿态昂扬,不如说他已经变得从容冷静了,不再去讥讽谁,对一切能够平静看待。我看见的梦得,终于长成了内质坚定的老树,在春光中焕发新芽,却不再招摇。我自是坚似磐石,静如山岳,那时光呼啸而过,风移月迁,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7、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梦得骤然将眼界和思维都放开了。他退入到历史当中,由眼前进入到浩渺历史中,站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握着一截被大火烧断的铁链。远处是超然世外的西塞山,青山无言见惯征战杀伐,流水有声带走六朝金粉。渐渐地,我们都随他步入虚空之中,仿佛置身于滔滔的河流之中,不再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得失,不再流连一日一年的情绪,不再执迷于此一生,回首处,心已行过千万重山。



8、并非你亿万年沉沦黑夜, 并非黑夜亿万年只作你的愿景, 那些人世间永恒的虚岁逞耀你恬静光芒的时候,就悄悄掩藏了你无奈借光的惶惑 。于是你一半温柔 一半残忍地让“日后”的谎言苟延残喘,不敢公诸于世。是你私心庇佑,害怕神话的仰望和敬仰不复有,还是你兀自凄苦掼了,悖离幸福温暖的定义?凡人中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种与你亲密无隙,旷世独立的柔情你可曾感触?吕本中的“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你可否懂得惆怅词人对你此生无悔的惺惜见怜? 谪仙江边豪饮,遇你湮身水中,盈盈脱落薄纱时,竟为之倩影痴情一纵,举世哀绵,你可否为他的奇痴动容? 那些朱阁绮户,重轩镂槛中幽闭的人和花不也是在天天翘盼你应一个良辰美景?情人间的雅琴颂瑟不也记录了你看似无情却多情的微妙清景吗?相隔千里的亲人们,经受离情别苦后还有什么比那时那刻共同沾染一掊清辉更值得慰藉和徜徉安宁?战火纷飞的边关,处处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萧疏暮景,唯有你在夜夜的星空坐拥着不变的思念和真情。 在史诗中,人们评论你光风霁月, 荦荦大端,戈铤辰星。在剧变的尘世里,你的阴晴盈亏引来诸多神话的信仰和猜测。除了太阳只有你被人们这样长久信任着,从祖先到我们再到我们更远的后代,这种沁入肌髓的信任根植在每一代人情感的触点上超越了时间。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月伴随着叶落,乌啼,梵唱,斜倚的风烛供重重的念想在每一个清凉的夜中清醒过,失眠过,焦躁过,冷静过,感激过,悔悟过…。

那些真实的心境似乎与你仅一裳之隔,听得见,摸得到,只有你不辩浊清地为人们紧紧守住梦中的唠嗑,藏在纯黑的幕布下。而人们对你最好的回报就是不断向单纯幻想的人隐瞒和忘却你借光的事实。你若有情当智慧的我们拿着科学力证打破你传说的光环时,你会不会逃遁天边永不思尘?或是解开名誉的桎梏,宠辱两忘,依旧东升西落,纵横星野。 你本光华擦身,只不过数万年前偶然低头一觑便与红尘难解难分,注定了你和其他星球身份的殊别; 你本无事,无奈为尘世夹道歌唱,哀求,逢迎的声音而惶惶不歇; 你本天空的玉玑美人,颜如渥丹,瑰姿艳逸,碧魄连云,只不过深沉的天河等不到船渡你去热闹的天街,你便落寞地在人间渡口引得江河水涨,万虑潮生。听祖祖辈辈用他们生分的口音把你入诗,入词,入画,入史,入戏,入悲情,入欢喜,入相逢,入别离…而你本是你自己。佛偈有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兴许你就是造化中的自己不小心被有情的他方造化了一遍。和人间相觑依伴的漫长岁月里,造化从未止步,只是消逝过一些该记得和不该记得的东西,我们管它叫“过往”。许多尘埃就把“过往”拈了去,埋葬了,再也找不着了。也不知东升西落的轨迹谁更早些,地球在老,我们在老,月亮在老…

我宁愿去相信这种因时间损耗的老去更具备一种成熟的特质:有朝一日死亡的讯息将变成高等域畛里重生的玄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不已经应验过了吗?芸芸众生,现在的,从前的也许我们谁也不认识谁,可是我们认识了月就认识了更多的情感投射,我们对不相识的人产生了怜悯,伤痛和成全,因为我们感同身受,因为还有一种意志不顾时间,空间的阻挠,存在的,死亡的人共同拥有,仍继续薪火相传到千秋万世。这种伟大的意志就是爱,它既能带走又能义无反顾的留下,在局内又在局外,在尘间又在广宇,在时间交替里又在空间的变换中。我相信生物和非生物一直有他交流的“声质”(语言的媒介),或许是种不易察觉的气味分子或电波。我更愿意去相信,所有的存在都有一股意志催生着能量,我们只是易被爱造化的那类生命体,而非生命体横空出世后,经历漫长岁月的等待,终会被人类爱的意志记录和改写。月亮如是,宇宙如是....



9、 小桥流水人家,是诗人定格给我们最理想的家园。我想起我的先人们,自从有了这老屋祖宅,他们在这屋里进进出出,靠它遮风挡雨繁衍生息,劳作,吃喝,拉撒,生育,谈笑,做梦,忧患,病痛,熬药......尤其是那些曾经出入这老屋祖宅的女人们,有的从这屋子里远嫁他乡为人妇,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再返回这屋子; 有的从十里八乡迎娶进门,从而成为这老屋祖宅的"内人",吃斋念佛,相夫教子,生儿育女,养老送终。那纺车"吱呀"响了,那锅盆碗筷奏出古乐曲......她们从出嫁那一刻,注定完完全全融入这老屋祖宅,洗尽铅华,青春不在,一代代延续着一个古老的家族。正是她们初为人妇的纤纤玉手起老茧,捡拾柴薪拔亮灶火,燃起不绝如缕的炊烟,使之我的血脉里,流淌和积淀着百分之百的她们的潮音?我的十个指头永久保存着她们的"田螺"与"簸箕"。她们,值得敬佩与缅怀,就这样逆来顺受,风雨漂泊走过这些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我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这老屋祖宅前,想着,想着,抬头眺望,门外浮动着的远山落日余晖,像一枚硕大,熟透的柿子,缓缓地垂落,垂落.....

然而,我的先人们,也一定曾经站在我这个位置上,从两扇厚厚向旷野徐徐敞开的大门口,深情地目送同一轮不知疲倦的落日。

暮色苍茫笼罩着四野,暮色一样灌入渐渐隐去的老屋祖宅。

星光微熹下,我竟忘却饥肠辗辗在找碴,蓦然回首,老屋祖宅,庄严静 穆如庙宇祠堂,它寄存着生命,岁月,血脉流畅的动人故事......

览遗踪,胜读诗书言语。于是,对于这老屋祖宅,我的内心陡然升起一股深长的敬畏----



10、南方,杭州,这个季节,好冷,围上那条黑色的围巾,淡淡的一句问候:你,好吗?坚强的心,便柔软。

守望着那片日渐陌生而遥远的风景,所有的语言慢慢已成苍白,无数的等待之后,只得这淡淡的一句:你好吗?

你好吗?

简单的三个字,轻轻的从嘴里吐出,一点点轻愁,一点点欢喜,一点点淡定,是的,只是一点点。狂乱的心跳已经平复,无数的忧伤已成过往,剩下的,只是那样一点点的,淡然。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的,青山无言,见惯了人世的无限变迁,仿似在告诉人们:人生有限,自然永恒。我们又何苦留连于一日一年的情绪,何苦痴迷于此一生?回首处,轻舟已过万重山。

所以,再相逢时,只得一声淡淡的问候:你,好吗?便如有,万语千言。

搜寻了很久很久,才发现,所有的问候,唯有这句,才能说出心底最深的感受,唯有这句,才能说出心中最深的情感。

望着天边那淡淡飘浮的浮云,寻找着白云深处的故事,在风的呢喃里,带着这声浅浅的问候,追逐着那份飘逸的思绪。

你好吗?无数次静夜的呼唤,无数次午夜的梦回,无数次梦的入口的徘徊,只为这声淡淡的问候,只为这点淡淡的牵挂。

你好吗?轻轻的问候,在春的旖旎里悄悄绽放,在夏的繁华里云淡风轻,在秋的落寞里悠然回望,在冬的萧瑟里写满温暖。

你好吗?轻声的问候,拂去了红尘的牵绊,无关着风月的诉说,象清水兰花一样的洁白明净,轻触心海,涟漪,亦在绿波里柔柔荡漾。

你好吗?往事在慢慢忆起,所有惊心动魄的欢欣和悲伤都从珍藏的回忆里静静地浮出,一种温馨,也似浅浅的春草,在温暖的阳光下愉悦地滋长、蔓延。

你好吗?曾经绻倦悠长的思念,在如此情深意长的问候里,也悄然沉醉。一声淡淡的问候,你好吗?曾经的陌生,也成了熟悉,而心与心的距离,亦已不再遥远。

是的,你好吗?简单的三个字,轻巧的仿若一杯白开水,而心动,却是这样的情意绵远,意味深长。

你好吗?我无语,沉默里,有风吹过,眼睛顿时迷朦,是的,是沙,迷朦了眼。而涌动心里的,只是如此一句,反反复复。

你,好吗?



11、每个人都有往事,往事有两种,一种是明媚的阳光的,一种是失意的疼痛的。明媚的阳光的,好像天边簇拥的大团云锦,我们可以动不动就把它们抖弄挥洒出来,和别人一块分享它如烟似霞的轻盈、美丽、欣喜;失意的疼痛的,却一丝一缕深深掩藏在心的褶皱里,像细细的烦恼强韧的发丝勒进肉里,很难拔出,更难示人。就像中天明月,人们只看见她的从容光洁,却很难想象她在千秋万古中被流星陨石撞出了多少伤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1910.html

更多阅读

乱舞风云 萌兽来袭误惹妖孽暴君

乱舞风云一急风骤雨下江东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切问而近思的而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句出自《论语·子张》一节此句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互为发挥,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译文: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出典] 虞世南 《蝉》注: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2、注释: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

声明:《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为网友但愿花开如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