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留存 4月26号听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记 黄厚江

时间:2013年4月26日上午

地点:苏州中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大家预习了吗?你们老师给你们说了预习要求了吗?

生:我们不知道。老师也没说预习要求。

师:大家能背了吗?我请三位同学上来默写,每人六句。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可以六句,也可以从头默到尾。有没有不想默的,(有一位学生表示不愿意)那你就负责找黑板上同学有没有默错的地方。

师:在三位学生默写完后,表扬第一位男生:能自己想到把题目、作者也写上。

师:逐一请三位同学朗读自己默的部分,并指正了“薄”、“着”、“散”、“掣”等字的读音。

师:请刚才负责盯的同学也说说,黑板上的默写是否有错。

生:没什么大问题,小问题也没有。

师:第三位女同学默的,有点小问题。指出她的标点都写成了小圆点。

师: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三位同学的默写。看看三位同学的默写,从书法角度看,哪个更好。

生:第三副。

师:我也觉得是第三幅,有行楷的味道。但如果上面有些留白,就更好了。

随感[黄厚江先生的课向来直接导入,不玩虚的。一上课就让学生来默写,多少出人预想。基于应试需要具备的默写要求,并着力在让学生默写时不能出错,不回避应试,实诚。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语言积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但是,不教这个,能教什么?余映潮的语文课上常有“美词积累”这个板块。看似不奇,但于学生,大有裨益。说实话,教室里总有一两个语文素养还很糟糕的学生,能让他们掌握几个词语,也是语文老师能做的一点好事。注意到一些细节:黄厚江先生对匆忙下去的男生说,你拿着粉笔下去,可以留做纪念。对读错字的女生说,你其实没有错,是口误。多音字的读法,是一门学问,我们都会出错。这三位同学留在黑板上的默写,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了伏笔。]

师:大家看看,这首诗歌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生:雪、送。

师:你能看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很快找到,并言之有理。

师: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副画大致是这样的:万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有个人的在风雪中越走越远,这个人的影子也越来越远,唯一留在眼前的是走过后留下的马蹄印。这个画面动静结合,很有意境。

师:问你个细节:这两句里,能看到人吗?

生:不能。随即又说:其实还是有人的。

师:比我高明,我不能再教你了。你坐下吧。是的,无中有人。画面中没人,但我们读者心里是知道有人的。

师:还有没有同学来说说由诗句想到的画面?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我看到:一阵风吹来,地上的草向一边倒。在八月的时候,就飘下了鹅毛大雪。

师:这个同学很不错。因为我们一般从这两句中看不出画面的。

师:大家觉得“一阵风吹来”,能不能这样说?

生:不行。风特别大,把草都吹折了。

师:对,这不是一阵风,是狂风。可能已经吹了很多天了。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我来说。营帐外面,漫天飞雪,有些雪花飘入营帐里面,即使穿了狐裘,还感到寒冷。

师:有两句特别难想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我来说,你们看我说的好不好?

师: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都是干裂的河谷。一朵朵的愁云在天上飘,让我心生愁绪。

生:不太好。百丈冰,没提到。怎么能说一朵朵的愁云在天上飘呢?万里凝,应该是白茫茫的一片。

师:对,他对。

随感[这个环节。我以为是黄厚江先生在践行他的一句话:以语文活动为主体。在想像画面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黄厚江先生曾经说过古诗欣赏教学的关键有二:一是读,二是想象。读是为了更好地想象,想象是为了更好地读。这也和他教文言文的方法一脉相承。我在亚马逊上购得《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一书,看过《黔之驴》实录。黄厚江先生革文言文逐字逐句讲解之弊。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疏通文意。教白雪歌,如果用白话去翻译,那不是符合诗歌规律的教法。以诗译诗,还不错。黄厚江先生的方法,更胜一筹。学生在描述画面的时候,读通了诗意,兼有了审美的过程,也提升了审美品位,磨砺了表述能力。本色语文,绝不是不讲技巧,是无招。更智慧的招式。更高明的招式。是更高境界的语文课堂。]

师:这首诗总共十八句。有人说,保留两联四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师:大家的看法一致。的确,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余的诗句擦去。

师:千树万树梨花开,能看到梨花吗?

生:不能,是雪花。

师: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雪花呢?

生:是六角形的。

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是:是梨花一样的雪花。

师:地上全是雪,树上全是雪。一堆堆,可能是最合理的。

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如果转化成画,写画成长方形框,还是竖窄条框?大家觉得可以画上哪些内容?

生:竖窄条框。画上将军、山、营帐、惨淡的云、漫天的雪。

师:我也觉得竖窄条框的好。可以画上凸现边塞特点的事物。如:辕门,小旗。师自然地在黑板上描上大致轮廓。

师: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分别作画。并取名,该怎么取?

生:前面两句,“白雪歌”。后面两句:“送武判官归京”。

师:那其他的十四句不写,好不好?

生:太突兀,不连贯。

生:内容太单薄。

师:换个角度问,其他诗句有什么作用?

生:写其他诗句,可以体现边塞的特点。

师:同意。大家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找到边塞的特点。

生:胡天、都护、瀚海、胡琴、琵琶、羌笛。

师:换钢琴行吗?换笛子行吗?

生:不行。体现不出边塞的特点。

随感[语言为核心,莫过是语言的鉴赏。黄厚江先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处大为着力。“梨花”一词,讲得透彻。孙绍振先生说,应该在学生一望便知之处讲出学生的一无所知。学生在几经思考后,认可了黄厚江先生“一堆、一堆”的说法。这期间,学生有疑惑,课堂一度有些拖沓。相比我们通常听到的那些行云流水的课,颇令人沉静。是的,本色的课堂,是更真实的课堂。本色语文,绝不是简单,是简约。是不断等待学生。是不断唤醒学生。是一种简单下沉淀的厚重。]

师:最后,我们再来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情感。谁来?

生:读。较平淡。

师:大家觉得她读出感情了吗?

生:没有,应该读出凄凉。

师:那你来试下。

生:读。似乎不凄凉。

师:你分析得凄凉,但读得不凄凉。那我来读,大家看凄凉不凄凉。

师:读。凄凉。尤其读到千树/万树/梨花/开。几乎是一字一顿。

师:大家觉得能不能读得这样凄凉?

生:不能。

师:要凄凉,但不能太凄凉。送别的诗歌,不一定凄凉。诗人生活在盛唐。当时的男儿自愿到边塞,建功立业。应该有豪迈的情怀在里面。大家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生:春风。

师:还有吗?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

师:对。冰天雪地,红旗飘不飘?

师:不飘。红旗。带来一抹激越,一抹豪迈。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豪迈激越。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以同学为主,我来配合。读出感伤中有豪迈。

师生读。效果可以。

师:全班同学,跟着这位同学一起读一遍。

结束。

随感[我一直在等黄厚江先生讲这个“红”字。讲这首诗歌,这是绕不过去的。在最后朗读时涉及,奇。知人论世后用“红”字印证,妙。文章紧要处,无一不及。一堂课,先默后读,拉拉扯扯。不变的是:语文的元素。不变的是:听说读写。不变的是:师生共长。上黄厚江先生的课,学生是幸运的。听黄厚江先生的课,我也是幸运的。我相信:不上课的时候,黄厚江先生,在虞城小巷子,和我偶然瞥见的一个藤椅上欲睡的老人无异。但,走上讲台,他是另一个人,一个需要抬头,才能仰望的教者。]

2013.4.2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2349.html

更多阅读

2010年4月26日舞儿记(含结婚照片 2016年10月26结婚好吗

今天很想玩以前买的那些单机游戏。生化危机啊。明星志愿啊。模拟人生啊。结果。。盘总是缺。要么就是装不了。。。好像和我作对一样。搞了很久什么也没玩到。伤心死了。。。小小白也说很想玩的。可惜还是没能弄出来。每个游戏都缺了

军训日记之《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给爸爸的一封信日记

4月26日星期四军训日记之《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现在,我在军训营已经是第四天了。说实话,我真的有一些想家。不知道您们想不想我,我想您们也想我吧!在军训期间,几乎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完成。如搭蚊帐、洗碗、洗

声明:《整理留存 4月26号听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记 黄厚江》为网友炙熱的夏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