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马三立 王凤山文本 王凤山去世后 马三立

马:看见没有?

王:啊?

马:看见了吗?

王:看什么?

马:这就是观众对演员的爱戴。

王:可不!

马:演员要对观众(的)尊敬,为什么每个演员上台要鞠个躬,敬个礼啊?

王:啊?

马:得罪谁了?赔个不是?

王:没有。

马:不是,这个欢迎你们来,向观众问好——哎呀!你们都来了,你们好啊!这就……就心里话,不说了。

王:哎。

马:鞠个躬,表示向观众问好!

王:哎。礼貌。

马:鞠躬嘛!严肃认真,规规矩矩,要鞠躬45度。

王:嚯!

马:抬头,看观众。

王:噢。

马:为什么看看呢?给谁敬礼呢?给你们鞠躬啊!就都得看,都看到了,全有,有谁算谁,一个跑不了!

王:嚯!

马:这鞠躬要认真,要低头,再抬头 。在鞠躬的时候不要抬头,

王:鞠躬……

马:那时不要看,

王:哦……

马:……

王:这是鞠躬啊?

马:杂技团,顶碗!

王:好嘛!

马:从前有句话嘛,未曾学艺先学礼!

王:对!

马:人讲礼仪为先,树讲枝叶为源。

王:恩!

马:咱们中国嘛是礼仪之邦的大国,外国人都佩服咱们中国讲究礼貌。

王:对!

马:十年动乱的时候,那就不懂什么叫礼貌了,什么叫长辈儿,什么叫老师了。

王:嗳!

马:什么叫领导,满不懂 。“敬人者,人恒敬之”嘛!这不是“四书”上有吗?

王;噢。

马:什么叫“四书”、“五经”啊?

王:啊!

马:“四书”、“五经”是什么?

王:什么?

马:念过吗?“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上论语》、《下论语》、《上孟子》、《下孟子》这六本儿。这是……这叫“四书”。

王:噢!

马:“五经”啊,就是《诗经》、《书经》、《易经》啊,《礼记》,《春秋》啊……你念过吗?背过这个吗?

王:哪儿?我背过?没念过!

马:念呐!

王:啊?不成!

马:我借给你,你看看……

王:您甭借,借我也不认识,我小学毕业!

马:那哪儿行啊?

王:念过语文啊,算术啊,教科书。

马:哎呀,文化水平太低了 !

王:可不!

马;太低了!

王:哎。

马:这怎么行啊?你可要好好加强学习啊!

王:嗳!

马:文化学习努把力吧!

王:嗳,嗳。

马:找我去!有时间吗?

王:哦,找您?

马:有时间到我那儿去。

王:啊!

马:啊?!我----给你辅导辅导!

王:好好好。

马:啊!

王:我有时间上您那儿去!还得求您多指教!

马:嗳-----!这我爱听!

王:啊,爱听。

马:指教!对!我应当好好教训教训你。

王:嚯!

马:哎---我指教指教嘛!这是对的,我很喜欢这样的人,啊,我可以帮助你,你啊算我徒弟!

王:恩?

马:嗳!你算……我没收过徒弟嗳!你说我这么大个子,没人拜过我,没人……我没徒弟,你算我徒弟行吗?哎!你……你叩我!

王:啊?

马:你叩我,叩我行吗?

王:我叩你?我揍你! 什么叫叩你?

马:叩头啊!叩头拜师啊!来来来,算我徒弟,算……

王:等等……

马:来来……

王:哪儿的事儿!跑这儿来拉徒弟来了?你看看。

马:没徒弟啊!

王:你没徒弟啊?你先别忙,你教徒弟?我拜你为老师,我跟你学什么?你有什么学问?我学什么呀?

马:学啊……

王:学什么?

马:你看看!

王:我看看?

马:学什么都行啊,学……你需要的吧!

王:哦,我需要的多了。

马:你说,你学什么吧?天文,地理……

王:哎!

马:数学!

王:哎!

马:化学……

王:哎!

马:物理化……

王:这都学?

马:哎,历史……

王: 学!

马:古典文学,诗词歌赋,说学逗唱,音乐舞蹈……

王:哎!

马:煎炒烹炸,焖炖溜熬,缝补浆作,看孩子,做饭……

王:这叫什么学问那?你说说!

马:你瞧! 学问呐!

王:啊,学问?我上您那儿学看孩子做饭?

马:练达人情皆学问嘛!生活知识嘛!

王:哦……

马: 你需要学什么?你找我吧,没我不知道的!

王:你啊?

马:哎!认字儿多,知道事儿多!

王:啊?

马:别的没有啊,知道事儿多点!

王:知道事儿多!

马:知道事儿多点儿,有人管我叫马大学问。

王:马大学问?

马:嗳!我走在街上,一看,“嗳!马大……马大学问!

王:噢?

马:“马大学问!”外号“活字典”!

王:活字典?

马:我!人家给送的外号!

王:怎么个活字典?

马:活字典!你有不认得字儿,你找我!

王:找你干嘛?

马:告诉你啊念什么!不认得,告诉你这念什么。甭查字典!

王:哎呦!

马:有我,就活字……你提笔忘字,不会写 ,找我!告诉你,怎么写!

王:哎呀!有学问!

马:嗳!

王:那您一定看的书多。

马:哎!对了。

王:是吧?

马:对了!

王:有学问!

马:这肚子里没别的,念的书太多了。

王:啊?

马:你听听啊,嘣嘣的 ,念的书!这里没别的。

王:什么呀这里?

马:都是书啊!

王:啊?

马:都书,你看吧,都看出我来了。你摸摸,你摸摸。

王:摸?

马:摸!

王:摸……

马:使劲!

王:哎哟,摸什么呀这个?

马:摸呀!

王:好!跟搓板儿一样啊! 一个棱儿,一个棱儿的。

马:这叫一棱儿一棱儿的?

王:啊?

马:一本儿一本儿的!

王:[一本儿一本儿的?

马:嗳!

王:就这么硌手?

马:硌手啊?精装的!

王:精装的?

马:嗳!

王:嘿嘿,我摸不出来,您这……

马:摸呀!看哪!

王:看什么?

马:看这意思。

王:看你不就这模样吗?

马:学问呐!

王:啊!学问?

马:听哪 ,听。

王:听也听不出来。

马:怎么听不出来?你听这意思哪!

王:什么呀?

马:言谈文雅,举止大方,未语先笑,代客煎药。

王:噢……药铺!药铺!还代客煎药?

马:谁药……谁药铺?

王:你说的!代客煎药!

马:这句没有用,这是个配句儿。

王:嘿!没听说过 !谁说话还有配句儿,衬句儿?

马:你不懂语法,语法修辞不……主语,谓语啊!

王:哦。

马:你呀!你好好你跟我呆长了, 你就知道了。

王:哦,知道。

马:我这点学问呐……嘿嘿,咱说膀的力的啊……

王:哎!哎!

马:我呀……

王:等等……膀的力的?嗨嗨,就冲您这词汇,您就不像有学问的人。那大学毕业,坐在一块儿:咱说膀的力的啊!有这句话吗?

马:跟你转文,我用得着吗?我跟你转文,我用得着吗?我?跟你可不就这个吗?我就大学毕业。

王:你呀?

马:这不前些天,前些天,这不是南开大学,找我吗?

王:找你干嘛?!

马:让我讲那个鸦片战争 那一段儿。

王:噢。

马:近代史,就道光年鸦片战争那会儿……讲……让我当个——副教授!

王:啊?

马:请我……

王:副教授?好啊!

马:好什么?我一听我就火了,

王:啊,

马:教授,还来个副……副教……还加个副字儿。

王:啊。

马:我连理都没理他!

王:嚯!

马:还给我来个副教授!我夹大衣我就……夹着皮大衣我走啊。

王:哎!哎!哎!什么?皮大衣?这么热的天,你还夹皮大衣?

马:我没有别的,我就一皮大衣。

王:嗬!成啊!您……您撂家吧!

马:白天不穿!

王:干嘛还白天啊?晚上也别用!

马:晚上盖!

王:盖那干嘛?

马:我就研究那个古典文学!

王:噢。

马:历史,古典文学,诗词歌赋,

王:噢,

马:《古文释义》,《古文观止》,看过吗?我给你念点儿?我给您背点儿?我给您讲点儿?

王:这都成?

马:诗词歌赋……《唐诗三百首》我能背!

王:嘿!

马:《千家诗》,《毛主席诗词》,你说吧!哪段?我都会!

王:嘿!

马:我没事,我尽写啊!

王:噢。

马:《清平乐》啊、《卜算子》啊、《忆秦娥》,《满江红》,

王:恩!

马:《西江月》……我最近,我不是写了几首《西江月》吗?

王:谁呀?

马:我!我……我……我写的!

王:你写了几首《西江月》?

马:嗳!对了。

王:以什么为题啊?

马:就以现在当前咱们国家各个方面的形势大好,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各个行业都发挥了冲天的干劲。

王:是啊?

马:我写得不行。

王:太好了!

马:我写的不好,我这词句粗糙,你笑话。

王:不笑话!

马:你笑话!

王:哎!我不笑话人!

马:不笑话?

王:我还学习呢!

马:哎,你看看,我写这个啊……

王:哎?怎么从这出来了?

马:我给你拿去,在……在我皮大衣里。

王:哎!别拿 ,别拿,别拿!

马:我给你拿去,你看看。

王:不是你写的吗?你在这给我念念,我听听就成!

马:念念?

王:哎,就在这儿念念。

马:我念念《西江月》?

王:哎!

马:你听听?

王:啊!

马:行!走,咱找没人的地方,没人的地方念去。

王:干嘛?没人的地方念干嘛?在这儿念!

马:不在这儿念。

王:怎么啦?

马:怕人听见,怕人听见。

王:怕人听见?咱们说这一段就为让大家听见。

马:哦,说这就让大家听见?

王:对了!

马:我不知道啊。

王:好嘛,还糊涂!

马:哦,就为让人听见,他们没告诉我啊?我……我念念,我念念这个《西江月》啊。头一句啊,“党十二大召开”,头一句是六个字。

王:哦?六个字一句?

马:不是,也不是准六个字一句。

王:哦 ,

马:《西江月》的句子是“六六七六”,

王:怎么叫“六六七六”?

马:六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六个字。

王:噢。

马:六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六个字,反正第三句是七个字,这叫“六六七六”。

王:是。

马:要是“四五七六”呢,那就是《清平乐》。

王:明白了。

马:好,我念念啊。

王:好,好。

马:我念念《西江月》听听啊。

王:嗳嗳。

马:听啊,《西江月》。

王:啊。

马:……真舍不得念!

王:嗨!这有什么舍不得?

马:[马凑到王耳边]……

王:你嘀咕什么?这没有嘀咕的,您站这儿念!

马:党十儿大召开,人民喜悦欢腾

王:都喜欢。

马:形势大好乘东风,国家繁荣昌盛。

王:不错。

马:社会主义中国,日益欣欣向荣,好似旭日在东升,照耀美好远景。

王:不错。

马:宣传五讲四美,提倡美好心灵,文明礼貌讲卫生,整顿市容环境。

王:对!

马:知识分子政策,党的伟大英明。极左思潮全肃清,切实拨乱反正。加强安定团结,有利四化进行,生产直线往上升,干劲越来越猛。

王:就是。

马:实行交通法规,减少车祸发生。骑车如果闯红灯,罚钱别怪民警!

王:那怨谁?

马:党员干部同志,全心全意为公。整顿党风扫歪风,亿万人民歌颂。

王:对!

马: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无穷。在哪儿开采都现成,足够万年使用。

王:有的是!

马:油田煤矿普遍,森林树木山峰。金银锡铁钨锰铜,自己就往外拱。

王:嚯!

马:工业科学发展,坚持自力更生。有所创造有发明,世界各国震动!

王:对!

马: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联产计酬一实行,产量超出一等!

王:是。

马:一心为了四化,满腔热血沸腾。人人心心向北京,拥护中央决定。

王:对。

马:发展文化艺术,提高创作水平。热情歌唱工农兵,词句通俗易懂。

王:对!

马:西皮二黄京戏,青衣花脸老生。唱打念翻做表情,基本功要过硬!

王:当然!

马:河北梆子剧种,

王:怎么样?

马;唱腔确实好听。

王:是啊?

马:评戏更是受欢迎,

王:啊!

马:高门大嗓真冲!

王:嗓子好。

马:各省地方戏剧,风格流派不同。取长补短精又精,腔调改革新颖。

王:不错。

马:歌剧话剧舞蹈,唱歌男声女声。

王:全有。

马:高音低音二重声,掌握音律要领。

王:是啊?

马:大鼓坠子单弦,京韵梅花京东。

《西江月》马三立 王凤山(文本) 王凤山去世后 马三立
王:你听。

马:西河梨花有乐亭,鼓点嘣嘣嘣嘣。

王:呦呵!

马:再说大擂拉戏,排练须下苦功。

王:当然!

马:有味没字儿一哼哼,模仿就像真景。

王:跟真的一样。

马:杂技凭耍变练,双杠爬竿儿高空,

王:武的。

马:单轮儿骑车钢丝绳,最悬木桩大顶!

王:是悬!

马:万般总而一论,最好还是相声。

王:相声?

马:雅俗共赏都爱听,喜闻乐见曲种。

王:不错。

马:工人师傅听我,生产超额完成。

王:嘿!

马:月月做到满堂红,评奖你拿头等。

王:嚯!

马:农民社员同志,来听我说相声。

王:听一段?

马:粮棉油料好收成,蔬菜增加品种!

王:您听听!

马:解放军的战士,个个学习雷锋。

王:不错。

马:保卫祖国立新功,练好杀敌本领!

王;嘿!

马:学生常来听我,学习更加用功。

王:当然。

马:跳级升学第一名,作业一贯优等。

王:越学越好!

马:商业财贸系统,各位姐妹弟兄。服务态度真热情,顾客表扬尊敬。

王:是。

马:街道妇女同志,把我相声来听。

王:来听啊。

马:管理治安查卫生,注意健康没病!

王:嘿!

马:老年退休人员,别忘听我相声,

王:常来着点儿。

马:老当益壮更年轻,以乐幸福晚景!

王:对!

马:有人初次听我,

王:头一回!

马:夸我与众不同。

王:是啊?

马:相貌好像大学生,

王:就这个?

马:问我家乡贵姓。

王:在哪儿住?

马:姓马名叫三立,出生原籍北京。一九一六属大龙,九十二斤体重。

王:嗨!谁问你分量!

马:夸我艺术高超,

王:高超!

马:可配专家名称。

王:这是专家?

马:评奖应得前几名,奖金马上就领!

王:这就领奖啊?

马:有人评论凤山,

王:哦,还有我?

马:相貌可气可憎。缺少文化糊涂虫,简直任嘛不懂。整天混吃闷睡,艺术一无所能。尽出洋相人来疯,纯粹大个饭桶!

王:我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4252.html

更多阅读

《西江月》马三立 王凤山文本 王凤山去世后 马三立

马:看见没有?王:啊?马:看见了吗?王:看什么?马:这就是观众对演员的爱戴。王:可不!马:演员要对观众(的)尊敬,为什么每个演员上台要鞠个躬,敬个礼啊?王:啊?马:得罪谁了?赔个不是?王:没有。马:不是,这个欢迎你们来,向观众问好——哎呀!你们都来了,你们好啊!这就……

《绝望主妇》第三季剧情分析 绝望主妇第二季剧情

《绝望主妇》第三季远比第二季成功,看来跟它比较充分的准备分不开,看了第二季的时候真是怀疑编剧已经江郎才尽,那可是太遗憾了。简单分析第三季的剧情如下:悬念,电视剧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在每一集结束的时候让观众有一有未尽的感觉。在绝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读后感 西游记第二回读后感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读后感故事梗概:孙悟空除了妖怪以后,就继续保唐僧西天取经。他走在前面,忽然发现没有路了,于是他问了一个樵夫,那樵夫说这里有两个妖怪,在平顶山上,有一个水帘洞,他们就住在那里,于是,孙悟空让猪八戒巡山,还要看师父。可

声明:《《西江月》马三立 王凤山文本 王凤山去世后 马三立》为网友执灯一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