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趣闻录——乾隆是如何借“冷猪肉”打击朋党的? 打击销售病死猪肉

乾隆十三年,入仕已47年的老臣张廷玉在漫长仕途上第一次受到了处分。

这年九月,“皇家出版社”文颖馆修成了《御制诗集》,进呈御览。乾隆翻阅一看,发现了几处错别字,勃然大怒,遂命将大学士、文颖馆总裁官张廷玉等三人“交部议处”。这是张廷玉有生以来第一次被“议处”,虽然处分不重,但已足使他惊心。

这一年冬至,翰林院按惯例为去世不久的孝贤皇后写祭文,文中用了“泉台”二字。尚未从丧妻之痛中解脱出来的乾隆又吹毛求疵,认为这两个字不够“尊贵”,以大学士张廷玉为首的翰林院官员被以“全不留心检点,草率塞责,殊失敬理之义”的罪名罚俸一年。此诏一下,张廷玉更是心胆欲碎……



张廷玉,29岁高中进士,并被点为翰林。33岁那年获得了一次与康熙交谈的机会,给康熙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成为他的贴身低等小秘书。由于服务出色,45岁时升为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雍正登基之后,不论大事小情都要和他商量,凡有谕旨均由他缮写,君臣相得13年,感情至好,甚至一天也不能相离。雍正五年五月,张廷玉生了一段时间病,雍正忽然说:“我连日臂痛,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近侍惊问其故,雍正道:“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这不就是我臂痛吗?”此事传开,成为一时佳话。

雍正末年,张廷玉回家省亲,雍正写信给他:“朕即位11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情深意重之态,形于辞色。雍正累迁他为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两部。为了表达对他的欣赏,雍正立下遗嘱赐鄂尔泰和张廷玉“冷猪肉”,身后配享太庙。这是一项极高的政治荣誉,清朝二百余年,他是唯一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汉人。乾隆即位后,对这位三朝老臣更是优礼备至,奉为汉臣之首。

在传统政治中,做皇帝近臣,特别是位高权重的近臣,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伴君如伴虎”,中国历史上那些声名显赫的文臣武将,大多数下场不佳。特别是曾经居大位、享大名者,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完满收场的。而截止到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在政治最高层一直稳如泰山,四十多年从没犯过任何错误,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不能不说,他确有过人之处。

首先,张廷玉有过人的才华。张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为皇帝起草文件起,就充分表现了出色的秘书才能。雍正即位之初,屡有诏命,每次雍正口述后不过片刻,张廷玉即可拟就,每日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其文思之敏捷实非常人所及。他办事非常勤勉,不惜心力,史称他晚上退朝后还要点双烛治事,即使已经就寝,还经常在枕上思索所拟之文,或觉不妥,立即披衣起身改正。

其次,张廷玉是康熙时期的大学士张英的儿子,张英因为“慎密恪勤”,深得康熙欣赏,被提拔为一朝“宰辅”,在政治高层安享尊荣数十年。在父亲的启发下,张廷玉年纪轻轻,却已深通为臣之道,他认为,做高级大臣最忌讳的有以下四点:

一是性格过于刚直,比如比干和海瑞。他们不讲方式方法地与天子作对,下场当然悲惨。

二是做事过于讲原则,比如岳飞。只从国家民族角度去考虑问题,却不顾及帝王个人心理隐私,以社会正义去挑战帝王的一己之私,终至不死不可。

三是权力过大,不知谨慎。历史上倒霉的权臣多是由此。

第四点则比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大臣们因为“好名”而获罪。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统治术上大有创新。他们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过于在乎自身的名誉,也会妨碍他们全心全意、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妨碍他们成为绕指柔的奴才。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雍正、乾隆两朝,都有大臣因为“好名”而被皇帝严厉打击。

张廷玉在政治生涯中,全力避免犯以上错误。他的政治信条是绝不要因为政治思路的差异而与君主产生冲突。因此他不做政治家,而只做大秘书;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他是那种有才干、有风度、没思想、没坚守的奴才典型。在明主身边,他是一个襄赞有功的能臣;在暴君身边,他也会是一个避祸有术的“态臣”。这样的人,皇帝用起来才放心。二

虽然把臣术练得如此炉火纯青,进入乾隆时代,张廷玉还是感到了一丝丝凉意。他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年轻皇帝太精明了,比他的父亲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刚刚登上皇位时,乾隆曾经相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处事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他发现,官僚们具有深刻的奴性,集体性格是“蹬鼻子上脸”,只有把这些饱读诗书的“大人先生”们准确定位为奴才,并且用管理奴才的方式来管理他们,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此时他才真正明白了父皇雍正为什么要那么酷烈苛刻不留情面地对大臣们,自己也很快掌握了驾驭清帝国这艘航船的高难度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对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位老臣的尊重中也加入了提防。因为他发现,这二人正在成为两大朋党的首领。

能人之间总是难于相容。鄂尔泰与张廷玉二人地位相当,性格不同,凡事都不肯居于对方之下。科名早、资历深的张廷玉有点儿看不起后来居上的鄂尔泰,性格倨傲的鄂尔泰也不买张的账,因此二人关系十分冷淡。这种状况,正是开启朋党政治的最佳条件。虽然鄂张二人并无植党的企图,大臣们却各怀揣度攀附之意,满族大臣逐渐开始投奔鄂氏门下以求提拔,汉族大臣渐渐聚集在张氏之门互通声气,朋党之雏形渐渐出现。

“擒贼先擒王”,要打击朋党,必须从打击朋党的领袖入手。鄂氏性格傲慢,行事张扬,常常被抓到把柄,自乾隆五年开始,乾隆不断打击他并多次降旨,指出其假公济私之实迹。好在鄂尔泰于乾隆十年幸运地病死了,总算保全了名节。

在打击鄂尔泰的同时,乾隆也没有放松对张廷玉的观察。幸亏张廷玉平时对于朋党嫌疑懔如临渊,绝不轻易帮人说话,也绝不轻易介入人事纠纷,所以在鄂尔泰连连受到指责和处理时,他却安然无恙。

然而,鄂尔泰死后,乾隆的注意力必然完全集中到他身上,虽然他不想成为朋党领袖,但是身处如此高位,想不被攀附是不可能的,主动要投靠他的人如蝇之附,驱而不走。同时,身处官僚政治的利益场中,他再摆出一副正大至公的神态,也无法完全掩饰手中巨大权力的偏向。几十年间,他私下办的事,偷偷送出的好处也车载斗量,虽然手腕高明,毕竟不能完全没有形迹。所以,虽然乾隆的雷霆一直没有落下,张廷玉的心却无时不处于紧张之中。他感觉自己退出政治舞台的时间到了。

乾隆十三年正月,张廷玉进宫参加新年宴会,宴会后提出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

听完张廷玉的请求,乾隆回答说:“你死后享受配享太庙的最高荣誉,生前怎么能贪图逸乐?”素来缜密的张廷玉对这个问题已有所准备。他叩了一个头,引经据典予以辩驳,末了又说,宋、明两朝也有享受配享荣誉的大臣退休回家的,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中国皇帝趣闻录——乾隆是如何借“冷猪肉”打击朋党的? 打击销售病死猪肉

没想到,这句话令乾隆的目光一下子冷了起来。明初名臣刘基退休归里,是朱元璋猜忌功臣的结果。于是,他敏感地认为,张廷玉要求退休,是因为在朝中受了冷落,所以心生不满,同时也说明张氏把自己当成朱元璋那样的刻薄寡恩之主,担心会落得“不测之局”。

这让乾隆很不痛快,天生好辩的他开始拿大道理压人:刘基并非主动求退,而是被明太祖罢斥回乡。为人臣者,当法始终如一的荩臣,比如诸葛亮,就为皇帝效忠一生,这才是大臣的最高境界。

张廷玉立刻说,诸葛亮遇到了战争时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不得已。自己则幸遇太平明主,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在太平时代,能享受到林下之乐。乾隆又犀利地说,真正忠君之大臣,不论什么境遇,都会一心不变,比如皋夔、稷契得遇盛世贤君,龙逢、比干则遭逢乱世暴君,处境不同,然忠诚之心相同。

张廷玉立刻听出了乾隆的弦外之音,不敢再接话茬儿了,于是“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

张廷玉没想到自己的请求遭到了拒绝。他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乾隆降下长篇谕旨,将君臣间的这一番争论公布天下,并将这件事提到了“臣节”的高度。

受到如此严厉批评,张廷玉心惊胆战,只好打点精神,继续到朝中点卯。不久之后,就遇到了开头提到的政治风暴。

乾隆十三年,与乾隆恩爱无比的孝贤皇后的去世让乾隆悲痛欲绝。皇后去世一个月后,乾隆阅看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发现满文译文中将“皇妣”一词不小心译成了“先太后”,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判处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斩监候,秋后处决。消息传出,全国官员都大惊失色。

然而大家的震惊才刚刚开了个头。五月,乾隆认为皇后的册宝制造得“甚属粗陋”,把工部全堂问罪,又因为祭礼所用的桌子不够干净,把光禄寺主要官员一律降职,因为册谥皇后时礼仪出现了小小纰漏,礼部尚书也被降级。

事情到此远远没有停止。按满族旧习,帝后之丧,官员一百天内不能剃发。不过,这只是一种不成文的风俗,大清会典中并无记载,开国日久,汉官甚至一些满族官员对此已不甚清楚。十多年前,雍正皇帝去世时,许多官员并没有遵照旧习,朝廷并没有追究责任。因此,皇后之丧中,许多人都剃了头。乾隆发现之后,大动肝火,认为这是官员们对已故皇后“大不敬”,一品大员、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和湖广总督塞楞额被赐令自尽,湖南巡抚、湖北巡抚也被革职。

与此相比,张廷玉所受的处分不值一提。然而,他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不祥。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鳏夫因为丧偶而导致的心理失常事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风暴实际上是乾隆对官僚集团压抑多年的不满的一次总爆发。从这场风暴开始,乾隆对大臣的态度从开始的“以礼待之”渐渐变成了颐指气使、呼来喝去,动辄痛骂训斥,任意挫辱,只有对张廷玉,还竭力维持着表面上的礼貌。不过,两次处分也使张廷玉吓破了胆。他明白一旦开了头,更大的打击就会随时到来。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在一次君臣谈话中,乾隆关心地问起张廷玉的身体,张廷玉趁机再次试探着提出了退休。恻隐之心使乾隆破例改变了以前的决定,于是发布谕旨,说是否真要退休,听他自行抉择。这道谕旨典型地体现了乾隆的风格,即把所有的道理都把握在自己手中,而置他人于极难应对的地步。

按乾隆的设想,张廷玉接到这道谕旨之后应该善加揣摩,写上一道奏折,一方面详述自己确实老病,难于支持,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虽然身体衰弱如此,也决心守在皇帝身边,直至死去。如果这样,乾隆就可以再发谕旨,说他读了张的奏折,十分感动,张的忠心可为天下人臣之表,因而特命张荣归故里,享泉林之乐。这样,君臣一场,足以为天下后世所法。怎奈张廷玉见到谕旨后,大喜过望,当即上奏谢恩,说准备明年春天启程。

看到张廷玉的回复,乾隆叹了一口气。不过他还是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和善意,优诏褒奖了张廷玉,赐给他许多珍宝器物,准许他以“原官致仕”。在上谕中还充满感情地期待十年以后,“朕五十正寿,大学士亦将九十,轻舟北来,扶鸠入觐”,君臣重新见面叙旧。

截止到这个时刻,张廷玉的一生可以说无可挑剔。享过荣华富贵,及时平安降落,死后名垂千古,这是几千年来做大臣做到的最高境界。可惜,人生往往就是那么难以捉摸。



自请求退休时起,张廷玉的朝中对手大学士史贻直就开始大肆宣扬张廷玉没有资格配享太庙,并多次在乾隆面前陈说其辞。因此,退休成功后,张廷玉又想起了另一个问题:皇帝上一道谕旨说过,“从祀元臣,岂有归田终老之理?”史贻直又一直鼓动皇帝取消自己的配享资格,那么,自己回到江南之后,身后还能不能得到配享的荣誉呢?

犹豫了多日,张廷玉还是进宫请求乾隆做一个明确的表示,写一个保证书以杜史贻直等人的奸谋。听完张廷玉的哀求,乾隆十分诧异,不过为与父亲留下的这位三朝元老创造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还是同意要发布恩准张廷玉配享的诏书。

皇帝破例施恩,按例第二天他应该亲自进宫谢恩。只是近八旬之人,前日为进宫已经折腾了一天,在皇帝面前又应对良久,消耗净尽了精神,第二天没能起来,命其子张若澄代他到宫门谢恩。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疏忽惹来了大祸。乾隆原以为,如此“施与特恩”,张廷玉一定感激涕零,第二天早早来谢恩。张廷玉没有亲来,乾隆认为这一事实证明了他的设想:张廷玉对皇帝并没有真情实感,在其所有要求都一一得遂之后,就视皇帝为陌路,连见皇帝一面都不愿见了。积累已久的怒火在这一瞬间被点燃。当天下午命军机大臣写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是怎么回事!

当日在军机办事的大臣是傅恒和汪由敦二人。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与张廷玉关系极深。他明白乾隆这次发火非同小可,连忙派小厮到张府传信,让张廷玉有所准备。第二天天还没亮,张廷玉就强撑着,跑到了宫中,叩头请罪。这真是一个再愚蠢不过的举动,因为此时皇帝命他明白回奏的谕旨还没有发到张家,此举明白告诉了皇帝,有人向他传递消息。

军机大臣向张廷玉泄露消息,此举无疑是朋党积习的一大暴露。没想到自己打击朋党十多年,居然还有人如此大胆。乾隆的怒火升腾到了极点,他当面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把张赶走之后,他仍不解气,花了一天时间,亲自缮写了一篇上谕,公布天下。这道上谕讲了这样几层意思。

一、张不来谢恩,明显是视此“莫大之恩”为他应当分得的,是先皇许下的,与当今皇上没有关系。当今皇上既然下了保证,那么今后必无反悔之理,自己与当今皇上漠不相关了。二、张廷玉要求皇帝下保证书,明显是信不过皇帝。三、张廷玉急于求归,是对新皇帝没有感情。四、军机处泄露消息给张廷玉是明显的结党营私行为,张临走前要在皇帝身边安插亲信,“留星替月”,实在阴险。

这道谕旨彻底撕破了乾隆对张廷玉“优容”的面纱,露出了隐藏多时的獠牙。四条大罪一出,大有把张廷玉彻底打翻之意。按照此口径,不但张氏被罢官丢爵在所不免,身系牢狱加以穷追也未可知。一旦兴起大狱,则牵连张党众人。一时满朝上下,尽皆紧张。张廷玉更是后悔莫及,在回奏的折子中极尽自责:“臣福薄神迷,事皆错谬,致干严谴,请交部严加议处。”

好在乾隆并不想兴起大狱,他的一举一动,背后都有深谋远虑,不会因为一时喜怒,而打破自己的既定大框架。

接到张廷玉言辞悲切的回奏,怒气有所发泄之后,他又发布上谕说,自己一直努力包容张廷玉,这次严旨斥责张廷玉,主要为打击结党之习,并不是真要打倒他个人,但其所为实不当配享太庙。

把张廷玉弄得灰头土脸,名誉丧尽之后,笔锋一转,又说,虽然张廷玉不配配享,但是他做皇帝,向来仁至义尽,所以并不剥夺张氏配享之资格,因为配享是先皇所赐。但伯爵是自己所赐,张廷玉对自己既然没有感情,何必要给他,因此要削去张的伯爵,以示惩罚。这篇奇文,把对父亲遗命和张氏的不屑表达得淋漓尽致。

张廷玉一生的脸面,付之东流。辛苦一生,希望平安收场,没想到最终却弄得这样尴尬难堪。志灰神丧之余,他只想赶快回乡,不料,就在张廷玉马上要启程之时,乾隆长子永璜去世了。

张廷玉曾经做过永璜的师傅,有师生之谊,因此必须参加丧礼,初祭后,丧礼告一段落,张廷玉上奏,要马上启程。不料这道奏折又一次令乾隆勃然大怒。乾隆对长子很重视,皇长子才过初祭,丧服未除,张廷玉就要南还,可见对皇室并不忠诚。乾隆又一次降下谕旨,旧事重提,认为毫无忠心的张廷玉不够配享资格,事件的结果是:廷臣集议,大家一致认为张廷玉不应配享。于是张廷玉被皇帝明令取消配享资格,灰溜溜回到了老家。为了“配享”,张廷玉奋斗了一生,没想到最后还是栽在了这个上面。四

回到老家的张廷玉心神俱疲。然而,噩运却并未到此为止。张廷玉精神刚刚好转,朝廷中就又出了一件祸事:他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在母亲去世后,为了挣点“考试补贴”,居然隐瞒母丧消息,“匿丧赶考”,为御史储磷趾所参。

乾隆又一次想起了张廷玉。因为朱荃在仕途上起步,就是受了张廷玉的举荐,何况张后来又和他做了儿女亲家。处理了朱荃后,乾隆又发布谕旨,说张廷玉举荐此人,并与之结亲,是在乾隆年间,“在雍正年间,伊必不敢如此”。张氏平日谨慎,深通远祸之道,在雍正年间不会做出这样的事,而在乾隆年间竟敢肆无忌惮至于此,这不是藐视朕吗?他命张廷玉老实交代“公然与为姻亲,是诚何心?”

乾隆对张廷玉的嫌怨之情,溢于言表,绝不容眼里掺一点沙子的乾隆决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以示惩罚,并派出自己信任的内务府大臣德保,去执行这个任务。

乾隆十五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家,不由分说,竟以查找是否还有遗漏的赏赐物为名,开箱砸锁,挖地三尺,抄了张廷玉的家。好在张廷玉持身之谨并非虚言,抄家过程证明张廷玉持身清正,并无太多财产。不过,德保却带走了抄家过程中翻出来的所有带文字的东西:书籍、文章、信件乃至便条。

原来,德保出京之前,乾隆秘密嘱咐,到了张家,一定要借查找皇帝赏赐字画之名,严格检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看看其中有没有对他的怨怼之词。

由收缴赏赐之物变成了抄家,这一举动引得举国惊疑。毫无收获的乾隆不得不下了道谕旨,说是德保弄错了皇帝的旨意,他并没有命人抄家。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抄家是何等大事,德保不弄清楚,怎么敢贸然行事?就算德保是真的糊涂弄错了,乾隆必加严谴,何能不追究责任?事实明摆着,就是想置张廷玉于死地。

虽然逃过了一死,但既已抄家,张廷玉名誉已彻底扫地。乾隆命张廷玉交代与朱荃这样的卑污小人“公然与为姻亲,是诚何心?”除了服罪,他更复何说?乾隆把张廷玉的奏折交给大臣们公议。大臣们一致认为,张廷玉犯了如此严重的错误,自然应该“革去职衔,交刑部定议,以为负恩玩法者戒!”乾隆毕竟是“宽仁之主”,发布上谕,宽免张廷玉的“罪过”,但免不了借题发挥,对张廷玉又痛斥一顿。

经过这场问罪,张党完全被击垮。张廷玉名誉丧尽,门生故吏各寻出路,如树倒猢狲散,连吴士功这样的死党也投奔了史贻直。乾隆打击朋党,终于以全胜结局。

修炼了一辈子臣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经此打击,张廷玉彻底灰心丧魄。他日日兀坐家中,不发一语。乾隆二十年,在家中苟活了五年,张廷玉终于死了。

消息传来,乾隆也感到一丝悲痛。毕竟他们君臣相处了14年,回想起张廷玉一生的所作所为,他感觉自己对他确实苛刻了点。毕竟,张廷玉为大清辛辛苦苦工作了近50年。于是做出眷念老臣之姿态,宣布宽恕张廷玉的一切过失,仍然命他配享太庙,恤典如常,谥文和。太庙那块“冷猪肉”,被恶作剧般反复折腾多次后,终于又摆到了张廷玉的嘴边,只是不知张廷玉是否死后有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9157.html

更多阅读

倍润告诉你润体乳是如何重要 乳腺保养的重要性

倍润告诉你润体乳是如何重要——简介女人,尤其想做精致美丽的女人,就要时刻记得:“要对自己好一点”。夏季的炎热气氛已经开始在各处渗透了,脸部油光满面,太阳躲都躲不开;面对高温、干燥等多重挑战,你的肌肤做好准备了吗?今天向大家分享下夏

粤语生死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生死拳速粤语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这首诗,无论国语念还是粤语念都是如此的朗朗上口。因为两种语言本来就是同根共生的兄弟,却又为何落得煮豆燃豆萁手足相残的下场呢?且听我一一道来。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从来语

本焕老和尚是如何培养训练印顺大和尚的? 本焕老和尚舍利

“他把你所有的信心、所有的自尊都给击得粉碎!”众所周知,印顺大和尚在出家前只是在武汉对佛教并无特别信仰的的一位“普通”男青年,本焕老和尚经过半年多的劝化,让他出家,并成为衣钵弟子。那么印顺法师出家后,本焕老和尚是如何训练他的呢

元春究竟是如何死的? 元春怎么死的

元春究竟是如何死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是贾府众多女性中地位最为显赫之人——贵妃,凤藻宫女尚书,贤德妃元春,是贾家身份高贵的长女,荣华富贵的极致,

声明:《中国皇帝趣闻录——乾隆是如何借“冷猪肉”打击朋党的? 打击销售病死猪肉》为网友流浪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