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歌十年难产 《苏州好风光》的前世今生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网盘



作者:西祠CSSD

今天(4月25日)《苏州日报》报道说,有市民反映,苏城洒水车的音乐这几年来一直是一首《苏州好风光》,太单调了,能否唱首“新歌”?(新闻链接:《苏州好风光》听得起老茧 洒水车能否唱首新歌)

从本质上说,笔者不反对更换歌曲,因为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这是人性,也是本性。至于洒水车换音乐,这也不是重点。本文的聚焦点在于,怎么换,换什么样歌曲才能传承好《苏州好风光》背后的苏州人文特色。更进一步地思考则在于,现在的苏州,有什么歌曲能够超越《苏州好风光》。

一、《苏州好风光》的创作背景和使用背景
苏州市歌十年难产 《苏州好风光》的前世今生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网盘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苏州好风光》的创作背景和使用背景。

2004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时任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卫泽提出建议:“能否对民歌《大九连环》进行改编,且改编后在苏州打响。”

评弹曲牌《大九连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传统民歌,演唱内容为苏州十二月花季和风俗民情,委婉动听,地方味道很浓。不过,因曲式大而长,一首唱完需要近十分钟,不适合在会议上表演。

于是,这个任务交到了苏州市文广局的身上。市文广局召集苏州市部分词曲家开会商讨。作词家谭亚新把原曲中的“十二月”精炼为四季,通过鲜明的园林、水城等元素的描写,展现苏州春夏秋冬风土人情各种意境,其改编后的词得到众人认可。根据歌词,在保留了原《大九连环》原汁原味的基本元素后,陈勇对曲调进行改编。在第28届世遗会期间,此歌一经亮相好评如潮。它就是《苏州好风光》。

二、《苏州好风光》与市歌之争

世遗会后,许多市民建议把《苏州好风光》定为苏州市市歌。苏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市文明办等部门共同发起了《苏州好风光》意见征集活动,分别在苏州各新闻媒体上刊(播)发了活动启事和歌词,并设计了“市歌”、“旅游节主题歌”、“城市代表曲”三个栏目征求广大市民意见。经过民意测验,有约46.9%的人认为《苏州好风光》可以作为市歌,有约49.4%的人认为此歌作为旅游节主题歌更妥帖,还有约27.3%的参与者认为可以作为城市形象代表曲。

2006年5月,在苏州市委召开的常委会上,确定原则同意将《苏州好风光》定为苏州市市歌,并要求向市人大报告,以便市人大讨论审定。同年6月,苏州市十三届人大第61次主任会议召开,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通报了《关于苏州市市歌评选活动的报告》,经过讨论后,原则同意将《苏州好风光》定为苏州市市歌。

但是,对于《苏州好风光》能否胜任苏州市歌,苏州文艺界不少专家对歌曲提出了异议。

综合当时的媒体记载,专家持有的反对意见大致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商榷的关键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因为市歌不但需要好听,更需要好唱,特别还需要好合唱。而《苏州好风光》最大不足可能就在于大众诵唱的局限性。

第二、虽然歌词和旋律十分优美柔情,但是缺少苏州古城历史的厚实和现代苏州的新面貌内容,作为市歌似乎轻了一点。虽然轻柔是苏州的风格,但苏州的轻柔是有内涵的,是举重若轻的。这个内涵,就是数千年的历史(包括今天的成就),更是创造历史的苏州人的精神。从这一点讲,《苏州好风光》稍欠缺些。

第三、有专家认为,《苏州好风光》主题提炼不够,缺乏时代气息。要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现代的苏州,原《大九连环》曲调从气质上来说有些力不从心,并且《苏州好风光》主题还没有超越原来《大九连环》的范畴,仍停留在说风光道风光的层面上,新意不够。另一方面,是结构不够精炼。作为市歌来说,歌曲的结构应该采取分节歌的形式,一曲多段词,易记易唱,朗朗上口。《苏州好风光》在结构上没有摆脱曲艺小调的结构,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具备在多种场合、多种形式下都能演奏演唱的市歌特性。

上述观点,基本可以概括成:专家、学者认为,民歌“不适合”作市歌。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歌?

衡量市歌的标准是什么?专家说,要唱出城市的精气神。

专家还说,市歌的主要价值在于三点:首先它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外人通过市歌便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基本风貌;二是能传达一种信息,即表现城市及城市人民的精神面貌;三是一种励志,苏州人在聆听或者传唱自己的市歌时,在内心会产生自豪感,能被市歌激励起一股愿意为苏州贡献自己的冲劲。

《苏州好风光》创作最初的参与者之一,方博先生说:“理想中的苏州市歌,既要有苏州的地域特点,也要有现代苏州气息,也就是把‘苏州的千年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包含在里面。分开来说的话,就是在旋律上要明显体现苏州特色,情绪上能传达现代苏州城市精神,内容上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风貌,音乐语言也是如此。做到这点确实很难。目前,好像还没有哪一首现成的歌曲能够直接拿来作市歌。”

于是,2006年6月之后,至今将近6年,我们苏州这座城市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市歌,再无声音……

四、《太湖美》、《茉莉花》的遗憾

《太湖美》,创作于一九七九年,经苏州籍国家一级演员程桂兰首唱后,以其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广受好评。

2002年12月底,无锡市十二届人大常委第三十八次会议决定,确定歌曲《太湖美》作为无锡市市歌;并于2003年1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无锡用二十多万元买下歌曲的词曲版权,大张旗鼓地把《太湖美》立为无锡市市歌。

据说,此前,苏州也曾考虑将《太湖美》定为市歌,但因为有专家认为,该曲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不能体现时代气息,是否能代表苏州城市的形象还有待商榷。因此,考虑把《太湖美》作为苏州市歌的这一想法被暂时搁置下来……

无锡捷足先登之后,苏州决定寻找一首比《太湖美》影响更大的歌曲作为市歌。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广为流传的中国名曲,苏州有关部门后来把市歌锁定在《茉莉花》上。

不过,当时的苏州市版权局局长曾专程到南京登门拜访《茉莉花》词曲改编人何仿,提出《茉莉花》做苏州市歌的请求,但遭到婉言谢绝。

原因是,南京市委宣传部也找过何仿,说有意推荐《茉莉花》为南京市歌;更早之前扬州市不仅提出要用《茉莉花》做市歌,而且计划支付一笔费用。何仿说:“一女不能三嫁,都是江苏的兄弟市,不能搞矛盾,研究一下再说。”之后,他又表态,称《茉莉花》属于世界人民,不卖给任何一座城市当市歌“圈”起来。

尽管如此,2003年3月,扬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把《茉莉花》定为扬州市市歌的决议,并说其它城市如果要用《茉莉花》做市歌也可以……

五、一首市歌,我们还需要等多久?

或许,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前文:“寻见城市之声并非易事”。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既然上至政府、专家,下至黎民百姓,大家都认可苏州确实需要一首属于自己的、追求本土吴文化的市歌,那么,我们还需要等待多久?

这个问题不应该无人能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4920.html

更多阅读

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歪评十:杨坤的奇葩选择

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歪评十:杨32郎的奇葩选择文/桐城一派相比老那的口无遮拦,汪老夫子的谨慎寡言,我终于领教了杨32郎掌控全局、再掀波澜的功力。随着台湾音乐鬼才、搞怪主持人庾澄庆的离去,好声音三世遭遇空前的审美疲劳危机。后

《康熙来了》:单集制作费仅是《中国好声音》的百分之一

本文来自《GQ·智族》2014年7月号,作者马李灵珊(微信公众平台:顺流逆流微信号:tidetime。微博:mary灵珊)授权财经网发表,略有删节,原题为《岛上的康熙》。本文采访:马李灵珊、何瑫、杜梦薇,编辑:唐小松。制作:低成本到一集制作费仅有50万台币201

声明:《苏州市歌十年难产 《苏州好风光》的前世今生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网盘》为网友酒風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