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孤鸿影灭

熙宁13年,53岁苏轼被贬到蛮荒之地的惠州。公事之余依然酬唱不绝。尽管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达观诗句,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被贬谪的愁苦。

然而他万没想到,曾经冠盖满京华的自己最终会在惠州遇到自己的知己,而且又是以这样凄美的方式!

苏轼是幸运的,因为他虽然遭到人生的大不幸,却从未缺少过知己,只是他没想到过这一个知己竟然是用生命去捍卫他的词,他的尊严。

公事之余,苏轼依然吟咏不绝,他不知道自己的窗下,每夜都有一个年青女子凝神谛听,口羞于言而心向往之。

这个女子的名字已经湮没无闻了。苏轼在这首词的小序里也只是告诉世人她是温都监的女儿,长的美,十六岁了还不肯嫁人。

他应该是知道她的名字的。然而有宋一代,最讲求男女之大防,即使旷达如苏轼,也不敢越雷池。抑或苏轼觉得自己不过是犯官之身,实在当不起美人的深情,总之,我们无法知道那个落寞坚决然而美好的女子的名字了。

听到自己一直仰慕的诗人到惠州的消息,女孩子欣喜若狂,她每夜徘徊于诗人的窗下,只为听到诗人吟咏新作。

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孤鸿影灭
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女孩子当时的心情了,那应该是一种比现代追星族更执著的对美的追求吧。

诗人终于觉察到了。一天他推开窗子,女孩子惊惶地逾墙逃掉了。在月色如银的南方夜晚,诗人望着女子匆匆消失的背影,心头浮起了一丝人生的生趣,也涌出一种微妙的怅然。

诗人终于知道她是谁了。然而他只能对她说“我一定为你找一位象东家王昌一样的女婿。”大概也只能这样回报你的知己之情吧,诗人这样想。

世事是这样的变幻无常,诗人在几个月后再一次被贬,被贬到蟾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

言犹在耳,诗人已渡海而去。听不到诗人川音的吟诵,女子病倒了,抑郁而终。她被葬在了沙滩之侧,在那里每夜可以听到潮声。即使此身不在,灵魂也可以夜夜遥望海那边的诗人。

苏轼终于又回惠州了。风物依旧,伊人何处!

终于在又一个月色如银的夜晚,一股久藏于心的情感喷薄而出,一首脍炙人口冠绝古今的《卜算子》横空出世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滴晶莹的泪,从苏轼的笔梢滑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6608.html

更多阅读

三年自然灾害时,上海人吃些什么? 三年自然灾害真相

(本文参加新浪 国庆60周年大型征文:我们家的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上海人吃些什么?松龄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被称作为“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那时,我正在上海读小学,记忆当中,农村中遭受了特大的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还饿死了人。城市

苏轼《卜算子》赏析 卜算子苏轼朗读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的大意是:一弯如钩之月挂在苍穹,透过稀疏斑驳的梧桐,洒下些朦胧的月光来。漏声停了,万籁俱静。没

卜算子·苏轼·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苏轼

周末没出去,睡到中午起来,看着外面太阳暖暖的,非常舒心啊,无意拿起宋词翻翻。《卜算子》---词牌名,又名《楚天遥》,苏轼有首黄州定慧院寓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苏轼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赏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题 解】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为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他初到黄州时,曾经住在定惠院。这首词即作于

什么是意象 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在文学评论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意象这个词,并且会看到意象在诗歌等文学体裁中有重要作用。那什么是意象呢?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错误之美意境譬如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

声明:《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孤鸿影灭》为网友羡煞尘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