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姓源流

来自:网文

郗姓,拼音:xī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第224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郗为春秋时的周邑名,还是姓氏。郗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以邑名为氏。

郗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泌阳、山东金乡、汶上等地,历史名人有东晋大臣郗超、三国时御史大夫郗虑、唐代节度使郗士美、现代秦腔表演艺术家郗德育等。

东床快婿之典故就来源于晋朝太傅郗鉴挑选女婿的故事。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属下大司寇苏忿生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根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郗氏是高阳氏的后代,出自黄帝之子玄嚣。

玄嚣之后传衍至颛顼帝→祝融氏→昆吾氏,分衍了一个有苏氏部族,再传至商、周之际,有族人叫忿生,他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勋臣之一,与周公旦、召公奭齐名,身为王族,因封苏忿生以家乡十二邑建苏国,故史称“苏忿生”。古苏国的地理位置在夏王朝时期温国之境,也就是今河南省的焦作市一带,至春秋末期,苏国被北狄民族击灭。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任命苏忿生担任司寇,负责刑法、司典、治安、牢狱,相当于后世的刑部尚书。苏忿生决狱牢案,明察秋毫,后世尊其为狱神,他也是典籍《尚书》中记载的苏氏第一人。

苏忿生有个庶子受封于絺邑(野王,今河南沁阳贺村一带),其后人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在周成王姬诵在洛邑建设了东都成周之后,絺邑改称郗邑,族人皆称郗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郗氏正宗。

姬姓郗氏族人大多尊奉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周王室京畿之地郗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郗氏出自地名,即两周时期的重要战略镇邑“郗”,是西周早期开发东都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时,开始出现的地邑名称,原名称作“絺”,也就是上述第一个渊源中所指的苏忿生庶子受封之絺邑。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之后,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王朝对整个东方的统治,开始计划在伊、洛二水一带故夏人所居之地建设新的都邑,但未及实现就病逝了。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叛乱事件,包括“三监叛乱”、“东夷反叛”、“淮夷作乱”等,摄政的周公姬旦率军苦战三年,平定了“三监叛乱”,其后又历将近五年时间平定两夷之乱,稳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其后,周公姬还政于周成王。周成王有感于东夷的不稳定,遂下决心将父亲周武王的计划付诸实施。他首先于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107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4年)派周召公姬奭到伊、洛二水一带勘定建立东方城邑位置,周公旦随后复察,以洛图及占卜结果与召公奭核对后报告给周成王,周成王随后下令殷民和诸侯共同兴建新邑。

到了新的城邑建成后,周成王亲自莅临验收,在新城举行祀典。周成王当时认为新城邑位于天下中心,四方贡赋道里均等,因此命名为东都,号成周。在临返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之前,周成王命周公旦留守于新邑,把曾反抗周朝的殷民迁到成周的东郊,驻军藉以控制,并利用成周的优越战略位置,在北、西方向上与四大诸侯鲁、齐、燕、卫呼应,控制东夷与北戎,向东、南方向上与宋、陈、蔡、申、邓、黄邓诸侯呼应,控制淮、徐二夷以及百越。从此,成周在整个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直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处于中原核心的位置。

“絺”,地理位置在东周时期归入于王畿之地,成周建邑之后,“絺”之地名随之假借为“郗”字。其地在夏王朝时期即为覃怀之地,由于其地位于河内郡的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在殷商时期就被设为畿内重镇。后世春秋时期,郗邑被晋国夺占,改为“野王邑”。汉朝时期称设置为“野王县”,十分著名,即今天河南省的焦作市下辖之沁阳市。

在郗邑的姬周贵族以及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包括邘国、雍国之民,称郗氏,远早于后世晋国公族大夫姬叔虎所传衍的郤氏(郄氏)后代所分衍之郗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古代,由于“郗”字又与“郄”字相似,而“郄”与“郤”是同一个字,因而后世有郗氏族人讹称为郄氏、或郤氏者,后遂以讹为正,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郄縠之后,属于字讹为氏。

史书记载:晋国有大夫郄献子,食邑于郄(今山西沁水下游),因氏。通作郄,与?别。其后代称郄氏,亦称郤氏。

郄献子,就是姬叔虎,为春秋时期晋国王室公族子弟。

周惠王姬阆五年(晋献公姬佹诸五年,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发动了著名的“击骊戎之战”,即剿灭赤狄翟柤国的战争,在战斗中,公族子弟姬叔虎奋勇当先,率领晋军一举攻破骊戎营垒,灭翟柤国。

事后,晋献公论功行赏,将郤邑(今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赏给姬叔虎,他在那一带建立了郤国,为子爵,史称“郄献子”。此后,郄献子的后裔子孙皆以国名为姓氏,称郄氏,亦写作郤氏,实为同一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到了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创建三军,谋求各军的领军主将,于是找卿大夫赵衰商量。赵衰说:“郄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説《礼》、《乐》而敦《诗》、《书》……君其试之!”

晋文公非常信任赵衰,因此虽然郄縠只是一名文士,仍任命他为将中军(中军元帅),以郄溱佐之。

在后世的赋、诗、文中,常用“郄縠”来比喻儒将。著名的唐朝大文豪韩愈在《酬别留后侍郎》一诗中:“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宋朝张耒在《送刘季孙赴浙东》一诗中也说:“将军好书如郤縠,文中随船三万轴。”都指的是郄縠。

但是在郄縠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郗氏者,这是因为后世人们在书写过程中字讹的缘故。

在古代,“郄”字又与“軶”字字同,郄氏就是郤氏,或称軶氏。后来,人们又将“郄”字误写为字型相近的“郗”,遂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对此,著名宋朝学者黄长睿分析到:“郄诜,晋大夫郄縠之后。郗鉴,汉御史大夫郗虑之后。姓源旣异,音读各殊,后世因俗书相混,不复分郄、郗为二。唐陆龟蒙就曾诗曰:‘一段淸光染郗郞’,亦误写也。”

一部分姬姓郗氏族尊奉郄献子(郤献子,姬叔虎)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锡克德氏,亦称希克特氏、锡赫特氏,满语为Sikde Hala,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郗氏、线氏、奚氏等。

⑵.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是锡克德氏的早期分支,满语为Sikteri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郗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邵氏等。

今有郗氏族人将自己的姓氏读音为阴平的qiē(ㄑㄧㄝ)、或chī(ㄔ)者,例如,著名的航天工业热环境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高级工程师郗殿福就读自己的姓氏为qiē(ㄑㄧㄝ),而山东泰安一带的郗氏族人则读自己的姓氏为chī(ㄔ),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姓氏读音。

产生这种读音之变,实际上是一种“客音”现象,即在家族迁播的历史过程中,按客居地的方言读音随俗变音而形成的,非原始正读。虽然按照入乡随俗的惯例也不算什么太大的过错,但是,作为姓氏读音,还是应当遵循源音为尚,因为并非所有的汉字读音皆可约定成俗,特别是姓氏读音。

得姓始祖:苏忿生(有苏忿生)、郄献子(姬叔虎)、郄縠(郤縠)。

二、迁徙分布

郗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六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六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四位门阀,多以山阳、高平、辽东为郡望。

郗氏族人是在两千年前由苏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郗氏出姬姓,是高阳氏的后代,苏忿生的支子被封于郗邑,后代因而以此为氏,望族出于高平。而根据史籍《路氏》上说,苏氏的儿子因被封于郗(今河南沁阳),所以以郗为姓,称为郗氏。

汉族郗氏族人的最早发祥地就在沁阳,后来他们却在山东的高平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留在河南老家的子孙反而比较少。

满族郗氏族人主要出自卦尔察女真的锡克德部落,原世代居住在卦尔察,即被沙俄无耻侵占后称作乌苏里斯克的地区,后取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为郗氏,成为郗氏大家族的一员。

今河北省的邯郸市曲周县、唐山市、衡水市景县、深州市、张家口市、沧州市孟村县、肃宁县、鹤壁市林州市,云南省的曲靖市沾益县,陕西省的西安市蓝田县、周至县、铜川市、汉中市镇巴县、宝鸡市、渭南市临渭区、华阴县、蒲城县、大荔县、富平县,安徽省的六安市、宿州市灵璧县、淮北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章丘市、泰安市新泰市、宁阳县、济宁市汶上县、梁山县、莱芜市、枣庄市滕州市、淄博市、德州市齐河县、平原县、菏泽市定陶县,河南省的郑州市巩县、开封市、焦作市沁阳县、濮阳市、周口市淮阳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徐州市、张家港市、泰兴市,湖南省的怀化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忻州市定襄县、阳泉市,辽宁省的沈阳市、锦州市、大连市、营口市盖县、朝阳市喀左县,甘肃省的平凉市、白银市会宁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德惠县,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宝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郗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包括今河南省修武(青阳城)、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山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青阳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亦称昌邑堂、平高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文成堂:晋时有郗鉴,博览经籍,耕田吟诗,不愿接受朝廷征召。后来封安西大将军,迁车骑将军。皇帝临死托他辅佐幼主,他为了保卫新立的少帝,平了约峻之难,晋升太尉,封南昌县公,卒后谥文成。

四、家谱文献:

天津宁河苗庄郗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河南山阳郗氏宗谱,(现代)郗继琦序,1983年手写稿,199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濮阳市谢店固堆。

山东新泰郗氏族谱,(现代)郗笃惠主编,2005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郗氏家族。

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

六、字辈排行

山东宁漾郗氏字辈:“鲁可淹太昌明”。

山东泰安、重庆郗氏字辈:“青永金洪富焕”。

山东苍山郗氏字辈:“群文兴传光才良生”。

山东莱芜郗氏字辈:“甫德润昆代文公志远长”。

山东新泰郗氏字辈:“笃厚传家远清晨记事长”。

河北保定郗氏字辈:“永树进录家”。

河北邯郸郗氏字辈:“安德如绍永庆成保兆兴”。

辽宁盖州郗氏字辈:“振恩传家远纯德继世昌宗显同华第相贤庆云章”。

河南濮阳郗氏字辈:“继志大业广积仁植基良和平传家远谦让卜世长”。

江苏沭阳郗氏字辈:“木应自起长文永敬玉大廷开延宗跻昌恒庆嘉绪芳仁宽步景耿”。

郗氏一支字辈:“金木水火土”。

郗氏一支字辈:“凤志佃金洪中黄”。

七、【郗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昆山玉洁;幕帐风开:上联说西晋朝时期的郗诜,对策第一,曾对晋武帝说:“我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昆山的一片玉。”下联说典指晋朝时期的高平金乡人郗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家中世传天师道,而他却信佛教。任桓温的参军,深受信任,谢安曾拜访桓温议事,桓温让他卧在帐中听,风吹帐开,谢安看见他,笑着说:“郗生可算是入幕之宾了。”桓温把持朝政,他任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等职,参与废、立皇帝的密谋,一时间大臣们都畏惧他的权势。

惠行内史;喜得东床: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高平金乡人郗迈,在永嘉之乱中长大,后官晋陵内史,为人谦爱,有惠政,官至护军。下联典指东晋郗鉴,字道徽,郗迈的叔父、郗超的爷爷。西晋惠帝时,宫中书侍郎。永嘉之乱中,被宗族乡人共推为主,率千余家避居峄山。东晋初,官兖州刺史,晋明帝时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历官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镇守广陵。晋明帝逝世后,他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成帝,进太尉,封南昌县公。曾选坦腹东床的书法家王羲之为女婿。

昆山片玉;桂林一枝:全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郗诜,对策第一,曾对晋武帝说:“我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昆山的一片玉。”

六言通用联:

惟乐林泉清雅;不甘爵禄荣华: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车骑将军郗鉴的事典。

道徽三州军事;士美二部尚书: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郗鉴,字道徽,曾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典。下联唐朝时期的节度使郗士美,字和珍,累官工、刑二部尚书。

七言通用联:

高瞻远瞩气魄大;平易近人朋友多: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郗氏望族居住地“高平”二字的嵌字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儒雅高明,乃识作床佳婿;人才卓荦,洵称入幕鸿宾: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将郗鉴的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郗超,字景兴,高平人。时人称为“入幕之宾”。“卓荦”,就是“特殊”的意思。

八、历史名人

郗 虑:(生卒年待考),字鸿豫;山阳高平任(今山东邹县)。著名东汉末期大臣。

年少时,郗虑从师于经学大师郑玄,并与华歆、王朗驰名当时。东汉建安初期,郗虑被拜为侍中,后被迁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

当时曹操任司空,有意独揽朝政,无奈被大司徒赵温压着。而赵温知道曹操握有重兵实权,也想巴结他,于是就任用曹丕为官以讨曹操高兴。不料曹操不但不领情,反而反咬赵温一口,“发扬风格”地上书给汉献帝:“司徒赵温为笼络臣而录用臣子曹丕。故选举不公。”上奏后,曹操便派郗虑以此为由罢免了赵温。可怜的赵温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为了这种小罪而被罢官。此后,三公之中,太尉、司徒空置,曹操独据司空,达到了秉揽朝政的目的。

东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罢三公,改置丞相、御史大夫,并自封丞相。同年农历8月,曹操拜郗虑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工作是监督并弹劾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其位也仅次于丞相;可谓是二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操把弹劾丞相的权力交付给郗虑,可见他对郗虑的器重和信任。

郗虑任御史大夫后没多久就铲除了曹操的心腹大患孔融。孔融本是曹操的老朋友,被爱才的曹操请到京师任职。可是他恃才傲物、又看不惯曹操独霸朝野的行为,于是常常讽刺挖苦曹操;同时他又是海内英才,交际广泛,在百官、名士中颇有声望。虽然曹操一直想除掉他,却碍于其名声不敢下手。郗虑明白曹操对孔融的态度,于是刚任御史大夫就马上罗织了一些罪状,诬陷孔融任北海太守时有不臣之心。曹操借机发挥,以为孔融之罪当以死罪而论,于是下令将孔融满门抄斩。可怜的孔融就这样死于曹操、郗虑的双簧戏。然而郗虑诬陷孔融并非仅仅因为曹操的嫌忌,也出于他本人与孔融有间隙。

早先,郗虑与任少府的孔融觐见汉献帝。汉献帝问孔融:“郗虑有什么长处?”可能是出于对郗虑助曹为虐的不满,孔融不客气地答道:“郗虑只能空论道。没有办事的实力。”郗虑马上反击:“孔融任北海太守时,政绩失败、百姓流亡。可见孔北海也没有办事的能力。”从此两人不睦。

郗虑迁光禄勋后,曹操以饮酒延误军事为由颁布了禁酒令。而自称“杯中酒不空”的孔融讽刺道:“桀纣因为女色而亡国,为什么曹大人不一道禁了婚姻?”曹操听后心中愤恨,便让郗虑罢免了孔融的官职。从此郗、孔二人更加势同水火。于是郗虑坐上御史大夫之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罗织罪证、积极打倒孔融。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农历5月丙申,曹操收到了群臣奏请汉献帝封他为公的陈书,但在陈书上没有郗虑的签字。很巧的是,汉献帝派来持节策封曹操的大臣竟然正是郗虑。

称魏公后,曹操开始在魏地都城邺打造自己的王国,并把许昌的事交给心腹郗虑和尚书令华歆打理。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宓皇后谋图曹操之事泄露。曹操大怒,立即让郗虑和华歆入宫软禁宓皇后。对于曹操而言,这是一个考验郗、华二人忠诚的时候——看看他们是不是还忠于汉室。整个行动中,郗虑没有什么特殊表现,只是坐在一旁观望;而华歆却积极地服从魏公之令,把躲在墙壁中的宓皇后揪了出来,并将她拖出宫外。当时宓皇后哭着对在场的汉献帝说:“不能不让我死吗?”汉献帝无奈地答道:“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曹操是汉丞相,华歆是汉尚书令,皆是同朝为官者,而一个臣子却奉另一个臣子之命逼皇帝废后。目睹此景,汉献帝感慨不已,叹息地对站在一旁的郗虑说道:“郗公,天下竟然有这种事!”郗虑还是一言不发。

这件事的始末很快传到曹操的耳朵里。对华歆,曹操自然是更加器重崇信。而对于郗虑,曹操则另有打算。毕竟,一个能干的权臣是不会把一个不积极、不主动的属下永远留在身边的。在软禁并逼弑宓皇后的事后,郗虑就在史书中声消迹匿了。不久之后,一直默默无闻、仅为军祭酒的王朗出领魏郡太守,从此官运通达。两年后的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时,持节策封他的则是另一位御史大夫刘艾。

与郗虑齐名的华歆、王朗,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看清大局,虽为汉臣,却只效力于曹操;最终以魏代汉,位至三公、声名显赫,成为一代名臣。相比之下,郗虑本来很受曹操宠爱,却只会和孔融之辈勾心斗角,无能于分析时局,也从不明确其政治立场。如果郗虑在软禁宓皇后时表现得像华歆一样积极主动,则曹魏三公中必有郗虑而无王朗。如果郗虑维护汉室权益,能为汉献帝和宓皇后仗义直言,虽然会有掉脑袋的可能,却也许就此能在《后汉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是郗虑偏偏选择了沉默,既不拥汉、也不挺曹。他以为保持中立是明哲保身之道,却不懂曹操与汉室之间已不容任何人摇摆安居,因此最终被曹操放弃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落得个名不见经传的结局,只保留了他与曹操勾结杀害孔圣的后裔孔融和参与废弑汉献帝的宓皇后这两件事。

可能,很多汉末名士都如郗虑一般,因为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而被湮没在史流之中。

郗 鉴:(公元269~339年待考),字道徽;山阳金乡人(今山东金乡)。著名晋朝大臣。

郗鉴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不应辟命。

晋明帝初年(公元323年)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为王敦所忌,征还。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同受遗诏辅少主。祖约、苏峻之乱,鉴登坛流涕,誓师勤王。事平,进太尉,封南昌县公。卒,谥文成。鉴作有文集十卷传于世。

东晋门阀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士族专兵和皇权不振。士族专兵而又不允许一族独占兵权,皇权不振而又不允许任何其它士族取代司马氏的地位,这就需要一些人物的调处经营。郗鉴对付的办法,一是维护司马氏皇权的存在使之成为维持稳定局面的因素,一是抑制过分强大的士族门户以绝觊觎。郗鉴在江左完成的几件大事,都是属于这类性质:其一,郗鉴建议用流民帅的兵力以平王敦之叛;其二,郗鉴协调当权门户王氏、陶氏、庾氏关系;其三,郗鉴经营京口,控制东道。

郗鉴名义上虽居朝廷三事之列,但从未入主中枢。他的所作所为,主要属于战略性的奇谋异策之类。《世说新语·排调》“郗司空拜北府”条王徽之已讥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他在东晋并没有什么轰动的事迹足资称述,古今史家也多不甚重视郗鉴其人。同时,他的家族在江左也未曾获得最高的社会地位,像王、谢那样。

郗鉴先世,郗虑以后没有显宦,其家族在两晋之际,基本上未曾脱离东汉儒学家族轨道,直到郗鉴的子侄辈,才完成向玄学士族的转化过程。两晋之时,居于显赫地位的士族人物,往往多方网罗名士,充实幕府,制造声誉。东晋王敦、庾亮、桓温府内,莫不名士充盈,人才济济。可是郗鉴以三公之尊居重镇历十余年,而名士出其州府者则寥寥无几。这也是郗氏家族地位、门户状况的一种反映。当然,郗鉴与出自另一儒学大族的卞壸又有所不同。卞壸与门阀政治格格不入,可以为司马王朝死节,而不能像郗鉴那样厕身于门阀政治之中并能有所建树。

郗太尉在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拜司空、领徐州刺史后说:“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坛,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实愧于怀。”郗鉴之意,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像朱博那样的吏才而得登于台鼎,像鸡飞上天一样,在门阀政治中,这本来是想象不到的事。当时逢祖约、苏峻反叛,一时间威胁到社稷存亡,郗鉴率军予以平定

后郗鉴在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为太尉,虽在公位而冲心愈约,劳谦日厌,诵玩坟索,自少及长,身无择行。家本书生,后因丧乱,解巾从戎,非其本愿,常怀慨然。封为南昌县公。

郗鉴两拜三公,相隔近十年,而谦退旨趣前后如一。正因为郗鉴不操其柄,无竞于朝,所以能够久任于京口,善始令终而无殒坠之虞。

不过,郗鉴毕竟是流民帅,也有过流民帅所共有的杀人越货之事,郗鉴在性格和素养上,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附_郗鉴吐哺:

郗鉴在永嘉丧乱(八王之乱)时期,住在家乡,生活很是困难,经常挨饿。乡里因为他德高望重,便商量好大家轮流供他饭吃。郗鉴经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这两个小孩去吃。

乡里说:“各家自己也穷困挨饿,只是因为您的贤德,想合伙接济您就是了,不能兼顾这两个小孩。”郗鉴于是便单独去吃,吃完后总是两个腮帮子含满了饭,回来便吐出给两个小孩吃。后来,这两个孩子都活了下来,跟着郗鉴一起到了江南。

郗鉴逝世时,周翼正任剡县县令,他辞职回去,在郗鉴灵床前尽孝子礼,寝苫枕块,守孝足足三年。

这就是《文字蒙求》中记载的非常感人的“郗鉴吐哺”。

郗 超:(公元336~377年),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人(今山东高平)。著名东晋大臣。

郗超的祖父是东晋名臣郗鉴,父亲是郗愔,郗超是郗愔的确良长子。

郗超自幼“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父亲郗愔信道教,而郗超却信佛。郗愔好聚敛,积钱数千万,曾开库任郗超所取。而郗超生性好施予,曾在一日之内将钱财全部散与亲故。

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郗超被辟为抚军掾。

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农历5月,桓温升为大司马,郗超也被升为参军。桓温为人英气高迈,所以很有少能被他推崇的人,在与郗超交谈后,对其却非常钦佩,常说郗超深不可测,遂倾意礼待,郗超也和桓温结下深交。时王珣为桓温主簿,也为桓温所倚重,所以府中人常说:“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髯指郗超,短指王珣。

最能体现郗超军事才能的是桓温伐燕之役,在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农历5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病死,桓温准备趁机伐燕。

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农历3月,桓温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讨伐前燕。时郗愔所领徐州,其民多劲悍,为精兵所聚之地。桓温常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很不愿意让郗愔居于京口。这时,郗超让郗愔写信给桓温,自称老病,不堪军旅,请桓温统率自己所领之兵,并乞闲职自养。桓温见信大喜,即刻转郗愔为会稽太守,自己并郗愔之兵,又自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实力大增。农历4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开始北伐。郗超认为:“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桓温不听。农历6月,桓温军至金乡(今山东嘉祥南),适逢大旱,河床干涸,水运断绝。桓温派冠军将军毛虎生在钜野(今山东巨野北部)开挖运河三百里,引汶水和清水(古济水自钜野泽以下别名清水)会合。桓温率水军从清水进入黄河,船舰绵延几百里。郗超又建议:“清水入河,无通运理。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能决战,呼吸可定。设欲城邺,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但恐此计轻决,公必务其持重耳。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僶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阂,非惟无食而已”。桓温仍不纳,继续挥军伐燕。果然在枋头(今河南浚县)为燕将慕容垂所败,狼狈逃回。桓温经此惨败,深为惭愧。

郗姓源流
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农历1月,桓温攻克寿春,问郗超:“此足以雪枋头之耻乎?”郗超回答:“未厌有识之情也”。桓温负其才力,久怀异志。其北伐本意是欲先立功河朔,然后还受九锡,渐窃朝柄。既有枋头之败,威望顿减。所以才有此一问。晚上,郗超至桓温营中,对其说:“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为伊霍之举者,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桓温素有野心,遂纳其策,遂定废立之事。

由于海西公司马奕(公元366~371年在位)平素谨慎,没有过错,桓温与郗超商量,乃诬海西公有阳痿,是太监之身,并说海西公使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与美人田氏、孟氏私通,生下三子,将要冒充皇子建储为王,改变皇家血统,倾移皇基。农历11月,桓温率军从广陵返回姑孰,半路止军于白石(今安徽当涂),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海西公帝位,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改年号为咸安,司马昱是为简文帝。简文帝诏桓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郗超被升为中书侍郎,执掌朝廷机要。

当时郗超因为与桓温的关系,朝中大臣皆畏之。谢安曾与左卫将军王坦之一起谒见郗超,到晚上还未能入见,王坦之欲去,谢安说:“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邪!”由此可见郗超的权势之大。郗超一直是桓温的谋主,谢安和王坦之见桓温时,郗超卧在帐中窃听他们的谈话。恰巧这时来一阵风把帐幕吹开,谢安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农历11月,郗超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郗超是桓温的党羽,而其父郗愔则忠于晋室,郗超临死时,为了不让郗愔伤心,便取出一箱书,对门生说:“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伤愍为弊。我亡后,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

郗超死后,郗愔果然哀悼成疾,门生便将书交给郗愔,郗愔一看,里面写的都是郗超与桓温密谋的事,郗愔大怒说:“小子死恨晚矣!”从此不再哭泣。

郗 纯:(生卒年待考),字高卿;兖州金乡人。著名唐朝大臣。

约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前后在世。

举进士第。张九龄、李邕俱称之。自左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遂辞疾还东都,自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

唐德宗立,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院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仕。世高其节。

郗纯著有文集六十卷行于世。

郗士美:(公元?~819年待考),字和夫,郗纯之子;高平金乡人。著名唐朝节度使。

郗士美之父郗纯,以文才闻名,与颜真卿、萧颖士、李华等人为好友。

郗士美年少好学,与人讨论经传,对答如流。还没到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阳翟县丞,唐代名将李抱真镇守潞州时,任命他为从事,前后经历两任主帅,都是由郗士美辅佐。

此后,郗士美历任坊州刺史、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持节黔中经略招讨观察盐铁等官。当时,溪州贼帅向子琪连结夷獠,控据山洞,有党羽约七八千人,郗士美将其讨平,得到皇帝劳慰,加检校右散骑堂侍,封高平郡公,再迁京兆尹,后出为鄂州观察使。

唐元和五年,郗士美拜河南尹,不久又迁任栓校工部尚书、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任昭义节度。

郗士美号令严明,赏罚有度,一改前任积习,当时朝廷下令讨伐割据承德的王承宗,郗士美派遣兵马使王献率领精兵一万充当先锋。不料,王献畏敌,逗留不进,郗士美将其召回,数其罪后斩之。下令军中:敢后出者斩!然后,郗士美亲自击鼓,昭义兵奋力死战,承德叛军大败,连下三营,包围了柏乡。当时,包围承德的有来自七、八个藩镇的军队,共十余万人,但只是包围着镇、冀二州,并不真正作战,且多犯法,只有郗士美的昭义士兵勇敢精勇,威声甚振。

此后,郗士美转任工部尚书,拜忠武节度使、检校刑部尚书。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农历9月卒,终年六十四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

郗士美与人交往,有求必应,为人豁达,知人善任,为当时人所称颂。他的儿子是刑部尚书,父子双尚书,一时美谈。

九、名人名篇:(资料后补)

附录:典故、趣事:

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中国著名大书法家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相传晋朝时,太傅郗鉴的爱女郗璇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太傅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丞相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一天,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转告郗太傅,请任意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赶回郗府,回复太傅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太傅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太傅郗鉴后来又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这个青年是王羲之,便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勤习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自成一体,妍美流便。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宗尚,影响极大。书迹刻本甚多,散见宋以来所刻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

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王羲之,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由此,“令袒”或“东床”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

但“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附:《世语新说·雅量》“坦腹”

郗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后称人婿为“令坦”或“东床”,本此。

附:《晋书·王羲之传》“东床”

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

郗山

郗山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内的一个大村庄,人口12000人,全村共分为六个村,即郗山一村、郗山二村、郗山三村、郗山四村、郗山五村、郗山六村。北距枣庄站18公里,距济南机场200公里;南与旅游胜地微山岛隔湖相望,距徐州机场40公里;东紧挨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西临美丽富饶的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104国道由村庄中穿过,是集水、陆、空交通非常便利之所在。

全国三大轻稀土之一的微山稀土矿就坐落郗山村内,村庄南、西半面环绕美丽的百亩荷花塘,京杭大运河在村南穿过,水路运输分为南码头和北码头,六个村的村民朴实勤劳,靠湖致富的较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9465.html

更多阅读

昝姓源流

来自:网文昝姓,拼音:zǎn 。亦可读作qián 。不可读作cǎn 。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个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叫咎单,他的家族很昌盛时代姓咎,后后世子孙改为昝姓。又如春秋时晋国大夫舅犯的后人咎氏,后改为昝氏。咎,

逯姓源流 逯姓取名

来自:网文逯姓,拼音:lù xìng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0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逯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黑龙江地区逯的读法有Lù和Lǜ(律)两种,均为四声,争议

澹台姓源流 姓氏源流

来自:网文澹台姓,拼音:tán tái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澹字,很多人读成zhan(詹),包括一些教师,甚至电视台播音员。这是错误的。澹字是一个多音字,但作为复姓澹台只能读tantai(谭台)。澹

富姓源流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

来自:网文富姓,拼音:fù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第21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根据不同记载,有八种起源。有姬姓说、满族说、蒙古族说等等。但公认的始祖是富辰,史称他为春秋第一忠臣。富辰本为周宗室,因其封地在富,所

声明:《郗姓源流》为网友光着脚丫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