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怀旧:80后的一种“病” ————————▲713《深度中国》 中国深度财经

导语:

当李雷和韩梅梅重新出现时,80后们陷入深深的怀念;当一张儿时熟悉的床单露脸时,80后们感慨唏嘘……怀旧本应属于历尽沧桑的老人,可正朝气热血的中国80后却早早地患上了集体“怀旧病”。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为何“未老先衰”?

80后患上了集体“怀旧病”。

继李雷韩梅梅之后,国民床单也在网络上走红。儿时相伴的各种物件,一件一件地被人们晒在网上……熟悉又陌生,亲切而温暖的记忆一下子弥漫开来……80后的怀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怀旧”英文的对应词是nostalgia。从西文词源角度考察,nostalgia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nostos,是“返回家园”之意。algia即痛苦的状态,连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后发展为病理学用语,又指“思乡病”,及至近代,“怀旧”的含义已逐渐远离医学等应用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

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历尽沧桑的老年人才怀旧,但在中国,怀旧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已在网络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怀旧。

有人认为80后的怀旧是沉湎过去、无法断奶的表现,也有人认为怀旧是排解现实压力、寻求群体认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不论如何,怀旧的起因总是比较--与过去的时光进行比较。

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海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怀旧则让我们“回”到过去自由选择,选择希望沉浸其中的各个时期,此时似乎过往的一切都是好的,有诗意的,而现实是剥夺了诗意的,令人不满的。它无法和美好的过往相抗衡。

80后的症结也恰是如此,他们在童年时期接受了传统式的带有革命信仰色彩的教育。但中国社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从原来的教条僵硬、不关心世俗价值,开始变成一味追求效率和速度,讲究个人绩效和财富,高度商业主义,温情在慢慢消逝。

一方面集体给予的保障逐渐隐去,另一方面自主设计人生的理想开始萌芽。童年时期被灌输的意识和信仰在80后的青少年时期并没有得到强化,而是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逐渐被现实解构。

陆续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要自主寻找工作,面对狂飙的房价,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蚁族”“房奴”“裸婚”等众多时尚名词背后,折射出这一代人生存的压力和焦虑。青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和进入社会后的残酷现实,这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更想寻找某种安抚。

因此,有人认为,怀旧就是一种安抚,是对激烈竞争的现实的安抚。其实,从价值观层面说,“信仰迷失”也把他们推向了怀旧。

成年后,80后在价值观剧烈冲突及残酷的现实面前,便陷入了信仰危机。他们大多数的信仰可能仅仅是多挣钱,通过努力积攒起买房的首付,再获得好一点的社会地位。

没有明确价值标准和坐标,没有安全感的他们通过“怀旧”来寻找共鸣,获得认可。于是,怀旧情愫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  ——温晓薇/文



寻找安抚:怀旧是种相思病

1·80后集体怀旧:对儿时的相思病

听音乐喜欢那些老歌,看电影也喜欢看那些老电影,每次电视台放那些90年代的香港片我都一定要看,不管看了多少遍,还是爱不释手。“也许在电影的画面和熟悉的旋律中,追寻着自己青春的影子吧!”... [ 详细 ]

“怀旧”英文的对应词是nostalgia。从西文词源角度考察,nostalgia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nostos,是“返回家园”之意。algia即痛苦的状态,连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后发展为病理学用语,又指“思乡病”,及至近代,“怀旧”的含义已逐渐远离医学等应用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

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历尽沧桑的老年人才怀旧,但在中国,怀旧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已在网络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怀旧。

旷日持久的怀旧浪潮

对于80后来说,他们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怀旧。而在80后在网上的怀旧浪潮则可以追溯到2006年,两个分别叫做“李雷”和“韩梅梅”的虚拟人物打开了80后的记忆闸门。

李雷和韩梅梅是人教版初中英语课本里的两个人物。在书中,他们是两个初中生,李雷留着寸头,喜欢傻笑;韩梅梅留着短发,穿短裙,温柔善良。

2006年,网友们开始不断“考证”出他俩的爱情故事,最初的起源是天涯上一篇名叫《八一八中学英语课本中为虾米有一个奇怪的名字--HanMeimei》的帖子,后来又有风靡论坛的《LiLei,HanMeimei,和JimGreen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2008年《南方周末》以《李雷都这么牛×了,韩梅梅却不喜欢他》为题做了专题报道,提出“80后集体回忆”的概念。2009年,一首《李雷和韩梅梅》的网络歌曲也打动了不少80后。2010年,《李雷和韩梅梅》被搬上了话剧舞台。

2007年底,一名叫张樟的网友制作系列视频《80后终极回忆录》上传至网上。2008年初,在中国网络刮起了一股80后集体怀旧的风潮。

在许多网上论坛,“80后”网友也纷纷发帖,怀念儿时的点点滴滴。网友“直通车434”在论坛发帖,号召大家秀出“80后”在上世纪90年代唱过的歌。网友及时跟帖,收集了近百首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现在却非常“老土”的少儿歌曲和流行歌曲。

一位四川“80后”网友转帖,罗列出40件“80后”儿时的趣事:拿一个塑料袋拴一块石头丢到天上去成为“降落伞”,现在看来似乎太憨;校门口卖的绞绞糖,以为真的会越绞越多的趣事让大家偷着乐;没有手机的童年,在课堂传纸条让大家感慨不已。

2009年,一个名为《80后成长纪念册》的帖子在天涯论坛走红,其回复量超过两万。作者白小帆本来只打算写写儿时的电影记忆,没想到回忆刹不住闸--那时的零食、流行歌曲、动画片、联欢会、语文课文,全在记忆里显影了。

在网友的诸多反馈里,白小帆听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我也是!”她在这里找到了组织。

2010年,第一批80后步入了“而立之年”,这一年是80后的成长之年,更是怀旧之年。这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虎队三人的再次合体演唱拉开了今年怀旧主题的大幕。2010年10月28日,优酷网“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压轴作《老男孩》上线。该短片仅上传5天就有300万的点击率。“青春”、“梦想”引发80们怀旧情绪集体爆发,“泪流满面”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观影感受。

2011年,一部《蓝精灵》又一次勾起了人们的怀旧神经。

直至今年,李雷和韩梅梅又传来信的消息。在新的教材里,当年的HanMeimei变成了Ms.han(韩太太)。而她嫁的是一个新人物,名叫HanGang(韩刚)。书本中的“她”造型很时髦,在厨房中忙前忙后,照顾两个孩子用餐。而我们熟悉的LiLei,成为了一名戴着眼镜的教师。

就在“韩李”风潮流行的同时,一张“国民床单”一夜爆红。随着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国民物件”--搪瓷缸、缝纫机、二八自行车、国民脸盆……怀旧浪潮似乎没有停歇的意思。

令人沉醉的儿时记忆

28岁的李想,发现自己的言行和年龄的距离越来越远。她也想不明白,自己的方向,迷失在哪里?

“现在,90后,00后的孩子们都比我们牛,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网游如数家珍,我却还钟情于《超级玛丽》、《魂斗罗》、《仙剑奇侠传》;当麦霸们哼唱着王若琳、方大同、苏打绿的时候,我们却还陶醉在《冰雨》、《海阔天空》中。80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怀旧,起码我就是。”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的李想,一跨出校门,就被就业的现实追着跑,整整跑了一年,才找到一份不甚理想的工作,四年干下来,给她的感觉,就是累。

现在,李想对什么新鲜的事物都不那么感兴趣,就喜欢怀旧,沉醉在那种情绪中。

听音乐喜欢那些老歌,看电影也喜欢看那些老电影,每次电视台放那些90年代的香港片我都一定要看,不管看了多少遍,还是爱不释手。“也许在电影的画面和熟悉的旋律中,追寻着自己青春的影子吧!”

我虽然不老,但也开始怀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有加班、有指标,现实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开始偷偷怀念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时,有爸爸妈妈的赞美和鼓励,现在他们催我早点嫁人。那时,我做完作业后可以香香地睡个大觉,现在我入睡前还要想想我这个月的销售指标;那时,看到的是和蔼可亲的老师,现在面对的是想把你“榨干”的老板……

“处于任何年龄的人,回忆起童年都会觉得幸福,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那时候没有压力、没有忧郁。不过80后的怀旧有些不同。”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认为,80后能让人“泪奔”的怀旧,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有关。

80后正好赶上了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就业、贫富、工作等方面的差别表现得很明显。这时,80后刚好迈入社会、独立生活,感受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差别、个体发展的好与坏之间较大的差异。未来会怎么样,很多80后对此充满了迷茫,感到没有指望。联想到自己童年的幸福,又看到他人展示出来的好的一面,就会产生一种悲观的心理与落差。于是,怀旧自然成了一种对现实的安抚。

2·80后青春未过集体怀旧:时间是贼能偷走一切

“一直以为我的成长经历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当年,在不同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小孩子和我做着同一样的事情。”“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其实挺寂寞的,生活里的很多细节没有人分享。”白小帆说。... [ 详细 ]

很难有哪个“80后”能准确地追溯,自己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怀旧了。

现实生活中,他们收藏发条玩具,穿梅花牌运动服、飞跃牌球鞋,去教室主题的餐厅吃饭;在网上,他们晒着小时候在照相馆拍的同样背景的照片,分享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插图,重温作文结尾表决心式的“必杀句”,讨论“三色杯”的香草巧克力和草莓口味究竟哪一个最受欢迎。

“怀旧是两类人的爱好。一类是彻底的老人,另一类是刚刚长大,但心里有点儿拒绝长大,还希望自己是孩子或者偶尔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人。”“80后”白小帆说。

仿佛一夜之间,这批最大30岁、最小19岁的“80后”互相传染似的,在青春尚未结束前,就开始提前缅怀它了。

原来你在这里

“无花果、大大泡泡糖、酸梅粉、麦丽素,看到这几件东西便悠然神往或者激动不已的同学,让我们来拥抱一下吧。不出意外的话,我想大家都是根红苗正的‘80后’。”

2009年,一个名为《80后成长纪念册》的帖子走红,至今已翻了220页,回复量超过两万。作者白小帆本来只打算写写儿时的电影记忆,没想到回忆刹不住闸--那时的零食、流行歌曲、动画片、联欢会、语文课文,全在记忆里显影了。

在网友的诸多反馈里,白小帆听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我也是!”她在这里找到了组织。

“盘点郑渊洁童话时,我突然想起当年看《熊猫鲍尔》后,给我家的毛绒玩具也注射了果汁,希望它变活。”她把这个故事写进帖子里,没想到“楼”里的网友沸腾了--原来除了她自己,当年也有小朋友看完《红沙发音乐城》,就趴在自己家的沙发上听听里面有没有交响乐,也有人看了《罐头小人》之后,就疯狂地撬开家里所有的罐头。

有个网友说了句让她“热泪盈眶”的话:“一直以为我的成长经历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当年,在不同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小孩子和我做着同一样的事情。”

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城市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也多是双职工。在这些人的童年记忆中,自己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有曾经一起疯玩的“发小儿”--但这些儿时的伙伴,大多已经消失在快速城市化的几次搬家中。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其实挺寂寞的,生活里的很多细节没有人分享。”白小帆说,“小时候的很多傻事都是自己做,自己偷着乐。所以多年以后,当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时,就特别激动。小时候最讨厌和别人一样了,现在又觉得有人和自己共享同样的记忆,特别幸福。”

像白小帆一样找到接头暗号的人还有很多。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80后的你一定懂得”、“80后看进来”这样的转帖,盘点小时候带香味儿的橡皮、小浣熊干脆面,还有那时候玩过的“松鼠大战坦克”和“超级玛丽”。在豆瓣网上,以“怀旧”、“80后”为名的小组不下20个,这些人在不同的小圈子里,谈论着相似的成长经历。“20年的时间,我们经历了很多,看到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无论是主角还是旁观,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原来需要向人述说。也许,仅仅说给唯一的听众--自己。”豆瓣网“每个孩子都想讲述自己的故事”小组介绍里这样写道。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提出“集体记忆”这个概念,在他看来,回忆是在同他人和他人回忆的语言交流中建构出来的。

回忆是个压强很大的球,只要“piu”的一声

白小帆曾在网上买过一种挤塑料泡沫的模拟玩具。和她同时代的“80后”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恶趣味--捏碎减震塑料布上的气泡。她收到快递后马上拆开试了试手感,“实在不好,和真正的减震塑料泡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过去的事总让人怀念,心里暖暖的。”出生于1980年的设计师高原把小时候的雪人雪糕设计成了项链吊坠,分黑白两款,在创意小店里十分畅销。在她的“三年级3班”,没有老师没有作业,只有童年的美好时光。男生酷爱的小霸王游戏机手柄和弹弓在这里变成宽大的项链吊坠挂在胸前,代表最高权力的“三道杠儿”只能屈尊,化身手机屏幕擦。

曾有一个看上去事业有成的男士拿着小霸王游戏机项链对高原说,自己当时因为特别沉迷魂斗罗等电子游戏而没考上清华、北大。还有的男生指着项链包装上的“一命通关”四个字,颇为得意地对身边的女朋友说:“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可能人成长到一定阶段,思维在接受新东西这方面就饱和了,反而更愿意回忆小时候比较直接或者简单的东西。‘80后’已经进入社会一段时间了,又不至于像‘60后’、‘70后’压力那么大,不至于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还有些时间,玩点小情调。”高原说,“怀旧逐渐被大家强化了。”

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这样的怀旧产品越来越常见。海魂衫挂进了小店的橱窗,地铁票印在体恤衫上,幼儿园时代的搪瓷水杯再度流行,田字格的作文本改头换面成为创意产品,曾经的饼干盒也成为收藏对象。怀旧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人愿意为它买单。

“回忆就像一个大球,里面的压强很大,只需要一根针,就piu的一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2岁的孙显龙这样说。

孙显龙和同学开发的“校服小熊”创意产品,如今已经卖出了800多只。其实,重要的卖点并不是这只憨态可掬的小熊,而是穿在它身上的迷你版校服--北京四中、25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等。在年少岁月,很多人曾想尽办法逃离集体追求个性,而现在,连曾经深恶痛绝的校服都变成了彼此间拼命寻找的接头暗号。

“80后开始工作了,压力都挺大的,大家想减压,就开始怀念中学时特别轻松的日子。”在孙显龙看来,高中三年是“最棒的三年”--尽管这个来自山东的男孩那时每天早上4点半就要起床,每周只能休息一天。“那时是很苦,但高中开始明白很多事情,从什么都不知道,到开始了解、开始反叛,开始跟家里、老师作斗争,开始初恋……这段时期你所经历的一切,是其他时期无法拥有的。”

而对于“过去是美好的”这样的论调,孙显龙则吐出了三个字:“逃避呗。”他说,过去不一定是好的,只因为过去是不会改变的,它就在那儿。

时间是贼,偷走一切

在一个堵车的晚上,白小帆在公交车上,耳朵里塞着Ipod耳机。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放学也是坐在公交车里听随身听,只不过那时用的爱华,现在用的是nano;那时一盘磁带就算是90分钟加长型也只有20多首歌,现在存了几百首,还不到内存的一半。

工作3年之后,她感觉到自己开始怀旧了。

“小时候觉得看个电视、吃个冰棍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长大了才知道,我们要事业、要家庭、要爱情、要尊严、要财富、要健康……我们要的太多了。”白小帆说。

和那时候的女孩子一样,白小帆也曾做过“仙女梦”,学着古装电视剧里的仙女模样,把妈妈的项链挂在额头,项链吊坠正好垂在脑门上,再披上一条毛巾被,仿佛就羽化成仙了。

“我也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再也不做仙女的梦了,或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了小时候被自己奉为仙女的形象原来也不过尔尔。”如今,白小帆在上海一家私企从事销售工作,“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重温《珍珠传奇》,她指着屏幕大喊:‘怎么可能!沈珍珠怎么可能就长这样儿?’我说:‘你和我上次重看的时候说了一样的话。’我们相视苦笑。”

28岁的李星也想不起来自己喜欢的第一个女孩长什么样了,他只记得那时男生们私下谈论时,称她“韩梅梅”--这是高中人教版英语教材中的一个人物,利落的短发,乖巧的连衣裙,总是一脸正经的好学生模样。“可能韩梅梅各方面形象都好吧,那时也不敢在班里公开谈论喜欢的女生。”李星说。

那时,班里有个长头发女生,每天都写小纸条塞给李星,提醒他当天的作业内容。他一直夹在课本里保留至今。“我一直以为只有我才有。”他说。很多年过后,当毕业了的同学聚到一起时,他才知道,原来她给班里每个男生都写过这样的小纸条。

“时间是贼,偷走一切。”网友“tianshlee”这样写道,“那套英语课本的最后一课最后一句话是‘Goodbyeeveryone,Goodluck!’‘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同学们挣扎着升学或者生活,生活中的糖果越来越少,青春变得真实残酷。”

“我很恐惧30岁,现在已经不敢去想自己的年龄了。”李星说。这个学美术出身的男生,如今在一家公司负责室内设计。“可能男孩本身就爱比较吧,聚在一起时发现别人比自己混得好,自己很多以前的梦想还没有实现,父母也老了……”

2010年春节晚会上,已经发福了的“小虎队”再聚首。当他们唱起《青苹果乐园》时,李星和很多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跟着哼唱。事后一位网友这样写道:“短短5分钟,跟着唱了5分钟,眼泪在打转。短短5分钟,就像青春回味着,却不知已经悄然离逝。”

在网络上,有段话被多次转载:“你会不会想过,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高一的课堂上睡着了,现在经历的所有,其实只是一场梦。阳光照得你的脸皱成一团,你告诉同桌,说做了个好长的梦,同桌骂你白痴,让你好好听课。一切都还充满希望。”

李星偶尔也会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国货突然回潮的那段日子,他和朋友跑到天津一家快倒闭的服装厂,以每件20元的价格包圆儿了库存的梅花运动服,这批衣服在网上最高时标价150元,还是很快就卖光了。

梅花牌运动服其实并没有出现在大多数“80后”的真实成长经历中,那时大多数人穿的是一种像“蓝秋衣”似的运动服。“梅花运动服的白道儿是织上去的,我们小时候穿的运动服是缝上去的。”李星仔细讲着两者之间的不同。不过,这种“蓝秋衣”现在还堆在李星家床底下没有卖出去。他不知道是人们的记忆出了问题,还是因为它不够“潮”。

“回忆有时也挺不靠谱的。”他说。

3·日媒:中国年轻人怀旧是对坦诚团结的怀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善良、平等、谦逊和包容的元素,而现在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的浮躁和冷漠,和以前反差很大。年轻人纷纷开始他们的怀旧,甚至追忆童年时的生活,尽管那个时候物质缺乏,但是坦诚和团结的时光,令人难忘。... [ 详细 ]

日本Livedoor新闻网9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年轻人掀起“集体怀旧热”令人费解

当中国留学生周景旻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里发现一名年轻人脚蹬解放鞋的时候,才知道一款名为“Ospop”的运动鞋在欧美国家正卖得火爆,而它的原型,正是曾经在中国普及率极高的解放鞋。

与国际潮流同步前进,中国年轻人也开始“集体怀旧”,融入现代色彩和幽默元素的经典中国货,更受到他们的特别青睐。
集体怀旧:80后的一种“病” ————————▲713《深度中国》 中国深度财经

在被誉为“北京年轻文化时尚中心”的南锣鼓巷里行走,不时能看到时髦男女脚踩回力鞋,身着海魂衫,或挎着军绿色的帆布包,或别着“一道杠”在巷内漫步。

与此同时,对经典中国货的现代改造也在进行中。

韩国留学生金象亿在中国已经十年,他对在小店“南锣10-1”里展示的印有穿着解放装的奥巴马的T恤很感兴趣。

身着海魂衫、带着黑框眼镜的店主鲜若海介绍说,来他店里的外国人一般买的都是特别“中国”的东西。

“而来店里买海魂衫和小时候戴的‘三道杠’,还是国内的年轻人比较多,”鲜若海说,“我觉得这种现象都不是中国货的‘再流行’,这其实是对经典中国货的‘再解读’。”

将海魂衫做成现代流行的款式,在搪瓷杯上印上热门网络语言,以及帆布包上印上浓郁“革命气息”的各类口号,这些改造或被赋予了另一层幽默的气息。

“这是新生代和旧时光的交流对话,也是中外交流的一个体现,”鲜若海说,“旧中国货只是我们记忆的载体,物件是老的,但创意却是新的,年轻人用旧物品承载新意义才是经典中国货再风靡的原因。”

不止是南锣鼓巷,这股怀旧、复古的思潮早已蔓延到中国全国各地。“飞跃”、“回力”等老牌中国货曾是许多70后、80后儿时必备的运动鞋,之后已渐渐被耐克、阿迪达斯等“洋”品牌替代,但如今借助怀旧潮,又重新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新宠”。

有网友认为,中国现如今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也处在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交融,中国的年轻人可以在其中自由的展示个性,同时他们也有条件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就如同日本30年前的感觉”。

还有人认为,中国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什么是“复古”吗,他们还不知道,虽然穿着“解放鞋”,但是走的却是现代化的“脚步”,他们不会体验不到“没有车,没有房子,没有化妆品,没有移动电话”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的‘三国’那段历史很有人气,日本光荣会社(KOEI)的三国游戏想必在中国也一定很有影响力,尤其是年轻人。诸子百家,春秋战国,这些历史外国人都知道,但是要‘复古’岂不是这些都是很好的‘怀旧题材’?”一位网友留言说。

也有一些网友对这种“集体复古热”提出了质疑。指出正在“激变”中的中国出现这种现象让人费解,是一种“对历史的不尊重”,同时让人觉得这是对“创造历史先驱的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在日本如果出现这样的事情,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善良、平等、谦逊和包容的元素,而现在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的浮躁和冷漠,和以前反差很大。年轻人纷纷开始他们的怀旧,甚至追忆童年时的生活,尽管那个时候物质缺乏,但是坦诚和团结的时光,令人难忘,这恐怕是他们“集体怀旧”的另外一个原因。



迷失信仰:个人救赎VS社会病

1·不是80后太老 是社会发展太快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伴随着80后成长,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他们以往的生活。新与旧的交替、红与黑的对撞,传统与新锐并存、虚拟与现实相消长。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变化有目共睹,“80后”经历的变化太多太快,所以才会觉得自己才十几、二十几岁就“老”了。... [ 详细 ]

社会发展太快

如果生活一直没有变化,目前的生活就是过去的延续,也就不需要怀旧。一般怀旧总是经历很长一段时间,饱经沧桑以后,才会冒出来。因为曾经有过的东西不存在了,今后也不会再拥有,上了年纪又不得不退出今日世界的创造舞台,怀旧自然就开始了。

可正朝气蓬勃的80后,其人生经历不过二三十年,怎么也开始怀念起“美好的旧时光”?

一位网友的感慨或许可以解开答案。他说,看到网络上收集起来的童年记忆,“不过二十几年时间,这些东西就如同古董一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的确,“80后”生于改革开放伊始阶段,长在社会变革的上世纪90年代,就业于新世纪。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伴随着他们成长,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他们以往的生活。新与旧的交替、红与黑的对撞,传统与新锐并存、虚拟与现实相消长。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胡光伟表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变化有目共睹,“80后”经历的变化太多太快,所以才会觉得自己才十几、二十几岁就“老”了。

怀旧是解压阀

进入21世纪,大学不断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现在也已变成大众的普及教育。这就使得身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80后们没有了任何优越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有大幅增长的数字,但也有惊人的大学生未就业人数以及房价的飙升。

广州日报联合新浪网、大洋网,以及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推出“80后”生存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你觉得‘80后’面对的压力大吗”的问题时,52.6%的受访者认为“很大,超过‘70后’、‘90后’”;仅1.7%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值得指出的时,在广州日报等机构的调查中,38.2%的“80后”每个月都会给父母补贴家用。其实,社会养老问题将会像一个幽灵一样深深缠着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上要赡养“四老”,下要抚养“一小”。其间压力不言而喻。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社会的变革以及80后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正是这些压力过早地吞噬了年轻的80后们的青春。如今的房奴、孩奴、裸婚等社会现象新名词折射出80后们的生存困境。

因此,有人认为,对童年的怀旧是80后面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自我解救。

怀旧中寻求认同

2009年,一个名为《80后成长纪念册》的帖子在天涯论坛走红,至今已翻了220页,回复量超过两万。作者白小帆本来只打算写写儿时的电影记忆,没想到回忆刹不住闸--那时的零食、流行歌曲、动画片、联欢会、语文课文,全在记忆里显影了。

在网友的诸多反馈里,白小帆听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我也是!”她在这里找到了组织。

有个网友说了句让她“热泪盈眶”的话:“一直以为我的成长经历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当年,在不同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小孩子和我做着同一样的事情。”

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城市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也多是双职工。在这些人的童年记忆中,自己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有曾经一起疯玩的“发小儿”--但这些儿时的伙伴,大多已经消失在快速城市化的几次搬家中。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其实挺寂寞的,生活里的很多细节没有人分享。”白小帆说,“小时候的很多傻事都是自己做,自己偷着乐。所以多年以后,当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时,就特别激动。小时候最讨厌和别人一样了,现在又觉得有人和自己共享同样的记忆,特别幸福。”

2·朱大可:怀旧是对当下的柔性抗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历经了三次大规模的怀旧浪潮。其动因,第一次是基于文化饥饿,第二次缘于消费主义,第三次不仅来自市场消费,更是针对当下现实的一种柔软抗议。... [ 详细 ]

一条诨号为“国民床单”的老牌床单,最近忽然为微博和媒体所关注。这种图案笨拙、手感粗糙的床单,意外地裹住了世人的记忆神经。随后,茶缸、脸盆、水壶、毛毯、缝纫机等等旧物,均成为网民钟情的对象;更有媒体卷入这场器物怀旧的狂欢,搜寻“民光牌”被单、“北京牌”电视机、“三角牌”熨斗、“蝴蝶牌”和“飞人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回力”球鞋、“永久”“凤凰”和“飞鸽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手牌”蛤蜊油、“金星牌”奶粉等旧词,试图罗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名牌的清单。尽管这份“白名单”序列还只是一个初级的开端,却足以展示工业器物怀旧的基本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历经了三次大规模的怀旧浪潮。第一次是1977年启动的“六十年代文化怀旧运动”,大批老书和老电影获得政治解冻,成为文化饥渴症患者的精神食粮。这是“伤痕时代”的典型产物,它所缅怀的对象,主要是“文革”前的文艺作品,以及惨遭迫害的精英分子(科学家、作家和高级官员)的动人事迹。它旨在修复一种叫做“人性”的脆弱事物。

第二次怀旧浪潮,起始于1994年的民国图像记忆。一种被称为“月份牌”的仕女招贴画,因受到台湾出版人的青睐而咸鱼翻身,成为上海殖民地怀旧的视觉索引。它们原本属于郑曼陀、杭穉英、周柏生、徐咏青等民国画手的陈年杰作,却因陈逸飞的民国题材油画、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而燃起世人对旗袍的集体性迷恋,并引发了一场经久不衰的民国女装浪潮。这场怀旧运动的直接后果,就是塑造出一个以“小资”命名的消费群体,她们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崛起,制造出各种消费奇迹,犹如一场小布尔乔亚的市场春梦。

第三次怀旧浪潮,始于21世纪零年代。它最初是以数码方式张贴老照片的“文革”怀旧,而后便转向各类老器物的瑰集,并由单一的工业器物(如照相机、打字机、收音机)扩展到旧书、旧杂志、旧唱片等等。而近年来的民国怀旧浪潮,更是扩张为对民国人物、民国政治、民国文化、民国教育和民国风范的全面追忆,甚至连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都成为人们赞叹不已的范本,由此形成对“民国+早期共和国”的双料怀旧。

一条“民光牌床单”,却被误认为“国民床单”,而后又将错就错地派生出“国民茶缸”“国民水壶”“国民毛毯”之类的名词。“国民”一词,正是用以识别事物本性的记号,犹如呈现于手掌上的特殊皮纹。“国民”是“国”与“民”的和谐对位,它暗含着关于国家和民众的平等关系的政治理想;“国民”也是“国营”的一种文化近义词,向我们暗示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工业器物品质的信赖;“国民”又是“民国”的倒置和镜像,折射出对于民国时代的无条件推崇。尽管这些潜意识的表述是极度混乱的,却都洋溢着某种刻骨铭心的喜悦。

引发这些怀旧思潮的动因,第一次是基于文化饥饿,第二次缘于消费主义,第三次则较为复杂,其动力不仅来自市场消费,更是针对当下现实的一种柔软抗议。在对于民国小学教科书的盛大赞美之中,无疑包含着对现存教科书及其教育体制的严重质疑。

在一个物质膨胀和精神瓦解的时代,怀旧就是一种记忆疗法,它要借助“从前乌托邦”的有限时空,修理被现实灼伤的普遍心灵。一件过时的破旧器物,成为一个微小的价值核心,突然间变得光芒四射起来,照亮了在焦虑中辗转反侧的芸芸众生。

怀旧者往往由日常生活的层级,探入器物怀旧,进而又深入符号的层级,玩味着诸如“国民”之类的语词,从那里获取细微而短暂的慰藉。

毫无疑问,除了床单,大部分工业器物怀旧,只是一种概念性怀旧,因为所有旧器物(如缝纫机)都仅剩下膜拜价值,而基本丧失了实用价值。

旧器物中的大多数已无法被当代年轻人所使用,并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经验。它只能被悬置在装饰架上,犹如一个孤零零的存在,照亮了脆弱而破碎的记忆。但是,怀旧终究只是一种颓废的辅式疗法,它只能产生短暂的安全幻觉,而改变现实的最佳途径,就是越过“国民床单”和“国民怀旧”,径直投入“国民变革”的伟大潮流。

(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研究员,文章原标题为《从“国民床单”到“国民怀旧”》)(摘自作者博客)

3·80后怀旧:信仰迷失的自我救赎

80后这一代人在童年时期接受的是传统革命信仰教育,然而,这种信仰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逐渐被现实解构。待成年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多数人的信仰可能仅仅是多挣点钱,看能不能通过努力积攒起买房的首付,获得好点的社会地位。... [ 详细 ]

80后作家九夜茴在长篇小说《匆匆那年》的“引”当中是这么说:“觉得我们可能是挺特殊的一代。这种特殊不是说多值得炫耀,而是某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色。我们在贫与富的边界上走过,在自由与约束的边界上走过,在纯良与邪恶的边界上走过,在闭塞与开放的边界上走过,在金钱与财富的边界上走过,在道德与道义的边界上走过,在世纪与时代的边界上走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986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小年夜生活新方式:80后的另类时尚

有美味谁都会开心,有绝味就会有激情…原文地址:小年夜生活新方式:80后的另类时尚作者:绝味鸭脖距16日小年夜的到来有短短数日,许多市民早已筹备着迎接小年夜的到来。除了祭灶、家人团圆之外,不少80后也忙着“赶场子”,变得格外忙碌。80后

另一种生活态度——《西门行》 另一种生活

这首诗见于汉乐府·瑟调曲,它跟西门庆没有任何关系,倒是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小兄弟——《东门行》。读中文系的时候,《东门行》总是被讲了又讲,印在我深深的脑海里。而这首《西门行》基本没被提及,全凭我自己的兴趣才读到。我们先来瞻仰这

追忆80后的小学课本插图 80后课本插图

追忆80后的小学课本插图:这是乌鸦喝水。追忆80后的小学课本插图。《珍贵的教科书》,抗日战争时期,物资奇缺,没枪没炮又没钱。连给孩子们上课用的课本都很缺。图中的八路军指导员为了保护课本,被敌人打中了。没记错的话,这位指导员最后

海量诚商贸:80后的新主张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对于爱美的重庆女人来说,过去的2012年着实不错。在这一年,科颜氏、Bobbi Brown、雪花秀等国际大牌纷纷进驻重庆的百货商场。  作为4个直辖市之一,重庆的百货业十分强势。其中,仅主城区就有7大商圈----解放

声明:《集体怀旧:80后的一种“病” ————————▲713《深度中国》 中国深度财经》为网友流年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