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姓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来自:网文

东方姓,拼音:dōng fāng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6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东方是一个名词,既有地理位置的概念,而且还有姓氏和名字的。

地理东方

1、方位词,东南西北四个主要方向之一,东方指地球(除极地以外)上太阳升起的方向。

2、指亚洲,包括近东、中东、远东。这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或政治名词。有时特指亚洲东部。

3、泛指亚洲东部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区别于西方。也指冷战期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统称。

4、指华东六省一市。

5、城市名。

(1)、中国海南省东方市,是县级市;

(2)、巴拉圭的一个城市名,又译埃斯特城。

姓氏东方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作为姓氏。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后代羲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远古时期,伏羲氏(宓羲氏)创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东方为尊。

远古人类以渔猎、采集为生,后世的神农氏姜石年教导自己的族人制作耒、耘、耜、耠、耡等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使人们过上定居的生活,固而被人们称为神农氏。据说,神农氏发明用火烧山方式经营农作,开创了刀耕火种,固而又称为烈山氏。由于他运用火来兴邦安民,所以被世人尊为炎帝。

炎帝神农氏推动了氏族社会从原始采集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社会演进的历史,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制的重要时期。相传,神农氏还亲尝百草,曾一日中毒七十次,由此发现和发明了许多治病的中草药,并著述了著名的《神农本草经》,以为民众治疗疾病,因而也被人们尊为中医药的发明者。

不过,据说神农氏在位的第四十一年(公元前3199~前3158年在位),最终还是因为亲身尝试“葫蔓钩吻”(断肠草,Gelsemium elegans)这种植物而中毒身亡,逝世后三魂之一升天为神,号“药神”。神农氏去世后,其子即位,仍称神农氏、号炎帝。

新即位的炎帝在部落联盟中开创市场、通财货,肇启了原始的商品流通,在统治了一百零一年(公元前3157~前3058年在位)之后去世,其后代依然承袭炎帝之号,历姜临魁(公元前3057~前2998年在位)→姜承(公元前2997~前2938年在位)→姜明(公元前2937~前2878年在位)→姜宜(公元前2877~2818年在位)→姜来(公元前2817~2758年在位)→姜裹(公元前2757~前2698年在位),共传八代神农氏,皆称炎帝,从公元前3199年起~公元前2698年止,共统治部落联盟五百零一年。

黄帝公孙轩辕元年(公元前2697年),黄帝部落在著名的“阪泉之战”中(今北京延庆与河北怀来之间)战败了炎帝部落,神农氏一族遂与黄帝部落联盟融合为新的炎黄部落联盟,统称华夏族,成为今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先河。

神农氏一族人开拓农耕时代以后,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开始进行农作的标志时刻,于是在伏羲氏后代中以农耕为本的人群里,开始形成了东方氏复姓:在伏羲氏的裔孙中有羲氏一族,族人中有一个人名叫羲仲,传说他出生的地方位于震(八卦中主东方),其后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蒙氏部落,居于黄河下游东部(今山东鄄城),其部落首领在华夏族中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因此也称“青阳氏”。

在羲仲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东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风姓东方氏族人皆尊奉羲仲为得姓始祖。

本书使用的时间记述,凡属于周公定(周公姬定)、周召公(召公姬虎)共和行政初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全部采用按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出土的“天垣盘古王表”推算结果予以表述。本书拒绝采用所谓“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项目”的成果,但会在括号内相应予以加注。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东方朔之后,属于以先祖冒姓为氏。

著名的西汉大臣、太中大夫东方朔,其父名叫张夷,但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且母亲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后也去世,东方朔便由其兄嫂抚养成人。

因为东方朔在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其伯父就为他取名叫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61/162~前93年待考,字曼倩,亦称张曼倩,平原厌次人(今山东惠民何坊乡一带),著名的西汉大臣、政治家、辞赋家。

东方朔学问渊博,政治目光极其敏锐,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后征集四方名士之时,上书自荐,诏拜为仕郎,历任常侍郎、太中大夫。东方朔性格诙谐,敏捷多智,但能洞察事理,常在汉武帝面前以幽默言词直言切谏,并写得一手好辞赋。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但“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试子诗》、《封泰山》、《责和氏璧》、《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从公孙弘借车》、《皇太子生赋》、《泰阶六符》、《立皇子禖祝》等二十篇,后人编为《东方太中集》,收录在史籍汇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东方朔的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号“东方”为姓氏,称东方氏,是为平原东方氏。

姬姓东方氏族人皆尊奉东方朔为得姓始祖,后世俳优(杂戏、曲艺)界中的像生(相声)行业中人亦同尊奉东方朔为开山鼻祖。

得姓始祖:东方朔。据《风俗通》记载伏羲氏“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遂以东方为氏,但已无从查考。现在所知道的姓东方者最早的西汉名士东方朔。东方朔之父姓张,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亲生下他3天后也去世了,他是由其兄嫂抚养长大的。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刚亮,遂以“东方”为姓,取名东方朔。他以诙谐、幽默闻名于世。当时,汉武帝下诏求贤,东方朔上书毛遂自荐,引起武帝注意,招入宫中面试。他说话妙趣横生,行事放荡不羁。一次,汉武帝赐宫中官肉,左等右等,主管分肉的官员迟迟不到,东方朔忍不住了,拔出佩剑,自己动手割了一块肉扬长而去。负责分肉的官员知道后,到武帝面前告了他一状。次日上朝,武帝让东方朔当着百官检讨。东方朔检讨说:“接受赏赐而不待诏命,何等无礼;拔剑割肉,何等壮烈;割肉不多,何等廉洁;肉归夫人,何等真情。”汉武帝听后忍不住大笑,不但免了他的罪,还另赐肉百斤、酒一石,让他带回家“再归夫人”。后世流传着许多东方朔的有趣故事。他被民间奉为喜神。其后代以东方为姓,奉东方朔为复姓东方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东方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九百九十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排序为第四百十六位门阀,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八位,族人多以平原、济南为郡望。

“东方”是个古老的姓氏。早在远古时期,上古帝伏羲创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孙仲,世掌东方青阳之令。古书记载,相传他出生的时候,“出于震,位主东方”,即根据八卦图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为“东方”,因此,就以“东方”为姓氏。

早期居住在陕西、河南,后兴旺于山东,汉唐之际在平原郡、济南郡形成郡姓望族。

至汉武帝年间,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本姓张,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邻居就根据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起名为“东方朔”。
东方姓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而他长大后,名嘲一时,东方作为姓氏又得以巩固。东方朔为平原厌次(今山东省惠民)人,唐代时,东方姓已经成为平原郡的大姓望族之一。

历史上的东方姓名人很多,还有东方虬、东方显等。东方虬为唐代史官、诗人,东方显为唐代文学家、开元十八学士之一。

宋朝以后,东方氏复姓一族已渺渺难觅。

如今在安徽生的合肥市肥东县,江苏省的淮安市盱眙县,北京市,上海市,山西省,山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朝鲜,韩国,日本等地有少量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始设于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析秦朝济北郡而治,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广大,相当于今山东省的惠民、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阳信等县地。东汉以后,平原郡一带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所在安德县,即今山东省陵县。

济南郡:古称历山,即今山东省济南市。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初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2、堂号:

平原堂:以望立堂,亦称德州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亦称历山堂、章丘堂、赖邑堂、宁邑堂、台邑堂、崔邑堂、回军堂、阳丘堂。

四何堂:汉朝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汉武帝在社日(祭祀灶神之日)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汉武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又是多么仁爱呀)”汉武帝听了不由得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倒竟然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了他一份祭肉。东方氏一族因祖之谐而号“四何堂”,成为东方氏家族的内堂号。

壮猷堂:湖北省黄冈市一带东方氏家族堂号。

四、字辈排行:

安徽肥东东方氏字辈:“国大传家英贤继道”。

湖北黄冈东方氏字辈:“金云锦秀华国有章”。

江苏盱眙东方氏字辈:“毓其忠秀昔尔贤良家道恒昌”。

五、【东方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望出平原;源自伏羲。——全联典指东方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引商刻羽;受赐宫袍。——全联典指唐东方虬,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虬诗先成,后赐锦袍。“引商刻羽”,成语,喻声律方面造诣之深。

伏羲世泽;赐袍家声。——上联典出《风俗通》:“伏羲之后,帝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因氏焉。”下联典指唐·东方虬赋诗先成,武则天赐袍。

主威真霁;讽谏诙谐。——全联典指汉·东方朔,善诙谐滑稽,以讽谏称于世。武帝闻其语,怒气消除。

亭标含象;学士玉堂。——佚全联典指唐·东方显,开元中为含象亭十八学士中人。

仙班金马;迹显岁星。——上联典指汉·东方朔尝作金马门侍中。下联典指东方朔为岁星精下凡。汉武帝曰:“东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精哉!”东方朔尝作金马门侍中。

〖六言通用联〗

金马门擅长讽谏;含象亭标列英名。——上联典指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武帝时官太中大夫,性格诙谐滑稽,善作辞赋,以直言切谏闻名。一次,武帝在社日(春、秋祭祀土神的日子)赏赐给随从官员们肉,大官未到,东方朔先割了一块回家。武帝听说后,让他自责,他说:“受赏赐不等待诏令,多么无礼啊!拔剑自己去割肉,多么雄壮啊!肉割不多,多么廉洁啊!回家送给妻子,多么仁慈啊!”武帝大笑道:“令你自责,反倒自誉!”说完,又赏他一份酒肉。“金马门”,汉代官门名。下联典指唐代东方显,开元年间位列含象亭十八学士。

〖七言以上通用联〗

东风万里,三阳开泰;方园九州,六合同春。——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东方复姓“东方”二字的嵌字联。

诗韵铿锵,锦袍受赐;文章郑重,象亭名高。——上联典指唐代诗人东方虬,武后朝为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下联典指唐代学士东方显,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切谏直言,强国大计遭冷遇;自责更誉,割肉行为获褒扬。——全联典指西汉大臣、文学家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的事典。东方朔,字曼倩,平原 厌次(今山东省惠民东北)人。性诙谐滑稽,善辞赋。武帝初即位,征举方正贤良材力之士,他上书自荐,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善于直言切谏,曾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不见用。故作散文赋《答客难》,以抒发有才智而无由施展之苦闷。帝社日赐从宫肉,大官未至,朔割内以归。有司奏。帝令自责,再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复赐酒肉。”

六、历史名人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今山东惠民)。著名西汉朝政治家、文学家。

东方朔与“兵家之圣”孙子是同乡。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在这部洋洋大观的自我推荐书中,东方朔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

东方朔的文学修养很好,通晓世事,常借说笑话来劝谕皇上,深受上人们赞赏。“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便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的散文赋以上述两篇最着名。现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谏》、《答客难》最著。

《七谏》借屈原的身世写自己的不遇,表白对国君的诚贞。《答客难》用滑稽口吻说明了专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戏,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混乱。两篇虽不以赋标题。实际上却是赋体。属于神话传说的《神异经》、《海内十洲记》,虽题为东方朔撰,实际上是伪托。

《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非有先生论》假托有一非有先生在吴作官,三年“默然无言”,吴王问他,他趁机用历史上许多诤谏遇祸的故事,启发吴王,劝谕帝王应虚心纳谏。篇中几个“谈何容易”,感慨万端,意味深长,是传神之笔。另有骚体赋《七谏》,因袭楚辞,无甚新意。此外,《神异经》、《十洲记》等书,曾托东方朔名流传,实际非他所作。

后来东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出入宫廷。据说东方朔为岁星精下凡,因此他个子矮小,所以后人画东方塑都画成小矮个儿。汉武帝曰:“东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精哉!”东方朔尝作金马门侍中。后被世人称作“智圣”。

东方朔性格诙谐滑稽,善作辞赋,爱好喝酒,以直言切谏闻名。古代隐士多避世于深山之中,而他却自称是避世于朝廷的隐士。有关东方朔的传说很多。

据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成仙而不死,称为“君山不死酒”。汉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汉武帝喝。但是在汉武帝喝“君山不死酒”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把“仙酒”喝光了。于是汉武帝大怒,下令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仙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仙酒有什么用呢?”汉武帝楞了一下,仔细一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反而大笑着把他放了。

一次,汉武帝在社日(春、秋祭祀土神的日子)赏赐给随从官员们肉,大官未到,东方朔先割了一块回家。汉武帝听说后,让他自责,他说:“受赏赐不等待诏令,何等无礼啊!拔剑自己去割肉,何等雄壮啊!肉割不多,何等廉洁啊!回家送给妻子,何等仁慈啊!”汉武帝大笑道:“令你自责,你反倒自誉!”说完,又赏他一份酒肉。“金马门”是汉朝官门名。

东方朔在当太中大夫时,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这昭平君是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平日飞扬跋扈,经常犯罪,所以隆虑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临终前,隆虑公主拿出金千斤钱千万,提前为儿子预赎死罪,汉武帝答应了。果然,昭平君自母亲死后,更加骄横,竟然醉杀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按汉朝法律,应是杀人偿命,但朝中大臣都不敢问斩,因为隆虑公主曾预赎过死罪,而且皇上又同意了的。于是干脆将此事奏请汉武帝,由他亲自裁夺。汉武帝说:“我妹妹已故,只有这么个儿子,死前,又嘱托过我。”讲到这里,他泪流满面,叹息良久。又说:“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违反先帝的法令,否则,我有什么面孔进高庙见祖先?何况还要辜负天下万民。”于是下令廷尉斩了昭平君。

斩了昭平君后,汉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为之伤心。此时,只有东方朔没有哀伤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为汉武帝祝寿。他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赏赐不避仇人,杀戮不择骨肉。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这两件事,是五帝所推重的,也是三皇所难以办到的。现在陛下却做到了,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万岁。”汉武帝没说什么,就起身进入宫内。到了傍晚,汉武帝召见东方朔说:“《传》曰:看准时机后再说话,别人不人讨厌。今天先生给我祝寿,认为是看准时机了吗?”东方朔马上脱下帽子,磕头请罪道:“我听说快乐过分了就阳溢,哀伤过分了就阴损。阴阳变化就心气动荡,心气动荡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气侵入,消除愁闷最好的是酒。我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寿,是表明陛下刚正不阿,用它来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讳,罪该死。”汉武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以前,东方朔曾喝醉了酒,闯入宫殿,而且在宫殿中小便,宫中值巡发现了,弹劾他大不敬。汉武帝就下诏,免去了他的官职。这会,发生了这件事,东方朔能为君维权,便又恢复了他的中郎官职,并且再赏给他一百匹帛。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现今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过了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得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们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望去,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东方虬:(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史官、诗人。

唐朝武则天时任左史,工诗。武则天游洛南龙门时,命他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则天赐他锦袍。

他常说,自己百年后可与西门豹作对。陈子昂在《寄东方左史修竹篇书》中,称其《孤桐篇》“骨气端翔,音韵顿挫,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惜今已失传。

东方颢:(生卒年待考),浙江温州人。著名唐朝大学士。

东方颢是唐朝十八学士之一。唐朝的“十八学士”有两组:

一是指唐太宗时期,于文学馆以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为学士,讨论典籍,史称“贞观十八学士”。

二是指唐玄宗时期,于上阳宫含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啖、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史称“开元十八学士”。

东方颢属于“舍象亭十八学士”,为唐玄宗执政的开元年间人,列为“开元集贤学士”。东方颢学识渊博,在开元初年担任翰林院供奉,他为任言辞不苟,曾上书斥责时任太子校书郎的王嗣琳忤旨,致使王嗣琳被降迁为江西高安县丞。

七、名人名篇

东方朔散文赋论摘录:

《答客难》: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

“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土,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大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难”是东方朔首创的一种古文体。东方朔曾向汉武帝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却遭到冷遇,他便作《答客难》用来自慰。全篇具有强烈的诙谐忿满的特点,发泄了东方朔“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

千古格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就是出自东方朔的这篇《答客难》,成为后世历朝历代君主治官的法宝。

《非有先生论》:

非有先生仕于吴,进不能称往古以广主意,退不能扬君美以显其功,默然无言者三年矣。

吴王怪而问之曰:寡人获先人之功,寄于众贤之上,夙兴夜寐,未尝敢怠也。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吴地,将以辅治寡人,诚窃嘉之,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虎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今先生进无以辅治,退不扬主誉,窃为先生不取也。盖怀能而不见,是不忠也。见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

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吴王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听焉。

先生曰:于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夫谈者有悖于目而佛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或有说于目,顺于耳,快于心,而毁于行者,非有明王圣主,孰能听之矣?

吴王曰:“何为其然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先生试言,寡人将览焉。

先生对曰:“昔关龙逢深谏于桀,而王子比干直言于纣。此二臣者,皆极虑尽忠,闵主泽不下流,而万民骚动,故直言其失,切谏其邪者,将以为君之荣,除主之祸也。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辜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是以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遂及飞廉、恶来革等。三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阴奉雕琢刻镂之好,以纳其心,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遂往不戒,身没被戮,宗庙崩弛,国家为墟,杀戮贤臣,亲近谗夫。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此之谓也。故卑身贱体,说色微辞,愉愉煦煦终无益于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将俨然作矜庄之色,深言直谏,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损百姓之害,则忤于邪主之心,历于衰世之法。故养寿命之士莫肯进也,遂居深山之间,积土为室,编蓬为户,弹琴其中,以咏先王之风,亦可以乐而忘死矣。是以伯夷、叔齐避周,饿于首阳之下,后世称其仁。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谈何容易!”

于是吴王惧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

先生曰:接舆避世,箕子被发佯狂。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赐清宴之间,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故伊尹蒙耽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谊。襃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揔远方,壹统类,美风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故号圣王,臣子之职即加矣。于是裂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逄、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故曰谈何容易!

于是吴王穆然,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颐,曰:“嗟乎!余国之不亡也,绵绵连连,殆哉!世之不绝也。于是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躬亲节俭,减后宫之费,损车马之用,放郑声,远佞人,省庖厨,去侈靡,卑宫馆,坏苑囿,填池堑。以与贫民无产业者,开内藏,振贫穷,存耆老,恤孤独,薄赋敛,省刑罚。行此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洽,阴阳和调,万物咸得其宜。国无灾害之变,民无饥寒之色,家给人足,畜积有馀。囹圄空虚;凤皇来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远方异俗之人,响风慕义,各奉其职而来朝贺。故治乱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见,而君人者莫肯为也。臣愚窃以为过,故诗曰王国克生,惟周之贞。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谏止上林苑》:

臣闻谦逊静悫,天表之应,应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之应,应之以异。

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弋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尽可以为苑,何必盩厔、鄠、杜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

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卬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

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是其不可一也。且盛荆棘之林,而长养麋鹿,广狐兔之苑,大虎狼之虚,又坏人冢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营之,垣而囿之,骑驰东西,车骛南北,又有深沟大渠,夫一日之乐不足以危无堤之舆,是其不可三也。故务苑囿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强国富人也。

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不胜大愿,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

《化民之道》: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敢陈。

愿近述汉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

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评上(汉武帝)》:

自唐、虞之隆,成、康之际,未足以谕当世。臣伏观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在三王之右。非若此而已,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矣。

譬若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毕公高拾遗于后,弁严子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赣使外国,颜、闵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季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鲁般为将作,仲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孙叔敖为诸侯相,子产为郡守,王庆忌为期门,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宋万为式道侯!

东方朔《七谏赋》:

一.初放谏: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涩兮,又无强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

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

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

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

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

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

高山崔巍兮,流水汤汤。

死日将至兮,与麋鹿同坑。

块兮鞠,当道宿。

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

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

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

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

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

二.沈江谏:

惟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之所伤。

尧舜圣而慈仁兮,后世称而弗忘。

齐桓失于专任兮,夷吾忠而名彰。

晋献惑于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纣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

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垄。

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

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

苦众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

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

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

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

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

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

众并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

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

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世从俗而变化兮,随风靡而成行。

信直退而毁败兮,虚伪进而得当。

追悔过之无及兮,岂尽忠而有功。

废制度而不用兮,务行私而去公。

终不变而死节兮,惜年齿之未央。

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蒙。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沈江。

愿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

不开寤而难道兮,不别横之与纵。

听奸臣之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

灭规矩而不用兮,背绳墨之正方。

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于秋蓬。

业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论乎祸凶。

彼离畔而朋党兮,独行之士其何望?

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

众轻积而折轴兮,原咎杂而累重。

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复东。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

三.怨世谏: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清泠泠而歼灭兮,混湛湛而日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

蓬艾亲入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而不可为。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骥踌躇于弊辇兮,遇孙阳而得代。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

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斫。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沈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四.怨思谏:

贤士穷而隐处兮,廉方正而不容。

子胥谏而靡躯兮,比干忠而剖心。

子推自割而饲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

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朋。

枭鸮并进而俱鸣兮,凤皇飞而高翔。

愿一往而径逝兮,道壅绝而不通。

五.自悲谏:

居愁勤其谁告兮,独永思而忧悲。

内自省而不惭兮,操愈坚而不衰。

隐三年而无决兮,岁忽忽其若颓。

怜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冀一见而复归。

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

身被疾而不闲兮,心沸热其若汤。

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

哀独苦死之无乐兮,惜予年之未央。

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离予之故乡。

鸟兽惊而失群兮,犹高飞而哀鸣。

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

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

莫能行于杳冥兮,孰能施于无报?

苦众人之皆然兮,乘回风而远游。

凌恒山其若陋兮,聊愉娱以忘忧。

悲虚言之无实兮,苦众口之铄金。

遇故乡而一顾兮,泣歔欷而沾衿。

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邪气入而感内兮,施玉色而外淫。

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

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

闻南藩乐而欲往兮,至会稽而且止。

见韩众而宿之兮,问天道之所在。

借浮云以送予兮,载雌霓而为旌。

驾青龙以驰骛兮,班衍衍之冥冥。

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

苦众人之难信兮,愿离群而远举。

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

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

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

居不乐以时思兮,食草木之秋实。

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以为室。

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

鹍鹤孤而夜号兮,哀居者之诚贞。

六.哀命谏:

哀时命之不合兮,伤楚国之多忧。

内怀情之洁白兮,遭乱世而离尤。

恶耿介之直行兮,世混浊而不知。

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

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

伤离散之交乱兮,遂侧身而既远。

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

从水蛟而为徙兮,与神龙乎休息。

何山石之崭岩兮,灵魂屈而偃蹇。

含素水而蒙深兮,日眇眇而既远。

哀形体之离解兮,神罔两而无舍。

惟椒兰之不反兮,魂迷惑而不知路。

愿无过之设行兮,虽灭没之自乐。

痛楚国之流亡兮,哀灵修之过到。

固时俗之混浊兮,志瞀迷而不知路。

念私门之正匠兮,遥涉江而远去。

念女嬃之婵媛兮,涕泣流乎于悒。

我决死而不生兮,虽重追吾何及。

戏疾濑之素水兮,望高山之蹇产。

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

七.谬谏:

怨灵修之浩荡兮,夫何执操之不固。

悲太山之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

愿承闲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

卒抚情以寂寞兮,然怊怅而自悲。

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

驽骏杂而不分兮,服罢牛而骖骥。

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心悇憛而烦冤兮,蹇超摇而无冀。

固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错。

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驭。

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跼跳而远去。

不量凿而正枘兮,恐矩矱之不同。

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弧弓弛而不张兮,孰云知其所至。

无倾危之患难兮,焉知贤士之所死?

俗推佞而进富兮,节行张而不著。

贤良蔽而不群兮,朋曹比而党誉。

邪说饰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

直士隐而避匿兮,谗谀登乎明堂。

弃彭咸之娱乐兮,灭巧倕之绳墨。

菎簬杂于黀蒸兮,机蓬矢以射革。

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

以直针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

伯牙之绝弦兮,无钟子期而听之。

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

同音者相和兮,同类者相似。

飞鸟号其群兮,鹿鸣求其友。

故叩宫而宫应兮,弹角而角动。

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

音声之相和兮,言物类之相感。

夫方圆之异形兮,势不可以相错。

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托。

众鸟皆有行列兮,凤独翔翔而无所薄。

经浊世而不得志兮,愿侧身岩穴而自托。

欲阖口而无言兮,尝被君之厚德。

独便悁而怀毒兮,愁郁郁之焉极。

念三年之积思兮,愿一见而陈辞。

不及君而骋说兮,世孰可为明之?

身寝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扬。

众人莫可与论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又.乱曰:

鸾皇孔凤日以远兮,畜凫驾鹅。

鸡鹜满堂坛兮,蛙黾游乎华池。

要袅奔之兮,腾驾橐驼。

铅刀进御兮,遥弃太阿。

拔搴玄芝兮,列树芋荷。

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

甂瓯登于明堂兮,周鼎潜乎深渊。

自古而固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东方虬诗作摘录:

《五律·春雪》: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相和歌辞·昭君怨》:

汉道方全盛,朝廷足武臣。

何须薄命妾,辛苦事和亲。

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

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6217.html

更多阅读

昝姓源流

来自:网文昝姓,拼音:zǎn 。亦可读作qián 。不可读作cǎn 。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个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叫咎单,他的家族很昌盛时代姓咎,后后世子孙改为昝姓。又如春秋时晋国大夫舅犯的后人咎氏,后改为昝氏。咎,

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 中华姓氏家谱编辑软件

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济南及山东回族张姓家谱考张姓在我国是一大姓,张姓据说在全国姓氏中的人口约占全国第三位,(李、王、张)这主要指汉族。而回族张姓,在我国回族族群中人数却很少,但分布颇广,北自东北、河北,而河南、山东,南至江苏、

逯姓源流 逯姓取名

来自:网文逯姓,拼音:lù xìng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0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逯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黑龙江地区逯的读法有Lù和Lǜ(律)两种,均为四声,争议

澹台姓源流 姓氏源流

来自:网文澹台姓,拼音:tán tái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澹字,很多人读成zhan(詹),包括一些教师,甚至电视台播音员。这是错误的。澹字是一个多音字,但作为复姓澹台只能读tantai(谭台)。澹

声明:《东方姓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为网友智者不谈感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