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刚:解读谢赫的《古画品录》

解读谢赫的《古画品录》

韩刚

(载《中国书画报》2012年第039、040期,第5版)

  

《古画品录》全文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第一品(五人)

  陆探微。事五代宋明帝,吴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以称赞,但价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曹不兴。五代吴时事孙权,吴兴人。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

  卫协。五代晋时。占画之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说备形妙,颇得壮气。陵跨群雄,旷代绝笔。

  张墨、荀勖五代晋时。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外,方厌高腴,可谓微妙也。

  ※第二品(三人)

  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始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如包牺始更卦体,史籀初改画法。常结构层楼,以为画所。风雨炎燠之时,故不操笔;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楼去梯,妻子罕见。画蝉雀,骏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竞矣。

  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传世盖少,所谓希见卷轴,故为宝也。

  袁蒨。比方陆氏,最为高逸。象人之妙,亚美前贤。但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然和璧微玷,岂贬十城之价也。

  ※第三品(九人)

  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奇正咸宜,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虽纤微长短,往往失之。而舆皂之中,莫与为匹。岂直栋梁萧艾可搪突((王与))((王番))者哉!

  顾恺之。五代晋时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除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

  毛惠远。画体周赡,无适弗该,出入穷奇,纵黄逸笔,力遒韵雅,超迈绝伦。其挥霍必也极妙,至于定质,块然未尽。其善神鬼及马,泥滞于体,颇有拙也。

  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擅名远代,事非虚美。

  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贤圣,百工所范。荀、卫以后,实为领袖。及乎子颙能继其美。

  江僧宝。斟酌袁陆,亲渐朱蓝。用笔骨梗,甚有师法。像人之外,非其所长也。

  吴暕。体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当年,有声京洛。

  张则。意思横逸,动笔新奇。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巧不竭,若环之无端,景多触目,谢题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预焉。

  陆杲。体制不凡,跨迈流欲。时有合作,往往出人点画之间。动流恢服,传于后者,殆不盈握。桂枝一芳,足征本性。流液之素,难效其功。

  ※第四品(五人)

  蘧道愍。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人马分数,毫厘不失,别体之妙,亦为入神。

  顾宝先。全法陆家,事之宗禀。方之袁蒨,可谓小巫。

  王微。史道硕。五代晋时。并师荀、卫,各体善能。然王得其细,史传以似真。细而论之,景玄为劣。

  ※第五品(三人)

  刘顼。用意绵密,画体简细,而笔迹困弱。形制单省。其于所长,妇人为最。但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然观察祥审,甚得姿态。

  晋明帝。讳绍,元帝长子,师王厉。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

  刘绍祖。善于传写,不闲其思。至于雀鼠笔迹,历落往往出群。时人为之语,号曰移画,然述而不作,非画所先。

  ※第六品(二人)

  宋炳。炳明于六法,迄无适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足师放。

  丁光。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全译】
  “画品”是用来评价众画优劣的。图画无不是用来教诲百姓、记载历史的,虽过往千年,寂寞空旷,但翻开古画,往事历历。虽画有“六法”,但能全面掌握的很少;从古到今的画家,大都只能各擅长一法。“六法”是什么呢?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只有陆探微、卫协能“六法”兼备。然而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虽有巧拙之别,所用的技艺却无古今之分。现谨依照画家年代远近和画品高低来排列,编成序引。故而这里所记述的,不扩述其来源,因为那些都出自缥缈的传说,并未曾见过原作。
  第一品(五人)
  陆探微(侍奉五代宋明帝,吴人)
  他能穷理尽性,概括地创造典型形象;承前启后,古今独步。他的画再用溢美之词称赞也不过分,艺术价值登峰造极。应该将其列于上品之上,苦于无此等第,因而只能屈居第一等。
  曹不兴(五代吴时侍奉孙权,吴兴人。原文朝代有误)
  曹不兴的画迹,几乎已无所存世,只在秘阁里藏有他的一幅《龙》图。观其风神骨气,盛名不虚。
  卫协(五代晋时)
  古画都较粗略,到卫协才见精妙。对于“六法”,他接近兼善。他所塑造的形象虽不十分完备,但在气概上颇为壮阔。他的画超越了众多杰出画家,称得上是旷代绝笔。
  张墨荀勖
  二人绘画的风格气韵极尽妙趣而臻神境,只是在注重精神灵趣的同时,于用笔法度方面有所欠缺。如按物象描绘真切与否来看,未必精粹;如品象外之意,方能感到意犹未尽,可谓微妙。
  第二品(三人)
  顾骏之
  他在神韵、气力上赶不上前贤,在精微、谨细上却超过了以往的大家。他开始变更古法、创立新规,在赋彩、形制方面皆创新意,就像伏羲氏开始变更卦体、史籀最初改革书法一样,很有价值。他曾经修建层楼作为画室,风雨炎热之时,从不动笔;天和气清之日,方才作画。创作时,登楼并把梯子抽掉,妻子、儿女都很难见到他。蝉、雀题材的画是从骏之开始的。宋大明年间(457-464),无人敢与他一较高下。
  陆绥
  其画的格局、韵致,强劲超逸、风采飘然。一点一拂,落笔均很神奇。其传世画作大概很少,很难见到,所以特别宝贵。
  袁蒨
  他以陆探微为师,最有高雅逸趣。在人物画造诣方面,袁氏只比前贤稍差。可惜只是墨守老师成规,别无新意。然而这只是美玉微瑕,岂能过分贬低呢?
  第三品(九人)
  姚昙度
  他的画有逸宕之气,用笔巧妙,锋头多变。精怪、鬼神等题材在同行中画得非常绝妙,雅俗兼善,无不卓绝非凡,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妙。他天资卓异,生而知之,非勤学所能达到。他虽在一些细节上往往处理不当;但在一般画家中,还找不到能与他比肩的。因此,岂能将栋梁看做杂草,而对美玉有所唐突!
  顾恺之(五代晋时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
  其画格调体制精致微妙,笔无妄下。但其画迹不能达意,名声超过了实际水平。
  毛惠远
  其画体周到完备,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其起笔、收笔奇妙无穷,笔致纵横超逸;笔力遒劲,韵致高雅,超越同辈,无人可比。其用笔挥洒自如,极尽神妙。至于所表现的形象特质,还未能达到尽善的程度。画神鬼与马时,拘泥于外形,颇显拙劣。
  夏瞻
  他的画虽然气力存不足,但精彩却有余。他在当时享有盛誉,并非浪得虚名。
  戴逵
  他的画情韵连绵,风趣巧妙超拔。他善于描绘圣贤,为一切画工的典范。他实是荀勖、卫协之后的画苑领袖。他的儿子戴颙,能承继其长处。
  江僧宝
韩刚:解读谢赫的《古画品录》
  他受教于袁蒨、陆绥,濡染两家画法之长。其用笔强健有力,颇得老师法度。除了人像画外,其余不是他所擅长的。
  吴暕
  其体法典雅妩媚,创作上才思巧妙,被人称美一时,在京洛一带颇有声誉。
  张则
  其立意构思纵逸不拘,落笔新奇,自出机杼,见解独到,不屑于因袭别人成规。变化巧妙无穷,一如无缝圆环,自然完美。其所画景致让人过目不忘。(按:“谢题徐落”后的内容疑传抄有误,无解)
  陆杲
  他的画体致不凡,超然脱俗。常有心手相合之作,往往超出众人。一点一画之间,有葭灰飞扬的韵致。流传下来的作品,大概不到五幅。他的画就像芳香的桂枝一样,在众美中最为突出。即便是“流液之素”(按:此四字颇难解,似有误),也难以与其相比。
  第四品(五人)
  蘧道愍章继伯
  二人皆善于画寺壁,也擅长在扇面上作画。画人与马时,比例准确,不差毫厘。除人、马之外,别的题材也能入于神境。
  顾宝先
  顾氏完全师法陆探微一家,样样都宗法秉承。与袁蒨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王微史道硕(五代晋时)
  二人皆以荀勖、卫协为师,能画各种体裁。然而王微只能学到形色技巧等微细之处,史道硕则能真实表现对象实质。细加推敲,王微较差。
  第五品(三人)
  刘瑱
  其立意构思细密周到,画面却简约、细致,而笔迹困顿软弱,构图单薄省略。他最擅长画妇人,但纤细过度,反而失真。然而由于作画时观察细致,故将妇女的姿态表现得很好。
  晋明帝(名绍,晋元帝长子,以王廙为师)
  他作画时虽在形色上很简略,但能抓住对象的神气;笔迹超凡脱俗,也有不凡之处。
  刘绍祖
  他善于临摹,不善于独立构思。至于所画雀、鼠题材,笔迹错落有致,往往超出一般。当时人把他的画评价为“移画”。然而,临摹而不创作,在画道中是舍本逐末。
  第六品(二人)
  宗炳
  宗炳对于“六法”颇有研究,对其内容十分明了,但终究不能熟练运用。因而挥笔作画时,对“六法”多有损益。他的画不能作为学习范本,立意构思尚可师法。
  丁光
  丁氏虽以擅画蝉、雀出名,但笔迹轻佻无力。不是他画得不精谨,而是笔下缺乏生气。(上)

  【解读】
  谢赫的具体生卒年已经无法考证。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古画品录》前面一段序文结尾处有“南齐谢赫撰”,而《古画品录》收录的年代最晚的一个画家是自梁入陈的江僧宝,可见谢赫活动于南朝齐、梁、陈年间。王伯敏先生的《中国绘画史》认为他生于459年,卒于532年。从史料记载看,谢赫应为宫廷人物画家,擅画宫廷妇女。南北朝时期姚最的《续画品》说他“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改变。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中兴(南齐和帝萧宝融年号,501-502)以后,象人莫及”。可见他在人物画方面的领袖地位。除擅画外,谢赫还擅长绘画理论研究,著有《古画品录》传世。他提出的绘画“六法”被北宋郭若虚誉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他建构了体大思精、客观精当、简明扼要的绘画品评体系,极具集大成性、创新性与影响力,对于后世绘画学习、创作、品评均有重大影响。在研读《古画品录》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古画品录》产生的背景。我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品评之论,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文质彬彬”、“过犹不及”等思想,可散见于《论语》;之后,在老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著作中,也时有关于文学艺术的品评之论,只是这些都是片言只语的观点,并无系统性;直到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才出现系统性的文学评论。而南北朝期间,“品”这种文学批评文体开始形成。它将艺术家按照一定标准鉴别等级,逐一评价。除了《诗品》外,南梁庾肩吾《书品》、谢赫《古画品录》,皆是如此。《古画品录》在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书名是《画品》。考虑到谢赫之后有姚最著《续画品》、唐李嗣真著《画后品》,所以把《画品》称为《古画品》;加之是摘抄录成,因此书名改为《古画品录》。此名可见于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关于《古画品录》中的品评体系,一般认为源于当时官制中的“九品中正制”。笔者认为《古画品录》中的分品、人数直接渊源于当时盛行的道教神仙位业思想(可参见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其二,《古画品录》的历史价值。我国的绘画理论研究,最早始于顾恺之。据《历代名画记》记载,顾著有《魏晋名臣画赞》、《论画》,可惜原文早已散佚;之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都是研究绘画理论的。而《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绘画史学和绘画品评的系统性著作,它明确提出了评价标准———“六法”。《古画品录》对三国至南朝宋、齐二百多年间的27位画家进行品评,品、论结合,总结了他们绘画作品的成就和特点,为我们保留了那一时期的画家资料,其文献史料价值尤显珍贵。《古画品录》还开启了后世史、论结合论述方式的先河。到唐、宋时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均采用以“品”兼“史”的论述模式,这与谢赫《古画品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其三,《古画品录》版本来历。据学者们研究,《古画品录》的版本来源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金维诺先生在《中国早期的绘画史籍》一文中说,今本《古画品录》“非原著。盖辑录者从《历代名画记》中纂集而成”。这种说法已为大多数人接受并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预设。二是刘巽发在《谢赫辨考》一文中说:“其实,今存本《古画品录》所依据的祖本是远比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为先就存在了的,并且正是因为后人不断的传抄与翻刻才得以流传至今。”两种意见的是非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四,谢赫的“六法”对后世的重大影响。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理论后,迄至清末,历代均有转述与发挥,如姚最《续画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等。民初以来,海内外对“六法”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更是汗牛充栋、俯拾皆是,尤以理性探讨“六法”原义者最具特色,较深入的论著有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董欣斌与郑奇合著《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等。美国著名中国绘画史专家高居翰教授也说:“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与五世纪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之一。”可见,中外学者对谢赫“六法”理论重要性均有高度评价。“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更是被后人作为绘画最高美学境界加以追求。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外美术思想史上都罕见。
  其五,关于“六法”渊源问题。英国人勃朗(PercyBrown)在《印度绘画》中认为,印度《欲经》中有“绘画六支”,谢赫有“绘画六法”,《欲经》在前而《古画品录》在后,因而谢赫“六法”是从印度传来的。此论遭到了中国学者如刘海粟、叶朗、金克木等的集体反对。他们认为“六法”“是由我们民族自创”的。笔者认为谢赫绘画“六法”是对当时极为流行的佛教《大般涅槃经》中涅槃“六法”(即“众生”、“色”、“受”、“想”、“行”、“识”)的创造性转化。
  其六,《古画品录》品评画家言简意赅,直指特点。在对每一位画家的具体品评中,谢赫能准确地指出其特点。他评曹不兴主要成就在“风骨”,卫协在“壮气”,张墨、荀勖在“精灵”,袁蒨在“高逸”,姚昙度在“巧变峰出”……可以说点出了每位画家的亮点。另外,他自始至终坚持严谨、客观的批评精神。他评袁蒨“志守师法,更无新意”,评顾恺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评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评丁光“非不精谨,乏于生气”。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在后世争论最多,既遭到了后世很多画论家的反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是是非非构成了画品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其七,对谢赫“六法”的研究侧重点。对“六法”的研究,以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和“六法”中每一法前后两字(如“气韵生动”中“气韵”与“生动”等)的关系、“六法”之间的关系及“六法”的渊源等问题的研究最为深入,论述较多、分歧较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六法”研究较重要的论述,可以按照对“六法”标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二字断句,如“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等,最大特点是将断句前后的内容等同起来,如认为“气韵”即是“生动”。这种看法大致由钱钟书首倡,采纳或赞同这种意见的有伍蠡甫、阮璞、陈传席、陈绶祥、邵宏等。第二类,四字断句,如“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等,采纳或赞同的有徐复观、张安治、刘纲纪、叶朗、董欣斌、郑奇、栾广明等。两种断句涉及到对“六法”原初意蕴的准确理解,其是非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其八,《古画品录》中的文字错误问题。现存的《古画品录》由于历代传抄等因素,被增删、误抄多处。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画品》评画家为29人,而现在《古画品录》所存画家为27人;《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顾景秀、刘胤祖二人,但现存《古画品录》无此二人;《历代名画记》将刘胤祖、刘绍祖兄弟二人并列记述,今存《古画品录》仅列有刘绍祖一人,可能是后人抄录时加以窜改,将评刘胤祖言论并入其弟刘绍祖条目之下。又如,《历代名画记》中关于宗炳,引谢赫语:“炳于六法,亡所遗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可师效。在第六品刘绍祖下,毛惠远上。”而《古画品录》中,第六品仅宗炳和丁光二人,刘绍祖被排列在第五品最后一位,而毛惠远则在第三品第三位,可见《古画品录》中画家的品第位置也被抄录者移动了。还有,《古画品录》中品评张则那一条有“谢题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预焉”。此句内容难解,应为后人抄录错误所致。这些,恐怕只能有待于后世继续发掘史料才能解开谜团了。(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2673.html

更多阅读

《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撰 谢赫.艾哈迈德.亚辛

  第一段内容: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

何新:解读共济会的神秘符号二 更新补充稿

何新:解读共济会的神秘符号(二)共济会员参与各国城市设计留下暗码(上篇)一、重庆同盟会旧址的共济会暗码重庆桐轩石室建造于1911年,曾经是中囯西南地区同盟会员的一座集会密舍。孙中山的同盟会和洪门是与国际共济会有关的外围性组织。桐轩

千年奇画:说不完的《清明上河图》

千年奇画:说不完的《清明上河图》--戴立强1953年1月,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举办《伟大祖国古代艺术特展》,“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为展品之一,千年遗珍首次公之于众,引起极大关注。2004年11月,此幅画卷回沈“省亲”,展出再次引起轰

声明:《韩刚:解读谢赫的《古画品录》》为网友当了一世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