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中国企业家的至高境界 中国企业家排名

「内圣外王

中国企业家的至高境界

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學者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苏勇教授 /

纪文龙[1]

《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摘要:「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重要理念,该理念适用于所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士。对于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内圣」的含义近似,即高尚的道德素养,但「外王」的表现则因角色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对于企业家来说,「外王」侧重于建立王道企业,做大王道生意。典型意义的企业家不同于一般商人,他们除了逐利之外,更有一份社会的担当,即企业家属于「君子」人格的一种具体实践。企业家经营企业除了获取利润之外,更是为了践行自己「内圣外王」的理念,通过经营企业实现「安人安己」。企业家践行「内圣外王」之道建设王道企业有四个基本原则:「好学以求内圣、重视自我管理、践行以人为本、中庸以建王道企业」。

「内圣外王」—中国企业家的至高境界 中国企业家排名

一. 企业家与儒家「内圣外王」理念

1.儒家「内圣外王」理念涵义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诸于《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黯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虽然「内圣外王」最早只出现于道家典籍之中,但传统中国诸子百家的本质都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词来概括。其差异只因不同学术派别对于如何成「圣」和如何成「王」的理解不同,正如梁启超所言:「‘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外足以经世。」(《饮冰室全集·卷七十七<庄子天下篇释义>》,第4页)综合各家关于内圣外王的相关论述,「内圣」是指做内在修养的功夫,通过个体学习和修炼,提升自身素质,实现内在自我超越;「外王」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体外在展现出的一种王者气质,做事的大气和谋略,而是指实施王者之道,实现王者之业。「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和前提,而「外王」是「内圣」的一种外在显现,同时「外王」的实现过程也可更为促进「内圣」的提升。「内圣外王」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人生自我实现的价值理念和发展路径,这种理念和路径着重强调外在事功的成就需要,要以自我内在的完善为起点。

先秦儒家学说虽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但诸位儒家学者依然提出过同类观点。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提出,君子德行标准是「修己以安人」。「修己」即是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宗旨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逐步使自己与「道」相合,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修养境界。「安人」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使他人「安」,一是使自己「安」。使自己「安」是使他人「安」的基础和前提,使自己「安」也是「修己」功夫在自我个人身上的功用体现;使他人「安」是「修己」功夫的外在扩展:使家人「安」就是《大学》「三纲八目」中的「齐家」,使整个国家的人「安」就是「治国」,使整个人类社会都「安」就是「平天下」。「修己」是基本追求,「安人」是最终目的,「修己」与「安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具体的实践中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修己」离不开「安人」的实践磨炼,「安人」也离不开「修己」的内在支撑。「修己」与「安人」就好比太极图里的「阴」和「阳」,「修己」是内在功夫,为阴,「安人」则是外显之途,为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平衡,从而形成内外的统一与和谐。而孟子则对「王」和「霸」的概念分别做了阐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这就更清晰地阐述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霸道」是使用强势力量,以力量来强硬推动自己的意图实现,而「王道」则是以道德理念来服人,更多地依靠「软实力」来达到目的。

儒家思想体系一贯在告诉人们如何实现「内圣外王」的理念,其中以《大学》论述的最直接、最有针对性。《大学》将内圣外王的实现途径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前五条可以看成是追求「内圣」的过程,后三条便可视为是「外王」的体现。《大学》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即是说所有社会大众都要将」修身」作为提升自己的根本,培养自己成为圣贤之人,因此儒家认为「内圣外王」理念适用于所有社会大众。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明确提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无论是「见」还是「隐」,都要做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内圣」修养。因此,无论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的颜回,还是治世帝王的典范尧、舜、禹都被会被孔子所称赞。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长期以主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出现,与封建帝王结合后,逐渐被政治化,原本具有多种实现途径的「内圣外王」理念也被过分的政治化解读,「外王」被更多地指向了要成为治理国家的一代帝王,而忽略了其作为一种社会多种角色人士求闻通达,创建事业的广泛含义。而如今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返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理念的原始内涵,探寻如何更好的将「内圣外王」理念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2.企业家的「内圣外王」理念

如果认可内圣外王并不是仅限于政治家或统治者的专利,那么,作为中国社会重要成员、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企业家们。同样也有着这一文化基因,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当今社会,企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而且掌握了大部分社会资源的使用权,企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出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从事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不同团体与其它团体相互交换劳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只是交换的最终结果大多以货币的形式展现;这种生产交换活动在农业社会一般是由相互独立的个人完成的,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是由不同的企业组织来完成的。

企业组织在参与全球生产交换活动的过程中,为保持企业自身的长期存在与发展,必须保持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但企业组织的这种盈利性和商人自私逐利性有本质的区别。商人的逐利活动首先考虑的是在交换活动中获取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企业组织的盈利性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持企业能够成为员工参与社会分工的平台。企业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的运营绩效,使得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好的使用。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正常、稳定和持续的行为;正如,管理已经成为当代所有机构的特定器官,成为我们这个组织社会的整合器官一样,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组织的维持生命活力的主要活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221页)」企业家的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组织运行绩效的高低,同时也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因此企业家与传统意义上逐利性较强的商人有本质性的区别。企业家经营活动的目标主观上自然首先是为了企业发展,但通过企业的发展,也能够实现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儒家「君子」人格是以「内圣外王」理念为支撑,在不同社会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君子」人格体现在治理国家的帝王身上,「外王」就是把国家治理好,维护政权的稳固,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家领导者;「君子」人格体现在企业家身上,「外王」就是把企业和相关事业治理好,将事业做强做大。而且这种做强做大,不是通过强势和霸权,而是通过内在的个人修炼,内在的企业组织修炼,壮大自身实力,然后通过良好的经营手段,开发更多的市场,以符合商业道德和规则的,为自己的事业拓展出新的天地。儒家的理想是由「修己」的君子来实现「安人」的责任,但在现实社会中,「修己」的君子不一定有机会来实现 「安人」,而在位的人却不一定是君子,这就构成了所谓儒家的困境(孔德立,2010)。但对于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其不但有机会实践「修己」,而且「有位」(即企业)来实现「安人」,也就是说企业家具有实现「内圣外王」理念的平台。企业家通过「修己安人」的过程,企业所有人员都有机会实现其人生价值,也为企业品牌创造了强大的竞争力,强有力的企业品牌又反过来促进企业本身的继续发展强大;因此,企业家「内圣外王」理念的实现,为企业的发展塑造了一个良性发展循环,从而为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企业家践行内圣外王之道的路径

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倾向于把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和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割裂开来。「内圣外王」的管理理念虽然也注重通过制度对于组织成员实施外在的管理(管理制度在传统儒家思想中以组织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礼仪」形式实现),但更强调管理者外在的管理行为要以内在的自我管理做基础,也就是说「内圣外王」理念强调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未来知识工作者的寿命可能超过向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组织的寿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大多数知识工作者将需要「自我管理」(《21世纪管理的挑战》,第142页)。因此,「内圣外王」理念反映了当今东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方向,即管理不在是一种对人的外在的行为,而是将管理主体的自我管理放到和管理他人和事物同样重要的地位。

由于现实情况复杂多变,企业家成功实践「内圣外王」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不同,但支撑他们的核心原则应都是同出一源。企业家践行「内圣外王」理念的核心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好学以求内圣

《论语·公治长篇》中记载,孔子给自己的评价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中我们可知,孔子把「好学」看成是自己与其他人最显著的区别所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只有颜回得到孔子「好学」的评价,由此可见「好学」在孔子心目中是最重要原则之一。孔子认为除了「生而知之者」的圣人,君子都需要「学以致其道」,因此「好学」是达到「内圣」的首要原则,是「内圣」的起点和必要条件。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明确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好学」的品行做支撑,「仁、知、信、直、勇、刚」这些美好的品行就会流于「愚、荡、贼、绞、乱、狂」的弊病。因此,企业家践行「内圣外王」理念首先要发起「好学」的愿力,通过「好学」的磨练逐步达到「内圣」的「道德」修养境界。

「道德」一词在古代包涵「道」和「德」两层含义:「道」是指事物运行的规律;「德」是道体的具体显现,类似于当代汉语语境中的「道德」一词。儒家原始典籍中一般都是强调「好学」以求有「道德」的「内圣」理念,至于形而下的「道德」的具体内容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这是因为儒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不同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又有其特殊性;即不同角色的人学习的内容既有其共通性,又有其独特性,但无论是学习内容的「共性」还是「独特性」部分,都要围绕「内圣外王」的理念核心展开。当今社会处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企业家「内圣」之道既要包含学习儒家原本「仁、义、忠、信」的德行修养;也要学习融合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即修「道」和修「德」并重,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格涵养和经营企业的管理技能,从而保证企业以高水平的管理绩效运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家唯有「好学」才能不断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的自我超越,才能实现「内圣」品格的塑造,才能胜任当今社会赋予的社会角色;否则,企业家及其团队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

2.加强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他人的同时,也将自己视为管理的客体,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实施管理,以求实现管理者主体的素质全面提升。《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行为原则时,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理主体在管理行为「施于人」之前,只有将管理「施予己」,才能感知管理客体的「欲」与「不欲」,才能在管理行为实施之前预知它的影响,并做出良好的示范,管理主体才能据此采取最恰到的管理的行为。《论语·子路篇》也明确指出,管理者能够管理好自己,其管理行为就会有「不令而行」的效果;但是如果管理者连自己都管理不好,其管理行为必然会导致「虽令不从」的结果。《中庸》中也强调,只有知道如何管理自己,才能「知所以治人」。管理主体对内自我的管理是对外管理的基础,对外管理是对内管理的延伸;管理主体通过自我管理,实现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统一,组织目标也因此成为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共同追求,管理的最终结果也呈现出高绩效水平。

在东方文化情境下,组织成员会非常在意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如果管理者个人的素质达不到组织要求,管理者就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行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家一定要坦诚正视自己,不刻意粉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提升自己的素养。孔子在《论语·子张篇》中指出:「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每个人都会有不足之处,但有勇气面对自己弱点的人却需要很高的修养。西方管理学理论,在论述领导者类型时,同样也提出魅力型领导者的重要作用,而要成为魅力型领导者,自我素质和修养的提升自然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同时,作为企业领导者,企业家要面对自己才能所不及的方面,面对企业员工,企业家要真正做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大学》)。企业家通过自我管理不断扩充自我「内圣」的涵养,将企业里的人才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让企业所有员工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实现各自人生中的「内圣外王」理念。企业家对企业实施管理的同时,通过「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内在品格磨练做好管理自己的功夫,外在便自然会流露出一股「君子坦荡荡」的外王气度,管理绩效也会随领导魅力的加强而得到提升。

3.践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围绕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展开,人既是行为的施行者也是受益者。「内圣」是儒家关于「 仁」的学说的演绎, 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必备的思想条件,外王是儒家关于「 道」 的理论的发挥,是社会的理想模式以及相应的判断标准(郭洪纪,1992年),。孔子非常重视「仁」的修养,即《论语·颜渊篇》中记载孔子回答弟子什么是「仁」的时候,用了一个简单的回答「爱人」,这个「爱人」的基本含义可以解释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篇》)。「立己、达己」和「立人、达人」是个互为补充的过程,「立己、达己」是「立人、达人」的前提,「立人、达人」又可以将「立己、达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成就了「立人、达人」也就是成就了「立己、达己」,两者实质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这个过程就是「仁者」实现「内圣外王」理念的过程。「以人为本」中的「人」实质上是他人和自我的统一,以他人为本本质上也是以自我为本,真正的以自我为本也就是以他人为本。

企业家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实现「内圣外王」理念的过程,既是成就企业家本人价值的过程,也是成就企业员工和顾客的过程。因此,企业家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自我为本,二是以企业员工、顾客和供应商为本。以自我为本,就是以实现自我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超越为起点,以获得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也就以将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生根本追求;以企业员工为本,就是帮助企业员工通过企业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企业的强大是以汇聚了优秀的企业人才为根本,只有企业对员工负责,优秀的员工才会选择继续留在企业里,也才有可能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企业有了优秀人才的保证,才能加强它在社会分工中继续存在的价值。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家「外王」理念的具体体现。

4.中庸以建王道企业

徐复观认为,「中庸」正是孔子一贯之道,「中庸」的具体内容实际就是「忠恕」,「忠恕」是「中庸」的实践(《中国人性论史》,第71页)。「中庸」之道正是实践儒家「内圣外王」理念的行为指导方针。「中庸」,是要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一个复杂的时空网络中, 取得最好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就好像射箭要中的,也是在一个非常动荡、非常不容易掌握的环境中, 取得最好的击中目标的时机;这就需要自强,需要自力,需要有自知之明,需要照察各种不同层面的矛盾(《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第117页)。以一把尺子为例,可以选择的各种行为如果是尺子上的不同点,「中庸」之道并不一定在尺子长度正中间的那点,「中庸」之处有可能就在尺子两端的其中某一点,也有可能在尺子上的任何一点;我们要想找出「中庸」之处究竟在那里,需要秉持权变的思维模式,全面分析问题所处的各种背景,最终找出应对问题最恰当、最合理的那点,就是「中庸」之处,这也正是《中庸》中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舜之道。中庸不是故弄玄虚的不可知论,也不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原则,它需要内在的权变思想作为行为指导,把遇到的问题处理得没有过与不及的弊病。「中庸」强调看问题时要注重全面性和动态性,不可只肤浅地看到表面问题就随意妄下定论。

企业家不是谄媚于世俗的乡愿之流,也不应是昏昏碌碌的庸才,也不是见利忘义的「奸商」,而是心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君子,经营企业是其实现「内圣外王」理念的方式。企业是完全处于一个动态的社会交换背景之中,企业家经营企业更应当使用中庸之道,用权变的思维全面处理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企业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的协调与平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时候需要有明确的企业制度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但也要认识到任何管理制度都有其适用的具体背景,根本就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家在保持制度稳定的同时,也要将其不断完善,使其更好地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企业家也要认识到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进而通过各种方法实现企业不断创新,更加出色的扮演其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的角色。这也是企业家实现「王道」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三.中国企业家「内圣外王」理念的实践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大批企业界人士,虽然其中一些人是见利忘义的奸商,但真正的企业家也不乏其人,这些企业家通过经营企业「安人安己」,他们在实践了自己人生中「内圣外王」理念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南航空公司的主要创建人陈峰,就是成功实践「内圣外王」理念的一个典型代表。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航空」)从1000万的启动资金,发展到2010年企业净资产715.5亿,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217.1亿,企业净利润为32.2亿,跻身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之列。海南航空自创建以来,企业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之中,陈峰作为海南航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一直担任企业领导者角色至2006年。海南航空的成功是整个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陈峰本人「内圣外王」理念的成功运用。

海南航空所有成员都非常注重学习。陈峰作为企业文化的开创者之一,提倡「与经典为伴,与圣人同行」,陈峰跟随南怀瑾先生学习传统文化多年,南怀瑾先生称赞其能使学识修养与工商业相合,是「纯儒而能商者」。陈峰认为每个人成长的背景不同,其它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到自己身上,只有具备了人生的「大智慧」才能够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他提倡「与经典为伴,与圣人同行」也是追求人生智慧的体现,这种追求人生大智慧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内圣」的过程。陈峰认为儒家的《大学》《中庸》,道家的《道德经》以及佛家的由后续三藏十二部《金刚经》凝聚而成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都堪称为经典之作,他自己通过这些经典的学习充实了自己「内圣」的涵养,培养成了「发善念、用心力、顺天命」的豁达精进人格修养,这为他经营企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峰认为,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就是如何做人的学问,其核心就是德,他以身作则,主张「以德平天下人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形成「为人之君、为人之亲、为人之师」的关系。海航集团要求管理干部要遵守《海航集团董事局成员守则》,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一颗平常心、责任心、廉洁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慕清廉之美,海南航空管理者要做道德操守楷模,要树商界君子典范。他要求海航员工阅读以南怀瑾先生著作为底本编辑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读》,高级管理干部都要研习《大学微言》,以此来提升自我修养和情操,在企业管理和运作的具体实践中,努力实现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内圣」。陈峰对此有过一段论述:「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就是儒、道、释三家一体的精髓,其实就是人、人道和做人的学问,核心就是德,任何事都要人来做,任何人又都有做人的标准。」[2]海南航空的实践证明,陈锋及其管理团队成员的这种自我管理意识,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绩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管理上的保障。

海南航空将「以人为本,促进内外和谐发展」视为其企业文化的精髓,陈锋的人生宗旨是「精进人生,造福终生」。海南航空提出的企业精神是「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陈锋将海南航空的事业描述为有两个作用:一是为所有到海航的人创造一个由谋生到实现人生的机会;二是海南航空为每个员工创造一个用自身智慧容量施展自己的舞台。海南航空的责任文化是要「对消费者负责、对投资者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同仁负责」,通过每位员工的努力实现「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的企业宗旨,让企业相关的每一个人员都可以感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实际效益。海南航空企业员工「内圣」的不懈追求,其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企业高绩效的运行。海南航空经营的成功也是企业内所有人员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是全体成员追求「内圣外王」理念的外在展现。

海南航空「内圣外王」理念的成功实践,和企业管理层注重「中庸」之道也是分不开的。海南航空很注重自己企业的特色,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都力求恰到好处,以求不偏不依的中道。陈峰作为企业领导者,他评价自己「晚上出世,白天入世」,力求达到出世和入世的协调与平衡;这虽然不能说陈峰本人的行为能够合乎中庸之道,但却可以反映出其探寻「中庸」之道的思想痕迹。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性质及其生存的背景都和以前社会大不相同,企业家面对西方的先进管理知识,更要发挥「好学」的美德,积极学习并将其与中国的管理实践相结合,走东西方管理融合的中庸之道。在培养企业「内圣」之道的同时,积极融合各种先进管理的「外王」之术,走「道」与「术」相结合的「中庸」之道。海南航空有优秀的企业「内圣」文化,但是如果海南航空仅注重企业文化的软约束而忽略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也不会有今天海南航空「外王」的成就。海南航空创立之初,其管理者就提出「内修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外融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这是海南航空在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上走「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也是海南航空全体员工能够成功实现「内圣外王」理念的最关键因素。

四.结语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是引导人们注重培养自己的完善人格,通过自我「君子」人格的锻炼,进而成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人君子,并进而达到「外王」的目的。企业家「内圣」修学的过程起点应该是从「好学」开始,通过好学的磨练,先将自己的内心「立」起来,也就是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大丈夫气概。企业家在君子人格完善以后,还应当充分发挥「好学」的本性,广泛学习东西方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使自己不仅有利天下之心,更具备王天下的才能。企业家将自己修学内圣的过程扩充到企业内部,搭建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为企业及员工的发展指明方向。

具备君子人格的企业家,以人为本是其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其行为的落脚点;企业家通过搭建人人实现自我人生意义的舞台而「立人」。「内圣」的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外王」是「内圣」的外在扩充,是由内在修养的磨练而表现出的圣贤气质,而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外王」具有不同的具体含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是「外王」的具体体现。企业家通过经营企业实现其内圣外王之道的事业也应遵循中庸之道,实践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的中庸原则。因此,「好学以求内圣、重视自我管理、践行以人为本、中庸以治企」是企业家实现其人生「内圣外王」理念的四个基本原则,企业家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努力,将企业塑造成行业内的「王道」企业,实现立人立己。在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道德修养尚显缺乏的现实情境下,作为社会优秀群体的企业家,更有必要高度重视自身修养,以「内圣外王」之道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3800.html

更多阅读

何谓内圣外王之道 何谓王道

何谓内圣外王之道郭昊龙启明国学馆微信群中有时会有人发一些对于党和历史人物有政治倾向的事实或评论,之前,我在群内强调了一个原则:“政治是一时的,文化是永久的。希望大家把焦点放在永久的话题上。不要直指政治,请直指人心。顾炎武说

荀子——内圣外王之学:超越孔子的第一人

荀子——内圣外王之学:超越孔子的第一人代序——我为什么要写荀子《荀子·尧问》篇有言:“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

内圣外王王阳明 三国之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王守仁作者 黄大陆“这孩子怎么还不出生呀,都十四个月啦!”岑老太急着想抱孙子,几个月来她天天瞅着儿媳妇郑氏的大肚子念叨。昨晚,岑老太还梦见在一片鼓乐声中,从五彩云端飘下一位神人手抱婴儿交付给她。她说:“我已有子,我媳妇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与知行合一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这段话后来被儒家引用,成为儒家政治主张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内圣外王”,一个人要对内圣明之后才能对外施行王道。儒家还对这种思想做了解释,在《

声明:《「内圣外王」—中国企业家的至高境界 中国企业家排名》为网友思钱想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