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解读福柯 米歇尔福柯

开始解读福柯 米歇尔福柯

之前写过一个福柯的博文,但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简介而已,今天重新回顾,发现福柯和尼采一样,不是天才就是疯子。

福柯,法国思想家,法国是一个生产思想家的地方,近现代有圣西门,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福柯作为当代思想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人生短暂,著述甚丰。叛逆,极端,福柯做的事情都是凤毛麟角,高处胜寒。

Lin老让我重点看福柯的《词与物》,theorder ofthings,英文版是事物的顺序,法文版和中文版都是翻译成词与物,这个书名据说是当时法国的出版社编辑强烈建议福柯把书名定做词与物,福柯难得的让步了,后来英文版还是叫做《事物的顺序》,具体哪个好,我还没有认真读,不好定论,希望读过之后,能够领会福柯还是编辑谁更高明。

我找到了英文版,也准备买一本中文版,中文版译者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莫伟民。但是网上对于这个译文颇有些微词,本着科学的批判精神以及默顿所倡导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skeptism),我还是贴过来,题目是——被翻译所污辱与损害的——福柯及其《词与物》:

《词与物》这本书早在2002年就买了,当时买它还并不知道有个叫福柯高手,只是冲着两个原因买下的:一是三联书店的招牌,二是“词与物”的标题。语词的世界和事物的世界,实存的世界和我们的命名行为......诸如此类的想象使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买下之后,随便翻看,就放置不读了,直到昨天。可刚才,才终于下定决心不再读《词与物》,因为一天半的好时光全被这种举步维艰的阅读搅扰了!
  这种体会在读海德格尔的作品时也有,不过,海德格尔的难懂并不在言语表面,而在那深层,至少表面上读起来,海德格尔还能入得头脑——仅以《通向语言的途中》为例啊。这本《词与物》的难懂,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
  首先,我要怪罪自己的理解力和知识储备,这两样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对此类作品的领会能力,当然,阅读信心也因此每每受到打击,却又每每因为那些时髦的理论先锋的诱引而屡败屡战,不自量力,呜呼!
  其次,我觉得福柯们责任不小,说话直来直去的多好,干嘛要绕弯子,而且弯子绕那么大!在“言语形式”上绕弯子和在“言语内容”里设迷宫还不大一样。

复次,我觉得译者责任重大!福柯的《词与物》是被译者污辱与损害了!即使福柯表述繁复,译者大可遵从汉语的表述习惯加以调整,使之读起来顺畅一些,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像类似的生硬翻译已经大量的充斥在各种译著里了,可惜我的外语不好,没法直接读原著,否则,打死我也不读蹩脚翻译了。哎

试举一例,《词与物》前言:

  博尔赫斯作品的一段落,是本书的诞生地。本书诞生于阅读这个段落时发出的笑声,这种笑声动摇了我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所有熟悉的东西,这种思想具有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地理的特征。

  实际上作者无非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

  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一段话,触发了我写作本书的灵感。当我读到这段话时,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而这笑声动摇了我(们)惯常的思想。

我感兴趣的是福柯如何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解构知识的考古和建构的过程。《词与物》是对话语的分析,而这种话语分析又有别于艺术中的“句子分析”,也有别于语言学中的“语法分析”,那么福柯的话语分析到底是怎么回事?其话语分析的实质是话语先验的历史分析(实证分析),也可以说是话语的实践分析。话语分析主要旨在说明话语的主体与客体的限定性,也就是说特定话语如何成为特定主体的工具,特定话语又是如何区分事物成为自己的对象。总之,福柯告之我们话语有能说和不能说的分野,话语的对象有说出和未说出的分野,换句话说,话语是有条件性的,话语只是一组有顺序的符号,它并没有普世的功能。福柯话语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出真理体制的社会条件,也可以说是对真理和知识的批判。当然,福柯并不是在批判真理的正误,也不是证明真理是否具有合法性,他只是揭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从而破除真理的神圣感,破除人们对真理想当然的态度。福柯将这一项工作称之为“知识考古学”,而这一点,反映最明显的是他的《癫狂与文明》(又译《疯狂的历史》),书中证明了癫狂是如何从虚无到知识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理性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而用知识来划分了“常人”与“疯人”的霸权思想。总之,福柯的话语分析与知识考古学都旨在说明它们的条件性,以及如何被接受的历史,都是为了证明我们早已成为了知识的奴隶这一悲剧的事实。

1984年6月,福柯因艾滋病去逝,年仅57岁,这位在生前就享有盛誉的思想家,他的话语在今天依旧滥觞于各个领域之中。如果在福柯的思想中要找到几个关键词,会是什么?历史、批判、知识、权力。

福柯看似刻薄尖锐的面孔,实则是对现代世界里自由的渴望。知识与话语、权力与纪律、身体与政治,这些问题,都被福柯统统归结到现代世界的“法西斯”之中。他温和又强硬的态度告诫我们:没有什么是不言自明的,顺从只会走向自我捆绑。在《语词与事物》一书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理解得很浅,好多还是拾人牙慧,我要通读原文和中文版再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5710.html

更多阅读

一档不错的家庭教育节目:《保姆119》

《保姆119》原名Nanny911,是美国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开始在福克斯播映。 2008年2月27日福克斯公司宣布将Nanny911卖给了CMT公司,该节目也曾在ABC家庭频道播出。新版Nanny 911于2009年4月播映。现已被CCTV2引进。播放时间:周日的上午9

专题36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福柯主义

第371博文:(2011年第14篇)转载时间:2011年1月10日 分类:文艺学http://hi.baidu.com/makangtao/blog/item/1cf1bd8bddbf7ad2fd1f10ca.html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2007年06月01日 19:181、关于话语理论。福科认为个别话语的形成过程中,会出

美女裙底走光有什么原理? 美女练武走光出糗集锦

不知不觉夏天到了,MM们都开始展示自己的好身材了。在此同时一些不良人士也开始了行动,在看到一个一个PPMM的时候总是想多看点。唉,现在什么都要讲原理,这是一个绝对资深的淫才做的针对偷看裙底风光的数学原理。看来MM们得注意来,夏天防狼

柯达相机家族的没落 韩国家族财阀走向没落

1900年左右,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生产出了“Brownie”相机。因价格低廉,而且所使用的胶卷也不贵,Brownie被认为推动了照相的大众化。1939年左右出产的Brownie 127相机。图为二战期间被军方使用过的柯达“Matchbox”相机与袖珍暗

声明:《开始解读福柯 米歇尔福柯》为网友醉醉醉花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