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波:余秀华的诗写得并不好

前面的话:当事件大于诗歌的时候,写得如何退位,是一个次要话题。乳腺癌患者那么多,但是有几个被记住?而一个歌手的乳腺癌就不同了。这是一个炒作的时代。无需讶异。就诗论诗来说,一些新红颜与余秀华也是半斤八两。就是男诗人中,也轮不到沈浩波,伊莎等来评头论足。错的不是余秀华本人。一个农民,一个女人,一个脑瘫者,为何要写诗,这是值得思考的。媒体为何要炒作,受众为何要附和,这是要思考的。还记得凤姐的诗吗?诗歌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要说的。至于水平,60步就不要笑50步了。

余秀华的诗写得并不好

◎作者:沈浩波



几乎是一夜之间,诗人余秀华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在互联网和手机端,微博和微信上,满屏尽是余秀华,很多平常并不读诗的人,都如同打了鸡血般兴奋。

我从来不认为公众对诗歌的关注或不关注,赞赏或抨击,与诗歌本身有什么关系。公众是公众,诗歌是诗歌,井水不犯河水最好,偶然相遇,也绝不是什么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好事。

诗歌是个人心灵的艺术,首先是个人的。它并不刻意拒绝大众,但它又是天然的拒绝者。个人心灵的存在,从来都只可能是对集体无意识的冒犯,偶然重叠,也是作为诗人的个体与作为读者的个体之间的心灵呼应。

让万众欢呼的艺术,只可能是大众艺术,比如畅销小说、流行音乐、商业电影。因商业的内在需求,大众艺术的要点就在于如何满足读者、听众、观众的需要,而并非首先满足作者个人内心的需求。大众艺术作者中也有特立独行的天才,但前提仍然是,其个人趣味、审美层次、情感状态,甚至内在的价值观,必与当时的大众趣味和心理有高度的契合。

诗歌是所有文体和艺术形态中,个人心灵化程度最高的,因此也必定离大众这个集体最遥远。我们评价一个伟大的诗人,要看其是否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属于自己的精神,属于自己的情感。只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才是不一样的,独特的,才能被称之为创造。所以诗人不必关心媒体所谓的:大众对诗歌的冷漠。因为这种冷漠是相互的,诗歌内在的精神属性要求诗人冷漠于大众,而不是迎合。

倘若一个诗人名动天下,成为公众人物,社会名流。那么,不是这个诗人自己有问题,就是时代不正常。前者的例子如徐志摩、席慕蓉,乃至其实很难被称为诗人的汪国真;后者的例子是朦胧诗时期的北岛、顾城。即便在北岛、顾城的时代,真正更大众,更知名的诗人,其实是舒婷——这也正是舒婷文学成就不高的原因,她太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了。

今天的大众,是更加庸俗、功利、伪善的一群。所以当我看到,人们(尤其是媒体)在诗人余秀华前面,非要刻意加上“脑瘫”这个形容词,构成“脑瘫诗人余秀华”这个词组时,我有一种深深的厌恶感。这是一种用诗人的疾病招徕伪善看客的媒体本能。在一个自媒体的时代,大众中的每个个人都具备这种恶俗的本能。

在为余秀华的诗歌欢呼的人群中,当然一定有发自内心喜欢其诗歌的读者。如果媒体不用“脑瘫诗人余秀华”来招徕眼球,而是回到“诗人余秀华”这个更本质的称呼上来,余秀华的读者可能会大幅减少,赞美声也会大降低,但这剩下来的喜欢和赞美,对于余秀华本人来说,可能更有价值和弥足珍贵。而我在这篇文章中对余秀华的批评,也是基于对“诗人余秀华”的批评。

余秀华引发的媒体和大众狂欢,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去世的年轻诗人许立志。许立志确实是因为在富士康打工并自杀的命运受到更多人关注。但我仍然讨厌在许立志前面加上“打工诗人”这个定语。对于媒体和公众而言,“自杀的打工诗人”、“脑瘫诗人”这样的标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媒体的天性就是如此,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许立志的诗歌,显然没有像余秀华的诗歌这样遭到大众如此热情的追捧。在短暂的媒体报道期后,许立志重新回到了更小众的讨论空间。而余秀华的诗歌则被发酵得厉害,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甚至从公众层面转移到诗歌界内部,很多诗人都在赞叹余秀华的诗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旅居美国的女诗人沈睿,她在一篇传播甚广的文章中将余秀华称为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

我很少看到大众趣味与专业趣味如此“金风玉露一相逢”,我也不相信会有这种“佳话”存在。因此,我怀疑这些吹捧者自身的当代诗歌审美能力。

在此之前,我就曾经读过余秀华的诗歌,无论是从其诗歌的整体水平看,还是审视其中的局部的语言、内在情感与精神,都没有太多可观之处。再客观一点说,余秀华的诗歌已经进入了专业的诗歌写作状态,语言基础也不错,具备写出好作品的能力,但对诗歌本身的浸淫还不深,对诗歌的理解也还比较浅。

当我注意到我的身体时,它已经老了,无力回天了

许多部位交换着疼:胃,胳膊,腿,手指

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

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我怀疑我钟情于黑夜

轻视了清晨

还好,一些疼痛是可以被省略的:被遗弃,被孤独

被长久的荒凉收留

这些,我羞于启齿:我真的对他们

爱得不够

——《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

我欣赏这首诗的第一段,非常个人化的经验,一上来就是“当我注意到我的身体时,它已经老了”。但后面几段的写作,就完全陷入流俗。花朵、清晨、黑夜,这样的比喻,没有任何创造力,属于陈旧的老套抒情系统。第三小节中,疼痛、遗弃、孤独、荒凉,这些词语被不经大脑地轻易使用,而不是在更高级的文学描述中内在呈现。这其实是缺乏写作能力的体现,甚至是一种庸俗的表现形式。最后一段,则更有进一步的扭捏和矫揉感——“羞于启齿”、“我真的”、“爱的不够”。整首诗的后三段,我以为都是《读者》杂志上那些鸡汤散文的心灵状态和语言状态。

余秀华被流传最广的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是一首平庸的诗歌。同样,第一段是整首诗中写得最好的: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这一段中,“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是很本质的诗歌描写,我喜欢这样的诗句。“这力催开的花朵”,也还可算精彩的比喻。“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和洞察,具备本质的诗意。与后面两行的精彩诗句相比,第一句“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在这首诗中显得很无聊,甚至给我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不干净。不要误会,我不是说不能写性爱,我还不至于这么无知。我是觉得,这句诗里有一种强调,对“睡你”和“被你睡”的强调,这种强调里有股子庸俗的劲儿。如果没有这一句,这第一段,确实写得不错。

但后面两段的表述,直接把“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的高级表达状态,拉低到大而无当的空洞与生硬的滥情: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一首本来可以往生命深处写的诗歌,就这样被莫名其妙上扬的宏大抒情消解了,诗歌的情感变得如流行歌曲般空洞。第二段是庸俗的社会话题罗列,第三段又是传统的套路化抒情,她的诗歌中还真是什么都有。“去睡你”这三个字,在这样得语境下,显得格外媚俗。一个诗人是怎么在诗歌中取消了真诚,抵达媚俗的,这首诗足以构成案例。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的必不可少的理由

经历了前面几段的空洞后,这结尾显得格外乏力和虚伪。一场性爱,其背景竟宏大到囊括了火山、枯河、政治犯、流民、麋鹿、丹顶鹤……

既杂糅着不同的媚俗因素(尤其是传统的泛滥抒情套路),又结合了其一部分作者生命的真实状态,最终混杂而成的诗歌,让一部分诗人忍不住跟着大众起哄。不同层面的读者,在余秀华的诗歌中各取所需。但殊途同归的是,这是一场对平庸诗歌的赞美运动。

事实并不出人意料,大众所赞美的诗歌,必然有其根本上的非诗的一面,媚俗的一面。诗人若不有意或无意的媚俗,怎能获取大众的欢心?诗人若是获得了大众的欢心,其情状当然可疑。

因此,我在微博上发表言论说:

“近期大众舆论关注的两个诗人,一个是许立志,一个是余秀华。一个是自杀的富士康打工青年,一个是脑瘫症患者。前者把苦难写成了有尊严的诗,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不会真喜欢他的诗。后者把苦难煲成了鸡汤,不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必会持续喜欢,热泪涟涟。眼泪这东西,确实是世界上最廉价的事物。”

与余秀华相比,许立志的写着更本质的诗歌,我喜欢许立志这样的诗人,这与他是否打工,是否自杀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欣赏作为诗人的许立志。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无杂质的诗歌。既具体又微妙。诗歌的动静很小,却又有心灵之重。既不夸大,也不泛滥,将心灵的微妙瞬间,写成了本质的诗。许立志的诗歌中,有苦难也有生死,但都只是属于他个人的,没有任何虚张声势的放大,这样的诗歌,才葆有着生命本身的尊严感。

许立志的死亡,构成了媒体的噱头,也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但这与他的诗歌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大众不会真的喜欢许立志,因为他写得足够好,干净纯粹,不媚俗,不讨好,不夸张、不矫饰。

诗歌的存在,是人的最独立意志的存在。好的诗人,不为任何一个人群写作,只为他自己的内心和他自身的艺术理想写作。不要说迎合大众了,连小众也不能迎合。迎合大众与迎合某个群体的小众同样恶俗。我也见过一些诗人,有的符合这个时代文艺青年的趣味,有的符合知识分子的公共道德趣味。这样的写作,究其根本,都等而下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Y4OTAyMQ==&mid=205611918&idx=1&sn=660799d0f9b4770cbb4c5a59b943b75d&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霍俊明(诗人,批评家)

当媒体关注甚至作为头条

炒制许立志,余秀华等诗人

我没有为大众媒体庆幸

而是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扯淡

为什么“关注”死去的诗人?

关注“残疾”的诗人?

为什么不能关注“正常”的诗人?

媒体无良知。诗歌的“原罪”

自古至今。

真想站出来问问你们!

能不能谈谈诗歌本身?

能不能别总是娱乐,别总是社会化的解读?

老俞(诗人)

看来,动静不小,都已经波及到我了,我也跟着看了,应当说,余秀华的抒情诗写得很不错,甚至某几首算得上优秀,这与她是否残疾无关。诗歌可以抒情,可以浪漫,尤其青春期写作可以甚至应当如此。但成熟的现代诗,应当有较高的技艺或智性含量。或者说,冷抒情更合我口味。目前网络疯转热议,多有夸张之语,什么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森之类,什么秒杀了所有当代中国女诗人之类,多少人真的较为完整地读过艾米莉?这是缺乏对现当代诗歌史和一些杰出诗人尤其是对其他女诗人的了解所致。我当然希望并祝愿她能够成为艾米莉,我也希望网民在艺术尤其在诗歌问题上普遍靠谱,但事实往往并不如此。我的朋友圈诗人者众,我没看到几个真正长年写作的,尤其是成熟而优秀的诗人在转评,这恐怕不是文人相轻那么简单,我对真正的好诗歌能够在网络上红火仍表怀疑。理由如下:一般而言,自现代主义以来,如果不具备历史结构能力,同时呈现对现实复杂性和微妙性的传达能力,这样的诗歌或艺术,也只能交给外行们去欢呼雀跃了。除非你承认诗歌在技艺上没有内行外行之区别。这些话,纯属一家之言,并不针对每一个对余秀华诗歌的转发肯定者。最后,我祝愿余秀华身体健康,能坚持写作,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

李以亮(诗人,翻译家)

她的诗歌有料,有真东西,这是肯定的。但是也的确要警惕把她煲成了一锅鸡汤。结论:1.即使天才也是禁不起透支的。2.同情也有其限度,一如名声,传播的有效性。一句话,让诗歌回到诗歌,文学归于文学,千万别往励志和正能量上靠。不灵的,那只会事与愿违。这不再是张海迪的时代。人民网可以休矣!

谭克修(诗人)

曾在光棍节转发过余秀华的诗。当时想把她的疼痛,转给正在把任何节日当成情人节的轻浮的人们。也喜欢其中的几首诗,如《我养了条狗,叫小巫》。不久又删了,在她迅速窜红之前。现在有人说她是天才诗人,这显然错了。她的写作不属于天才型写作,作品里普通诗人常见的毛病太多。不说她已年近四十。

赵晓辉(诗人,学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744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余秀华比沈浩波写得好 余秀华新浪博客

原文地址:余秀华比沈浩波写得好作者:诗人鹰之 《真诗人需要的奖励只有一种:苦难》    我坚信,在人间五花八门的诗歌排行榜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那是天庭的众神们排的!前者属于暂时的易逝的,而后者则是恒久的,永不褪色的,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

从《狗日的王法》看余秀华的诗歌技艺 余秀华的诗歌在线阅读

   这篇“诗评”不是诗评,因为原作不是诗,也不存在诗评。本文釆用反讽和幽默手法写成,正话反说,请反其意去读,勿正读。从《狗日的王法》看余秀华的诗歌技艺文/ 郑正西余秀华这首《狗日的王法》,写作缘由和背景很简单,流派网2013年的

网络农民女诗人余秀华:

网络诗人余秀华: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余秀华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

脑瘫诗人余秀华:走红诗坛

诗人余秀华:不回避“脑瘫”事实希望更关注我的诗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被

沈天鸿中肯评价余秀华诗歌 余秀华的诗歌全集下载

沈天鸿,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现代诗潮重要诗人、评论家与理论家;中国“新散文”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沈天鸿抒情诗选》、《我和世界》、《另一种阳光》;文学理论集《现代诗学

声明:《沈浩波:余秀华的诗写得并不好》为网友治愈系男神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