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郭璞《葬书》原著 晋书 郭璞

晋-郭璞《葬书》

正文·提要

《葬书》一卷,旧本题晋郭璞撰。

璞有《尔雅注》,已着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皆称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

《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

《后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于东汉以后。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着。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

《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

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吴澄)之旧本。至注之出于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征信。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后世惑于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已深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

王褘《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于晋郭璞。所着《葬书》二十篇,多后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后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权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中传之,而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迪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相同,然皆本于郭氏者也云云。是后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故书虽依托,终不得而废欤。

据《宋志》本名《葬书》,后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讹,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云。

正文·内篇

葬者,乘生气也。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

陶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

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也,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这本,子孙形体,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由本而达枝也。

考试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他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

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应本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萎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樟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贫聚。形穴既就,则山川这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空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这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娇丑,并皆肖象山川这美恶,故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呜,东方朔曰:必生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摈之,正未央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曰:物尚乐,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口齿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待侧,则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狱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丘垅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乃山这带石者。垅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带土而后能耸也。

冈者迹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者毛脊而后能辨也。

然有垅而土、支而石、垅而隐、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谓生气随支拢体质浒,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

经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高城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蹿隙通风,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

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潜,不畏风吹。[缺]出在旷野,虽八面无藏,已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瑞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城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坡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运河不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傥金鱼不界,则谓之雌雄失经,虽藏风亦不可用。

平支之地,虽若无蔽,但得横水拦截,何嫌宽旷?故二者皆以得水为上也。

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行。盖言此也。

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故必得外气形横,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此引经以结上文“得水为上”之意。

何以言之?

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高垅之地,落势雌雄,或去或止,各有[缺]作自[缺]一地可尽其力量也。而好龙多从腰落,分布枝蔓于数十里之间,或为城郭朝乐官曜禽鬼捍门华表罗星之类,皆本身自带不可为。彼既流行,而余者非止也,但当耱其聚处,而使之不散耳。

平支之龙,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旷阔,其为城郭,亦不过高逾数尺而已,且去穴辽远,朝山一点,在乎云霭之表,人莫不以八风无蔽为嫌,又岂知支戏气隐,若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也,但得横水拦截,使之有止耳。此方支垅之气盛者如此。

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

上句方垅,下句言支。

高垅之地,阴之象也,气在内,强刚而觉悟下,故言涸燥当深葬。

平支之地,阳之象也,气在外,弱柔而浮上,故方坦夷当浅葬。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高垅之葬,潜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气也;平支之葬,露而弗隐,故浅取,其浮气也。

得乘者,言所葬之棺,得以乘其生气也。“浅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谬也。不若只依金银炉底求之为得。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且为云,降而为雨。

凡所以位天地、育万物者,何莫非此气邪!斯盖因曰葬乘生气,故重举以申明其义。愚尝谓能生能杀,皆此气也。

葬得其法,则为生气,失其道,则为杀气。如所谓加减饶借吞吐浮沉之类,并当依法而剪裁之,不致有擅杀冲刑破腮翻斗之患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

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生哉?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坤内,隐而未见,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气为水母者,即乾金之气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见者水尔,故遂以水为天地之始,盖通而未精者也。★★★★★

经曰: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生气附形而有,依而行,万物亦莫非[缺]也。此引经结上有文“有土斯有气”之意。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气行地中,人不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观势,乘其止以扦穴。几言止者,乃山川融结,奇秀之所有,非明眼莫能识也。

《片玉髓》云:草上露华偏在尾,花中香味总居心。其止之谓与!或谓粘穴乘其脉之尽处为止,然则盖倚撞安可以止云。不知人正恐后世不识止处,故立为四法以乘之。

夫盖者止于盖,倚者止于倚也,撞粘莫不皆然,唯观义之所在,高低正侧,何往而非止乎!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平夷多土,陡泻多石,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城之行则求石脊以为骨。其行度之势,委蛇曲折,千变万化,本无定式,大略与丘垅之骨、冈阜之支略同。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千尺言其远,指一枝山之来势也。

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原其远势之来,察其近形之止,形势既顺,则山水贵合,是为全气之地。又当求其止处而葬之,斯尽善矣。

止之一字,最谓吃紧。世之葬者,不乏全气之地,但于止处则有味焉耳。

夫千里来龙,五足人手,才差一指,尽废前功,纵奇峰耸拔,秀水之玄,皆不为我用矣。若得其传,知其止,则如数二三,辨黑白,人或见其莽然可左可右可移可易,而不知中间自有一定不易之法、尺寸不可迁改者。

《掼》云:立穴若还裁不正,纵饶吉地也徒然。高低深浅如葬误,福变为灾起祸惩。

宛委自复,回环重复。

“宛委自复”,指其势而言。或顺或逆,即委蛇东西或为南北之意也。

“回环重复”,以其形而论。层拱叠绕,即朝海拱辰之义也。全气[[地,其融结之情如此。

若踞而候也。

如人踞然不动,而有所待然。

若揽而有也。

如贵人端坐,器具华陈,揽之而有余。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

上句言拥卫之山须得趋揖朝拱,不欲其口逼冲突而不逊也。

下句言潴蓄之水必得止聚渊澄,不欲其陡泻反背而无情也。

来积止聚,冲阳和阴。

来山凝结,其气积而不散;止水融会,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阴阳交济,山水冲和也。

晋-郭璞《葬书》原著 晋书 郭璞
土高水深,郁草茂林。

水深沉则土壤高厚,气冲和则草木茂昌。

程子曰:易谓地之美?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乃其验也。

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气像尊严,若千乘之贵;拥簇繁伙,犹万金之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5417.html

更多阅读

《灯下酒纸上醉》之李百药与《北齐书》 李百药

灯下酒纸上醉——汾酒文化漫谈23、李百药与《北齐书》“汾清”一名出自《北齐书》,《北齐书》的修撰者为李百药。李百药生来体弱多病,是个药罐子,否则,他的祖母赵氏也不会给他起这样一个名字。人生百味,“百药”之

《埃及亡灵书》 埃及亡灵书pdf

《亡灵书》(或死者之书、死亡之书)是古埃及帝王死后放在陵墓和石棺供“亡灵”阅读的书。是人类所遗留下来最著名的文献及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内容多是对于神的颂歌和对于魔的咒语,同时也保存了丰富而生动的古埃及神话和民间歌谣。现存

我读韩少功的《日夜书》 月夜韩少功阅读答案

本文被《常州日报》2013年6月29日A3版“文笔塔”版节选发表我读韩少功的《日夜书》周其 伦今年三月,《收获》第二期率先推出了著名作家韩绍功的长篇小说新作《日夜书》,于此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倾情出版发行了这部蕴含着醇厚历史

晋陆机《平复帖》是章草吗? 西晋陆机

无意间浏览本网【投票箱】之《章草,你主张练谁的?》帖子,见陆机《平复帖》也列其中,且得票数最高。因不久前拜读了四川大学侯开嘉教授的文章《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认为该文观点之一“......以此两大特点来看待陆机草书《平复帖》,它应属

《旧唐书》在线阅读 旧唐书韩愈传

《旧唐书》在线阅读《新唐书》在线阅读 旧唐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

声明:《晋-郭璞《葬书》原著 晋书 郭璞》为网友深夏夜未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