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时苏州著名的小说、戏曲评点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文艺理论大家。他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体悟和卓越的见解,著述甚丰。使其名传万代诗书之家的,当推他的批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他以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明快如火的泼辣笔触,直抒胸臆,将作品的绝妙之处一一揭示出来,“领异标新,迥出意表”(廖燕《金圣叹先生传》),“能令千古才子心死”(李渔《闲情偶记》)。他一生以评书衡文设座讲学为业,常踞贯华堂上,讲解经义,发声嘹亮,顾盼自雄,语惊四座。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金圣叹为了儿子及甥侄辈“做得好文字”,于古籍中爬罗剔抉精选出352篇文章,钩其玄而提其要,加以文前总评,文中夹批,名之曰《天下才子必读书》,目的是“望其必为才子也”。

《天下才子必读书》选文“精而赅,雅而畅”,批点也多是画龙点睛独有会心,语文教学的国粹存焉,构建现代化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都很有必要从中吸收精华。

从微观上吸取精华,但不能死于句下,还需要从宏观进入,再探幽发微。金圣叹在各篇散文的批点中或指出文章的题旨要领,行文结构,精彩段落,妙词佳句,或指出文章的源流,或指出行文风格与作家气质的关系等。如果只看到这些只能算“识其皮毛”,从而也只能“师其皮毛”。其实金评之中有“大道”存焉。如果有谁问金圣叹“你为什么能如此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他一定也会像庖丁那样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

金圣叹评点多用“意象批评法”。意象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理念,以揭示作者的风格所在,其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直观,其外在表现的特点则是意象。就其形式而言,它是由读者面对作品,透过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而构成的一个或一组意象。由于这些意象并非作品所固有,因而这种批评就具有了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意象批评具有审美经验完整性的特点,避免了文学批评的抽象与支离破碎的缺陷,从而使其耐人寻味,如品香茗,如嚼橄榄。可见这种评点法对初学童子是非常适宜的。《天下才子必读书》中金圣叹的意象批评多用于对文章风格的评点,如苏轼的《荀卿论》的总评:“迅如秋江,峭如秋山,皎如秋日,旷如秋空。”又如苏轼的《战国任侠论》的总评:“如飓风之蓬蓬起于大海,如黄河之滔滔下于龙门……”

从思维方式看,金圣叹多运用“二道因思维”方式来进行批评。这种思维是禅宗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禅宗为了显示佛法的“自性”,往往立象设喻,但又恐学人泥于此象此喻,遂加以破除。要求学人能从多方面去把握,于是他们总是先立一义,后又破此义。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拳打脚踢,棒打口喝。指点学生阅读和鉴赏也应是这样,如苏轼的《谢兼侍读表》,金圣叹批点道:“绝不作意,却纯是作意。分明胸前一段幽愤,而出以安和之音。”他又这样来总评王安石的《同学一首别子固》:“此为瘦笔,而中甚腴。学文必当由瘦以入腴,如先学腴,即更无由得瘦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

金圣叹的评点中还贯串着以“气”衡文的思想。早在战国时期孟轲就把“养气”说运用到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方面,他的“养气”说的核心是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意志和思想的涵养,因为作家思想修养的高下直接与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的高下有着关系。继承孟轲这种“养气”说尤其是“气”论,构想了独特的文章论的是魏文帝曹丕,他说“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的风格,他还认为作家的个性气质(人之“气”)决定文章的风格“气”。金圣叹接过了这个批评武器,他反复强调作家的“识”“胆”“才”的重要作用,在总评苏轼的《乐毅论》中他写道:“直是心地光明,眼光洞越,手腕迅疾,笔墨恬净,故能至此。盖四者之中,若少一件,亦不得也。”又如评点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读之可以想见先生生平执拗,乃是一段气力”。像这样的评点我们在许多篇什中都可以见到。

金圣叹非常重视对“文势”的品味。其实“势”也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徐吟的《吟窗杂录》说:“势者,诗之力也。如物有势,即无往不克。此道隐其间,作者明然可见。”就其来源来说作者生命力所驱遣全篇的气的流动就是“势”,“势”的表现,蕴含于“形”“体”之中,存在于语言文字的运行之际,因此它往往表现为语流之中句间的内容上或表现手法上的互补、相反或对立所形成的张力。在《战国任侠论》的夹评中金圣叹注重从形式上品评文势:“故作摇曳笔,愈见突兀,愈见槎呀。”“再找一笔,是何气势!”“余勇未息,犹湍悍如此。”“通篇如百万笳鼓竞奏,临了忽以雅歌落之。”在《喜雨亭记》中他抓住其内容的正反以及波澜夹评,“先写一段作翻”“方写一段作正”“纵一笔为波,使下文有‘既而’字”“开出波澜”。

前面说过金圣叹编写《天下才子必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因儿子及甥辈要他做得好文字”,因此他在评点之中非常重视激发读者的阅读情感,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这方面他着实费了不少心血。读之以赏美的眼光,逆之以“满山”“溢海”的情感,书之以火辣辣的滚烫的笔调。读他的评点会不知不觉间受到他的炽热的感情的浸淫感染,恨不得如饥餐之,如渴饮之。他的评点决不为简练而损其情,他不避重复,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妙”“奇”“大奇”“大妙”“奇奇”“妙妙”。他以自己优美的文笔令人心折:“字字花,字字火,字字泪,字字血”(《送董邵南序》夹评),“读此等文叹先生是何等学术,何等经济”“入骨入情,入骨之文”,“行文刀刀见血”(苏轼《晁错论》夹评)。他的评点总是稍加点拨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而绝不嚼碎了喂给你,这就更有利于自悟,哶让学习者自己去感受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的愉悦。如《季文子讥齐侯不免》中的“多行无礼,弗能在矣。”评曰:“‘在’字妙妙,只一字耐人数日思。”《商臣弑父本末》的夹评曰:“写子上语是四句,妙于错落;写潘崇语是一句,妙于轻巧;写江哶语是三句,一句一字,一句二字,一句十一字,妙于径露;写商臣语,是三句,二句二字,一句一字,妙于碜辣。不过五七行文字,其间变化不极。”读这样的文字,听这样的评点,谁能不怦然心动?谁尚能无动于衷?谁还能不急于一读为快,早读为快?阅读的兴趣就这样被他激发了起来。

把《天下才子必读书》与《古文观止》对比阅读,我们会有很有趣的发现。《古文观止》无论是选材还是评点都有受《天下才子必读书》影响的痕迹,甚至很多评点都是直接“拿来”。即使这样我们也会感受到金评的更具才气,更具情趣,更为璞质,更注重情商的作用,似更能激发人们的阅读的“内驱力”。以《前赤壁赋》的总评作比较,庶能窥见一斑。

金评: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悟。

二吴评:欲写受用眼前无边风月,却借吹洞箫者发出一段悲感,然后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先生不亡也。

二吴评简则简矣,也似乎更为理性,可比起金评来总觉得少了一些生气,少了一此生命的张力,也就少几分磁力。

读诗文,要能获得真正见解,往往要从某一点开始,禅宗谓之曰“悟门”。金圣叹最善于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他像一个高明的指点门径的人,非常善于培养后学者的“悟性”,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他或点题旨要领,或点章法结构,或点行文风格,或点精彩段落,或点妙词佳句。所谓“至理一言,点到为止;还丹一粒,点铁成金”。如评苏轼的《留侯论》,他抓住“得意”二字,让读者领悟了文章“其意不在书”,“拿定忍字发议”的构思的独特之处。评《子产论币重》他运用二道因思维点评风格,妙翻新语:“气最遒,调最婉。婉与遒本相背,今却又遒又婉,须细寻其婉在何处,遒在何处,又不得云此句遒,此句婉.须知其句句遒,句句婉也。”《晏子不死君难》他紧紧抓住文眼:“注眼看定‘社稷”二字,便于君臣生死之际,处处夷然自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他却又层层剖析段落内容,引人渐入佳境:“一段问答孰美,一段暮寝自思,一段入朝自述,一段讽王蔽甚,一段下令受谏,一段进谏渐稀”。点拨悟门,在《过秦论》的总评中运用得很具代表性,“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一转。未转之前,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两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强。至于前半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夹评之中他有时只是轻轻一点,便使迷津顿破。如作者贾谊连举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子,他点道:“不是赞四君,是说如此四君曾无所加于秦。”作者的用意一点即明。体会文章的艺术构思特点,不仅能指点写作,有时也能起到“点其一穴,百气皆通”的作用。如《送董邵南序》的总评:“送董邵南往燕赵,却反托董邵南谕燕赵归朝廷。命意既有自沉痛,用笔又极顿折。看他只是百数十余字,凡作几反几复。”

值得注意的是金圣叹品文往往观其大略,但他又不疏于咬文嚼字。细读其夹评,我们会为他的独具慧眼,妙语连珠而折服。他品味语言绝不遍地开花,而只是抓住那些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的词句。这些词句有时是文眼之所在,有时是结构上的关锁词和照应词,有时是语义上有潜台词和微言大义者,有时是语气上的承转顿挫者,有时是超常规运用者。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金圣叹品文味语往往是和总评相映衬相挥发,总评为纲,夹评为目;总评概括,夹评具体。这样就使他的评点每一篇都浑然一体而绝不是把七宝楼台拆成琉砖璃瓦,后学者读起来就有利于整体感知,篇篇有得。金圣叹咬文嚼字有时运用“添字”“换字”“去字”法(后来叶圣老另名叫“戴帽子”“摘帽子”“换帽子”)。有进运用比较阅读,挥洒自如,左右逢源。试以《郑伯克段于鄢》一文的评点作为参证。

总评:通篇幅,要分认其前半是一样音节,后半是一样音节,前半,狱在庄公,姜氏只是率性偏爱妇人,叔段落只是娇养失教子弟,后半,功在颍考叔,庄公只是恶人到贯满后,却有自悔改过之时。

夹评选摘: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一“遂”字,写恶得无理(品味词语的言外之义)。

2.遂为母子如初——不惟结还“遂”字,乃至直结还“初”字。一篇大文字,“初”字起,“初”字住,奇绝。

3.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不曰“公曰诺”,而曰“使居之”,若曰:“而既欲之,则而竟居之,奚问我哉?”盖骤闻请制,是一重着恼,继又闻请京,是又一重着恼,恼极,忽然将“他邑唯命”,变出“使居之”三字来。母子兄弟至此日,真是狼虎相聚。“使居之”三字写尽庄公不善;“谓之京城太叔”六字,写出姜氏满心欢喜。母子之成,至此日而成矣。(从对话直剖人物的灵魂)

4.大都有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参国之一”句法,已自千锤百炼,下“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句却又省去二“都”字,“不过”字,二“国”字,益复奇绝。(品其凝炼)

5.爱公叔段,欲立之--须知“爱公叔段,欲立之”七个字,反面便是“废庄公而杀之”六个字,读书人须要眼光穿透纸背,只为此等句。(赏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6.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缮甲兵,具卒乘”是实有其事者,若“将袭郑”,“将启之”,是尚无其形者,只看左氏连用二“将”字,便是天大疑狱也。二“将”字句,下便紧接“公闻其期”句,可见平日已先布置奸细于太叔之侧,其事益明,不尔者,如此机密事,公何从便知?特书二“将”字,以明太叔与姜氏诚冤。(赏其微言大义)

7.公有母遗兮,我独无——便作婴儿呻吟声,妙绝!上文:“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悉不是此等声调,纯是造化转作出来,真哀哀父母之言。(品其语气)

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赞叹金圣叹点得精要,品得精当,评得精彩。

圣医开药方随意加减乘除;匠医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庸医误拿甲方作乙方,愈医病愈重。人师以人为本,经师寻章摘句,庸师嘴尖皮厚腹中空。金圣叹评点的精髓可用十二字来概括:心中有道,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窘境,关键是要有一大批金圣叹这样的人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5542.html

更多阅读

品读《报任安书》 读报任安书有感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在给司马迁的原信中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其实就是让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求情,以求赦免自己的死罪。司马迁接到任安的书信,并没有立即回信,但是如果不回信,等任安被处以极刑后,自己的满腔愤懑就

《男孩的冒险书》读后感 男孩的科学冒险书4

《男孩的冒险书》读后感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沉迷于电脑游戏的男孩的。它写的是以前英国男孩玩的各种游戏。那些游戏经过作者一写,别开生面,生动有趣。书中写了如何抓到兔子,如何做结晶体,如何做弹弓,如何做树屋等等。书中充满了调皮捣蛋的

破译千年不解之谜《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解析

破译千年不解之谜《河图洛书》刘思成茫茫宇宙,朗朗乾坤,曾让多少智者先贤为之遐想。历代的智人哲者无不为自己存在于天地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的玄机而伤透脑筋。仅就《河图洛书》那几个黑白小点,不知花去了他们多少脑汁。研究

女士《五行称命书》亦称《孔明称命》 新格律诗派亦称

袁天罡称骨歌概述.......称骨算命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又称孔明)根据易经和万年历推算所著的一个简洁的算法,著有《五行称命书》又称《孔明称命秘旨》。后来到了唐代,袁天罡将其发展成为八字称 袁天罡称骨歌概述......称骨算命是三国时期诸

《新旧唐书》百名董氏名人录 新旧唐书区别

《新旧唐书》百名董氏名人录广西贺州董全吉 编者按:依据广西贺州董全吉的研究(散见于多篇文章论述):董姓部落是最早的部落,董也,正也,督也。监督、管理、深藏、统率、督导、主持、督察、古老、正也是“董”。董姓部落是最早专门从事取火

声明:《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为网友疏影暗香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