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清初大臣李光地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湖头乡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中文名: 李光地

别名: 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

国籍: 大清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泉州安溪湖头

出生日期: 1642年

逝世日期: 1718年5月己丑

职业: 政治家、理学家

主要成就: 为政席仁,义设常平仓,减免赋税

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

代表作品: 《历像要义》《性理解》《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

谥号: 文贞

追赠: 太子太傅

称号: 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国

人物简介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1642年出生于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

生平经历

贪功卖友青云直上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有诗书教养的祥华富绅吴家。自幼聪颖,五岁便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青少年时期是在认真研读经史百家书中度过的。他尤其致力宋明理学的探求,“以濂洛关闽为门径,以六经四子为依归”。康熙三年(1664年)试策论举于乡,九年中二甲二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十月,请求省亲归里,从此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李光地雕塑[1]

就在李光地省亲归里的这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一时间长江以南形势险恶。踞福建的耿精忠为维系其统治,多方收罗人才。耿精忠更逼令福建各地知名人物齐集福州,出任伪职。李光地几乎同时收到了耿精忠和坚持抗清的郑经逼降、诱降之信。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年初李光地派其叔李日蚃[xiǎng] 至福州探听消息。这时与李光地同榜进士侯官(今福州)人编修陈梦雷,也因回乡省亲之故被逼授伪翰林院编修之职,梦雷不受,耿精忠怒降其为户部员外。陈梦雷托病不出与之周旋。当他见李光地之叔前来,并得知李光地亦即将来福州之消息,大为震惊,遂亟催促其“速归”,并请其劝阻李光地千万勿自蹈凶地,“勿陷网罗”。他又恐李日蚃[xiǎng] 不能劝阻李光地,于是特派人辅之同行。正当此时,李光地已“自泉州五百里外,方巾大袖”,来到省城福州,投见耿精忠,继至陈梦雷家。陈梦雷对其轻率投耿精忠甚为忿慨,不愿与见。后在陈梦雷之父的解劝下,两人相见。陈梦雷将“耿逆之狂悖,逆党之庸暗,兵势之强弱,间谍之机宜”,向李光地作了详尽的分析介绍。李光地“见其凿凿可听,始为恍然”。于是两人商定,陈梦雷继续留在福州“从中溃其心腹,睽其党与”,做内应;李光地借口父病速归,并遣人从山路将耿军虚实速报朝廷。陈梦雷表示在耿精忠面前设法关照李光地全家安全,并以“全家八口为保”。李光地说:“果能保全者,本朝恢复日,君之事予任之。”又说:“他日幸我之成功,则能白尔之节;尔之节显,则能白我之功。”未几日,李光地以父病离福州归安溪。

五月,李光地遂具密疏陈破贼机宜。疏中首先表白心迹说:“臣自彼等构乱以来,遁逃山谷中,彼遣人延至再三,臣以死固拒,幸未污清节,以辱朝廷。”接着详细分析了耿精忠所盘踞的“疆域偏小,粮税稀薄”的福建,现已“粮尽兵疲,而彼等势已穷矣”的形势。他建议清朝的“南来大兵诚宜以急攻为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他指出,当时敌人的动向是,“耿逆方悉力于仙霞、杉关,郑敌亦并命于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与赣州接壤,彼所置守御不过千百疲卒”,因此,“宜因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诈为入广之兵,道经赣州,遂转而向汀州,为程七八日耳。彼等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大军入闽久矣。此所谓避实击虚,迅雷不及掩耳也”。这样,敌人则“不战自溃”。此疏对敌我双方情形之分析及出兵布阵的建议很有见地,但疏中却只字未提与陈梦雷共谋之事,更未联名,只具他个人名字。后来他向陈梦雷的解释是:“诚恐事泄俱毙无益。”因道途险阻,此疏置蜡丸中,遣家僮夏泽出杉关奔赴京师。当时京中官员以夏泽“自贼中来,虑有他变,弗敢以闻”。独李光地之同里人、学士富鸿基毅然冒风险据实代奏。

康熙帝见疏之后赞许备至,特谕大学士说:“编修李光地不肯从逆,避入山中,具疏遣人前来密陈地方机宜,具见矢志忠贞,深为可嘉”,并下兵部录其疏令领兵大臣知之。当时,由于广东尚之信叛乱,江西吃紧,清兵加意防守赣州、南安,未能抽出兵力按李光地建议挺进福建。但浙江的清兵却屡次击败耿军,因此乘胜追击,遂由衢州深入,十五年九月,攻下险要的仙霞关,长驱直入,一举收复建宁、延平,插向福州。十月,大势已去的耿精忠窘迫乞降。康亲王杰书驻师福州,令都统拉哈达、赍塔等进剿深入福建的郑经部队,并留心访问李光地。

康熙十六年正月,拉哈达麾军收复泉州,得知李光地离安溪县七十里结寨而居,因遣人以所奉上谕宣示。李光地于是往见哈拉达于漳州军营,他再次倾述了自己忠于朝廷的心迹。不久康亲王奏报中列举许多抗逆人物,但却没有陈梦雷的名字。其中对李光地的评价是:“蹇遭贼乱,颠沛不渝,矢志为国,始终不肯从逆,以全名义,应予表扬。”得旨:“李光地不肯从逆,差人密奏地方机宜,忠贞茂著,深为可嘉,著从优议叙。”部议于额外升为侍讲学士,康熙帝特为下令“著于额外升为侍读学士”。不久,李光地北上进京赴任,到了福州,再次与陈梦雷相会。他对陈梦雷说:“尔报国之事非一,吾当一一入告”,并写长诗相赠,中有“李陵不负汉,梁公亦反周”之句,赞美他身陷敌中,而忠于朝廷。但朝廷并不了解陈梦雷的情况,此时最了解也最能证明陈梦雷赤子之心者只有李光地。陈梦雷对李光地完全信任,也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实际上李光地却将献蜡丸疏之事完全据为己功,他闭口不谈陈梦雷之功,终使陈梦雷落得个“从贼”之名而“负谤难明”。这不仅是陈梦雷的不幸,也是李光地的不幸。当陈梦雷从蒙蔽中清醒之后,怒揭李光地的卑劣行为。从此陈李公案一直未息,这是李光地一生中很不光彩的一页。

李光地到福州不久,未及起程进京,便因丁父忧而回乡守制。十七年三月,同安人蔡寅诡称明裔纠众万余,头缠白布,号白巾军奋起抗清,进犯安溪。李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险要,并要求乡人“毋资贼粮”,白巾军因乏粮解围而去,安溪得保。六月,郑经抗清军总统刘国轩率兵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县,继而围困泉州,断万安、江东二桥,造成泉州南北援绝,形势危殆,“泉人汹惧”。李光地一方面派善于泅水者,从水关入城慰勉泉州守军坚守待援,一方面派遣兄弟、亲戚等分路告急以迎接援军。当时拉哈达驻师漳州,正值江水泛涨,长泰大路被水阻隔,乃导之由漳平、安溪小路挺进。李光地派叔父李日蚃率百余名乡勇渡石珠岭,“以木接护冲圮窄岸,其溜深马难涉者,筑浮桥以待”。李光地亲自“出迎十里外,具牛羊鸡豚等物馈劳大军。又倡率里人输送米粮”。同时派弟光垤、光垠率千余名乡勇度白鸽岭,迎巡抚吴兴祚于永春,从而被阻隔的清朝两路大军“遄行无阻”,直抵泉州城下,大破郑军。郑军溃退海中,泉州围解。十一月,拉哈达具疏称赞李光地“为国尽劳,请加议叙”。康熙帝发谕旨:“李光地当闽地变乱之初不肯从逆,具疏密陈机宜,殚竭忠贞。今又遣人迎接大兵,指引道路,平险隘,治浮桥,馈食物饷军,率民兵备办粮米,供给兵众口粮,矢志灭贼,实心为国,深为可嘉。”于是从优授为学士,服满赴京遇缺即补。十二月,李光地上疏推功将帅而辞新命。他说泉州围解“乃将帅仰奉威灵,拯百万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极为谦恭的态度说:“以将军拉哈达率满汉万余之兵,行朝天、石珠岭鸟道之险,马喑仆病,千里赴难,推美于臣,而臣俨然遂蒙优叙,典虽至渥,心则何安?”又说,“念臣资质蠢愚,了无才藻,独从少为六经性理章句之学,粗有纶绪。自壬子、癸丑(按指康熙十一、十二两年)间,以翰林编修簪笔侍从,尔时固已仰承圣训。每自念此,生得以章句末学,执经敷义少佐高深,此臣之愿也。至于馆阁学士之职,主于赞画枢机、分载文献,自非老成知军国大体及有文章声望者不能称也。臣年才三十,筮仕日浅,典故未谙,文采不赡,岂宜冒昧而服大僚”,因而恳请辞去所授学士之官。在恳切谦恭的态度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康熙帝览奏后谕令说:“已有成命,著即祗遵,不必辞。”但李光地此举却给康熙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仍然居丧于家,“读书味道”,探讨哲理。

康熙十九年八月,李光地服除,奉母赴京入值。康熙帝下令不必候缺,即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闰八月,康熙帝御乾清门召李光地,命其奏进家居时所作。李光地遂汇集读书笔录及论学文章为一卷,另加一序言进上。其序言对康熙帝做了肉麻的吹捧,如说:“学之系于天下大矣。”“我皇上天挺其姿,神授之识,生知乃复好古,将圣而又多能,其潜思实体,朝讲夕诵,非尧舜之道不陈于前,非天人性命之书不游于意。臣窃谓我皇上非汉唐以后之学,唐虞三代之学也。臣穷海末儒,蔽于聪明,局于闻见,四十无闻,没身为耻。今太阳之下爝火益微,抱卷趑趄,陨越无地。皇上之学也,近不敢背于程朱,远不敢违于孔孟。诵师说,守章句,佩服儒者,屏弃异端,则一卷之中或可以见区区之志焉。”又说孟子谓尧舜以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而统一续,此道与治之出于一者也”。他说:“自朱子以来至我皇上又五百年,应王者之期,躬圣贤之学。天其殆将复起尧舜之运而道与治之统复合乎!”从“理论”上对康熙帝做了无与伦比的赞颂。李光地在这里完全看准了康熙帝稽古右文尊崇理学的意图,可谓投其所好。从此,他更以自己的学问获得康熙帝的宠信。他“谋画多称上意”,“深见契纳”二十年七月,占据台湾的郑经一死,他便立即上奏说:“郑锦已死,子克塽幼,部下争权,宜急取之”,并建议任用素习海上情形的内大臣施琅领兵往取。康熙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收取台湾。这是李光地为清朝立下的又一大功。

就在李光地出任内阁学士,倍受康熙帝宠信之时,陈梦雷却被诬以投降耿精忠出任大学士,处境岌岌可危。事实已使陈梦雷看清了李光地贪功卖友、阴险毒辣的真面目。他悲愤至极,于七月份写下了《告都城隍文》,开始揭露李光地的背信弃义行为。九月,即李光地出任内阁学士的第二个月,陈梦雷被逮入狱。第二年(康熙二十年)四月,廷鞫以死刑论。但因陈梦雷公开揭露李光地欺君卖友之事,早已在朝廷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谴责李光地而同情陈梦雷。李光地也看到了这点,他承认同榜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张玉书、徐乾学及左赞善王掞等,“都还信他(指陈梦雷)的话”的事实。他们对李光地在这件事的所作所为深感遗憾。徐乾学甚至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有功国家的表现,逼李光地上奏。在众目睽睽之下,李光地难以拒绝,遂具名上奏康熙帝,请求宽免陈梦雷。奏疏中说:“臣叔日蚃潜到其家探听,梦雷涕泣言隐忍偷生,罪当万死。然一息尚存,当布散流言,离其将帅,散其人心,庶几报国家万一。臣叔回述此语,臣知其心未丧也。”又说陈梦雷曾“言敌势空虚,屡欲差人抵江浙军前迎请大兵,奈关口盘诘难往。因详语各路虚实,令归报臣。此密约两次,知其心实有可原者也。”此疏还是起了作用,二十一年正月,陈梦雷被免死流放。但这份奏疏中显然回避了一个重要情节,即陈李共谋献蜡丸疏事,仅说他“其心未丧”,“其心实有可原”。这是说陈梦雷并无可以奖赏的报国之功,有的只是可以谅宥的罪过而已。其本质仍未离贪功卖友。对此,陈梦雷当然愤慨不已。李光地散布说陈梦雷责怪他不言蜡丸事,与他“闹不已”。他说:“本即徐健庵(徐乾学)与他自己做的,我何尝改他一字!他自己说不上的话,却教我说,可笑。”当然李光地知道删改与否,是任何人都无法核实的问题。他还散布说,陈梦雷的话是“徐健庵教他如此说”。四月,陈梦雷被押离京师,踏上了流放的道路。李光地对这位昔日“同年中最相善”的好友,发了点慈悲,“有资斧之赠”,但遭到陈梦雷的拒绝。

五月,李光地请假送母归里。四年后,即康熙二十五年七月,李光地由故里回京。这时,尽管徐乾学已将陈梦雷所写的揭露李光地丑行的《绝交书》,呈进康熙帝,但也丝毫未影响康熙帝对李光地的信任,他下令不必候缺,即任原官。从此李光地步步高升,十月,充经筵讲官,十二月升为翰林院掌院学士,仍兼礼部侍郎,六天后,又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六年正月,教习庶吉士,三月,以母亲请假归省,康熙帝下旨:准其归省,悬缺以待。这是极大的信任与荣耀。这引起了许多朝臣的注意。李光地陛辞时,面奏侍读学士德格勒学博文优。不久,德格勒擢任掌院学士,旋被劾私抹起居注而罢官论罪。这年年底,康熙帝最尊敬的祖母孝庄文皇后逝世。二十七年三月,李光地回京,即被礼部劾奏:在途迁延,以三品卿员未及叩谒太皇太后梓宫,遂交吏部议处降五级调用。最重孝道的康熙帝却下令:宽免勿问。四月初一,康熙帝以李光地曾面奏德格勒事,命廷臣诘问。李光地供称:“此皆我识人不明,交友不慎所致。”“我妄奏是实,此皆系我之罪,更无辩处。”康熙帝因此下谕说:“李光地先奏德格勒所学甚博,文章甚优,亦善占易卦。德格勒又称李光地若以总督、提督任用,令同伊母赴任则来,若于别处任用,必不肯来。因伊等互相陈奏,朕欲辨其真伪优劣,特加考试。”结果德格勒所作之文,朝中大小官员一致认为“全无文义,甚属陋劣,事已昭著”。他说本“应将李光地治罪,但李光地前为学士时,凡议事不委顺从人。台湾之役,众人皆谓不可取,独李光地以为必可取,此其所长。除妄奏德格勒外,亦别无如此启奏之事,姑从宽免其治罪,令为学士。嗣后勿再妄冀外任,并希图回籍。宜痛加改省,勉力尽职。”由于康熙帝坚定不移地信任,李光地不仅再一次得免获咎,而且官运愈加亨通,九月,充武会试主考官;二十八年五月,改通政使;十二月,摧任兵部右侍郎;三十年二月,充会试副考官;九月奉命同侍郎博霁、徐廷玺与原任河道总督靳辅,视察黄河应修险工;三十三年,提督顺天学政。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但他的伪诈面孔也越来越为众人所憎恶。

康熙三十三年四月,李光地闻母亲病故,这时康熙帝首先下谕旨说:“提督顺天学政关系紧要,李光地特行简用,著在任守制。”李光地于是上疏奏称荷蒙圣恩,怎敢不竭诚报效,念虫蚁微情,亦须尽孝。因请假九个月归里治丧,十二月返任,不误岁科两科两试。他这是想尽忠尽孝、于公于私两相兼顾之计。不料却有违于尽孝的教条,当即被人抓住把柄,一时间舆论大哗,攻讦之声四起。御史沈恺曾、杨敬儒首先交章论劾,抨击其不遵为父母回籍守制三年的古训,是“靦颜充位”、“潦草塞责”。疏上,康熙帝仍然命李光地遵行在任守制之前旨。接着给事中彭鹏又上疏指责李光地不请终制,“忽以三年之通丧请为九月之给假”,是贪恋禄位,它“于礼则悖、于情则乖、于词则不顺”,并详细陈述了李光地有十不可留,而要害问题是李光地的不孝。疏中说:“上谕十六章首曰敦孝悌以重人伦。”“不乞守制而请给假,非所以体上谕教敦孝意也。”这是“悖圣训而失本心”,“未闻不孝而能忠者也”。疏中又指出“数日之内,长安道上无不指光地为贪位而忘亲,司文而丧行,大损其生平”。他因此请求皇帝“重其罚”。康熙帝览奏后很为震动,传旨询问彭鹏。彭鹏又上一疏,称曰:“皇上令光地在任守制或以此试光地耳。光地深文厚貌,道仁道义,言忠言孝,一试诸此,而生平心术品行,若犀燃镜照而无遁形。”他揭露李光地请九个月假是“外以欺人则为丧心”,“内以欺己则为挟术”。“夫为人子而甘于丧心,为人臣而敢于挟术,两者均罪,光地必居一焉。以此赴任不可,以此回籍犹不可。”他认为李光地所谓的道学的虚伪面孔已经“败露”。因此建议皇上:“察光地患得患失之情,破光地若去若就之局。不许赴任,不许回籍,春秋诛心,如臣所请。”分析揭露得有理有据。至此,康熙帝再也无法回护,于是将彭鹏的前后两疏一并下九卿议论,终于下令:李光地解任,不许回籍,在京守制。这是李光地的伪道学形象在众面前的又一次大暴露、大失败。

但是,这一切并未削弱康熙帝对李光地的信任与倚重。三十五年李光地服阙,仍命任顺天学政,三十六年四月,授工部右侍郎,九月,改任左侍郎仍留任学政。三十七年十月,康熙帝东巡,于盛京召见陈梦雷。尽管陈梦雷于召对中揭露了李光地在蜡丸疏一事上的“欺君卖友”行为,陈梦雷受到康熙帝的赏识也从此获赦回京,在诚亲王处行走,但也仍然没有动摇康熙帝对李光地的信任。十二月,李光地即改任直隶巡抚,这是权势赫赫的肥缺。

直隶巡抚政绩卓著

李光地在直隶巡抚任上最突出的政绩是尽心于农田水利。河道治理有关国计民生,是康熙帝继位以来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当时直隶地区屡遭水患,为害情况不亚于黄河下游。三十八年二月,康熙帝特谕李光地等说:“漳河与滹沱河故道原各自入海,今两水合流,所以其势泛滥。尔等往视,如漳河故道可寻,即可开通引入运河。如虑运河难容,即于河道之东别挑一河,使之赴海。其可否修浚情形尔等阅后再奏。”李光地率属员进行了实地勘察之后,四月上疏,提出治河方案。他说,现在漳河分为三支,其中两支流入运河,另一支分流后又入运河。这样“入运之水已多,子牙河之水自减,可无碍漕之虑。但归卫之河与老漳河皆有散漫浅平之处,应酌量挑濬。其完固口小支河应筑鸭嘴坝及拦河坝,逼水入河。”再于静海县“阎、留二庄出水处挑成河道,两岸筑堤,束水归淀。则静海县地方不致淹漫,而大城等州县堤岸均无妨碍矣”。诏如所请。接着,他因霸州、宛平、良乡、固安、高阳、献县,因开濬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特奏请豁免额赋而获批准。六月,他以通州(今通县)等六州县额设运输漕粮之红剥船六百只,每船给地十亩作为运丁赡养之费,如遇水旱灾害向不蠲免。为稳定运丁情绪,确保漕运畅通,他特别奏请按民田之例遇灾时额赋概予蠲免。下部议不准,康熙帝特准其奏。三十九年七月,静海等地方长堤竣工后,李光地奏请开诸州县水田,引漳、滏、滹沱、大陆诸水灌溉,并推荐管河同知许天馥为河间知府,以管理这项工程。四十年,又督修永定河,自郭家务至柳岔口开河筑堤。四十一年八月,他下令所属各州县广兴水利,“近山者导泉通沟,近河者引流酾渠,去水运远者凿井溉田。其水道应修濬者俱听备帑兴工”。

李光地在为国家扭转财政亏空、清除考试积弊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三十九年二月,他针对各级官吏侵吞、挪用公款、粮米成风和“法轻易犯”的弊病,上疏建议立法清厘宿弊,严加盘查属库及各种支出,有犯者实行重治,“嗣后地方官如挪移银至五千两以上或粮米六千石以上者,无论已未革职,仍拟满流,不准折赎,即遇恩典亦不准减免。庶人知畏威法,而仓库加谨矣”。下部议行。七月,康熙帝因科场考试时大臣子弟取中者多而平民子弟甚少的弊端,下诏另编字号考取,并将给事中满晋、御史郑维孜条陈科场积弊与总督郭琇条陈学校弊端,连同九卿定议一起,下令尽行录出传示李光地及总督张鹏翮、郭琇、巡抚彭鹏。上谕中说:“四臣皆操行清廉。李光地为学院时官声最好,今阅九卿等所议果否得当,如何方能除去弊端,永远可守,各抒己见具奏。”李光地遵旨上奏,称颂康熙帝的决定是“仰见天地无私,不遗侧陋,洵足永远遵守”。除同意九卿所议各款外,在严肃考场方面提出增加三条意见,即“势要勒收关节,许考官据实出首”;加强考场巡察,务求精密严肃;革逐试场中所用儒士,以杜暗中行奸。于整饬学校弊端方面,增加四条意见。

李光地治绩显著,不断得到康熙帝的赞扬:“自授巡抚以来,居官甚佳”,“体恤微员”。四十二年四月,康熙帝谕大学士等说,李光地“居官诚优,且得大臣礼”,“自任直隶巡抚以来,每年雨水调顺,五谷丰登,官吏兵民无不心服”。于是又擢升为吏部尚书,仍管巡抚事。这年冬,他以河间一带水灾,奏请发放仓米赈贷并命富户出粟平粜。这时饥民大量涌入京师,康熙帝命八旗诸王贝勒大臣内务府各官及汉大臣官员等,于京城数十处设立粥厂赈济灾民,但这已给京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至第二年三月,大学士九卿等奉康熙帝上谕,令李光地领回河间等处饥民。当月,给事中黄鼎楫、汤右曾、许志进、宋骏业、王原等合疏弹劾李光地,指出去年直隶报灾州县二十余处,李光地上疏称开仓赈济或减价平粜,实际上河间饥民却散入京师者甚多,抨击“光地身为抚臣漫无经理,疏内所称民沾实惠,俱属空言。尤可异者宁津县被灾更重,流亡更多”,“而光地去岁竟不报灾,仅于题参知县陈大经疏内称‘宁津颇有水灾’,匿重为轻”。“光地目击流亡,不闻出一筹画,碌碌素餐,虚文巧饰”,特“请严加处分,以为大吏漠视民生之戒”。李光地被责令回奏说:“去岁河间等府属被水,勘明成灾州县三十余处,陆续照例题请蠲免钱粮,分别灾份轻重将仓粮散赈出借,又设立粥厂二十余处。自去年十一月起至今未停,无论远近饥民皆许就食。其流散者饬地方官分道招令还乡。臣安敢稍涉懈怠以负皇上委任。然安集无术,尤有贫民如许散入京城,此臣及地方官之罪无可辩者也。”至于初不了解宁津地方被淹情况,是知县陈大经“竟不通报”造成的。“及十月中,臣扈驾西巡由真定回暑,路遇天津县民人,询知情形,即劾罢陈大经,疏中声明宁津颇有水灾”,“非敢匿重为轻也”。但由于受灾之后,“人民既不能悉归本业,致有流移,臣与地方官之罪又无可辞者也”。他用委婉的言辞把问题说得一清二楚,康熙帝于是颁旨说:“不必引咎。”四月,李光地又上奏,以河间水灾、饥民流入京师,自陈不职,请求解任。康熙帝览奏后,谕大学士说:“李光地著留任。其居官有何可议?但彼专信门生,常为所诳。凡人口讲道学彼即深信之,夫道学岂易言哉!”“若徒托之空言而无实事,则亦何益之有!”这分明是为李光地开脱。但众臣似乎并不买账。八月,御史吕履恒参劾李光地于秋审之事任意决断。为此康熙帝特谕大学士说,李光地皆依律审拟,并非任意决断,并退还了吕履恒的奏本。继而给事中王原劾妻李光地所荐举的文选司郎中陈汝弼,劾其由刑部调吏部后“专擅恣纵,有贪赃情弊”。都察院议革职、刑部论绞。奏上后,康熙帝却说:“人有荐陈汝弼之贤能者,故朕简于众郎中内,特授选司郎中。如受贿是实,即置于法以为众戒;若未经受贿则应宽之。”驳回下令再审。回奏是“受贿有据,应立绞。”康熙帝仍然认为供证不实。于是特令议政大臣、九卿重新核查。报称有逼供现象。于是康熙帝下令,免陈汝弼所犯之罪。原审诸臣分别受到革、降处分。王原以被陈汝弼揭发有“嘱托私书”行为,遭革职。康熙帝这更是公然出面偏袒李光地。四十四年十月,李光地疏劾云南布政使张霖假称诏旨,贩卖私盐,得赃银一百六十余万两。张霖论斩,家产籍没入京。

晋官大学士

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一月,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李光地不仅在政治上深得康熙帝信任,思想文化及学问上更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与倚重。康熙帝是博学多才的帝王,他潜心钻研学问,多方面探求知识,对孔孟之道、程朱陆王之学,以及历算、机械等当代科学之事无不有极大兴趣。他尤其喜欢理学,而这正是李光地所擅长。李光地的理学体系是多弥缝而少发挥,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足以调停一元二元之间”。他用这种取巧的办法,把本来矛盾的事物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这样“以伪代诚,君臣相欺而可以相安无害”。这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大有利于康熙帝的思想统治政策,所以深受康熙帝欢迎。当时人彭绍升说,李光地“所奏进文字,发舒心得,圣祖未尝不称善”。所以他经常被康熙帝召入便殿研讨义理。康熙帝所御定的书籍多指派他来参定,如《御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均为李光地所校理。康熙帝曾十分满意地说:“知光地者莫若朕,知朕者亦莫若光地矣!”李光地积极供职,认真阐发理学,康熙帝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越是这样,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纷纭的官场中越是寡言慎行,惟恐招祸。“其有献纳罕见于奏章,独与公共事内廷者时能道之。”在私下,他对重大事情也多以委婉和模棱两可的言辞。康熙四十五年六月,江宁知府陈鹏年为两江总督阿山疏劾定谳论斩。不久康熙帝问李光地阿山如何,李光地说:“当官勤敏无害,其犯清议者,独劾陈鹏年一事耳。”康熙帝遂宽免陈鹏年,并将其内召。这时,康熙帝在废立太子问题上大伤脑筋。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帝有意将已废太子允礽复立为太子,召满汉文武大臣令其“详议,于诸阿哥中举奏一人”。结果众臣多附和内大臣阿灵阿,共同保奏皇八子允礽。对此康熙帝极为不满,下令再思具奏。同时传谕李光地说:“前召尔入,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李光地回奏说:“前皇上问臣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臣曾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以此告诸臣。”这是在关键时刻准确体会康熙帝意图的极为得体的回奏。第二天,康熙帝便召见众大臣,公开宣布废皇太子病已痊愈,表明了复立之意。四个月后,即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帝复立允礽为皇太子,李光地被任命为二正使之一,奉命持节授皇太子宝册。四十八年,李光地充会试正考官,这时他已六十八岁,奋勉不辍报知遇之恩,“闱中以过劳婴疾,不稍自惜”。

李光地的晚年愈加为康熙帝所倚重,君臣彼此相知,关系更加密切。两江总督噶礼与巡抚张伯行互相攻讦,康熙帝遣大臣往讯,久久不能定案。五十一年二月,康熙帝忽将噶礼革职,寻孥戮之,而复张伯行官。此事李光地“实赞之。其语秘,世莫能详”。这时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戴名世《南山集》狱案,被诛戮者甚多。著名古文家、桐城贡士方苞亦被牵连下狱论死。康熙帝在一次召见廷臣时偶然提到已故侍郎汪霦时感慨地说:“自汪霦死,无能古文者。”李光地说:“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五十二年二月,方苞因此蒙宽宥免治得释,出狱后隶汉军旗,以白衣入直南书房。三月,李光地参与千叟宴于畅春园,获赐袍帽等物。晚年的李光地,年老体衰,疾病不断,恶疮、疥毒、脾泄之症不时困扰着他。他或“两手硬肿,匕箸俱废”,或“不能胜衣冠,不能移动数步”,“苦楚缠绵”。康熙帝对他关怀备至,给假令其坐洗温泉,亲赐药物、食物,甚至玉泉山水,指示治疗办法。一再指示其加餐,以增加体力,“饮食愈多愈好,断不可减吃食。”④这使李光地感激无状。他多次以病乞休,但康熙帝不愿他离去,一再温旨慰留。而《周易折中》、《性理精义》及续编《朱子全书》正是这时经李光地手相继纂修告竣的。五十四年六月,李光地再次上疏乞休,奏疏中说:“臣前以疮毒发体乞休,奉谕以内阁老臣凋零,令臣勉加调摄,药饵食物赐赉频仍,枯株败卉复得更生。”他历诉近几年间承修朱子全书、易经、性理诸书将次告成的情形后,又说:“俯念臣年七十有四,古人悬车之数已过,而痼疾缠绵。每奏对多失仪节,圣主哀矜,往往令人扶掖,而臣何敢自安?”又言“臣父殁于闽乱之时,窆封浅土,臣母之殁,因臣在京守制,久未合祔”。“乌犊私情难免凄恻”。特请求休致。康熙帝览奏后说:“卿才品优长,文学素裕,宽宏休容,得大臣之体。自简任机务以来,恪共清慎,益著勤劳。今虽以老疾乞休,朕眷注方殷,何忍允其所请?”特“暂给假二年,事完即来京办事,以副朕笃念老臣至意。”并赐诗以壮行色,诗中有“协恭惟得老成儒,味道经书翊庙谟”之句。

李光地回乡不到一年,从五十五年(1716)三月开始,康熙帝便一再传旨敦促其办完事迅速归朝。五十六年四月,李光地回京,趋热河(今河北承德)朝见。于是又立即供职,奉命审阅大学士王掞等所纂《春秋传说》及翰林院检讨张照等所辑《篆字经文》等书,时年七十六岁。此事,又引起不少人的非议,以为李光地贪图禄位。五十七年(1718)正月,内阁议上孝惠章皇后尊谥疏中未写章皇后字样,部议李光地等大学士“甚属错误”,应各降三级。康熙帝予以宽免。四个月后的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病逝,享年七十七岁。正在热河行宫的康熙帝于六月十二日(7 月9 日)得到李光地噩耗及接到其请求休致的遗疏后,深为“悯悼”。他清楚群臣对李光地的不满情绪,特向大学士等说:“李光地屡经求退,其奏折已呈览数次。因大学士王掞患病告假,故暂止其奏,俟王掞到阁时,令其具本奏请,并非李光地贪恋官职而借以为名也。前折衷心毕露,甚是详明。”遂将李光地以前请求退职奏折及遗疏一并发下,以消除群臣的误解。当天,康熙帝便派遣皇五子允祺、内大臣公马尔赛等往奠茶酒,赐银一千两。又命工部尚书徐元梦等护其丧归。康熙帝又谕部臣等说:“李光地久在讲幄,简任纶扉,谨慎清勤,始终如一。且学问渊博,研究经籍,讲求象数,虚心请益,知之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亦无有过于光地者。倚任方殷,忽闻患病溘逝,朕心深为轸恻。所有应得恤典,该部察例具奏。”于是予祭葬,谥曰文贞。雍正元年(1723)追赠太子太傅,十年入贤良祠。

作品一览

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诗所》八卷、《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杂记》二卷、《古乐经传》五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契章句》一卷、《注解正蒙》二卷、《朱子礼纂》五卷、《榕村语录》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别集》五卷。

相关事件

蜡丸传书

清朝初年,受重用的明代降臣形成了几股严重的割据势力,其中以“三藩”势力最为强大。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们拥有大量的军队,各霸一方,对清王朝形成极大的威胁。

清廷对“三藩”割据势力日益膨胀早就有戒心,康熙亲政后,对“三藩”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康熙十二年,清廷决定撤除“三藩”的封地,吴、耿、尚表面答应撤藩,却不肯交出权利,暗地里准备起兵造反。康熙十四年,李光地这时正请假回乡探亲,耿精忠就派人招请李光地一同造反,反清复明。李光地坚决拒绝,并带着母亲连夜逃到山谷里。他又想到清军不熟悉福建地形和耿精忠的兵力布置情况,与耿精忠作战一定会困难重重。于是决定上疏给康熙皇帝,建议清军选精兵万人,假称进兵广东,然后由赣州抄小路进入汀洲,耿精忠在这里防守的士兵不过1000多人,清军可以出其不意,乘虚而入。他把奏疏写在一张薄薄的纸上,折成小纸团,再用白蜡做成一个小丸,中间挖空,放入小纸团,再用腊封好。他自己无法脱身,就同六叔李日 一起秘密商议,决定派家仆夏泽冒险将《蜡丸疏》送往京城,献给康熙皇帝。为了防止在路上遇到耿精忠的军兵将蜡丸搜去,泄漏机密,又让夏泽在大腿上割开一个小口子,把蜡丸装进去,外面再贴上狗皮膏药,当作烂疮,使人不起疑心。夏泽假扮成李日 的仆人,两人一起上路。从安溪冒险进入江西,找到清军营地,再由清军护送到京城,通过泉州府同乡富鸿基学士,把《蜡丸疏》转献给康熙皇帝。康熙看了,心中非常高兴,马上命令领兵大臣按照李光地的计策行事。住江西的清军选精兵一万,假装南下广东,迷惑耿精忠。到了赣州,却抄小路直入汀洲,耿精忠没想到会腹背受敌,只好投降。

由于“三藩”的叛乱,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不得民心,终于在康熙二十年被平定了。这次平叛的胜利,使大清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李光地也因献计有功受到嘉奖,升任为侍读学士。

李光地当时不过是一个回家探亲的小官吏,而当时“三藩”势力炙手可热,很多人认为朝廷无力与“三藩”抗衡,于是有的保持中立观望,有的投靠“三藩”求得保全。李光地不但没被叛军拉拢,与之同流合污,反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冒险为平藩献计献策。他既有报国之志,又有报国之才,有胆有识,令人钦佩。

深得宠信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李光地上万言书,陈述禁海苦累百姓;写密折给康熙,请求旗兵全部撤闽;并  康熙

以聪明睿智赢得皇女蓝齐儿的芳心,但这些大多不符合历史真实,属于虚构。历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长12岁,生于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岁的李光地考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编修。由于在三藩之乱时,他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受到康熙的赞许,很快升为侍读学士,又由平定台湾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距宰相辅臣仅一步之遥。

这时的朝廷,既有索额图与明珠满人间的争斗,又有汉人徐乾学、高士奇与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为康熙十分信赖的汉大臣,自然成为各派争取拉拢的对象,也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政治斗争中。围绕李光地“三案”(“卖友案”、“夺情案”、“外妇之子来归案”)的斗争在当时就格外引人注目。李光地平时研究《易经》,对变化之理独有见地,同时他又是一个精通权术的人。但再好的千里马也有失蹄的时候。一次,康熙让他推荐精通《易经》的人。李光地推荐了侍讲学士德格勒,并说德格勒文章辞赋写得好。康熙联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过李光地,发觉两人互相勾结,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经》占卜,得到是《?卦》,德格勒于是解释说:“泽在天上,有雨,但决去小人,甘霖才能立降!”康熙问:“小人在何处?”德格勒回答说:“阴乘阳势,逼近九五,他就是得时得位的人。”康熙已明白是指明珠了。康熙与德格勒的占卜对话,很快被明珠得知,他立即把德格勒打入大狱。李光地遂以举荐不实被降职。

晚年的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宠信,出任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康熙每有大事,都将他召入便殿,秘密相商。李光地感到皇帝“眷注深恩”,在“独对”时一般能够据情准理,抒发己见。所以康熙帝慨叹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

人物评价

李光地一生,辅弼帝业,清勤谨慎,始终如一,其光辉业绩,不胜枚举。“三藩之乱”发生后,国家 处于分裂日裂的严重关头,李光地派人冒险上京,进献蜡丸密疏,献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建的叛乱。他以全家生命力荐施琅专征平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李光地

李光地为政席仁,他义设常平仓,荒年赈济饥民;减免赋税,废除自秦以来的“十家连坐法”和“凌迟”、“灭族”等酷刑,拯救了因《南山集》案被株连入狱的文学家方苞。江南知府陈鹏是一位清官,康熙帝南巡时,江南总督阿山乘机向陈鹏要求供奉、馈赠,增收百姓地丁银,以讨好皇上。陈鹏不理,被阿山罢官投狱,以“大不敬”罪拟判死刑。李光地为陈奏辩伸冤,陈鹏获得康熙帝赦免,被召入武英殿编书。康熙帝与李光地“情虽君臣,义同朋友”。李光地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均在康熙帝执政时期。他病逝时,康熙帝深为震悼,谕朝臣曰:“知之(李光地)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变无过于光地者”。其死后被谥“文贞”,加赠太子太傅。并列清初一氏名宦,诚非过誉。

故居介绍

李光地的故居在素有“小泉州”美誉的历史文化名镇———湖头镇,这里有着100多处明清式古建筑,其中当然以李光地新、旧衙最为典型。“新衙”又名相府,位于湖头街中部路边,为五进大平屋,双护厝。但其建筑比起“旧衙”可气派多了,有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呈长方形,建筑面积为3120平方米,东巷北端入口处还建接官亭和报房。大门题写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生动地再现了李光地一生的

  李光地故居

功业。走进里边,庭院幽深,悬挂着康熙御书的《夙志澄清》、《夹辅高风》等匾额,古风遗韵十足。府第中也住着许多人家,出入的边门很多。

相传“新衙”为李光地夫人所建,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李光地的夫人住进旧衙后,常想房子虽好,却非自家所建,便发愿要自建房屋。可是李光地一生勤慎俭朴,虽位列名臣,余财却不多。李夫人便来到京城,把李光地让家仆出巡时省下的7000两银子偷偷嘱人带回,盖起了新衙。李光地发现后,便让库官启奏圣上,请皇上加罪,康熙得知真情,便降旨免查。后来李光地告假回乡,轿夫将他抬到新衙,正想发火,夫人早搬来救兵———李光地的母亲。李光地是个孝子,只好作罢,但令轿夫将自己抬回旧衙;以后李光地数次回乡,都未在新衙住宿。“新衙”堂皇典雅又肃穆大方,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的尚礼气氛,又使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新衙的红砖建筑、墙画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相似,这种典型的泉州传统官厝,俨然是一座饱含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博物馆。

“旧衙”位于湖头街北边,整座建筑形似殿宇,简朴大方。它纵深五进,两边护厝,斗拱、梁架、门窗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鱼虫、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正厅及廊宝墙上嵌有数十块大理石,镌刻着康熙皇帝手迹书赐李光地书文,书法刚劲有力。厅堂悬挂着“谟明弼谐”等牌匾近10块,映射出古厝不平凡的历史。

“旧衙”叫昌佑堂,现在还住着几户人家,他们便是李光地族亲的后裔。一位老人告诉我们,旧衙原非李光地所建。相传,李光地曾设计帮助拉哈达解了泉州之围,拉哈达十分感激,想以房相赠,又怕李光地不接受,就想出了一条妙计。一次,拉哈达进京述职,告诉李光地说,他打算不回满洲老家,要在湖头盖座房子,以便二人日后相伴。李光地听了自然欢迎,亲自为拉哈达延请工匠,参照闽南古建筑风格盖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屋子。新居落成后,拉哈达的夫人托光地夫人暂时保管。几年后,拉哈达夫妇没回湖头,而来信说,在南方生活怕水土不服,打算回老家颐养天年,李大人于他有恩,请收下房子。李光地接信后,恍然大悟,只好笑纳,后依据此事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这将军指的就是拉哈达。 李光地

大清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

籍贯 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湖头乡

(今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

谥号 文贞

出生 明崇祯十五年

泉州府

逝世 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己丑

京师

亲属 李先春(祖父)

李兆庆(父,赘华山吴氏)

李钟伦(子)

李钟修(子)

李钟佐(子)

李钟倎(子)

李钟侨(子)

李钟旺(子)

李清藻(孙)

李维翰(玄孙)

爱新觉罗·胤礽(弟子)

何焯(弟子)

出身

康熙九年进士

经历

庶吉士 康熙9年-11年 编修 康熙11年-16年 会试同考官 康熙12年 侍讲学士 康熙16年 额外侍读学士 康熙16年 侍读学士 康熙16年-19年 内阁学士 康熙19年-21年;康熙25年-26年 翰林院掌院学士 康熙25年-28年 日讲起居注官 康熙25年-?年 经筵讲官 康熙25年-?年 教习庶吉士 康熙26年 武会试正考官 康熙27年 通政使司通政使 康熙28年 兵部右侍郎 康熙28年-33年 会试副考官 康熙30年 詹事 康熙?年-? 顺天学政 康熙33年 工部右侍郎 康熙36年 工部左侍郎 康熙36年-37年 直隶巡抚 康熙37年-44年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康熙37年 吏部尚书 康熙42-44年 文渊阁大学士 康熙44年-57年 会试正考官 康熙48年 易经总裁 康熙54年-?年 圣祖朝宣力效忠大臣(追恤) 雍正元年 太子太傅(赠) 雍正元年

著作

周易通论等(详见内文)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681年李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与理学家。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生平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有诗书教养的富绅之家。史载其自“幼颖异”[1],五岁便入塾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2]。13岁遍读群经,18岁编写《性理解》,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像要义》,25岁通律吕之学,后又从著名学者顾炎武受音韵之学。

与陈梦雷同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李光地因涉及陈梦雷“卖友案”而声名不好。三藩之乱时,两人合谋由李光地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受到康熙赞许。平叛之后,身陷叛军的陈梦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狱,贬戍奉天。李光地却扶摇直上,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非但不救陈梦雷,反而落井下石。陈梦雷被逮入狱。陈梦雷悲愤至极,于七月份写下了《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的背信弃义行为。陈梦雷十分憎恨李光地,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光地绝交书》。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刑部尚书徐乾学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有功国家的表现,逼李光地上奏。李光地难以拒绝,遂具名上奏康熙帝,请求宽免陈梦雷,改为流放奉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巡视盛京(今沈阳),陈梦雷献诗,甚受康熙帝赏识,遂被召回京师。侍奉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康熙五十七年五月,李光地病逝京寓[3]。

李光地是理学家,思想守旧,倡导礼乐,实行海禁措施,限制了矿业的发展[4],对康熙晚年的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5]。晚年的李光地仍大受康熙宠信,出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康熙称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太子被废后,李光地开始辅助后来的雍正帝。雍正帝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雍正元年(1723年)追赠太子太傅。曾奉敕编纂了《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评其曰:“光地之学,源于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变通,故不拘墟于门户之见。其诂经兼取汉唐之说,其讲学亦酌采陆王之义,而于其是非得失,毫厘千里之介,则辨之甚明,往往一语而决疑似。”在全祖望眼中李光地是个伪君子:“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6]

家族

先辈

李森(先祖)、李懋桧(先辈)、李先春(祖父) 李兆庆(父,赘华山吴氏)、李日成(叔)、李日火呈(叔)、李日燝(伯)

同辈

李光龙、李光垤、李光垠、李光坡、李光型、李光斗、李光宣、

李祈卿、李宏卿、李奠卿、李魏卿、李杏卿、李献卿、李任卿、李石卿、李顺卿、李衍卿、

李远卿、李睿卿、李萘卿、李盖卿、李广卿、李仪卿、李上卿、李宣卿、李文卿、李爽聊、

李伯卿、李肈卿、李同卿、李若卿

后辈

子:李钟伦、李钟修、李钟佐、李钟倎、李钟侨、李钟旺 族:李钟准、李仲宁、李世来,李世邠、李世志、李世蕡、李世允、李世禹、李世瞻、李世淳、李世质、李世羽、

李梦鳌、李梦开、李梦植、李梦则 孙:李清藻、李清植、李清芳、李清瑞、李清馥、李清徊、李清机、李清时(从孙) 后裔:李维翰(玄孙)、李宗文、李宗凤、李荣惠、李秬英、李壮英、李祐英、李攀英 弟子:爱新觉罗·胤礽(弟子)、何焯(弟子)

著作

周易通论 3卷; 周易观象 12卷; 周易观彖大指; 周易观彖 12卷;

尚书解义; 周官笔记 1卷; 尚书 7卷; 解义 2卷; 洪范说 1卷; 诗所 8卷; 孝经全注 1卷;

古乐经(古乐经传 5卷); 古文精藻 2卷; 大学古本说 1卷; 中庸章段 1卷; 中庸余论 1卷;

论语孟子札记; 读论语札记 2卷; 读孟子札记 2卷; 离骚经注 1卷; 九歌注 1卷;

参同契注; 参同契章句 1卷; 阴符经注 1卷; 历象本要 1卷;

二程遗书纂 2卷; 朱子语类四纂 5卷; 通书注 1卷; 正蒙注 1卷; 榕村讲授 3卷;

韩子粹言 1卷; 榕村语录 30卷; 榕村全书 40卷[榕村集 40卷]; 榕村别集 5卷; 榕村韵书 5卷;

榕村全集; 礼记纂编 10卷; 朱子礼纂 5卷; 乐经传 5卷; 春秋毁余 4卷; 注解正蒙 2卷;

邵子观物篇注 2卷; 尊朱要旨 1卷; 初夏录 1卷; 握奇经注 1卷;

鼎符 1卷; 星历考原 6卷/李光地等奉敕撰; 朱子全书 66卷/李光地等奉敕撰;

周易折中 22卷/李光地等奉敕撰; 韵谱 1卷/李光地等奉敕撰; 图说 1卷/李光地等奉敕撰

参考资料

^ 《清史稿·列传49·李光地》 ^ 杨名时《碑传集·卷13·文贞李公光地墓碣》 ^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泉州市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5: 第一章 人物传. ISBN7-5004-2700-X. ^ 李光地奏对:“今议开矿以苏民困,请着令禁止。土著贫民无产业职事者,许人持一铫而越境者有诛,则奸民不致聚徒山泽以生事端矣。”(方苞:《安溪李相逸事》) ^ 《李光地年谱》记:“盖明季矿徒之祸,上所素念故也。于是特旨不准行。” ^ 全祖望《鲒锜亭集外编》卷四十四《答诸生问榕村学术帖子》

外部链接

相关的原始文献:清史稿/卷262

官衔

前任:

陈廷敬 吏部汉尚书

康熙四十二年四月戊戌-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己巳

(1703年6月7日-1705年12月24日) 继任:

宋荦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 蔡啓僔 - 孙在丰 - 徐乾学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57名 何金蔺 - 李光地 - 王 俟 - 耿愿鲁 - 俞陈琛 - 赵申乔 - 陆龙其 - 李录予 - 王 宽 - 王士祜

王 掞 - 郭天锦 - 王谷韦 - 屠又良 - 卢 綖 - 黄 斐 - 汪 虬 - 葛惠保 - 倪长犀 - 王原祁

叶 燮 - 钱 霞 - 张 霖 - 冷 然 - 张曾祚 - 李为观 - 孟亮揆 - 骆仁埏 - 陈秉谦 - 陈梦雷

陆荣登 - 张 烈 - 黎日升 - 顾需枚 - 崔征璧 - 俞云来 - 陈彝辉 - 赵廷圭 - 祝弘坊 - 阎如珆

庄 搢 - 林 钟 - 赵文煚 - 丁 宣 - 徐 ?? - 陈国纲 - 黄 任 - 金相玉 - 高 璜 - 万 谦

王维珍 - 李予之 - 吴天璧 - 吴曾芳 - 张 录 - 许孙荃 - 张为焕 - --- - --- - ---
大清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共239名 沈尚仁 - 祖文谟 - 李 谊 - 顾天挺 - 韩 裴 - 李文远 - 刘 楫 - 谷元调 - 周之麟 - 邵嗣尧

李 阜 - 朱 典 - 刘维祺 - 管三觉 - 车文龙 - 郭 昂 - 陈见智 - 齐祖望 - 葛觐昌 - 李振裕

张 琦 - 陈义晖 - 叶淑衍 - 毛延芳 - 曾华盖 - 程化龙 - 汪 錞 - 高尔公 - 王愈扩 - 郭 恒

吴本立 - 康如琏 - 钱光晋 - 于栋如 - 侯殿祯 - 李振世 - 黎敦简 - 李文炳 - 高以位 - 曾逢年

方 来 - 黄云企 - 沈 宁 - 王 綡 - 吴维骏 - 郑惟飙 - 陈 正 - 刘敬宗 - 汪浩然 - 陶虞飏

赛 璋 - 涂 铨 - 曹燕怀 - 李让中 - 周道泰 - 阎 羹 - 陈宗彝 - 朱大任 - 欧企修 - 张 烈

刘振儒 - 万 嵩 - 刘超凡 - 梁心恒 - 王锡辅 - 钱世熹 - 刘 征 - 温应崇 - 别 楣 - 戴名振

赵 珙 - 邵秉忠 - 王 烈 - 杨 燝 - 乐师夔 - 王无忝 - 朱鸳鹭 - 侯弘基 - 胡鸣皋 - 白梦鼐

张 晓 - 张之溢 - 李 起 - 张结绿 - 任啓泰 - 杨 昶 - 梁 楠 - 张 经 - 张奕曾 - 廖必强

贾其昔 - 李鹤鸣 - 杨士炌 - 李南英 - 张 恂 - 张泰来 - 黄承箕 - 刘恒祥 - 杨谔言 - 罗大初

卢道悦 - 王 焯 - 阎文焕 - 倪懋祚 - 王 邻 - 汪懋勋 - 王 郧 - 孙起纶 - 刘始恢 - 刘在铨

万世纬 - 李次莲 - 余配乾 - 高去怠 - 王廷诏 - 傅其彦 - 丘 彝 - 王 錞 - 孙祚昌 - 江允汭

劳温良 - 张鹏翮 - 李竑邺 - 郭 琇 - 江同淇 - 夏 晋 - 陈 孚 - 孔兴釪 - 蒋 馥 - 缪士元

陈贰酉 - 张尔介 - 孟长安 - 德格勒 - 白 玠 - 周文郁 - 崔 瀛 - 刘 址 - 刘豫祥 - 梁犹龙

张 倬 - 袁定远 - 尹维斾 - 刘麟趾 - 柴 煌 - 邹应泗 - 谢玉成 - 张禄征 - 苏万楚 - 周之美

王元臣 - 朱奕皋 - 葛言飏 - 刘日晞 - 李 彬 - 莫之翰 - 杨振藻 - 鹿廷瑄 - 管父才 - 秦 恪

洪 炜 - 尚登岸 - 胡 权 - 宋祖墀 - 隋振业 - 鹿廷瑛 - 郑 昱 - 于沛霖 - 陆士炳 - 王先吉

纪 涹 - 廖弘伟 - 魏康孙 - 罗 冠 - 施廷槐 - 孔 暹 - 史遵古 - 张益亨 - 张祖箓 - 王承祥

鲁 镳 - 张 雄 - 瞿懋甲 - 林麟焻 - 叶有挺 - 吴 瑾 - 杨春星 - 章元科 - 左 岘 - 徐美大

刘登枢 - 张发辰 - 程轩举 - 李 瑞 - 王永清 - 童 炜 - 徐春溶 - 牛 钮 - 张铭旗 - 石润广

贺世封 - 魏殿元 - 佘云祚 - 李 玠 - 周陈俶 - 博 极 - 刘佐世 - 钱正振 - 张 严 - 刘元福

李皡凤 - 胡永亨 - 周 钊 - 陈天达 - 邹 琬 - 陈 坦 - 耿德曙 - 唐 封 - 张三畏 - 张秉铉

曾应星 - 赵 曜 - 强兆统 - 张辅辰 - 许自俊 - 辛乐舜 - 李焕斗 - 赵作霖 - 陈邦祥 - 李梦庚

张禄图 - 沈独立 - 王长年 - 厉士贞 - 张 晖 - 陈 瑄 - 张省躬 - 胡 澄 - 江德新 - ---

前一科:康熙六年丁未科 · 后一科:康熙十二年癸丑科

同科进士:康熙九年庚戌武科

清朝入祀贤良祠王公大臣

前殿 和硕怡贤亲王 胤祥 - 和硕超勇襄亲王 策凌 - 和硕恭忠亲王 奕?

后寝

达海文成  - 孟乔芳忠毅 - 李国翰敏壮 - 额色黑文恪 - 哈什屯恪僖 - 爱星阿敬康

宁完我文毅 - 范文程文肃 - 李国英勤襄 - 米思翰敏果 - 褚库襄壮  - 姚文然端恪

莽依图襄壮 - 傅弘烈忠毅 - 图海文襄  - 佛尼埒恭靖 - 于成龍清端 - 张勇襄壮

赉塔襄毅  - 王进宝忠勇 - 魏裔介文毅 - 魏象枢敏果 - 汤斌文正  - 靳辅文襄

根特襄壮  - 傅腊塔清端 - 李之芳文襄 - 施琅襄壮  - 赵良栋忠襄 - 阿兰泰文清

孙思克襄武 - 于成龍襄勤 - 费扬古襄壮 - 王熙文靖  - 励杜讷文恪 - 伊桑阿文端

吴琠文端  - 张英文端  - 顾八代文端 - 富善恭懿  - 熊赐履文端 - 张玉书文贞

徐潮文敬  - 李光地文贞 - 陈瑸清端  - 冯国相桓僖 - 玛尔汉恭勤 - 赵申乔恭毅

阿喇纳僖恪 - 张鹏翮文端 - 杨宗仁清端 - 高其位文恪 - 音德慤敬  - 田从典文端

富宁安文恭 - 齐苏勒勤恪 - 蔡世远文勤 - 杨名时文定 - 朱轼文端  - 李卫敏达

马齐文穆  - 徐士林  - 徐元梦文定 - 鄂尔泰文端? - 徐本文穆  - 那苏图慤勤

拉布敦庄果 - 傅清襄烈  - 陈大受文肃 - 潘思矩敏惠 - 高斌文定  - 福敏文端

和起武烈 - 喀尔吉善庄恪 - 鹤年文勤  - 汪由敦文端 - 黄廷桂文襄 - 蒋溥文恪

李元亮勤恪 - 史贻直文靖 - 鄂弼勤肃  - 梁诗正文庄 - 来保文端  - 兆惠文襄

方观承恪敏 - 董邦达文恪 - 沈德潜文慤? - 阿里衮襄壮 - 傅恒文忠 - 尹继善文端

陈宏谋文恭 - 吴达善勤毅 - 刘纶文定  - 刘统勋文正 - 钱陈群文端 - 何煟恭惠

觉罗奉宽文勤 - 舒赫德文襄 - 高晋文端 - 于敏中文襄? - 李湖恭毅 - 袁守侗清慤

英廉文肃  - 伊勒图襄武 - 许世亨昭毅 - 萨载诚恪  - 奎林武毅  - 福康安文襄

和琳忠壮? - 阿桂文成  - 鄂辉恪靖? - 金士松文简 - 彭元瑞文勤 - 刘墉文清

王杰文端  - 朱圭文正  - 戴衢亨文端 - 董诰文恭  - 明亮文襄  - 黎世序襄勤

汪廷珍文端 - 玉麟文恭  - 富俊文诚  - 曹振镛文正 - 托津文定  - 杨遇春忠武

长龄文襄  - 卢荫溥文肃 - 陶澍文毅  - 文孚文敬  - 隆文端毅  - 黄钺勤敏

王鼎文恪  - 陈官俊文慤 - 杜受田文正 - 潘世恩文恭 - 文庆文端  - 裕诚文端

杜堮文端  - 胡林翼文忠 - 桂良文端  - 沈兆霖文忠 - 翁心存文端 - 祁寯藻文端

骆秉章文忠 - 马新贻端愍 - 官文文恭  - 倭仁文端  - 曾国藩文正 - 瑞常文端

瑞麟文庄  - 贾桢文端  - 文祥文忠  - 英桂文勤  - 沈葆桢文肃 - 沈桂芬文定

全庆文恪 -宗室载龄文恪- 左宗棠文襄 -宗室灵桂文恭- 丁宝桢文诚 - 岑毓英襄勤

曾国荃忠襄 - 张曜勤果 - 宝鋆文靖 - 恩承文慎 - 宗室福锟文慎 - 张之万文达

李鸿藻文正 -宗室麟书文慎-额勒和布文恭- 李鸿章文忠 - 宋庆忠勤 - 刘坤一忠诚

荣禄文忠 - 长顺忠靖 - 裕德文慎 - 宗室昆冈文达 - 崇礼文恪 - 宗室敬信文恪

张之洞文襄 - 孙家鼐文正 - 戴鸿慈文诚 - 鹿传霖文端

? 其后因案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

李光地久任讲幄,简任纶扉,谨慎清勤,始终如一。且学问渊博,研究经籍,讲求象数,虚心请益。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同时,李光地在其政治活动中,清廉勤政,公忠体国,秉持大义,不拘小节 中文名: 李光地 别名: 榕村

籍贯: 福建省安溪县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642年9月6日 去世年月: 1718年

职业: 宰相

李光地 - 个人简介

  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李光地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有才干和见识的名臣。曾任直隶巡抚、兵部侍郎、吏部尚书,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1718年卒于位,享年77岁。他比康熙大12岁,当政时,曾提出一些正确的策略,建树颇多,对当时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和治理河患的政绩。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

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来,战争频仍,民族矛盾尖锐,朝政腐败,水利失修,水患频繁。至康熙亲政,把“三藩”、河务和漕运列为首先办理的大事。

李光地 - 生平简述

  李光地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光地一回到北京,马上上疏:“郑经已死,子塽幼弱,部下争夺,宜急取之。”这种对形势的正确估计,改变了康熙原来的“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看法,支持李光地的正确主张。正确的决策还需要有贤能的官员来执行。李光地力荐施琅说:他是“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况。其人还有谋略,为“海上(郑氏)所惧”。康熙采纳了李光地的建议,大胆任用一些人“以为不可遣,去必叛”的施琅。由于施琅“治军严整,尤善水战,谙海中气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进驻台湾,当地人民“壶浆迎师,接踵而来”,终于结采了分裂局面。李光地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因荐施琅率军统台有功,被擢升为掌院学士。三年后,因同僚诬告,被革职,降为通政使。其罪名是:湖头李氏家族万人,有霸王之心;早年“出卖”朋友陈梦雷,中年父丧,“夺情”任官;晚年娶妾生子,就是这些绝属子虚的“三案”,使堂堂的李光地背上“假道家”的黑锅达一百多年之久。直到近年,才有人推翻强加给他的“三案”,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为直录巡抚。就任才三个月,康熙帝就面谕李光地亲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子牙河水系包括漳河、滹沱河和滏河),并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后迅即行动,于次年四月上呈周详的治漳河方案康览后,表示赞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后,李光地批示两岸州县官府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使漳、滹两河由馆阁流入大运河,又开通单家桥处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后只用十个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亲临巡视,十分满意,御赐李光地《子牙河诗》。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总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硕兹治理永定河,事过一年,毫无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钱粮。李光地遵旨“确查题参”,如实上奏。康熙帝撤王、赫二人之职,授李光地负责治理永定河事宜。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为民请命,请求赦免“偷垦之罪”,允许百姓继续耕种这些田地,以体现“皇上优恤黎民之至意”。康熙准奏。清初历时数十年的“圈地”弊政,终于在李光地任直录巡抚和大学士期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纠正。

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硕色协助。二月,李光地奏请全面动工。李光地严密规划组织,划界承包,专人负责。他乘船驻柳坌口,每天巡视工地,督促指挥。百姓起初不解其意,消极怠工,甚而口咄怨言。李光地即召集父老民众,说明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功在国家,利泽百姓,从而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仍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亲自巡视工程,为表彰李光地的功绩,特颁赐诗、字,并御书“夙志澄清”匾额。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赐李光地“夹辅高风”御匾。“夹辅”,意即左右辅佐;“高风”指李光地德才兼优,风格高尚。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康熙帝在热河又赐李光地“谟明弼谐”御匾,以褒扬他“计谟明智,抉弼和谐”。

李光地 - 为官时期

  李光地

李光地任直隶巡抚时,奉命修治漳河和子牙河。他认为治河不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变水害为水利。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亲临工地调查。在治河理论上,他反对人顺水性之说,坚持让水随人意。康熙将李光地的治河思想,向黄河淮河推广,他说:“朕观永定河修筑之法甚善,河身直,河底深,所以淤泥尽皆冲刷,今治黄河亦用此法,方为有益。”张鹏翮提出异议,康熙帝仍然坚持“姑试用之”,用后,“河堤果然坚固”。李光地在治河实践中,因他因时因人制宜,终于获得巨大成功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日“李光地自任直隶巡抚以来,每年雨水调顺,五谷丰登,官吏兵民无不心服。”他还高兴地说“朕用一清正抚臣,便岁丰民乐。”

李光地胸怀宽广,“肚里能撑船”。他当督学时,有个县令因求他办事而达不到目的,曾对李光地无礼。后来,李光地升为巡抚,这个县令吓坏了,向李光地请罪。李光地说“改了也就好了,不必再为以前的事担心。”这个县令感动极了,深深检点自己,后来为公殉职。古北口,总兵马进良,对李光地过问他的军政很不高兴。有一次,李光地在堤上行马,他故意放出群马,要吓唬李光地。李光地并不和他计较,还和他交谈,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马进良终于口服心服。与李光地同岁举进士的陈梦雷,因耿精忠事下狱论斩,由于误会李光地搞鬼,他对李光地恨之入骨,写了《劾李光地疏》、《与李光地绝交书》,李光地并不怀恨,而且“疏陈西次密约状”,救了陈梦雷一命李光地还多方留意为国选拔人才,先后推荐了20多个硕学名臣,他们都成为康熙盛事的中流砥柱,为国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李光地 - 深得康熙宠信

  康熙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李光地上万言书,陈述禁海苦累百姓;写密折给康熙,请求旗兵全部撤闽;并以聪明睿智赢得皇女蓝齐儿的芳心,但这些大多不符合历史真实,属于虚构。历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长12岁,生于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岁的李光地考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编修。由于在三藩之乱时,他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受到康熙的赞许,很快升为侍读学士,又由平定台湾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距宰相辅臣仅一步之遥。

这时的朝廷,既有索额图与明珠满人间的争斗,又有汉人徐乾学、高士奇与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为康熙十分信赖的汉大臣,自然成为各派争取拉拢的对象,也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政治斗争中。围绕李光地“三案”(“卖友案”、“夺情案”、“外妇之子来归案”)的斗争在当时就格外引人注目。李光地平时研究《易经》,对变化之理独有见地,同时他又是一个精通权术的人。但再好的千里马也有失蹄的时候。一次,康熙让他推荐精通《易经》的人。李光地推荐了侍讲学士德格勒,并说德格勒文章辞赋写得好。康熙联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过李光地,发觉两人互相勾结,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经》占卜,得到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8905.html

更多阅读

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电子版 文渊阁四库全书pdf

承蒙诸位仁兄指点,我已经在网上将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的目录全部下载。不敢独专,上网以享同仁。唯未经整理,尚请见谅。文淵閣四庫全書書目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周禮之屬儀禮之屬禮記之屬三禮總義之屬通禮之屬雜禮書之屬

大境从民办到重点的历史足迹 历史的足迹

七/1-1大境从民办到重点的历史足迹62年―――79年(17年)1962年3月 大境建校,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建校背景:国家适逢经济困难,又值中、小学入学高峰,为此中央提出“两条腿走路,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办学方针,南市区新办12所民办中学,除大境外

转载 《解脱大手印——必须要看懂的前导文》三 大手印

原文地址:《解脱大手印——必须要看懂的前导文》(三)作者:晓宣《解脱大手印——必须要看懂的前导文》(三) (拥有虚名的第四世禄东赞行人讲述) 上面是佛陀师父讲的第一例「空性与世相」,望大家回思一遍,你听懂了吗?看懂了吗?无论你懂与未懂,

古代官名-------大学士 不及阁大学士是什么官

古代官名大学士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目录起源明朝的大学士清朝的大学士 南书房、军机处的兴起三殿三阁大学士主要官吏及其执掌重要更动年表重要附属机构起源唐景龙

清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碑 田从典

山西阳城在康熙朝出了一个陈廷敬之后,不久又出了一位入阁拜相的大人物 -雍正朝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朋友王林专于清碑研究,今年三月初约我再到阳城,特意来寻访田阁老碑。据他所查的资料,田从典碑尚存,墓志铭藏于阳城县东关村田氏旧宅。

声明:《大清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网友选择保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