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实践观

[摘要] 是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的实践产物。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中国形态, 必须针对中国实际, 适应时代需要、 把握时代脉搏、 解决时代课题, 并且科学地回答实践的主体、 目的、 动力和实践的本质要求、 有效形式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增强群众自觉、 人本自觉、 实干自觉、 创新自觉、 合作自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科学实践观; 当代形态; 五重构建; 五重自觉

[中图分类号] B0-0: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801(2014)06-0040-0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揭示人类实践的普遍本质及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发展内容。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中国形态,在解决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正确地回答实践的主体、目的、动力、本质要求和有效形式,有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增强群众自觉、人本自觉、实干自觉、创新自觉、合作自觉。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

(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特性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动力。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加以解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如实地反映人类实践的客观本性及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实际地位,揭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体现了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理解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1]。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深入、认识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1]恩格斯认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3-2]作为开放性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总是与时俱进。它将时代化当成其发展的核心议题。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之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反映人民的时代愿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化涉及实践观与时代的双向辩证关系,具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指吸收新的时代内容而充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二层涵义是指解决新的时代问题而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征。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不是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不是列宁所处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不是毛泽东所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加深,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的时代。当今中国面临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4]。当代中国因应科学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改革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任何理论只有与时代相呼应、相互动,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之处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发展,积极回应时代要求,促进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健康发展。

(三)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中国主题是在当代中国的国情环境中和发展条件下,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中国形态, 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野、观念、 思路和方法来透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课题, 并且全方位、整体性地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意蕴及其对当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1]。当代实践的时代背景具有高度的科学化、 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是对新科技革命赋予当代实践新特点的积极回应, 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展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当代中国的话语方式和具有当代中国特征的思维方式,时代性地回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诸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当代中国形态的五重构建

既然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观的核心议题, 那么,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 就必须紧扣时代特色、 时代特征、 时代主题、 时代精神和时代挑战, 从五个不同维度时代性地回答实践的本质、 主体、 目的、 动力和有效形式。

(一) 人民: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维度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6-2]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真正地明确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从而确立了人民是价值的尺度。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7]。

尊重和坚持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彰显人民群众整体力量的新论述。其立论的基础是人民的深入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首创精神”,十八大进一步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置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所必须坚持的八项基本要求的首位。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是十八大的亮点之一。在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45次,如“牢记人民信任与重托”、“顺应人民共同意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等[8-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意味着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中心的和主导的地位, 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位。人民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在马克思那里,人民是指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确定成分的联合体; 在列宁那里, 人民就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群众的称谓经历了从“农民群众”、 “工农群众”到“群众”、 “人民群众”的发展变化。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 指出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力量来源不断扩大的、 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其外延不仅包括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 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以及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个体户、 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9]。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自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 发展主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

(二) 人本: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目的维度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 必须确认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就在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有着自觉的意图或预期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使人的合目的性的要求变成客观现实, 即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现实对象, 创造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新的现实对象。目的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又是实践的外在实现, 自觉的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发展,最核心的就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目的和价值取向,即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准则和根本目标。十八大提出: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8-2]。这些宣示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所实现的执政自觉,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作其一切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价值诉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实质就是要为人民的幸福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

(三) 实干: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维度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必须科学回答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成为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就是实干。实践要求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1],实干富民。真抓实干重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务实是最质朴的方法论,实干是最简约的风向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已经全面部署, 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已经开启征程。现在,最重要、最稀缺的就是行动,就是实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12]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 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 一切愿景, 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知难行更难。做到知行合一, 既需要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的顶层设计, 更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底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毅力。

(四) 创新: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动力维度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必须科学回答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获得基本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只有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才能发展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人类社会才能获得全面和整体的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最终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创新把握时代精神,以创新作为实践的动力源泉。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能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也是创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及“创新”,以及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改革”、“转变”,提出“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文化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行政管理创新、基层党建创新,等等。

创新是人类文明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人类社会就是在实践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跟上时代,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善于创新。在人类历史上,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催生第一次技术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催生第二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核能、航天、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重大突破催生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机械化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电气化的工业化和自动化的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信息化的工业化和智能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靠的就是持续创新。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追逐“中国梦”,同样依靠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全新道路,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成功经验,唯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和“壮士断腕”的创新自觉。

(五) 合作: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式维度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必须科学回答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的有效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科学实验。毫无疑问,它们仍然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实践形式,并且具有共同点,就是合作。对此,就要在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主题和潮流当中认识当代实践的特殊性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客观分析和冷静判断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世界形势的基本走向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新论断,站在新的高度科学认识当今时代。2013年6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强调, 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13]求和平、 谋发展、 促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形成历史前进的推动合力,带来人的社会实践的普遍行为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合作。通过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作也是一种有效形式。而在当今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共同生存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更是时代主旋律。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主题就是“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对此,习近平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遍布全球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几十亿人口正在努力走向现代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14]

三、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五重自觉

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中国形态,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理论自信来源于实践自信,实践自信来源于实践自觉。哲学意义上的自觉是指内在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它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起来的基本属性。维护与发展自觉,是人类自由的真实实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将时代内容注入实践的主体、目的、动力和有效形式,增强群众自觉、人本自觉、实干自觉、创新自觉、合作自觉。作为一个整体,这五重自觉统一于我们践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增强群众自觉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必须把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增强群众自觉。一方面,自觉增强群众意识,坚持走群众路线; 另一方面, 尊重群众,培育群众自我意识,推动干群共同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提出, 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手, 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的思想和行动, 把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来,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首先, 增强群众自觉,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群众实践是智慧的源泉。伟大成就来自群众创造。因此, 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其次,增强群众自觉,要求我们一切依靠群众。靠实践与靠群众是一致的。离开群众,无所谓社会实践;没有实践,依靠群众就是空谈。“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确有许多实际困难,而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垮台”[15]。再次,增强群众自觉,要求我们从群众中来,即从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即到实践中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 坚持问政于民、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 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 自觉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 多到困难成堆、 矛盾集中的地方去, 认真调查研究, 努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矛盾, 及时地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

(二)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增强人本自觉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增强人本自觉。“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共产党自觉坚守“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16]的人本观,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体现在大到国脉民瘼的顶层设计、小到医保社保的细节跟进的具体操作。坚持人本自觉,实质上就是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自觉树立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亲民、爱民、为民。

首先,增强人本自觉,要求我们把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坚持以民为根,以民为先,以民为师,以民为亲,以民为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造福祉;向人民群众问计谋、求良策;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拿人民群众当标杆、作尺子。其次,增强人本自觉,要求我们主动回应人民的关切。面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必须读懂人民的期待,回应人民的关切,满足人民需求从“更多”向“更高”的转变;必须思考干群关系如何实现从“更近”到“更亲”的转变,让“安泰”扎根大地、承接地气,用为民情怀筑牢政治根基。再次,增强人本自觉,要求我们树立“大民生”理念。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共进、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更加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更加突出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17],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增强实干自觉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把实践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增强实干自觉。首先,增强实干自觉,要求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既有GDP 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第二位的经济总量,也有人均GDP处于各国排名百多位偏后的尴尬; 既有粮食九连增、端稳饭碗的信心,也有社会信任度降低的食品安全难题; 既有制造业、汽车销售和专利申请位居全球第一的高歌猛进,也有PM2. 5屡超指数500带来的现实困境。其次,增强实干自觉,要求我们有方向,不争论,埋头干。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在实干中建树信心、 建功立业、 推动发展, 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实现新突破、 创造新成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遮掩困难、 不掩盖矛盾, 讲实情、 谋实效、 靠实干,严求实、 看落实、 重务实, 转作风、 正学风、 改文风,坚持 “不念稿, 说实话, 捞干货, 谈问题”[18],将诚实、 务实、 踏实作为考核干部的德才和政绩的重要标准, 力避 “空头政治” 无形消解求实精神, 谨防“虚应之道” 曲解务实要求。再次, 增强实干自觉,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发挥才干。基层最需要人才、最缺人才。这是当前人才分配格局存在的最大现实问题。才以用立, 才能的真正价值在于 “有才” 转换到 “用才”。优秀人才所干的基层 “小事” 其实都是组成全局 的“大事” 。 “视小为大 、视平为要、 视常为圣” 是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根本。

(四)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增强创新自觉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把创新驱动机制落到实处,增强创新自觉。改革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增强创新自觉,大力解放思想。“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自觉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 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 积聚各种创新潜力, 才能迸发各种发展活力。其次, 增强创新自觉,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7]。自觉把思想观念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 科学技术创新当作动力之本、 发展之源,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增强创新自觉, 当前的重中之重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必须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科技专利申请, 尽快完善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 用制度创新激发经济活力。再次, 增强创新自觉, 大力营造创新文化、 创新氛围。 “扶幼容错不赦罪”, 为创新提供宽松环境。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营造创新文化就是用更开放的思维、 更开阔的视野、 更高的站位和标准来谋划、 推动转型升级。在全社会培育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风气,完善创新的评价机制、 激励机制、 转化机制, 优化高效配置、综合集成创新资源, 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五)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增强合作自觉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把握实践的有效形式,增强合作自觉。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推动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首先,增强合作自觉,加强国际合作,秉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坚持包容互鉴有助于“包容性增长”、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当前,各国实际地组成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加强富有活力和效力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增强合作自觉,加强国内团结,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齐心合力。现实的中国梦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所有中国人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的汇聚,是国家富强与个人命运的高度统一,是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高度融合。为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下。再次,增强合作自觉,加强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谐意识。进行团队合作,是开展“协同创新”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汇聚创新的资源和要素,突破创新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活力,形成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 才能 集聚和提升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J]. 北京: 红旗文稿, 2007,(8):31.

[2] 陶德麟. 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 北京: 光明日报, 2013-04-16,(3).

[3]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G].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84[-1], 337—338[-2].

[4]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46.

[5] 路向峰, 高宏利. “为人民服务”: 溯源、内涵与实践途径[J]. 武汉: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4):46.

[6]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295[-1], 287[-2].

[7] 张学中,何汉霞.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J]. 大同: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19.

[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51[-1], 50-51[-2].

[9] 石云霞. 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J]. 武汉: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4):32.

[10] 本报记者.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N]. 北京: 人民日报, 2012-11-16,(1).

[11] 习近平.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 北京: 人民日报, 2012-11-30,(1).

[1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 第2卷[G].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21.

[13] 本报记者. 习近平就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等提出5点要求[N]. 北京: 人民日报, 2013-06-26,(1).

[14] 习近平. 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主旨演讲[N]. 北京:人民日报,2013-04-08,(1).

[15] 李瑞环. 看法与说法: 第1册[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33.

[16] 本报记者. 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侧记[N]. 北京: 人民日报, 2013-03-18,(2).

[17] 邹德文. 在增强五重自觉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N]. 武汉:湖北日报, 2013-03-27,(8).

[18] 本报评论员. “改文风”的要害在于修政德[N]. 北京: 人民日报, 2013-04-1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4789.html

更多阅读

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概念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

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概念与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

声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实践观》为网友神秘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