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快穿人人平等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多少人熟知前一句却不知后一句的存在,而讽刺的是,那被遗忘的苍凉慨叹才是这句表达的重点。卢梭还曾说过:“文明诞生于人类开始建造藩篱之时……大凡文明是囿于藩篱的不自由的产物。”私以为这句话便是对于前句最精彩的解释。文明构筑枷锁与藩篱,从而衍生不自由。

文明催生的是制度、规范、法律,它们以对绝对自由的限制来保障一个社会的安稳,以对个体部分自由的牺牲来成全集体的自由最大化,这一切自然无可厚非。然而在这里,我更愿意谈及被文明所催生的社会观念,没有法律的条条框框来做限制的时候,这些观念因缺乏绝对化的正误区分,而有了从众的倾向——支持大多数。

大部分人在街道上老实本分地走路,那么一路狂奔欢呼呐喊的人便是异类;大部分人成年之后步入婚姻构建家庭,那么选择独自生活终身不嫁或不娶的人便饱受猜疑;大部分人经历男女之间的恩爱缠绵并视之为爱情,那么那些选择同性为伴侣的人群便被视为不伦……其实“不正常”与“不正确”本是两个概念,但在一些社会观念上,我们却将两者等同。原来有时候,少数人的不自由,竟来自于大多数人的自由。但其实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那些其实无罪的少数人,也视自己为异端、为罪孽,最后生活在自己为自己搭建的牢笼、藩篱之中。

“年轻的时候会以为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年老以后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有人问:难道真正的自由不应该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吗?

但是首先,人活于社会中,本没有可能得到这样的所谓自由;其次,倘若每个人都追求如是这般的绝对自由,那么每个人的自由行止都会干涉和限制其他人的自由。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快穿人人平等
年轻的时候我们囿于管束却心神飞扬,充满对一切的好奇与对未知的探索,所以会以为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年老之后我们不再渴望新知不再求索,肩上最为沉重的是世俗的负累和百般的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懂得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何况“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本身是可怕的,忽然想起罗兰夫人的一句经典常常被用来描述法国大革命的终结,她说:“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我想这样足以作为解释。

“自由的本性在于自我否定,所以,自由主义者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拥有了自由。”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眼中已经很大程度上收获民主自由的西方国家,依然在不时地抗议、游行以及示威,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视自由为圣经,并且前赴后继地追逐。

但是村上春树却说:“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

我不敢妄自说自己真的理解了这两种观点,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其实并非追随自由而去,而是追随利益、以及个人价值观而去——个人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或者集体的利益,只要是符合个人价值观点的利益,自由主义者都去追逐。

抗议游行示威者说追求真正的民主自由,实际上是在追求自己的政治权利与更好的生活保障;古往今来革命者说追求全民的自由平等,实际上是在追求广泛意义上人民生活状态的改善,或者也有个别不堪者,追求的实际上是个人权力地位的光鲜。在这个维度上讲,自由似乎是冠冕堂皇的口号,似乎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到底什么是自由?也许是虚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0488.html

更多阅读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名言

论语颜渊篇说: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话中,孔子点出了古代中国人政治的三大价值:食、兵、

仓央嘉措:夜半山花开,你来我不在

洪烛2800行长诗《仓央嘉措心史》连载夜半山花开洪烛夜半山花开,疑是故人来 看不清你衣服的颜色只有暗香扑进我的胸怀夜半山花开,花开你没来看不清花的色彩:开得越满留下越多的空白夜半山花开,你来我不在我睡不着,去山那边找你谁料到,你偏

声明:《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快穿人人平等》为网友学霸不是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