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推荐的10本书之9: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巴菲特如此推荐:“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诙谐有趣的一本投资书籍,用轻松愉悦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很多非常重要的投资智识。”
JasonZweig的评价是:“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这本书,是我所读过的几百本金融书籍中,唯一能够同时激怒你教育你又逗笑你的一本书。

读巴菲特读过的书:最有趣的一本投资书

21世纪网 刘建位 2011-09-22 09:25:06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2/zMMTI1XzM2NzUzMA.html
巴菲特最推荐的10本书之9: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核心提示:这本书不仅仅是华尔街闹剧集,还蕴涵着很多投资智慧,有些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是:阅读。如何成为像巴菲特一样的投资者?巴菲特研究者刘建位的回答是:读巴菲特读过的书。刘建位正在21世纪网专栏中推出系列文章,

告诉你巴菲特推崇哪些投资书籍,并从哪些书中得到启示。此篇为该系列的第九篇,即巴菲特最推荐的10本书之9: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1940年,小弗雷德•施韦德(Fred Schweb)的著作《客户的游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Customers’ Yachts?)出版。

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于一个小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乡下来的观光客去参观纽约金融区的奇观。当他们一行人到达巴特利时,向导指着停泊在海港的游艇说:“看,那些是银行家和证劵经纪人的豪华游艇。”天真的观光客问道:“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呢?”

此书英文原版共为4版:1940年,1955年,1995年,2006年。

此书中译本,有两个:第一个中译本是海南出版社1999出版的吴全昊翻译。第二个版本也是最新版本是200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孙建、姚洁、栗颖译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两个译本翻译的都是1995年版本。2006年新版有一篇JasonZweig对此书的介绍。希望国内出版社能够尽快引进最新版。

此书出版后,好评无数。对这本经典著作的普遍评价是最有趣又很有用。

看过投资类书籍的都会发现,写得真正有用的很少,写得有趣的极少极少。

在 所有评价中,要数JasonZweig说的最到位:“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这本书,是我所读过的几百本金融书籍中,唯一能够同时激怒你教育你又逗笑你的一本书。(Schwed’s is the only financial book, out of the hundreds I’veread, that will provoke you, teach you and crack you up all atonce.”

《华盛顿邮报》简•布莱恩特•奎因评价此书为:“……关于华尔街最有趣的著作之一。”

《说谎者的扑克牌》迈克尔•刘易斯说:“即使让马克•吐温来描述华尔街最辉煌的牛市末期,也不见得会比这本书写得更好。”

书封面勒口一段话写得很棒:有人说,这本书对股市和股民的刻画与今天惊人的一致。有人说,这本书讲的是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故事,可以说是对投机者们的经典写照。有人说,这本书事实上讲的是金融中介机构的盈利之道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忽视客户利益的腐败,比如,基金可以亏得一塌糊涂,但基金经理照样收取管理费等。有人说,这本书对世俗进行了无情的鞭答,但语言风格却轻松活泼,谈论每件事情都调侃有加。有人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华尔街闹剧集,其中还蕴涵着很多投资智慧,有些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也许,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你随意地翻开一页,却能产生爱不释手地读到最后一页的复杂感受。

反正我读了这本书好几遍,书很薄,读一遍很容易,但每一次读感觉都不同。有时是愤怒,因为作者说出的真相我用了很多年才明白。有时是大笑,在证券行业做了十几年才知道的故事他说出来如此好玩。有时是深思,好像他说的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事情就发生在不久之前,他思考的问题让我继续思考却依然没有最终的答案。

巴菲特非常喜欢这本书,甚至给出“最有趣的一本投资书“的高度评价。他在2006年报致股东的信中强力推荐《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在我们股东大会会场旁边的展销会场上,Bookworm书店的摊位上将会有大约25种书和DVD出售,全部打折优惠,为首的依旧是《穷查理宝典》。(2005年一个不幸的家伙这样问芒格,如果他读了这本书后并不喜欢应该怎么办?他得到了一个典型芒格式的回答:“没问题,你可以这本书送给更聪明的人。”)我们今年增加了一些新的图书。其中包括伯克希尔的瑞典籍长期股东ReterBevelin写的《寻找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Seeking Wisdom: From Darwin toMunger),还有小弗雷德•施韦德(Fred Schweb)的经典著作《客户的游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Customers’Yachts?)。这本书1940年首次出版,现在已经是第四版。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诙谐有趣的一本投资书籍,用轻松愉悦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很多非常重要的投资智识。(The funniest book ever written about investing, it lightlydelivers many truly important messages on the subject.)”

事实上,我发现,巴菲特非常喜爱这本书,他在致股东的信中和演讲中曾经多次引用这本书上的内容。巴菲特引用书中的这些内容也是最有趣也最有益的东西。

选出其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让我们在对比中一边欣赏一边笑一边用心思考。

首先必须告诉你,这本书的核心是揭穿证券投资界的谎言。因为证券市场充满了谎言。

作者一开头就写道:

俗语道:“华尔街,一头是摇篮,另一头是坟墓。”

这句话很精辟,但并不完整。它忽略了中间的幼儿园,而那正是本书所要讨论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能从交易台这个有利角度观察这条街每天的运作。从这张台子上,我们可以见识到除日光仪外任何一种交流方式。通过错综复杂的网络,我们每天交换着报价单、订单、骗局、小花招、欺骗和谎言。前四者是经纪人日常业务所必需的,而谎言是另外一回事,并且从长期来看谎言也被证明是无利可图的。

本书的重点是研究谎言——一个像奔流不息的密西西比河流一样经久不衰的东西。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们能很熟练的完成他们工作中报价——小花招部分,有时甚至是极其出色的完成。随后,当他们心情好时他们会加入自己的“思想”,他们总感觉自己在做着很重要的工作。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客户、立法者、媒体和公众自然而然说出的谎言。

第一,有些事儿必须来真的才能真的明白

第一个谎言是用保证金交易能够赚大钱。

施韦德在书中写道:(机工社译本第38页到39页)

美国人认为保证金交易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创新,就像他们买好房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先抵押出去,即便自己还没有入住。其逻辑是他只需缴纳大概6%的抵押款,如果他不能用这么一大笔钱赚超过6%的钱的话他就没资格经商。这是另一个我不能也不愿深入讨论的问题。

这种逻辑极易延伸到保证金交易。我们觉得花费1000美元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买入100股联合铸币公司的股票是一项精明并有利可图的投资,因此,如果同样用1000美元能买200股不是更好吗?如果能找一个好的经纪人买上三四百股岂非更妙?

答案是否定的。但我只知道一种方法来证明它,让我们试试看吧。

试验时我们要用真金白银,“想像中的赌注”是不行的。就如同生活中任何一种丰富的情感一样,亏大钱的感觉绝非文字所能形容。艺术无法使一个小姑娘理解做一个妻子和母亲的感觉。无论是通过文字或图画,有些事也无法跟一个处女解释的很清楚。在这儿我也无法形容出如果损失了大笔钱的感受。

书中有幅插图一对祼体男女在对话。

巴菲特非常喜欢这句话:艺术无法使一个小姑娘理解做一个妻子和母亲的感觉。

1999年7月他在参加艾伦投资银行组织的太阳谷会议上发表演讲,警告当时由于网络科技股疯狂上涨形成的大牛市已经过于高估。他再次引用了这句话。以下是巴菲特官方传记《滚雪球》书中的描述:

巴菲特换上一张新幻灯片,显示出过去几年的市场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巴菲特说,这意味着之后17年时间的市场状况不会比1964到1981年的情况好多少,在这段时间里道琼斯指数完全没有增长。“如果我必须给出这段时间的最有可能的收益率,那大概是6%。不过,最近的潘恩韦伯和盖勒普机构的调查显示,投资者们预期的股票收益率为13%到22%。”

荧幕上出现一张有一对赤身男女的漫画,摘自一个关于股票市场的经典名著《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巴菲特走到投影幕前,扬一扬浓密的眉毛,指着漫画说:“这个男人对女人说:无论是通过文字或图画,有些事也无法跟一个处女解释的很清楚。”听众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买互联网股票的人被忽悠了。但大家都僵硬地坐在那儿,一声不吭,没有人笑,连轻笑,窃笑和哄笑都没有。

第二,投资赚钱是能力还是运气

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中讲了一个抛硬币比赛的故事,他的目的是揭穿一个谎言:很多投资大赢家并不投资能力好,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交了大好运的傻瓜。(以下内容摘自海南出版社译本第169页到第171页):

我们不妨假设投机者的全部活动(或几乎全部活动)都是猜测。但是人们会反驳说这不可能,因为总是有少数人能挣大钱,他们是投机者而不是骗子。他们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存在,而且一直都存在着。他们赢了。难道这还不能证明成功的投机者并不全靠运气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而且这也正是我产生疑问的原因。

如果让许多人相互进行一种纯靠运气决定输赢的游戏,就能用数学方法表明将发生什么,必然会发生什么。这是很有趣的,但是读者必须自己决定它是否可以和华尔街的投机行为相提并论。具体方法如下:

同时找到40万人参加比赛(这大体等于美国想成为投机者的人数)。把他们一字排开,两两相对,分坐在几公里长的长条餐桌的两旁。每个人都和对面的人玩一种纯靠运气的游戏,例如抛硬币。20万人与桌对面的20万人较量。

如果读者喜欢数学,应该停下来自己算算将发生什么事,否则:

裁判发出第→场比赛开始的信号,于是40万枚被抛出的硬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记分员列出表格,发现20万人赢了,20万人输了。然后开始第二轮比赛,起初的20万赢家中又有一半人赢了,于是有10万人连续赢了两次,同样数量的人则很不幸,剩下的人更加不幸。我们此后将简单地把目光放在赢家身上。(毕竟,谁也不会对失败者感兴趣。)

第三轮比赛开始了,于是10万名连赢两次的人中又有一半成功了。这5万人在第四轮过后减少到25000人,在第五轮后则是12500人。这12500人现在已连赢五次,无疑会自认为是抛硬币能手,觉得自己对此有一种“直觉”。然而在第六轮比赛中,6250人失望了并惊讶地发现自己终于还是输了,或许其中一些人会开始进行国会调查。但是获胜的6250人还要继续比赛,直到还剩下不足1千人。这群人至此已连赢9次,多数人至少已在地方上小有名气。人们开始从较远的地方跑来向他们请教预测正反面的方法,他们也会谦虚地向人们解释自己是如何成功的。最终只会留下十几个人,他们已经连赢了15次之多,他们被视为专家,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抛硬币能手,是永远不会输的人,已经有人开始为他们著书立传了。

当然,认为股票投机与抛硬币相似是荒唐的。我知道股票投机需要技巧,但是我从不知道这些技巧又有多少。

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纪念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的庆祝活动。所有价值投资策略最终要归根于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的思想。1934年底,他与戴维•多德(DavidDodd)合著完成了他酝酿已久的《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证券分析业和价值投资思想的诞生。这本巨著在过去长达70年间共发行了五版,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

巴菲特这位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投资课上唯一给了“A+”的最优秀的学生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回顾了50年来回顾了格雷厄姆的追随者们采用价值投资策略持续战胜市场的无可争议的事实,总结归纳了价值投资策略的精髓,在投资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在演讲中,巴菲特也讲述了一个抛硬币比赛的故事,显然他从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中抛硬币比赛的故事受到了很大启发,但巴菲特却讲了更深的含意:

难道格雷厄姆和多德“寻找价值相对于价格具有一个显著的安全边际”的证券分析方法已经过时了吗?许多教授在他们编写的大部头教课书中都做出这一论断。他们口口声声宣称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股价反映了所有关于公司发展前景和经济状况的所有信息。这些理论家们声称,由于聪明的股票分析师利用了所有可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使股价总是正确无误地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因此根本不存在价值被市场低估的股票。至于那些年复一年击败市场的投资者只不过是类似连续彩票中奖的少数幸运儿。一位教授在他编写的当今十分流行的教课书中写道:“如果股价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取的信息,这些投资技巧将一无是用。”

哈哈,也许如此。但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群年复一年击败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的投资者。那种认为他们持续战胜市场只是偶然事件的简单看法很难成立,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之所以如此的一个关键事实是,这些股市大蠃家们我都非常熟悉,并很早就被公认为超级投资者,其中成名最晚的那位也在15年前就名扬一时。如果事实并非如此,我只是最近搜索了成千上万的投资记录,从中选出几个业绩优秀的人在此向各位介绍,那么你听到此处就可以把我赶走了。我要补充说明的是,他们的投资业绩记录都已经过严格的审计。另外,我还要补充说明一下,我还认识许多选择这些投资管理人的客户们,他们这些年来获得的投资收益与这些投资管理人公开的投资业绩记录完全相符。

在我们开始探究这些投资大师持续战胜市场之谜之前,我想先请在坐各位跟我一起来观赏一场想像中的全美抛硬币猜正反面大赛。假设我们动员全美国2.25亿人明天早上出来每人赌1美元,猜抛出一个硬币落到地上是正面还是反面。赢家则可以从输家手中赢得1美元。每一天输家被淘汰出局,赢家则把所赢得的钱全部投入作为第二天的赌注。经过十个早上的比赛,将大约有22万美国人连续获胜,他们每人可羸得略微超过1000美元的钱。

人类的虚荣心本性会使这群赢家们开始有些洋洋得意。尽管他们想尽量表现得十分谦虚,但在鸡尾酒会上,为了吸引异性的好感,他们会吹嘘自己在抛硬币上如何技术高超、如何天才过人。

如果羸家从输家手里得到相应的赌注,再过十天内将会有215位连续猜对20次硬币的正反面,那么通过这一系列较量,他们每个人用1美元赢得1百万美元。225个羸家羸得225百万美元,也意味着其他输家输掉了225百万美元。

这群刚刚成为百万富翁的大羸家们肯定会高兴到发昏。他们可能会写一本书“我如何每天只需工作30秒就20天用1美元赚到100万美元”。更有甚之,他们可能在全国飞来飞去,参加抛硬币神奇技巧的研讨会,借机嘲笑那些满脸疑问的大学教授们:“如果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为什么我们这215个大羸家是天下掉下来的吗?”

对此一些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可能恼羞成怒,不屑一顾地指出:即使是225百万只大腥腥参加同样的抛硬币比赛,结果也毫无二致,不过赢家是连续猜对20次的215只狂妄自大的大腥腥。

但我却对此不敢苟同,在我下面所说的案例中的赢家们确定有一些显著的与众不同之处。我所说的案例如下:(1)参加比赛的225百万只腥腥大致像美国人口一样分布在全国各地;(2)经过20天比赛后只剩下215位赢家;(3)你发现其中40家赢家全部来自奥马哈的一家十分独特的动物园。那么你肯定会前往这家动物园找个饲养员问个究竟:他们给腥腥喂什么食物,他们是否对这些猩猩进行特殊的训练,这些猩猩读什么书,以及其他种种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那些成功的赢家不同寻常地集中,你就会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不同寻常的因素导致赢家不同寻常地集中。

科学探索一般遵循完全相同的模式。如果你试图分析一种罕见的癌症的致病原因,比例每年在美国有1500起病例,你发现其中400起发生在蒙大纳(Montana)的几个矿区小镇上,那么你会非常仔细地研究当地的水质、感染病人的职业特征或者其它因素。因为你很清楚一个面积很小的地区发生400起病例决不可能是偶然的。你并不需要一开始就知道什么致病原因,但你必须知道如何去寻找可能的致病原因。

当然我和各位一样认为,事实上除了地理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导致赢家非常集中。除了地理因素以外,还有一种因素,我称之为智力因素。我想你会发现在投资界为数众多的大赢家们却不成比例地全部来自于一个小小的智力部落: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这种赢家集中的现象根本无法用偶然性或随机性来解释,最终只能归因于这个与众不同的智力部落。

可能存在一些原因,使这种赢家非常集中的现象其实不过是件平凡小事。可能100个赢家只不过是简单地模仿一位非常令人信服的领导者的方法来猜测抛硬币的正反面。当领导者猜正面朝上时,100个追随者一起随声附和。如果这位领导者是最后胜出的215赢家中的一员,那么认为其中100个只会随声附和的人获胜是由于同样的智力因素的分析毫无意义。你不过是把仅仅1个成功案例误认为是100个不同的成功案例。与此类似,假设你生活在一个家长强大统治下的社会中,为方便起见假设每个美国家庭有10位成员。我们进一步假设家长的统治力非常强大,当2.25亿人第一天出门进行比赛时,每个家庭成员者唯父命是从,父亲怎么猜,家人就怎么猜。那么在20天比赛结束后,你全发现215个赢家其实只不过是来自于21.5不同的家庭。那些天真的家伙将会说这种情形表明猜硬币的成功原因可以用遗传因素的强大力量来解释。但这种说法其实毫无意义,因为这215位赢家们并非各不相同,其实真正的赢家是21.5个随机分布、各不相同的的家庭。

我想要研究的这一群成功投资者,他们拥有一位共同的智力族长——本•格雷厄姆。但是这些孩子长大离开这个智力家族后,却是根据非常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投资。他们居住不同的地区,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的总体的投资业绩绝非是因为他们根据族长的指示做出完全相同的投资决策。族长只为他们提供了投资决策的思想理论,但每位学生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决定如何运用这种理论。

来自“格雷厄姆与多德部落”的投资者共同拥有的智力核心是:寻找企业整体的价值与代表该企业一小部分权益的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实质上,他们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却毫不在意有效市场理论家们所关心的那些问题:股票买入应该在星期一还是星期二买进,在一月还是七月份等等。简而言之,企业家收购企业的投资方式,正是追随格雷厄姆与多德的投资者在购买流通股票时所采用的投资方式——我十分怀疑有多少企业家会在收购决策中特别强调交易必须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月份或一周中的某个特定日子进行。如果企业整体收购在星期一或星期五进行没有任何差别,那么我无法理解那些学究们为什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代表该企业一小部分股权的股票交易时间的不同将会对投资业绩有什么影响。追随格雷厄姆与多德的投资者自然而然根本不会浪费精力去去讨论什么Beta、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同证券投资报酬率之间的协方差。他们对这些东西丝毫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中大多数人甚至连这些名词的定义都搞不清楚。追随格雷厄姆与多德的投资人只关心两个变量:价值与价格。

我总是惊奇地发现如此众多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分析臭味相投,他们关注的都是股票价格和数量行为。你能想像整体收购一家企业只是因为其价格在前两周显著上涨?当然,关于价格与数量因素的研究泛滥成灾的原因在于电脑的普及应用,电脑制造出了无穷无尽的关于股价和成交数量的数据。这些研究毫无必要因为它们毫无用途,这些研究出现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大量的现成数据,而且学者们辛辛苦苦学会了玩弄数据的高深数学技巧。一旦人们掌握了那些技巧,不运用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即使这些技巧的运用根本没有任何作用甚至会有负作用。正如一位朋友所言,对于一个拿着斧子的人来说,什么东西看起来都像一颗钉子。

我认为这群来自同一个智力家族的投资者们十分值得进一步研究。顺便说一下,尽管所有的学术研究都关注类似于价格、数量、周期性、市值规模等因素对股价表现的影响,却从来没有证据表明学术界有兴趣研究这群非同寻常集中的价值导向的大赢家们所采用的投资策略。

第三,巴菲特和作者的共同投资秘诀

施韦德在书中第八章给出一个绝妙的小建议。(海南出版社译本第189页到第192页。)

我准备免费向所有的有钱人提供一个终生投资计划,它不仅能保住房地产,还会让它大大增值。像任何伟大的思想样,它也很简单:

当每个人都在股市繁荣期间争相购买普通股时,把你的所有普通股都卖掉,然后用所得收入购买保守的债券。你卖出的股票肯定还会上涨,但是别理它——静静地等待萧条,它迟早会到来的。当萧条或恐慌已经成为一次全国性灾难时,卖掉债券(或许会有损失)买回股票。股票肯定还会下跌,但是仍然不必理它,等待下一次繁荣。如果你能在一生中坚持重复这种作法,那么在死去时将会得到作富翁的快乐。

回顾一下金融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建议会让每代人都受益非浅。然而令我感到悲哀的是,我从未见过任何人使用这种方法。它看起来似乎像滚动圆木一样容易,而事实并非如此。当然,主要的困难是心理因素,它要求在债券普遍不受欢迎的时候购买债券,而在股票普遍失宠的时候购买股票。我怀疑真的有少数人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虽然我从未有幸见过他们,因为当傻瓜们以可怕的价格卖出股票时肯定要有人购买它,这个事实经常被公众和金融记者们忽略了。

在一次可怕的恐慌的第二天,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诗一样的评论,他写道:

随着开市钟声的响起,出现了强劲的卖方力量,并且交易量和强度在整个上午稳步上升。中午时分,由于空方平仓的影响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的反弹。但是新的卖方力量很快又使市场完全陷入混乱之中。最后一小时,权益资本开始巨额抛售,根本不理价格或价值了。

公众阅读报纸,也就读到了上面这段话,于是他们会认为在这灾难性的一天中每个人都在卖却没人购买,除了那些人数很少的空方(他们也很可能是不存在的)。当然,这是绝对错误的。如果那一天可怕的抛售量是7365000股,那么买进的数量也是可以计算的7365000股。

施韦德这个建议虽小却非常宝贵非常正确非常重要,巴菲特把这个建议归纳为一句话: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成为他一生的投资基本原则,也是他投资成功的最大秘诀。每次遇到股市暴涨贪婪盛行或者股市暴跌恐惧一片时,巴菲特就是重复他的这个投资基本原则。

1979年初美国标普500指数只有 96.11点,从些开始一波大牛市,到 1986年底上涨242.17,7年股市大涨2.5倍。

1987年3月,巴菲特在1986年度报告致股东的信中发出警告,并强调他的投资原则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但他毫无疑问强调的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结果巴菲特预言成真:1987年10月19日一天道琼斯指数下跌了508点,跌幅高达22.6%。1987年8月到1987年10月标普指数暴跌36%

我们来看看巴菲特的牛市危言:

“当然在所有的投资选择中,股票投资最有乐趣。在机会合适时,让你能够找到业务很好管理也很好而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司,买入这样的好股票就会让你大赚好多倍。但是目前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符合我们选股标准的好股票。”

“千万不要把我们这种说法解释为我们要预测股市未来走势,事实上我们现在不知道,过去也从来不知道,股市未来短期或者中期到底是会上涨还是会下跌。”

“不过我们深知,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的突然爆发,在投资世界永远会一再出现。这些流行病的发生时间却难以预料。由它们引起的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偏离程度也同样难以预测。“

“因此我们永远不会试图去预测恐惧和贪婪任何一种情形的降临或离去。我们的目标更加适中:我们只是想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当 我在写这段文字之时,整个华尔街几乎看不到一丝恐惧,反而到处充满了极度狂欢的气氛。为什么不呢?有什么能够赶上一波大牛市更让人高兴的事呢?尽管公司业绩增长缓慢不前,但大牛市时股价依然狂涨,远远超越业绩的涨幅,让投资者赚得笑不拢嘴。不幸的是,股价的增长不可能无限期超越公司业绩的增长。”

“相反,由于必须承担高昂的股票交易成本与投资管理费用,所有股票投资人作为一个整体未来长期能够获得的盈利无法避免地要低于他们投资的上市公司本身的盈利。如果美国企业整体平均每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2%,那么所有股票投资人最终获得的投资收益率将会明显低于12%。牛市会让数学规律暂时黯然失色,但却不可能推翻数学规律。”

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股市暴跌过半。巴菲特在市场恐惧气氛最严重的时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公开宣布:我正在买入美国股票。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他的投资格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但这一次他强调的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金融系统都是一片混乱。更糟糕的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已漫延到整个经济体系之中,目前从小小的泄漏演变成猛烈的管涌。短期内,美国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商业活动将会停滞不前,而媒体报道也将会更加令人恐慌不安。

因 此……我一直在购买入美国股票。我指的是自己的私人账户,此前我的私人账户除了美国政府债券外没有任何其它投资(这不包括我所持有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股票,因为所有这些股票已经全部捐献给慈善事业)。如果股价价格继续保持吸引力的话,我的私人账户中除伯克希尔股票以外的资产不久将全部买入美国股票。

为什么?

我买入股票奉行一条简单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当前的形势是——恐惧正在蔓延,甚至吓呆了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当然,对于竞争力弱负债率高的企业,投资人保持谨慎是正确的。但对于美国那些竞争力强的企业的长期繁荣前景过于恐惧就是非常错误的了。这些优秀企业的利润也会突然下滑,但大多数主要企业都会在未来5年、10 年或20年创下利润新高。

让我澄清一点:我无法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市未来1 个月或1年会涨会跌我一无所知。但是,很有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之前,股市将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要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时春天已经结束了。

第四,为什么施韦德远远没有巴菲特富有?

施韦德和巴菲特都发现了一个共同投资秘诀非常简单,非常容易。

可是为什么巴菲特实践这一原则成为世界首富,而本书作者施韦德如此聪明的人如此之早就悟到这一投资秘诀,可是一生也没有大富大贵。

他和巴菲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施韦德在第一版出版15年后的1955年给第二版写的序言中,认真检讨了这个问题,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卖得太早,不能死死地长期持有股票。

可能没有读者会粗鲁到去问一个财经类专业作家为什么他懂得这么多关于钱的事却并不富裕。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去静静地寻思。这样的读者应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尽管这个解释可能并不全面。

金融问题对我来说不只是纸上谈兵,几乎我的全部职业生涯都和普通股票搞在一起。我对高层次的证券不感兴趣。此时普通股票市场已经持续涨了十五年,几乎到达了自古罗马以来的最高高度,但我还是买不起一辆卡迪拉克。

我把这不佳的战绩归咎于我年轻时的态度。当时我和一个玩世不恭的爱尔兰老人共事,私底下我很崇拜他的随意潇洒。我有幸经常聆听到他对自己咕哝他的信条:“证券为什么而存在?不就是为了卖吗?所以,卖掉它。”

从此后我开始战战兢兢地买股票,一有利润我就欢欣鼓舞的卖掉。(当然从来不在六个月内,我并不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我当时觉得我已经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不劳而获。但之后的事实证明我不应该卖掉,买好之后应该像一个肥胖、愚蠢的农民一样,把这些股票紧紧抓在手中。那些农民即使在他们最贪婪的美梦里,也想像不到股票可以让他们如此富有。

而巴菲特非常强调长期持有。他愿意永久持有那些优秀企业的股票。他在伯克希尔1987年年报中指出:“我们愿意无限期地持股,只要我们预期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能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增加。”

他是以永久婚姻的态度来持股,决不是以情人的态度,更不是流行的一夜情。“投资的一切在于,在适当的时机挑选好的股票之后,只要它们的情况良好就一直持有”“我们认为放弃对一家既能够理解又能持续保持卓越的企业的持股常常是一件大蠢事。对这种优秀企业的持股非常难以替代。”

巴菲特之所以强调长期持有,除了我们在市场原则分析中指出的市场长期来说是称重机,只有经过较长的时期股票价格才逐步向价值回归的原因之外,还包括以下两个原因:长期持有通过复利的巨大作用将使投资收益率的微小差异形成最终巨大的财富积累差异,并且由于资本利得税缴纳时间大大延迟而使税后收益最大化;长期持有将导致交易次数在大大减少而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1993年报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详细说明了长期持有单一投资如何导致资本利得税缴纳时间大大推迟而税后收益远远超过频繁交易。

如果你想抛出一个优秀公司的股票时,请把这个故事连结阅读一百遍。

“从 我个人最喜欢的连环漫画Li'lAbner中,我在年轻时有机会了解递延纳税的好处,可惜当时我错过了这堂课。为了让他的读者们自我感觉良好,Li'lAbner一直在Dogpatch地区过着快乐但有些愚味的邋遢的单身生活。有一天他开始迷上了纽约的的一位艳妇AppassionattaVanClimax。但她只对百万富翁有兴趣,而Abner仅有一块1美元的硬币,想要得到美人比登天还难。在遭到拒绝之后,Abner向Dogpatch地区的智慧之神圣人Mose求救。这位圣人说:把你的1美元翻20倍,Appassionatta就是你的人了(1,2,4,8,….,1,048,576)。”

“我记得这段漫画的情境是:Abner走进一家小旅馆,将他仅有的一块1美元的硬币投入老虎机中,结果竟然中了大运,一时之间羸的钱满地都是。没想到他老兄严格遵照Mose的建议,只捡起了其中的两块硬币,然后就出去寻找下一次翻倍的机会。看到这里我就把Abner的漫画扔进垃圾堆里,开始研读格雷厄姆的著作。”

“Mose被称为大师,显然言过其实。除了没能预计到Abner对于他的指示过于盲从的程度,他也忘了考虑税负因素。假设Abner也像伯克希尔公司一样必须负担高达35%的联邦所得税的话,而且他每年只能成功地使投资翻1倍的话,那么20年后只能累积到22,370元。事实上,即使他继续每年使投资翻倍并且每年缴纳35%的税,他也还得再等上7.5年才能挣到赢得Appassionatta芳心所需的100万美元。”

“然而如果Abner只将他的1美元原始资本放在唯一一个投资项目上,同时长期持有连续27.5年直到这项投资连续翻了27.5倍,投资收益又如何呢?在那种情况下,他可以实现2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或者在最后一年缴纳7000万的税之后得到税后1.3亿美元的税后利润。果真如此,Appassionatta要爬到Dogpatch来求他娶她了。当然等到27.5年后,一个坐拥1亿多美元的家伙如何看待年过半百而青春不再的Appassionatta,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宗小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必须纳税的投资人,相对以一定复利利率的连续投资,以同样复利利率增长的单一投资能够实现远远多得多的回报。不过我怀疑许多伯克希尔的股东老早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巴菲特用一句话概括长期持有给他带来的好处:“我用屁股赚的钱比用脑子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3501.html

更多阅读

一组研究股神巴菲特的文章 股神巴菲特的故事

巴菲特--最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理论概述巴菲特法则实战分析(The Buffettology Workbook)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掌握集中投资战略的秘诀巴菲特谈投资巴菲特长期投资理念 --投资易于了解的企业巴菲特的弱点巴菲特新策略巴菲特经典演讲巴菲特

推荐 201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全文翻译版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015

@自由老木头:股神巴菲特是众多价值投资者偶像,巴菲特的信是投资者最有价值的的学习材料,对于国内的投资者来说,大部分人英语水平无法顺利的完成阅读和理解,在2013年巴菲特的英文信件公布后我就有了组织大家翻译的想法,并迅速得到了多位网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书摘 微信客户端在哪里

在萧条时期,一位向导指着一群停泊在港口的豪华船说:“瞧,那些就是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游艇。那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呢?”投资行业的疯狂本质:人们普遍相信,在这个行业中有人能教你如何让很少的钱迅速增值。“迅速”二字,就是亏损的根源。实际上

2015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2015年致股东信

“五十年珍藏版” - 2015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北京时间2月28日晚,“股神”巴菲特发布他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伯克希尔)股东的第50封信(点击阅读原文)。华尔街见闻第一时间全文翻译巴菲特致股东信,转载本译文需有华尔街

声明:《巴菲特最推荐的10本书之9: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为网友旧事重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