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莫道桑榆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不要说太阳西下天色已晚,夕阳放射的晚霞照样还能映满天空。

【出典】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

注:

1、《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 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 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 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 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 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2、注释:

顾:念,指考虑。

带:腰带。

废书:不看书。

缘:因。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灸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年龄增长。

谙:熟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莫道桑榆晚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世阅人而为世”。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翛然:无拘无束。

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日所入处。指日暮,喻晚年。



3、译文:

人们谁不忧虑老呢?老了有谁来同情可怜!身体消瘦了,腰带便不断缩短,头发稀疏了,帽子自然歪偏。抛开书本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常用艾灸治病,是为了适应晚年。经事多了,还能更加懂得事理;阅历人生,就像看惯流水波澜。细细想来,这辈子都算幸运了,只要悟通这一点,心里就会觉得坦然,不要说我们已经到了晚年,你看,太阳下山前还会彩霞满天。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5、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面对萧瑟的秋天,刘禹锡豪迈地放声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三十二年弃置身”的曲折坎坷,耳聋眼花的老年,都不能使他神丧气沮,始终豪爽乐观地面对世界、面对人生。刘禹锡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效仿的。

是的,秋天降临,寒风渐紧,山川寂寥,万物萧条,“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人们难免悲秋叹老,苍凉惆怅。然而,悲又何助,伤又何用?即使你再感叹祈求,自然的法则也不会改变,自古至今,莫不如此。与其凄凄切切,抑郁憔悴,倒不如放开心胸,达观视之,脱俗虑于云天之外,寄情怀于山水之间呢。人生本来多苦难,何必在晚年再自找苦吃呢?

秋天,虽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但是,秋天,有东篱流香傲霜凌寒的菊花;秋天,有金色灿烂直耸云霄的银杏;秋天,有五彩缤纷挂满枝头的果实;秋天,有一望无际扑面夺目的稻谷;秋天,有烈焰熊熊漫山红遍的枫叶;秋天,有高天白云绚丽晚霞……秋天,照样生气勃勃!秋天,不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天,应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7、看着老人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对生活充满阳光的美好心情,使我们不仅想起了唐朝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诗中的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老人身上,我们看不到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看到的是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满怀豪情,充满阳光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像满天桔红的霞光,和朝霞一样绚丽多彩,光照大地乐享人间!



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到50、60岁不应算老年。孔子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那时古代的孔子都七十而随心所欲,这对当今我们认识年龄更有借鉴意义,我们更应该有颗年轻人的心,作为五十、六十的人来说,应该是中年时期,不应该以为自己“老朽”。??“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我们老年朋友,要勇于摆脱必然境界,进入自由境界,掌握自己的命运,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安度晚年。”老有所为,才有助于我们老年人保持旺盛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才有利于祛病延年。“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来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往事,化作一片夕阳红。”老年朋友,让我们高歌“夕阳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永远年轻,为社会贡献我们的余热。



9、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

透过那额角的皱纹,还有银鬓华丝,我看见了您一颗水晶般的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您就像一棵绿叶如盖,摇曳多姿的大树,我一直走到很远都能回头便瞧见她,在风中枝蔓一直伸到无边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这样的日子里,您该歇歇了

摘一颗星,采一朵云,装入思念的信封里,献给您——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我总相信/一片树叶厚过一本诗集/这就是年轮/我为您——祝福。

您的痛苦和爱/创造了这一天——生日/使我们从此懂得了/生命和情感/在您的这个节日里/遥寄我深深的思念和祝福



10、天边的夕阳在梦的边缘,正一点一点往下坠。那淡淡的娇红里隐约着浅浅的艳紫,渲染出一种凄美的韵致,顾盼着满天的云霞,起伏的山峦。跌进了一个缤纷的梦境里。

残阳是一支饱满的水彩笔,在云的面颊深情挥洒。云,燃烧起来,绚烂起来。浅红套着嫣红,深红印着紫红。在滚动,在飞升。边缘处,透着明亮,显着灵动;中间处,格外凝重,写满深情。近处的,层层叠叠,虚虚实实,如浓墨重彩在宣纸上点染,晕化。远处的,则如一条条彩绸,飘逸,朦胧。

沉默的山被点燃了,轮廓渐渐清晰起来。绵延的峰顶燃烧成橘红色,与天上的云霞相互媲美。山的中间紫红里透出淡淡的青蓝,显得十分厚重。山脚下那如梦如幻的淡粉色的云雾,模糊了一带如梦的树林,飘渺了一片如诗的村舍。

那一滩芦苇,在晚风中波浪一般,起伏,翻滚着。那绒绒的颀长的白色花序,迎着夕阳洒过来的橘红色的光晕,随风幻化着,摇摆着。幻化出一种迷人的情致,摇摆出一种浪漫的情调。几只水鸟从苇丛飞出,拍着漂亮的翅膀,划出美丽的线条,飞进了缤纷的梦里。

常常这样,一个人站在高楼看落日,痴痴的。有时心里空荡荡的,灵魂似乎与落日一起坠入梦境;有时又被填得满满的,晚霞似乎在胸中舒卷聚散。看它如此绚烂地离去,竟有些无以言表,无语凝咽。是欢愉,肃穆,还是悲壮?可能与看落日时的心境有关。

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绚烂过后是一片黑暗,一片沉寂。也唯有如此,这绚烂才动人,才可贵。

短暂与永恒同在,我们追求永恒,就应更加珍惜短暂。失去的归于永恒,眼前的尤其短暂。拥有了应该拥有的,珍惜了应该珍惜的,也就不必遗憾了。所以,朱自清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必为夕阳西下而叹息,不必为垂垂暮年而耿耿于怀。我们应为那满天红霞而喝彩。正如人们醉心于那漫漫黄沙古道的遗弃孤堡,秦宫汉城的残垣断壁,萧瑟秋风下满地黄花一天落叶。这是时间的废墟,是完美中的残缺。没有残缺何来的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残缺是另一种形式的美,一种更令人心动的美。你喜欢碧绿鲜嫩的春草,就没有理由漠视面容憔悴的黄花;你欣赏涨潮时汹涌澎湃,就更应理解退潮时的从容大度。是的,结束就意味着遗憾,很多的伟大是由遗憾造就的。人生之所以是伟大的,因为有遗憾,有白发,有无可奈何的诀别。

一缕残阳照在脸上,有一点点的炫目。晚霞已过了最辉煌的时刻,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无论是天空还是大地,都回归平静。从灿烂的喷薄而出,到隐退时的极度辉煌,其实“平静”才是它的常态。如同长江大海,波涛翻滚是一种暂时,风平浪静才是主题;如同高山大谷,风起云涌是偶然,鸟语花香才是风景。欣赏那炫目,那壮观,那梦幻,那高潮。更应该写好那些平凡的诗句。

几只倦鸟从苍茫的暮色中归来,在高楼的上空盘旋了一会,落在楼的飞檐和栏杆上。低着头窃窃私语。然后展翅振羽,抖落了一路风尘,抖落了一天晚霞。

夕阳悲壮谢幕了,明天就换了一个崭新的姿态蓬勃而出。

我在这里观赏夕阳晚霞,继续着一个人的梦。



1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这句诗,自古至今激励着人们珍惜年华,即使人到暮年,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收获灿然的夕阳,只要你去奋斗,就会收获生命的喜悦。齐白石中年变法,及至老年最终成为了一代宗师。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也大有所在。



1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是灿烂辉煌的季节。人生的秋天,是金色的年华,生命之树结满了累累硕果,“夕阳无限好”,在壮丽绚烂的色彩中,有着对岁月依依不舍的浓浓情愁,当生命之花怒放之寄,岁月酿出了芬芳的醇酒,抛开淡淡的愁绪,去细细品位人生的真谛。



13、心无一物和芥蒂,天,才可以更蓝,水才可以更清,家园才可以绿色处处,生机勃勃,彩霞才可以满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虽已凋零败谢,但彩霞却正是黄昏初出初生之物,美丽无比,明暗适宜。

彩霞处处,彩霞满天,大处着眼,霞光一片,似雪舞的时刻,又似雪落时的世界,屡屡将山、将水、将人、将社会、将天、将地、将世界笼罩住,其实,每个屋檐下,每片霞光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联系而又区别的,正像每户檐下每根囟中的袅袅炊烟,煮着的却是不同的内容,有水有饭、有肉有米、有菜有根,也有桂花煮酒论英雄的,但却不问世事的得失欢乐与伤悲,有时吃饭与饮酒本就与世事无关,它不过是一种延续和维持生命的本能,正因为如此,人才显出了有失自尊和无奈,正因为如此,人才显出了无奈处的那种坚强和倔强,那种亘古的永恒和伟大,那种不为所求,不能所求的无为相持的茫然和矛盾……

人人都有彩霞,人人都有欢乐和伤悲忧戚,但你悲伤欢乐的是你的内容,他悲伤欢乐的是他的内容,就是如此,又是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自然地穿插到这个世界上、彩霞中。所以彩霞在天上,看着看着人间便会心的笑的、泪了,只是于无声处。但彩霞却没有散去,而仍是满天萦绕和静处。穿过彩霞涉过界河,浪漫之梦便如离弦之箭,将永无回旋和回头之时,一如一枚晶莹的小雪花,飞到西来飞到东,洞悉世事之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休想在这个尘埃四溢的世界中捕到它的踪影!



14、秋天到了,太阳到了赤道那一边,与我们拉开了距离。一米阳光洒到屋子的地面上,灿灿的,暖暖的。走到窗前,推开窗子,一股厚重的、带着浓郁香味的秋风吹进屋子。窗外一片片落叶飘零着,翻滚着,落到地上,金闪闪的。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明亮的秋天,爽朗的旷野,醉人的气息,绚丽的色彩,让刚刚经历了闷热夏天的人们,突然享受到宜人、多彩的时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028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莫道桑榆晚》为网友心如止水方自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