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上海 - 在上海吃过的美食 美食节目中国味道

天天好心情(天津)2013-02-22 23:04:29

查看全部回复1137794 %E9%9D%9E%E6%B3%95%E7%94%A8%E6%88%B7%E5%90%8D:%E5%A4%A9%E5%A4%A9%E5%A5%BD%E5%BF%83%E6%83%85 %E7%94%A8%E6%88%B7id:17563460')}">举报

2003年在上海出差10天,入住的酒店是人民广场附近的锦江之星。那次一共在上海住了10天,白天去工作,晚上回到酒店后就开始四处寻找上海的美食。从我住的酒店到云南路美食街走过去差不多只有5分钟左右,在上海的第一顿晚餐是在美食街的小绍兴吃的,一下子就爱上了上海味道。后来去过多次上海,上海的本帮菜和其他的各种美食也吃过不少,只可惜有些没有拍下照片来,现在只能凭着记忆去想那些美食的样子和回味当时的味道了。对于其他品尝过的美食,我在这篇游记里做一个整理记录,就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来,这样也可以将今后再品尝到的美食味道随时更新。

开篇当然要从云南路美食街写起来了。



为了去云南路美食街寻找多年前的美食味道,我特地选择早上的航班从天津飞往上海。我的计划是到了上海后先去酒店入住,这样中午的时候去可以直接去云南路美食街,去回味久违的小绍兴白斩鸡的味道,还有品尝一下以前从未吃过的大壶春生煎包,然后去城隍庙逛逛,晚上和上海的朋友吃个晚餐。计划定的是很好,但是没有想到航班延误,本来应该是上午11点到上海的航班,一直到下午的1点钟才到达。然后又经过一番排队等侯出租车,入住酒店等等的程序,再出来坐地铁到人民广场,再问路(好久没有来云南路,我都忘记从人民广场地铁站怎么去云南路美食街了),到了云南路美食街已经是下午4点半了。还好,没有吃中午饭,所以有很好的胃口品尝美食,只不过考虑到一会儿就要和上海的朋友吃晚饭,我还是少吃点儿。



这张照片是我在大壶春吃完生煎包后等朋友时拍的,当时已经是傍晚5点钟了,华灯初上。

2003年我就在云南路美食街吃过几次美食,这块路边的牌子写着2009年才确立了这里是上海的商业特色街,是不是当时为了筹备世博会,所以将所有的景点,特色等又重新规划了一番。



我已经想不起来我当年是怎么找到云南路美食街的,可能就是到上海的第一天晚上自己出来寻找美食,结果一路走着,就到了这条街上。当年是在11月底,天黑得早,但到这里时,整条街上灯火通明,一家家的餐馆里热闹非常,我记得自己先将整条街都转了一遍,然后选定了上海的特色餐馆,一个是小绍兴,另一个是在它对面的鲜得来排骨年糕。其实来上海之前,我对上海美食的了解仅限于荣华鸡。在上世纪的90年代,在天津最繁华的劝业场一带最先落户的洋快餐是邦尼炸鸡,我是在那里第一次迟到土豆泥和沙拉,当然,那里炸鸡的味道也是非常的鲜美。在1993年或是1994年时,麦当劳进驻天津,在劝业场周边的最繁华地带开了第一家店,当时正是六一儿童节,开店的场面盛况空前,就餐的人群排着长队一直都排到了店门外,听说挤碎了店里的玻璃门,可见那时市场需求量多么广大啊!后来肯德基也来了,这两家洋快餐在天津的商业中心地段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经营,那时的小孩子和青年人都以去过麦当劳和肯德基作为津津乐道的谈资。就在随后不久,在那一带的哈尔滨道上开了一家荣华鸡快餐店,地点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选的好,有些偏僻了,但也还算可以,因为去劝业场和平路滨江道逛街,少不了也会经过那里的。我第一次吃过荣华鸡的炸鸡后,就喜欢上了它的味道,麦当劳当时还主要是卖牛肉汉堡,而肯德基的炸鸡呢,吃过几次后就觉得不浸味,炸得是挺脆的,但里面的鸡肉白白的,吃起来味道比较平淡,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味道,所以每次吃到最后都有些兴趣索然的感觉。而荣华鸡则不同,鸡肉肯定是用调料经过较长时间的腌制,外皮也很脆,但到里面吃到鸡肉时,绵长的味道在舌尖渐渐地铺展开来,一层层的,不能具体地分辨清楚是哪种味道,仿似多重的滋味美妙地融合在里一起,以最佳的组合方式呈现在嘴里,越吃越觉得回味无穷。从这一点上看,荣华鸡不应该属于为了快速充饥的快餐,而应该归类于需要花些时间慢慢品尝才能品出味道的中国传统饮食。荣华鸡的小菜也让我记忆深刻,萧山萝卜和雪菜毛豆,特别是萧山萝卜,酸甜适口,入味很深,吃起来很脆,但滋味绵软。可惜没吃上几次,就再也在天津寻不到它的身影了。其实在这之前已经感觉到荣华鸡有些力不从心,虽然也相继推出了荣华牛肉和荣华虾快餐,但在里面就餐的人明显地要少于麦当劳和肯德基,而且从店内卫生和服务上更是要逊色较多。再次知道荣华鸡的消息是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新闻,主题是“家鸡斗洋鸡”,讲的就是荣华鸡大战肯德基的事情,似乎在荣华鸡的本土老家上海,荣华鸡代表中国的快餐业与外来的洋快餐开展了激烈的经营竞争。于是到上海后见到来接站的司机时,一路上跟他聊天的内容不外乎询问两件事情:第一,周庄怎么去?第二,去哪里能够吃到荣华鸡?当看到他也是一脸迷茫地说不知道上海现在还有没有荣华鸡时,我是很失望的,心想,没有荣华鸡,我在上海吃什么呀?



2003年第一次走进小绍兴时,对于堂吃一词都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要点什么。明白白斩鸡是什么,那鸡鸭血汤,鸡粥到底是什么呀,在天津没有吃过也没有听说过这些的。在上海的10天里,我在小绍兴吃了两次,两次都点了白斩鸡,两次下来鸡鸭血汤,鸡粥还有一些其他的美食也都品尝过来了。美味呀!我在店中还看到有花雕酒,才十几元钱一瓶,当时特别冲动想买一瓶尝尝什么味道,但最终还是hold住了。在小绍兴第一次吃过白斩鸡后转天去上海的公司上班时,上海同事问我昨天吃的是什么,我向她们大大地夸赞了一番小绍兴的白斩鸡,鸡皮金黄,看着就很有食欲,而且吃起来一点儿也不油腻,鸡肉白嫩,凉凉的,很爽口,蘸上酱油,吃起来滋味十足。鸡鸭血汤也很好喝,向豆腐一样嫩滑,汤味鲜美,只是鸡粥味道不是很浓厚,好像就是白粥上倒了些酱油而已。不过,我吃得没有尽兴,还要再去吃一次。上海同事建议我去吃振鼎鸡,说上海人吃白斩鸡都爱到振鼎鸡去吃。后来我也去过一次,不过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亦或是我在振鼎鸡除了白斩鸡之外还点了鸡汁汤面,太多了有些吃得撑着了的缘故,我还是觉得小绍兴的好吃,所以就又去吃了一次。

这些照片是2005年去的时候,带着同行的一位天津同事去吃的,她当时是第一次来上海,挺我在飞机上说小绍兴的美食都说了一道了,所以我俩到酒店办理完入住手续后立即打车到这里来大饱口福。不过右上方照片里面拍的是什么我是有些记不住了。这四张照片因为是同事拍的后来拷贝给我,所以印象不是很深了。



云南路美食街上的大壶春,沪上老店,来之前做了攻略,特地去吃这里的生煎。

小笼包和生煎是上海所有美食中我的最爱。2003年来上海住在锦江之星,酒店不提供早餐,但酒店的旁边就是新亚大包,我几乎天天在那里吃早餐,就是在那里第一次吃到了生煎。在买早餐时我都不知道这两个字到底代表是什么东西,抱着尝试一下的态度买了一份,哇,真的好吃呀,喜欢里面的汤汁,皮儿也煎得很脆,总之是很喜欢吃。之后总是与上海的同事谈起来,不住地夸奖,但上海同事说新亚大包的生煎很一般,上海人现在流行吃小杨生煎。2006年去上海时特地从酒店打车去吃小杨生煎,很小的店面,排队和取餐都要在店外,店里面的座位也是摆的满满的,而且顾客很多,差不多都坐满了,弄得我和同事两个人一个去里面等座位,一个在外面排队,要不然买到后可能都没有地方坐下来吃。不过,那次的味道我却有些记不清了。2007年去上海,为了吃生煎都放弃了酒店的早餐,一路走了两个路口,寻到新亚大包,又回味了一遍生煎的味道。



大壶春的生煎,据说大壶春是上海唯一没有汤汁的生煎,不过吃的时候我都没有太在意到。只是觉得里面的肉馅非常好吃,既紧实,味道又鲜,皮儿也煎得透透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一比较,新亚大包就明显不如大壶春的好吃了,但因为是我第一次吃到的生煎,还是挺喜欢的。



咖喱牛肉汤,说句实在话,虽然网上评论大壶春的味道大不如以前了,但是我也没吃过以前的生煎和牛肉汤,我觉得这碗牛肉汤是迄今为止我在上海喝过的最好的牛肉汤,味道非常浓厚,比之后在小杨生煎喝到的还要好。



生煎包和牛肉汤的合影,我吃生煎包是先整个吃完了生煎包然后再小小地喝一口醋,而不是将生煎咬破后蘸着醋吃,我怕汤汁一蘸醋就会流到醋碟中了。



大壶春就经营这三种:鲜肉生煎,咖喱牛肉汤和千张包子(粉丝)汤。为了晚饭还有胃口,我没有吃千张包子汤,但是将这三种的图片都照了下来。云南路上的大壶春是很小的一个店面,座位也不多,可以堂吃,也也可以带走。经营方式上还有些过去国营店的风格。



大壶春的价目单。旁边还挂着一张证书,店中的鲜肉生煎在2008年被认定为上海名点。名不虚传啊!



吃完了大壶春,朋友还没有到,在路上,我也正好在云南路溜达溜达,消消食儿,一会儿好再有胃口吃晚餐。走到了燕云楼,这家的名菜是烤鸭,可惜我今天不能在这里吃,有机会再尝尝上海的烤鸭吧,看看和北京的有什么不同。燕云楼的这座楼挺漂亮的,特别是正面的彩色玻璃,有点儿像教堂的那种彩色玻璃的风格。灯光照射下,璀璨耀目。



晚餐和上海的朋友去老码头的码头人家吃的,朋友知道我想尝尝正宗的上海本帮菜,特地带我到这里。这里的建筑风格也蛮有些怀旧的味道的。菜单都故意做旧了。



菜单。朋友虽然不是地道的上海人,但家乡离上海也不远,从上学到工作再到结婚买房都是在上海,所以现在可以称得上是正式的上海人了。她家晚上从来不烧菜,孩子和奶奶吃,她和老公就在家里附近的几家小餐馆吃,告诉我说几家餐馆的菜单她们这些年下来已经从头到尾吃过N+1遍了。我们这次晚餐的菜品都是朋友点的最地道的上海本帮菜。



烤麸。



油爆虾。上海菜的量也太少了,这么一个大盘子就放这么一点点的虾,还不如换个小盘子了。怪不得上海同事到北方吃饭看到菜量都一个劲儿地惊呼这么多,还是北方的菜量实惠。这把茶壶不错,我小时家里也有一把这样的茶壶,虽然图案不同,但造型完全一样。可惜后来都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茭白。说起茭白,这是上海的朋友特地点的,因为还有一段故事。2003年去上海时每天都在上海的公司餐厅吃午饭,有一次吃一道菜,看上去我以为是炒土豆丝,可是吃到口中,确发现不是土豆,但到底是什么呢,我却辨别不出。问同事,人家告诉我这是茭白。因为头一次吃这种蔬菜,感觉挺新鲜的,口感也非常好,所以再次去上海到餐馆点菜时,点名要吃茭白,餐馆说没有。当时还没有流行“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这两句话,可是我听说茭白是上海挺大众的一种蔬菜,为什么我一点就没有呢。跟上海的朋友提起,有些抱怨,上海朋友笑着告诉我茭白是时令菜,不是哪个季节都有的,我第一次吃的时候是11月底,后来到餐馆点菜时都是在6,7月份,自然没有了。所以上海的朋友说下次你再去上海如果季节赶得好,我一定给你点茭白,让你再尝尝。



红烧肉。没去上海之前,我一直以为上海的菜肴都很清淡,到了之后才发现菜品里面放的油可真不少,上海同事告诉我,上海菜的特点就是浓油赤酱,够这四个字才称得上是本帮菜。红烧肉应该就是浓油赤酱的本帮菜中的代表了。



草头饼。说起草头来,也有一段小故事。2007年来上海时,我在一家名为上海姥姥的餐馆点过一道清炒草头。我不知道草头是什么,当时只是想点一个青菜,又觉得要点一个有特色的,最好是没吃过的青菜,听着服务员一一介绍,就选择了草头。虽然名字是清炒,但菜里面的油很多,但味道很好吃,而且看着一碟子的青翠就让人很有食欲。草头也是时令菜,后来再去上海时就没有再吃到。有一次在天津的一家大酒店吃饭,酒店的菜单里面列着全国各地各个菜系里面的几道代表菜,用以表示他们的厨师天南地北地的菜肴都可以烹饪。当我看到上海本帮菜一页时,看到上面有一道草头圈子,立即就来了兴趣,在上海吃不到在天津却可以吃到了。我还特地问服务员,草头是时令菜,你们酒店也有吗。服务员骄傲地回答,这个真地有。我只注意到了草头,却没有问一下圈子指的是什么。等到这道菜上来后才傻了眼,原来圈子是猪大肠呀,而草头在菜里面只不过就仅是点缀。虽然我们在座的没有回民,但大家都吃不了这圈子,一道价格不菲的菜肴就这样几乎没动过几筷子就被撤下去了,浪费呀!后来从此吸取了一个教训,凡是菜名中语焉不详的东西一定要向服务员确认清楚后再点。不过,这个草头饼我却不怎么爱吃,也可能是吃得太饱,待到上主食时已经没有任何胃口了。

,

餐馆里还有表演的,好像是评弹吧,反正我是听不懂。不过整个餐厅的氛围非常好。



和同事去正大广场吃饭,到达的时候已经晚上7点半了,正是各家餐馆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基本上每家外面都有排队的。我们本来想去吃小南国的,但排队等候的人实在太多,所以临时改了主意,去葡京制造,里面正好还有几个位子。



没有提前做攻略,不知道他家哪些是特色菜,所以仅凭着名字和服务员的推荐选了几样。



味道还可以,谈不上什么惊艳或是难忘,但吃着口感也不错,而且服务挺好的。



环境有些嘈杂,但倒是热热闹闹地吃饭氛围,可以很放松地吃,不用太过拘束。



王家沙也是上海比较有名的点心店。坐地铁到那里时已经7点半了,一楼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人在吃饭。我去了二楼,二楼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桌,而且灯光昏暗。服务员懒洋洋的,两个小姑娘只顾得在旁边玩手机,喊她们才过来,态度倒不是恶劣,只不过不主动。



王家沙的餐单,种类很多。



我点了蟹黄小笼。还可以,只不过一夹起来就弄破了,汤汁流了好多,可惜了。



排骨年糕,一般,味道倒不如鲜得来的好吃。2003年我吃完小绍兴后觉得自己还有胃口,就跑到对面的鲜得来又要了一个排骨年糕和一个双档,撑得够呛。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排骨原来还可以和年糕一起吃,在北方是没有这种吃法的。也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单档,什么是双档。不过王家沙的排骨年糕不好吃,我反正觉得是咬不动。



鸭血汤,很一般。在王家沙吃饭的总体感觉就是一个字:冷。店堂的氛围是冷的,服务是冷的,所以吃在嘴里的味道也觉得是冷的。很有倒退几十年国营店里的感觉,奇怪的是向上海这样的城市怎么这些老字号还都保留着这样的风格,难道是生意好得都不用提高服务吗?再好的品牌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否则早晚要被市场所淘汰的。反正我是不会再去王家沙去吃饭了。



去王家沙吃饭的唯一收获是知道了吴江路休闲街就在不远处,这是我一直想找的地方,因为网上说这条街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美食,尤其是晚上,人气很旺的一条休闲美食街。



走在街上,一低头,看地上都写着这条街的名字,而且还是双语的。乘地铁来这里非常方便,南京西路站下车后一上来就到了。



世博会虽然结束了,但世博的标志还立在街上。想想世博的时候,这里一定是人满为患了,现在的游人和上海本地人也不少呀。这条街都很热闹,各种美食,还有小工艺品。不过我对街边的这些美食兴趣都不是很高,因为我来这里是寻找一家著名的美食店的。



那就是著名的小杨生煎了,湟普汇二楼,南翔馒头店的斜对过。湟普汇里面好吃的真不少,总共来了三次,吃了三家餐厅的美味。



小杨生煎的生意非常火爆,排队的人都排到店外了。不排到店外也没办法,因为里面坐的座位都已经是满满的了。卖票的阿姨是我见过所有的餐饮业服务人员中服务态度最好的一位,注意,没有之一啊。非常耐心地回答着顾客提出的任何问题,有的竟然问她我吃二两够不够,换做别人早就翻翻白眼回已经你吃多少你自己还没有数吗。但阿姨耐心地告诉他二两是多少个,然后又请他看看旁边顾客餐桌上的量,让他自己判断一下够不够。冲着这服务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小杨生煎享誉上海滩这么多年了。



著名的小杨生煎。这碟子和生煎的品相都不太上镜,但味道吗,在吃过这次之后,我在再次来上海时,晚上吃饭的目的地---直奔小杨生煎,这么多年的口碑呀,那可不是虚得的。



牛肉汤也还可以。但个人认为还是大壶春的咖喱牛肉汤我更喜欢一些。



湟普汇里面的一家上海本帮菜餐厅---蝶园。店里也是古声古色的怀旧味道,里面人很多。



醉鸡。一直想尝尝南方比较出名的醉鸡,但一尝之下,才发觉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味道。所以从那之后就不再点这种带醉字的菜了。



茭白的另一种吃法,红烧茭白,口味一般。



一凉一热,一荤一素,两个菜就着米饭吃倒也挺下饭的。



前两次去吃城隍庙吃南翔馒头店的小笼包,都是排了快一个小时的队买到后拿着到旁边的长廊里吃的。这次我可要坐在餐厅里好好地等着上菜然后再慢慢地享受了。



桌子上关于南翔馒头店的介绍。南方的馒头和北方不是一个概念,南方的馒头在北方是被称作为包子的。而北方的馒头,那就是馒头,里面外面什么都没有,发好了面上锅正好了就是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原来都是在家里自己蒸馒头,那时蒸出来的馒头质量可是考评家庭主妇厨艺的一个标准之一呢。现在北方人在家里都不再自己蒸馒头了,发面,饧面太麻烦,一因为麻烦所以一蒸就是一大锅,要连续吃好多天,吃到最后馒头都干了。现在想吃馒头就去超市或是市场买,很方便的。



烤麸。



南翔小笼包了。感觉怎么说呢,好像不如我在九曲桥畔的长廊里吃的好吃,是不是人们对第一次吃到的,或是费了很大力气才吃到的东西才会觉得更有滋味呢。



虾肉小馄饨,味道也还可以。



这是又一次去上海时在城隍庙附近寻找美食。城隍庙的外围是繁华的街市,闪烁的霓虹灯牌和高挂的大红灯笼交相辉映,在各式多样的选择中,我们最终确定了徐家私房菜。



徐家私房菜坐落在城隍庙对面的豫城时尚3楼,与它同层的还有经营日本菜和台湾菜的餐馆。我和同事想尝试一下上海的小资情调,觉得这家餐馆蛮符合标准的,所以选择了它,另一个原因是私房菜这几个字在当时也是挺火的,是餐饮业时尚的一个象征,所以我们也决定附庸风雅一次。



这家餐馆门面不是很大,推开门就是长形的走道,落地窗正对着外面的小小花园(在三楼的一片空地,规划成花园)沿着窗边摆上四张餐桌,每张可供四人就餐。如果不想靠窗坐,也可以进门右侧的二道门到里面就餐,不是很大的地方,但一点也不显拥挤。餐馆的内部装饰从骨子里面流落出海派的典雅与时尚,但不过分奢华。虽然餐馆名牌上的上海私房菜第一品牌稍显夸口,但却是非常符合我们寻觅的小资格调。我们选择靠窗而坐,老板很有特点,从年岁上看应该有60岁了,但却留着时尚的长发,注意,这位可是男老板,比较新潮吧。当我们称他老板时,他说我们这么称呼令他很紧张,因为他不是老板而是厨师,不过厨师不在厨房掌勺却在外面招呼客人并推荐招牌菜,也蛮奇怪的。不管这些了,在他和负责点菜的服务生推荐下并加上我们的口味,总共点了5个菜和一壶玫瑰茶。



晶莹剔透的茶壶,里面的玫瑰花蕾在壶内的水面上暗香浮动,茶壶下面是个玻璃的容器,里面置一支燃烧的小蜡台,配上两个同样精致小巧的玻璃茶盏,勾勒的小资情调十足,而且价钱也不贵,光是这一点就为这家餐馆的好评指数增分不少。



糟香小黄鱼不好吃,有酒味,是我很不喜欢的那种上海菜中特有的酒味,与我在吴江路湟普汇蝶园餐厅吃的醉鸡一个味道,不习惯。



徐家工夫鸡的菜量很大,半只鸡只要38元算是很实惠的。



徐家坛子肉的味道很好,量很足,可能是用坛子盛着的缘故,其实也不知道有多少块,反正一直吃到放下筷子,坛子里面还有肉。每一块的瘦肉很多,上面是少许的肥肉,瘦肉不柴,肥肉不腻,咬一口唇齿留香。



芥菜豆腐羹。



上海油爆笋。这两道菜都是味道尚可,但乏善可陈。主食是上海咸肉菜饭和徐家玄酱面。问老板为什么叫玄面,因为这个字用在菜单中的几率很小,老板说调料是他们餐厅自己秘方调制的,味道很特别,因此特选用玄字来形容其特别独到之处。不过感觉实在一般,可能是由于没有在面端上来就立即品尝的原因。



上海姥姥餐馆,北方人称妈妈的母亲为姥姥,好像南方人称作外婆吧,所以一走到这里看到这家餐馆的名字觉得特别温馨和亲切。2007年来上海时晚上打车来的外滩寻找吃饭的地方,不经意间走到了这家餐馆(在《游不尽的上海-外滩风情》中关于如何找到这家餐馆以及如何第二次又来到这里吃饭的背景有详细的记述,在本篇游记中就不再重复了。)前面提到的清炒草头就是在这家餐馆里吃的,另一个菜就是后来一直念念不忘的姥姥红烧肉。第一次在这里吃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里的氛围,两层楼,我坐在二楼靠栏杆的地方,侧过头就可以看一楼的大厅。店面不是很大,但是里面的氛围很温馨,红灯笼里透出暖洋洋的光线,很有家的氛围,好像一家人围坐在炉火前的感觉。当时只是自顾自地享受融融地意境和美味的上海佳肴,竟然忘记了拍照,在转天去西塘的路上摆弄相机时才想起来,后悔不已。而且我都不记得这家餐馆是在那条路上了,好在对餐馆的名字印象很深。那时还没不知道可以上大众点评网来查找。第二次是因为航班的原因,不得不在上海滞留一个晚上。从机场打车来到外滩边上的酒店时都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我还没有吃晚饭。大堂服务员问我是否要在酒店吃晚饭,我说我想去一家叫做上海姥姥的餐馆吃饭,几年前我曾经在那里吃过,就在外滩附近,我对那里的印象非常好,这次选择住在这里就说觉得酒店离外滩也不算远,看看是否还能够找到那家餐馆。服务员笑着跟我说,那你跟上海姥姥这家餐馆还真是挺有缘分的,从我们酒店走出去不到5分钟就是这家餐馆了。呀,竟然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来到餐馆时已经8点半了,但餐馆还在营业中,进去后发现里面的人还有很多人,看来生意真是挺好的。我还是选择坐在二楼,坐在这个位置上可以倚着栏杆看下面一楼的全景,还可以看到大门里进进出出的顾客,忙忙碌碌的服务员。从我坐下来一直到吃完离开,餐馆里断断续续地始终有顾客走进来,看上去大多数是来外滩游玩的游客,看过了外滩后来这里吃饭的。



二楼的顾客比较少,可能是我选的位置正好是在过道里的缘故,临着栏杆的几张桌子,旁边依着墙的还有几张,转过去后有没有包间就不清楚了。



我点的菜,这个是炸豆腐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点了这个,可能是餐馆服务员推荐的。



不过味道真的是很一般,吃了几块就不想吃了。一般这种炸豆腐这类的小吃还是要到外边的小店去买,可能做得更有特色。



姥姥红烧肉,与上次一样地好吃。这是我迄今吃过的所有红烧肉中最好吃的。



一点也没有油腻感,甜度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讲刚刚好。颜色也漂亮,拍照时看着就很上相。餐馆的氛围还与上次一样的温馨。我对吃饭的餐馆和美食一直是喜新厌旧的态度,总想着寻找新的地方新的特色,像这样再次重温的还真不是挺多。



转天早上起来去寻找早餐,从酒店一直走到人民广场然后又走到南京东路,顺着南京东路向外滩方向走,没想到竟然发现了沈大成。我在网上寻找上海著名的小吃时曾经看到过关于沈大成的介绍,这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看,餐馆的创始时间都写在了招牌下面,1875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了。我当时没有记下来地址,没有想到竟然是在寸土寸金的南京东路上。早上7点半,南京路上除了晨练的人外,还没有多少的游客。



我点了小馄饨,12个,还真不少,味道也很好吃,汤也很鲜美。不过里面的服务可不怎么样,两个小姑年自顾自地聊着天,与王家沙的服务一样,说不上冷淡,但也没有热情,还是看到了过去国营店铺的服务的影子,这些小姑娘应该也没从那个年代经历过啊,怎么无师自通呢。还是生意太好了,靠着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和黄金地带,不愁没有顾客上门来。



老鸭粉丝汤,在小金陵吃的。

再次去上海,又跑到云南路美食街。这次知道了要在大世界地铁站下车,出来后转个弯就到了,可比上次从人民广场站下车近了好多。我在2009年来上海时吃过一次妯娌老鸭粉丝汤,味道鲜美呀。我当时有些着凉了,要感冒,很难受,而且头疼得很厉害。一碗热气腾腾的老鸭粉丝汤吃完,出了一身汗,身上觉得舒服了好多,头也一点也不疼了。老鸭粉丝汤不但好吃而且还能治病,一举两得呀。可惜我已经想不起来是在哪里吃的这碗妯娌老鸭粉丝汤了。来到云南路美食街后,看到小金陵的招牌,想想这可是最正宗的老鸭粉丝汤呀,就进去吃了一碗,10元,汤的味道很好,鸭肫不少,但好像汤里面的材料与我上次吃的妯娌老鸭粉丝汤有些不一样,最起码是没有油豆腐,可能虽然都叫老鸭粉丝汤,但毕竟还是有些差别和不同吧。



吃完了才发现还有些饿,所以顺着路继续找找有什么好吃的。一眼就看到了五芳斋,这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比沈大成还早,清朝咸丰年间创建的。我知道五芳斋的粽子很有名,但我却不想吃粽子。在2003年时,我曾经就在这附件的街边买过一次南方的肉粽,在天津也有卖的,但是我担心不是很正宗,从来也没有买过。天津本地的粽子基本上就是两种,江米小枣或是江米豆沙,从来也没有在家里包过或是外面卖过肉粽,在天津看到肉粽也是近些年的事儿。我买了一个然后拿回酒店吃,哇,太油了,一点儿也吃不惯,虽然有些浪费得心疼,但我还是将一个大肉粽扔进了垃圾桶里。



已经晚上8点多了,五芳斋的一楼没有人,但二楼还是灯火通明。上到二楼,看还有两三桌正在吃饭的顾客。店里的服务员大都是中年人,很客气,告诉我还在营业。我选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来看菜单,本来想点店里的特色菜滋味鸭,但服务员客气地提醒我一个人吃不了那么一大份的菜,看人家这服务水平多专业。所以就点了一道鳝丝的菜,菜名我忘了,反正这一道菜里都是鳝丝,而且量很大,与一般的上海餐馆中大大的盘子一点点的菜很是不同。虽然已经快9点钟了,但服务员没有丝毫地不耐烦,在店里一边互相调侃,一边等着这些吃饭聊天的人。所以对这家店印象很好,离开时我记起来了我是在有一次来上海时路过一家五芳斋面馆,所以对这个名字有了印象。不过在哪里看到的我却记不清了。



我就是在二楼中间的位子上吃的晚餐。不过五芳斋好像也是以上海的特色小吃著称的,这我倒是没有在这家店里尝一下。



在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里候机时去一家餐馆吃的牛肉汤,真不好吃,牛肉嚼不烂,香菜感觉是最后端上来之前才想起来扔进去的,而且还非常贵。走到哪里都喜欢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小吃,不太情愿吃那种各个城市各个角落都会有的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真功夫等等。不过,在上海机场吃的这碗牛肉汤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从而得出结论---在机场不适合吃当地的特色美食。



再去上海,入住浦东新区的酒店,顺便去尝尝附近餐馆的美食。这家号称创意中国菜,创意菜可是挺新潮的一个词,去尝尝如何创意吧。餐厅的环境要说是很不错的,幽雅,大气。



但创意吗,反正我点的这道菜是没体会到这个词怎么理解的。我点的可是大众点评网上的排名第一的推荐在葡萄干油爆虾。就是在油爆虾上撒了些葡萄干就创意了,那这种创意可太容易了,撒上开心果呢,就可以叫做开心油爆虾了?撒上核桃仁呢,撒上......



生煎包,看着样子到挺漂亮的,比小杨生煎的卖相可好看得多。



但吃起来,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徒有其表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即便小杨生煎使用的铁盘子这么破旧,店前还总有排着长队购买的顾客。这生煎的皮可真厚呀,里面的肉也发紧,很不好吃。



尚海派主题餐厅,前一个是创意,这一个是主题。餐馆环境倒是挺不错的,顾客也比较多。



麻酱油麦菜,麻酱汁调得还可以,拿上捆成一捆的油麦菜沾着吃,凉凉的,很爽口。



鲍菇牛肉粒,鲍菇比牛肉还好吃,就是量小了些,可惜了用这么大的一个盘子。



又来到虹桥机场航站楼。过安检后是向左面走还是向右面走要看那天乘坐的航班登机口的安排了,我喜欢向右边走,因为那边有东方既白。我第一次在东方既白吃饭也是在上海,2007年来上海时第一天的早点是跑出酒店寻到了新亚大包,第二天还是不想在酒店吃,又到处转,结果找到了东方既白。在东方既白吃的是什么我倒是忘了。后来在北京机场的航站楼又吃了一次东方既白,我爱吃鸡腿饭,尝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快餐也可以将鸡腿做得这样好吃。有了上次在航站楼喝牛肉汤的失败后,这次毅然选择了东方既白,当然点的是我最爱吃的鸡腿饭。



还有小笼包,虽然比在上海市区里面吃到的要差一些,但在机场里能够吃到这个味道就还过得去吧。



这是我这一顿餐的大合影。



再次来上海,提前已经做了详细的攻略,第一目标就是人气超旺的来福士广场港丽餐厅。坐地铁在人民广场站下车,人民广场站好多的出口,幸好之前做足了功课,从15号口出去就是来福士广场的地下一层。哇,里面全是各式各样的餐馆,还有拥挤的食客,当时已经快1点钟了,又不是节假日和周末,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人啊。有两三家的门前还有排队等着就餐的顾客,生意真好。绕场一周没发现港丽餐厅,询问了一下广场的服务人员,告知在六楼,坐电梯可以直接上去。来到六楼后,原来这一层也都是餐厅。港丽餐厅在电梯右边,门前也有等着座位的食客,好在不是排队,而是坐在餐厅外面的椅子上等着服务员叫自己的号。赶快找服务员要了个号,还好,等了大约10分钟就到我了,毕竟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



做功课时知道这家的酱烧茄子,芝士蘑菇,猪颈肉是很受推荐的菜品,此外就是蜂蜜厚多士,是力捧的经典啊。等到点菜时,才发现很难取舍,毕竟自己一个人,能够吃得下多少呢。最后看着菜谱上照片的诱人程度,点了一个酱烧茄子,36元,一个炭烧柠檬烧猪颈肉,40元,再来一碗泰国香米饭,4元。总共是80元。服务也非常到位,服务员主动地给送来一碗白水,有清淡的柠檬味,很好喝。上菜单,餐具,也陆续端上来。上菜单上的两个菜和米饭都注明了加急。餐具包括一个碟子,一个碗,白瓷的,很完整精致,一副刀叉,一双筷子,还有筷托,餐巾。餐厅里的顾客做得满满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叽叽喳喳地聊着,整个餐厅都有些人声鼎沸的阵势,但不吵。等了有10分钟,猪颈肉上来了,菜量不小,肥瘦相间的猪颈肉一片压一片地排列整齐。碟子里有一个不锈钢的小夹子,里面夹着两片柠檬。我用夹子努力地夹着柠檬,汁水带着清香的味道,均匀地落在猪颈肉上。夹起一片一尝,呀,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就有融化的感觉,咬下去,齿颊留香,味道真棒!



相比之下,酱香茄子就乏善可陈了,两条长茄子,打花刀,酱烧。咬上去,水水的,味道一般。因为在吉旺茶餐厅吃过蜂蜜厚多士,所以这次就割爱没有点。我坐的是一个大的长条桌,我的座位在最左边,左手是柱子,右边边和对面都是独自一人的食客,但在右边就是一6、7个看上去20出头的年轻人,只有1个男孩子,其余全是女生,个个都非常时尚。我发现我们这一大长桌除了我之外,其余的人全部点了冰火菠萝油,名字好听,但看上去就是一个面包夹一片黄油。看来很受欢迎,下次我也要尝尝。



阿娘面馆,在上海滩非常有名的一家小店,我是在网上寻找上海美食时发现的,看了这么高的评价,决定一定要去尝尝,我还从来没有吃过黄鱼面呢。从上海博物馆出来,坐地铁去卢湾区思南路的阿娘面馆。功课走得还是不够仔细,我选择的地铁路线和下车站点都不是最佳的,结果,从地铁站出来后足足走了有半个多小时,还问路好几次路,才终于找到了阿娘面馆。餐馆很小,里面的装修用得上简陋这两个字了,或者根本就用不上装修这两个字。但顾客爆满,我点了餐后拿着条站在大碗吃面的顾客旁边,等着人家吃完才算有了一个座位,然后就等着叫我的号了。

看着价目表上这么多的面都有些眼花缭乱,晚上6点35分,已经这么多的东西都贴出了卖完点的标签。还好,黄鱼面没有卖完,这可是这家餐馆的招牌面,我就是专程来吃这碗面的,22元,还点了一个辣酱浇头,网上的攻略里说这个浇头也很有吃头,4元。付过钱后,拿到的号是116号,坐下来时听着才叫到80多号,只得耐下心来慢慢地等着。



等了大约一刻钟,终于轮到我的号了。辣酱浇头,很小的一个小碗,但味道很好吃。



期盼已久的黄鱼面,可能是期望值抱得太高了,亦或是这是我第一次吃这种面,不知道应该是个什么味道,反正吃到嘴里到没有想象的那样好吃。鱼肉很细嫩,汤也还好喝,面吗,就是一般的面,总之惊艳的程度不是很高。一边吃着,旁边已经又有等座位的了,这生意咋就这么好呢,看来网评的影响力是蛮大的啊!



吃完面走出餐馆,里面排队的人虽然少了些,但依旧陆陆续续地不断有顾客进门。据说现在的阿娘面已经不是当初的创始人在经营了,但口碑已经传出去了,专程来这里吃面的新老顾客和各地游客依然是趋之若鹜,络绎不绝。别看是这么一间小餐馆,却凭着一碗面享誉整个上海滩呢。



上海的一家经营东南亚菜的餐厅。好久没有吃到马来风光这道菜了,高高兴兴地点了一份,味道还行。



叻沙,这可是我在新加坡游玩时最爱吃的一道新加坡美食呀,汤的味道还可以,可是怎么里面放了这么多的长茄子呀,有些不伦不类的,反正我在新加坡吃了许多次的叻沙也没有见过里面放这种蔬菜的。



又跑去南京西路的湟普汇去吃小杨生煎,一激动给点多了,望着面前的8个生煎,旁边座位上的一位上海阿姨脸上露出些许的惊讶神色看着我,怎么这么能吃呀,我猜她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我也做出惊讶状,啊,怎么这么多啊!



还有一份非常实惠的牛肉汤呢。为了杜绝浪费,我全部吃下,然后差不多是要扶着墙走出去了。不过,味道真的是好,就是吃撑了也是值得的!



新旺茶餐厅的招牌明炉烧鹅,烧鹅烧鸭一向是我的首选。看着就非常诱人,夹起一块,沾上一点儿汁,哇,皮酥肉嫩,果然称得起招牌两字。这是再次来到上海的第一顿晚餐,在新旺茶餐厅五角场店。经另一位同事的推荐,我和同事这次来上海选择的酒店就在五角场商业区,周围繁华热闹,交通也很方便。推荐的同事也是一位美食搜寻者,向我们热烈推荐万达广场里的第一食品,告诉我们每次他都会去那里将上海的各色美食都吃上一遍,而且价格还非常的实惠。我和同事到达酒店办完入住再出来时已经快到8点钟了,天色已黑,我俩又是第一次到这里,有些辨不清方向,走了一小会儿一看就给那位推荐的同事打电话,按照他的指引终于找到了第一食品。已经8点半都过了,有些店铺已经打烊了。当我们正在考虑要去哪家餐馆吃饭时,我忽然发现了新旺茶餐厅,有点儿象发现新大陆样的兴奋。因为前次来上海在选择去港丽餐厅时,我在网上看到过新旺茶餐厅差不多也和港丽餐厅齐名,也将它列入到今后的美食攻略中,不想在这里竟然意外地遇到了,也是一个小惊喜。于是赶快拉着同事走进去。里面顾客还是很多,正是吃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这个时候已经过了正式的饭点儿了,我们竟然没有排队等位子,进去后正好有一桌空位,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节省下来传说中的排队等候时间了。我和同事都饿坏了,菜单上一道道诱人的美食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哪个都想好好尝尝,不过胃口毕竟有限。因为店中的顾客仍然挺多的,我们的第一道菜烧鹅上来的时候都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不过好饭不怕晚,吃到这么美味的烧鹅多等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鬼马虾胶酿油条。点这道菜纯粹是出于对名字的好奇,在港片的片名中经常看见这两个字,如鬼马智多星,鬼马小精灵等等,鬼马是广州的俚语,大致的意思是精灵古怪,搞怪之类的,用在菜名里可怎么体现呢?反正我吃完了也没觉得有什么机灵古怪的,倒是55元的价格有些觉得不值。



我们点的甜点,忘了叫做什么名字啦,应该是芒果之类的。在所有的甜点或是饮料里,如果看到芒果,那肯定就是我的必选了,芒果是最爱的水果之一。在港丽餐厅吃饭时看到很多人都在点冰火菠萝油,当时因为已经吃得太饱吃不下了,所以就想着下次有机会一定要点一个尝尝。新旺也有冰火菠萝油,所以我和同事要各点一个尝尝。但是服务员告诉我们因为现在已经太晚了,餐厅里只剩下一个冰火菠萝油了,于是我和同事就请服务员用刀一切为二,分食了这个唯一的冰火菠萝油。嗯,是挺好吃的,菠萝包很香软,但是里面的黄油并不是非常的冰,可能是因为这是当天最后一个的原因,放到时间有些长了吧,但虽然如此也是觉得味道很好,可惜只有半个,吃得不是很过瘾。我还点了一个蛋白鲜奶杏仁茶,但味道一般。



蒜头豆豉蒸鮰鱼,鮰鱼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但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比较熟悉了,就是江团。不过吃了前面那么多的东西,到这道菜上来时已经有些吃不动了。我们也不能打包带走,为了避免浪费,我和同事放慢了速度,边吃边聊,这顿饭吃了大约有一个多小时,等我们结账时已经是餐厅的最后一桌了,不过服务员都很有耐心,没有丝毫地倦怠或是不耐烦。一路走回酒店,消消食儿。



第二天晚上选择了去红辣椒吃饭。来上海选择去吃川菜好像有些奇怪,这全是因为看了大众点评网上的推荐。我们想选一个在酒店附近的餐馆,然后就发现了这家餐馆,好评很多,所以就兴冲冲地打车前往。其实离我们住的酒店不算太远,只不过是因为路不熟,所以有些绕路。这家餐馆在一家酒店的二楼,酒店有些不起眼,但进入餐厅后就能立刻感受到里面的火爆程度。将近晚上7点钟,里面人很多,吃火锅的地方有些喧闹,火锅的味道很浓厚。我们不想吃火锅,服务员就带着我们向里面走,原来这吃火锅和吃川菜的地方是分开的,以免火锅味道的影响。环境也挺好的,我们做的座位挺宽敞,坐下来后,服务员的服务殷勤周到,优质服务是这家餐厅的一大亮色之一。



八宝茶,你知道吗,两碗八宝茶是免费的。只要你是大众点评网的会员,也不需要出示会员卡,只需要写下你的登录名,就可以获得免费的八宝茶,而且还不是一个人的,连同事也有份儿,太感动了!



我们点的菜都是大众点评网上热评的,这是蓉城鉢钵钵钵鸡,正宗的川菜辣的味道,鸡肉很嫩,里面的花生又脆又香,超赞!



这是叫什么名字的虾,有些记不清了,虽然看着辣子多,里面的虾也不少,辣得过瘾。



虽然我和同事都挺能吃辣的,但因为我们点的菜都是一色儿的地道川菜,也担心辣得受不了,就又点了一个酸梅汤,感到辣到极致时,喝口凉凉的酸酸甜甜的酸梅汁,缓解一下然后再继续战斗。



来张大合影。在川菜馆里吃饭,只要有担担面,我总是要点一碗尝尝,喜欢担担面的独特味道,但好像哪家的味道都有些不一样,也不知道最正宗的味道如何,看来只有今后有机会去成都才能真正地体验一下。不过红辣椒里的担担面我很喜欢。



虽然八宝茶是免费的,但茶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质量是一丝也不因为免费而打折,这已经是第四、五杯了,味道一点儿也没有淡。看我们挺能喝的,都让服务员加了这么多次的水,一个服务员索性为我们取来了一个热水壶,就放在我们的桌子上,方便我们随时加水。



口水鲶鱼是一定要点的,好辣啊,但是很过瘾,我们不仅将鱼都吃完了,连里面的菜也差不多吃光了。这是我们吃得最干净的一顿晚餐,当然吃得时间长了点儿,又差不多是最后一桌结账的,但服务员始终是客客气气的,有时还主动过来给八宝茶再续些水。看人家餐厅这服务员素质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优质服务已经成为了服务员的一种习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这是企业文化达到的最高境界了。看大众点评网后去总体评价最高的餐馆吃饭,专门点推荐力度最大的菜,但有时总会有些名不副实的情况。而红辣椒是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一家餐馆,完全称得上大众点评网上五颗星的评价,无论是菜品,还是服务,都可以打满分。我们经过火锅区离开的时候,有两三桌的客人还在吃完火锅后聊天,服务员耐心地在旁边等候着。这顿饭吃得比昨天更饱,我和同事索性也不打车了,一路走回了酒店。10月中旬的上海,晚上9点多钟,天气晴好,明月皎皎,星星闪耀,空气很清新,些许有些微凉的感觉,大街上依旧是灯火辉煌,车辆川流不息。走回酒店时已经快10点钟了,才觉得丰盛的晚餐才稍稍消化了一些,不再感觉吃得是那样的饱了。真是一家非常值得推荐的餐馆。



春节前又一次来到上海,因为之前刚在大连因为吃海鲜吃得闹了肚子,肠胃不是很好,所以晚餐不敢吃得太油腻。正在发愁吃些什么好时,忽然发现了功德林。



知道功德林是因为著名的影星王丹凤。记得曾经看过报纸上的介绍,说王丹凤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与丈夫去香港定居了,并且还在香港开办了一家素食餐厅功德林。小时候看王丹凤的电影《桃花扇》,觉得她好漂亮,因此看到这则消息后就记住了功德林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了这是一家素食餐馆。上网查了一下,功德林于1922年在上海创立,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所以不知道王丹凤在香港开的功德林是不是加盟店。周围几家餐馆门前都有排队等候座位的顾客,而功德林里面却是寥寥几桌,显得有些冷清。不过服务员倒是不少,可能是由于顾客太少反衬的吧。我很少吃在素食馆吃饭,看着餐单上的图片,怎么看怎么也想不到一道道鸡鸭鱼肉的菜肴都是素食材料制成的。



黄鱼中段,颜色很漂亮,看着就有食欲。鱼是用香菇做的,挺甜的,在搭配上松子的清香,吃起来味道很好。只不过香菇吃了一会儿就觉得饱了,好在就点了这么一个菜。



小笼包,就是素包子呗,味道一般,不如我们天津的石头门坎素包子。



腐皮汤,很好喝,尤其是汤中的腐皮,薄薄的一层,入嘴柔滑,汤的味道清淡,但口感很好。



夜幕下的功德林,有些寂寥。在繁华的商业区周围,能够耐得住寂寞经营下去,这就是百年老字号的一份坚持。



夏日午后的上海,推开了斗香园餐馆的门。虽然已经是1点多钟了,但里面人还是不少,还有好多的老外,门外仍然断断续续地有顾客进来。



上海人可能看到这份餐单会有怀旧感,不过对于我这个天津人来说,根本不清楚什么叫做海味油墩子,排骨年糕倒是在鲜得来和王家沙吃过的。



点了一杯清凉的酸梅汁。从一早从天津飞过来,入住酒店后再来到斗香园,有些疲累了,点杯酸梅汁先消消渴,我也不赶时间,所以正好一边品着饮料一边观看窗外的风景。



招牌小笼。在上海吃的小笼包太多了,其实我也说不上哪家的最好吃,更不敢妄言哪家的更正宗了,不过斗香园的小笼包确实是让我吃着很欣喜的,我喜欢咬破小笼后尝到的那一口鲜美的汤汁。



我想点太白醉拉糕的,因为没吃过。不过可惜服务员说没有。看看一笼小笼包就不少了,也吃不下馄饨,大排面之类的了,就点了这是什么,虾饺吗,记不清了。印象不深,应该是不太好吃。



游子老鸭粉丝馆中的老鸭粉丝汤加鸭腿。

晚餐我想去吃阔别已久的新亚大包,我在乘坐出租车时路过一家新亚大包的店面,知道附近有一处地铁站。所以坐着地铁特地来到这里。新亚大包其实就是很简易的快餐厅,我去的时候是下午5点半,店面挺大,但是冷冷清清的,只有两三个顾客正坐在里面吃饭。排队的有三四个人,我边排着队,边计划着一会点什么,不想柜台后的服务员告知我生煎都是冷的,需要带走吃。我住在酒店里,带回去怎么吃呀。只好放弃了晚餐吃新亚大包的想法。出来后走到旁边一家很窄的一条小街上,街上的一面全是各式各样的小餐馆。这条街有些简陋,但人很多,不少都是下班后走到这里来买点儿东西带回家去的,还有就是到小餐馆中点上一点儿东西解决晚餐的。走在小街上很难想象这是在繁华的大都会上海,有些城乡结合处的感觉,但生活气息倒是很浓的。我确实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了游子老鸭粉丝馆,我在七宝古镇的入口处曾经看见过这个招牌,不过没有进去吃过。我是再也找不到当年吃妯娌老鸭粉丝汤的那家餐馆了,不过尝尝游子老鸭粉丝,看看味道如何。因为担心一碗老鸭粉丝汤不饱,我又加了一只鸭腿。老鸭粉丝汤的味道很好,比在小金陵吃过的那碗还要好,汤里面的材料真丰富啊,鸭肫,鸭肠,鸭血,还有油豆腐,青菜,香菜,粉丝,热气腾腾的,吃得我满头是汗,正是当年喝妯娌老鸭粉丝汤的味道和感觉。虽然没有吃上新亚大包,但又一次品味了老鸭粉丝汤,坐着地铁跑到这里也值了。



店里的墙上挂着价目表。店面很小,仅仅摆得下几张长方桌子,来吃饭的人也不多,偶尔进来几个,一看就是独自在上海工作的,下班后来这里吃上一碗就算是解决晚餐了。菜饭骨头汤的种类也很多,这也是上海的一道特色美食啦,不过我可是没有胃口再吃下去了,等今后有机会再说吧,我还从来也没有吃过呢。



在机场转了一圈,仍然选择了东方既白的鸡腿饭,这算得上是我在虹桥机场的最爱了,其次就是真功夫。上一次我乘坐的从上海飞回天津的航班因为北京暴雨而取消了,我改签了转天早上10点的航班。早上9点钟,我就在登记口等候登记。因为昨天取消的航班太多了(不仅北京下了大暴雨,国内其他城市也有很多下雨或是暴雨的),所以我在办理登记时就被告知起飞时间待定。从9点钟一直坐到中午,也没有确定起飞时间。还好,航空公司给我们这个航班才乘客提供了午餐,一人一张条,去机场的真功夫去吃,这是第一次遇到航空公司提供去店内吃的快餐,而不是以往的很难吃的盒餐。忘了吃的是什么了,但味道还可以。不过相比之下,我更爱吃东方既白。一直等到下午3点钟才安排登记,在飞机上坐了将近2个小时,吃完了飞机上提供的晚餐,然后再5点钟又被请了下来告知在登机口继续等候。可想而知,那场面是群情激奋哪,纷纷围住登记口的工作人员吵闹。我对遇到这种情况倒是蛮能理解的,天气的原因,那是属于不可抗拒力的因素造成的,航空公司如果有办法,肯定也希望将滞留的乘客尽快地安排起飞,难道愿意留下乘客与自己吵闹。等人们吵累了纷纷散去后,我走上前对一位工作人员说,你们也挺不容易的,遇到这种事儿,不是你们能够解决的,但还是要不断地解释,还有忍受乘客的激动情绪和指责,工作人员说,没办法,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也都快习惯了。我说我又有些饿了,飞机上的晚餐不对胃口,没有吃多少,我想去航站楼另一侧的餐馆去吃饭(真功夫就在不远处,但我想去东方既白),但是一会儿如果广播登记,我担心听不到。如果不会在一个小时之内再次登记,我想就足够走到哪里吃完饭后返回了。工作人员很好,留下了我的手机号码,告诉我如果登记时我没有回来,就给我打手机,于是我就向着东方既白奔去。其实虹桥机场的2号航站楼看着是在一个空间下,但走起来还是很远的。我走到刚刚看到东方既白的时候,手机就响了,告知我已经开始登记了。赶紧向回快步走,等我气喘吁吁地走到登记口时,大部分的乘客都已经登上飞机了。坐在飞机里,仍然是迟迟不起飞。群情又开始激愤,广播里传来空姐的声音,有9个乘客没有登记,请大家再耐心地等待一会儿。等了有半个小时,终于上来了2个乘客。但是那7个乘客还没有回来。最后,传来机长的声音,决定将这7个乘客的托运行李从飞机上取下来,工作人员正在行李舱内寻找着他们的行李,因为航空公司是绝对不允许带着未登记乘客的行李起飞的。大约过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才检出他们的行李,这7名乘客还是没有回来。我们的飞机终于起飞了,我在心里却有些为这7名乘客难过,这一耽误,还不知道他们将要等多长时间才能够起飞回家呢。而自己却是很庆幸,如果没有留下手机号码,虽然可以在东方既白饱餐一顿回来,但是如果得知在我吃饭的时候,飞机已经飞走了,我还不定有多难过呢。美食虽好,但回家却是最重要的。



再次来到上海时已经是9月份了,北方已经开始渐凉,上海虽然没有了暑热,但气温依然比北方要高出一些。连续两天都是和一大帮同事吃饭,所以想在这天晚上独自吃上一顿。于是去了龙门客栈,也是看大众点评网上的评价后去的。但进去后翻看餐单,选来选去只觉得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于是走出来想去别的餐馆看看,反正附近有很多,虽然吃过几家,本着喜新厌旧的美食原则,搜索着新的地方。旺池门口的服务员拍着手,高声地吸引顾客,于是就走了进去。里面的环境不错,就是座位有些拥挤。



免费赠送的小菜。干纸巾免费,湿巾是要收费的。



旺池的菜可以点半份,这对一个人吃饭来讲是个很好的待遇,可以多尝一两道菜。这是半份鸡丝荞面。味道一般。



乾隆白菜,名字起得挺大,实际上就是白菜上面淋了一些芝麻酱,稍微还有些甜味,应该是撒了白糖,刚入口还觉得凉丝丝的很好吃,吃过几口后就觉得很一般了。不过盛菜的器皿不错,挺精致的。



旺池是川菜馆,翻看餐单,选了水煮牛肉,其实也说不上多喜欢这道菜,只是觉得对别的菜也没有太多的兴趣,点水煮鱼我一个人又吃不了,再说我也不是很喜欢吃水煮鱼,大家一起吃的时候夹上几筷子也就足够了,给我自己一个人吃一盆,估计吃完后我从此就要戒了水煮鱼了。点了水煮牛肉这么辣的菜,就又点了一个酒酿丸子,甜口的,缓解一下。中规中矩,味道一般。



餐馆内人很多,正是晚上吃饭最高潮的时候,服务员忙前忙后地在餐馆内穿梭不停。菜上得慢,我就吃着赠送的小菜,笋干的味道很好,辣度适中,脆脆的,很爽口。



等待的过程中看到桌上的半份半价菜单,荷香牛肋骨,可以点半份,觉得这道菜要比水煮牛肉新颖,于是叫来服务员,问她如果水煮牛肉还没有做,可不可以换成荷香牛肋骨,价钱是一样的。服务员去问了一下,然后告诉我可以换,于是就再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上来了,几块牛肋骨排列着摆放在荷叶上。这叫一个难吃呀!每一块肉我都要耐着性子嚼上很久,没办反,嚼不烂呀,都是些筋呀,味道也不好。



需要沾着调料吃,这就让我有些怀疑牛肉的新鲜程度了。这是我在上海吃到过的最难吃的一道菜,以致于我想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卖半份的。如果98元吃上这么一道整份的菜,顾客可能就要找餐馆理论了。



腐乳空心菜,在卢湾区进贤路一家人餐厅吃到的。

对于美食爱好者来说,一般更喜欢去寻找陌生城市中一些小巷子中的家常口味的菜馆,特别是当地人都非常喜欢的那种。正是抱着这种态度,我不辞辛苦地换乘了三趟地铁来到了进贤路。找到这条路真是辛苦,在虹桥机场取了一份免费的上海地图,我来了这么多次上海,第一次得到一份免费地图。通过在图吧里面寻找路线以及看着地图,我确定了如何才能够到达进贤路的出行线路。我对自己的路线安排信心满满的,所以从地铁1号线的陕西南路站出来后,辨别了一下方向,就向右边顺着陕西南路一路走下去,过了两三个路口,还看不见进贤路的牌子,都快要走到绍兴路了,想着问一下路吧,结果被告知方向走反了,应该是向左边走。赶快又向后转,走回到刚才的出站口时已经累了,但又不想就此放弃,于是为了美食继续前进。这次担心在走错了路,走一段就问一下路,过了淮海中路,继续沿着陕西南路向前走,问路问到一位很热心的上海阿姨,鼓励我进贤路就在前面,是条小路,应该再走一会儿就到了。我是在大众点评网上知道进贤路上有几家非常不错的上海本帮菜餐馆,都是家庭经营的模式,店面很小,也比较简陋,但人气非常旺,每家都需要排队等候才能够吃得上。反复将这几家店都研究了一遍,认为海金滋的评价最高,所以我的目标是到这家餐馆吃晚餐。当我终于在陕西南路与进贤路的交口看到海金滋时,虽然店面很简陋,但心中却是非常地高兴。推开店门,里面是满满的一屋子顾客,没有任何装修的环境,非常简易的桌椅,充其量就是5、6桌的样子,我挤到后面的柜台,问看样子像是老板娘的女士,我就一个人,能不能有座位,当时都快8点钟了,她问我有预约吗,我说没有,她指着手里的一张纸说,上面预约的人现在还有好多都在店外等着呢,告诉我不要在这里吃了,肯定排不上的。天啊,这生意怎么就这样火爆呢。好在我知道进贤路上还有几家餐厅,口碑也是非常之高,从海金滋出来后一路寻去,发现兰心餐厅,春餐厅,兰亭餐厅门前都有不少排队等位子的人,一直走到进贤路的头,看到了一家人餐厅门前没有等位子的顾客,于是就走上前问问里面有没有空位,还好,告知我有位子,我知道一家人餐厅在进贤路上与其他的几家餐厅比,点评要逊色一些,但是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了,如果从离开酒店算起,都快2个小时了,我可不想再等位子了,所以就赶紧进去点菜吃饭。在来上海之前我将这几家餐厅的点评都详细地阅读过,在哪家吃哪道菜都做了记录,于是赶快翻出随身带着的小纸条,点了这道腐乳空心菜。以前从未吃过这道菜,在天津很少使用腐乳炒菜,第一次吃,味道倒是还好,但也没有什么非常惊喜的感觉。



另一道菜点的是咸蛋黄狮子头,我其实在餐单上还没有找到这道菜的名字,老板娘看到我拿出了小纸条来都笑了,我说这是我从大众点评网上抄下来的,于是问她有没有这道菜,她说有的,于是就点了,又要了一碗米饭。我一个人吃这两道菜确实是太多了,可惜这里不能点半份。同样,这道菜虽然也不错,但也没有多少惊艳之感。餐厅也是极小的店面,一楼仅能摆下三张桌子,还有二楼,不过应该是很窄的,因为我吃饭的时候又来了两个人,听口音是上海当地人,先是去了二楼,然后又下来了,请老板娘问我可不可以坐在桌子的对面,我说没问题,反正我也很快就吃完了。一顿饭下来共计52元,结账时老板娘挺大方地说零头免了,但是没有发票。我估计她是不愿意给,如果我坚持地话也许能要到,但是我也累了,懒得再争执。没有到进贤路吃过总觉得这么火爆的上海本帮菜馆不去尝尝太可惜了,但吃过之后也不过如此。回来的路上才发现我选错出站口了,在淮海中路边上也有一个陕西南路地铁站,如果刚才从这里下车出来就不会走错路,而且还要近一些,看来今后的攻略还要更加仔细地研究,准备。



在上海虹桥机场,看到好像是又开了一家餐厅,被餐厅外面的广告话语打动了:“离开上海前,留下上海味道”,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忘了原话的具体用语了。进去点了两样上海的特色美食,一个是上海馄饨汤,里面的馄饨量又少,味道又不好,这么一碗要20元,不是一般的贵了。



秘制生煎包,不知道秘制两字是如何定义的,但同样是难吃,包子的底都煎糊了,里面的肉和馄饨中的肉一样,发死,不新鲜,而且咬开后没有汤汁。真不明白外地人离开上海之前尝到这样的东西还会对上海美食有好印象吗?机场的价格比市内贵一些我们也认了,这是各地机场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也不要故意将当地的特色美食弄得这样难吃吧,幸好我在上海市内都吃了多次的生煎和馄饨,知道什么是好吃的味道,要不然吃了这样的东西真的要让外地人对生煎,馄饨产生误解了。



吃了馄饨和生煎后,觉得胃口很不舒服,看看时间还早,于是又去了东方既白,点了一杯热奶茶,味道醇厚,很好。



味道上海 - 在上海吃过的美食 美食节目中国味道
还有两样小食,不是很饿,但是想吃些味道好些的东西,别人刚才的生煎和馄饨的口感还留在舌尖。



很酥,很香啊,看看东方既白,即使在机场的店里面,在味道上也一丝不打折扣,这才是在众多的美食中能够长盛不衰的最基本的经营之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4558.html

更多阅读

这是我所吃过的最好吃的鸡心:孜然烤鸡心

电脑坏了,郁闷中!昨晚我一会儿直起身弄弄显示器敲敲键盘,一会儿又弯下腰弄弄主机,期间还打了好几通求救电话,最后直到我腰酸背痛之后那电脑依然毫无反应!哎,菜鸟就是菜鸟啊,我自己承认,没办法!想着已有两天没有更新博文了,今天不

北京那些火爆的人气卤煮老店,你都吃过么? 北京卤煮

话说这卤煮在老北京小吃里也有年头了,地道的北京人都好这口,把火烧切一切,豆腐、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辣椒油、韭菜花什么的。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那香味沁人心脾啊。门框胡同百年卤煮 人均:¥22夜里发馋,俩人

那些年在北非吃过的小吃图 北非沙漠行动

【1】摩洛哥街头的小吃,辣椒三明治在摩洛哥旅行时,我发现当地人吃一种很特别的三明治。面包是黑面包,里面夹的肉是鱼肉,菜是很大很大的青辣椒。我很喜欢吃青椒,所以就买了一个来尝尝,味道还真不错。摩洛哥位于撒哈拉边缘,北面是地中海,西面

番鸭,一种你没吃过的鸭 番鸭吃水葫芦吗

在北京,一提吃鸭,大家的条件反射就是北京烤鸭。刚来北京的时候,每年春节回广东都会带两只烤鸭回家,我们叫“手信”,也就是探家的礼物。【广东话里的“手信”,就是人们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并非按计划买来的大件或贵重商品,而

声明:《味道上海 - 在上海吃过的美食 美食节目中国味道》为网友玩爱之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