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看:一个新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内心独白!

最近一些关于上海的消息,让我惊讶,还有深深的心疼,就像看着自己的家变了样子。
  
  记得01年时,米老排写过一篇文章发在灯下,说觉得上海是个很合适普通人生活和发展的城市,收入不错,房价合理,治安不错,社会规范,是个弱者有保障,强者有发展的地方。
  
  我很怀念十年前乃至七八年前的上海,自由、舒适、精致、物价合理、房价公道......有钱人可以过得很高端,普通人也能过得很温暖。
  
  后来上海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拥挤,据说现在上海人管外地人叫硬盘,上海人对外地人的仇视情绪到了一个新的顶点。其实谁爱找人茬啊,不就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才会不满吗?
  
  当年我就听我身边的同学,自己本来也是外地生源的,嘟囔过,“什么阿猫阿狗学校毕业的,一来上海找份工作就能落户口,应该凡不是上海本地高校毕业的,不是名校毕业的,都不准进来,倒不是怕他们跟我们竞争,而是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
  
  当时我笑说他狭隘,我说,“有什么关系,上海是个滩,谁想就来,但在这滩上成龙还是成虾,还不是看自己。”他说,“等鱼虾混杂,把上海滩搅浑了,龙也待不住了。”
  
  十年下来,交通成本,空气质量,创业环境,市民福利等等,越来越让上海居民皱眉。想想这些年,身边离开上海的人也不少,要么去了国外,要么去了苏州杭州南京之类的地方。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也不说上海话,但我却把这座城市当做一个家。我也不认为我是什么新上海人,我爱上海,我从来不把这当做一个临时的驿站,我总觉得,无论我去向哪里,我都会最终回来。长沙是故乡,是根基,是血脉的浑然天成,上海是第二故乡,是最终脱胎换骨长大成人的所在,少年长成青年,女孩成为女人。
  
  我爱上海,因为它成就了我,我理解上海人,因为他们教会了我生活。
  
  我爱上海,就像爱我自身的一部分。十年来,无论在哪里,有人说上海和上海人不好,小气、排外等等,我都要跳起来反驳。
  
不得不看:一个新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内心独白!
  要说上海人歧视外地人,而上海人又何尝不受着非上海人的歧视?
  
  还有哪一座城市和哪一座城市的人,被如此的妖魔化和复杂化,却长期以一个直辖市的能量默默承担了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把自己地方财政收入的80%上缴国家。长期的超负荷贡献让上海人90年代末之前的生活条件颇为艰难,尤其是住房和交通,生活的不易让上海人不得不为一个水表走字,一个煤炉占位,甚至一根葱的价钱而斤斤计较。在不少影视文学作品里,这样的细节都被当做笑料,我后来觉得,一点也不好笑,上海人默默为此付出了40年的代价,起码有两代人的生活被严重影响,而由此形成的市民心态和世俗文化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我觉得中国没有什么省份和城市有资格嘲笑上海和上海人,因为极大可能你享受过上海的奉献,上海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输血中心,而这一切就是以上海市民的所谓促狭和小家子气为代价的。
  
  由此,偶尔我跟所谓刻薄的上海小市民打交道,坐的士遇到喜欢唠叨的司机,都会微笑着认真听他们诉说。他们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自己身在时代的漩涡中而不自知。
  
  上海最近十几年来的起飞,有国家政策的倾斜,而最重要的是原本需要上缴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留下一部分来进行自己的建设,上海的发展也从来都是靠自己,没有让国家拨过款。它从来都是一座不去索取,只有付出的城市,区别只是在于付出的多点少点而已。
  
  不要说什么上海的建设来自全国人民的支持,这样的话,拿来说首都还可以,我们上海一向靠自己,而且还为全国人民做贡献,其实上海根本不需要支持,只要不过分压榨上海,上海的日子就好过得不得了了。
  
  生活在上海的人也有这样的气质,乐天知命,默默耕耘,直面现实。十年前,我去很多城市的大学晃荡过,强烈感到上海的大学校园里独特的氛围,上海的学生比起别的地方还在懵懂后青春期的同龄人来说,对现实更有一份清醒的认识,很早就开始考虑为将来打基础,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在这样的氛
  
  围里度过青春期不好吗,我觉得很好,甚至庆幸。
  
  许多在上海生活的普通人不是内心不大气,而是务实的风格和生活的本质让他们养成了不张扬重实际的风格,习惯了去精打细算。我个人更愿意这样形容上海生活的普通大众,他们生活得很仔细很踏实,这其实是种很符合现代社会甚至具有前瞻性的美德。我倒觉得,默默无语,对生活的本分尽心尽力,不去浮夸不在意旁的眼光,这是种真正的大气。
  
  许多人说上海排外,其实我觉得真正的海派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它是以中国传统江南的吴文化为基础,自上海开埠以来,与欧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坚持传统又极具包容。这个曾经的远东中心,迄今是我认为国内唯一有资质可能成为跟纽约、巴黎、伦敦相提并论的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如果不是建国以后近40年对上海强制的扭曲发展,本来这份底蕴和气质还会更强烈。
  
  唉,不想写了......总之,我心疼我的上海,我亲爱的上海,不该是今天这个样子,生活在上海的人,本该更快乐一些。
  
  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很怀念当年朱镕基做市长时的上海,那个阶段对我来说太早了,我没经历过。我怀念徐匡迪做市长时的上海,那时候我觉得上海是全中国最好的地方,蒸蒸日上、朝气蓬勃,而又有着海派文化的包容、精细和规范。
  
  也许,上海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也许,上海在经历过一场新的阵痛.....我衷心希望,这个国家,对上海好一点,再好一点。这个城市,其实真是独一无二,最宝贵而不可复制。
  
  其实上海很争气,并不需要过多的照顾,上海和上海的人,一向习惯自己照顾自己,只要少打扰我们,少压榨我们,让我们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给我们一个充分的舞台,勤勉、敬业的上海人自会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亲爱的上海,在远方,我向你致意,向你告白。昨夜,我梦见了桂花糖藕,梦见了当年我常走出家门散着步去吃面的思南路,听说那家面馆已经不在了,因为阿娘去世了.....我知道我想你了,可我哪时哪刻不在想你。我衷心希望你好好的,不要让我回来觉得你变得陌生太多,不要让我在远方,因为心疼你,而泪流满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5079.html

更多阅读

廖钧一个排50人击毙民主军5000人 雅加达之兽 廖钧

(笔者无意宣传内战,骨肉相残乃家国之殇。无论四平之战,还是金门之战,真相应该浮出水面,我们后人应该铭记,止戈为武,文武为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不战而屈人之兵。)廖钧是国军在内战战场上众多参战人员中的一个幸运儿,凭借这种幸运,他在一

震撼:二千年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能大都是错的

二千年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能大都是错的翠明红枫编辑《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中国的道家、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军事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到了西汉

谢青桐| 上海渡:一座城市的灵魂深处(10.3.10) 青桐资本

浦东是浦西的21世纪升级版,不过这种升级是不得要领的。今日的上海其实是没有灵魂统领的。这个春天湿冷湿冷的,“倒春寒”倒了一遍又一遍。这种气候让人觉得江南是令人窒息的,哪里有什么杏花春雨,明明就是无止无休的凄风冷雨,墙壁是冷的,树

声明:《不得不看:一个新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内心独白!》为网友清歌花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