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的创始人:耶稣

耶稣是基督宗教教义的中心人物,也是基督宗教的创始人。在基督宗教中,也称为耶稣基督(Iēsous Christos或Iēsous Christos)。基督为意为受膏者,指上帝敷以圣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本为尊称,后常与耶稣连称。也有人称他为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是基督宗教教义的中心人物,也是基督宗教的创始人。在基督宗教中,也称为耶稣基督(Iēsous Christos或Iēsous Christos)。基督为意为受膏者,指上帝敷以圣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本为尊称,后常与耶稣连称。也有人称他为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也称为基督(在教会中意为品为至尊贵者),意思是王、弥赛亚、教会中称为默西亚为救世主之意)2000年前生于以色列。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在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上帝爱你并与你同在,彼此相爱,每个人都极其宝贵(福音:上帝的国度已经临到地上;关乎天堂或地狱的审判的实际情况;若求告上帝,上帝就必赦免)。

耶稣最受争议的就是他一直声称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罗马当局几次审讯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除了自称为上帝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说服以色列南省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决。

耶稣残忍地遭到严刑拷打,然后双手被人挂起来,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这种行刑方法使得空气无法吸入肺部,三小时以后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却见证说,他三天以后从死里复活了,而且此后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很多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耶稣自称为上帝是真实的。后来,耶稣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见证人说他从那里离开了地球,升到天上去了。

因为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约3000跟随者。宗教领袖执意镇压跟随耶稣的人,但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去死也不肯否认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时间,罗马全境(小亚细亚、欧洲)到处都有人跟随了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为合法宗教。公元391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宗教为帝国的国教。 500年以后,希腊境内希腊诸神的庙宇也都改造成了教会,成为跟随耶稣的人聚会的场所。虽然耶稣传讲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机构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错误地传播,但耶稣的原话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万古长存。

古兰经称为尔萨,是伊斯兰教六大先知之一,被称为“真主的灵气”,仅次于至圣先知、封印使者穆罕默德,承认他肉身升天,但不认为他是真主的独生子,也不认为他曾经死而复活;新约圣经称为基督,是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和上帝。

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创始人。其称号基督为希伯来文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腊文译音。根据《新约》四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是上帝之子,由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耶稣成年后从施洗约翰受洗,并经受了40天的考验,后开始在犹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传教。他率领其12个门徒一方面宣传天国将临、悔改得救的福音,一方面治病救人,扶危助困。其教义宣扬“爱上帝爱邻人”、“爱人如己”,并抨击了当时的当权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因而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忌恨。在逾越节前夕,被其门徒之一犹大所出卖,以“诱惑国民”和“僭称犹太人之王”的罪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日复活,并显现于众门徒中,第40日升天。关于耶稣其人的历史性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历史实证主义者力图剔除早期教会传说的信仰成分,要求返回有关耶稣的原始事实。而许多神学家如利奇尔等则认为不能把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分开。从公元1世纪犹太史学家约瑟弗斯的《犹太古史》和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耶稣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间接地说明了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耶稣其人。

耶稣,基督教的创始人,西方伟大的圣人。他是改变西方历史的伟人,改变西方人们思想观点的贤人。

姓名:耶稣(Jesus)

生卒年:公元前6年-公元30年

出生地:伯利恒

生平事迹

耶稣,基督教各派崇奉的救世主。耶稣为希腊文Jesus的音译,是“主是拯救”的意思。基督为希腊文ch子istos的音译,汉译弥赛亚,意为上帝敷以圣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

耶稣的生平事迹,除《圣经·新约福音书》的记载外,并无史料可查。即使是在公元1世纪时的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如犹太历史学家斐洛,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伦等,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关于耶稣的记载。所以,一直都不乏有学者否认耶稣是一个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我们只能根据《圣经·福音书》的记载来了解关于耶稣的生平。

随着一些文献的发现,历史学家对公元纪元前后巴勒斯坦的历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此学者认为,公元二世纪时犹太教内部曾有一个小教派称为“拿撒勒派”,它的创始人就是耶稣。这样看来,拿撒勒人耶稣确是个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但并不是《福音书》里所记载的耶稣。

历史上的耶稣反对犹太教祭司贵族的腐化生活和当时流行的形式主义及繁琐的宗教礼仪,主张进行宗教改革,得到一此人的拥护。后来他的门徒山于宣传上的需要,把犹太教先知们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全部附会到耶稣身上,于是就逐渐演变成《福音书》中的耶稣—一个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我们要介绍的耶稣,是由基督教典籍而出,作为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基督教创始人的历史形象。

据《圣经》记载,公元前6-4年,拿撒勒住着一位皮诚的犹太少女玛利亚,许配给了当地大卫家族的木匠约瑟,只是还没有过门。使加白列本上帝差遗来对玛利亚说:“恭喜你,有福的孩子,主和你同在了!”玛利亚听后非常害怕,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天使让玛利亚不要害怕,说上帝已施恩给玛利亚了——她要怀孕生子,当起名为耶稣——他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是至高上帝的儿子,上帝要把他祖先大卫的王位赐给他,他要成为以色列人的王,直到水远,“圣灵要降临在你身上,上帝要保佑你”!玛利亚即少女之身怀上了耶稣。这就是后来侮年3月25日“圣母领报节”的来源。

约瑟见玛利亚没过门就怀了孕,就想解除婚约,但他是一个厚道之人,不愿意让玛利亚难堪。一天,约瑟梦见天使对他说,玛利亚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要生一个儿子——这要应验先知“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的预言。天使要约瑟相信玛利亚是个圣洁的人。约瑟醒来,相信这是上帝的吩咐,就把玛利亚娶了过来。

这时,罗马皇帝下令在全帝国境内清查户口,命令帝国境内的所有人都须回原籍报名登记。约瑟是大卫家族的,应回原籍伯利恒登记,于是他就带着妻子玛利亚离开拿撒勒到伯利恒去了。

他们俩一路艰辛,到达伯利恒的时候,客店里已住满了人,身怀六甲的玛利亚只好勉强住进城郊的一间马棚里。这天晚上,玛利亚分娩生下了一个男孩。简陋的马棚里连放孩子的地方都没有,约瑟只好把婴儿放在马槽里。

这天夜里,伯利恒郊外的几个牧羊人守护着羊群。忽然,一道白光闪过,天空亮如白昼,牧羊人吓得匍匐在地不敢抬头。一个天使对他们说:“给你们报告一个特大的喜讯—伯利恒为你们生下了一位救世主,他包着布躺在马槽里,他是上帝恩许的弥赛亚。”牧羊人急忙从郊外赶到伯利恒,果然见到一个包着布躺在马槽里的婴儿。他们就把天使传报的喜讯告诉了周围的人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圣诞节的来源。

当时的犹太是罗马的附庸国,国王希律听说了耶稣降生的消息,‘害怕这个未来的犹太王与他争一夺王位,就们算尽早把刚出生的耶稣除掉。希律把犹太教的祭司长和经师们召进宫来询问未来的弥赛亚应当降生在什么地方。祭司长等人一致回答说是伯利恒。

希律命人找来凭星象前来寻找新生犹太王的三位东方博士,让他们找到新生的犹太王,并表达自己想“拜见”他的愿望。博士们出了王宫,看见一颗奇异的星在上空闪烁,就随着星光来到伯利恒,找到了马槽里的婴儿。他们恭敬地俯伏下拜,献上黄金、乳香、没药三样贵重的礼品。他们并没有按照希律的命令回耶路撒冷向他汇报,按照天使的指示,绕道回东方去了。

天使又在梦中告诉约瑟,希律要杀害这个孩子,“快起来,逃到埃及去!”约瑟带着玛利亚母子连夜逃往埃及。逃出国境以后,他们听说残暴的希律国为找不到新生的犹太王,竞然下令屠杀了伯利恒周围的两岁以下的男孩,一个也不放过。

希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同样推行暴虐的统治。约瑟不敢带玛利亚和耶稣回伯利恒,就在拿撒勒定居。国此,耶稣被称为拿撒勒人。

公元6年,犹太人在加利利举行了一次民族起义。这次起义的中心设在拿撒勒附近,起义的口号为“上帝以外没有王”。最后,起义失败,有近2000名起义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年幼的耶稣耳濡日染,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同胞的惨死留下了深刻、痛苦的印象。

公元27年,耶稣的姨表哥约翰以先知的身分出现在约旦河下游。他宣布民族灾难的根源是人们背离了上帝的道,上帝市判的日子快到了——上帝将先审判以色列人,然后审判全世界的人;要避免未来的惩罚,必须悔改,“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约翰的言论震动了许多犹太人,他们纷纷来到约旦河边聆听约翰的训诲;约翰在约旦河里为他们行洗礼以洗去他们的罪过,所以人们称他为“施洗约翰”。

耶稣为约翰的言行深深震动,他从拿撒勒来到约旦河边接受了约翰的洗礼。耶稣坚信上帝拯救以色列人的恩许,渴望民族解放,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要把同胞从水深火热的公难中拯救出来,完成上帝的恩许——自己就是以色列人历来所期望的弥赛亚。
基督宗教的创始人:耶稣

面对当时犹太民族身处的错综复杂的现实,耶稣陷入迷惘和沉思之中。他来到荒野不停地祈祷,忘记了饥渴,忘记了疲劳,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最后,耶稣归结出:必须彻底摆脱传统的弥赛亚观念,弥赛亚不是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政治领袖,而是全人类的救世主。耶稣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在建立一个精神上的天国,先拯救以色列人,再进而拯救个人类。日前的工作是整顿当前的宗教生活,反对形式主义,进行心灵建设,使广大的民众洗心革面,回到上帝的正道上,迎接天国的到来。

公元28年春天的一个安息日,耶稣在当地的犹太人会堂,大声宣布自己所悟出的道,但没有人理解他。于是,耶稣离开故乡往北来到迦百农,开始了自己的传教布道生涯。后来,耶稣带着自己的儿个门徒在加利利的各个犹太人会堂,宣传天国的福音,医治各种疾病。耶稣显示了种种神迹,使聋子听到声音,瞎子重见光明,瘫子行走,麻风病人洁净,赶出附在人身上作祟的各种恶鬼。他耶稣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加利利。

不久,就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耶稣周围聆听他的训诲。过了此日子,耶稣和门徒们回到了迦百农。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会堂里早已容纳不下,于是耶稣就带他们到城外山坡上去,自己坐在高处向人们发表了着名的“山中宝训”。耶稣认为,天国不是一个客观的政治实体,而是人们心灵上的平安与幸福,只有8种人能够进天国:“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痛哭悔罪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将赐给他们土地;如饥似渴地寻求上帝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悯别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悯;心地纯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能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要称为上帝的子女;为遵行上帝的旨意而遭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耶稣教导人们尊重传统,恪守“摩西律法”,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但如此,人还应该进一步忍耐、宽恕,甚至爱仇敌,“不要对欺侮你们的人进行报复。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让他拿去。要爱你们的仇敌,为欺侮你们的人祷告。你们宽恕别人,上帝才宽恕你们,你们不宽恕别人,上帝也不会宽恕你们”。耶稣强调,对上帝的崇拜应当出于内心的虔诚。耶稣在重新赋予传统的律法和先知言论以新意后,勉励人们踏踏实实地来遵行,国为通向灭亡的路是宽的,门是大的,而通向永生的路是窄的,门是小的,要想得永生,就要知难而进。耶稣的主张得到了下层民众的热烈赞许与支持,在他的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教派。后来,耶稣按照以色列12支派的数目从众门徒中挑选12个助手,来帮助他发动、组织、领导民众。在布道过程中,耶稣的讲解不拘一格,常常使用比喻、寓言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表达思想,以适应广大民众听讲的要求。

逾越节是犹太民族和犹太教三大节日之一。在3-4月间举行。据《出埃及记》载:摩西率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上帝命令宰杀羔羊,涂血于门楣,以便天使击杀埃及人长子时,见有血记之家即越门而过,称为“逾越”。每年的逾越节,犹太人都要从各地到耶路撒冷来守节。耶稣认为这时犹太人云集耶路撒冷,正好他可以与犹太教当局进行一场较量。公元30年4月2日上午,耶稣率领众门徒向耶路撒冷进发。耶稣认为这次来耶路撒冷与犹太教的领袖们决战是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为了扩大影响,先声夺人,他对进城的方式做了周密的安排。他要按照先知撒迦利亚预言的那样进入耶路撒冷。耶稣骑着驴驹被群众前呼后拥着向耶路撒冷走来。许多人把衣服脱下来铺在路上,也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浩浩荡荡的人群向耶路撒冷城门拥来,有人挥舞着衣服,有人挥舞着棕榈树枝,大家齐声高唱赞美弥赛亚的赞歌。在耶路撒冷,耶稣义正词严赶走了在圣殿的小商小贩,以净洁圣殿。这可以说是对犹太教当局的一次公开挑战。后,经过和犹太教当局的辩论,耶稣都以自己的从容应对和对方的理屈词穷而告终,占了上风,但他预感到自己的危险越来越大了。

犹太教的大祭司等人接连败在耶稣手下,心急如焚—眼看逾越节就到了,如不尽快除掉耶稣,这个节日肯定会出大乱子。白天,耶稣有许多支持者跟随,不能在光天化日下逮捕他,因为这样会引起骚乱;夜里,耶稣行踪不定,很难摸清他会在什么地方过夜。为此,犹太教当局决定在耶稣的门徒中买通一个奸细乘夜捉拿耶稣。

大祭司派人去说服犹大出卖耶稣。犹大起先不同意,但经不住花言巧语和威逼利诱,就应承下来。这时,犹大知道耶稣曾有许多神迹,深信他就是上帝之子,他突发奇想:自己首先把耶稣交给大祭司,置之死地而后生,逼耶稣行神迹以摆脱困境,然后号召民众拥立他为犹太王……犹大见大祭司答应找机会把耶稣交出来,但条件是保证耶稣的生命安全。大祭司等人满口答应,说是为了使逾越节不受到干扰,须对耶稣施行保护性拘留,许诺过完节后就释放他。犹大为此得到了30块银币。

后来,犹大带人前来捉拿耶稣。由于犹太人的装束大致相同,天色又黑人们分不清谁是耶稣。犹大说:“我亲吻谁,谁就是耶稣。”犹大走上去亲吻耶稣,这时犹大带领的人一拥而上把耶稣围了起来。耶稣效毫没有任何抵抗、从容就擒。门徒趁机乘着黑夜逃走了。

大祭司把耶稣押到总督衙门,控告耶稣自称是犹太人的王,煽动群众反对罗马政府。罗马总督彼拉多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巴勒斯坦的治安,他坐镇耶路撒冷时,曾派人监视过耶稣,知道耶稣并没有煽动群众反对罗马政府——耶稣和大祭司等人的冲突纯属犹太教内部的宗教之争。彼拉多不愿干涉犹太人内部的宗教争执,可是又不能不审问耶稣。彼拉多见耶稣双手被缚,态度镇静,不像个聚众造反的;他见耶稣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还挂着血迹,知道耶稣遭到了殴打。彼拉多对大祭司的做法极为不悦,同时他也查不出耶稣违犯罗马法律是哪几条,决定责打耶稣后把他放了。在大祭司的煽动,一大批人叫嚷着要处死耶稣,钉死造反者。彼拉多不愿因此而引起犹太人的暴乱,也不愿因此而引起政治上的纷争,命人拿一盆水来在众人面前洗了手——这表示自己手上没有杀害无宰的血,宣布:“流这无辜之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自己承当吧!”于是,彼拉多命人把耶稣鞭打一番,交给十兵去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犹大见耶稣并没有像他所希望的那样进行反抗,而是逆来顺受地接受了死刑,就后悔了。犹大拿着领取的30块银币去找大祭司和众长老,大祭司等冷冷地对犹大说,耶稣的死与他们有什么相干,让犹大去承当。犹大最后上吊死了。

公元30年4月7日中午,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上面有一块牌子,写着他的罪名:“这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这由彼拉多亲自用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3种文字写成。耶稣的刑场在耶路撒冷城西北郊外的一个小山包上,称为“各各他”——即骷髅地的意思,这个小山包看起来像个人的头盖骨。下午3点钟左右,耶稣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还在大声祷告。据说,耶稣死后第三天(公元30年4月9日)复活了,和门徒们一起生活了40天,后升天而去。基督教认为,耶稣受难复活是战胜了死亡,从此死对基督徒不再可怕,并且表明耶稣的确是上帝之子,是世人的救世主。耶稣的门徒们继承耶稣的遗志宣传天国的福音,约公元43年,耶稣所创立的教派的门徒国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希腊文译作“基督”),而在安提阿开始被称为“基督徒”。后来,拿撒勒派逐渐脱离犹太教发展成基督教,拿撒勒人耶稣被公认为基督——救世主。到2世纪中期,这个教派终于脱离犹太教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宗教——基督教。

专家点评

基督教作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当代氛围。古以色列本是东方的一个游牧部落,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左右进入迦南(今天的巴勒斯坦)。迦南人称他们为“希伯来人”,他们自称“以色列人”。后,以色列人逐渐由游牧社会进入半畜牧半农业社会。公元前13世纪末,埃及人曾一度征服迦南,掳走一批以色列人做奴隶。于是,《圣经》中记载有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故事。公元前12世纪,居住在塞浦路斯岛上的非利士人东渡地中海侵入迦南。从此,以色列人处于异族的包围和欺压之下。由于文化落后,以色列人在战争中经常处于劣势,一直是被压榨和凌辱的对象。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以色列人先后在民族英雄扫罗、大卫的领导下统一了本民族的各部落,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大卫和所罗门统治的时期是以色列民族史上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930年,所罗门死后不久,以色列王国分裂成北部以色列国和南部犹太国。这使得以色列国家的实力一落千丈,成为一个备受欺凌,任人宰制的弱小邦国。继巴比伦人之后,波斯人、马其顿人、埃及人、叙利亚人曾先后统治巴勒斯坦。公元前63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扶植傀儡政权,以色列又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庸。以色列人虽然一直在民族灾难中苦苦挣扎,但他们却坚信以色列民族是耶和华上帝的“选民”,耶和华肯定会派遗一位民族英雄来拯救他们,重建繁荣富强的“大卫的王国”。这位民族英雄被称为“弥赛亚”,意思是“受膏者”、“受上帝祝福的人”。因为以色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民族,作为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的人必须经过祭司或先知代表上帝把“圣油”(用橄榄油加香料制成并被视圣过的油)涂在头上,才能被人民接受与承认。弥赛亚原来是以色列民族救星的称号,他本身包含着十足的政治含意,宗教含意则少而又少,成为以色列民族解放斗争运动的旗帜——广大犹太民众对弥赛亚的期望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斗争一的精神支柱。后来,先知们讲了不少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弥赛亚的宗教含意才逐渐加多。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弥赛亚演变成从天而降的上帝之子的形象。后来,犹太人在弥赛亚的旗帜下进行了无数次民族解放斗争,但都遭到了失败,民族复兴的愿望远未实现。同时,犹太人内部也不断发生分化,到公元前2世纪末,形成了几个不同的政治宗教集团:撒都该派:代表犹太祭司、贵族、官商的利益,宗教上遵守“摩西律法”,政治上与罗马统治者妥协。法利赛派:代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利益,宗教上强调维护犹太教传统,但流于形式主义与繁琐主义,政治上对罗马统治者采取消极抵抗的不合作态度。奋锐党:代表游民、商贩、工匠等下层人民的利益,宗教上是极端派,除耶和华上帝外,否认任何权威,狂热地宣传“弥赛亚的期望”;政治上反对撒都该派的妥协投降和法利赛派的消极抵抗,力主武装斗争。艾赛尼派:代表农、牧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其宗教主张与法利赛派近似,政治主张与奋锐党近似,但因受罗马统治者与犹太教当局的迫害,产生了消极情绪,组成互助社团,避居山野,过严格的禁欲生活。正是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耶稣作为一位宗教领袖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公元1世纪上半叶,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又出现了一个新教派“拿撒勒派”。他们不主张武装斗争,宗教上强烈反对法利赛派的形式主义和繁琐的宗教礼仪。鉴往知来,他们/]一发了一种“新弥赛亚观”,认为弥赛亚不是原来期望的骑着战马冲锋陷}炸的民族英雄、复国救主,而是如先知预言的:是一位谦卑和平、忍受公难、建立天国、救人灵魂、执行末日市判的宗教领袖。这个教派把先知的预言个部赋予了拿撒勒教派的创始人—耶稣身上。他们相信耶稣就是上帝恩许的弥赛亚。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各派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教派,他们都信本耶稣基督为救世主。

1世纪30-40年代,耶稣的使徒领受圣灵为“灵召”,并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开始传教,建立了初期的基督教教会。原始状态中的基督教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体态尚不完备,其宗教信仰上的“自我意识”亦不明显,具有浓厚的犹太色彩,曾被视为犹太教的异端派别。教会成员则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现为被压迫者的群众运动。40年代后期,随着著名使徒保罗等人向非犹太人传教,基督教教会突破犹太民族的局限,开始走向世界化,在受罗马帝国统治的古代各民族中广泛传播。由2世纪,基督教从犹太教内分裂出去,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在小亚细亚、埃及一带广为流传。早期基督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曾受到罗马帝国的10次大迫害。后因教会提倡的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基督再临人世仲张正义、实行审判等主张得到注重和理解而使罗马执政当局开始对其改变态度,并最终取消反教政策。基督教在早期发展中曾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和迫害。罗马皇帝君十坦丁执政时期决心以基督教作为帝国的精神支柱和统治工具。公元313年,他与帝国东部皇帝李锡尼联合发表《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教堂和财产一律发还。基督教已逐渐受罗马帝国当局利用,并于392年被定为帝国国教,山此完成了基督教的国教化。基督教教会国与罗马帝国政权相结合,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基督教神学亦成为一切意识形态的核心和各门学科及其众多理论的基准。基督教教会在继承、扬弃犹太宗教传统,同时结合、改造古希腊罗马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备的教义神学体系:诸如上帝论、三一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创世论、原罪说、末世论、教会论、圣事论、恩宠论、圣母论等,并将信、望、爱列为其三种神学美德和耶稣的三大纲领。

14世纪以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教会内部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又一分为二,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被统称为新教的一些新宗派,形成旧教、新教的对立。

三大派系的天主教、正教、新教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造成个球性影响。近代时期,基督教传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范围的宗教。在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中,天主教已传到世界主要地区。17世纪,新教传入北美大陆。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个世界争夺殖民地,基督教各派都先后成立了各自的传教组织,到19世纪基督教的传教运动达到了高潮。20世纪的现代基督教对社会现实的异常关注,某此改革活动和对话运动的出现,使得基督教适应了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基督教呈现出本色化和多元化的大趋势。今天,全世界基督徒约15亿之众。

传世名言

@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因为你们怎样议论别人,别人也会怎样议论你们;你们用什么标准衡量别人,别人也必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你们。为什么只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应该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有资格去批评你的弟兄,去掉他眼中的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6492.html

更多阅读

复活节讲章:耶稣复活的最大意义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耶稣基督复活了,他真的复活了!两千多年来,耶稣基督的降生、受死、复活的事,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关于耶稣基督的降生、受死质疑者不多,因为许多历史学家考证了耶稣的历史。但是对于复活的事,不信的人就众说纷纭,有人

以色列攻略3 耶路撒冷:耶稣在哪被钉上十字架?

#感受以色列#19: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这里是基督、伊斯兰、犹太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被毁了8次,但那些宗教故事的遗迹被各自的信徒顽强地拯救出来。40国行走在耶路撒冷的石子路上,感

声明:《基督宗教的创始人:耶稣》为网友明凈日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