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逻辑思维》风趣谈吐中的思维启发“身边的读书人”“死磕 死磕

罗振宇《逻辑思维》
风趣谈吐中的思维启发“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罗振宇在《逻辑思维》脱口秀视频上话语看着心宽体胖、满脸笑容、眼中透着智慧的罗振宇(罗胖),觉得眼熟,貌似之前在某台某栏目见过,特地百度一下,顺便搜了些视频,被罗振宇幽默、智慧、诙谐吸引,怪了打了死磕自己、愉悦大家,总会拿自己开算,如你不喜欢我没关系,别把自己气坏了;有人喜欢苍井空、芙蓉姐姐,为什么就不能有人喜欢我呢?就算99%不喜欢我,也有1%喜欢我呢,就算99.9%的人不喜欢,还有0.01%喜欢呢,人也不少呀…….忍俊不禁,能这样调侃自己的人,学识渊博、见识独到,太惹人爱了吧,再细看下去其脱口秀的内容贴近生活或者推荐好书、好文章,符合其宗旨在以“身边的读书人”形象成为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伴侣,引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其口号“有种、有趣、有料”,旨是罗振宇基于对媒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而进行的一次先锋试验。看了《逻辑思维》发现本人孤陋寡闻,原来《逻辑思维》2012年12月21日第一期视频上线,罗振宇分享个人读书所得,启发独立思考。视频以其丰满的知识品质和独特的个人语言表达风格,在互联网视频领域独树一帜。同时微信公众账号开通运营,每天推送一段罗振宇本人的60秒语音,分享其生活感悟,同时推送一篇其本人推荐的知性文章。罗胖从事多年媒体业,对传媒相当了解,但媒体媒介、运营模式越发多样化,其提到人人都是媒体,很赞同,之前有幸参加一培训,提到媒体媒介的变化,人人都是自媒体,在自媒体时代,怎么展现魅力人格体?有种,有趣,有料,罗胖希望的《逻辑思维》“U盘化生存”-“再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播,自由协作”,逃离传统媒体转型为真正自媒体,他做到了,因为罗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执着,还有一帮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们,他们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逻辑思维》来自脱口秀视频,很好玩的每集旁还有网友们留言,质疑、讨论;离现实很近的话题,拒绝逃离北上广,夹缝中的80后,成名的代价,剩女等,皆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热议话题,罗胖又会有怎样见地呢?如现下留守老人、去到二线城市等,北上广房子贵、工作压力大、生活不易,为什么大家还不回老家呢?老罗分析借鉴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始终策略》、十年砍柴《闲看水浒》、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的观点。北上广虽不易,回老家更没机会,最起码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制度建设比较规范,不需要靠关系,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广州工作的我看到本集很是赞同。《逻辑思维》给了我们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事情,不一定全部赞同老罗观点,启发我们另一种思维方式。博学的老罗推荐之文章,有空阅读下,常读书,开拓视野。

罗振宇 逻辑之魅2014年01月02日来源:南方人物周刊5年前,时任央视《对话》、《经济与法》等节目制片人的罗振宇就开始筹划“单干”。当时他在央视地位高,酬劳不菲,但内心痛苦不堪。“在电视台干死干活,最后得利的全都是主持人。”他突然意识到,个人比组织更值钱。
挣扎了3年,罗振宇从央视跳到第一财经。再次辞职时,他不打算再找新工作。“我意识到组织没希望了,传媒组织肯定没希望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得罪人,但是我在2011年就判定组织都得完蛋,我坚决跟所有传播组织不玩了。”
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中国出现了市场份额第一的视频网站。这一年,佳能出了一款叫5DMARK3的相机,可以拍摄成本较低、品质高端的视频。也是在这一年,罗振宇遇到了申音,这位《创业家》杂志的前主编辞职创建NTA创新传播机构,以媒体人敏锐的嗅觉开始探索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道路。
创办《罗辑思维》最重要的3个条件之中,申音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罗振宇说,我终于可以说服一个人来支持这件事了。这么多年,他一直试图说服机构来做这件事,但是他没说服任何人。“申音是第一个听得懂我在说什么的人,然后我们就开始合作。”
2012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开播,罗振宇开讲的第一课是《末日启示,向死而生》。一年后,这档视频脱口秀节目在优酷上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一亿,单集的平均点击量超过百万,而《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订阅量也在生日这一天突破百万。
这是罗振宇想象了许多年的场景: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U盘式的手艺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写作。最关键的是,《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前途慢慢展开。“我和申音是一定要想清楚这个事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挣到钱。只有挣到钱才能让传统媒体人的突围看到信心,因为没有赚到钱就没有说服力。”
脱口秀背后的逻辑
和优酷的另一档王牌自制节目《晓说》一样,《罗辑思维》成本极低——一两个工作人员和一个主持人,一档趣味性十足的节目就可以制作。“我是电视台出来的,电视台总觉得视觉品质要有要求。但我们现在的东西都是单机位的,很多时候就一个镜头,这个是电视台没法接受的。”
罗振宇坚持摒弃视觉上的花哨,“因为这会封闭内容在其他方面的二次传播,比如转化成音频,你会丧失一大部分受众。”所以他坚决主张做极简主义的视频。
《为泡妞成功而读书》、《剩女照亮未来》、《逃离北上广的另类解读》、《你的女神你不懂》……这些看上去难登大雅之堂的“思维”课程都是罗振宇节目的标题,虽然另类,却吸引着大量的用户点击观看。
在微博上,经常会有粉丝给罗振宇留言。某位网友曾说,“听罗振宇的节目过瘾,不仅讲得平实,他还会推荐好多书。希望中国这类脱口秀越来越多,给我这样的没思想又懒惰的人灌输点思想。”
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流通的海量性,文字已经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没有人会去阅读煌煌巨著,虽然他知道那一定很有营养。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信任的人来告诉知识的内容点。
在节目里,罗振宇拥有清晰的人格魅力。“清晰的人格,带来吸附。”罗振宇说,“过去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总是认为内容为王,而内容是不能带来吸附的,在一个过量供给的市场上,价值是没有用的。”“我不会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辍,是因为视频的人格更加清晰。”对于罗振宇来说,他做的不是一个内容产品,而是一个清晰的人格。
每天早上6点,他都会准时发出一段语音给微信公众账号的粉丝。这可能是一段读后感,也可能是一个小段子。“我从来都是发语音而不是发文字,因为语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比文字要好得多。”他每天强迫自己早起,和全国的粉丝抢占上厕所的时间。现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粉丝突破百万。“我上个月还和申音打赌,事实上我们做到了。”
社群的力量
很多时候,罗振宇都不喜欢粉丝这个词,“事实上我们称之为社群,我只是吸引人来围观。”
他在今年围绕节目做一个知识人社群,称之为一个实验,“如果能做成这件事的话,那它的价值就太大了,不光是商业价值,还有社会价值和实验性的意义就太多了。”
在合伙人申音的帮助下,《罗辑思维》今年8月卖了一次会员号。“我们想看一下这种知识型的社群的聚集力能有多大。”出乎意料,5个小时,罗振宇卖了6000个号。这让他更加大胆,准备第二批开放更多的会员号出去。“我们的社群会是一个10万人的规模,不想做大,也不想扩张。所以这次只要在9万个之内,我们会尽量开放。”这次实验的成功,让他感到兴奋。
像探险家一样,他开始不断地探索这个社群的力量。他做的第一个小实验就是发“罗利”——我会告诉外界我们有一个社群,谁愿意白送我们东西。结果就有无数的人愿意送我们东西,比如京东商城、乐蜂网都送我们购物卡,有值钱的不值钱的,便宜的可能是一本书,贵的比如有人送了我们10台3D打印机。于是《罗辑思维》每周都在发,叫“罗辑思维福利”,简称“罗利”。
罗振宇觉得这就像一个大家庭,总有一些免费的馈赠,谁需要谁拿走。而对于他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小探测。“一旦一群人聚集起来,他们就会产生‘占便宜’的能力,这就是商业利益的来源。最简单比如做团购,我们都可以做得成,因为我有10万人,这本来就是商业模式。”
第一个实验成功后,罗振宇又做了第二个实验——通过社群,《罗辑思维》做了一个名单收集,目的是为用户里面的女孩找对象,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三千多人报名。
这让他开始无限想象,他最近就打算明年做一次“罗辑思维月饼”——在社群内部,把所有的工种平摊,然后由专业工作人员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辅助。最后开放给社会进行“罗辑思维月饼”的联合品牌订制。“现代企业在中秋送月饼是润滑客户关系的工具,但是他(在我这里)能买到先锋互联网精神。”罗振宇告诉记者,“我们越探索,这个模式就能往大了发展,你会发现我们在组织内部可以呈现任何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效应。”
这些事让罗振宇找到了乐趣,以及新的商业模式。“众筹网站没有社群,流量就成为致命的因素,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流量,但是众筹网站不可能有流量,于是就成为一个概念上不成立的东西,但是众筹的理论是对的。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做众筹,因为大家都信任我,我发起的事情,或者说我背书发起的事情更容易筹集到资源。而这种筹集又不像过去的交易所,可以筹集到任何东西,人、资源、品牌背书。”
胖子狂想曲
罗振宇自称罗胖子,因为他觉得自己口歪嘴笨,实在不应该走到前台,是互联网给了他机会。
他告诉记者,互联网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外行加入了内行,这是表象,实质是具有极客精神的人的力量得以释放。“你说当年明月写明史,他对明史是外行么?他不是外行,他对明史的许多体察能力超过了那些专家,只不过他的社会角色分工是外行。”
未来的企业是否真的需要基业长青?罗振宇提出疑问。可不可以根据项目,围绕一个一个项目来开展,就像“罗辑思维月饼”这种随机组成的团队,按照项目本身的目标,做完就解散。“做完月饼就能做元宵,做完元宵就能做粽子,做完粽子没准我就能干手机,干完手机我不知道多少年我或许就能做汽车,这里面想象空间非常大。”罗振宇觉得这是对传统商业非常重要的一种提醒,“所以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但是围绕某个项目它会形成新中心,但这个中心又不是常设中心,会解散。”
他拿黄太吉和雕爷牛腩举例,罗振宇觉得他们是做互联网时代的点状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比如黄太吉围绕一个煎饼,雕爷围绕一款产品,一个点就能蹿得很高。但是他们是企业这边,是供给方的机会,而罗振宇认为自己想实验的是需求方的机会。
“大家都在说,互联网会让整个商业社会的重心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但是现在所有的创业中心都是在生产者这边,他们并不是消费者,而《罗辑思维》要做的事情是打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我们就是组织人,让人联合起来。我们只需要一个成本非常低的小团队,带领一圈人,在里面玩得High,一圈人大概就是10万人。释放这10万人的力量,看他们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就像一个实验。”罗振宇要做的是有别于粉丝经济的社群,“我不领导大家,我们的会员是任何机会的参与者。”
很多人在网上跟罗振宇争论,譬如吃狗肉跟不吃狗肉,“这在养狗和不养狗的人之间是没法讨论的,因为那没有是非,是非是中心化社会的必需。所以大家需要民主,民主就是妥协的技术,大家才能一起过日子。互联网社会不需要民主,有什么必要妥协?同性恋就是一个社群,我有什么必要跟你争论啊,对或是不对,无所谓,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我过我的。”
罗振宇认为社群的核心是人格体制的识别,提供协作的识别度。他拿百度贴吧第一大吧“李毅吧”举例——李毅不是明星,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从而聚拢,我在《罗辑思维》社群里的角色跟李毅是一样的。所以人格正在代替组织,社群正在代替内容,成为传媒价值的源头。”
“自媒体是个半吊子的概念。换个角度来讲,相对比较清晰的定位就是以人格为核心的媒体,叫自媒体。那么它就可以横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很多杂志的专栏也是自媒体。”罗振宇说。
随着节目的火爆,2013年,《罗辑思维》还出了本书,首印20万册。年末的最后几天,罗振宇马不停蹄四处赶场签售。喜欢他的人为他喝彩,讨厌他的人频频质疑。
最新一期节目中,罗振宇讲了一个关于鸭嘴兽的故事。“人们起初不相信鸭嘴兽的标本是真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就像一个鸭嘴兽,我们就是一个新物种。这一年,所有的人在提到自媒体时,都说商业模式不靠谱,这个事情能不能持续。可现实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巨变,出现新物种的概率比老物种改造自己的概率要高太多了。这是一个新物种的时代。”
所以,罗振宇下了两个判断——未来一切产业皆媒体,未来一切内容皆广告。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带出某个特定的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潮流变化,摧枯拉朽。

罗辑思维
简介:资深媒体人罗振宇首次触电视频自媒体,奉上网络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秉承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理念,将有种,有趣,有料的各种段子融入话题内,成为你的书童为你读书。
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1973年1月11日生,安徽芜湖人。90级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本科,94级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04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历任CCTV:《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制片人。
中文名罗振宇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地安徽桐城出生日期1973年1月职 业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主要成就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代表作品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目录1人物经历? 学历? 职业2人物观点? 媒体的未来? 精辟语录3人物作品4人物报道? 关于罗振宇的报道(部分)? 关于《罗辑思维》的报道(部分)1人物经历
学历
本科,90级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硕士,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职业

2008年从中央电视台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曾担任《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罗振宇对企业营销、公关、品牌等领域有独到的理解和系统的理论,其培训课程广受好评。2012年底,他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半年内,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2人物观点
对于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他有较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人类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新的时代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未来将属于基于用户体验的“手艺人”经济。他倡导一种“U盘化生存”的生存状态,个人不依附于任何组织,基于兴趣,打磨专能,与其他人进行时时协作,在市场中找到个人定价,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2]媒体的未来

罗振宇认为互联网必然给对媒体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由于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受众人群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传统大众传播将越来越难以奏效。未来的传媒将不再以信息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魅力人格体将是新媒体时代最关键的传播节点。受众在被细分之后,会基于兴趣和对不同自媒体人的喜爱,而发生分化与重组,最终形成一个个高粘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组织。与大众传播下的规模经济模式不同,未来社群组织的生存将遵循范围经济的逻辑。[2]精辟语录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2]用互联网思维去读书。[3]在传统的社会的那种结构当中,其实没有任何人有选择。我们今天这个有选择的时代,真好!我之所以舍不得死,不是因为还没活够,是因为后面我死之后拍出来的电影我就看不着了。——选自《罗辑思维》节目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我看不惯你们了,请记住一定是我老糊涂了,我混蛋。当侏罗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恐龙必死,在侏罗纪一个地质时期当中恐龙是何等的强大,但是他们拖着沉重的肉身,笨重的思想,它们穿越不出这个地质季节。有的人生活在晚上十点,因为他留在昨天;有的人生活在凌晨两点,他必将迎接未来。同样是伸手不见五指,但这就是区别。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之后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之后还会活很久的人。父母从来不能阻断孩子的梦想,他真正要做的事情你从来遏制不住,你只干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你一生当中最灰色最阴暗的那些懦弱的成份,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了你的孩子,使他在人生选择的关头,不会迈出勇敢的一步。——选自罗振宇《这一代的怕与爱》演讲3人物作品
《罗辑思维》罗振宇创作的网络视频脱口秀、同名微信公众账号以及知识型社群融合形成的品牌。其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旨在以“身边的读书人”形象成为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伴侣,引导独立、理性的思考。是罗振宇基于对媒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而进行的一次先锋试验。2012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第一期视频上线,此后每周更新一期。罗振宇分享个人读书所得,启发独立思考。视频以其丰满的知识品质和独特的个人语言表达风格,在互联网视频领域独树一帜。当日,同名微信公众账号开通运营。账号每天推送一段罗振宇本人的60秒语音,分享其生活感悟,同时推送一篇其本人推荐的知性文章。微信以伴随成长的姿态,启发微友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上线半年时间,节目点击量和微信关注数都呈现出指数级高速增长态势,知识社群氛围初步形成。成为受众和媒体关注的现象级产品。[4]4人物报道
关于罗振宇的报道(部分)
1、别看那些成功学的书 只告诉你过去东西[3]2、罗振宇:我是个U盘化生存的手艺人3、罗振宇:别当硬盘要做U盘 以个人面对整个世界[6]4、自媒体 看上去很美[7]5、自媒体大爆炸[8]关于《罗辑思维》的报道(部分)
1、有道云笔记跨界携手《罗辑思维》打造个人社会化知识体系[4]

罗振宇为何160万“求包养”成功?2013年08月10日 来源:搜狐IT罗胖罗振宇昨天做了一件很轰动的事,发起了一项“史上最无理”的会员募集活动,募集5000名发起会员及500名铁杆会员,前者的会费是200元,后者是1200元,期限均是两年。会员权益非常扯,什么专属会员号码,神秘礼物,罗胖好书或者电影分享、专属座位,反正就是一般人看了会觉得完全是扯犊子骗钱的没用玩意儿。然而5500个会员名额却在6个小时宣告售罄,也就是说160万元已经通过支付宝、银行等途径轻松入手。13点活动截止后还不断有人汇钱过去,@罗辑思维朋友圈只好在微博上请求别再付款。这些钱用来干嘛?不干嘛,都进了罗胖的腰包,他倒也不客气:“说好了就是供养啊!”脸皮真是有够厚的。但是你不得不说,这个胖子很牛逼,他做到了。先来介绍下罗振宇和罗辑思维是何路神仙。以下是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罗振宇,人称罗胖,资深电视人,央视《对话》、《中国房产报道》、《商务电视》、《经济与法》等栏目前制片人。2008年从中央电视台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2012年底,罗振宇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的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在优酷上线,此后每周更新一期,分享内容有文化、书籍、历史等等。罗辑思维也有微信公众账号,罗胖每天分享一段60秒的语音。就是这么一个耍嘴皮子的自媒体人,是如何做到6小时入账160万的?跟申音聊了聊,我总结了这样几点:1. 一千个铁杆粉丝的力量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中有一篇《一千个铁杆粉丝》,说“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便能糊口”。罗振宇此次的会员募集简直是这个理论的完全实践!而且还是5500名会员。罗辑思维背后的合作人申音是这样说的:“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相信粉丝会爱我们,因为我们爱他们,但是不知道有多爱。我跟老罗商量,老罗说有一万人,我说保守点五千人吧。”做了8个月的逻辑思维节目内容丰富,语言幽默,观点独到,吸引了大量的忠实粉丝,罗振宇和申音发起这项会员募集活动是,这些忠实粉丝都心甘情愿付钱。一位粉丝的留言有点煽情:“想起了电影里面的一段台词,朋友问:恭喜啊终于嫁了一个符合你长长标准的男人,回答:其实他一条都不符合,只是因为我爱上他了。”2. 文人的钱是跪着挣的罗胖在最新一期的罗辑思维中说:“文人的钱不是站着挣的,是跪着挣的。”于是罗胖舔着脸求包养,罗胖还说,内容不值钱,人值钱。“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罗胖相信爱的愿力。”罗胖牛就牛在把伸手向别人要钱这件事做得义正言辞、会员招募方案写得荡气回肠。这与小心翼翼羞羞答答求捐赠的其他自媒体人非常不同,单就这一点,其他自媒体就很难复制此模式。再摘一句粉丝的评价:“自媒体路上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案例。不卖权利,只卖认可。”3. 尝试做理性的知识社群罗辑思维会员与明星粉丝还不一样,并不一次冲动型消费。申音做了解释,说罗辑思维要做个知识分享社群。罗辑思维会员不是无脑的粉丝,而是“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朋友。“我们的朋友都是理性的,我们把这件事当成事业的供养,有一帮热心的人帮我们完成这个心愿。”而这个知识社群接下来怎么走,老罗和申音还在探索,在想能为大家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摸索清楚之后会进行下一轮会员招募。申音还透露,会跟商家谈合作。已经差不多谈定的是京东,会上线一个罗辑思维图书专区,并为会员提供专属优惠。

罗振宇的“逻辑思维”如何一天售卖800万?2014年01月08日
[导读]如果问今年最火的自媒体人是谁?罗振宇的“逻辑思维”当仁不让。“罗辑思维”,给大家展示了自媒体平台的可能性,第一次5小时售卖会员费160万;第二次24小时售卖800万!
如果问今年最火的自媒体人是谁?罗振宇的“逻辑思维”当仁不让。“罗辑思维”,给大家展示了自媒体平台的可能性,第一次5小时售卖会员费160万;第二次24小时售卖800万!
“耍嘴皮子”的罗振宇是怎么做到的?2013年12月29日,罗振宇在刚刚收了800万元新一期会员会员费后,到汇志学院进行了一场培训,其中可谓干货多多。
以下是罗振宇讲课的精华浓缩。让我们看看,罗振宇心中的自媒体运营是什么样的?
1、做自媒体一定要不靠谱
在自媒体上,你千万不能太端庄,要有一点邪恶。端庄就是”端着装“,自媒体不怕被骂,就怕被嫌弃。你想,留几手都能火。又土又笨、无趣的人最终会被淘汰。而目前很多企业微博就犯了“靠谱”的毛病。
2、一定要有极客的精神
罗振宇举例说,逻辑思维的语音他每次都会录到60秒,完全是靠他一次一次的尝试,有时,早上的一个录音最多要录几十次。而之所以让录音准确到60秒,完全是他自己的一种处女座式的“强迫症”。
3、一定要看不起人
做自媒体一定要自恋。你得真正发自内心的自恋才能有“自我”。按照罗振宇的说法,他就是这么自恋的。他经常在视频和语音中说到,如果你不想听我说话,那就不要听。纯属自愿。
4、打造魅力人格体
魅力,是互联网世界中的稀缺物资。打造自媒体,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体“。上述三点基本上概括了魅力人格体的三要素——不靠谱+真牛逼+自恋。
5、做自媒体要去组织化
小米为什么那么成功?是因为它重构了组织,小米有够跨组织边界的米粉,小米公司内部层级只有两级:创始人级别和员工级别。这样强大的组织力,传统企业如何能干得过?同样的,传统媒体庞大的组织体系如何能干得过拥有外部组织的自媒体?
6、一切产业皆媒体
罗振宇《逻辑思维》风趣谈吐中的思维启发“身边的读书人”“死磕 死磕
苹果本质上是一家媒体公司。它整合了全球最好的制造业企业和开发者,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是发布产品。据罗振宇透露,罗辑思维现在也在办一件大事儿,即通过会员组织建立一个创业集群,类似一个“交易所”。会员可以发起项目,通过罗辑思维这个平台融资、融人才。


罗振宇申音分手幕后:逻辑思维走向何方?作者:王冠雄2014-5-19
导读:5月17日,中国商业界最大的新闻不是“世界电信日”,而是互联网知识社群第一品牌《罗辑思维》的创办者分手。罗振宇、申音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是分手,也是升级。
5月17日,中国商业界最大的新闻不是“世界电信日”,而是互联网知识社群第一品牌《罗辑思维》的创办者分手。罗振宇、申音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罗振宇将率《罗辑思维》进行重大升级,继续前行。而连失罗振宇、王凯之后,申音也在筹备推出新的产品。
对于大部分的围观者和表态党来说,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一次分手事件,八卦恰恰是最不重要的。除了对当事人难免颇有消耗之外,其实带给新媒体行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积极信号:狂欢了两年、刚刚出现价值分化的自媒体业,开始具备了讲出大故事的可能性。因此,这次分手将会成为一次中国自媒体商业化升级的标志性事件,还忙着八卦而不是建设的人,未免太迟钝了些。
第一知识社群《罗辑思维》
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知名传媒人罗振宇、NTA传播创始人申音、资深互联网人吴声合作,打造了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三人分工是:罗振宇是产品、社群和品牌的核心,申音负责日常运营服务,吴声出任总策划。
一年内,它由一款互联网视频产品,逐渐延伸为最先锋的中国互联网知识社群第一品牌。活动、出书、会员“罗利”、社群征婚、霸王餐、头采茶、C2B订制等风风火火,一系列创新玩法让行业内外目瞪口呆。
仅在去年12月27日,《罗辑思维》在名为“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的第二次社群招募中,一天便轻松募集800万元。在募资结束后第二天,我撰写了《社群电商兴起》,首次披露了在VC圈对《罗辑思维》的估值上限已达1亿。这篇文章仅在微信朋友圈中就被分享了1万多次!网络转载无数,可见人们对新趋势之重视。
其实,从那个时刻开始,《罗辑思维》的创办者们就已经站在了一个战略分水岭上:继续做大自媒体,还是从自媒体升级成为社群商业?如果能够真正从“魅力人格体”成长为拥有200多万会员的超级社群,以C2B方式反打电商,未来不可限量。
然而,面对过去、面对未来,大家各有想法。如果选择走老路,那么魅力人格的承载者难免感到潜在价值被遏制;而如果升级,那么对原有运营者的能力和心态必然将带来巨大挑战。至此,分手已不可避免。其实双方已经谈判一段时间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知情。
隔空微博,点到为止
5月17日晚上消息爆出,圈内哗然,连我都接到了十几次问询。与这3人都交情匪浅,细节不便透露。原文照录双方隔空喊话的微博如下,自己体会:
几个小时后的5月18日凌晨3点多,申音连发2条微博:
“谢谢大家关心,罗辑思维是我和罗老师共同创建的独立新媒公司其中一个项目,因为大家支持团队努力,仅一年半就有200万微信用户,视频也有过亿人次观看。由于对未来发展方向各有想法,罗老师有意独自运营这个项目,诸多事宜我们仍在一一协商,一切都会以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为重,一切都会有礼有信有量。
我们对于内容产业的未来仍然充满期待,我们坚信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有趣有料的人脱颖而出,我们还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只要初心没有改变,一切玩法可以重来,这场十年的互联网实验现在才刚刚展开。对罗辑思维也对自己说一句:好好做,莫着急。”
5月18日上午8:59,想是早晨看到消息,罗振宇只发了1条微博:
“当时张伟平和张艺谋闹分家,还在想张艺谋为什么一言不发。时过境迁才发现,手艺人还是拿手艺说话。其他都是扯。张导牛逼。————看电影《归来》有感。”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字里行间,点到为止。无论罗振宇抑或申音,都是体面人,知道如何给自己、也给对方保存体面。但核心意思,围观群众基本都懂了。
工业化思维下的治理模式之殇
不少人在分析“罗申分手”事件,但到目前为止,搞清楚这三个基本关系的人还没有:NTA与独立新媒的关系,独立新媒与《罗辑思维》的关系,罗申问题不可调和的本质。
事实上,NTA是申音创办的从事社会化媒体公关的公司,生意一直不错,但与《罗辑思维》没有直接关系。而独立新媒是其后申音与罗振宇合作创办的自媒体运营公司,除了罗辑思维,还曾经尝试运作《凯子曰》及其他自媒体,当然最成功的是《罗辑思维》这个项目。
独立新媒刚成立时,我当面和申音说你们这是“类经纪人模式”,申音说“你一句话就说破了”。罗振宇与申音的合作,本来就像明星和经纪人的合作。在这个生意中,核心是明星、是承载“魅力人格”的那个人,粉丝追随的自然也是他。就像李宇春、黄晓明一样,粉丝追的不是经纪公司,是偶像。
这种模式下,传统工业时代的股份比例只是一个表象,真正强势的是明星。站在冷酷的商业角度看,谁影响用户,谁影响势能,资本跟谁走。但问题是,在当前《公司法》的条款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状态中,都还是必须以股份比例作为最终的权力分配和利益分配依据的,这就造成了实际上的价值倒置——价值在明星身上,而股权在经纪公司手里。
所以,只要罗振宇希望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只要合作模式采取的是传统经纪人模式,走到今天这个结局是必然的。这其实是一个知识型的创新公司在公司治理上遇到的新课题:业务是互联网的创新业务,治理却是工业模式的治理;业务的特征是风险偏好、拥抱不确定性,治理的偏好却是风控偏好、追求高度确定性;随着模式的变化,价值不断的在不同主体间转移,但股权的调整和股东的心态却难以适应。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战略抉择,必然火星撞地球。
往后一想,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王凯的《凯子曰》先后离去,对申音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痛定思痛,反思模式,重新开发新产品,才是真正的放下。
《罗辑思维》向何处去?
透露一下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今后《罗辑思维》的几个硬信息:
《罗辑思维》品牌、用户及相关权益会归入到一个新公司,彻底从自媒体运营转型为社群平台商业的定位。罗振宇将是大股东,吴声据说还是总顾问,同时会引入商业经验丰富的其他股东。
《罗辑思维》将进行重大产品升级,推出子产品“罗辑实验”,具体细节非常颠覆、好玩。到时出来了,参与感受下就明白了。
某互联网巨头将和《罗辑思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说也是几家巨头争抢,最后给出了“极其优惠的条件”,当然不是作为自媒体、自视频,而是作为战略级新业务。
所以,很多人认为经过此次分手,《罗辑思维》估值会走低,在这里斗胆打个赌:我认为不出半年,《罗辑思维》的估值一定会在1亿人民币以上,并且能被实际注资验证。不服来赌,倘若我输,我在雕爷牛腩包场一次请吃顶级套餐。
之所以这么敢赌,是因为一个判断项目的常识:VC、巨头、广告主看重的,除了200多万忠实用户,更重要的是这个社群具有的高黏性,及由此带来的强劲势能。这个势能的秘密就是2个字:连接。
自媒体如何讲出大故事
这个最先锋的互联网趋势社群,一不小心也成为了自媒体商业升级的标准样本。
因为以前自媒体的商业化往往停留在“自商业”这个层面:靠魅力人格体做做力所能及的周边生意,说到底还是玩自己。
但罗辑思维将要走的路,非身处风口者很难理解——我判断会是一个“势能生意”,这也是当今互联网生意模式的核心,更是投资者最看重的决策依据——所谓“势能”模式,就是魅力人格并不变现,而是拉动社群形成和壮大,当社群规模超过群体智慧的临界点之后,社群本身会进入自组织、自运行的状态中。说白了,“势能”这种资产与以往所有资产都不同,越用越有价值,消耗就是积累。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就说明你并不真正相信互联网的力量。
这样的模式,对创始人,对用户,对VC,对利益相关者,对围观者,对合作伙伴都是考验。考验的是格局、胸怀、胆量和商业智慧。这的确是一场为期十年的互联网趋势实验,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具有增量思维的“微生态”,生态系统天然多赢。
互联网公司中,核心产品经理、技术人员的待遇超过不少高管早已不稀奇。因为互联网充分认识到了“产品”的价值,其它人说穿了都是围绕产品提供服务而已,处于次优先级。
这一次《罗辑思维》分手,再一次昭示:互联网时代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而不是传统工业社会的权利分配。谁有牛人、谁有牛产品,谁才有话语权。
对所有自媒体、自商业的人来说,罗辑思维之所以能够讲一个远远超越自商业的大故事,是因为产生的“连接”价值更大。互联网对人的价值,是自由人和自由人的连接。作为连接的枢纽,接口的可能性越多,越有价值。
这和张小龙对微信的定位何其相似?
结束语:
这是一个互联网领域“明星换了经纪人”的故事,更是一场从自媒体出发、最后蜕变为社群商业的大冒险、大实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申音来说,放下过去,寻找下一个新产品。对罗振宇来说,《罗辑思维》会更凶猛地往前跑!大家都翻篇了,向前走,不必回头。
对围观者来说,我们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超级连接”。


罗振宇:“罗辑思维”的商业未来
编者按:10月26日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罗辑思维”主讲人,应邀到中欧校友读书会演讲,就互联网带来的商业震荡,提出独到看法。红枫书叶获得授权,发表如下。因为无法和各位同学确认,所以略去提问的名字。感谢中欧EMBA校友牛永杰同学整理。嘉宾:罗振宇(“罗辑思维”主讲人)主持:潘乐群(中欧EMBA校友)时间:10月26日晚上8点(周六)地点:中欧校友读书会(老群)嘉宾简介: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1973年1月生,安徽芜湖人,摩羯座。90级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本科,94级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04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历任CCTV:《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制片人。媒体的未来,罗振宇认为互联网必然给对媒体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由于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受众人群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传统大众传播将越来越难以奏效。未来的传媒将不再以信息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魅力人格体将是新媒体时代最关键的传播节点。受众在被细分之后,会基于兴趣和对不同自媒体人的喜爱,而发生分化与重组,最终形成一个个高粘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组织。与大众传播下的规模经济模式不同,未来社群组织的生存将遵循范围经济的逻辑。讲座内容:各位好,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聊一聊逻辑思维这十个多月来的实验,我们都想干什么以及对未来互联网的思考。我个人从08年离开央视起就有了一个梦想,想做一个一个人的媒体,相关的筹备思考计划方案花了5年时间。自媒体如果只看到一个人,这是误会,它需要一个很强大的运营团队。在去年我也找到合作伙伴,他来负责运营,我来负责内容的提供。我常用“他是妈咪,我是小姐”来形容我们的合作关系。逻辑思维是我们兄弟俩约定的一个长达十年的互联网实验,我们认为在第一个阶段可能大家看到它媒体的性质,但它逻辑一旦展开就是另外一些东西。我们要达成三个逻辑也就是三个实验目标:一、完成媒体重心从内容向人格体转化,二、媒体渠道从发性传播向社群整合转化,三、实验能否展开商业逻辑,因为我们也有一个判断,在未来的商业时代,不再是围绕整个商品产品服务的生产者,而是围绕社群围绕人的需求来构成,所以媒体性和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可能会创出一条产业化的新路。我先说第一个逻辑,未来的媒体,内容会不会变得不重要。现在很多媒体都在转型,喊内容为王,在传统媒体的感受中新媒体对他们发行渠道产生主要冲击,所以传统的纸面和电波传播渠道已不再有优势,不管是新媒体和互联网,大家都有获取优质内容的需求,那这样一来传统媒体还能活下去,而我们的第一个判断就是这个时代对内容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就像很多年前西方一个搞营销人讲的名言:人们并不是需要钻孔机,只是需要墙上有一个孔。所以西方营销界萌发的思想:未来产品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务。这个判断的背后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东西:在功利化的社会,它创造了一个由中介物主导的市场,什么东西它都把它课题化,其实内容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书信。一个人他写给当事的每个人或者一群人,从司马迁的两篇著作当中就可以看时空的跨越。《报任安书》是写给同时代的人,而《史记》是写给后世的书,所以内容的本质都是书信,而书信的本质就是交流。它关系当中的一种生动的构建物。但工业时代知识的传播、人和人的交流不得不依赖大规模的复制的大众传媒工具和载体,所以让工具本身脱离了主体性成为独立的社会存在,这就是大众传媒现在依赖的内容。但互联网时代也许会把课题化的存在打回到原型,就是回到交流本身,有人说互联网太浅薄了因为众声喧哗这样就没有深刻的内容,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个道理是不对的,在互联网时代任何新闻报道人们所获得的的那种深刻性其实是非常只不过这种深刻性不是由某一个精英像黑格尔、康德这样的人来提供,而是所有人在众声喧哗中共同构建一种深刻性。这就是传媒内容回归到交流、关系、众声喧哗的共振的原型的过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判断内容将会解体,内容的载体将会转化为人格,人格将会再次崛起成为一个引导未来媒体的枢纽。其实就在现在的传统媒体里面,大家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原来一本杂志的重心是封面报道,是由编辑部共同打理构建而现在专栏文章变得越来越重要性。就像纽约时报,邮报等等。它都是靠人的崛起来重新获得媒体的生命。所以我从来不认为自媒体是一个组织外的现象,而是脱离了内容的现象,是人格的觉醒,而不是一个人脱离了组织自己做媒体。其实在美国电视这个现象已经存在好几十年了,都不是具体的栏目而是某某人。只不过中国的传媒市场中这个现象被严格的内容管制所遮盖,一批传媒者跑到组织外构建自己的媒体性,大家就以为这是自媒体,我觉得这是一个对媒体规律的误读。互联网真正起到媒体组织样式,而不是内容本身。内容不重要不是意味着可以没有内容,而是围绕一个一个的人格体重新构建起来,内容反而成为附属物。我觉得这个在微博上面就重新演绎了一遍。在微博上真正得到关注的人,而不是人的信息,比方说他是大v,实际上他也许没有生产过什么内容,但以他为枢纽带动起来的话题,那是非常可观的,你也不能说它不深刻。所以我们想做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我们能不能不从内容角度入手,而是做一个人出来,这个人其实是一个虚拟人格,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仅是一个虚建起来的人格体,这样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媒体样式,比方说每天的微信语音、每天的文章、一周一次的视频,包括未来要做的一些线下活动,出版等。它就构成了围绕一个人来进行,所有内容都附属在一个人身上。有人在说微博式微以后,下一个媒体是什么?下一个热潮的互联网运动是什么?我的判断是超级微博,围绕人格体构建起来的全新生态。第二点实验,实际是我们基于未来互联网的判断,整个社会像星系一样,在宇宙大爆炸过程中整个社会进入社群化阶段。原来前200年工业化时代构建起来的生态正在瓦解,人和人进入充分的社群化,彼此之间互不关心也互不关注、,比如说在座各位对9158新浪热线上不太了解,实际上每天晚上都会数百万人有很多人集中在一个虚拟的房间内听女孩唱歌,这个乐趣我们也看不懂,但是它的确客观存在。在现在社会当中,因为媒体样式的多发,不同社群人之间共享的信息完全没法沟通,比如说爱养猫的人和爱养狗的人、看天天向上和看浙江卫视好声音,大家都没法沟通,他们共享的价值观信息氛围完全不同,这个现象只是刚开始,在未来会越演越烈。很多不同社区的人你关注他的微博,你会发现跟他完全不是同一个世界,这可能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人和人分成不同的群落,这和工业社会构建起来的得有一个中心一个主意,大家都在仰望精英、仰望金字塔的顶端,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境况。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构想了一种媒体样式,就是只为一部分人服务,只做自己的社群,再设群内充分完成媒体多样化。一旦构成一个社群,它就不仅是媒体一件事情。很多公知所讲的公民自治等,我们就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互联网实验,像万科做了一个公益项目:让每一位员工出10元做大病保险医疗基金。实际上未来逻辑思维的十万会员也可以做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做不做,这个社会都在这样分化,比方说家庭教会它们都吸引了大量的人群,那个带动起来的社会热情是可怕的。我们一直思考这样的现象,就是每一个人都试图脱离在工业社会获得的固定的社会角色,重新找到自己的社群。就像我们这500人的社群里,其实在原来的社会结构当中各有身份,但是都渴望汇入到一种全新的根据兴趣结合起来的新社群里面,这是这个时代上上下下每一个人都有的需求。所以这个时代再去思考商业,像可口可乐这样的梦想就可以揭开了。那是一个只要你有好的商品,有足够好的营销,理论上就可以卖到世界各地,这样的商业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2013年有两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件赵本山退休,意味着一位全民认识的明星退休了;第二个史玉柱退休,像脑白金这样或许大家不用但都知道的商品,或许也一去不复返了。再结合刚才所讲的“人格化”,在互联网理论界段永朝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在未来的商业时代会回归到万物有灵的时代,在工业时代东西就是东西每一样东西都回归到原样。但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回归到万物有灵,比如说这是我从丽江买回来的东西,这是我男朋友送的东西,这是某个大师亲笔签名限量版包包,这都是一种企图构建超时空和其他人格体一种的联系。未来的商品可能议价能力都来自超时空连接的感应和想象。在社群社会里,这个还刚开始:苹果以乔布斯人格构成的果粉社群,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成功的社群,像小米雷军的米粉。所以很多来自工业时代的人看不懂,认为他们都是数据作假,但事实上他们真的是有这个力量。第三个,实际上也是我们的一个判断,就是未来的媒体性和产业链之间将是纵向整合,而不是工业社会的横向整合。所谓横向整合就是产业链是独立发展,但是他们面向消费者和公众时,缺乏推广和营销的工具,在工业社会里就扎进了擎天柱就是媒体产业,媒体产业负责吸引注意力,这样所有产业链就形成了以媒体产业为核心,购买广告、软文等形成注意力的获得,在未来这种方式也许会解体,而变成纵向的整合。所谓纵向整合就是每个媒体独自拥有自己的媒体性,比方说苹果,它就是一个大片公司,你去看苹果所有的新闻,它们本身并不知道,它们只是对生产内容的发布进行策划,在苹果之前没有一家制造业公司在产品上市前是对产品保密的,其实就是跟电影发行一样,在某个角度而言苹果是媒体公司。在中国像潘石屹的SOHO,他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媒体曝光度,而这种曝光度并不需要汇报,为他节省了大批的广告费,媒体人从来也挣不着潘石屹的钱。这种现象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又比如说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到现在什么都还没有,但他本身就已经很有名气,只需要做出自己的产业链就可以形成商业器官。小规模的就太多了,很多淘宝上做得好的店铺,其实都是自导自演的带有自媒体性质的店铺,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淘宝店的苦恼-卖流量,真正在淘宝上做得好的都是靠自己就能够构建媒体性获取注意力的淘宝店,最典型的是老榕在微博上卖玉石、卖大枣的实验。现在回头看的马云所讲小而美,小是因为独特的社群化美是因为它有足够的内容的原发性。所以工业时代构建起来的传媒和其他产业的横向协作关系也许就会纷纷解体。这才可以得出我讲过的:未来没有粉丝的品牌都会死,没有未来。原因就是如果你还要靠其他媒体获得营销渠道和注意力的话,且不说这些媒体正在变得苍白无力,你的利润也会被越来越贵的注意力成本而吃掉,那么你的产业、企业是没有未来的。那逻辑思维未来不仅会推出的衍生品,社群自己的产业;比如说未来可能会推出月饼,组建社群内的人来做,大家一起协作做出月饼,不仅在社群内销售也在社群外销售,这是一件很欢乐的事情。第二个方面,逻辑思维已经构建了媒体性的社群能力,我们可以和其他缺乏这种媒体性质的产业进行协作。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上能够协同,那我们可以协作,像这次就是我们逻辑思维发的福利“罗利”,其实就是我们这一方面的一个小小的试探。我们第一个赞助商是乐视,我觉得他们很聪明,一下子就听懂了我们想干什么,给了我们几十台大电视让我们在社群内发。但是它获取了注意力、相关的品牌联想度以及公关的心态,只是给我们社群发东西就可以了。未来我们也会逐渐做一些尝试,让向其他产业链去伸展,形成更大的声势和共振。问答环节:问:怎么避免只看到自己的圈子?人与人之间是否会缺乏沟通的基本背景?文化共识怎么解决?我觉得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小功能体的构建,人和人之间打死不相往来的社群一旦建成以后,他不需要和别人共享社会资源。这是互联网时代解决的一个问题,工业时代之所以要共享是因为资源稀缺,但是互联网时代公共品、生产已经不依赖一个中心,但是公共对话的背景是否还需要,我很怀疑。第二点也不用担心,因为互联网的小共同体它不是固定的,不是传统社会。经常有一些人是跨圈子的,活跃分子就会成为群和群之间联系的管道,越是能够活跃在多个社群的人,他的价值就越大,他就能够完成群和群之间的对话。问:苹果、小米,为何不能看成新的社群,只不过超级巨大?他们和可口可乐有何区别?当然有区别,苹果是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它处于跨界的状态,但它最鲜明的特征是有果粉。但你看不惯,有很多人就坚决不用苹果,也不共享它的文化。小米现象就更突出,它是一个独特的粉丝群,它不可能覆盖所有人,变成市场占有率、二八定律等。所以我近来一直在谈市场占有率在未来有可能会瓦解未来你只需要拥有自己的社群,不需要市场占有率,这个在经济学上叫范围经济,也就是说喜欢它的人只是一部分一个年龄段,他们并不尝试向所有年龄段所有人群获取他们的顾客。相反,一个媒体性进行多品种的开发,就是这些企业成长的维度。比方说hellokitty,它的成长主要是看它授权了多少种产品,喜欢它的人就会从书包、信用卡等都用它,它的成长性是在这里,它并不强求更多的人喜欢hellokitty。问:媒体的纵向整合,怎么理解专业分工的细化仍在持续?在纵向整合中持续吗?互联网时代的分工细化不是以人为单位的,也不是以产业为单位的,而是以每一个人的每一秒时间为单位的分工。传媒性在工业时代不得已的的分工,它是一个特别奇怪的产业,有一句话说传媒业是工业时代的一个幸运。我采访过迅雷的老板,他说广告是一个特别奇怪的模式,我问他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了吗?他说没有,现在只有一些广告这个不算,因为你想如果客户下载,你是想让它下载时间长好还是短好,如果短就没有广告,如果长它的广告效益是最有价值,所以它是以消耗自己的势能为代价来获取经营收益。比方说新浪,首页不可能弹出一万个广告,它必须去权衡我积攒的内容带来的价值用多少广告把这种好感度、阅读体验给消化、释放,它要找一个艰难的均衡点,所以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一旦进入了广告模型就长不大了,因为它永远需要去均衡势能的增长和消减之间的均衡点,所以它是一个很特别的产业,而这个特别在互联网时代会被消融掉。问:很深刻,估计产品比如服装行业大规模的人格化会多久时间?我觉得中国社会很难讲,因为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和这一代人的观念改变是不同步的。有一部分人永远停留在工业社会,这个逻辑也是永远存在,对于底层不太富裕的人来说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改变。就拿服装产业来说留在这个层面的企业利润会越来越稀薄,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合适的方法,只能不断买流量也就变得越来越苦。而真正能够成长起来的企业肯定居于最上层的,可以通过社群、价值观重新整合起来的人群,那个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以我觉得很多情况都是这样,一种新逻辑的引入,并非与传统逻辑对抗。像深圳当年,小平同志在南海画个圈它就起来了,它其实没有那么大,但很多生活在深圳的人都能感知到这种力量,生活在传统体系的营收各方面都会下滑,需要按照新的方式尝试组织起来,有的地方它永远也组织不起来它就变得贫穷落后。产业发展的规律也许也是这样,当互联网崛起以后,传统产业即拿不到人才,也拿不到资金,倒不说它没价值,只是会变得特别苦力,这个产业就会成为一个没落产业。问:品牌化VS人格化,这个怎么理解?工业时代,需要品牌文化,但是互联网时代,是人格化,为何这种品牌不能形成社区?非得人格才可以?我不觉得人格化一定需要一个人,所以我创造一个词“魅力人格体”,它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人的组合,也可能不是人,比如hellokitty。它甚至可能连这些都不是,但它只是一种区划需要有深刻的人格感知趣味,就像尚海琦形成的买手的独特的眼光,这就是人格化的东西。所以人格化并不一定是人化。问:移动互联网公司都在追求海量用户,用户群扩大了社区属性也就变弱了,或者给了其他更强社区属性对手以机会,如何平衡这矛盾?比如微信,小米都在追求海量用户。我不觉得微信会被淘汰,因为这不符合互联网时代产品的衍生规律。我说两点,第一点,在过去十几年里互联网其实都是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立的时代,比如阿里巴巴负责提供电商,百度提供搜索,腾讯提供沟通,但基础设施一旦建成之后,它立即会变成不赚钱,只有在基础设施之上跑的产业才会迎来新的机会。比如铁路公司建成铁路后就不挣钱了,只有那些运输公司挣钱。微信的情况也会类似,不会有东西打败,但会有人在微信当中形成出新的生态,就像淘宝出来的韩都衣舍、美丽说。微信本身就作为APP存在智能手机上,很多APP已经死掉了,但未来有可能会有一个更大的黑洞累计,有新的东西出现。我的感觉是微信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在未来会作为科技力量退居幕后,大家都在用却感知不到它的存在问:想在细听听您认为媒体行业会解体的原因?您觉得这个趋势会在什么时候变的很明显?我不认为媒体会解体,媒体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未来每个行业都需要媒体,没有媒体就没有粉丝,没有粉丝就没有社群,没有社群这个产业就会死。真正解体的是媒体的组织样式,像报纸、电视台等,一次革命不是任何价值的革命,只是价值样式的革命。互联网会让媒体的组织样式变得没有价值,而组织内的人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湖南卫视的汪涵,他的个人价值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湖南卫视需要用组织的变形追上汪涵价值的成长,这一点又恰恰是非常难的。因为工业时代的组织就是在追求去掉人的重要性,所以我上次大放厥词说中欧管理的课程都可以不用上了,因为它们所有任务目标就是去掉人。管理的目标就是不依赖任何一个人,把零碎的肉身打造成一个强悍的机械体。传统媒体组织也试图这样做,而且它们存在的本能就是否定个人价值,比如说央视到现在还制止走毯走穴,很多主持人就得离开,现在很多优秀的节目现在也已经独立制作,因为互联网能给他们机会和空间。所以媒体组织会越来越没落,而这不是媒体的没落。讲得在具体一点,就像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时代,如果我们预言农耕社会一定会没落,它讲的是两个意思,并非说人类不需要种粮食,而是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会变化,第二个有的人并不排斥继续农耕时代,但它不再构成农作物的主要生产来源。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传统媒体组织一定会死,这一点没有任何悬念,但是小型的组织或者靠财政转移支付也会存在,但已经不是主流的了。问:我对社群的内部互助、资源互通的做法,很感兴趣。可以说得再具体点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我只想强调两点。一、社群内部的互动,它一定要脱离中心化控制的思维,就像KK所写的《失控》,所以逻辑思维如果真到了十万人会员,我们不可能用中心控制来管理,只可能从底层来组织形成互动方式,我们只能提供一些标准和引导,以及发布资源的一些投入这是一个方面。二,社群内部的互助实际上各种方向皆可。比方说大家一起做月饼,又如想换工作、看牙等,你都可以在群内发布,我们来对接人为你提供帮助和服务,这种互动实际上会变得特别热烈,因为它不是一个营销的策略。当所有人基于社群的价值观而提供帮助会变得更加可信。其实我认为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没有前途,因为它想通过算法把陌生的信息抓取起来形成新的社会信任系统,这很难。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人和人的交流,未来的商业社会实际上是有信任链和推荐链构成,而不是由伤害链。问:目前罗辑思维有多少会员?目前我们第一次只试着招了6000个会员,后面会有2万个,什么时候招满现在不敢说。因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时怎么甄别大家的价值观的共同性,我们刚开始用的手法比较粗糙,就是你愿不愿意在我没有任何承诺前提下交费,用两百块钱的门槛设定,是因为我们认为两百块钱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手扔掉的,我们就是通过这把真正喜欢愿意资助这样事业的人识别出来,用两百块这个非常粗糙的门槛来识别。问:会员的组织从底层做起,如何交流?微信公众平台是一对多的形式,是回到微信群吗?是否有志愿者?对,从底层做起。实际上现在已经从各地自发开始了,方式不一,有露营、饭局等等,像美国纽约、洛杉矶、伦敦、长沙等各地都有。官方以后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具有引导性。比方说打算在11月底策划你所在城市策划案,官方会给予各种小型支持,做得最好的评比前十名,赞助机票、吃饭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引导。我觉得大家过度重视微信这个平台,微信不重要,它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很多人都不通过此联络。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工具比如说来往、易信,你觉得合适就可以在哪儿。传统时代最重视的渠道现在已经变得不重要,大家以最方便的方式获得沟通就可以了。问:传统产业的特征之一是大生产的成本控制,罗兄,我的问题是,针对自媒体的"纵向整合"而忽略了市场占有率,即成本因素,这点怎么理解?成本因素、追逐规模化控制成本,这是工业时代的基本逻辑,这个逻辑在未来也会存在。但是你必须考虑到一个变量--自动化生产在未来几十年将会狂飙突进,如果你考虑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机器人加上3D打印机的生产、这种成本控制、规模将不再是问题。举例:原来出版社规模就很重要,一本书如果你印不到6000本,出版社就亏了。但在数码打印时代,对每一张纸的成本是没有影响的,它是用数据驱动的工业,所以规模化不能减低它的成本,工业时代的中心化逻辑就会解体。问:“魅力人格体”这个词挺有意思,除了传媒,品牌运营(比如服装)是否有遵循这个趋势,而那些来自于工业时代的传统品牌该如何应对?其实服装业和传媒业是一样的,一方面出现了大量自媒体,比如说设计师品牌。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已经不在外面买衣服,他们在自己的圈子里有自己认同的设计师,而这些设计师靠社群内的人已经可以养活自己,这些现象在家具业也很普遍。传统品牌其实很简单,要么你就死,要么你就成为那些设计师的运营平台。因为你还有平台优势,可以在平台优势内做自己的品牌。就像湖南卫视把自己的大品牌变成一个个工作室。问:我觉得,按照你说的,现在如果CEO不高调,兼职做不了好的企业。想想Tesla到苹果,到小米。是不是这个问题?我倒不是这么认为,如果企业领导人能够得到抛头露面成为魅力人格体的核心,这当然可以减低很多成本。但是很多领导人可能用很创意的方式,比如华为的任正非也不在媒体上花多少工夫,但他用很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媒体的关注。还有一些公司像hellokitty,他们制造一个虚拟东西,用体系化运营一个虚拟的人格体。但有一个核心人格具体的人它只是降低了成本,并不意味着其他。问:关于知识社群的组织,您现在有没有找到什么比较好用的互联网社群协同工具?比如说,通过一组什么样的互联网社群协同,才能相对地平衡浅阅读和深阅读?关于协同工具的问题,我们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目前来说只有微信是最好的。但也要考虑政治因素,目前中国不允许有大规模的社群工具,只能等并在等的过程中试着用,而且我还有一个观点:不要依赖任何独特的渠道,这不重要。将来我们运营团队上来以后,像豆瓣小组、知乎小组、人人网小组等都可以运营起来,你愿意用哪个渠道沟通就用哪个,我们不会自缚。问:如果以后的趋势都是自媒体了,那信息搜寻的成本又大大增加了,那第三方导航的需求又增加了,那不是又回到了一个大循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免费开放而且强大的。不需要搜寻,因为信息过载是工业化时代人的过渡阶段的苦恼,因为他总是想要全部信息,所以认为自媒体众声喧哗。而在未来时代是不会有这种烦恼,你去看初中生没有这个烦恼,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搭理新闻联播、南方周末,他们有自己的明星、媒体和自己喜欢的核心人格,他们没有这个烦恼。只有工业时代的人,因为他长期需要了解世界这样一种虚幻的掌握全局的中心化世界观,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是很悲催的,注定要生活在信息过载里。建议大家到百度第一大吧魔兽吧看看,那里的人在关心什么,如果你不关心的话有的话题你根本就看不懂,但这并不重要,那里已经有数百万人。问:目前罗辑思维有数万会员的基础,不用担心流失率问题,但群体的关注度变化,怎么去评估的?如何保持这本身就是一个工业时代的问题,因为它基于控制,基于长期均衡稳定。实际上这些烦恼在未来互联网时代都不必要有,可能有的人成长了、世界观变化,那你就结束你的关注。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不需要营销,也不需要控制。你就站在那儿自然就有人会被吸引。很多人说自媒体不会干,但你想连罗玉凤都会干,咱们还能不会吗?只不过你不需要向全部人广播,你只需要结成一个喜欢你的社群,然后尊重它的流动性就可以了,这是心态上的一个基点。问:关于魅力人格体的魅力如何长期保持,以及它在这个社群里的作用,能聊聊吗?至于社群的作用,我觉得它其实就是一个大家认识的人,在一个特定时期起到粘结剂的作用。在百度上第二大贴吧--李毅吧,屌丝这个词就是从这里发源而来,李毅不过就是一个足球员,也谈不上有多崇拜,只是一个供起来的文化符号,谈到大家都在里面混过而已。就像饭桌上我们都是带雷达手表,就会相视一笑,价值观品类雷同便于交流而已。它既不是领导,也不是精神领袖,什么都不是。所以理解互联网的未来,我觉得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就是麦克卢汉说的部落化时代,即回到印度状态:一个国家表面上是在一起享有国家,实际上各有各的语言和文化,谁也不关心谁。因此未来互联网可参考印度状态。问:“工业时代”这个定义准确吗?应该有更好的定义吧!问:1、罗辑思维自媒体,不能离开罗振宇?哪天罗胖不高兴告假了,社群还能稳定存在么?2、小米和苹果社群都基于一个核心产品而聚起来,罗辑思维靠什么,在将来开展各种试验时,脑残粉还不离不弃?刚才这两个问题其实也是工业化时代控制的问题,放弃控制吧。工业社会是把身份社会变成契约社会,而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是把契约法则变成了自然法则,就像现在大自然的物种生长老死重生,这种天然的命运不必躲,你活过你精彩过就可以了。只有工业社会因为它是把个体灵性去掉,凭借整体,追求一个长期的目标,在未来是一个很可笑的目标。所以在这个生态里大家不必担心罗胖死了或离开逻辑思维会怎么样,即使罗胖死去,但剩下的思考的路径等东西有人会继续,而且我们这一代人不是互联网人,只是移民,移民所做的就是开拓,不负责长治久安永续经营,这些都是妄念。问:我们读书会的公号“红枫书叶”上,有粉丝说,他是您的会员,但是,他觉得这可能只是一次追星。追星是很容易过气的。你怎么看?我觉得不仅是追星,因为加入逻辑思维至少在这个群内的人,你可能连自己都没意识到是自己闻着一种气味,凭着这种气味去重新进入另外一个社群的冲动。只不过我们现在的运营做的不好,但在未来我们会做,大家渐渐会知道我们想做的是什么。问:有一个歌手,以前对粉丝提出的问题,他经常说: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悟出来,回答已经提过的问题,是因为又出现了新粉丝。作为自媒体,您怎么看待这种传播现象?为什么只有工业时代才会信息过剩?歌手也是工业时代的歌手,他的心中有一个假定:解决问题。解决完了最好就是固化下来,但在未来是不存在,你就是在生长,每天阳光、水土、食物从哪儿来,你都要和粉丝沟通,和社群内的人沟通,这是生物的常态,不存在问题的终极解决问题。工业时代的信息过剩,因为它是一个中心化时代,从18世纪初人类为什么建立现在教育体系,因为知识的产量太大了,所以必须通过教育分科要用这种体系才能完成知识存量传承下来。但是未来这种存量太大,大到用这种分类方法也解决不了,就会出现滚出高考,你只需要学习你感兴趣的知识,所以未来中心会被信息过载压垮,重新回到分散的只是社群。问:像提供信息的通讯社会消失?比如新华社,bloomberg。。。。当然会,通讯社绝没有未来,因为业余的人可以扮演专业的角色。问:在未来部落社会中,财富会怎么流动?阿里公司内部的探索已经到了这种前端,可能未来连货币都不存在,其实经济活动说到本质就是人和人的互相服务,那是不是一定要靠所有中心化的货币来流动?未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服务,比如说所有中心化的财富象征如银行都会解体,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问:您当初起动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至今有变化吗?我们这个实验没有最终稿的目的,就像大自然生物物种,就是生存,把自己的光辉照耀出去就可以了。如果说有目的就是第一必须在商业上让这件事做成,给所有媒体人趟一条路,让后来者带着更原生互联网心态进入。当然这一定要在商业上走通,因为挣不到钱这条路就不算通。(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9226.html

更多阅读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美

《屠场》:瞄准公众的心,却打中了人们的胃

删减版发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12年5月号《屠场》:瞄准公众的心,却打中了人们的胃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俺最喜欢他了,因为有些匪气。 1那位据说早餐一口气吃12个鸡蛋都不当一回事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怎么变成素食者的

转载 十大禁播电影《苹果》影评:迷失的不仅仅是北京图

原文地址:十大禁播电影《苹果》影评:迷失的不仅仅是北京(图)作者: 天涯二岩电影《苹果》剧照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剧情艺术电影。我一直没有把此片当成风月片看待,如果真的按分级来划分的话,加上不删减版的顶多也就是五级。但如果真这样想

《永垂不朽》:最奇特的一部经典电影

《永垂不朽》:最奇特的一部经典电影——张爱峰  最近一直在看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多电影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历史题材的《辛德勒名单》《角斗士》《宾虚》《勇敢的心》确实给了很强的震撼,现实题材的《芝加哥》《公寓春光》《

声明:《罗振宇《逻辑思维》风趣谈吐中的思维启发“身边的读书人”“死磕 死磕》为网友豞茇上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