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学小笔记——非洲各民族 人种学研究者剖析

黑人,即黑色人种,又称尼格罗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赤道人种,是人类分类学说里的一种人种。现今黑人大多聚居于【非洲和美洲(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与美拉尼西亚居民也是黑人)】。在中世纪时期和中世纪以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在摩洛哥也有他们)。因为欧洲国家的帝国主义和重商主义,大批量的黑人被迫作为奴隶送于【南美洲和北美洲,葡萄牙】。而在【美拉尼西亚与东南亚】的【矮黑人】也是黑人。

【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宽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横径较大,凸唇,口宽度大,唇厚,胡子和体毛较少。】

黑人的种族,主要有苏丹尼格罗人、班图尼格罗人(两者占黑色非洲人口的绝大部份)、科伊桑尼格罗人、库希特尼格罗人(属于黑人与地中海人种混血种族)等、含米特人种与衣索比亚人种)。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种的闪族、含族,以及黑种的黑族和苏丹黑人、班图黑人为主。不过由于文化发展迟缓,知识程度普遍低落。

【埃及人】是由【地中海人种和北非人】组成的一个【阿拉伯人为主】的混合族群。虽然名义上系埃及人,但实际上基因成分中多为古时的【阿拉伯人移民后代】,在文化及血统同上古埃及人并无多大关系。但其中的科普特人则保留了较多古埃及人的文化特点和血统,他们号称“古埃及人后裔”。

【科普特人】(意为“埃及的基督教徒”)指埃及的基督徒,是当代埃及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是在公元一世纪时皈依基督教的【古埃及人的后裔】。目前,在埃及的科普特人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族群】,其人口约占埃及超过8千万总人口的10–15%。

“科普特”一词源于阿拉伯语qub?i,该词在古典阿拉伯语中曾是所有埃及人的代称,但随着大部分埃及居民皈依伊斯兰教,该词也发生语意变化,现在是专指埃及的基督徒。

现在,大多数科普特人使用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但在宗教仪式中仍使用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属闪含语系古埃及语-科普特语族。他们全都信仰基督教,并保持着古埃及人固有的文化特色。科普特人从中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开始,便一直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许多古埃及人后裔顶住了穆斯林的强大压迫并仍然坚守基督教信仰,才有了如今埃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特人群体。

现代科普特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最有名的科普特人士是布特罗斯-加利,他曾担任了联合国秘书长。但近些年来,由于埃及不断出现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和教派袭击,大量科普特人开始移民海外。尤其是世俗派的穆巴拉克下台以后,科普特人在埃及国内的情况更令人担忧了。

【索马里人】为“非洲之角”之一人种,他们主要讲索马里语(属于亚非语系下的库希特语族)。索马里人大约有一千五百至一千七百万人,主要住在索马里(超过九百万人)、埃塞俄比亚(四百六十万人)、肯尼亚东北部(一百万人)、也门(将近一百万)、吉布提(三十五万人),另外有许多人因为索马里内战关系而疏散前往中东、北美和欧洲。

他们可分为【游牧与务农】两种。他们是【埃塞俄比亚当地土著与阿拉伯人混血,属地中海人种。】

【图西族】是中部非洲的卢旺达和布隆迪三大土著族群之一,另两族是胡图族和特瓦族。比利时和德国殖民时期,外来殖民者选择【肤色较浅、鼻梁较高】的人群作为统治阶级,称为图西族。

他们被认为是【地中海人种】,来自青尼罗河源头。图西族与一些非洲民族(埃及人,努比亚人,埃塞俄比亚人,奥罗莫人,索马里人、富拉尼人,马塞人)被认为是【含的后人】。

【努比亚人】是起源于苏丹北部和埃及南部的一个民族,现主要居住在北非和东非的苏丹与埃及。

苏丹的努比亚人语言主要是努比亚语,各地族群之间又使用不同的努比亚方言。1996年估计当时共有170万人说努比亚语。

依照埃及人的描述;努比亚人【皮肤很深,头发卷曲】或者编著发辫,通常戴着环状耳环。

古代的努比亚人在非洲中部及尼罗河较低流域从事贸易活动,促进周围一带的繁荣,进而与当时的埃及人发展出各种技能;精准的弓术、23个字母、军事发展、先进文明。当时已出现团队规则,由上级领导下属,以及埃及王国法律。

古代努比亚人以巨大的财富闻名于世。多数努比亚人是【逊尼派穆斯林】。

【斯瓦希里人】,分布于东非肯尼亚、坦桑尼亚桑给巴尔与莫桑比克北部的民族。人口1,328,000,说斯瓦希里语。多数分布于东非海岸,是七至八世纪到达东非的【阿拉伯、伊朗商人与黑人的后人】。有大概一百五十万人说斯瓦希里语,是肯尼亚与坦桑尼亚官方语言。传统上只有斯瓦希里人说这种语言。

伊斯兰在1012成为东非海岸最大宗教,七世纪开始贸易商由阿拉伯半岛与波斯湾到这里做生意,与黑人结婚使他们成为正统穆斯林。他们是【印度与非洲贸易的中间人】,也与大津巴布韦做生意。

【摩尔人】是【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直到3世纪,“毛利”这个名字罗马人用来对所有未罗马化的由自己首领统治的北非土著的称呼。摩尔人主要由埃塞俄比亚人、西非黑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也有伊比利半岛出身的土著穆斯林。

历史学家认为摩尔人是一个阶级和文化的统称。尽管非洲摩尔人占大多数,摩尔人中其实并没有人种和种族上的区别。《非洲:西方文明之母》证实这个族群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然后移居到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事实上,直到640年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之后,摩尔人才和阿拉伯扯上关系,即他们都是穆斯林。今天的摩尔人并不把自己认同为白人或黑人。

由于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肤色深于欧洲人,【摩尔人一词常被欧洲人用来描述西非、北非穆斯林、萨拉森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或印度人】。这再次证明了这个词汇是用于一个包括多个文化的族群。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就是“威尼斯的摩尔人”。

“摩尔人”是十六世纪欧洲人指以哈萨尼亚阿拉伯语(摩洛哥官方语言)为母语的人。他们主要生活在西撒哈拉地区和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里、尼日尔、突尼西亚一部分)。毛里塔尼亚因此而得名。他们也是毛里塔尼亚主要居民。

欧洲的学者通常把摩尔人分为非洲摩尔人(哈拉廷人)和欧洲—阿拉伯摩尔人两类。斯里兰卡摩尔人追溯他们的祖先为阿拉伯的摩尔人。在毛里塔尼亚欧洲—阿拉伯摩尔人地位较高(欧洲—阿拉伯摩尔人多数是贵族与自由民,黑摩尔人多数是奴隶)。

在现代伊比利半岛,摩尔人指阿拉伯人与穆斯林。

【柏柏尔人】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本来不是柏柏尔人自称的称呼,而是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对柏柏尔人和与他们住在同一地区的说阿拉伯语的人的形态及其基因组成已经有大量研究了。这些研究说明他们主要均是柏柏尔人的后裔。

约75%的西北非洲人住在海岸地区。这里的柏柏尔人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血统最少(约2%左右),欧洲来源的血统最高(约15%左右)。说阿拉伯语的人群中总共约有7%的撒哈拉以南血统。

住在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沙漠之间西北非洲内地的人约占西北非洲居民的20%,他们中约20%有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血统。

5%的西北非洲人住在撒哈拉沙漠中,这些人中的撒哈拉南部非洲人的血统也最高,有时占80%至90%。

柏尔人主要是【逊尼派穆斯林】,主要是马里奇学派的,撒哈拉沙漠北部的柏柏尔人则主要是【伊巴底穆斯林】。在西部苏非主义比较普及,在东部比较少见。在大多数地区传统性的崇拜马拉布隐士非常重要。

在他们皈依伊斯兰之前,一些柏柏尔人皈依基督教(往往是多纳图派)或犹太教,其他则继续信仰传统的多神教。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当地产生了一些短暂的混合宗教,最后这些宗教全部被伊斯兰教取代了。

今天柏柏尔人主要居住在【摩洛哥】(约占总人数的35%至60%)和【阿尔及利亚】(约占总人数的15%至33%)以及【利比亚和突尼斯】。以上数据就可以看得出目前缺乏精确的统计数据。大多数自以为是阿拉伯人的北非人有很多柏柏尔人的血统。

重要的柏柏尔人人群有阿尔及利亚北部的卡比尔人,他们有约400万人,基本保持了他们原来的语言和文化。摩洛哥南部有约800万柏柏尔人。其它柏柏尔人部落有摩洛哥北部的里夫人和萨哈拉沙漠中的图阿格雷部落。此外还有约300万柏柏尔人移居欧洲,其中主要是移居法国和荷兰的里夫人和卡比尔人。加那利群岛的一些居民源于关契斯人,一般认为他们本来是柏柏尔人。他们的一些习俗(比如吃科菲)可能是来自柏柏尔人的。

虽然许多人以为柏柏尔人是游牧民族,但实际上大多数柏柏尔人是【传统的农民】。他们住在地中海岸附近的山里或者沙漠的绿洲里。南萨哈拉的图阿格雷部落和泽纳加部落是游牧民,也有些部落是半游牧民。

在过去数十年中一些柏柏尔人部落(尤其卡拜尔人)与北非的政府之间爆发矛盾,部分由于语言和文化问题。比如在摩洛哥孩子不能使用柏柏尔名字。

【欧裔非洲白人】是生活在非洲的欧洲白人后裔。这些人主要来自【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德国,比利时北部】,也有【少数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北欧国家,希腊,立陶宛,比利时,瑞士和爱尔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殖民化时期之前,白人曾经达到接近一千万人,并且分布在非洲各处,并主要分布于【南非,阿尔及利亚和罗德西亚】。然而在其中的大部分白人在前殖民地独立后纷纷离开非洲。现在在许多非洲国家,白人仍然做为一个重要的少数族裔存在。在有些南部非洲国家,白人人口仍然保持在3%以上。

在非洲,白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南非,有大约四百六十万,约占全国人口的9.2%。尽管白人已不再统治非洲国家,许多人仍然是非洲国家的永久居民。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白人仍然对经济拥有重要影响,并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现在在非洲,白人大约有六百五十万,约占非洲人口的0.65%。

【布尔人】,为居住于南非境内【荷兰、法国与德国白人移民后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语源为荷兰语Boer一词,意为农民。现已基本不用布尔人一名,改称Afrikaner,中译为阿非利卡人或阿非利堪人。其种族来源以17世纪至19世纪移居南非的荷兰移民和少量【法国胡格诺教徒】为主,还有【德国人和弗拉芒人、瓦隆人】的血统在内。操阿非利堪斯语(又称南非语),多信仰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根据2001年的统计,人数约为250万。

除了极少数生活在南非东南部外,【阿非利卡人】分布于南非全国各处。以英语为母语的白人主要集中在夸祖鲁-纳塔尔省,约翰尼斯堡和开普敦。其余白人族群(例如葡萄牙人和德国人)主要生活在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南非白人主要生活在豪登省(包括约翰尼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以及西开普省(包括开普敦)。在这两个省份,南非白人无论是从人口比例还是数目上都比其他省份的为多。白人人口比例最低的省份是林波波省,只占总人口的2.2%。

阿非利卡人现今只占【津巴布韦白人】人口5%,可是这个数字是远远低于1980年前的。超过三分之一的津巴布韦白人在1980至1984年间移民海外,当中约有一半移民到了南非。而几乎所有选择移民的阿非利卡人都移民到了南非。而在津巴布韦,其中一个剩下的阿非利卡人的聚集地是驰湖(在1982年前称恩克顿)。这个村落是白人在罗德西亚的第一个据点,并一度以白人占人口大多数。

长久以来,由于英国人的逼近,许多布尔人担心他们的安全,土地以及自然资源。也正如此,许多布尔人开始选择移民。可是由于英国人已经控制了罗德西亚(今称津巴布韦),他们只能开始考虑【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安哥拉】。他们穿越博茨瓦纳并进入当时被葡萄牙控制的安哥拉西南部。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纳米比亚是德国领地,这也导致了不少【德国人】移民到了现今的纳米比亚。

在种族隔离时期,也有许多阿非利卡人为了广阔的土地和矿产资源而移民到了内陆地区。现今,在纳米比亚的阿非利卡人数目大约在八万到十五万之间。现在,纳米比亚白人(主要是阿非利卡人)控制了超过一半的农用土地。这种情况与津巴布韦之前的情况相似,只是白人的比例更高。

在两次布尔战争期间,阿非利卡人曾深入非洲腹地到达今日的【肯尼亚】,并与英国人在当地西部定居并一道开垦了上百幅农庄。阿非利卡人与英国人主要定居在肯尼亚裂谷省。现今在肯尼亚大约有三万名白人(主要是【英国人后裔】),他们在经济上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然而,现今仍然有一部分阿非利卡人拥有自己的农庄并生活在由阿非利卡人创立的城市尔德瑞。

据报道,现在在【安哥拉】大约有2,700名阿非利卡人,他们主要是早期来自纳米比亚的移民。当安哥拉的黑人国家主义开始蔓延以及葡萄牙殖民者开始离开之际,大多数阿非利卡人也相继离开了安哥拉,他们主要移民到了南非,纳米比亚,葡萄牙和巴西。

二十世纪早期,随着第二次布尔战争的进行,大量阿非利卡人向北迁移到了英属东非,并在今天称为【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安哥拉】的地区定居。随着矛矛起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间殖民政府的逐步瓦解,在南非,纳米比亚和罗德西亚以外的阿非利卡人殖民地逐渐消失,大部分的阿非利卡人逐步回到了南非。

【有色人】(英语:'Coloured',阿非利卡语:Bruinmense, Kleurlinge或Bruin Afrikaners)在【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地区】的使用,指的是【祖先来自欧洲,与非洲南部原住民通婚】产生的这一族群。除了在西开普敦的开普有色人种,他们吸收了开普马来人的文化并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外,其余的有色人文化基本都是欧非的融合。基因学表明这一族群可能是世界上融合程度最高的。根据线粒体DNA的分析,有色人的母亲部分主要来源于科伊桑人。

【马拉加什人】(法语:Malgache,英语:Malagasy)是对【马达加斯加】居住民族的总称。马拉加什人的祖先在公元前3世纪到5世纪之间乘船从【印度尼西亚群岛地区】来到马达加斯加,此一系列迁徙成为南岛语系民族最晚的永久性远距离迁徙,同时马达加斯加成为南岛语言距离其东南亚发源地最遥远的分布地区之一。在5世纪后,部分班图人迁徙到马达加斯加的西部沿海平原。

【贝都因人】(Bedouin)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他们在中古初期占半岛居民的绝大多数,处在水源、牧场公有的原始公社制阶段。逐水草而居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以随时迁移的帐篷。养驼、养羊、狩猎、劫掠是他们的共同爱好,也是他们的主要职业。在伊斯兰教产生前夕的这一关键时期,阿拉伯半岛中部和北部的主要社会特征就是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

【特瓦族】,也被称为巴特瓦族,属于【矮人】,是【中非五大湖区】记录中最古老的种族。族群分布在【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2000年,普查到大约有8万人,做为在这些国家重要的少数民族。

【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称矮黑人,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于【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和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类族群之一。他们可能是东南亚(包含新几内亚)的原住民。矮黑人和其他人种比较起来有最纯的粒线体DNA基因库,因此他们的粒线体DNA被拿来当做研究遗传漂变的基础。

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着【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人关系疏远,并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学者对这个结果有两种假说: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说”的残留后代,或他们是其中一支最早现代人类的后代。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血缘上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唐朝的昆仑奴就是指矮黑人。日本绳文人也是矮黑人。

Negrito源自于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意为"小黑人"。因为欧洲航海者第一次看到矮黑人时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非洲来的。然而,这个看法已被人类学者所抛弃,因为除了【深色皮肤和鬈发】外,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人其实没有太多相似之处。

【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约153.6厘米,女性约142.7厘米】(马来西亚的塞芒人),是世界上最矮的民族之一。皮肤为【暗褐色至黑色。虹膜为暗褐色。毛发短而卷;头发为暗褐的黑色。鼻扁,唇厚。】

许多【台湾原住民】的传说都有类似矮黑人形象的存在,有不少人声称为矮黑人后裔。 矮黑人曾经存在于台湾,在考古学上有发现矮屋的证据,但是目前中华民国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仍均不承认。吕秀莲也曾经说台湾最早的住民是一两万年前存在的矮黑人,而不是现在的原住民。

【俾格米人】(Pygmies,单数作Pygmy)并不是一个种族,而是泛指所有【全族成年男子平均高度都少于150厘米或155厘米的种族】。对于身高稍长的人种,又称作“类俾格米人”(pygmoid)。比较知名的俾格米人都生长于【非洲中部】,例如:Aka、Efe及Mbuti等民族;在【泰国、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及玻利维亚】亦有俾格米人。这些棕种人是东南亚最早定居的人种。此外还发现至少有25个小型人类个体,大约于1000到3000年前在密克罗尼西亚的帕劳群岛生活。

现时“俾格米人”这个名词一般被用来专指在非洲的相关人种,不过“俾格米人”这个名词一般被认为带有贬义,但由于现时未有一个较好的词语来形容这班在非洲中部的人种。“俾格米”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原来是古希腊的长度量度单位,大约是从手肘到手指关节的距离。在荷马的史诗里亦有提及过这一种人种,并指他们在埃塞俄比亚居住。过往,研究普遍认为这两种人并未有任何关连,纯綷是19世纪时欧洲人借用了古希腊的名称来形容这种当时新发现的人种。然而,在近年考古学家对黑色非洲人种的研究,显示可能俾格米人的种种传说是由当时游走于非洲大陆的科伊桑人流传到欧洲。

俾格米人最早大约在晚石器时期出现,他们原是位于中非洲的热带雨林里的居民,是一班狩猎收集者,后来被邻近新移民的农耕者吸收或取代,并学会使用他们的语言。因此,在非洲的俾格米人现时使用的语言都是中非洲当地的语言,包括有:中苏丹语、Adamawa-Ubangian及班图语。不过,这个看法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学方面的支持,而在遗传学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亦未能提供毫不含糊的证明。

热带雨林内非常低的紫外线水平可能是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的成因,因为紫外线是令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的必要元素,而维生素D亦会影响身体对钙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到骨骼的生长及保养。

以下国家皆有非洲俾格米人在生活:【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及赞比亚】,主要集中在【中非和西非】。大多数的俾格米人都是狩猎收集者,主要依靠从生活环境中取得的食物。他们有时亦会跟邻近的农夫交易,以取得耕种得来的食物,又或其他所需的物品。

非洲俾格米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族:

当中最为知名的是姆邦加族(Mbenga),包括了阿卡族和巴卡族,他们居住在西部的刚果平原;

木布提族,包括了在伊图里热带雨林(Ituri Rainforest)居住的埃菲族(Efe)等民族,以及

在非洲大湖区居住的特瓦族。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的凯恩斯以西的大分水岭,有一个名为博闰湖(Lake Barrine)的火山湖。在这里附近的热带雨林居住着一个澳洲原住民种族,他们的身高比其他原住民要短,被称为“博闰人”。这一班博闰人一度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大陆最早期移民的痕迹,但这个理论现时已不再成立[。

【埃塞俄比亚人种】,又称东含米特人种。

他们分布于【东北非】,是【闪米特人与黑人的混合】。体质上他们【中高身材、长头型,与地中海人种相似】。他们是【牧民】,他们后人是图西人、索马里人、马塞人和厄立特里亚人。他们也是尼格罗人种的一部分。

【地中海人种】,是人类学在20世纪对欧洲白人的一种分类。他们分布范围由【爱尔兰西南、苏格兰南部、英国西部、威尔士、东欧某些地方、南欧、北非、东非、东北非、中东到印度】。

地中海人种的特征是【暗白肤色,其肤色甚至比东北亚黄种人要偏黑、黑发、勾鼻、深色眼球、窄头型(头部长阔是七三之比)与身材不高(五尺五寸左右)】。赫胥黎还将地中海人种(Mediterranean)作为【高加索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之间的混合类型】。这些人包括【南部法国人、伊比利亚人、南意大利人、柏柏尔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伊朗人、埃及人、印度高种姓、摩尔人、阿富汗普什图人、塔吉克人、卡斯人等】。

在撒丁尼亚与科西嘉有正宗的地中海人种。

【闪米特人】(英语:Semites),又称闪族人或塞姆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沙漠的【游牧民族】,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姆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及叙利亚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大部份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闪米特是西亚民族的语言、文化的一个的分支。尽管人类遗传学与历史学上使用“种族”这个字眼有着众多的争议,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却很明确,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语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亚兰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在中世纪的欧洲,所有亚洲人都被认为是闪姆的后裔。直至十九世纪,闪米特这个名词仍然局限于历史上使用闪米特语言的民族。这些人被认为是一个与别不同的种族。可是,那时有些反闪米特的种族理论家提出,闪米特人是在之前分裂的种族愈来愈模糊的区别中产生的一群。这种假定的过程被种族理论家哥比诺称为“闪米特化”。后来,纳粹思想家罗辛堡亦支持这种认为闪米特产生自种族“混乱”的观念,

相反,现代科学以基因研究鉴定民族的共有生理遗传,而对闪米特人的分析,显示出他们明显有有着同一先祖。虽然还没有找到任何明显的共同粒线体,但巴勒斯坦人、叙利亚人与犹太族裔有着非常紧密的染色体Y连系,纵使其他族群对它们有着种种的影响(见 Y-chomosomal Aaron)。虽然族群遗传学仍然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似乎指出了这些人中,有一部份人的祖先来自闪米特中的近东人口(虽然《圣经》中的系谱与此相异)。

【棕色人种】是按照遗传和体质为人类分类所划分出的一个人种。他们是属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类。他们在五万年前在非洲沿海岸来到【澳洲】。

棕色人种主要指的是【澳洲原住民】。其它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以及南印度、印度东北部、东印度(安达曼群岛)、东南亚(印尼、马来西亚)、南太平洋的岛屿】上。分子人类学研究证实了他们的遗传基因的独特性,同时发现作为氐族后裔之一的白马藏族可能也属于棕色人种,【藏族和日本民族、马来人中棕色人种遗传基因的比例很高】。日本绳纹时代的文化被认为属于棕色人种,【阿伊努人】是其后裔。

一般来说,棕色人种是亚洲大陆和部分太平洋印度洋岛屿的早期居民,他们长期停滞于旧石器时代,在竞争中被进入的新石器时代的黄种人击败,逐渐从亚洲大陆消失,因此目前只分布在【孤立的海岛和高寒地区】。中国境内很多没有后继新石器文化的旧石器遗址被怀疑属于棕色人种。

【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居民与斯里兰卡维达人】也是棕色人种。
人种学小笔记——非洲各民族 人种学研究者剖析

在十九世纪,澳洲原住民被分类为黑种人。但是,由于面貌的不同,在二十世纪初期,新一代的研究发现澳洲原住民与非洲人种的区别。新一代的人类学学家,像Carleton S. Coon,把澳洲原住民和一些其它太平洋岛屿人给归类于他们自己的人种“棕色人种”。【棕色人种皮肤为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并且卷曲,鼻子宽,口鼻部前突,胡子和体毛发达(黑人毛发稀少)】。当时,在东南亚挖掘的化石显示中石器时代的东南亚人骨骼类似于所谓的棕色人种。此后,一些学者认为在陆地的棕色人被黄种人而同化,但是最新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残酷的竞争和替代多于同化。和黄种人比较,棕色人种体貌特征内部差异更大。有人说他们是第一批登陆美洲的人类与原始高加索人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814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各民主党派介绍 中国各民族介绍

我国合法的党派只有九个,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简称:九三)、台湾民主自治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伦春族 中华上下五千年简介

鄂伦春族概况历史:“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人口:鄂伦春族现有人口约0.7万人。分布: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

中国各地各民族春节有趣习俗

中国各地各民族春节有趣习俗[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发布日期:2014-02-01]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一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服饰史:元朝各民族官民服飾

元朝各民族官民服飾元朝地域遼闊,種族混雜,各種文化交相輝映,既有農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亞伊斯蘭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這就造成了元朝服飾的多樣化。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製以羅,大袖,盤

声明:《人种学小笔记——非洲各民族 人种学研究者剖析》为网友只是还有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