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个治愈白血病APL.M3 的科学家王振义都对化疗质疑 科学家遭受质疑的

2011年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了王振义。此前,王振义早已是除诺贝尔医学奖外,拿过所有医学奖的“大满贯”科学家:何梁何利奖、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赛曼奖、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2012年3月,王振义又与他的学生、卫生部部长陈竺部长一起,获得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这一卓越成就,代表了肿瘤治疗领域的世界最高研究水平。

世界第一个治愈白血病(APL.M3)的科学家王振义都对化疗质疑 科学家遭受质疑的

  无论在领奖台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是在病房会诊,耄耋之年的王振义总挂着一丝微笑,眼睛眯成一条缝,如弯弯细月,语调不紧不慢:“40多年前,我就立志要攻克白血病。现在我只成功治疗了其中一种,还有20多种没有攻克。”

  宣战:35岁时向白血病发起进攻

  1942年,王振义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这一方面是因为祖母逝世后,父亲希望子女有一人能从医。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当医生可以帮很多人。”

  毕业后,王振义在上海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1952年,院系调整,由大内科趋向专业化。他选择了血液科。“当时我有些"贪小便宜",以为这是个简单的科,在显微镜下看看细胞形态,就能诊断了。真干起来,才知道这个病复杂得很。”

  王振义与白血病的交集,始于1959年。在那个大跃进年代,医院专门腾出一个病房,收治白血病病人,希望在短期内有所斩获。王振义被安排负责病房工作。

  年轻的王振义充满治病救人的热情,没日没夜地守在病房里,还和团队一起喊出口号:三年攻克白血病。

  随后,病房陆陆续续收治了60余名患者。半年内,所有的患者都做了化疗,都变成了光头。他们眼神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但无一人能逃脱死神的魔爪。他们临死时的痛苦面容,使王振义的心如遭到电击般剧痛。

  这是王振义第一次正面挑战白血病,以完败告终。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他对化疗产生了质疑,并深刻意识到:对一名医生而言,技术与爱心同等重要。有好心,没有好的医术,救不了病人;有好的医术,但没有好的心,可能还会害病人。

  成功:用治皮肤病的药治白血病

  1978年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王振义的研究重点之一。这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尽管其发病率并不多,但死亡率高。通俗地说,该病的起因在于,患者体内本该正常发育成长的白细胞突然“不想长大”,闹起情绪、搞起罢工,导致出血、高热等症状,病人抵抗力大大降低,最终死亡。王振义决心要“改造”这些癌细胞,让它们变“听话”。

  王振义和研究团队屡获捷报,但成果仅限于动物实验。一个小女孩的出现,迫使王振义将临床运用提到了日程之上。

  1985年,5岁女孩小静(化名)从浙江辗转来到上海儿童医院。她患的就是APL。经过一个星期的化疗,小静出现感染、出血,奄奄一息。悲痛欲绝的家人甚至买好了回家的船票。

  王振义询问家长愿不愿试试他的新药。很多医生都劝他慎重。他却非常坚持:“我想好了。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用药1天、2天……第7天,小静的症状明显改善。1个月后,她脸色红润,病症完全缓解。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口服全反式维甲酸而死里逃生、成功治愈的APL病例。

  27年过去了,小静已经长成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现在一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担任药物研发员。

  有人认为,这一例的成功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王振义却因为这第一例,勇气倍增。在他安排下,研究生黄萌珥开始骑着自行车,到全市各家医院,寻找APL病人。每找到一例,他们就与主治医生商量,试用诱导疗法。王振义担着天大的风险,又陆续治疗了24例病患,病情缓解率超过九成。

  “要不是这24人个个命在旦夕,家属肯让我们治吗?然而,哪怕只有一个人出了问题,试验就完全可能被中断,前功尽弃!王老师也会名誉扫地!我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跟随王振义的一名医生回忆起当年的经历,至今“心有余悸”。

  而王振义仿佛穿上了“红舞鞋”,欲罢不休,越治越坚定。他明白:从1个成功病例到24个成功病例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找到一把钥匙,能成功打开一个医学史上从未开启过的“锁”。APL的治疗历史从此改写。

  之后,王振义又发现联合应用氧化砷,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上升到95%昔日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终于能治愈了。

  力量:来自病人,必须全部回输给病人

  电视台制作了一套介绍王振义成就的专题片。有人在一次播放时,细细观察了王振义:他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像是在听别人的故事,甚至一度让人误会“睡着了”。唯独小静出场时,他眯起眼睛,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我这一生中,病人是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他说。

  王振义的教学查房很有特色。他始终是微笑着望着病人的脸,声音轻柔、徐缓,不断地问为什么。除了问病症,他还会和病人唠家常:“你每天吃几餐饭,每餐都吃点什么?”血液科的大夫们记得,病房里曾有一个维生素B12严重缺乏的患者,久久找不到症结。王振义和他聊了一会儿就发现,原来这人是个素食主义者,问题就在饮食质量上。

  “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我就问问自己的心到底想做什么?可以说,我的心从未受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影响,每次都能坚定地回答"多看些病人,多治病。"我是从病人的身上获得了力量,所以必须将自己的全部回输给病人。”王振义说。

针对如今医患矛盾问题,王振义认为,医患矛盾永远存在,因为医疗过程非常复杂,不可能在千千万万的事中把所有的事都做好。要缓解这一矛盾,不妨采用治疗APL的“诱导分化方法”,让那些变异的恶性细胞“弃邪归正”,也许社会就像身体一样,跟着变好。

附注: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内科血液学专家。

  名家语录

  有好心,没有好的医术,救不了病人;有好的医术,但没有好的心,可能还会害病人。

我是从病人的身上获得了力量,所以必须将自己的全部回输给病人。

2012年5月15日 - 来自[人物专访]栏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9725.html

更多阅读

我的记者生涯12 :“你是第一个采访我们火化工的记者”

我的记者生涯(12):“你是第一个采访我们火化工的记者!”记者们都知道, 跑民政口是最没油水的,因此也最不爱跑民政口。但是我一直没放弃跑民政口,因为采访民政口,既受教育,又有内容,写成文章可读性强。民政口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三种人:一是“最可

世界上第一个钟表是谁发明的? 钟表发明

张衡最早发明古代钟表: 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东汉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

中国载人潜水器迈入世界第一梯队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新华网青岛6月23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5日将随母船“向阳红09”赴西北太平洋执行为期40天的科考任务,这是“蛟龙”号第二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记者了解到,中国载人潜水器自主研制虽然起步晚,但“蛟龙”号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

蜀汉为什么第一个灭亡? 蜀汉怎么灭亡的

蜀汉为什么第一个灭亡?大家都知道,三国是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组成,这三个国家,魏先建国,蜀次之,吴最后。而灭亡时却打乱了这个顺序,蜀先亡,魏次之,吴压轴。但在三国建国初期,最有希统一天下的是谁?不是曹操,而是刘备。我们习惯称魏蜀吴,其实蜀的

声明:《世界第一个治愈白血病APL.M3 的科学家王振义都对化疗质疑 科学家遭受质疑的》为网友燃烧翅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