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卧冰孝义桥 豫剧王祥卧冰伴奏

王祥卧冰孝义桥

万安飞

孝义桥位于抚州市北郊的临川区孝桥镇,是连通孝桥镇孝桥村与文昌街道办事处前进村的唯一桥梁。桥为麻石单孔拱桥,花岗岩结砌,长28.8米,宽5.2米,高4.5米。可行机动车辆,为市区历史最久的古桥之一。原桥已毁,现存的桥建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孝义桥的得名缘于王祥卧冰求鲤孝母的民间传说,是抚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卧冰求鲤孝后娘

故事发生在晋朝,迄今1800多年。有个名叫王祥的青年,他早年丧母,一直由后娘朱氏抚养成人。继母朱氏对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感激她的养育之恩,对后娘仍然十分孝顺。有一天,王祥的后娘因年老体弱染上重病,全身浮肿,卧床不起。朱氏目睹王祥为了给自己治病,四处求医,精心照顾十分感动,后悔自己当年的举止。虽经精心照顾和治疗,然而朱氏的病情始终未见好转。转眼又到了冬季,朱氏的病情日益严重。朱氏对王祥说:“儿呀,我的病是好不了,就不要浪费钱去抓药了。”王祥跪在后娘床前泪流满面地说:“娘,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治好您的病。”从此,王祥对后娘服侍更加周到细致,并到处寻访治病良医。

当王祥听说外地有位身怀绝技、祖传数代的老中医能治此病,便设法把老中医请回家中为后娘治病。老中医诊过脉后对王祥说:“王祥啊,你家老娘外伤饮食,内患郁积,药疗效果不是很佳,但有一祖传偏方值得一试。用鲜鲤鱼一条,用米醋之汁,以文火烹之,汁浓喝汤食肉即可。”王祥听后先是一喜,后是一愁。喜的是这些并非难求的名贵药材;愁的是这数九寒冬哪有新鲜活蹦的鲤鱼呢。王祥独自郁闷地把破棉袄下意识的掖紧,朝屋后的池塘边走去。此时,夏天王祥经常在此捉鱼摸虾的池塘已结厚冰。王祥望着结冰的池塘发愣,突然一个大胆念头在脑中闪现:何不用身子把冰融化,这样不就可以捉到鲜鲤鱼吗?想到这里,王祥兴奋地脱掉衣服,仰卧在冰上。顿时,王祥感到背上有万箭穿心一般刺痛,他忍不住发出一声声呻吟,背上黝黑的皮肤先是通红,不一会儿就布满了青紫色的小斑点。王祥咬紧牙关坚持着,渐渐地身下的冰开始融化。突然,王祥感到背上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他忙翻身滚到一旁,奇迹终于出现了:一条三尺长的大鲤鱼从水中跃出跌落在冰面上,接着又是一条跃出。王祥赶紧抱住双鲤赶回家中。说来也神,朱氏吃了米醋鲤鱼后病情居然逐渐好了起来,王祥卧冰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有诗云: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冰上,一片卧冰模。

造桥建寺祀王祥

王祥卧冰求鲤孝母的事迹传到朝廷后,王祥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晋武帝时王祥官拜太保,进爵为公,许以不朝之特权,寿终九十四岁。

这位王祥,据传是临川人,他卧冰求鲤的地方就在现今抚州市城外东北郊。后世百姓追慕王祥的孝义,就在此处修建寺院和桥梁,均以“孝义”命名,后世建孝桥镇。今寺院已毁,孝义桥虽屡经兴废,但由于在宣统元年曾重新修建,故得以保存至今。

这座名叫孝义桥的石拱桥,跨溪流西东,西达街市,东通乡镇,两岸楼房林立,桥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桥长三丈,单孔。桥头立有“抚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义桥”石碑一块。桥的两侧原先造有石柱雕栏,上面镂刻着飞禽走兽,花草鱼虫。整座桥造型奇特,结构坚固,如“新月浮云,彩虹卧波”,桥下一泓溪水,碧波荡漾,间入亭亭荷盖,袅袅垂柳,景色非常清幽。每当春花生枝,嫩柳舒黄之际,桥下常有鲤鱼嬉戏水中。池畔原有《晋王祥卧冰池》石碑一块,但是后来不知移往何处?桥西建有孝义寺,寺内塑着王祥坐像;眉目英俊,上身袒露,左肩搭一条丝巾,胯下鲤鱼昂头摆尾,王祥手按鱼头,栩栩如生。生动的泥塑造型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技能。

上世纪八十年代,孝义桥因为是当时连通孝桥镇孝桥村与文昌街道办事处前进村的唯一桥梁,村民在桥边做了一个孝义亭,供路人休息。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成为当地一处名胜。随着城镇居民的增加,孝义桥下的溪流被阻,大量生活污水排放在里面,成为远近闻名的“龙须沟”。当地政府进行了多次治理仍不见效。加之316国道改道,不再经过孝义桥边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将房子做在老村外,现在的孝义村渐渐成了一个“空心村”,孝义桥也渐渐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时至今日,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中,孝桥镇的人们追慕王祥的孝道,在孝义桥边自发建祠立碑塑像纪念王祥。

传统美德泽万代

但是查各种史书,王祥其实不是临川人。

据《晋书》载:“王祥(184~268),字休征,瑯琊临沂人。”孙盛的《杂语》曰王祥:“性至孝,后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养无怠。盛寒之月,后母曰:‘思食鱼。’祥脱衣将剖冰求之,少顷,坚冰解,下有鱼跃出,因奉以供,时人以为孝感所致也。”唐大历三年(768)颜真卿任抚州刺史,为了劝郡民要有淳朴的民风,不要不忠不孝,将王祥卧冰传说附于抚州。颜真卿离开抚州160余年后的后晋天福年间(936~943),郡民因追慕王祥孝义建祠于池边。北宋时,蔡为善在《卧冰池记》中将王祥记作临川人。至和二年(1055)抚州刺史聂厚载建颜鲁公祠于孝义祠傍。绍兴十一至十三年(1141~1143),刺史张晃建忠孝祠,将王祥与颜真卿绘像合祀于此。到了清代,同治临川县志有记载“孝义寺,有晋太保王祥卧冰池,寺毁于咸丰六年。后复”。

宋代诗人张征曾留诗一首于寺中,诗云:

城东孝义寺,仍说卧冰池。虽膺犹堪训,前贤况可师。

香销春殿①冷,楼压暮钟嘶。未俗②逾偷薄③,哀怀欲涕洟④。

诗的意思是说:千百年过去了,城东的孝义寺,至今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卧冰池里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虽然这是个假托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含义还是值得我们作为立身为人的教诲,前代圣贤人士的高尚美德更是可以作为我辈学习的楷模。如今,我站在孝义寺里,看到炉香已燃尽,空荡荡的大殿让人感觉有点冷,黄昏时分,寺里报时的钟声响起来了,让人听起来感觉声音有点哑。想到如今败坏的习俗越来越更加不敦厚,想起先贤的故事,不觉悲从中来,涕泪俱下。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涵浸了我们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不管王祥是不是抚州人,但是孝义桥的来历是与孝文化相关联,这是事实!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系抚州移动公司党务干事)

①春殿:过去是指御殿。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这里是用来形容孝义寺的大殿。

②末俗:败坏的习俗。王安石《韩子》“力去陈言夸未俗,可怜无补费精神”,意思是说韩愈写作极力除去陈腐言辞而跨越败坏的习俗,可惜于世无补而白费精神。王安石的另一篇文章《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意思是说本朝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臣子议论它。

③媮薄:浇薄,浮薄。不敦厚。《汉书·刑法志》:“媮薄之政,自是滋矣。”陈子昂《为义兴公陈请终丧第二表》:“臣闻时方媮薄,劝人以孝;时方趋竞,劝人有礼。”司马光《论以公使酒食遗人刑名状》:“臣恐忠厚之俗益衰,媮薄之风遂长,百司庶尹无所措其手足。”章炳麟 《五朝学》:“济江而东,民有甘节,清劭中伦,无曩时中原媮薄之德。”

④涕洟:眼泪和鼻涕。意为涕泪俱下;哭泣。《礼记·檀弓上》:“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待於庙,垂涕洟。”陆德明释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马融《长笛赋》:“僬眇睢维,涕洟流漫。”孟郊《秋怀》诗:“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王祥卧冰孝义桥 豫剧王祥卧冰伴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9940.html

更多阅读

惊鸿一瞥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的舞台风采 惊鸿一瞥的意思

台湾还有人唱豫剧,并且还有一个豫剧团,这是大部分河南人都知道的,但外省人未必可知,听我简单说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历史原因,在内地学成的张岫云、毛兰花等一批豫剧名家,早在60多年前就把豫剧带到了海峡那边,使它生根发芽,并且成立了一个豫剧

王光美谈严慰冰匿名信- 杨澜访谈录王光美

王光美谈严慰冰匿名信王光美谈严慰冰匿名信黄峥:光美同志,能不能请您顺便说一下您所知道的严慰冰同志写匿名信的情况。王光美:严慰冰同志写匿名信这件事,我原来一点也不知道。叶群固然很坏,但我觉得严慰冰同志采取这种方式实在不好,有问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焦裕禄、孔繁森、王伯祥

朱彦夫、焦裕禄、孔繁森、王伯祥[榜样力量]孟祥民刘嘉坤王乐义第一期:孔繁森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的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他两次进藏,十年扎根雪域高原,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详细]第二期:朱彦夫朱彦夫,四肢截肢左眼失明的他

深切地纪念王稼祥同志 王稼祥纪念园 宾馆

文章作者:【原文出处】新华文摘198501【作者】胡耀邦打倒“四人帮”后,有同志问我:你要不要写一篇纪念王稼祥同志的文章?我说:一定写一篇。但老是没有写成。今年三月,安徽省筹备出版纪念稼祥同志的文集,朱仲丽同志对我说:你现在职务不同了,

声明:《王祥卧冰孝义桥 豫剧王祥卧冰伴奏》为网友青灯古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