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脑子去思考罗永浩的《我的奋斗》 罗永浩演讲我的奋斗

前两天把随书《我的奋斗》送的光盘里面的2009年春季高校巡讲实录之后,今天下午,一个人独享一台空调,一个藏书室。一口气把罗永浩的《我的奋斗》看完。像往常一样,继续写一个博文来谈谈感受等等的。

首先是看书时做的读书笔记,这个读书笔记我一直都在做。我经常把书本里面写得很好的句子摘抄下来,什么是很好的的句子呢?最主要是能给自己有所启发的,其次是我认同的,能和我产生共鸣的。生活中太少人和自己交流思想,但通过看书,就可以和书“交谈”,和书的作者交流,有时候实在是看得很过瘾啊。

1.这使我意识到,尽管看起来长得差不多,但骨子里,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截然地不同。

2.在整个国家都是严重缺乏娱乐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作为一个家庭里通常对出糗负有责任感的老幺,尽管满心不情愿,但还是出色地完成了各种需要丢人现眼的任务。

3.虽然作为孩子的我在家里也免不了被父母甚至哥哥姐姐管教,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这件事是我对人生注定失去的那部分自由的最初体验

4.除非是赶上了一个生活水准每况越下的时代,否则每一代人好像都会觉得下一代吃的那一点点苦是微不足道的。

5.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已经看过很多“大书”了,我发现这能让我在学校里获得很多意外的满足感。比如女同学敬佩的目光,还常常随着悦耳的感概:“罗永浩,你懂得可真多啊。”这种和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同样强大的力量,驱使我读书读得更勤快了。

6.我一直到近三十岁,都是一个敏感和易于受伤害的人,当然,我用了很久才把自己弄得皮糙肉厚的同时依然保持敏感的优秀品质这一任务上。

7.生活残酷无比,尤其对孩子,为数不多的安慰之一是,它总算还有些美感,至少在记忆里。

8.为了很好的掌握“无畏表现”,为了不再紧张对待的时候脑门上全是冷汗,你必须克服或至少是减轻对打架的恐惧,这种能力需要时不时打一些不太严重的架来培养

9.独立思考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是一个很奇怪也很好玩的事情。

10.在我接触到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读物之前,单是因为忠于自己的感受,或是基于一些常识,就已经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荒谬和愚蠢的了。

11.到了快成年的时候,我终于学会让这些话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了,但为了不伤害感情,大部分的时候我都会努力控制面部表情----“茄子”。

12.浑浑噩噩的人来到世间,总是跳不出这个圈子:先是傻头傻脑地成为受害者,然后再楞头愣脑地成为施害者。

13.民族问题上的精神折磨是导致我养成思考习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曾经给我的青春期造成过困扰的问题,我很庆幸它们给了我思想训练的最初动力。

14.其实,对于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来说,情况并不会因为不是发生在异族之间而有任何区别:一个没有头脑的中国人,生在大陆,就痛恨国民党,生在台湾,就痛恨共产党。在思想上,他们从来都不是自己,他们永远是别人。

15.如果生在一个落后国家的偏僻角落里,长大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肯定没有人能在思想给你很大的帮助,很多时候,不要说帮助,就连多少能够互相理解和沟通的人都很难遇到。除了性和暴力,我在年轻期最主要的烦恼就是几乎找不到能畅快交流的人,总是感觉身边的人好像不是笨蛋就是坏蛋。

16.胡乱读了几百本书之后,我渐渐意识到我可能不需要学校所谓“教育”了。

17.每次我尝试指出日常生活的荒谬本质时,都会被那些习惯了荒谬的笨蛋们说成是“偏激”,后来我就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了,可想而知,他们因此变得更加有信心了,“你看,你多偏激啊。”

18.作为一个心理素质奇差,随便有点什么事情都会瞬间就紧张出一身冷汗的笨蛋,我又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内心强大,择善固执的人。

19.孤独的问题,我想限于条件,只能用读书的方式来解决。

20.至于肯定自己的坚持和价值,我长大的时候,自我调节的方式和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哦,原来我是一个正值的,对是非善恶感受强烈的,有理想,有追求,有原则,有坚持的热血青年,并且还是个聪明的,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21.“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____________当你试图放弃一个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希望你能再看看这句话。

22.我们有种教育恐怖主义,反复跟家长与孩子暗示若没有读过好的大学,一生就完蛋了。

23.怎么去训练独立思考?多看思想类的书籍,怀疑一切过去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判断就接受了的思想就好了。

24.当一种教育制度要求全国几亿的青少年都认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他们所指定的那个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制式教育

25.我希望那些退学的年轻人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正直的,善良的,有原则的,头脑清楚的,明辨是非的人,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去考虑什么“成功”,

26.问:会不会有人说你思想偏激

罗永浩答:“当然有,很多。很多中国人有一种思维公式,认为性格偏烈就会导致思想偏激。我觉得我写文章措辞很激烈,但是我思想不偏激。很多人只要看到一个人激动,就说他偏激,我想他们只是极端,过火,可我虽然激动,却没有什么过火的想法。我说一坨屎很臭,就有笨蛋说,你太偏激了,那我应该说“有点味儿”才不偏激吗?我不偏颇不极端,又时时保持热情,所以我觉得我是“正激”的。胡平老师说过一句话很让我产生共鸣的话,“有的人有了理智就丧失热情,有了热情就失去理智”。我觉得真正理想的状态是充满热情,同时保持理想,或充满理性,同时保持热情。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说,你们一看我激动,就觉得我偏激,这是你们被社会灌输的思维公式。很多人做这个反应从来不过脑子,看到一个东西就用原有的公式回应,这已经不像心理反应了,简直是生理反应。一看到有人激动就说这个人偏激的人,最偏激。

27.读读《人民日报》听听《新闻联播》,再看看孔庆东的博客,如果觉得基本上句句都不像人话,那就差不多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了。

28.我自己理解的愤青是永远对现状和旧有体制的不满的,充满激情和理想的热血青年。

29.全世界的成功学书籍,出了几亿种,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大学“航母”




用脑子去思考罗永浩的《我的奋斗》 罗永浩演讲我的奋斗

文/头发凌乱着

第二部分是我对自己做的读书的一些思考:

罗永浩讲述自己的奋斗从自己生命的诞生开始讲,一直讲到他长大到18岁成人了。过程中讲到了很多有趣又有启发的事情。当我看完他在吉林大学的演讲之后,我就很羡慕他,羡慕他是因为他有如此自由的童年。从他讲述知道自己被教育体制剥夺人生注定要失去的那一部分自由开始,到他在课堂上大胆指出有着十分差品行的老师,和差等的中国教育制度不妥协的抗争,再到他的父母竟然同意他在高二就退学,等等等,我都很羡慕他那么的气概。之后我就想我,其实我为为什么那么听话呢?(我从前是很听话的,听家长话,听老师话)。这时候的我想起以前的我,就懊悔以前怎么就那么地顺从别人呢?为什么我不再调皮一点呢?为什么我不去叛逆呢?为什么我那么听话最后的结果就是比像罗永浩这些人在小时候少掉那么多的快乐呢?为什么我从前不去大胆做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我觉得第一大的原因是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关。

昨天中午,我和我的一个老师谈话。我问他:“你儿子(四岁)调皮吗?”他说:“也不是很调皮,就偶尔调一下。”我就说:“孩子调皮一些比较好,只要不危害到生命或者身体受到重大伤害就可以了。”老师问:“听话一点不好吗?你以前很听话的吗?”我说:“我以前是很听话的,但是我觉得太听话不好的,我很后悔以前那样子听话,现在很羡慕那些调皮的孩子有从前有那么多的快乐。”

罗永浩认为,小时候入小学就是一件剥夺自由的事情的开端。所以他说:我总是觉得这件事是我对人生注定失去的那部分自由的最初体验。“这件事”就是指第一天上小学没有举手就走出课室去尿尿。(这有漏洞,自己思考去)

这种和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同样强大的力量,驱使我读书读得更勤快了。

罗永浩那时候是有着这样的动机去阅读的。我的动机就是:阅读开阔视野,使整个人在思想上面彻底的不一样,即使面对高学历的人或者在某一方面很出色的人也活得自如,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想法。当有人说我想问题很有深度,或者“你懂得好多似的”的时候,我读书的力量就继续叠加起来。也就驱使我读书读得更勤快了。

我也是一个敏感,很容易收到伤害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性格上的一个弱点,无法避免,只有慢慢修正,但是有时候自己会发现,要修正这弱点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可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一个过程。

罗永浩在这本书里面,讲到了自己从小到长大成人的三个烦恼:性,打架(暴力),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性和打架这两部分都使我想起我的过去,在性方面,我对女老师产生过性幻想,也喜欢过某一个老师,还使我想起小学的男女之间的暧昧情趣,等等。打架方面,我就是属于那种被欺负的那种,特别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想起这些我就对我自己的成长做一个审视和对比,这又让我陷入思考里面。总之,罗永浩的成长和一般人有着很多一样的经历,也有很多大相径庭的经历。他的特别指出在于他的不同的经历。

关于独立思考的问题,我看到罗永浩写的就很想拍手掌教好,心里也乐滋滋的。因为他说的,和我想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独立思考的开始源于对大学里面的课程安排,奖学金,竞选党积极分子等教育手段开始的,自从我写了那篇《我是一个逃课的学习委员》之后,我的思想渐渐显示出真见识。开始觉得身边的人太可怜,被体制这样子地误导到一个个迷茫区域里面去。用罗永浩的话说来就是:“我在年轻期最主要的烦恼就是几乎找不到能畅快交流的人,总是感觉身边的人好像不是笨蛋就是坏蛋。”找不到人,我就找书啊,你看我,又看到精彩的句子了,这很有意思的。

罗永浩说自己被民族的问题所困扰是开始思想锻炼的原始动力,那我的就是多读书和对环境的严重不满。我也很庆幸大学给到了我足够的自由,把我骨子里那道被掩埋已久的追求自由的力量释放出来。

在我看来,学校里面很多人的思想都不属于自己,永远只属于别人。胡乱起哄,盲目跟风,完全听从体制的话,不思考就等着别人说答案的人都是制式教育下的简单的人。

胡乱读了几百本书之后,我渐渐意识到我可能不需要学校所谓“教育”了。 我读的书可能还不到三位数呢,我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我觉得我这一点是最可怜的,也是亟待补救的。估计我是全班逃课逃得最多人,我还是个学习委员,你说有意思不?哈哈。为什么我要经常逃课呢?因为我觉得上某些课简直是浪费时间,没有东西可以学,老师给不了有用的知识给你。毕业之后你肯定会懊恼为什么在学校课堂上学的东西都没有什么用呢? 退学,我在大二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面也有过一阵冲动,那时候就是想休学,不是退学,想休学不用去上课,每天都去图书馆学自己想学的。哈哈。

关于偏激,我觉得没有搞清楚偏激是一个什么概念的时候,都不好说是不是属于偏激。在我看来,不“偏激”的思想怎么可以保持自己有着清晰的头脑呢?我的想法不算极端,又有热情,我还要为此而高兴呢。我做事积极又有自己的看法,你看,我多“偏激”。

孤独?读书的确是孤独,但是越孤独越是要坚持读书,因为不读书就会孤独到无药可救了。找不到能畅快交谈的人的确是孤独,但是不读书就不能畅快交流,我现在孤独地读书是为了将来的畅快交流。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句话我亲身体验过。当你为了一个目标而付出了汗水,最后实现了目标,就是成功了,那时候就是热泪盈眶了。那份激动和欢喜的溢出是那么的强烈。

教育恐怖主义,看这本书才认识到的一个名词。

怎么去训练独立思考?多看思想类的书籍,怀疑一切过去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判断就接受了的思想就好了。

关于成功学的书籍。的确,那些书籍多半是没有思想,没有深度,没有营养的。我觉得那些都是一些官话,套话。老罗总结得真好:全世界的成功学书籍,出了几亿种,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我开始对那些成功学的书产生怀疑,因为我读过,但是学不了什么,读过了也没有有印象,很快就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我的建议是:少读李开复那些,唐骏那些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那些书。多看看有思想的书籍。

(/ 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6746.html

更多阅读

去头屑最有效的办法 去头屑用陈醋还是白醋

去头屑最有效的办法——简介头皮屑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可是正常的情况下不应该过多。去头屑最有效的办法——工具/原料去屑洗发水治疗用洗发水(如采乐)均衡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王小波似水柔情读后感

关于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思考——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默水【提要】王小波的杂文创作首先立足于思想,关注人习以为常的精神生活,挖掘现象背后关涉世道人心的深层面含意的东西。他的杂文是为了思想的表达,而不只是为了情感的体现。作

声明:《用脑子去思考罗永浩的《我的奋斗》 罗永浩演讲我的奋斗》为网友暮色安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