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新报2015年9月3日第14版“浙中人文”版刊出 浙中新报

浙中新报2015年9月3日第14版“浙中人文”版刊出

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zzxb/html/2015-09/03/content_1610024.htm
义乌科幻迷眼中“非主流”科幻小说的“破冰之旅”
周锦航


  法国的一位科幻作家曾说:“从一开始,科幻小说就和科学的国度联系在一起,同时一个科学的国家也是一个富有的国度,因此科幻小说与发展中国家仍保有距离。”此番刘慈欣获得科幻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可以说是打破了这一带有“歧视性”的论断,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在中国,科幻文学也拥有生长的丰厚土壤。
  如今,随着雨果奖花落《三体》,这群仰望星空宇宙、通过思考实验以追问生存意义的中国科幻人,这群长久被视为边缘和小众的人,以世界级奖项加冕,借助社交媒介的力量,更大范围地闯入了大众视野。
  作家黄克庭:科幻小说不会消失
  义乌本地写科幻小说的人少之又少,黄克庭可以算其中之一。黄克庭是一名微型小说作家,通俗点说,他写的小说普遍短小精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小说。
  1981年,黄克庭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他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也是在大学时期。“35年前,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人生中第一本科幻小说,书名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大概的内容我还记得,说的是当时还没有的监控技术。那时候的我看得如痴如醉,心想要是真有这样的技术该有多好。没想到短短的几十年,梦想变成了现实。”黄克庭说,也是这本科幻小说,触动了自己对于未来世界的向往,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科幻种子”。
  黄克庭写了200多篇科幻小小说,其中发表过的有将近60篇,读者粉丝们亲切地称他为“义乌的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被誉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因为学物理出身的原因,黄克庭的科幻作品大多是将专业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再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在其《吃惊》一文中,黄克庭引用了宇宙全息论,创造了一台专测人类生活信息的“还真仪”。这台机器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知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的所作所为。
  黄克庭说,在西方,科幻是大众的通俗文学,科学内置于科幻之中,科幻则是科学炫技的舞台。但是在中国,不少“科幻迷”把科幻简单等同于“魔幻”,而忽视了这背后的科学知识基础。甚至有很多成年人认为科幻和科普都是针对青少年的,成年人看科幻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科幻文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科幻小说的市场很小,只有一个很封闭的读者圈子。科幻作家们想要吸引圈子外的读者并获得主流的承认,就必须提高科幻小说的现实性和文学性。不过在我看来,科幻小说在中国还是很有市场的,小众性和边缘化也是暂时性的。只要科学技术不停下脚步,科幻小说就不会消失。”
  科幻迷沙沙:不强迫每个人都看得懂

  开学即将读大四的义乌姑娘沙沙是一名科幻迷,从高中开始就是各类科幻小说的“死忠”,她说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沙沙边笑边说:“我觉得,这篇一句话的小说比任何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
  在主流文学的眼中,中国的科幻迷一直是一个顾影自怜的群体,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孤岛上,感到自己的世界不为别人所理解。不过沙沙说,事实并没有这么悲惨。“其实现在的年轻人中,喜欢看科幻的越来越多,看科幻小说再也不是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相反的,如果你喜欢看科幻,在同龄人中会显得特别有逼格,这可比什么青春文学小说和情爱小说来得高大上。”沙沙不仅喜欢看科幻小说,也是一名科幻电影迷,大学三年间看的科幻电影不下百部。“我最喜欢的一部科幻电影是《盗梦空间》,其中的解梦技术简直是太神奇了,这部片子我反反复复看了10多遍。科幻电影中常常会有一些关于未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过到如今,不少当时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科技已经成为现实。就像《盗梦空间》,虽然目前的科技还不能做到像影片中那样,潜入他人的潜意识,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人在做什么样的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大脑活动,就成功重建了梦境。”说起“造梦”,沙沙专注的样子简直和之前判若两人。
  沙沙身边的朋友知道她是科幻迷,经常会让她推荐好看的科幻小说,但是朋友们大多虎头蛇尾,看到一半就大呼看不下去。沙沙说,曾经有不少朋友向她抱怨《三体3》太过破碎,人物过于单薄,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在网上这么红,这让沙沙很是郁闷:“科幻小说本身就有自己的审美维度,主流文学把科幻边缘化,不光中国主流文学是这样,全世界都是如此,科幻小说在全世界的文学版图中都是非主流小说。所以说,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也是很正常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说句不好听的,科幻,有些人确实看不懂。这一类的‘科盲’群体,他们本身对科学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接触,自然就会轻视科幻小说,这也是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
  科幻小说的“破冰之旅”
  创作之余抬头看看星空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幻小说在中国一直被当成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阅读科幻小说被当成一种不成熟、不现实、远离主流的表现。但是现在,科幻文学的这种尴尬境地正逐步改善。目前国内唯一招收科幻文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吴岩曾经说过:“科幻让你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但为什么会这么陌生,它又给你认知性的解释。科幻感知科技现实,谋划多种未来,批判社会组织和人生发展的歧途,它甚至还具有治疗性,让你从当前的焦虑中恢复过来。”这或许也是科幻文学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科幻文学的批判功能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对于科幻小说而言,不仅有政治批判的功能,还有社会批判、科学技术发展批判、人性的批判等等。
  科幻小说和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简单来说,社会当然需要大量的既富文学性又富思想性的纯文学作品,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既然将幻想中的实用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登月计划、载人船舱变成了现实,那么,也一定需要一些作家在创作中展开科技的想象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坚持高大上文学题材创作的作家也好,还是热衷于官场小说的作家也罢,抑或对那些专注于明星艺人风流韵事的挖掘和风花雪月抒情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不是在创作之余,也应抬头看看那浩瀚的星空呢?
  本版文字:记者周锦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7021.html

更多阅读

9月3日大阅兵观后感 电影胜利大阅兵观后感

今天,是2015年9月3日;今天,是丰富精彩的一天;今天,是令我永生难忘的一天;今天,是值得我思考的一天。早晨,我9:30就在电视机前,满怀期待的等待着“反法西斯70周年阅兵庆典”。在长长的等待后,阅兵庆典终于开始了!只见各兵种整齐划一,威风凛凛,他

声明:《浙中新报2015年9月3日第14版“浙中人文”版刊出 浙中新报》为网友流年跌碎容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