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但是这世间最难做到的就是“热爱生活”这四个字。

我们如何尽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素米灰

身边有很多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此努力奋斗着。但是有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每日喊着无聊混日子。

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

我的一个朋友,女,01年入读中央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自进校那天起就立下了去美国留学的志向,而且非名校不上,于是大学四年拼命苦学习,成绩是班上前三,绩点很高,各项英语考试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完成,积极参加各种社团、义工活动、与知名教授联系写推荐信等。结果:大四毕业时,顺利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录取,提供四分之三奖学金(对哥大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所世界级名校是多么难得给一点奖学金),5年硕博连读,如今已经快要毕业了。在哥大这几年,她全世界到处参加学术活动、在南美洲、非洲等地公费考察,如今前途是熠熠生光啊~~~~~我每次看她的博客,都感叹我和人家的差距咋就那么大~~~~~?

案例二:

我的大学同学,一个女孩子,来自云南省偏远地区一个小城市,家中条件一般,就读国际会计专业。她从进校之日起,就告诉我:“我一定要在上海安家,然后把父母接过来过好日子。”那时候我们都大一,我对她说的话还毫无概念,她却已经开始实行她的计划。大学四年兢兢业业,成绩优异,毕业时顺利考上公费研究生(她为什么要考研呢?因为现在上海户口本科生很难进,但是研究生就比较容易)。如今她毕业了,顺利在上海落户,工作在KPMG(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月起薪6500,有一个谈了四年的男朋友,上海交大的,也在上海落户工作了,如今开始谈婚论嫁。虽然有时候我觉得她的梦想挺俗气的,就是上海户口、上海房子、上海工作这三样,可是再看看人家,又觉得这样有明确目标、努力奋斗,并达成目标,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即将成功的案例

案例三:

我的一个网友,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的小男生。从我们偶尔在网上遇到开始,他就一直缠着我问关于上海、关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外企的很多问题。一开始我很烦躁,觉得他简直是个“十万个为什么”和“十万个是什么”,甚至把他拉黑名单,但是他不久又通过校内找到我,拜托我把他加了回来。前几天回家探亲,他约我吃了顿饭,我对他了解深入不少,才知道他家是云南某偏僻地区山村里的,父母祖祖辈辈是种地的农民,还有个妹妹初中没毕业就去四川打工2年了。

他是全家的希望,而他对自己的学校并不满意,他期待去大城市发展,期待进入四大工作,但是在昆明,他无法获得相关信息,因此他在网上搜索。他认识我以后,就拼命从我这里询问各种信息。四大之一的DTT每年举办税务精英邀请赛,基本上参加的都是211重点大学。这一次,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准备这个比赛,成功成为52支入围队之一,即将于8月前往广州参加决赛,所有费用DTT全报销,而且,云南财经大学队还是52个参赛队里唯一的非211非名校。他如此努力都是因为,这样做,他才有机会毕业后进入四大。

失败的案例

案例四:

我的大学同学,昆明人,家庭条件好,女,长相漂亮,思维混沌,毕业于国际商务专业,我们学校这个专业,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了。她毕业后直接被中石油选中了,在中石油云南分公司做财务,薪水虽然不比北京上海,但是在昆明,那也是相当不错的了,而且是在中石油这样的大国企。结果,做了半年,她说太累没前途,辞职了,当时是2008年3月份。然后一直到现在,一年半过去了,她一直赋闲在家没有工作。我问她原因,她说云南没有好工作,可是她又不愿意离开家,怕辛苦,于是就这么闲着过下去了。我真的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只记得她对我说过:我真的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案例五:

灰灰喵本人。估计我的经历大家也清楚得差不多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稀里糊涂进了个500强,觉得名头不错,薪水可以接受,就去做了,当时的职位属于Marketing & Sales范畴。做了半年,觉得实在不喜欢不适合,也因为前BF的缘故,就辞职了,之后一直在各种小公司折腾到现在,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以及适合做的,是Finance & Accounting Analysis方面,可是之前的折腾中,并没有积累这方面经验及知识,所以出国读个Finance Master吧,又费时间又费钱,但好歹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以上案例,除了那个云南财大的小男生,其他都是女孩子。就我身边的见闻来看,我也觉得,男生多半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对自己的生活浑浑噩噩,说着“我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的人,还是以女生居多。可是事实证明,除非你有个巨牛无比的老爸,否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一定会蹉跎岁月、浪费资源,有一天一定会后悔的。

我们如何才能尽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越早知道,就越少浪费、越少折腾、越少伤害。

你为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常常会接触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很清楚为什么我们长到这么大了,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学习自己做决定

有时候我们做一个决定时,心中会说:我怎么能这样犹豫不决,不知道要选哪一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从小父母就帮你做决定,由他们来告诉你,你要做什么,要怎么样。比方:你穿黑色不好看,要穿白色的;你念中文系不好,应该念工商管理等等

一次,我家小孩生病了,我带他去看病、打针、照X光,过了两天,孩子稍好一点儿了,去复诊。照X光很贵,要150块。我女儿就问我说:“医生说我好多了, 但还是要照X光确定一下。”我说:“你看你肚子已经小多了,照X光要150块,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照,那你就照,我支持你的决定,你来做决定。”当时我就是在训练小孩子,让她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我不帮她做决定。如果我帮她做决定,她永远没有办法去了解她要什么,以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再打个比方,朋友刘丹跟我很熟,她生日的时候,我一定会送她喜欢的东西,因为我了解她、知道她。如果我不认识你,你生日的时候,我送你份礼物,你拿回去一看,可能就会暗自嘀咕:“德芬老师不知道我最讨厌红色,老师还送我一个红色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当你不了解自己、不认识自己的时候,你永远也不知道你自己要什么,这是自然的。

那么,怎样去认识自己呢?我们的眼光总是向外看,看别人。尤其是我们喜欢利用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这是最可怕、最糟糕的。父母对你说:“哎呀,你很棒, 你很好。”然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很棒、很好。父母看你很糟糕、很笨,然后你就真的以为自己很笨、很糟糕。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允许别人来这样定义自己,因为我们 的眼光总是看别人,然后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什么时候我们把眼光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我们就开始长大、开始成长,开始认识自己了。

我们一生都在研究别人,尤其表现在恋爱的时候。比如说,一个女孩子看上了一个男士,就会去暗自琢磨:“呦,他喜欢什么呀?”然后在平时就会注意去看他喜欢 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注意观察他用的东西,以及他的生活习惯,对不对?我们想要去了解这个人,就会带着很大的兴趣去研究他。

那我们什么时候这样子观察过自己?看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什么东西真正能让自己快乐,你要真正看到自己的内心所想、接触到自己的心,而不是头脑上,因为你的头脑已经被你的父母和这个社会破坏了,输入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太多不属于你的程序。所以你去问大脑是没用的,你必须问自己的心,必须跟你的心有所连接。

怎样才能做到跟心连接呢?

安静下来,每天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一个人待着,什么都不做,就是坐在这里自己看自己,看看自己在做什么,今天早上做的事情怎么样,人家怎么看自己的,自己在对那个人说话的时候,为什么会用那种语气?那种语气是比较不耐烦呢,还是太激进啦?会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这样不断地回头看,慢慢的,你就能了解自己,然后把父母给你的那些“应该”“不应该”尽量一个一个去解释——我应该这么做吗?这是真的吗?但这并不意味 着,父母跟我们讲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但很多时候却未必是我们需要或者是想要的,所以我们不断去解释自己脑袋里头的这些“应该”和“不应该”,还要不断地去观察自己、理解自己。慢慢的,你就会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干什么、还有你真心向往的东西是什么。当你清明到了那个程度,就会有真正的心想事成。因为你非常了解自己,跟宇宙的关系非常和谐,能量的频率产生共振后,你要什么就有什么。

真正的自己绝对不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听得到的。所以,所有的道、所有的书、所有的大师,他们全部都指向我们的本性本质,他们用的词是 “空”。我也确实是体会到了这一点。比如,这间房子如果没有这样的空间,我们没有办法坐进来:它的空间如果不这么大、这么通透,我们坐在这里会不舒服;天 花板如果很矮,我们一站起来就碰到头了,也不会舒服。只有因为它有空间,它才能容纳这些东西。

真我在观照一切的东西发生

现在我做的,就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我不执着了。这样,我反而在放松下来的时候,慢慢地体会到我的本质,也就是那个观照者, 那个观察一切的“观”,那才是真正的我,它在观照一切的东西发生。就像我们的身体从小到大都在改变,我们的思想从小到大也在改变,甚至有一些性格也在改 变。比如说我的性格就改变了很多,对事情的观感改变了,性格也就改了。

什么都在改,我们身上很多东西一直都在改,但是在我们内在有一个东西始终未曾改变过,从小到大,它一直都在陪着我们。即使你在睡觉,你在梦中的时 候,它还在看你的梦,那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真的本质。可是我们需要去找到它吗?怎么找呢?那鱼怎么找水呢?我们怎么去找到那个从来没离开过我们的东西呢? 当你放松下来的时候、当你觉得跟万事万物,尤其是跟你自己能够和睦相处的时候,它就在那里,那就是你的本质,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你。

可是我们一直向外,一直在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所有的感官去追寻,这其实相当于是在逃避自己、逃避虚假的“我”、逃避痛苦、逃避烦恼。烦恼、痛苦本来就跟天上的云一样,是来来去去的,如果你发现了这一点,而且可以允许烦恼存在,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

(心灵咖啡网编撰,部分内容选自张德芬博客)

努力就可以进步,但为什么还是不努力?

努力就可以进步——这似乎是人们的共识。但为何似乎唾手可得的进步,人们还是不努力?这句话里隐含了什么玄机?“努力就可以进步”,这个信念本身就是很沉重的。越是把这句话当回事的人,生活中越会受到束缚,有压力。他们很可能会取得进步,但是,需要克服更多的阻力。

下面是详细解释:

什么叫努力?努力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行为的定义。如小明今年看过100本小说,还在豆瓣写了100篇书评,每天都写到凌晨1点。请问这个行为是否叫努力?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一定。

一方面得看小明做这些事的状态,他是很享受做这些事呢?还是硬撑着勉为其难?

假如这就是小明的一个业余爱好,看得高兴,写得轻松,我要说小明是个努力的人,你多半会撇撇嘴不同意:这就算努力了啊?我刷美剧还刷了100部呢,每天还能刷到凌晨2点呢。

所以,努力这个词本身,必须要包含“克服痛苦”的元素在内。

但是克服痛苦,就可以算作努力了吗?也不一定。

对此你会有一个很通俗的解释:光克服痛苦有啥用啊?干的又不是正事。

所以,什么是正事,对于努力与否的判定也很关键。

前面的问题,如果加一个预设条件,小明今年准备考研,但是他每天不看书复习,而是焚膏继晷地看小说和写书评,这些事他做得很辛苦,也并不快乐,但他就是忍不住做啊做,反正就是不复习。现在他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你还是会觉得他不努力——因为你觉得他干的不是正事。

可是,如果小明是一个专栏作者,职业写书评为生,或者他是大学里研究通俗文学的博士生,总之看小说是他的正事。然后,他做出的行为和前面的情况一模一样——已经快看得吐了,但还是很辛苦地看啊看,每天看到凌晨。这时,你一定会对他肃然起敬:真努力啊!偶像啊!

所以一模一样的行为,有时叫做努力,有时不叫做努力,完全取决于参照系。努力逼着你把全部的痛苦聚焦在所谓的正事上,也就是,你希望取得进步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说进步。

什么叫进步?为什么不是左步右步?不是退步?

“进”代表了一种时间关系上的参照,即未来要比现在更好。至于这个“好”在哪里,则取决于不同人的价值观,俗一点不妨是挣钱多少,高尚一点不妨是知识能力的高低,对这个人是复习考研多看两页书,对那个人是多写一篇专栏的稿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提到进步的时候,我其实就暗含了一个思想: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不想继续像现在这样。

把以上几点结合起来,我们把“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可以翻译如下:

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不想继续像现在这样。我希望能够针对我不满意的方向,持续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我知道需要克服大量的痛苦)。但愿,我就终于不用像现在这样了……

“努力就可以进步”,你以为是很积极昂扬的,健康振奋的。

不是,它的潜台词,实则是很阴暗沉重的。最沉重的一点就在于:现在,我不满意自己。

如何尽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现在,我不满意自己。好好想想,这个信念潜移默化地,给你带来了多少压力。

会让你不快乐,让你觉得现在这些时间都没有价值。

会让你耽于幻想,沉迷于将来有朝一日成功后的如释重负。

耽于幻想,沉迷于将来有朝一会让你忍不住泄气,自怨自艾,精神萎靡,缺乏动力。

“啊,还是先睡一觉,先吃点零食,先刷刷淘宝,养精蓄锐再开始努力好了……”因为,努力,一定是痛苦的。被这个信念坑苦了的人想:我不想那么痛苦行不行?能不能找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去努力?

把兴趣当做努力方向不就可以了吗?从今以后就研究美剧、电影或游戏为生了不就可以了吗?这样是不是就乐趣百倍,没有痛苦了啊?不,这样的结果只会是你慢慢失去兴趣。然后重新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

原理很简单:既然努力,你就要当正事来做。做正事,你一定会想要“进步”。

“进步”我们说过了,就等于说现在你还不满意自己!

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它创造了痛苦(对自己的不满),同时又指导你用痛苦(努力)去克服这种痛苦。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会更痛苦。至于说,为什么我做不到?从目前的答案来看,最通常的解释无非是:因为你还能够忍受痛苦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0309.html

更多阅读

南怀瑾: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数学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数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教了十三年的书,只知道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而完全忘记了老师还有作业?今天是“领雁”培训的第一周。班主任吴春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四个作业,而其中一个是数学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说这实话,老师天天在教学,天天写教案,而真正在考虑我们的

方舟子:施一公得的是什么奖?

方舟子:施一公得的是什么奖?哈哈!施一公又得奖了。方舟子要不要把斗鸡眼聚一下看看这是什么奖?附:施一公领取爱明诺夫奖:首位获该奖中国学者本报斯德哥尔摩3月31日电(记者刘仲华)瑞典皇家科学院31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典礼,清华大学

声明:《如何尽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网友涂鸦校服最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