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祥谈草书艺术摘自中国书法家论坛 草书书法家



王厚祥艺术简介
王厚祥号稷山,1963年生于河北省大城县。自幼由家父启蒙学书,师从高鸿源、沈鹏、张旭光、周志高、胡抗美、郑晓华、曾来德诸位先生。长于大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协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国书会执行会长,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河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廊坊市青年书画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和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班毕业,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学员,慕鸿书社社员,行草十家展成员,沈门七子展成员。

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有十几部书法专著和字帖出版发行。多次为全国、全省的全日制学生通用《写字》教材书写范字。近年曾入选全国三届新人新作展、六届中青展、三届正书展、二届行草书展、首届兰亭奖展、首届册页展,千人千作展、“林散之奖”提名展、中日韩百位书画名家展、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成为被提名的36位名家之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获首届全国大字书法展二等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提名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展三等奖,全国三届扇面书法展三等奖,首届北兰亭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二届北兰亭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一等奖,十届国展全国奖。参加“十一五”重点项目,人民大学和上海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大系》编辑工作,任隋唐部分副主编和撰稿人。入选《中国书法》杂志全国24位专题介绍的知名中青年书法家。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中国书法大典》,成为出版专集的百位名家之一。入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编的《共和国书法大系》,由中国美术馆出版《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王厚祥》专辑,2011年入选全国12家书法媒体提名评选的“中国书法方阵·当代30家优秀范本”,成为30位当代代表书家之一,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青年60人展”,并被提名为前20位名家之一,由《中国书法》杂志和“中国书法手机报”做专题宣传。成为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中央和国务院机关创作书法作品的特聘书家。1996年起被评定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荣获“河北省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称号。

1、你应该是当代书坛一位在大草书创作上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草书的道路呢?因为喜欢还是独辟蹊径?

是喜欢,是特别的喜欢。我第一次接触草书是在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父亲给了我一本他上学时用过的字帖《米南宫十七帖》,当时就感到非常神奇,非常喜欢,字还能写成草书,太有意思了!高中二年级时,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了大草作品,那便是印在《书法》杂志上的《古诗四帖》,有“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的一段局部。那如劲舞彩带般圆转飘逸,如奔腾江河般畅流畅响的线条,如舞蹈家精心设计、完美舞姿般悠游细腻的形态,美仑美奂!我真的被打动了,以至这些文字的形象,线条的韵律几十年来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清晰,永远灵动,而且永远是一个敏感的区域。

搞艺术只有喜欢才能做好,因为它有无穷的动力,进而迸发出最大的创造力。仅靠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是搞不好艺术的。
2、大家公认你在《古诗四帖》以及《自叙帖》上的探索与实践很深,那么,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这两个贴还是什么?比如魏晋书法和明清书法对你有影响吗?

我喜欢唐人的大草,喜欢它们汪洋恣肆的盛世风度,喜欢它们壮阔圆满的正大气象。为此,我对唐代大草的两件最杰出的作品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古诗四帖》的难点是笔法,我找到了;《自叙帖》的难点是笔法的丰富,我做到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我主要得益于学习晋人。把大草作为主攻方向确定后,十几年来,我临写最多的是《阁帖》、《大观帖》和《十七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通过晋人我写准了唐人,写丰富了唐人。明清,即使宋元都是我写的比较少的,因为我有一个观点,“草书首先要写的经典”。学草书要在草法、字法上下大功夫,不然的话写的再有气势,再有情趣都没有意义。唐以后的草书经典性就差多了,他那样写是正确的,你再临出来就不一定正确了。

3、我比较感兴趣对于工具的选择,你习惯用什么样的毛笔?可否透露一下你的诀窍吗?古人其实没有用过现在的生宣纸,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宣纸?我觉得你这两年似乎在找寻属于你手感的纸张,这一点从你近两年的创作材料上看得出来。

我有一个观点,草书家必须是一个艺术感觉最丰富且在技法表现上能力最强的人。张旭、怀素流传下来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篇的感觉都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很多书家搞一个展览,几十件作品只是形式的不同,有斗方,有条幅,有大张,有小张,但字都一样,这还是什么艺术创作,分明是印刷排版嘛!人人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都有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风格类型,但我认为如果你想把你这种风格类型打造好,必须能同时写出更多种感觉不同的作品类型,只有这样,你最喜欢的风格类型才会更加丰富、强大。基于以上思考,我学习创作从不择纸笔,很多时候在外面笔会都在用别人用过的笔,用别人准备的纸,以此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一种新的笔、纸、墨一接触,一碰撞立即产生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新的感觉我们如果能够抓住并延续下去,就会成为一件感觉不同的作品。


4、仔细研究你的作品,在章法上你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比如“行”的倾斜、比如“行距”的疏密关系和穿插,能否透露点绝招给大家参考呢。

章法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空间。古人,即使张旭、怀素也没有在疏密布白、墨色对比,行距、字距等问题上有更多的关照。章法是什么?是一种秩序,有秩序才会不乱。章法的内容很重要的是排列方式。我想到了部队,即使是在大操场上集中,部队的排列都是方正严整的,这种秩序给人的感觉是庄重庄严。而老百姓聚会呢?竹林七贤呢?永和九年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呢?则或自由散漫,或优雅闲适,都是一种轻松自然的排列。这说明不同的章法形式对作品的风格是有影响的。我立志在草书的章法研究上有所作为,但我反对现代书法对汉字字形的随意肢解,用机械的方法拆装文字,用所谓科学的理论搭建空间,构造章法,这样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是相违背的。字形为章法服务是对的,但字形的变化要以传统的字法和审美为基础。

5、据悉你的小楷写得很好,我也见过一些。你觉得小楷对你的大草书有帮助吗?

小楷是书家的基本功。古代书家没有不会写小楷的。古人从小一上学就要写小楷,小楷是应用最多的文字。小楷欣赏的是精美,因此有了很好的小楷基础再写其它任何书体都会有精美的意识。大草同样也需要精美,只是他精美的内涵与小楷有所不同。任何一种书体的创作,如果离开了“精”字,他的品位都不可能上得去。


6、问个外行话,大草是否写的大才有气势?古人写的并不大啊。

大草不是因为篇幅大才叫大草。作品的气势大小也不是因为作品尺幅的大小。大草作品与小草作品的区别,主要是因为找到了一种不同感觉。沈鹏先生讲“进入狂草”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讲,做楷如立,作行如行,作草如走。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我理解,大草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草是一种奔腾状态,如奔腾的骏马奔驰纵跃;二是大草是一种感性状态,忘我状态。书写时全由下意识支配,心中只有表现欲,而全然没有了规矩技法,节奏因情感起伏而变化。三是大草书写完全符号化,速度加快,连绵增加,动感增强。大草之大指的是感觉,是由速度、连绵、动感所产生的气势和张力给人的雄浑而博大的感觉,不是篇幅的堆积。


7、现在,你临帖多吗?偏重于那些贴?

我现在临帖依然很多。书家临帖如歌唱家练声,是一辈子都要做的功课。我现在写的虽然有点样子了,但与古代大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从技法上讲,差距也很大。古人的技法,古人的经典元素是我们一辈子都要认真学习的东西。谁认为我帖临得差不多了,可以写自己了,他的艺术发展也就基本到头了。

临帖上我现在仍然偏重于二王的草书,对于历代先贤其它类型的草书我也根据需要多有采撷。


8、你觉得横幅作品适合你还是条幅,抑或其他形式?国展与你平时自由的创作有区别吗?如果有,在什么地方呢?

横幅还是条幅在我的创作中感觉没有多大的区别。形式在我这里没有障碍,不同的形式反而能激发我的创作激情。

对我来说,国展和平时自由创作没有多大区别,如果讲区别,国展作品篇幅一般较大,而平时创作一般较小。小作品写起来要容易得多。

9、你好象对草书的字法很精通,那么对于一个想玩草书的人来说,起码要能够会写多少个草字才可以自由创作呢?

前面我讲到,写草书第一位的是经典,经典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草法和字法。草法和字法是两个内容,我曾用孩子上学做过一个比喻,学草法如学数学,学字法如学语文,数学差一些还可以在短时间内补一补,语文如果差,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补上来的。草法可以用较短时间学会,字法却要用终生的学习去积累。

张旭光老师要求我用五年的时间解决识草问题,我用了三年就基本解决了。我学草字有三个办法,一是临必识,临草书帖一定要读懂内容;二是创必准,创作时写的草字一定要准,拿不准的查字典;三是近必较,字形相近的字,一定要找出它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

草法有很多规律可循,学会甲可以旁通乙。因此,不一定把所有楷书的草法都会写了才能自由创作,我感觉能学会一千个草字也就差不多了。


10、每个时代好像有些字的草书写法不一样,你会选择更古一些的写法吗?这个有什么必要吗?

翻开草书字典,我们是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一个楷书字草书的写法可能有好几种。这些字法的形成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直接从篆隶演变而来;二是有章草和今草之别;三是它的异体字的草书;四是不同风格带来笔势、字势、书写习惯不同,进而产生的差异;五是因进一步熟练而进一步简练,写意性增强。前面我多次强调草书的经典性,为什么要经典?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可识性。参加国展的作品要想让评委不产生异意,平时我们学习就尽可能用第一和第二两种情况的草书。


11、你写过行书吗?你的草书到今天这个程度,想知道你都在哪些书体上下过苦功?他们之间有必然行吗?如果直接学习草书,而不旁涉其他书体,行吗?

12&13、太写过行书了。主攻草书之前的近三十年时间,一直都是在写楷行书,小楷入选过兰亭奖,行书多次上国展。我们现在知道草书与隶书几乎同时产生,但它又是和隶书、楷书、行书一起成长的。也就是说,在草书的形成过程中,隶书、行书、楷书对它都产生过影响。特别是楷书、行书,今草的笔法多与他们相通。因此,我们今人写草书,往往先写楷行再写草,因为楷行行笔较慢,可以更好地学习笔法。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不一定正确,那就是学草书不一定要在篆隶上下多大功夫,羲献没有篆隶作品流传,旭素也没有。学篆书无非是想学中锋用笔,学圆畅的使转;学隶书无非是想学笔画的绵厚,气韵的高古雄浑。而这些既已明白,在草书中为什么不能学到呢?然而,楷行书是真的要下很大功夫去学的。不从楷行的慢里学精到,学丰富,到了草书的快里笔法就更粗糙简单了。
12、有人以为你的草书线条过于干净,或者说变化少,你是咋看这个问题的?

干净是因为准确。古人的笔画都很干净,现代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笔法中必然性越多越干净,偶然性越多越拖泥带水。金开诚先生讲,他中学时代有一个篮球打得特别好的同学,“他打球最大的特点是动作清楚。动作清楚是因为动作富有准确性,没有拖泥带水的部分,恰到好处。”在他眼里,讲课、写稿、说话、做事,都有一个动作清楚准确的问题,开车也一样,动作清楚准确,就能“密处走马”,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很多人认为怀素《自叙帖》变化少,其实你认真去看,很丰富。


13、你觉得当代草书创作是否过于冷淡?今人有可能超越古人吗?至少有可能超越明清以及民国吗?

自古以来的草书特别是以大草名世的书家就是凤毛麟角。原因就是大草太难。只拿唐代讲,写大草的书家不可能只有张旭、怀素、高闲几个人,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成千上万。但写得好的,流传至今的仅有以上几个人。当代写草书的人也很多,国展的作品里行草是最多的,数量上草书也不少于行书。你讲的过于冷清可能是因为你眼太高,能入你法眼的太少,因而显得冷清。

今人完全有可能超越古人。今不如古无非是我们的功力不如古人,或者再加上我们缺少了古人写字的文化环境。功力差我们可以补啊,文化环境是在心里的,书你自己不会读吗?何况我们还有连条件最好的古人都不会有的条件,大量的历代碑帖和艺术理论资料。

因此,十几年前我就自己刻了一枚闲章:“与古人比”。
































王厚祥谈草书艺术(摘自中国书法家论坛) 草书书法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0668.html

更多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焦裕禄、孔繁森、王伯祥

朱彦夫、焦裕禄、孔繁森、王伯祥[榜样力量]孟祥民刘嘉坤王乐义第一期:孔繁森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的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他两次进藏,十年扎根雪域高原,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详细]第二期:朱彦夫朱彦夫,四肢截肢左眼失明的他

转载 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绢本高清 鸭头丸帖高清

原文地址: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绢本高清作者:太原书法培训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卷 绢本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

深切地纪念王稼祥同志 王稼祥纪念园 宾馆

文章作者:【原文出处】新华文摘198501【作者】胡耀邦打倒“四人帮”后,有同志问我:你要不要写一篇纪念王稼祥同志的文章?我说:一定写一篇。但老是没有写成。今年三月,安徽省筹备出版纪念稼祥同志的文集,朱仲丽同志对我说:你现在职务不同了,

声明:《王厚祥谈草书艺术摘自中国书法家论坛 草书书法家》为网友闹钟你别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