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美学 凌继尧 西方美学

西方古典美学指的是从古希腊到近代的美学,其开端的代表是柏拉图,其成“学”的代表是鲍姆加登,其顶峰的代表是黑格尔.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而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皈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在皈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

古典美学是由三个面构成的:一,美的本质.

二,审美心理。三,艺术.
西方古典美学 凌继尧 西方美学

美的本质源于古希腊人从现象后面追求本体的精神,只要我们掌握了美的本质,就能理解一切美的现象。我们称一朵花为美,称一位小姐为美,一个坛罐为美,一幢神庙为美,是什么使这些不同的事物成为美的呢?我们把这些不同的事物都称为美,必然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使它们能够被称为美。正是这个共同的东西,是理论的思考对象。寻得这个东西,并以它为基础来理解一切具体的美,这就是美学的任务。就是在这样的提问中,美学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后面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而审美心理,是源于古希腊人对人体心理作几何学式的知、情、意划分。与之相应的是逻辑学;意志与善相关,与之相应的伦理学;情感呢?也应该有一门学科,这就是美学。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当德国的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美学》,他用Aesthetics(美学)这一名称作为自己著作的名字,是为了实现、也确实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为美学这一学科命名。鲍姆加登不是因为写了一本好书,而是因为为书取了一个好名,而成为“美学之父”。柏拉图以一种天才的提问方式使西方有了美学,鲍姆加登以一个恰当的名称为西方美学举行了“成人仪式”。鲍姆加登的基础之一就是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他对美学的定义之一是: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西方的知情意结构引出的是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而艺术同样也是古典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源于艺术概念在西方的演变史。在古希腊,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绘画、建筑是艺术,裁缝和剃头的技术也是艺术。他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和技巧。在中古,艺术又与高雅的科学相关联.

古典美学的三面是以三套逻辑来运作的,第一面主要依靠现象———本质模式,从美的本质到各类具体的审美现象。第二面主要运用主体———客体模式,把美的客观类型与美的主体感受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第三面主要构架于艺术分类体系,把艺术门类与审美类型及其历史发展结合起来。美学三面本有不同的缘起根据,在逻辑上又相互交迭,难以整合。美学家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气质,或者主论美的本质,或专究审美心理,或重在艺术哲学。但这三类之为美学又在于它们都以美的本质来统帅自己的体系。古典美学的三面充满矛盾,本在寻求完美之路.

在西方的学术话语中,美学是一个大概念,虽然要界定清晰较为困难,但它的概括性在很多时候却比用其它词汇更有效。在萨伊德的著作中,常将美学一词与政治、经济、法律等词并列,去描述西方对东方的侵略和影响。他的“美学”一词既指艺术作品,还包括游记,通迅报道、日记、杂感等与感性感受相关的东西。这里美学一词具有其它任何词汇都难以替代的好处。西方古典美学亦如此,我们无法清楚地阐述出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究竟有多大的本质区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古典美学为美学的历史奠定了历史基础,为美学这一概念又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 [来源:778论文在线 qiqi8.cn]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4296.html

更多阅读

百色起义人物·7/俞作豫 百色起义邓小平逃跑

俞作豫(1901~1930)原名俞作榆,化名刘慈、字备予,广西北流人。191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西南护法军第二军燕圹讲武堂学习。1920年结业后,历任桂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参加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驱逐入桂滇军阀唐继尧、龙云,以及讨

中國古代審美觀 古人审美

“美,甘也 。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其意一是以“甘”为“美”,存“美”在“味”。欲体此“味”,则须会“羊大给膳”之意。二是认为“美”即“善”。《中国古代审美观》(中和,气韵,意境)中国古典美学的语言哲学之思一 缘起

西方画坛的古典流派:表现派之爱德华·蒙克

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西方画坛的古典流派表现派之爱德华·蒙克《蒙克自画像》1893版《呐喊》1895年版《呐喊》《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

转载 西方美学研究博士论文精选3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原文地址:西方美学研究博士论文精选(3)作者:瑞德醒客西方美学研究博士论文精选(3)美学回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美学理论研究【作者】王卓斐;【导师】顾彬(WolfgangKubin)【作者基本信息】 山东大学,文艺学, 2010,博士【摘要】 本文拟从德

声明:《西方古典美学 凌继尧 西方美学》为网友老街腔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