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讲义 西方文学史 pdf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2013-10-09 21:23:49)转载▼

分类:教学相长

参考书目:

古希腊文学史[英]赫伯特·默雷

欧洲文学史周作人

▲论古典文学(罗念生全集·卷八)罗念生

▲伊利亚特(荷马史诗)罗念生译

▲奥德赛(荷马史诗)罗念生王涣生译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

▲古希腊悲剧经典(上、下)罗念生王涣生译

古希腊抒情诗选水建馥译

▲伊索寓言[古希腊]伊索周作人译

▲埃涅阿斯记[古罗马]维吉尔杨周翰译

变形记(《金驴记》)[古罗马]奥维德

文艺对话集[古希腊]柏拉图朱光潜译

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罗念生译

诗艺 [古罗马]贺拉斯杨周翰译

背景性阅读提示:

▲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美]依迪丝·汉密尔顿,辽宁教育出版)

希腊人([英]基托,上海人民出版社)

希腊的生活观([英]狄金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古人的智慧([英]培根,华夏出版社)

▲希腊人的艺术([德]温克尔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希腊宗教概论(王晓朝,上海人民出版社)

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址(石敏敏,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古希腊]希罗多德,商务印书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商务印书馆)

▲罗马帝国衰亡史([英]爱德华·吉本,商务印书馆)

斐多篇([古希腊]柏拉图见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中之“裴洞”,商务印书馆;另参杨绛译本)

尼各马科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苗立田译,商务印书馆)

爱比克泰德论说集([古罗马]爱比克泰德 王文华译,商务印书馆)

▲沉思录([古罗马]奥勒留何怀宏译,商务印书馆)

仰望星空的日志(大量希腊、罗马及西方各个时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的图片,点击请进)

【按语】

A、“我们确信,甚至最优秀的教科书也只能服务于有限的目的。即便学生掌握了某个思想家的学说的最好的二手资料,他也只掌握了关于那一学说的意见,一种传闻,而非那一学说的知识。如果传闻是准确的,学生便有正确的意见,否则便有错误的意见,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知识,因为知识是超越意见的。如果我们意识不到灌输意见时的自相矛盾之处,即意识不到超越意见意味着什么,那我们就会陷入最深的错觉之中。我们认为,本书或其他同类著作,至多能起辅导学生读原著的作用。”(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第一版序言)

B、“审美批评使我们回到文学想像的自主性上去,回到孤独的心灵中去,于是读者不再是社会的一员,而是作为深层的自我,作为我们终极的内在性。”“审美只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关切。文学批评作为一门艺术,却总是并仍将是一种精英现象。相信文学批评会成为民主教育或社会进步的基础,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的教育应更有选择性,要挑选那少数有能力变得高度个性化的读者和作者。对其他适应政治化课程的人可以任其自然。实际上,审美价值可以被认知或体验,却无法传达给那些无法抓住其感受和知觉的人。”“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照片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不能使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P8、12、21)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当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开始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时,欧洲其它绝大多数地区还处在野蛮状态。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对后世欧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法律、制度),可以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讲到欧洲文化的起源,历来有所谓二希的说法。

二希文明:

希腊(罗马):印欧民族、多神,人性中的求知本能、美与光,真;【个人主义】:自由、真理;

《荷马史诗》、苏格拉底;哲学、科学、民主、法治,理性传统、贵族的;命运、悲剧意识,恶、向外反抗。

希伯莱(基督教):闪米特民族、一神,人性中的道德本能、火与力,善;【信仰主义】:公义、爱;

《新旧约全书》、耶稣;宗教信仰,灵性传统、平民的;上帝、忏悔意识,罪、向内承担。

马修·阿诺德:“希腊精神长于印欧民族中,希伯莱精神则是闪米特民族的产物。”(P121)

“希腊精神以思想清晰、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美为人所能取得的伟大而宝贵的成就;而希伯莱精神所提倡的伟大基业,则是对罪恶的清醒意识,是觉悟到人皆有罪。”(P116)

“希腊精神最为重视的理念是如实看清事物之本相;希伯莱精神中最重要的则是行为和服从。”(P112)

“希腊精神的要义在于造就完人的冲动,它要将人的一切方面联系起来、使之和谐地发展,使各个部分都尽善尽美,不让任何一个部分靠碰运气侥幸生存。”(P138)

“希伯莱精神坚持让我们天性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所有的方面达到完美;它单单提出道德的一面,服从和行动的一面,它只强烈地关注这些,使严厉的道德良心成为几乎唯一的大事。”(P140)

“两大精神准绳,一个注重智慧,另一个注重顺服;一个强调全面透彻地了解人的职责的由来根据,另一个则力主勤勉地履行职责;一个慎之又慎,确保不将黑暗当成了光,另一个则是看到大的亮光就奋力向前——这两大准绳之中,自然是坚固人类道德力量、铸就必要的人格基础的准则处于优先地位。(P118)

“我们的求知本能主要是从希腊人那里学来的。……努力实现美好与光明同传播希腊精神是一回事。”

“摆脱蒙昧状态、看清事物真相、并由此认识事物之美,这便是希腊精神要求于人的纯朴而迷人的理想。其素朴和魅力,使希腊文化精神及其影响下的人生获得了一种飘逸、澄澈和光彩,使之充满了我们所说的美好与光明。困难被排除在视线之外,理想之美与合理性占据了我们的全部思想。”(P115)[[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三联,2002]

周作人:“希腊思想为世间法之代表,与出世间法之基督教,递相推移,造成时代。世之论欧洲文明者,谓本于二希,即希腊与希伯莱思想,史家所谓人性二元者是也。物质精神二重关系,为人生根本,个人民族皆所同具,惟性有偏至,则所见亦倚于一端。古希伯莱为灵之宗教,希腊则以体为重,其所吁求,一为天国未来之福,一则人世现在之乐也。”[《欧洲文学史》P55]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时间跨度从前12世纪到公元5世纪,主要集中在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一千多年[李]。其中成就最辉煌者为古希腊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自有其民族特色。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品种齐全,既有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又有寓言、抒情诗、散文、小说,其成就不一,有的成了不可企及的高峰,有的则不够成熟。由于和民间口头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本身就是民间文学,因而区别于文人创作,许多具有丰富瑰丽的想象、纯朴的气息和粗犷的风格,美学上富于原始的拙朴美。

一、古希腊文学

(一)、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多山、多海湾、多岛屿的地理条件,使他们不适于农耕文明,而转向航海业和商业贸易,甚至海盗和海外殖民地开拓。这种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外向型经济、变化莫测的海上生涯),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古希腊民族在此度过了自己美丽而健康的童年。也正是在此,生长出了丰富多彩、雄大而活泼的古希腊文学艺术,记录了他们如诗如梦的美好年华。

[自然环境——生存方式(海洋、商业文明)——民族性格及价值观念(天真、健康、快乐、浪漫、美丽;生命、人本、自由)]

周作人转述英人FrederickRobertson并出以己意,讲希腊思想,归结为三点:1、美之宗教。希腊神话,内容美富,为他民族所莫及。其尤异者,为纯粹之神人同形说。与巴比伦埃及之神,人身鸟首,备诸异相者不同,与希伯莱之禁拜偶像者亦异。今世所见希腊造像,如Apollon及Melos之Aphrodite,皆极优美,盖唯以显理想之人体美,初无宗教象征也。或问希腊雕刻家Phidias,何故以人象神,则答曰,以天地间更无他物,具匀齐之美,过于人体故。德国Winckelmann著《古代美术史》,有言曰,世无民族重美如希腊人者。诸神之祭祝,皆以少年竞美得赏者为之。斯巴达妇人,恒奉Narkissos或Hyskinhos之像,求得子之美如之也。少年祷神,至宁得美而不愿得国,可以知一世之风尚矣。Platon以为人唯爱美,以及美行美意,终乃至于绝对美。以美与爱,乃能导人止于至善。2、现世思想。重现世,故复以人生之乐归之。其言天地诸神,饮食起居,不殊于人,爱恨争斗,亦复无异。Solon说幸福,以为苟得支体强健,面目美好,子孙茂盛,无疾病灾祸,以至善终,是为全福。Pindaros作挽歌,则云人世夜时,日出冥土,照临贤者之上。郊原广邈,是生蔷薇,遍地皆赤。树结黄金果,乳香之味,充塞四际。弛马角枝,或宴饮歌吟,各行其乐。(阴间实即阳间,现世思想反映也)盖希腊之民,唯以现世幸福为人类之的,故努力以求之,径行迅迈,而无饶屈,所谓人生战士之生活。故异于归心天国,遁世无闷之徒,而与东方神仙家言,以放恣耽乐为旨者,又复判然不同也。(适欲而非禁欲或纵欲)3、中和之性。希腊思想,既具以上二事,复有第三德以节制之,乃能发达极盛,不至于偏。盖其民族具中和之性,以放逸为大戒。行藏无不准此,因亦见于艺文。故其文学,有悲哀恐怖之情,而无凶残之景。戏剧亦不明演杀伤事迹,仅以影写出之。其在美术,尤以安闲著称。如雕刻之像,多静而少动。即表动作,亦至微末,多既事而非将事,皆足以见一斑。(中世传说,耶稣降生之夜,行人过南意海峡,闻有呼者曰,大神Pan死矣,俄而号哭遍于山野。此实寓意说法,表出:人神(Mangod)既逝,神人(Godman)代兴。至三二五年,罗马皇帝Constantine乃定基督教为国教焉。)[《欧洲文学史》P56—58][有似中国儒家?]

(二)、文化渊源:

罗素:“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兴起。”[《西方哲学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两大渊源:一为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一为欧洲本土之外的东方文化。



克里特岛神庙遗迹



克里特岛克诺索斯(Knossos)遗址



迈锡尼的“狮子门”



迈锡尼时代的兵器与杯具

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存在于公元前三千纪至前12世纪,史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又称爱琴文化。爱琴文化分布于爱琴海地区,属于青铜时代文化。该文化的中心起初在克里特岛,后来转移至南希腊的迈锡尼。克里特文化又称米诺斯文化(米诺斯为神话传说中该岛的统治者),兴起于前三千纪;至16世纪达全盛,出现宏伟的宫殿建筑和精致的工艺品,象形文字发展成线形文字A;约至前14世纪,米诺斯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史家多归因于火山爆发和地震。迈锡尼文化为前二千纪由亚该亚人所创,他们有线形文字B,至前12世纪末,居住在北方的多里安人大举南迁,摧毁迈锡尼文化,由此青铜时代进入黑铁时代。构成爱琴文化的还有基拉克迪文化,基拉克迪为爱琴海的一个群岛,文化上没有前二者显要,但近年来的考古日益显示出它的相对独立性。(从多里安人入侵直至公元前8世纪,希腊远古文明出现某种倒退,被西方学者称作“黑暗时代”。综上,希腊远古文明的跨度长达2200多年,亦即从公元前3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创造这个文明的主体是由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有居民和铜器时代不断涌入希腊大地的各种移民融合而成。)

欧洲本土之外的东方文化指埃及(北非)、亚细亚(西亚)文化。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很可能一开始就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痕迹,比如生活在克里特岛青铜时代的居民,据信大多数来自西亚,这势必为欧洲上古文化注入东方文化的血液。而在欧洲本土上古文化之前或同期,在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古埃及文明,在两河流域前后出现了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它们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古希腊航海业发达,同周边地区,特别是同埃及和西亚各国有着广泛频繁的商业、文化交往,无论在建筑、科学,还是在宗教、哲学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埃及、巴比伦等东方国家的影响,希腊字母也是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形成。欧洲古代文明与东方文明的血缘关系在希腊神话中有形象的反映:欧罗巴(Europe)是出生在亚细亚的少女,宙斯爱上她之后化为牛把她诱骗到克里特岛上,并使她委身于自己。这一爱情故事,被看着西亚、埃及文化与欧洲文化相结合的象征。

附:默雷:“说真的,他们的外部历史,如同其它民族历史一样,充塞着战争与外交、残虐与欺诈的史实。是他们的内部历史、思想情感与性格特征的历史,才是那么瑰丽、伟大、崇高。”“现代人对这些古代人的概念,当然会因时代而异。温克尔曼和歌德笔下的‘肃穆和古雅’的希腊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倒也恰如其分,可是在我们这些现代人心目中,他主要成了一个幻象了。特别在画家和诗人的作品中,他往往是以一个穿着华丽、体态健美的希腊人出现,他是一个抽象的异教徒,跟同样抽象的早期基督徒,形成鲜明的对比,或按照评论家的好恶,加以美化或贬损。他也是个幻象,跟他生前优游岁月的大理石宫殿一样虚无缥缈。”“实际上,他们千姿百态,在我们心目中,他们都栩栩如生——他们兴趣广博,丰功伟业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生气勃勃的个性和充沛的精力使他们取得巨大成就。他们之所以能从野蛮状态急剧跃升到文明高峰,并不是靠什么‘古典式肃穆’,不是靠‘崇拜人的躯体’,也不是靠他们天生的高深智慧和艺术禀资,而是靠他们无止境的劳动和无限制的活动,靠他们的大胆勇敢和苦难经历,靠他们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他们认为是伟大的事业;最重要的,还是靠他们锲而不舍的苦思探索精神。”[《古希腊文学史》初版前言P3—4]

(三)、文学分期:

古希腊文学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它是源头。它包括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历史、哲学、文艺理论、演说、寓言、抒情诗等方面,应着重学习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得《诗学》。按时代可分为四个时期:

1、英雄时代: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又称“荷马时代”,还称“黑暗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集体口头创作的产物,它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各部落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规模的,其在荷马、赫西俄德、(俄耳甫斯)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后人根据这些零散的材料,整理出目前通行的希腊神话故事([德]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英]劳斯《希腊的神与英雄》)。希腊神话的内容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其支脉庞杂,故事众多,内部并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存在一个基本的血缘脉络。其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周作人:“神话与传说,本甚近似,唯神话记神人之行事,传说则以古英雄为主。其一对于超自然之存在,有畏敬之心,近于宗教记载。其一对于先民之事迹,致爱慕之意,近于史传。此为二者之大别,唯后以便于称名,或并谓之神话。[《欧洲文学史》P3]

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天地开辟、万物初生、人类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山川林木,日月海陆,以至雨后的彩虹,河畔的水仙,都是神的身影;生老病死,祸福成败,都取决于神的意志,他们创造了庞大的神的家族。

A、老辈神谱:

(1)混沌神(卡俄斯)→

(2)地母(盖娅)……→

(3)天神(乌刺诺斯)……

地母(盖娅)+天神(乌刺诺斯)→

(4)提坦神族(六男六女):司法女神(忒弥斯)、巨神(伊阿佩托斯)(→普罗米修斯)、女神(瑞亚)、天神(克洛诺斯)……

女神(瑞亚)、天神(克洛诺斯)→→→[5]新辈神族(奥林匹斯神系)

B、新辈神谱:



奥林匹斯诸神

(奥林匹斯十二主神里,有十位十分确定,他们分别是:宙斯、赫拉、波塞冬、阿波罗、阿瑞斯、赫耳墨斯、赫淮斯托斯、阿佛洛狄忒、雅典娜、及阿尔忒弥斯。赫斯提亚本来是十二主神之一,但为了与凡人一起生活,她把她的主神位置让了给狄奥尼索斯;得墨忒尔有半年的时间为了要与她在冥界的女儿珀尔塞福涅一起生活,会把她的主神位置让给冥王哈得斯)(注意:奥林匹斯(Olympos)和奥林匹亚(Olympia)不是一个地方,前者是希腊北部的高山,为众神的住处,后者在希腊西部,是开运动会的地点。)





雷电神:宙斯(众神之王)(朱比特)





婚姻女神:赫拉(天后)(朱诺)



海神:波塞冬(尼普顿)



农神:得墨忒耳(刻瑞斯)





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



战神:阿瑞斯(玛尔斯)



火神:赫淮斯托斯(武尔坎)





神使:赫耳墨斯(商业神)(墨丘利)









爱神:阿弗洛狄特(维纳斯)







智慧女神:雅典娜(女战神)(密涅瓦)

最下面这件《雅典娜》,原件是公元前4世纪的青铜雕像,这是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复制品。雅典娜是智慧女神,掌管各种技艺,包括男人的(农业航海等)和女人的(纺织缝纫等),她赞助战争,但仅赞助防御性战争,她从不同情爱好暴力和流血的战神玛尔斯。希腊神话:她出生时是“全副武装从她父亲宙斯的脑袋跳出来的”“一出生就不可战胜”。



月神:阿耳忒弥斯(狩猎女神)(狄安娜)



女灶神:赫斯提亚(家神)(威斯塔)





酒神:狄奥尼索斯(植物神)(巴库斯)(12主神谱系中本没有他,后来,却取赫斯提亚而代之)





酒神巴库斯和他的女祭司(铜牌)



狄奥尼索斯和萨提尔

[牧神、林神:潘/萨提尔](皆半人半羊形象,唯起源不同。潘起于阿卡狄亚,冬居山穴中,夏则随羊群至平原,当午昼寝,夕吹牧笛,如本土牧人所为。萨提尔出阿耳戈斯,其地居民以牧畜酿酒为业,羊身者以其最善繁殖故,酒神祭起,列入从者。)



描述酒神祭奠狂欢情景的绘画,作者William-AdolpheBouguereau(1825-1905)。



冥神:哈得斯(得墨忒尔有半年的时间为了要与她在冥界的女儿珀尔塞福涅一起生活,会把她的主神位置让给冥王哈得斯)

其他神祇:



小爱神:厄洛斯(丘比特)(阿瑞斯与阿佛洛狄特之子,爱的使者)



文艺女神:缪斯(共9位,此其一,Erato,Muse of poetry 司诗歌者)



文艺女神:缪斯(共9位,此其一,Calliope,Muse of elegy司挽歌或哀歌者)



文艺女神:缪斯(共9位,此其一,Urania,Muse of astronomy司天文者)



希腊神话中九个缪斯:克利奥(司历史)、欧忒尔佩(司抒情诗)、塔利亚(司喜剧)、墨尔波墨涅(司悲剧)、忒尔普西科拉(司舞蹈)、埃拉托(司爱情诗)、波林尼亚(司颂歌)、卡利奥佩(司史诗)、乌拉尼亚(司天文)。



命运女神:摩伊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的总称

摩伊拉(Moirai),是宙斯(Zeus)和法律(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的女儿。这三位掌管万物命运的女神分别是:克罗索托(Clotho)、拉克西斯(Lachésis)、阿特罗波斯(Atropos)。①:最大的克罗托掌管未来和纺织生命之线,老二克拉西斯负责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最小的阿特罗波斯掌管死亡,负责切断生命之线,即使是天父宙斯也不能违抗她们的安排。②:另一说是最大的克罗托掌管生命之线,负责纺织、剪断生命之线:克拉西斯闭着眼睛抽签,无论好坏都是他的命。阿特罗波斯负责记录两个姐姐的决定,在擦不掉也改不了的纸上记录——没有任何私心,即使是她们也再也无法改动。这就是命运三女神:残酷,坚定,威严。据说摩伊拉会在新生儿诞生后的第三个晚上出现,来决定他的生命历程。摩伊拉通常被认为是冷酷的,不夹带任何感情。古希腊人把不能解释的种种遭遇统统归之于命运,认为命运女神是最高的神,其威力无比强大,甚至连众神包括宙斯在内,都受她们控制。





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是司复仇的三女神——阿勒克图、墨纪拉和底西福涅——的总称

厄里倪厄斯是复仇三女神——阿勒克图(不安女神)(Alecto)、墨纪拉(妒嫉女神)(Megaera)和提希丰(报仇女神)(Tisiphone)——的总称,任务是追捕并惩罚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人,无论罪人在哪里,她们总会跟着他,使他的良心受到痛悔的煎熬。因此只要世上有罪恶,她们就必然会存在。“Erinyes”或“Erinnyes”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愤怒的人”,传说她们身材高大,眼睛血红,长着狗的脑袋、蛇的头发和蝙蝠的翅膀,一手执火炬,一手执着用蝮蛇扭成的鞭子,在希腊神话里她们又被称为“Furies”。





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提坦神伊阿佩托斯之子,阿特拉斯的兄弟;先知者;团泥造人;盗火,教人造屋、航海、治病)

在老辈神谱里,女神居于支配地位,为女系社会的表现;旧神话还反映了蒙昧时代的情况,比如血亲杂交、吃人等。在新辈神谱的奥林帕斯神统中,反映了父权社会的等级关系,男神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很象一个古希腊人的大家庭。神话和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希腊的奥林帕斯教即发源于希腊神话。但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祗不仅形象长得和人一样,而且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他们除了长得高大漂亮,长生不死,在力量和智慧上非人所能望其项背外,其行为并不比人高尚多少。他们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任性,爱享乐,虚荣心、嫉妒心、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还不时溜下山来和人间的美貌男女偷情。亦即,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是人格化了的形象,此即“神人同形同性说”。以宙斯为代表的大多数神都喜欢作弄人类,甚至几次三番打算毁掉人类。古希腊人常常在神话中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

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都在某一神诋的保护下完成一番惊人的业绩。他们实际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代表,展示了希腊初民对勤劳勇敢和英雄主义的赞美和向往。英雄传说常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主要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忒修斯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俄狄浦斯的故事,奥德修斯的故事,特洛亚战争的故事等等。比如,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与底比斯王后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一出生就体力非凡,又因吮吸了赫拉的乳汁,脱离了凡胎。婴儿时,他就捏死了赫拉派来伤害他的两条毒蛇。成年后,他拒绝了引诱他走享乐道路的“恶德”女神,接受“美德”女神的忠告,决心不畏艰险,终身为民除害造福。他赤手空拳扼死了危害人畜的巨狮,杀死了九头蛇,追踪一年驯服了牝鹿,生擒了糟蹋庄稼的野猪,一天内清除了30年没有打扫的奥吉亚斯牛圈,驱赶了伤害人畜的怪鸟,驯服了为非作歹的公牛和吃人的牝马等等。赫拉克利斯的传说反映了古希腊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勤劳勇敢、机智刚强的品质。



赫拉克利斯



休息中的赫拉克利斯



赫拉克勒斯与利喀斯



赫拉克利斯与巨人安泰俄斯搏斗



雅典娜为赫拉克勒斯戴上桂冠



赫拉克利斯清理奥吉亚斯牛圈



赫拉克利斯制服冥王的看门狗刻耳柏洛斯



杀死半人马涅索斯

赫拉克勒斯杀死九头蛇许德拉





赫拉克利斯将野猪送回迈肯尼





赫拉克勒斯制服疯牛





赫拉克利斯和狮子搏斗



赫拉克利斯射杀怪鸟

赫拉克利斯的凯旋



赫拉克勒斯和青春女神赫伯的婚礼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平现象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乐观精神。希腊神话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西西弗斯的故事、代达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古希腊神话体会到希腊神话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1.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它向我们提出如下问题,我们的技术是正当的还是偷窃来的?我们像神一样的权力是否表明我们违背了我们在宇宙中应予保持的谦恭地位?我们该为我们这“偷窃”来的能力欣喜自豪呢还是担心懊悔?等等。2.代达罗斯的故事:发明家代达罗斯和儿子伊卡洛斯用蜡和羽毛作成翅膀,从牢中逃脱。他因之得救,儿子却因飞得太高,离太阳太近,使蜡翼融化,掉进海里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个故事苦乐参半,有得救,也有死亡,它建议人类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越权行为,学会正确地运用技术。3.米达斯的故事:米达斯国王渴望掌握点石成金的技术,结果梦想成真,但他却受到了惩罚,他碰到的一切东西——尝到的食物,摸到的鲜花,甚至被他吻了一下的女儿,都变成了金子,闪闪发光却毫无反应,他失去了一切。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的贪婪和愚蠢,讲的是欲望操控下的技术的性质。(参[法]F·费雷.技术与宗教信仰[J].吴宁译、张国栋校.哲学译丛2000(1):50-59、65)总之,这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涉及的是科学、技术的合法性问题,后两个涉及的则是技术的运用性问题。和《圣经》相比,希腊传统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要被动消极许多,当然也谨慎许多。从孕育和发展科学技术上,这是不利的;但从对科技的反省批判上,则值得借鉴。

希腊神话在同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这是不可企及的顶峰。(具体见第二节的论述)



赫西俄德

赫西俄德是续荷马之后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末至7世纪初,祖籍小亚细亚。代表作是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及《神谱》。《农作与时日》计828行,六音步诗行写成,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却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是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他规劝弟弟走正直劳动的道路,不要走巧取豪夺的邪路。他认为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人类在道德上不断堕落的历史,他讲述了依次出现的幸福的黄金时代、次等的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互相杀戮的黑铁时代。书中有一则鹰和夜莺的寓言,这是古希腊文学中第一则动物寓言。《农作与时日》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诗的后部以亲身体验,写出许多农村景色的生动画面,成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农事诗》的范本。《神谱》主要描写宇宙的形成和诸神的世系与斗争,其中关于宙斯和提坦神之间的斗争比较生动。这是最早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系统描述,但有些学者认为本书不是赫西俄德所作。

“据推测,荷马出身于贵族世家,他的诗作是为贵族圈子里的歌手们写的,赫西俄德出身农民,对贵族们的习规没兴趣,在他笔下没有英雄、美女,没有宏辞、壮举,有的则是农民们操心的事情:筹划、劳作、交易、日常的艰辛乃至统治者的不义……据说,荷马‘从上面’看人世,赫西俄德‘从下面’看人世,以至于如今有人说,赫西俄德是西方第一个社会批评家,有反贵族品位,关注劳动、虔敬和正义……”(P41)[刘小枫《诗人的“权杖”》,见刘小枫选编《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上]

2、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城邦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贵族文学)和寓言(平民文学)。

抒情诗的繁荣和史诗的衰落,与部落向城邦集结,小家庭形成,个体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削弱,人的情感世界日益丰富有关。抒情诗源于民歌,是伴着音乐歌唱的。体裁多样,主要有哀歌(双管歌)、琴歌、牧歌、讽刺诗等,以琴歌成就最大。

琴歌分独唱琴歌与合唱琴歌两种。独唱琴歌抒唱的是个人感触,由诗人或歌手自弹自唱,抒情味最浓。代表性的独唱抒情诗人有女诗人萨福、贵族诗人阿尔凯奥斯和阿那克里翁。萨福(前612?——?),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一生共创作了九卷诗,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比较完整,其余都是断片。萨福的诗大多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辞句艳丽无比,情调感伤,感情真挚,音乐性强。据说萨福是个同性恋者。她的许多诗于1703年在罗马和君士坦丁给公开焚毁,罪名是有伤风化。她被看成是诗国中的女荷马,被柏拉图称为“名列第十的缪斯”,后因失恋而跳岩自杀。萨福生前是一群女文学家、学者、诗人的首领。



这是从古罗马的庞培(Pompeii)出土的古罗马壁画,被考古学家命名为《萨福》(Sappho):这名女子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蜡版(Waxtablet),头戴金丝做的发罩。出土于庞培的四区(Region VI)。



《帕纳塞斯山》中的萨福(手持Sappho字条的女诗人)。帕纳塞斯山是希腊中部的山脉,希腊神话中的诗坛。《帕纳塞斯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创作的组画之一。



合唱琴歌的题材较独唱要广泛,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利于抒发集体的思想感情。合唱琴歌和舞蹈配合,可以载歌载舞,颇受一般人民所喜爱。种类有日神颂、酒神颂、少女颂、胜利颂、婚歌、葬歌等。合唱琴歌的代表是品达罗斯(简称品达)(前518——前442),其诗多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格庄重凝练,辞藻华瞻,富丽堂皇,具有崇高美。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弥尔顿、歌德等有较大影响。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时的伊索所作,这些以动物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寓言,在当时的希腊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的伊索曾做过奴隶,他虽然相貌丑陋,却聪明绝顶。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得、阿里士托芬、普鲁塔克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他。现在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公元前4世纪到前2世纪间的一些古代作家收集整理的,其中较有名的,是前2世纪的作家巴布里乌斯有格律诗改写的120余则寓言,其风行于世。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的,所收篇目300余篇。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故事很可能来源于亚洲和非洲;有学者认为伊索寓言只是后人的托名之作,真伪如何,无从考证。伊索寓言通过一些动物的言行来寄寓道德教谕和生活教训,和抒情诗表达贵族化情感不同,伊索寓言来自社会下层,主要表现了平民和奴隶的思想,高度体现了人民的智慧。艺术上,伊索寓言动物拟人化,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其形式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对后来的欧洲作家,比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影响很大,它常被后人模仿和引用。比较著名的有“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乌鸦和狐狸”、“龟兔赛跑”、“披着羊皮的狼”等,均脍炙人口。

3、古典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到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当时的雅典是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又称“雅典时代”。其中伯里克里执政时期(前443——前429)是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阶段,被称为“黄金时代”。古典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伯里克利



希腊“伯里克利时代”修建的帕台农神庙,希腊最著名的五个神庙之一。公元前447开始建造,前438年完成主殿,前431年完成内部装饰和雕塑。1987年,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希腊文学的繁荣,而代表这种繁荣的是戏剧,诞生了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为代表的三大悲剧家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具体见后面第三节的论述)

古典时期的散文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种类包括演说、历史和哲学著作。古希腊的演说的繁荣,与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度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当时的政治家多半是能言善辩之士,常常在公民大会和议事会上慷慨陈辞,语惊四座。与之相应,出现了修辞学。古希腊最享盛名的演说家可推苏格拉底(前469——前390)、伊索格拉底(前436——前338)、狄摩西尼(前384——前322)等。

古典时期最有名的历史学家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他们的著作基本与古希腊戏剧同时出现。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号称“历史之父”,年轻时曾遍游各地,最远到达过埃及和巴比伦等,晚年在雅典发奋著书,成《历史》。全书九卷,后三卷描写了前5世纪初的希波战争[外战]。希罗多德的历史知识,部分来源于前人的记述,部分来自他自己从广泛游历中获得的见闻。他的描绘有时可能不太精确,但他总是把可信的和不足为凭的史料进行甄别。该书结构颇有气势、行文简洁,并不时穿插奇闻轶事于其中。希罗多德的著作展示了他对古希腊文献及其理性思想的广泛把握,他在命运和机遇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强调了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前460?——前400?)的名著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描写5世纪后期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冲突的[内战],未完成。修昔底德本人曾参与过战争,他的描写重心在战争的军事指挥上。其语言开门见山,作风严谨,没有希罗多德枝蔓零散的文风。这种一丝不苟的的治史风格对后世历史学家影响甚巨。



修昔底德

色诺芬(前430——前355?)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军人和散文作家。生于雅典,年轻时曾从苏格拉底治学,后写有《回忆苏格拉底》。他的代表作是《远征记》,记述了自己亲身参与并指挥的希腊雇佣军远征波斯,失利后的一次大撤退,全程2414公里,熬了整整五个月,备历艰难困苦。色诺芬后来屡遭雅典放逐,郁郁不得志。他的著作观点平庸多说教,但文风坦诚、平易近人,用语简朴雅致,陈述观点时思路极为清晰。《远征记》是现代希腊学生通常阅读的第一批启蒙史书,也是古典学的入门书。



苏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见《斐多篇》)

古典时代的大哲有苏格拉底(无著作留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依次为师徒关系。柏拉图(前427——前345),曾从苏格拉底学习八年,后在雅典创立学园,授徒讲学四十一年。象孔子一样,门徒众多,贤者不少,亚里士多德最著名。著作以对话体写成,代表作是《理想国》。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一个永恒绝对的精神性实体曰“理式”(一译“理念”),它是宇宙存在的先天模式,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不过是这个理式的摹仿或影子,这些摹仿或影子不具永恒性和普遍性,也不具真实性。这个无所不在的理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神的代称。根据理式论,柏拉图得出自己的文艺观,主要有:1、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摹仿,即“摹仿的摹仿”,离真理更远,更不可信。他认为文艺有害,会培养人性中低劣的东西。这一结论其实强调了文艺的功利作用。2、诗产生于从神那里获得的灵感,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当诗人获得神的灵感时,会处于一种迷狂状态,这是因为诗人身上有神附体而产生的现象。他的灵感(迷狂)说对后来的浪漫主义乃至现代主义文学都又影响。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和柏拉图一样极负盛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受教于柏拉图二十多年,前335年在雅典授徒讲学,称为逍遥派。他异常博学,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无学不窥,公私著述,凡千卷,为后世学术源本”[周P41]。他曾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著作流传的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灵魂论》等。他有著名的说法:“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他创有“四因论”。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论著代表作是《诗学》。他不同意理式论,认为艺术是对神的创造的摹仿,艺术摹仿的是现实,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必然规律或内在本质,这本身就是真实的,而不是所谓理式的影子。“诗比历史更真实。”他还认为“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人的事业,毋宁说是天才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这也与老师的诗人的灵感与迷狂说不同。他说“悲剧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情感得到净化。”“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这样一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的。”悲剧的结局常常是悲剧主人公自身过失造成的,不一定是传统的命运或因果报应。他还讨论了悲剧中情节、地点和时间的一致性,这启发文艺复兴时期的卡斯特尔罗提出影响深远的“三一律”。诗人的职责主要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的事。以此他区分了历史真实和诗的真实。他还认为文艺是一剂救济心灵的药方,具有治疗作用,而非如柏拉图所言是伤风败俗的毒药。由上所述,他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雅典学园

4、希腊化时期:指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这一时期马其顿征服了整个希腊,希腊文化在东方广泛传播,并和东方文化互相交流,希腊文化中心逐渐由雅典移至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其科学、艺术、哲学相当发达,学术界注重书籍整理,建成了规模空前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希腊语变成这些地方的通用语言,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公元前146年,罗马人打败了马其顿,把希腊划进自己的版图,从而宣告了希腊化时期的结束。古希腊文学到希腊化时期已届尾声,文学脱离现实和群众,讲究辞藻,有学究气和感伤情调。当时较有影响的是新喜剧和田园诗(牧歌)。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一般表现青年男女要求自由的愿望,把生活理想化,冲淡社会矛盾,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剧中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人物个性逼真,趋于定型化。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代表作家是米南德(前342?——前292),有剧作一百多部,惜绝大部分亡失。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部:《恨世者》、《萨摩斯女子》。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风格雅致。他对后世欧洲喜剧影响甚大。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是忒奥克里托斯(前310?——前250?),他擅长于写乡情乡景,风格自然、质朴、清新。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开端。它在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后世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学都不同程度地沾溉于它。纵观整个古希腊文学,我们会感到它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创造性,充满一种人本精神和现实精神。也许因为它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所以总是散发着天真浪漫而又乐观的青春气息。

二、古罗马文学

(一)历史背景及民族性格:

古罗马的发祥地是与希腊隔海相望的意大利半岛。它的历史可溯源于神话。相传特洛伊城被攻陷后,埃涅阿斯带着族人逃出,后代中有一公主和战神相爱生下一对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勒莫斯,被外祖父抛弃山中,由母狼乳养成人。兄弟二人长大成人后游至今罗马所在地,建了一座城。为了命名和占有这座城市,他发生了争执,结果弟弟勒莫斯被杀,罗慕路斯遂得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城名为罗马。据说这是发生在公元前753年的事,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即由此开始。但据史料记载,罗马在远古就有人居住,这些土著居民叫伊特鲁利亚人,靠海上抢劫和捕鱼为生。

罗马历史一般分为:1、王政时期(前753——前510):先后有七个国王相继执政,最后一个因暴虐无道而被推翻,罗马遂进入贵族共和政治时期。2、共和时期(前510——前27):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尚武的罗马人不断向外扩张,经过多次战争,终于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国。公元前1世纪,各军事贵族屡屡图谋进行军事独裁,最后屋大维夺取了最高权力,结束了共和政体,建立了罗马帝国,他本人被元老院封为“奥古斯都”(神圣者),实际成为皇帝。3、帝国时期(前27——476):专制时期,有和平繁荣,更多则是黑暗、混乱、腐化和战争,皇帝有好但更多坏。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曾于公元330年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将该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476年,西哥特人攻进罗马城,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拜占庭帝国(或写作拜占廷帝国;希腊语:Βυζαντιναυτοκρατορα),又称东罗马帝国(拉丁文: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注音:bàizhān/zhàn tíng dìguó),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通常被认为开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克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Roma,即君士坦丁堡)。]



古罗马属于内陆民族,不同于古希腊海洋民族,他们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农民与牧民的勤劳、勇敢、粗鄙和蒙昧的性格特点。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和社会团结力创造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大帝国。他们在武力与政治上超越并征服了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希腊所征服,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古罗马人崇尚武力,追求社会与国家、法律与集权的强盛与完美,富于牺牲精神和责任观念。这种民族有文化性格,使古罗马文学具有较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较多庄严崇高的气质。但却缺少了古希腊文学那种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和无拘无束的儿童式天真与烂漫,显出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相对贫乏。与之相应,古罗马文学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和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自然质朴的特征。:“希腊尚美,罗马崇实。学问知识,希腊为长,唯于治术,罗马独有其不可及者,所举厚重果毅弘深诚信诸德,良足为之代表。盖罗马事业,本在政治一端。绘画雕刻,大抵模仿希腊,文学亦少独创之美,唯能随在不失其国民性,故亦自有罗马之特色也。”何谓罗马之国民性,曰:“主保守,重秩序,而尚实用。”[周P61—62]]

(二)、文学分期: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共和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这里的共和时期是文学概念而非政治概念。

1、共和时代:始于前3世纪,至前1世纪早期(前240——前30)。古罗马有文人作家的历史始于前3世纪从希腊俘虏来的奴隶安德罗尼库斯(约前280——前240),他是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主要功绩是介绍希腊文学精华给缺少书面文学传统的罗马人,移栽古希腊文学形式到缺少骨干文学类型的古罗马。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文学成绩主要在喜剧,因为随着罗马国势扩张,贵族和富商积聚了大量财富,生活日趋奢侈,需要娱乐享受,但他们又不能欣赏希腊悲剧,也不允许阿里斯托芬式的政治讽刺喜剧上演,这样便只有米南德式的引人发笑的讽刺世俗的轻松喜剧发达起来。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约前254——前184),流传下来的代表作有《孪生兄弟》和《一坛黄金》,分别讽刺了当时的罗马上层社会和人在金钱面前的面目。另有诗人兼剧作家埃纽斯(前239——前169),代表作有史诗《编年史》,风格沉稳、凝重、宽宏,立意深远,文风洒脱、绮丽。可惜已基本佚失。他被同胞尊为罗马文学之父。

2、黄金时代:罗马共和国末期和屋大维统治时期合称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前100——17),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无论诗歌、散文还是文艺理论,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这是拉丁文学史上的古典或曰辉煌时期,涵盖两为著名人物的活动年代,即“西塞罗时期”(前70——前30)和“奥古斯都时期”(前31——前14)。前一时期有当时首屈一指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西塞罗(前106——前43),他把古代雄辩术推到了高峰。此外有诗人卢克莱修(前99——前55),传世之作《物性论》,是一部规模宏大,风格崇高的哲理诗,可算作一部史诗,着重阐述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间接介绍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后一时期在古罗马文学中成就最高,出现了:维吉尔、奥维德、荷拉斯等大诗人。维吉尔(前70——前19)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他生长在农村,对自然之美有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他的重要作品有《牧歌》10首,《农事诗》4卷,和史诗《埃涅阿斯纪》。维吉尔十分谦虚,对自己要求严格,三十岁才发表第一部诗集《牧歌》(前42——前37),一举成名。诗作采用牧羊人对歌和独歌的形式,抒发牧人的爱情,描绘田园风光,表现乡村的乐趣,有的也直抒胸臆发表对时政的感受。全诗散发出故乡草场的气息,一种田园的芬芳。《牧歌》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发表后广为传诵,后世亦多摹仿。《农事诗》(前37——前30),谈到种庄稼、种葡萄、种橄榄树和牧羊、养蜜蜂等,体裁和题材上属于农事教谕诗,它摹仿赫西俄德的《农作与时日》而来。诗人对自然现象很敏感,赋予生产劳动以诗意。相传屋大维对《农事诗》甚为欣赏,曾连续四日亲自聆听朗诵。

《埃涅阿斯纪》(又名《伊尼德》)是维吉尔的代表作,计12卷,长近万行。是诗人最后十一年的心血之作,到死只完成初稿。此作品乃领屋大维之命而作。据说他每天只写三行,精心结撰。诗成后不满意,准备对初稿加工三年,惜不久病故。临终前遗嘱将诗稿焚毁,只是屋大维下令才得以保存。史诗以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种种经历为中心内容,追诉了罗马建国的光荣历史。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一位英雄,战败后,在母亲维纳斯的保护下逃出特洛伊,按神的旨意到意大利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在漂流的第七年,迦太基女王狄多爱上了他,两人结为夫妻。后来天神命令他离开狄多,狄多因绝望而自杀。埃涅阿斯来到西西里岛,由女巫带领游历地府,见到了阵亡的特洛伊英雄们。亡父向他预示了未来光荣而辉煌的罗马前景,从而坚定了他缔造罗马帝国的决心与信心。他来到了意大利的拉丁姆地区,当地国王遵照神意要把女儿嫁给他,此事触怒了另一求婚者鲁图利亚国王图尔努斯,从而引发战争。最后,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决战,并把他杀死。史诗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证明了罗马人是神的后裔,颂扬了帝国的神圣和先王建国的艰辛。通过他游历地府的情节,歌颂了凯撒和屋大维的功绩,肯定了罗马帝国统治世界的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6卷类似《奥德修纪》,写主人公的漂泊生活;后6卷类似《伊利亚特》,写特洛伊人和拉丁姆人的战争。史诗有不少地方摹仿荷马,如以《伊利亚特》的英雄埃涅阿斯为主人公,采用追叙形式,使用荷马式比喻、对比、重复等手法。但《埃涅阿斯纪》仍表现出罗马文学的特色。如主人公除了勇敢、刚毅外,还具备了敬神、爱国、仁爱、公正、等品德,政治目的性很强,为了国家,历经千辛万苦,能克制个人情感,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意识、集体意识、责任观念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与个体意识很强的荷马史诗有所不同。它更像一部“民族史诗”。艺术上,《埃涅阿斯纪》没有荷马史诗的自然质朴的特点,缺少口头文学的活力,其叙事总体上平铺直叙,略嫌呆板而少奇巧,人物缺乏个性和生气;它的格律严整,辞藻华丽,风格哀婉严肃,悲天悯人乃至多愁善感,不同于荷马史诗的乐观、勇武、向上、蓬勃以至凶狠。它的心理刻画超过了荷马,其中多梦幻、象征、暗示、讽刺等手法。它是欧洲和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是古罗马文学的顶峰,对当时的罗马文学,和后来的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丁认为维吉尔最有智慧、在了解人类,因而在《神曲》中让他作为地狱和炼狱的引导者。

奥维德(前48——前18),写有多首关于爱情的诗篇,如《爱情诗》、《爱的艺术》等,其中多享乐主义思想。他还有《罗马岁时记》,他后来被被奥古斯都流放到黑海,客死异乡。奥维德的代表作是神话诗集《变形记》,全书15卷,包括250多个故事,集希腊、罗马神话之大成,从开天辟地写到罗马奥古斯都政体的建立,有神话词典之称。诗人采用故事套故事,人物轮换讲故事,描写织品、器皿上的故事画,写成一个故事又写一个性质相反的故事等方式,使250多个故事巧妙串成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诗人流利的诗句、优美的音律、丰富的想象、深刻细腻的心理刻画、独具匠心的结构技巧,使许多古老的神话和传说获得了新的生命。全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强烈的戏剧性,庄谐杂出,悲喜并存。《变形记》的结构技巧,为后来的薄迦丘、乔叟的框架故事开了先河,并对文艺复兴前后的许多作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书搜罗广博,古代传说,多借此得存。文艺复兴时,欧洲文学美术,凡言神话者,几无不以此为本,其影响之及后世,远大甚矣。”[周P91—92]]

荷拉斯(前65——前8),杰出的抒情诗人、讽刺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代表作为《歌集》,写醇酒、爱情、诗歌、友谊等,赞美纯朴、坚毅、正直、尚武、虔诚等帝国道德,其中多哲学议论,抒情成分弱,但气魄大,意境深。《诗艺》为荷拉斯的创作经验谈,以诗论诗,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主张学习古典,形式要完美等。

3、白银时代:屋大维死后的二百年间,史称罗马文学的“白银时代”(公元17——130)文学中的宫廷趣味日趋浓重,到2世纪前半叶达到高潮。文学更加成为少数人的消遣,颓废倾向愈发明显。在专制淫威箝制言论自由的情况下,他们的思想多货币于斯多葛派的内心宁静和忍耐,有时悲观绝望,沉于宗教迷信,有时则又阿谀奉承。

重要作家作品有小说家阿普列尤斯(124?——175?)的《金驴记》(又称《变形记》),作者出身北非,有广泛漫游经历。小说以自叙形式写成,叙述一个青年因错吃女巫的药,而变成一头驴子后的苦难经历,以及他恢复原形的故事。通过他的见闻,忠实而广泛地描写了罗马外省的生活。作为驴子,人们对他没有戒心,使他耳闻目睹了人们最卑鄙的思想和行为。小说也写了不少巫术、怪异,贯穿着埃及宗教的神秘精神。《金驴记》对后世的薄伽丘、塞万提斯等有较深影响。

塔西陀(55?——118?)的历史散文《历史》(残存4卷),《编年史》(残存12卷),文学性很强,风格简练。其文体就象思路一样清晰,竭力避免平淡无奇,给人以强烈深刻的印象。

普鲁塔克(46——120)生于希腊,著述甚丰,保存至今者100余种。最著名的是传记文学《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记载从半神话人物一直到一世纪的罗马皇帝的水平。作品择希腊与罗马品行和事业相似者并列记述,这些成对的人物大多数附有“合论”,加以对比和折衷,宣扬节制、人道以及对神的恐惧来反对罪恶和暴政。整部作品按希腊传记程式从传主的身世、出身、青少年时期、性格、事迹一直写到去世,但着重细节与轶事,说教明显。另外,作者拉丁文水平不高,因而罗马部分逊色于希腊部分;史实也有不少失真之处,年代时亦混乱。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朗吉努斯,生卒年月不祥,创作时期大约在1世纪初。《论崇高》被认为是文学批评方面的伟大创新作品,书信体写成,可惜有三分之一已佚失。作者提出崇高的风格主要取决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荡的感情。文学作品中的伟大第一次被认作是作家的内在品质而非作家的艺术造诣;在作者看来,作家若只注意修辞就等于诡辩或存心欺骗;那些追逐财富、名誉和权势的人不可能具有伟大的灵魂,自然也就创造不出伟大的作品。至于思想的伟大,作者认为是可以通过竭力模仿那些堪称典范的伟大作家(如荷马、狄摩西尼、柏拉图)而获得。

第二节 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最伟大的作品,是叙事诗的典范。

一、关于荷马以及荷马史诗的成书:







关于荷马的生活年代诸说不一,在没有定论之前,一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关于荷马的出生地更是众说纷纭,据说有十几个(一说九个)希腊城邦自称荷马的故乡,但多数文献趋向于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小亚细亚的士麦拿人。无论荷马的故乡在哪里,都可以肯定,古希腊人无不以荷马为荣。荷马这个名字据说不见于希腊姓氏,它来自古希腊语的爱奥尼亚方言,意为“盲人”,也有人说是“人质”,另有人证明其为“组合”。如果是“人质”的意思,则荷马大概是俘虏出身。如果是“组合”的意思,那么,这个名字可能暗示某种集体创作方式,或者说是一个假名,因为一些学者坚持认为荷马史诗是由许多作者各异的散篇传说组合而成的。但有人指出,两部史诗大刀阔斧的魄力和精巧编织的情节,让人很难想象它会是一种集体创作。关于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古代的卖唱者(又称“行吟诗人”)多半是盲人。他们听觉敏锐,音乐感强,加之众多内容要求较强的记忆力,这也是盲人之所长,所以荷马是盲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两千多年里,绝大多数学者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都认为荷马实有其人,柏拉图说过:“荷马教育了希腊人”,青年尼采在《荷马的竞赛》一文中曾经以荷马为标杆,把希腊时代划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简言之,是荷马塑造了希腊人的民族特性。但到了18世纪末,从德国学者沃尔夫起,人们开始怀疑这一看法。

一般认为,荷马史诗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时期,即口头流传时期和文字流传时期。作为口头文学,荷马史诗的最初形成期可能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前后,是口头传唱的各种短歌。大约公元前9至前8世纪时,一位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和创造,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的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但形式上仍属口头创作。文字流传期则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据说是当时的僭主庇西特拉图命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到公元前3至前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编订,每部分为24卷。

荷马史诗的成书过程,最有影响的观点至少有三家。1、小歌说:认为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联缀而成,并非荷马单人独撰的成果。德国学者沃尔夫1795年撰文指出,史诗中有若干前后矛盾、中间重复之处,很象是若干民间口头创作的短歌集合体,后又有学者进一步阐发此说。2:统一说:认为两部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结构,只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史诗作者就是荷马。3:核心说:承认荷马史诗的基础可能是由若干短诗构成,但又进一步指出,荷马及其门徒并未停留在这一基础上,而是由此将短篇有机地建构,加工成长篇巨制。这是一种集体创作加个人修改补充的论点。更有惊人之论,英国学者巴特勒在《〈奥德赛〉作者论》一书中考证该史诗的初稿作者乃一女子手笔,且其人非希腊人;还认为《奥德赛》晚《伊利亚特》一百年出现。此观点未得学术界公认。

综上,荷马史诗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妨说它是古代民歌、神话和英雄传说诸方面的集合。历代学者、诗人、歌手都可能参与其事,经过若干代的补缀修剪,渐具规模,成为具有有机联系的史诗作品。参与者其中可能有一位叫荷马的行吟歌手在这方面尤其出色,因此后来的人都把他吟诵过的史诗统称为荷马史诗。

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

《伊利亚特》产生的时间早于《奥德赛》。全书24卷,计15693行。《伊利亚特》(音译)题名原意是“伊利昂之歌”,写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当时的希腊人称特洛伊为伊利昂。全诗背景和基本情节如下:战争起因于“不和的金苹果”,即神明之间的争执,争执又涉及于凡人。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忘记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来到席间扔下一只金苹果,上写“给最美的女子”,当场引起席间女神的争夺。天后赫拉给仲裁者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许以成为最伟大的君王,智慧女神雅典娜许以成为最勇敢的英雄,爱神阿弗洛狄特则答应给他世间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裁定金苹果归阿弗洛狄特。他后来到斯巴达作客,爱神帮助他拐走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绝世美人海伦,并带走大批财物。希腊各部落闻讯震怒异常,公推阿伽门农为联军统帅,率十万大军跨海东征。特洛伊人亦联合各部落组成联军,以王子赫克托尔为统帅,决定拼死固守特洛伊城。当时,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也分成两派,各助一方。战争进行了十年之久,双方皆损失惨重,而特洛伊城却久攻不下。这时,希腊统帅阿伽门农仗势夺走本部第一勇将阿喀琉斯宠爱的女俘,阿喀琉斯愤而罢战,于是情势陡转,希腊联军频频败绩。《伊利亚特》即以此为楔子,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此后51天内发生的事情,波澜迭起,险象环生。面对特洛伊军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王被迫向阿喀琉斯道歉,然而阿喀琉斯余怒未消,仍拒不出战。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忒洛克罗斯披挂上阿喀琉斯的盔甲杀入敌阵,却不幸被赫克托尔刺死。阿喀琉斯痛不欲生,决意为亡友报仇,愤而再上疆场。特洛伊人望风披靡,阿喀琉斯最后与赫克托尔对阵,赫克托尔不敌,绕城三匝,终为所杀,尸体亦被阿喀琉斯拖回阵地。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冒险入阵,向阿喀琉斯跪求归还儿子的尸体,终获同意,特洛伊人为之隆重举哀,史诗在葬礼处结束。

据传后来希腊人采纳了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的“木马计”,佯败撤军,诱使特洛伊人出城,将内藏兵将的大木马拉入城内。入夜,希腊军突然返航,里应外合,攻下特洛伊城。希腊人将特洛伊人几乎全部杀死,夺回海伦,各携财宝凯旋归乡。阿喀琉斯据传在城破混战时为帕里斯的暗箭射中脚后跟而死(?)。



《拉奥孔》(Laocoongroup),梵蒂冈最著名的大型群雕。拉奥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他反对把木马拖进特洛伊城,所以被雅典娜女神判处死刑:他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蛇咬死。1506年,在挖掘罗马皇帝提图(78-81年)的宫廷时发现了这件作品,米开朗基罗建议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买下这件作品。“为了把这件作品搬进梵蒂冈,6月1日,罗马城钟鼓齐鸣,这件事情成为公众的大事”。拉奥孔被罗马人奉为“祖先之一”:他的预言使特洛伊王子埃内亚带领一部分幸存者得以逃离特洛伊,辗转来到罗马,建造了罗马城。



本画中,拉奥孔和他身边的两个儿子、右边站立的是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他们都有着灰黄色和绿色的皮肤。背景中,是格列柯长久居住并最终于此离开人世的西班牙古城托雷多,放大作品,可以看到城镇和其所在山区中弥漫着不详的红色,再加上天上狂躁、不安的云,这一切都营造出混乱、动荡、甚至死亡的气氛。

《奥德赛》全书24卷,计12110多行。《奥德赛》(音译)题名原意是“奥德修斯的故事”,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特洛伊战争后,希腊英雄们都凯旋回国了,但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却在还上遇到了大难。第十年上,他漂流到了斯克里亚岛,岛上国王款待了他,并请求他讲述自己离开特洛伊之后的遭遇。原来他们一路经历过独眼巨人、塞壬女妖、神女卡吕浦索等,真是千辛万苦,大难不死。国王为奥德修斯的故事所打动,送了许多礼物,并用船将他们送回故乡。与此同时,一群求婚者正赖在奥德修斯家中,向他的妻子佩涅洛碧求婚,并大肆挥霍他的家产。奥德修斯不露声色,化装成乞丐,试探他的妻子,同他的儿子一起,在一次比武中杀死了全部求婚人,惩办了不忠的奴隶,最后与分离多年忠贞不贰的妻子幸福团圆。

荷马史诗属于宫廷文学(罗P387)。其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极为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希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古希腊人关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社会、哲学、艺术、神话和民俗等的一切知识,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家庭生活、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的百科全书,他们从中吸取知识,接受教育,是整个古典时期希腊教育和文化的基础。(罗念生提醒说:荷马文化不属于希腊文化,而是希腊前期一支不同的文化)

荷马史诗用神话的方式,表现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这两部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汇。根据地下发掘,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地区在古代确曾有过特洛伊人及其伊利昂城。[施里曼]可能在公元前12世纪末,居住在希腊半岛上的各部落联合起来,跨海东征,毁灭了特洛伊,以后人们用神话方式讲述并歌唱这次战争,颂扬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特洛伊战争属于希腊远古文明的迈锡尼文明时期。特洛伊战争的真正起因是什么?表面似乎是起于海伦,实质则在于经济。古希腊时期的特洛伊在小亚细亚的西北海岸,是黑海与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文化发达,非常富庶,于是引起希腊诸王的垂涎和忌惮,两个地区的冲突势所必然。史诗所记载的特洛伊战争其实是一次神话外衣掩盖下的残酷的经济掠夺战争,是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细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次为时10年的战争。

有人从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角度解读特洛亚战争,认为特洛亚的陷落是宗法专制政治(亚洲家国)对城邦联盟政治(欧洲邦国)的必然失败:

“特洛亚的统治者多年来材宝无尽,物用丰厚,马匹成群,六宫窈窕,充塞内廷。特洛亚是个土地肥美之地,平原沃野,河网密布,适于农耕和牧马。在家中,细纺织物和漂亮衣服堆积如山,没人会把这个地方称为‘蛮荒之地’。”(P6)

虽然普里阿摩斯活得并不像个卓越的武士,但却明显是出色的情色种子:血气上缺乏的,他以情欲来弥补。他统领着庞大的后宫,因妻妾成群,而儿孙满堂。他有50个儿子,19个为一母所生。(P7)

“与阿开奥斯军队相比,特洛亚一方个性鲜明的英雄似乎不多。这并非一种诗意的偶然,或诗人带有种族偏见的显现,毋宁说是特洛亚生活方式的结果。希腊人一再宣称,要当‘最优秀的阿开奥斯人’。普里阿摩斯的子民很少宣称,要当最优秀的‘特洛亚人’。而赫克托尔,再次证明自己是个悲剧性的例外。用这个不断膨胀的皇室大家庭与其之外的其他人相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特洛亚缺乏一种天然的多样性。”(P9)

“《伊利亚特》提供了这样一个清晰的儿子形象:他竟然无视自己的东西与属于别人的东西的差别;同时,《伊利亚特》还提供了这样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分不清什么是自家的东西,什么是好东西。对外面的东西和家中的东西,特洛亚一视同仁,不加区别。”(P11)

“赫克托尔把自己从家和自己父亲的城国解放出来,勇敢而孤独地死了。”(P21)

“普里阿摩斯的儿子总是活在父亲的阴影中,而阿基琉斯呢,从字面上看,生来就胜过其父。”(P23)普里阿摩斯这个全力以赴赎回儿子的家庭,某种意义上可能自身就把孩子们当成俘虏一样紧紧抓住,从而阻碍了他们达至完全的成熟。在保留了一个大家庭的诸多特征的城国,这种对成年的抑制方式是最有可能的。而在另一种城国,即许多不同的父亲从各自的家中出来,一起平等地统治的城国里,儿子们则更有可能——如箴言所告诫的那样——成为其父亲的‘兄弟’。作为成人,这样的儿子们不会对家庭弃之不顾,而是在彼此独立的家庭和城邦里,成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个体。”“我们不清楚,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普里阿摩斯是不是明白了悲剧的真正原因所在,即荷马以及那些陶画所揭示的:正是自己为之骄傲的父亲身份,最终毁灭了他自己、他的城国以及他的儿子们。”(P26—27)[弗劳门哈弗特《首领普里阿摩斯及其城和子》,见刘小枫选编《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上]

三、 荷马史诗的思想主题:

荷马史诗的基本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史诗的思想价值可归纳如下几点:

(一)、英雄主义的理想观(这一点最集中体现在上部《伊利亚特》中)。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这首先表现在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上,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伊利亚特》中。作者以恢弘的彩笔气势磅礴地描绘了古战场的人喊马嘶、群雄争斗、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在这其间,一个个英雄各展雄姿,坦率、真诚、雄辩的阿喀琉斯,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性如烈火。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在战场上丧生时,他愤怒地叫道:“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去死!”出战后他变成了嗜杀的恶魔,勇猛残暴。赫克托尔的英雄主义更富于悲剧色彩和更感人。他富于正义感,知道希腊师出有名,特洛伊是非正义的一方;他预知到战争的结局是毁灭,但他却毅然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与命运抗衡。相比于阿喀琉斯,赫克托尔的感情世界要更为复杂深沉。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都是民族英雄,然而阿喀琉斯是傲慢地凌驾于民族之上的英雄,赫克托尔却是热爱其民族并为其民族拥戴的英雄,从临战别妻一场中,我们看到了赫克托尔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刚柔相济的善良人性。奥德修斯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他英勇顽强、战斗不息,且又智慧过人。他不但是聪明的领导者,勇敢的战士、生产的能手,还是受人爱戴的好主人和好丈夫。奥德修斯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怕困难,他在不可想象的困境中表现了英雄本色。奥德修斯在海上的遭遇,是以神话隐喻的方式,表现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海神波塞冬是海洋威力的代表,各种巨人、仙女、风神、海怪、水妖等等都是各种自然力量的拟人化。面对自然威力,人的力量当然是渺小的,但奥德修斯的冒险经历,也说明了人是可以凭借勇气、毅力和智慧,最终战胜自然的。[天灾、虚写]肯定了奥德修斯为维护私有财产、个人权利、荣誉所做的斗争。[人祸、实写]

(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一点最集中体现在下部《奥德赛》中)。史诗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史诗中的英雄们的行为动机都与个人的荣誉、爱情、财产、王位等分不开(《伊利亚特》);他们的冒险,也往往出于显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得到或维护个人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实现个体价值(《奥德赛》)。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这些都表现了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的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显示了希腊文化乃至整个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史诗中,战争起于一个女人;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一次为女人,一次为朋友,他们是为女人战,为朋友死。作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个人奋斗者形象(此后有鲁滨逊、浮士德等),奥德修斯历经千难万险,为的就是还家,与妻儿团聚。他们的大勇大智所瞄准的对象是个人价值而非集体价值。

(三)、通过对神的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朴素的宗教观和人文意识(人本)。荷马史诗讲述的故事所发生的时代,是一个神人共处的时代,神与人的关系远比后世密切。按照荷马的观点,众神力大无比,知晓一切,因而理所当然地拥有凡人想要而往往不那么容易获得的东西,并把它们恩赐给可怜的、在心力和智力方面都受到极大局限的凡人。神明主导凡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祸福。在一个神力控制的世界里没有不能解释的事情。雷电是宙斯赠送的,地震是波塞冬催导的,性爱是阿弗洛狄特驱使的。荷马用充满诗意的想象解释自然、社会包括人们复杂的心理活动。荷马描述了一个好斗的、通常擅于辞令而不会或很少进行道德说教的神的群体。荷马史诗里的众神既不是普渡众生的菩萨,也不是作为道德楷模的基督,亦不是接受凡人顶礼膜拜的真主。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祗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亦有人的七情六欲,具备人的社群特点,沿用人的交际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神是不死的“凡人”。在《伊利亚特》中,神的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阿弗洛狄特曾以蛮横的态度等待海伦,而阿波罗则在赫克托尔最需要帮助的紧要关头离他而去。相比之下,《奥德赛》中的雅典娜与奥德修斯的友好交往代表了一种更为和谐的人神关系。总之,史诗中的神的世界其实是诗化了的人文世界。还有,荷马史诗对战争本身很少作正义与否的价值判断。诗人对战争双方的英雄都不遗余力地加以热情洋溢的赞美和歌颂。这是一种对人本身的歌颂,它超越了狭隘的恩怨是非关系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也是人文意识的表现。

(四)、通过对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在荷马笔下,人除了神以外,还受到另一种力量的制约,这就是命运或命限。对于人的命运,神也不能有所改变的,尽管他们能改变。(甚至神自身也受制于命运?)和幸福的或快乐的神明相比,凡人是可怜的或可悲的。凡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克开始便已受到命运的摆布,带上了死亡的阴影。即便是王者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包孕着悲愁的种子。人生短暂,短暂得让人不寒而栗。在战场上,在你死我活的搏杀中,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壮士们尖叫着纷纷倒地,“头脸朝下,手抓泥尘”。即便勇敢如阿喀琉斯,最终也将走上战死疆场的悲酸之路。然而,人生的苦难和局限没有把荷马引向悲观和绝望。诗人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了生存的意义,在战争的残酷中看到了生命的价值。面临出战会死,还乡即生的考验,阿喀琉斯(为了替朋友报仇)选择了死亡。活要活得扬眉吐气,死要死得轰轰烈烈;畏畏缩缩,胆小如鼠,是降低人格的表现。荷马规划了一种有原则的生活。拼搏不仅是战时的美德,而且也是平时克服困难的武器。在神的佑助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以自主和积极的态度求索进取,百折不回,直至胜利。在苦难和奋争中,奥德修斯的行动强调了奋争的可贵。总之,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这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附:

秋风将枯叶撒落一地,春天来到

林中又会滋发许多新的绿叶,

人类也如是,一代出生一代凋谢。

——《伊利亚特》6:145-149

人为妇人所生,

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

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约伯记》14:1-2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西方文学史》讲义 西方文学史 pdf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之十三

四、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一)、布局谋篇: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诗人中唯有荷马摆脱了历史(或编年史)的局限,着意于模仿完整的行动,使作品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形成了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他盛赞《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构思,认为它们体现了史诗的最高成就,是史诗的典范。《伊利亚特》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诗内容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奥德赛》虽然采用“双线发展”的组合形式,但故事的焦点一直或明或暗地对准奥德修斯的回归。史诗在题材处理和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伊利亚特》把10年的战事集中在最后51天,在51中又突出地描写关键的20多天,20多天中重点又是4天的战况。在情节的布置上,整个诗篇围绕着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展开。《奥德赛》把10年历险故事压缩在40天,具体又只写5天;结构上在海上历险的主线之外,辅助以两条副线,即伊大卡岛上求婚者的纠缠和忒勒马科斯的外出寻父,两条副线对主线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突出了情势的紧急。全诗以儿子外出寻父开始,最后以父子会合、合力消灭求婚者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二)、人物刻画:荷马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阿伽门农刚愎自用、富贵豪强,却又勇于自责;阿喀琉斯英勇善战,珍视友情,但任性倨傲,不能顾全大局,暴躁残忍又不失诚挚的同情之心,黑格尔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示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赫刻托尔除去英勇善战外,更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深沉的思想情感。奥德修斯足智多谋同时意志顽强、英勇不屈;佩涅洛碧也是诗人着意刻画的一个女性形象,她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美丽的心灵,聪明、贤淑、忠贞。诗人树立了一个妇女道德(忠贞)的典范。其他妇女形象,如贤惠的安德洛玛克,痴情的卡吕普索等,都令人印象深刻。次要人物在荷马笔下也栩栩如生,比如海伦,她的出场,她和老王的和睦关系,她被爱神作弄下成为无可奈何的玩偶,她对赫克托尔之死所表现出来的真切的悲悼之情等,无不表现了人物的各个侧面,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形象。

“普里阿摩斯把惊赞——还有赎金——呈献给阿基琉斯,阿基琉斯也慷慨地给出了比普里阿摩斯来要的尸体更多的东西。宙斯要阿基琉斯对赫克托尔展示怜悯,敬重诸神。阿基琉斯这样做了,但除此之外,他还向赫克托尔的父亲——这个不幸之人显示了自己的怜悯、尊敬甚至钦佩。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一个人本质上与另一个人并无不同,即使贵为一个伟大城国的家长,又或者他是一只威武军队中最好的武士。阿基琉斯用他‘毫不手软的手’杀了普里阿摩斯的众多儿子。但最终,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字面上,这年迈之人却软化了他。现在轮到阿基琉斯伸出‘可怕的,杀人的’双手轻轻分开普里阿摩斯紧抱的双臂,从地上扶起他,给他食物,最后,又紧紧握住他的手缓解他的恐惧。”(P24)

“神常常从远处‘凝视’,但阿基琉斯和普里阿摩斯彼此凝视,一起为凡人的苦难而惊异,惊异他们有时忍耐和怜悯面临如此苦难时所具有的勇气和大度。他们的彼此凝视,不仅不同于神灵,也不同于荷马世界中所有生物的天平上另一端的那些生物——那些常与之比较的狮子和狼。因为,人类中的杀人者也具有尊重、钦佩和怜惜被杀者的理解力。他们‘相互凝视’,以为着他们不会仅仅把彼此看着狮子,而且意味着,他们是有自我意识的生物,意识到他们的相似和他们分享的凡胎肉体。阿基琉斯与普里阿摩斯的相会,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所有复杂性。在此,我们也会惊异地凝视这生命的一刻:这一刻以手触几手的方式连接了令人惊叹的距离,一次是在血腥的战斗中,另一次是在分享晚餐时。”(P25)[弗劳门哈弗特《首领普里阿摩斯及其城和子》,见刘小枫选编《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上]

(三)、程式语言的运用:在公元前8世纪,文学主要还是一种口头(或口诵)行为。口诵史诗的一个共同之点便是采用一整套固定或相对固定的饰词、短语和段落。显然,这一创作方式有助于史诗诗人的构思、记忆以及难度极大的长篇吟诵和不可避免的即兴发挥。例如,孩子是“年幼无知的”,妇女是“束腰紧身的”,话语是“长了翅膀的”,枪矛是“投影深长的”,大海是“深蓝色的”;一些主要人物都有固定的形容词,比如“白臂赫拉”、“捷足的阿喀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短脚的忒提斯”等。这些反复出现的程式化用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人迅捷、流畅地表达,显得陈词滥调,但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它们不仅点出了被修饰者的身份、特征、背景和属类,而且也有助于突出作品凝重、宏伟和肃穆的风格。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往往有几个以上,有的甚至几十个饰词或程式化用语,诗人可根据格律和音步需要来选择使用。比如宙斯,就有“多谋善断的”、“汇聚乌云的”、“沉雷远播的”等。有时,为了维护史诗中程式化用语的稳定性,诗人会有意识地忽略饰词的原意和使用的语境,而把它们当作单纯填充格律的成分。例如身无片甲的伊大卡的百姓是“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猪倌是“民众的首领”,乞丐的老娘成了“尊贵的母亲”,而阿弗罗狄忒的哭诉是“欢笑的”,白日的晴空是“多星的”,肮脏的衣服照旧是“闪光的”。

(四)、俯拾即是的比喻、象征、重复手法:荷马最拿手的修辞手段是比喻,这本来是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的特点。阿波罗从奥林匹斯山下来,“像黑夜一般”,塞提斯从海水里出来,“像一层薄雾”,阿喀琉斯“轻得像羽族中最快的山鹰打个回旋去追逐一只小鸽子,一路尖叫着紧紧追随,偶尔还来一个猛扑”,心事重重的奥德修斯辗转反侧、苦思难眠,像一条翻烤的大香肠等等。[象征?……]诗中多处使用重复手法,有词的重复,句子的重复,段落的重复,一唱三叹,有如音乐中不断重现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

一、“民主制”与古希腊戏剧的繁荣:

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喜剧等。起源与庆祝丰收、祭祀酒神和植物神狄奥尼索斯的节日歌舞及祭仪表演有关。

古希腊戏剧与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6至4世纪,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国家不设国王,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国民大会。大会由公民抽签组成,称为“五百人大会”,可行使全体公民大会职权。由公民选举产生的“十将军”则组成公民大会决议的执行机构。这种民主制尽管排斥妇女、奴隶和外乡人,但毕竟赋予每个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较之从前的奴隶主专制有更多的民主。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全盛期,民主制的领袖们大力提倡和鼓励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他们在雅典卫城修筑露天剧场,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盛大的戏剧比赛(有三大戏剧节:勒奈亚节、大酒神节、乡村酒神节。详见罗P8;雅典戏剧节于公元前534年首次创办,公元前120年停办,罗P387、224)。剧作家一旦获奖,立刻身价百倍,受人钦敬。不但如此,国家还给每个穷苦的公民发放看戏津贴,给演员一定的特权,这一切都是为了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诗人成了人民的教师,剧场成了古希腊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成了民主政治的讲坛,这一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古希腊戏剧的繁荣。剧场可以谈论信仰、战争、民主政治、社会关系、家庭问题等等,使戏剧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古雅典的戏剧节是民众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一切事务停办,法庭闭庭,大多数公民以及一些妇女、儿童、奴隶都能看戏,甚至囚犯也可以出狱来看戏。”(罗念生《论古典文学》P11)古希腊人的高度文化水平,相当得力于戏剧演出。后来,随着民主制的衰落,戏剧也开始快速衰落。应该指出,希腊戏剧,实指雅典戏剧,因为其他希腊城邦都没有产生杰出的戏剧作品。



建于2300—2400年前的厄庇道鲁斯剧场(EpidaurusTheater),可容纳一万七千人。

音效惊人,坐在观众席中部,能听见圆场撕纸的声音。

二、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希腊乡民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所唱的酒神颂歌。狄奥尼索斯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罗马人称之为巴库斯。他是一个早产儿,塞墨勒在临死前产下他。宙斯把他放进自己的小腿内,直到满月才交给山林之神抚养。狄奥尼索斯本是一个植物神,但由于擅长种植葡萄、酿酒和饮酒,并曾漫游各地,向人们传授技术,所以他通常被称为酒神,受到人们爱戴。每年春秋两季,古希腊人都要祭祀他,并装扮成他的侍从羊人萨提洛斯(人形而具有羊耳羊尾)的模样,围绕着神坛演唱酒神颂。“酒神颂歌”中的歌队是由身披羊皮的一些人组成,临时编几句诗来回答“歌队长”提出的问题,讲述酒神在尘世漫游和宣教的故事。这是悲剧最初的形式,“悲剧”一词“tragoidia”在古希腊语里有“山羊之歌”的意思,概缘于此。前560年僭主庇西特拉图把酒神祭典搬到雅典,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公元前534年雅典创办“大酒神节”,忒斯庇斯在这个节日里首先把酒神颂化为悲剧(罗P390),使表演中出现了一个“应和人”,让其以几种不同的身份和歌队长对答,于是有了对白和第一个演员。后来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演员。到公元前5世纪,悲剧的结构程式基本形成,这种源于乡村的表演演变成了大放光彩的悲剧。

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其反映的事件和情调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中很少有爱情故事。古希腊悲剧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探讨形而上学的和伦理学的问题,考查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成是对智能和意志的挑战。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有人认为应译为:宣泄、陶冶、升华)。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悲剧主人公多半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虽然在与命运或逆境的抗争中失败了,但其精神是不可战胜的,其形象高大雄伟,气势壮烈磅礴。这一切赋予悲剧一种崇高悲壮的风格。即,希腊悲剧的戏剧效果并不是“悲”(悲哀、悲伤、悲观),而是“痛”[悲壮、悲痛],是一种具有人生哲理意义(命运)的困惑与恐惧之情[敬畏],一种对剧中人物遭受苦难(生存)的深刻的同情[怜悯,感同身受],从而收到道德净化的效果[庄严、崇高]。也就是说,希腊悲剧着意于“严肃”,有些剧作圆满收场,但剧中的气氛是严肃的,所以仍然是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给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有人主张译“悲剧”为“肃剧”,概缘于此。作为反例,佛律尼科斯的《米利都的陷落》曾使观众为之声泪俱下,但诗人恰恰因此被罚款一千希腊币,因为古希腊悲剧重在严肃性,并不鼓励无节制的悲哀。罗念生先生说:“古希腊悲剧的特点是:布局简单而完整,人物少而性格鲜明,语言朴质简洁,风格雅致优美,富于抒情意味。古希腊悲剧在半圆形露天剧场演出,观众有一两万人。杀人流血的事件一般在景后发生,剧场上的气氛严肃而宁静。剧中的英雄人物与恶劣环境和残暴势力作顽强的斗争,他们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引人向上。”(罗《论古典文学》P387)最后需要指出,在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分别是很严格的,二者并不搀和,甚至悲剧诗人不写喜剧,喜剧诗人也不写悲剧,偶尔有例外。

古希腊悲剧形式上由唱段和话语两种要素组成。歌队演出唱段部分,贯穿演出始终。这是最早的因素,它渲染舞台气氛,活跃戏剧场面,充当戏剧角色(歌队)。同时还是戏剧作者、观众甚至城邦利益的代言人,代替作者交代剧情或对剧中人物、事件进行评论(歌队长)。换幕时,歌队还具有幕布的作用,使演员从容换去面具,变成另一个角色(歌队)。演员承担话语部分。最初的酒神颂是由歌队长提出问题,由作者临时口占作答,所以诗作者实际已经成了演员,后来的许多剧作者都参加自己作品的演出。公元前534年,忒斯庇斯首次采用一个演员(应和人)同歌队长对话,并使他轮流扮演几个角色,戏剧的雏形形成,他也遂被称为“戏剧之父”。此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先后将演员数目增加到两个、三个,戏剧形式遂渐趋完备。唱段部分采用合唱琴歌的形式,每支合唱歌分若干曲每曲分首节、次节、末节(有的合唱歌缺少末节);话语部分的形式采自荷马史诗,因为荷马史诗里有许多戏剧性对话。总之,从继承关系看,悲剧乃是史诗和抒情诗的结合。歌队是悲剧的原始成分,合唱在早期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到了前5世纪,歌队作用开始受到明显削弱,对话则渐呈加强趋势。这从歌队人数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最初的歌队大概有五十人,后来减至十二人。

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通常只有六七人,喜剧中的人物多一些。演员限于三人,剧中人物由这三个演员轮流扮演,因此说话的人物也限于三人。此外还可以雇用不说话或只说一两句话的“额外演员”。演员音色要好,嗓子要响亮。女角色由男演员扮演,不使用假嗓子。演员的动作缓慢而富于节奏,靠姿势和声音来表达情感。悲剧有严密的结构形式。介绍剧情的一场叫“开场”,此后是歌队的“进场歌”。歌队进场后,通常有三“场”戏(最多七场),与三支“合唱歌”彼此交织起来。剧情紧张时加进“抒情歌”或“哀歌”。最后以宁静的“退场”结束。(罗P14)总之,古希腊悲剧具有布局简单、人物精练、性格鲜明、语言朴质、风格雅致的特点。由于发源于歌舞,诗人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其有着浓厚的抒情风味。

罗念生论古希腊悲剧:

观众而非读者:“我们现代的人可不容易了解古希腊观众对于戏剧的热忱与爱好,更不容易了解那些悲剧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在古希腊人看来,那些宗教节日里上演的戏剧,同时是娱乐,是文学,是道德教育,是宗教信仰。那些剧本都是为剧场里的观众写的,而不是为一般的读者写的。老实说,当时并没有什么读者,那时代的诗人、作家很少读过那些剧本,但他们都曾在剧场里听过那些剧词,看过那些表演。而且当时上演的剧本都是经过执政官挑选过的,太坏的东西根本得不到上演的机会。这样看来,这些遗留下来的作品都是上演过的,可以在剧场里站得住。”(P226)

宁静肃穆:“因为动作较少,希腊戏剧才能够保持宁静的气氛。那剧场原是酒神的圣地,那上面不许杀人流血,所有的凶杀行为通常都不表现在观众眼前,死者的尸体却可以放在活动台上由景后推出来,要这样才合乎希腊人的审美观念。他们一生度着恬静的生活,不许有过度的欢乐和悲伤,因此戏剧里也没有过激的情感。那剧尾更显得格外宁静,格外肃穆。这些悲剧里面索描写的净是健康的生活、理想的人生,全没有一点病态的表现。”(P229)

歌队:“希腊人的宗教情感和他们的保守性使他们在戏剧里始终保存着这种歌队的形式,借这形式来保存那原始的抒情成分。歌队是剧中人物,同时又是观众;他们站在人物与观众之间,使他们彼此连接起来。他们可以推动布局的发展,解释剧中的情节,安慰剧中的人物,而且能预先引起观众的情感。每当剧中的情感和动作太剧烈时,歌队便唱一支歌,把剧中的人物和观众带到一个理想的境界里去,他们这样安慰大家的痛苦,和缓剧场上的气氛。古希腊的表演只有三个演员,歌队首领可以算做诗人的喉舌,表白诗人的宗教观念和道德见解。此外歌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用,便是装饰那露天剧场里的景致,那里面并没有什么布景,就是有一点,也不容易变换。每当歌队舞蹈时,那鲜明的衣饰、那和谐的节奏为剧场生色不少,这是近代的读者不容易想象得到的。我们并且知道公元5世纪雅典剧场里没有舞台,所有的表演都是在那圆场上举行的。圆场上没有幕,剧中的地点和时间要发生变化,是很困难的事情。好在剧中有歌队来代替幕,每当歌队歌舞时,剧中的活动暂时停顿,地点和时间也就可以发生变化。”(《论古典文学》P230—231)

古希腊悲剧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的悲剧诗人可谓群星璀璨,创作作品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在中世纪结束前佚失了,现在谈论古希腊戏剧,实际是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诗人的得以幸存的32部作品。

三、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Aischulos约前525——前456),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出身贵族,生活在雅典历史的上升时期,曾亲自参加过希波战争,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亦是一个有保留的民主派。他临死前曾为自己写过一首墓志铭:“雅典人埃斯库罗斯,欧福里翁之子,/躺在这里,周围荡漾着革拉的麦浪;/ 马拉松圣地称道他作战英勇无比,/长头发的波斯人听了,心里最明白。”诗人似乎把自己在战场上的功劳看得比在戏剧上的成就重要得多。在悲剧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引进第二个演员,这为剧情的发展和戏剧道白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的条件,使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对话成为可能,以利于表现戏剧冲突,从而为戏剧繁荣打开了形式上的局面。他还第一个采用故事连贯的三联剧(三部曲)形式,使戏剧容量大幅度扩充。此外,他还首先采用了画景、高底靴、定型面具和鲜明艳丽的服装,多具异域风格和令人恐怖的效果,因而营造出非同寻常的舞台气氛。按当时习惯,埃斯库罗斯亦亲自参加自己大多数作品的演出。正是由于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才具有了较为完备的形式。因此,在他死后,希腊人授予他“悲剧之父”的称号。埃氏已知剧名的80多部剧作中,生前有13部获得过奖赏,死后又有4次奖赏,然而只有7部流传下来。他的作品在公元后到近代影响不大,18世纪始才受到广泛重视。

《俄瑞斯忒亚》三联剧标志着埃斯库罗斯在戏剧创作上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也可以说是古希腊戏剧中一部最成功的代表作,也是最难理解的作品(罗P24)。它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联剧。故事以阿耳戈斯国王阿特柔斯家族世仇为背景。《阿伽门农》中,一开场,歌队讲述了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门农献祭女儿的经过,然后是阿伽门农在荡平特洛伊后返回家乡,被王后克吕泰墨斯特拉所杀。《奠酒人》描写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忒斯回国,遵照阿波罗之命,先杀埃吉斯托斯,经犹豫复杀母亲,在复仇女神追踪下逃走。《复仇女神》描写俄瑞斯忒斯根据太阳神指令前往雅典求助雅典娜,俄瑞斯忒斯被复仇女神指控后,陪审团以6票对6票而无法定案,雅典娜作为庭长投下赦罪一票,最终赦免了俄瑞斯忒斯。这个三部曲反映了父权制对于母权制的斗争和胜利,也表现了血族复仇这一古老的氏族习俗必须代之以法律文明。埃斯库罗斯在这部三联剧中,深化了荷马以来的命运主题,表述了人的生存始终与痛苦和灾难相伴,生活的险恶或许超过人们的想象,血污带来的报复令他们毛骨悚然。人类的覆灭来自骄横(阿伽门农),神要让一个人毁灭,必先使其发疯(希罗多德)。“智慧来自痛苦的煎熬”,但黑色的复仇女神不容许人类从容思考(俄瑞斯忒斯)。人类的悲剧在于企望美好的生活而不得不走向它的反面(参:罗7:18-19),在于不想作恶而又不得不作恶,在于极端惧怕死亡而又不能不坠入死亡的深渊。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显示了人生的黑暗面,但他并不悲观,作为一位虔诚的有神论者,他不会把人间描写成地狱。事实上,在承认现实的粗犷、盲目和杂乱的同时,他也看到希望,看到谨慎行为或许可使人消灾避难。对神的信念,最终会把人们引向公正和和谐。“只要宙斯依然坐在他的宝座上,作恶的人必有恶报,这是不变的法则。”作者的代言人歌队长面对奸夫埃癸斯托斯唱道:“你有本事,尽管干下去,尽管放肆,把正义污辱。”“你尽管夸口,趾高气扬,像母鸡身旁的公鸡一样!”都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念。埃斯库罗斯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表现了命运的毁灭性力量,表现了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还表现了伦理的内部冲突,即善与善之间的冲突,生活的险峻或许并非因为人们难以从善,而是因为他们常常无法避恶。杀女、杀夫、杀母都有神意参与,不能简单目之为恶;俄瑞斯忒斯则要在两种“对”之间选择,杀母与不杀母。

本剧中的克吕泰墨斯特拉这个人物值得注意,她是埃斯库罗斯创造的最有声色的人物,她意志坚强,阴险恶毒,残忍刻薄,令人印象深刻。问题:克吕泰墨斯特拉杀夫(阿伽门农)的动机?1、女儿伊菲革涅亚(亲情,希腊远征特洛伊的联军因海上起逆风无法开航,阿伽门农曾杀女祭阿尔忒弥斯以平息神怒);2、情夫埃癸斯托斯(情欲);3、情敌卡珊德拉(嫉妒,特洛伊公主,有预言能力);4、祖先阿特柔斯(命运,阿伽门农父亲阿特柔斯曾杀埃的两个哥哥来款待他的父亲提埃斯忒斯)

《普罗米修斯》三联剧是埃斯库罗斯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品。包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惜后二均失传。《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希腊悲剧中主题最崇高、风格最雄伟庄严的作品之一。《普罗米修斯》的情节如下:宙斯在普罗米修斯的帮助下推翻了父亲克洛诺斯而获得王权,他把各种特权分配给众神,但对人类却漠不关心,甚至认为他们太愚蠢,要把他们毁灭,另行创造新的人类。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的苦难,把天上的火偷来送给人类,并且把科学、文字、医药、占卜术等都传授给凡人,使他们有了技术、知识和智慧,能战胜一切困难和危险,获得生存。宙斯为此很生气,叫火神赫淮斯托斯把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神鹰啄食他的肝脏,以示惩罚。河神俄刻阿诺斯前来劝普罗米修斯妥协,被他拒绝;神使赫尔墨斯前来强迫普罗米修斯说出关系宙斯命运的秘密,他也坚决不肯说出。他宁肯被打入地下深坑,忍受千万年的痛苦,也不向残暴专制的宙斯屈服。普罗米修斯不仅反抗宙斯的统治秩序,而且对怯懦世故的河神和奴才根性的神使明确讽刺挖苦。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冲突象征着人权与神权的冲突和民主精神与专制暴力统治的冲突。不过,他和宙斯对抗所表现的蔑视强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有原因的:其一是他是永生不死的,其二是他知道宙斯的一个秘密,即宙斯终将被他与某一位女神所生的后代所推翻。准此,普罗米修斯鄙视暴政的精神和乐观主义信念,来自他手中掌握着真理。(林昭: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

在《波斯人》中,埃斯库罗斯以波斯水师在萨拉米全军覆没的事件为题材,讴歌卫国战士的爱国精神,指出这是雅典民主精神对东方专制主义的胜利。此剧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一部取材现实生活的作品。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属于英雄悲剧,其气势磅礴,线条粗犷,手法大刀阔斧,纵横捭阖,并不精雕细琢,但有时在艺术上略显粗糙。埃斯库罗斯并不以刻画人物性格见长,他笔下的人物多半意志坚定、雄伟高大,但性格单一,缺少变化发展。他的戏剧结构比较简单,情节并不复杂,但能在开阔豪放的布局中,以三部曲的大容量构思,展现异常激烈的冲突。歌队在他的剧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抒情气氛浓郁。埃斯库罗斯文风刚健雄奇,语言庄严夸张,那些古朴瑰丽且形象化的文字,表现力极强,但有时流于堆砌。他还以置景的浪漫和光怪陆离著称。

四、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和阿里斯托芬双头像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约前496——前406),生活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全盛时期,出身于兵器制造商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貌美而擅长音乐。他与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交往很深,是一个温和的民主派,一生两次担任将军之职。他对于专制国王和借民众力量获得政权的僭主深恶痛绝,曾拒绝马其顿国王和西西里僭主的邀请,他说:“谁要是进入君主的宫廷,谁就会成为奴隶,不管去时多么自由。”(参:撒母耳记上第8章,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为他们立王的情节)诗人死时,雅典和斯巴达正在进行战争,斯巴达将军听说后,特别下令停战,让他的遗体归葬故乡。他的一生大抵平静而成功,人们认为他是个宁静、幸福的人,但却没有人如他一样深刻而真实地抒写了人生的痛苦与冲突。他首次在悲剧中将演员增至三人,加强了悲剧中的对话成分,减弱歌队的作用。他一生剧作120多部,获奖24次,惜只有7部流传下来。





俄狄浦斯与女妖斯芬克斯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忒拜系统的英雄传说。俄狄浦斯的父亲忒拜国王拉伊俄斯曾诱拐了恩人佩洛帕斯的孩子美少年克莱西普斯,并导致其死亡,佩洛帕斯咒诅拉伊俄斯不得好报,必被儿子杀死。此事也触怒神灵,太阳神谕示拉伊俄斯必死于儿子之手。俄狄浦斯(脚肿的人)一出生,拉伊俄斯便命令牧羊人将其抛弃荒山,但牧羊人却将婴儿送给了科林索斯国王的仆人。孩子遂由国王收养,取名俄狄浦斯。太阳神谕示俄狄浦斯成年后要杀父娶母,为逃避这一可怕命运,他长大后逃开了科林索斯。在路上,他因争吵偶杀一名老人,不意正是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在忒拜城郊,他猜破司芬克斯之谜,解除了忒拜城的灾难,而被拥立为王。他娶了王后为妻,殊不知这正是自己的生母伊俄卡斯忒。16年以后,忒拜城瘟疫流行,太阳神谕示必须严惩杀死前王的凶手才可消除瘟疫。俄狄浦斯认真查处,结果发现追查的对象正是他自己,杀父娶母的预言应验了。伊俄卡斯忒自杀,俄狄浦斯悲愤欲狂,刺瞎双眼,请求自我流放。这部悲剧,从忒拜城父老请求俄狄浦斯设法消除瘟疫开始,描写了人的意志与命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善良刚毅的英雄俄狄浦斯在和邪恶的命运的搏斗中遭到的不可避免的毁灭,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在这部悲剧中,“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力量,他像一个魔影,总在主人公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在作者眼里,命运的性质是邪恶的和不可顺从的,而它的力量又是巨大和不可抗拒的,根源是神秘和不可解的。剧作正好表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所以被称为“命运悲剧”。中心人物俄狄浦斯是个英雄而不是弱者,他不仅勇于和邪恶的命运抗争,也敢于直面现实承担责任。他性格上虽然有急躁的缺点,但仍不失为一个好国王,他敬神、爱民,作品充分表现了他诚实、正直、善良、坚强的优秀品质,和自我负责的刚毅精神。他所遭受的苦难,与其说是由于命运或他自身的过失,毋宁说是由于他的美德。

附:1《俄狄浦斯王》文本细读之问题线索2《俄狄浦斯王》文本细读(授课提纲)

该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妙的结构上。这一点可与《伊利亚特》相比,因此诗人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故事题材非常错综复杂,但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把问题集中在忒拜王宫前,在很短时间内把矛盾层层揭示出来并加以解决。诗人在俄狄浦斯追查凶手时,利用剧中人物对话,采用倒叙的手法,把整个剧情剥丝抽茧,并逐渐把剧情推向高潮,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剧中通过陆续上场的五个人物交代了五个关键性情节:国舅克瑞翁带来太阳神示,预言者忒瑞西阿斯被迫说出凶手的名字,王后伊俄卡斯忒劝慰国王时泄露老王被杀地点等细节,科林索斯使者说明俄狄浦斯不是科林索斯王后亲生,老王仆人证明他曾把婴儿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即眼前的这个使者)。悲剧的地点、时间和人物处理简明扼要,反映出诗人在题材的剪裁与提炼上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亚里士多德称赞该剧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不过悲剧有一个“不近情理的情节”,即俄狄浦斯做了十几年忒拜国王,却还不知道前王拉伊俄斯被杀的地点和情形。

《安提戈涅》的故事发生在“七将攻特拜”之后。故事发生在俄狄浦斯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身上。安提戈涅的哥哥波吕涅克斯借岳父的兵力回国和他的兄弟厄特俄克勒斯争夺王位,结果兄弟自相残杀而死。克瑞翁以舅父资格继承王位,他宣布波吕涅克斯为叛徒,不许埋葬他的尸体。作为王命,任何人不得违背。但按照当时不成文的神律,埋葬亲人是必尽的义务,死者如果不得埋葬,他的阴魂便不能进入冥土获得安宁,因此安提戈涅不顾禁令,把哥哥埋葬了。克瑞翁被触怒,他把安提戈涅囚禁于地牢里,准备处死她。后来在忒拜城的先知和其他长老的劝说之下,克端翁王终于觉醒,决定“先葬尸体,后赦死囚”。可惜悲剧已经发生,安在囚禁她的墓室里自杀;安提戈涅的未婚夫、克瑞翁的儿子海蒙,为反抗父亲的暴虐,也在安提戈涅身旁自杀;海蒙的母亲亦因悲痛过度而自杀。克端翁追悔莫及,这位终于良心发现的君主,不得不懊悔而孤独地活在世上……安提戈涅的勇敢行为反映了人民反抗暴君的意志,作为一个敢于反抗强权的弱女子,作者高度赞美了她的善良,对她赋予极大的同情。这部戏的意义其实不止于此,它还体现了古希腊人的法治精神,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神律和人律、自然法和实在法、良法与恶法对立的思想认识。安提戈涅对克端翁的质问,“你说的话能算法律吗?”掷地有声,响彻此后两千五百多年的西方法治史,表达了“恶法非法!”的正义之声,成为“公民不服从”的根本依据。也有人有相反的看法,认为该剧反映了城邦社会法治权威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古老的宗教习俗之间的冲突,这是无法解决的矛盾,而安提戈涅又必须进行选择,这便是无可挽救的“命运”的力量。孰是孰非,自来有许多争论。《安提戈涅》中对金钱的诅咒一段很著名,可对比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相应段落:

“人间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出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犯下种种罪行。”(自罗念生《论古典文学》P55)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属于命运悲剧,但他侧重于写人而非写神,比如俄狄浦斯、安提戈涅、克瑞翁等,都是非常丰满的立体形象,性格鲜明生动,他们敢作敢为,是凭自己的信念生存和接受生存考验的英雄,绝非被动体现神意的傀儡。他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常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的方法来加以塑造,因而人物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比如安提戈涅的倔强,克瑞翁在不同作品里有不同表现。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体现了一种较强的人文精神,在维护神的尊严的同时,他着重表现人的作用,强调了人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决心,他们和神一样,也有生活经历和聪慧的心智。索福克勒斯的戏剧结构复杂、波澜起伏,却不给人以杂乱之感,布局巧妙、针线严密,而不露斧凿之痕。他的语言简朴有力,富于抒情色彩。他增加演员至三人,更多地使用舞台布景等。索福克勒斯对后世影响不太大,但他的艺术成就却历来受到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维吉尔、莱辛、歌德等人的推崇,西塞罗把他比作荷马。

索福克勒斯的合唱歌写得很美,被誉为古代抒情诗的典范,例如:

“客人,你来到了这出产名马的地方、世上最美丽的家园、这亮晶晶的科罗诺斯,这里夜莺是常客,在浅绿色的林间发出清脆的歌声,它栖息在深紫色的常春藤里,栖息在酒神的结实累累的不许侵犯的丛林里,那里阳光照不透,也不为风暴所侵袭;那狂欢的狄奥尼索斯夜夜陪伴着那些养育他的仙女在这里游逛。

“这里有一串串美丽的水仙花,在天降的露水的哺育下朝朝开放,自来就是那两位伟大的女神的冠花;此外,还有黄澄澄的郁金香;刻菲索斯的奔流不息的泉水日以为常地泛着清澈的涟漪,奔过大地胸前,灌溉着漠漠的平原,使土地肥沃,生机勃勃;文艺女神们的歌舞队喜爱这地方,那手执金缰的阿弗洛蒂特也从不厌弃。”(《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第一合唱歌)

“爱情啊,你从没有吃过败仗,爱情啊,你浪费了多少钱财,你在少女温柔的脸上守夜,你飘过大海,飘到荒野人家;没有一位天神,也没有一个朝生暮死的凡人躲得过你;谁碰上你,谁就会疯狂。

“你把正直的人的心引到不正直的路上,使他们遭受毁灭;这亲属间的争吵是你挑起来的;那美丽的新娘眼中发出的鲜明热情获得了胜利;爱情啊,连那些伟大的神律都被你压倒了,那不可抵抗的女神阿弗洛蒂特也在嘲笑它们。”(《安提戈涅》第三合唱歌,关于爱情的这段描写,可对照《雅歌》7:6—7)(以上自罗念生《论古典文学》P52—53)

五、欧里庇得斯



欧里庇得斯(Euripids约前485——前406)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国家危机时期的悲剧作家,出身贵族,他是第一个拥有大藏书室的雅典人。他深受智者学派影响,具有怀疑主义思想,智者普罗泰戈拉的关于神的论文是在诗人家里诵读的,头一句是:“我不能断言是否真的有神存在,这点的认识有许多障碍:第一,是对象本身不明确;第二,是人类寿命短促。”在悲剧里他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神性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民主、妇女、家庭、奴隶等,因而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他曾在萨拉米岛的石室里读书写作,他喜爱宁静淡泊、深思默察的生活。他一生虽未参与过政治生活,但一直细心观察思考当时的现实,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三大悲剧作家中,他是反映现实生活最具体、最真实的一位。由欧里庇得斯对不义战争、男女间的不平等关系、民主制度、贫富问题、宗教信仰以及奴隶问题所抱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始终是站在人民和被压迫者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他通过神话传说暴露和批判了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他的戏剧对他的时代实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诗人晚年由于反战、对神表示怀疑等,不见容于雅典当局,于七十岁时去了马其顿,客死异乡。雅典人为他志哀,曾派人去运诗人的遗骸,被国王拒绝。(遭遇可比但丁)他们只好在雅典郊外立碑纪念,上面刻下修昔底德的诗句:“全希腊世界是欧里庇得斯的纪念碑,/诗人的遗骨在客死之地马其顿永埋,/ 诗人的故乡本是雅典——希腊的希腊,/这里万人称赞他,欣赏他的诗才。”(罗P69)据说欧里庇得斯一生写有92部剧作,流传下来的有18部。妇女问题一直是欧里庇得斯所关注的,18部里有12部以妇女为主要人物,其中《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等的妇女形象最成功。其中《特洛伊妇女》是对被侵略者表示最大同情的古代杰作。







《美狄亚》一剧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作者借主人公在剧中表达说:“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子算是最不幸的。”《美狄亚》取材于希腊神话,描写王子伊阿宋在美狄亚的帮助下,盗取金羊毛,并与她结为夫妻。夫妇后来来到科林索斯,伊阿宋变了心,他要做科林索斯国王的女婿,娶公主格劳刻为妻。国王克瑞翁还要将美狄亚驱逐出境,她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这激起美狄亚的愤怒,她设计毒死了公主和国王,又忍痛杀死两个儿子,绝了丈夫的后嗣,如此惩罚伊阿宋后,她乘飞龙车逃往雅典。在这出悲剧中,美狄亚的性格鲜明、生动、复杂,她能刚能柔,既富于理智又富于感情,既热情又残忍,既可爱又可怕的矛盾统一体。她是一个热烈追求爱情平等,带有原始特点的泼辣女性。为了爱情,她付出了背叛父亲和杀死兄弟的代价,当这一高昂代价被证明毫无意义时,她便使用了极其野蛮的方式,报复了伊阿宋的不忠。美狄亚是个高傲倔强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她的犯罪是被迫的,因而可以引起观众的恐惧和同情。但作者并没有把她过分美化,或赞同她的残忍行为。此剧结构概括集中,故事绝大部分有保姆在开场中交代清楚,剧中动作集中在美狄亚的住所前,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非常扼要。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衰落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危机。他拥护民主制,但又深感民主制濒临崩溃,他无法像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那样,怀着自豪的心情来歌颂那些与命运搏斗的英雄,而是以沉重的笔触描绘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在反抗不合理的现实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前辈不同,他对神和英雄的气质的描写削弱了,代之以对人的激情和意志的刻画。不可一世的众神一变而为无耻之徒,威严崇高的古代英雄变成了卑鄙小人,被压迫的妇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受奴役的奴隶开始登上了舞台。索福克勒斯说过,他自己创造的人物是照应该如此的样子(即理想的),而欧里庇得斯的人物则是照实在如此的样子(即真实的),即运用写实手法来表现当时生活是欧里庇得斯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歌队在欧里庇得斯的剧中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成为戏剧的装饰,有时候甚至阻碍剧情的发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以结构布局严谨见长,而欧里庇得斯则以心理刻画细腻著称。他着力描写人物的内心冲突,特别是妇女的心理,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法。《希波吕托斯》写变态的恋爱心理,《赫卡柏》写复仇心理,《伊翁》写嫉妒心理,《酒神的伴侣》写疯狂的心理,他因此被誉为“心理戏剧的鼻祖”。有人说,他首先在希腊文学领域里发现了女人;他的剧作表面看来有些松散,却具有一种内在的感染力,比如《美狄亚》中女主人公的炽热感情和激烈的内心冲突,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深刻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杀子部分的心理刻画非常深刻,这样的心理描写在古代文学中是很少见的。欧氏悲剧可看作心理悲剧。欧氏作品中往往充满冗长的说理和辩论,这也许是一种缺点。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在古代一直上演了六百年之久。古代的教师最喜欢采用他的剧本作教科书,这和他的剧本能够保存这样多是有关系的。欧里庇得斯队后代文学的影响比他的两位前辈诗人大得多,欧洲许多杰出的作家都受过他的影响。但丁的《神曲》里只提起欧里庇得斯一人。弥尔顿很赞美欧里庇得斯,拜伦、雪莱、布朗宁夫妇很爱好欧里庇得斯的作品。高乃依、拉辛、歌德等都写过欧里庇得斯的同类题材。

六、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可分为西西里喜剧和阿提卡喜剧,其中后者影响最大。农民于收获葡萄时节装成鸟兽举行狂欢游行,载歌载舞,祭祀酒神,这种歌叫做Komos(狂欢队伍之歌)。“喜剧”一词在希腊语里作“Komoidia”,意思是“狂欢歌舞剧”。公元前486年,雅典正式确定在春季酒神节庆典中,阿提卡喜剧成为比赛项目。喜剧之所以迟迟上演,是因为有人反对喜剧讽刺个人。古希腊喜剧的创作方法比悲剧自由。喜剧取材于现实生活,情节是虚构的。喜剧中的人物大半是普通人,人数比悲剧多,但同时说话的一般也限于三人。喜剧采用日常语言。歌队队员是二十四人,往往分为两个小队,各自代表斗争的一方。喜剧不大注重结构,剧中的时间和地点有较多的变化。古希腊喜剧的发展同民主政治和言论自由有密切关系,随之而发生演变,可分为旧喜剧(政治讽刺)、中喜剧(社会批判)、新喜剧(世俗生活)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旧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它产生于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制繁荣时期,讽刺的对象是社会的著名人物,特别是当权人物。到了内战期间,虽然战乱频仍,贫富分化严重,但言论自由还是有的,喜剧加强了社会批判性,也还是产生了大量优秀之作。由于其起源,喜剧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到台词、动作,都非常夸张、滑稽,甚至有些荒诞、粗俗。形式虽然轻松,但表达的主题却是严肃的,它通过嘲笑而起教育作用。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约前446——前385)主要属于旧喜剧诗人。他早年大概在农村度过,其作品表现出对劳动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敏感,对民间语言的偏好。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雅典度过,雅典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在他的喜剧中有最充分的表现。阿里斯托芬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古典文学和艺术,他始终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朋友。柏拉图曾在《会饮篇》里提到阿里斯托芬同苏格拉底讨论爱情的起源问题,讲了一个故事:那最初的人被神劈成一男一女,后来由爱情促使他们相互寻找,结合为一。诗人死后,柏拉图为他写了两行墓志铭:“美乐女神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她们终于发现了阿里斯托芬的灵府。”他一生写有44出喜剧,流传至今的有12出,主要有《阿卡奈人》(前425)、《云》(前423)、《鸟》(前414)、《蛙》(前421)、《公民大会妇女》(约前392)等。

《阿卡奈人》在前425年上演,曾获头奖。该剧主张和平,矛头直指雅典主战派。这出戏写于雅典和斯巴达战争开始的第6年。它通过将雅典的公民大会这样庄严隆重的场面写成夸张的漫画式的滑稽闹剧,展现了非常严肃的反战主题,主张各城邦团结友好,发扬马拉松精神。《鸟》亦是阿里斯托芬的杰作之一,是古希腊现存结构最完整的寓言喜剧,是乌托邦喜剧最壮丽的典范。《鸟》的主人公珀斯忒泰洛斯(意为可信仰的)和他的同伴欧厄尔庇得斯(意为有希望的)躲避喧闹而奔忙的雅典生活中的焦虑和不安,和一群鸟在天和地之间建立了一个“云中鹧鸪国”。这是一个理想社会,没有贫富差别,没有剥削,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戏中所体现的自由平等思想,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鸟》的艺术性较高,情节丰富,色彩绚丽,抒情气氛浓厚。

阿里斯托芬是一为非常伟大的喜剧作家,被尊为“喜剧之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他认为喜剧诗人应该有严肃的政治目的。他以主持正义、挽救城邦、教育人民为己任。借用他的戏剧台词,“他会不断地在喜剧里发扬真理,支持正义。他说他要给你们许多教训,把你们引上幸福之路。”诗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战时他反对内战,反对政治煽动家;战后他反对贫富不均,竭力维护雅典民主盛世的传统。他的作品的斗争性很强。阿拉斯托芬虽然在《鸟》、《蛙》中对神抱嘲笑的态度,但这种嘲笑是古希腊戏剧节日所容许的,它并不破坏宗教信仰。实际上他的宗教观点和他的政治、社会观点一样,都是相当保守的。艺术形式上,阿拉斯托芬采用的手法却极其夸张,他在创作中驰骋想象,虚构出种种离奇的戏剧情节,塑造出种种特殊的人物性格。他的人物趋于类型化,缺少个性和内心特征。诗人惯用夸张的手法以取得戏剧效果,因此他的人物与历史上的人物有一定的距离,但本质上是真实的。他的歌队多种多样,由骑士、马蜂、云、鸟等组成,带有明显的寓言色彩。他的语言来自民间,朴实、自然、诙谐、生动,既有粗俗的插科打诨,也有优美的抒情诗歌,他的风格粗犷奔放,同时又自然纯朴,因而广受群众欢迎。阿里斯托芬成功运用喜剧这一滑稽荒诞的形式表现了重大严肃的主题,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喜剧作家。

阿里斯托芬不仅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喜剧家,而且是欧洲文艺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关于文艺的言论散见于好几部剧作中,在他看来,文艺的功用在于提高公民的道德。因此,他虽然也肯定了欧里庇得斯的艺术成就,但是他认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英雄具有高尚的品质,可以培养观众的勇敢、正义、节制等品德,欧里庇得斯则描写人的激情和不道德的生活,在观众中产生坏的影响,从而他认为埃斯库罗斯高于欧里庇得斯。

附相关链接:

大学文科推荐书目(之四:外国文学)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6359.html

更多阅读

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食指的诗 pdf

《相信未来》 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

宽净法师《西方极乐世界游记》所述并非真实 宽净大法师念佛mp3

守月亮:有少数修行人可以修到入定,并在定中能见一些景象,那么,定中所见到底是否为真?宽净法师自称在入定后游历了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吗?你所认识的修行人禅定功夫比宽净法师高吗?下面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宽净法师《西方极乐世界游记》所

​黄纪苏:《西方必须跟中国一块“天人合一”》

黄纪苏:《西方必须跟中国一块“天人合一”》这一段很有意思:“另外,中国的富人如今也效法起世界的富人:他们先是毁了大家的青山绿水盖自家豪宅,如今又要撕了大家的建筑蓝图来保全他们落地窗外的怡人景色。他们恨不得豪宅之外的世界全是树

声明:《■《西方文学史》讲义 西方文学史 pdf》为网友揮筆寫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