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的诗意》散文 诗意人生散文



《春 晓 的 诗 意》之随笔

◇◇一春

这个季节的夜很容易入梦,这个季节的梦也不易苏醒。而当一位诗人睁开双眼环顾四周,他惊奇地发现,山林,春晓的山林像大胆的女孩,正把全部的柔美呈现给天地。

石麓山,好清幽的地方,层峦叠翠,郁郁葱葱。在山径深处,陋室窗外,春天的语言是溪水,是鸟啼,是花开的声音。

记忆,确为很遥远的故事。我以为众多的逝去都会被岁月冲刷得斑驳而残缺,唯那个星月退隐的黎明,还时时地漾起涟漪。

一切都恍若在梦境之中,孑立于半山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淡淡。好像史书上从无记载过,那晨的你,是否真的面对着鸟语花香的世界,脱口吟出那首流传了近一千三百年的绝句。

时间是神奇的,它牵引着长风,踏过山石铺就的小路,没有留下任何的踪迹。所以后人们很难准确地道出你当时的心绪:欣喜?怜惜?

或是夹杂了另外一种心情,即借着夜雨中落花的际遇来感怀,那些悲凉,那些愁绪。

但无论怎样,一个瞬间,竟成就了没有穷尽的兴味,也成就了那个春晓的诗意。



附:《春晓》(诗·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6490.html

更多阅读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文化解读 为奴隶的母亲原文

典妻:中国封建社会“无我”文化的怪胎──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文化解读王兴泉摘要:文章把《为奴隶的母亲》放在中国封建社会 “无我”文化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指出社会学、政治学视角对文本的误读,并进一步认为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

记得·韩国电影《春去春又回》 春去春又回刘松仁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美丽清新的电影了,《春去春又来》让我觉得是霍建起的情绪+禅道境界的结合。就是这样一部与奢华、激烈无关的电影;就是那样一棵百年老树和湖心漂浮的庙宇;就是这样简单的几个人物,却让我在短短2小时内,体验了生命中的春夏

《寻觅春天的踪迹》活动案例 春天踪迹作文

课程活动名称:《寻觅春天的踪迹》实施学校:河北省昌黎县刘台庄镇初级中学学生年级:八年级学生指导教师:刘丽辉 刘淑云【主题提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源于我语文备课的思索。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有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藏书纪要——《春灯迷史》 藏书楼小说

《春灯迷史》,作者青阳野人,其真实姓名不可考,成书年代亦未详,但可推测在道光十八年(1858年)之前,书已写成。《春灯迷史》共计十回,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中有坊刊本,半页八行,每行二十四字,未标明此书藏于何处。又有清抄本,其中的“

孟浩然五绝《春晓》赏析 孟浩然 春晓

孟浩然五绝《春晓》赏析梁鹤秀 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拯人患难。早年隐居襄阳附近鹿门山,后游学吴越。年四十游京师长安,曾于太学赋诗,满座皆惊叹嗟服,无敢与其争锋,应试进士未被录取。王维赏识孟浩

声明:《《春晓的诗意》散文 诗意人生散文》为网友夏茉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