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美与博客文化 木子美的博客

上篇 木子美冲击波

木子美冲击波

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木子美对博客概念的普及功不可没。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木子美的大名在中国博客的发展历史上必然是一个留下重要墨迹的名字,她躲也躲不掉,你拦也拦不住的。

是“木子美”惊世骇俗的行为,第一步普及了博客概念,但是如果将博客的价值理念引导向仅仅是“个人的宣泄和表达”,仅仅等同于个人网络日记,那对于博客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误导。因为,博客的建设性和自律性依然是保障这个新兴事物健康发展的根本。

中国民间博客网站不能承受之重的决不仅仅是急剧上升的访问量,而更重要是有关部门可能采取的管理措施。这个重量才是真正悬念所在。 不知道的太多,不明不白的力量也会更多,这就是木子美冲击波给博客世界的礼物和代价。

不过,所有的谜底都将在未来的时间,我们眼前揭开。我们会持续关注,持续博客。



木子美个人照片“慵懒的舞者”

博客中国遭遇“木子美冲击波”,访问量突破10万

“木子美冲击波”还将持续多久,目前难以估算。在几乎无法登录的情况下,博客中国11日的访问人次达到了11万人次之多,几乎比平时上升了一个数量级(此前日访问量最高为1.9万人次)。PV也在37万以上,是平时的4倍左右。如果网站正常,那么这些数据将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数字是硬道理,“木子美冲击波”的威力数字说话了。不服不行!但是,服了又有什么?

“博客”如果仅仅是个人表白的“日记”,那它的前景将会如何?博客中国当初在琢磨中文译名时,没有选择“网络日记”或者“网络日志”,而是选择了“博客”,就是希望给博客的价值取向提供一个方向。 [全文浏览]

从百度搜索数量看“木子美冲击波”的威力

收到百度统计的搜索数量统计,可以看出“木子美冲击波”来势之猛。在11月10日,“木子美”一词的搜索量只有998次,名列第730名,而11日搜索量达到117318次,猛增100倍之多,一下子跃居第一。而且与木子美相关的搜索数量更是庞大,加上“博客”相关的搜索,综合起来可能有近百万次之多。看来三大门户的影响力实在惊人,木子美的影响力也惊人。两者结合更是威力无比,难怪网站无法承受。[全文浏览]



博客中国流量猛增(点击见大图)

在木子美面前,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坚决封杀木子美

木子美冷笑着写到“她(木子美)主张,取消妓女”。这句话,先从字面理解为妓女免费,但万万不能。假设妓女免费——当然可以换得尊严不叫妓女,那么民工怎么办?低收入群体怎么办?他们的性生活怎么办?

贫穷带来了性贫穷,弱势无法逃脱性弱势。农民工、下岗工人、成年学生、残疾人、服役者、服刑者、老年人这些性弱势群体,社会没有关注关怀他们。没有最合适的途径给予他们可接受的方法获得性幸福。社会应该重点为他们普及性知识,解放他们的性生活,而对性强势群体低级猥亵的活动予以抨击。包括木子美。 性,毕竟是隐私的。

木子美并没有和任何一个农民工或残疾人性交过,她随时埋在通讯簿里筛选,确定对方的性能力再搞。与一个叫“没劲”的混混搞了以后,她问对方有没有兽交过?企图获得经验。这时候,她更像一个性实验室的主人,不惜某一时刻,践踏人性

[全文浏览][加入讨论]

观点二:利用木子美

记者在采访木子美时,她提出不能问的问题,一是工作单位,二是老家,三是毕业的学校,第四是和她有关系的男人的数量。这证明了木子美的勇敢和惊世骇俗是建立在一个虚幻的网络世界和舆论中的,并不是不顾一切的、真正的有道德解放意义的行为。

木子美自己是做媒体的,懂得如何利用媒体的追逐,不管是为了满足名扬天下的虚荣心还是宣泄隐私得到心理满足。而媒体,也像一个虎视眈眈的食肉动物,盯住每个出格的猎物。像木子美这样放荡的女孩比比皆是,如果每个人都想出一些花样,大概得到青睐是不足为奇的。因此,木子美与媒体,是一对充满误解但仍做恩爱状的奸夫淫妇,彼此宣泄一阵后马上就投奔各自的下一个目标了。[全文浏览][加入讨论]
木子美与博客文化 木子美的博客

相关文章:

网络之上再现女“杀手” 木子美“枪挑”一夜情

以网络文字公开性隐私 木子美与中国式的真人秀“木子美现象”逼问传统道德底线

观点三:木子美的悲哀

难过在于,做为一个男人,我既没有勇气,也没有欲望去做木子美的“男主人公”们。因为那简直不是性交,而就是一种对于自己生活的彻底的绝望。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留恋的了。而毫无节制的性交,就是这样的内心的一种反映。这算不上变态,而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让我难过。算是什么呢?总之比起世界末的心态更加令人惶然。[全文浏览] [

观点四:木子美是女权主义的代表

对西方发达社会来说,革命是一个自然的质变超越过程,而我们不同,我们的革命模仿而短促,自觉而做作。我们的革命更多地属于造反,是对旧有生活的反叛而非超越创造,尽管反叛的理由令人同情。木子美的经历就是此种典型,她被男人玩弄过,她的革命方式不过是反过来玩弄男人。侠”。

如果说木子美属于改革开放千呼万唤的新生阶层的话,木子美现象则给这个新生阶层扇了一个重重的耳光,这个新生阶层没有勇气、自信和意志表达他们在社会建构方面的智慧、道德、良知和尊严理性,只能放任个人私欲,并把私人领域里的一地鸡毛放大到社会公共领域,成为一种可示范可仿效的生活方式;这个新生阶层可笑地俨然地上演自己生存的猥琐。 [了解详情][加入讨论]

观点五:窥阴癖者的狂喜

木子美还在不停地写作下去,继续将自己的身体当成卖点呈现给大众,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看到木子美的私人生活呈现而不停地点击博客。事实上,就木子美现象而言,如果仅仅对《遗情书》进行道德遣责是无力的,因为在木子美走红的背后,潜藏着的是公众对他人隐私窥探的恶癖。 [了解详情][加入讨论]

木子美的网络影象

导语

虽然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个女孩子的真名叫李丽,职业是广州某杂志社的编辑,也见到了她的照片知道了她在物理世界的样子,虽然我们有许多朋友就是她的同事。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把木子美仅作为网上的一个符号来进行讨论。也许是作为同行,我们在共同为她留住她所剩不多的隐私;也许,我们是作为比她年长者,我们单方面地希望,有朝一日,她在现实空间里,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木子美口中的自己

1 关于婚姻 “其实也可以把结婚当作行为艺术,趁我现在有点热的时候,结个婚制造一起事件也挺好玩的。”

2 关于频频更换性伴侣 “快乐呀,当然还可以研究男人,每个男人都有不同的内容。”

3 关于男人 “我重视男人的本来面目,那不是修身养性养成后的东西,或是可能随他身份变化的东西。所以有时候,我觉得男人脱了衣服都差不多。”

4 关于爱情 “爱是做出来的,忽然觉得。如果在性交时无比相爱,算不算也是种爱情?”

5 关于生活与男女关系 “男女关系于我而言,就是直接地与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

6 关于自己 “我的‘正’表现在引诱男人后,有一个研究者的态度,就像以前研究妓女的人会深入到这个阶层里去,“我的‘邪’表现在我老去诱发男人的邪恶。”





木子美性爱日记漫画

别人眼中的木子美

同学:记得在大学里,她是以“怪异”出名的,还几度成为热门话题。

同行:一天,我的稿库里出现了一段意思十分朦胧的话,落款是“李×”

朋友:木子美是个有个性、说话不给人留面子的人。

吧友:记得几年前在酒吧,我私下里跟她聊天时称她为“收藏家”,收藏性经验的人 [全文浏览]   木子美这把刀会伤害谁

与她上过床的男人们?

性生活属于个人隐私,人们一般不愿意将其公开 [全文浏览]

人生观尚不完整的青少年们?

木子美的价值取向会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负面的影响[全文浏览]

中国萌芽状态的博客事业?

博客不是一个个人比划日记,表达自我,发泄情绪的工具[全文]

相关文章:

新浪网放大负面影响 木子美引发职业操守思考

《博客道德规范》(Bloggers’Code of Ethics)的倡议书

从“木子美”火爆网络看网站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国务院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下篇 浮现中的博客势力

搭载博客以小搏大

导语

当年,哈维尔苦苦思考,后极权时代无权者的权力问题。今天,一个同样深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互联网兴起所导致的去中心化时代,还有没有我们思想的中心?

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信息稀缺的问题。但是,当互联网本身变成信息海洋的时候,人类不得不面临另一场新的挑战:那就是超越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伟大又一次凸显出来。迄今为止,只有人脑对信息的搜索和鉴别才是最可靠的。互联网在经历了军事阶段、商业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文化阶段。

互联网文化阶段的一缕霞光是由这样的一群人点燃的--他们像远古的炼金术士一样对知识充满痴迷。他们是一群率先走出信息迷宫的人,他们乐于向人们分享在信息海洋里的冒险历程,为后来者开辟一条条成熟的航线。他们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全文浏览]

中国博客暗潮涌动

2003年被人在网上查询最多的,被人议论最多的名字莫过于“木子美”;

2003年被中国大小网站关注最多的,议论最多的名字,莫过于“王吉鹏”

在中国,博客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事物。目前,中国博客发展的状况与美国1998年左右类似,大多数人对博客概念还缺乏了解,对博客的理念还需要去学习和思考。

博客现在被炒得很热,blog,也就是weblog,在台湾被译为网志,那么blogger就是在网上写日志的人。如此这般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如果没有被称为“博客”,我很怀疑是否还会有现在众多的争论和层出不穷的故事。在这件事情上,不能不说方兴东功不可没。博客这个名字充满了神秘感,再一次证明了东方古国的文化魅力:博是博学的博,客是刀客的客,同时兼具了深度和神秘感。

目前中国有10多个博客网站:

以IT业界评论为主的:博客中国 以个人随意为主的:中国博客网

以技术讨论为主的:中文BLOG心得

博客这一世界瞩目的新媒体形式也进入中国主流媒体,和主流学术单位的视野:

博客,博客中国同时入选2003新锐榜侯选

王小山:大众的博客还是精英的博客

“木子美现象”与“博客文化”



《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封面

方兴东 王俊秀 著

从1到12万,博客中国道路与中国博客概念

第一个里程碑 博客中国成立 中国博客概念启蒙

2002年8月,中国第一家较有规模的专门的博客网站--“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成立。该网站由国内著名的IT评论人方兴东等人发起,并有汪丁丁、李希光和姜奇平等著名学者和其他博客约60人加盟,定位于IT新闻与评论,迅速成为目前国内最有吸引力的博客网站,对于博客在中国的启蒙、普及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Blog”(网络记录,即“Web log”的缩写)是由免费的网络应用软件Blogger生成的在线日记。Pyra Labs生产的Blogger是自Napster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互联网应用软件,这并不是由于它简化了网页的制作和刷新(虽然它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而是因为它使在线交流更为简单化、私人化。Blogger的使用者主要是青少年和大学生,他们把Blogger当作自己与外界沟通的工具。

相关文章:

博客中国宣言

“博客”中文译名的由来



博客中国创办之今的访问量成长曲线

第二个里程碑 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 中国博客会聚精英

2002年12月,由千龙研究院和博客中国网站联合举办"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等政府部门,各大主流媒体及一些学术界人事出席会议。显示了主流媒体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博客现象的关注,并都有意正面推动博客事业的进展。

第三个里程碑 木子美冲击波,中国博客意外方式走向大众

博客中国遭遇木子美冲击波

在“木子美冲击波”的强力推动下,博客中国的全球排名猛增。13日和14日连续两天停留在1700名,15日上升到1200名。而此前最好名次在5000名左右。 [全文浏览]

我们该如何评价木子美现象

木子美普及了博客概念,但是如果将博客的价值理念引导向仅仅是“个人的宣泄和表达”,仅仅等同于个人网络日记,那对博客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的误导[全文浏览]

对博客的误解、担忧和污染

人们对于博客发展的担心在于:进入门槛几乎为零的博客浪潮,会不会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会不会成为自由泛滥后不负责任的失控世界?会不会成为言论自由滥用、胡乱攻击的场所? [全文浏览]

博客文化透视

导语

博客的出现,使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第一次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指向。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为个人化的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日志(Blog或Weblog),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和发布,萃取并联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

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如果说,黑客代表了互联网技术野蛮的张力,而博客则代表了重建互联网秩序的向往。在解构中建设,在离散中合作,在学习中开放,已成为博客对世界的关怀方式。他们展示的博客文体、博客行为和博客思想,将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将重新定义互联网的界限,改变我们生存的背景。



方兴东(右) 王俊秀(左)

博客发展简史

1997年12月,Jorn Barger运行的 “Robot Wisdom Weblog” 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正式的名字。至今,在博客领域,他还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由Matt Haughey发起的社区博客网站Metafilter 虽然被人广为批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确是比其他博客网站更有意思。 [全文浏览]

博客文化面面观

博客的新媒体意义

2003年,托尼·帕金斯最近提出了博客是"媒体开放源代码运动"的观点[全文浏览]

相关文章:

胡泳: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

姜奇平:博客是一种知识生产方式

孙坚华:博客论

博客的颠覆力量

对大教堂模式造成冲击的重大事件,有马丁·路德的宗教变革运动、斯塔尔曼自由软件运动和最近涌现的博客文化运动。[全文浏览]

相关文章:

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正在崛起

博客: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

德拉吉报道:引爆克林顿绯闻案

《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

作为第一本中文博客书籍,本书试图解答清楚博客作为媒体开放源代码运动的缘起、理论、机制[全文浏览]

相关文章:

孙坚华:博客——个人出版2.0

沈阳:《博客》一书读后感

闵大洪:中国博客的自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0432.html

更多阅读

艺术家周颖超:女性与美的能力

【当代艺术】依托腾讯网专题网页和腾讯文化频道,中欧社会论坛联合中欧十几位知名艺术家,隆重推出《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环保与艺术》在线展览。第十期《女性与美的能力》,收录了周颖超先生《红颜》、《舞者》、《中国吉祥》3个系列

中国服饰美的变迁与发展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服饰美的变迁与发展(原始时期)中国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服饰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中国完整的

声明:《木子美与博客文化 木子美的博客》为网友对不起是种借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