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乸”的变迁 大山乸

【原创】环境保护----“大山乸”的变迁

南江渔夫

我家乡在农村,附近有一群大山,层峦叠嶂,奇峰异石,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溪流纵横,潺潺流水,常年不断。在群山之中,相对独立地耸立着一座苍山,她不太高,比较浑圆丰满,恢弘硕大,山中有山,几座小山依偎在身边,像慈母搂孩那般,当地乡民形象地习惯称她叫“大山乸”。乸,是方言,雌性的,母的,母娘的意思。

解放前和解放初,政府实行“禁山”政策,封山育林,防火禁猎,严禁偷伐、滥伐,植被与环境保护得很好。“大山乸”及周围的群山,树木参天,野兽出没,成为一方仙境。

孩童时期,我跟随母亲进山打柴、割草,曾经到过“大山乸”。由于路远和山境险恶,这是母亲仅仅和唯一的一次带我进山。“大山乸”从头到脚,满山密布原始雨林,林中藤萝攀缠窜绕,高大的阔叶林木下面,阴湿闷热,长满各种惧光的“阴室植物”,林中鸟语花香,时而鹧鸪飞鸣,空中时有飞鸟、苍鹰盘旋。一条水量充沛、清澈透底的坑溪绕着山脚流过,发出低声歌唱般的潺潺流水之声。水草中还清晰可见颜色鲜艳的热带鱼在自由自在地游动。母亲反复叮嘱不要钻进林子去,那里有蚊虫、蛇鼠、蚂蝗、可能还会有野猪等,还容易迷失方向。我总是跟在母亲身旁,捡拾残枝柴棍,时而采集野花野果,一步也不敢远离。

美呀,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的自爱,描绘了一幅靓丽非凡的图画!

沧海横流,时过境迁。“大山乸”不幸遭遇两次噩运与浩劫,满山的树木几乎被洗劫一空。

一次,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发动全民“大炼钢铁”,举办“公社化”大食堂,因缺少煤炭,需要大量柴火,供给本地和运往外地,发了疯般的人们专挑粗大的树木砍伐,没了粗的砍中小的。一时间,满山遍野的参天大树就几乎一扫而光,只剩下一些小树、灌木丛和山草,以及遗留下来的满林满地的残枝断杈。

第二次,是“文革”期间。那是一个无法无天,“造反有理”的年代,“大山乸”遭受了更大的噩运与浩劫。十二、三年时间,人们乱砍滥伐,甚至偷伐,还时有火灾发生,整个“大山乸”几乎“没有树啰!”。1979年夏天,我和几位孩发要好,登山来到了“大山乸”。故地重游,感慨万分,而更多的是伤感。天那!眼前,昔日的茂密雨林已经消失,更没有了鸟语花香的景象,只见满山只剩下矮短的山草、稀落的小灌木丛、以及偶尔散落的孤独可怜的小树,风光不再,整个“大山乸”俨然是一座“裸山”。

庆幸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南粤大地,发展经济的锣鼓响彻了城市农村,“大山乸”及其周围的群山迎来了好运!1980年代初,省政府号召和发动群众用20年时间,南粤大地全面“再绿化”,同时进行山地“飞播”,实行“封山育林”和“森林防护”政策,又要“禁山”了。

春风化雨,几年功夫,群山上的树木又渐渐生长起来了。3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据朋友们说,今日的“大山乸”已经恢复到近似原来的美丽风光。


“大山乸”的变迁 大山乸

“大山乸”风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889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 》

原文地址:《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作者:民国报人蔡力行《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谨以此文,纪念肇建民国之先烈志士。近月,因为“太平轮事件”的关系,我在深圳巧遇台湾女作家张典婉老师(《太平

我所知道的渭南师院半个世纪的变迁 渭南师院附近的小姐

我所知道的渭南师院半个世纪的变迁-----刘亦农1962年我考上渭南瑞泉中学,在校园看到了一则废旧的招生简章,开头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巍巍秦岭山下,滔滔渭河之滨,有一座美丽的高等师范院校,这就是渭南师院……。这段文字使我最初

中国服饰美的变迁与发展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服饰美的变迁与发展(原始时期)中国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服饰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中国完整的

韩国女子组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史 女子监狱的真实经历

预计去年从少女时代开始掀起的女子组合热潮今年也将势头强劲。女子组合的人气也使歌谣粉丝的局面发生改变。以“哥哥部队”为代表的少女粉丝为中心,拓展到了叔叔粉丝层。果然女子组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史呢?★第1代:精灵们的出现正式意

声明:《“大山乸”的变迁 大山乸》为网友哭树的鲸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