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长安区第八中学李富荣

【教材版本】

08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设计理念】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并能在联系实际中学会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做到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概括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挖掘深刻的道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规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的传承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课由“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个目构成。第一目主要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含义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表现;第二目则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作用;第三目则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学生能够运用长安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继承的典型事例,从中感受文化的继承性,理解传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明确文化的继承性。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长安当地浓厚的文化资源,以“长安区的传统文化”为线索,辅以丰富的资料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的特点和真正内涵,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和正确的态度。

这样处理教材符合新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以学生“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使学生在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个具体内容涉及到如何辩证思维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二是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学们应该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有了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协作探究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身边的传统历史文化视而不见,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很不利,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前安排:

教师活动:

布置学生收集长安传统习俗(庙会)、传统文艺(古代诗词)、传统思想(佛教思想)、传统建筑(五台古镇)等信

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从网络、报刊以及到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的长安文化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

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周杰伦和他妈妈的合照,并播放歌曲《听妈妈的话》。请大家猜猜这首歌的歌名,并谈

谈自己听歌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这里提到的孝心,孝顺,实际源于中国的传统的孝文化。其实从周杰伦的很多歌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延续,看到传统文化的继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传统文化的继承(多媒体显示)

新课教学:课前我已经安排大家在预习本框题知识的基础上搜集长安本地的传统文化,现在就请四组推荐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

学习小组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传统习俗):

王曲镇农历二月初八庙会。起源于汉代,各地民众为了纪念纪信诞辰,纷纷来到长安区王曲镇的总城隍庙进行祭祀活动,以求得城隍爷的庇护。期间各地商贾也来此做生意,还有大戏、杂耍、锣鼓等民间艺术表演。

社火。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常在过年和喜庆的日子里举行,乐曲比较丰富,表演形式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大头娃娃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将小孩化装成秦腔戏曲人物,缚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作出各种生动的动作,吸引人们观看。

第二小组(传统建筑):

五台古镇。位于长安区五台留村,它的设计继承了关中

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格局,也包含了“天地人和”的传统思想,并让传统建筑与现代居住环境浑然一体。

第三小组(传统文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幼年曾在长安的丰乐乡生长,曾为著名的植树专家郭氏立传,写下著名的《种树郭橐驼传》。

白居易的《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即是

以长安杜陵一带农民遭受灾苦而备受统治阶级盘剥为背景写的。

“诗圣”杜甫。论祖籍,杜甫应该是地地道道的长安杜陵人,因此他常自称“少陵野老”。在这里他写下了《奉陪郑驸马韦曲》;面对杨贵妃被宠幸,她的亲属也飞黄腾达,在这里写下了《丽人行》;面对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悲惨情境,在这里写下了《兵车行》;“安史之乱”中,面对遭受战

火的京城长安,更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望》。

第四小组(传统思想):

佛教五个宗派的祖庭。兴教寺是法相宗祖庭,华严寺是华严宗祖庭,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净业寺是律宗祖庭,白塔寺是三界教祖庭。正因如此,佛教提倡的“修身养性”,“万事忍则高”,因果报应等思想对后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从四组代表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大家在课下做了认真的调研。结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事例,谁能来讲一下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同学)积极发言

(老师)归纳总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多媒体显示)

1.传统文化含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多媒体显示)

作为中国的一个小小区域就有如此之多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确博大精深。对于刚才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如下图: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多媒体显示)

教师补充讲解:因为前面大家已经介绍了长安本地的一些传统文化,在这个图表里我们主要补充的是中国的典型传统文化,实际就是我们哲学上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例

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三合院

古代文学

传统戏曲

传统绘画

儒家思想

佛教思想

道家思想

法家思想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解读、自我建构,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活动的设计过程有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

(过渡)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说明其具有继承性,并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多媒体显示)

1.传统文化的特点(多媒体显示)

探究活动二:你是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思想的?(多媒体显示)

(学生思考回答)

探究提示:首先我们要承认此思想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为人处世都讲“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睦相处”,社会发展中也讲求“和谐”发展,这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贵和”本意指的是人的行为要符合贵族士大夫们的礼节。现在却被人无限歪曲到面对矛盾纠纷时要一团和气,以德报怨,就是对孔子原意的最大误解,孔子一直主张的是“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说别人打了你,你就绝对不该忍气吞声,而是要大胆的行使自己正当的自卫权,用行动来表示自己不是好欺负的,这才是孔子思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真正精髓。而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和”万事皆“忍”,事到临头争当缩头乌龟,无原则的讲求和,这既不是孔老夫子教的,也不符合这个激烈竞争的现代世界的潮流和精神.。从这个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保留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它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了,因此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性。

(1)相对稳定性(多媒体显示)

探究活动三:(多媒体显示)

材料:壬辰(2012)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4日(农历3月14日)清明节当天上午在陕西黄陵桥山祭祀大院举行。今年公祭黄帝主要包括六项活动内容,其中“两岸共祭黄帝”将成为最大亮点。

思考:陕西省政府在清明节举办“两岸共祭黄帝”活动有何意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探究提示:今天我们仍然隆重的举行祭拜典礼,目的不是为了宣扬落后的习俗,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祭拜活动,在同一种文化的感召下,增强全球华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海峡两岸通过共同祭拜同一个祖先,也有利于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共同繁荣。同时,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因此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鲜明的民族性(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引导方式推进教学流程,紧紧抓住思维这个核心,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生成智慧,形成能力。)

(过渡)在分析传统文化特点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传统文化在今天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探究活动四:传统文化中的“孝”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多媒体显示)

(学生思考回答)

探究提示:传统文化中的“孝”是一种道德准则,它既包含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包括亲亲,爱人。在封建家庭里它表现为完全服从于家长,在国家中又表现为对封建专

制皇权的服从。在当今,它尊老,敬老,养老,爱老,亲亲,爱人等思想对我们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而没有主见的“愚孝”思想是与我们所提倡的尊重人性是对立的,不仅严重束缚人的发展,还会阻碍社会发展。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引导方式推进教学流程,紧紧抓住思维这个核心,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生成智慧,形成能力。)

教师归纳: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多媒体显示)

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多媒体显示)

(过渡)正因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因此必然会产生双重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媒体显示)

探究活动五:关于儒家思想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它是社会发展的财富,有人认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包袱,你是如何认识的?(多媒体显示)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四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设计意图:运用辩论赛,提出两个对立的观点,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挑战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斗志,促进学生辩证思维。)

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正确态度。(多媒体显示)

(过渡)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呢?

探究活动六:(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一直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燃香奠酒祭先祖,纸灰化蝶泪满盈”,清明节扫墓祭祖风俗流传至今。

材料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网上墓园。在清明节通过网上祭拜,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让清明扫墓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着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2010年清明节期间,在有的纪念网站,平均每天就有1万5千人登录祭扫。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2、说明为什么网上祭拜活动会获得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网民的普遍好评?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归纳:首先清明节历经千年保留至今体现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网上祭拜活动之所以得到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网民的普遍好评,是因为它取代了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旧习俗。祭拜祖先、亲人是我们对逝者思念之情的表达,能激发我们感恩的情怀,激发我们珍惜现在同时为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因此说对于这个传统节日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并发扬;但随着私家车的增加,清明节集中出行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同时烧纸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还极可能引发火灾,可见这些旧习俗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了,我们应加以剔除或改造。很多网民提出用网上祭奠,献花等更为文明的方式取代旧习俗,实际就做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课堂小结)

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主要的四个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点作用及影响,重点学习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知道了应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注:本节课获得《陕西省思想政治课教师创新大赛》三等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0067.html

更多阅读

获奖论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宣城市2009—2010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和教育案例评选参评案例”《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绩溪县适之中学 张一、教学设计思路:针对九年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 夸夸我自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 ●中山市实验小学 卢小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能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月光下凤尾竹教学演奏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课题】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 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过程与方法:个别辅导与集体面授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3.《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草虫的村落教学策略

3.《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的课文。本组课文主要是描大自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领略大自然的丰姿。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

声明:《《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为网友我是大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