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万古的故事与传说 滑县一村一故事

万古玉皇阁

序 言

悉闻《万古的故事与传说》要再版,并邀我作序,在付梓前,隔黄河以遥望万古名镇,欣然命笔。

我与肖随普老师认识,是在2009年6月。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制作大型历史文化片,要到滑县万古镇采访,并拍摄师延丘。师延者,中国音乐鼻祖是也。师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位殷商宫庭乐师.武王伐纣,他自投濮水,安葬于万古镇梁村西。为寻觅师延丘,肖随普老师热情的接待我们,并驱车先行采点,而后又带我们实地拍摄。相见时间虽短,肖随普给我们的印象即好又深,他不但对本镇古文化研究造诰很深,而且人品甚佳。

肖老师谈起万古的历史文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说,万古玉皇阁文化在冀鲁豫皖影响颇大,为传承民族文化,三年来,他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查阅资料,走访老人,实地考察,几易其稿,整理成了小册子《万古的故事与传说》。送我一本,中肯的要我指导。

《万古的故事与传说》文笔干净,通俗易懂,既有史料又有故事传说,有可读性和保存价值。初稿整理成后人们争相传阅,并帮助提供信息。尤其是万古镇政府干部王志民同志兴趣浓厚,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补充完善内容,使小册子的内涵更加丰富。

应读者要求,肖、王二先生再印一部分。它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中州历史文化名镇品牌,开发旅游资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听到消息,甚为高兴,欣然为其写序,以表祝贺。

中原圣贤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牛玉乾

2009年7月

目 录

第一部分:地名的由来

人杰地灵万古传

妹村

凤亭村

御驾庄

寺台、棘马林(赵匡胤寺台败擂)

双庄(雷击双冢)

马成精

双井村

穆营

第二部分:玉皇阁的传说

天人合一

当年为啥建玉皇阁

阴都之说

庙上的东西不能偷

木匠吊线一只眼

曹官殿弟占兄位

鲁班下凡

回龙沟

上天走哪儿?

蛇仙

秃尾巴老苍龙

玉皇阁宝珠被盗

阁老坟与土地爷帽

康熙封武圣人

万古一唱八台戏

第三部分:文化遗址

豢龙井、豢龙庙

司马光祈雨

城隍庙

龙山文化遗址

翟义冢

九老营冢

师延丘

第四部分:历史故事

翟让与瓦岗寨农民起义

滑州兵变

寇准抗辽

穆桂英马成精生杨金花

大明伐李坟

玉财主祝华

嫁妆

胡天官瞧闺女—压塌地皮

第五部分:地方文化特色

故道家纺老粗布

二夹弦

罗卷戏(大锣戏)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

凤亭绿豆面叶、辣椒油

第六部分:万古长青园(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

第一部分:地名的由来

人杰地灵万古传

一、概况

万古镇位于滑县东南部35公里处,地理位置在东经114°33'至114°50',北纬35°24'至35°29'之间。镇域面积85.2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辖42个行政村,5.3万人,分汉、回两个民族,以汉族为主,西临213省道,北临222省道,南临307省道,大广高速从境内穿过,四高、史老、万丰公路交汇于此,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滑县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和豫、鲁交界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是河南省“重点镇”、“中州名镇”、“文明乡镇”、“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镇”。

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万古集,民国19年(1930年)至民国25年(1936年)为东二区(广敬)所辖,1936年为七区,1940年为万古区,1955年称万古乡,1958年称万古乡人民公社,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改称万古乡人民政府,1996年经由省、县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二、历史源远流长

万古镇历史悠久,夏朝的第六代皇帝少康元年,元哲(颛顼高阳氏的第十世孙,黄帝的第十三世孙)受封于豕韦(万古镇妹村),建立豕韦国又称韦国;后称韦城;万古镇史称“都隆集”(或都龙集),后称“万户”,明初,取“万古长青”之意,故名“万古”。

〔都龙集〕“都隆集”也称“都龙集”,该名来源于地貌,当初(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都隆集是一处盛大平坦的高地,以其为中心,有九条路逶迤伸向四面八方,从高处看,形如九龙腾飞,人们说,这叫“九龙会首”,故尔得名。

隋朝及以后各代在此地修建庙宇,诸如“玉皇阁”、“龙王殿”、“天齐殿”等等,社会上称这里为“阴都”。

〔万户—万古〕历史上曾有过食邑万户的候爵在此居住,当时人们一提“万户候”就知道“都隆集”,久而久之,“万户”之名就取代了“都隆集”的叫法。

明初,肖、史、杜、李等姓从山西陆续迁此,为了使万户候的荣耀传承千秋万代,取“万古长青”之意,故名“万古”。1962年在西万古出土的现保存完好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墓志铭中,称“万古寨”。

至今,古历每月逢三、六、九成集,初一、十五都有月会,另加正月初八、三月二十八、六月初十、腊月二十三,四个古庙会。每年共有27个古会、108个集,古会以三月二十八为最盛,大戏连唱五天,热闹至极,集市贸易十分繁荣,年交易额逾亿元仍是豫鲁交界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三、万古人杰地灵

万古向来被慧者视为风水宝地。

前边提到的古代的那位万户候,发迹于万古。他遍请能工巧匠,集各地建筑之长于一府,把候府建造得气势宏伟,府内亭台楼阁轩榭,小桥流水假山等园林建筑,可与皇家媲美。当时都龙集的店铺、茶肆、酒楼、书场等,热闹几条街。街上白天买卖声喧嚣;夜幕降临,店铺门前的灯笼如繁星点点,悠扬的琴瑟和歌声,伴随着徐徐清风在空中回荡……

由于世事变迁,万户侯当年的府弟已无踪影,仅留下故事传说。

音乐鼻祖,总修“三皇五帝”之乐的商朝乐师师延,死后葬于万古镇梁村,现有师延丘。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曾在此制作大型历史文化片。

万古镇双庄的夫子庙,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讲学的地方。

汉代东郡太守翟义葬于万古镇原韦城北三里,现仍青冢苍苍。

隋末瓦岗军起义领袖翟让,出生于万古镇妹村(原韦城)。

周太祖郭威为表明自己是真龙天子,祈帝业万古千秋,谋计特在万古兵变(史称滑州兵变),黄旗披身,被拥立为帝。

宋太祖赵匡胤也曾到万古寺台打擂。

北宋著名史学家、宰相司马光在韦城县(今万古镇妹村)当县令时,因天旱不雨,甘愿舍己为民,写下了为人称道的《祈雨文》。

宋真宗御驾亲征战北辽,从汴京到澶州,途经万古,在庙西一村庄停宿。该村因喜迎御驾,起名为御驾庄。

四、古今相彰

自隋文帝时以来,占地54亩以玉皇阁为主建筑的万古庙群,它以宏伟的气势,独具匠心的构造和有关的神话传说,闻名遐迩。该庙群始创至今1400多年,当中唐、宋、明、清各朝代都有修缮和增建,古建筑70余座,布局错落有致,雕塑庄雅秀丽。每逢正月至三月,赶庙会的香客商贾来自山南海北。庙会上人声鼎沸,昼夜不息,传数里之外。

……

“碧血洒疆场赤胆忠心千秋在,丹心照汗青丰功伟绩万古存”。这是万古长青园北门石牌坊中间两大柱子的对联。长青园(原名烈士陵园)占地80亩,1944年由冀鲁豫军区四行署干部及当地群众捐资修建。公墓葬仅连级以上烈士数十人。主墓葬四军分区参谋长胡乃超烈士。园内烈士事迹陈列馆及其它亭台楼阁等建筑飞檐流丹,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现又增建宫殿式建筑“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大厅正中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三吨重的铜质坐像,两边是开国元勋十大元帅,并配有生平文字简介。每逢初一、十五月会和三六九集,来瞻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金容,缅怀其丰功伟绩的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万古镇被定为河南省重点镇,大批客商落户万古,其发展日新月异。滑县县委、县政府将万古玉皇阁列为重点旅游项目开发,相信万古这一中州名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镇,将在中原大地成为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

妹 村

夏少康时,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受封豕韦,建立豕韦国又称韦国,就是今天的妹子村。孔甲元年,又把豕韦赐给刘累。夏灭后商武丁又允许刘累的后人复国,并成为商朝中原的诸侯之长,左传就有关于豕韦霸于商的记载,商武丁43年已亥(公元前1192年),武丁率王师灭豕韦,周武王建立周朝又将豕韦的后代韦遐封于豕韦,公元前1027年,西周建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武王为表彰韦伯篯遐的功绩,便封韦伯篯遐于其祖先的豕韦国地,仍称豕韦国,豕韦国传到周赧王时期(约公元前260年)复国历767年又灭亡。隋开皇16年,分白马县(今滑县)置韦城县,治理韦城;金明昌年间(1190-1196年)县圮于水(被黄河水淹没)废为韦城镇,并入白马县;明洪武三年,王湖和王忠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定居称“沫子村”后因讳《诗经.鄘风》中之“沫”字改名“妹子村”,新中国成立后分为三个行政村即东妹村、中妹村、西妹村。

凤亭村

据传,豢龙氏在韦城(今滑县万古镇妹村一带)养龙的时候,在城东三里处招来了凤凰。凤凰朝着韦城舞弄妖娆身姿,引来百鸟翩飞,呜啭和乐,呈现出绚丽的奇观。世人称之为凤为龙舞,百鸟朝凤。此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交口称赞:有龙有凤乃呈祥啊!从此“龙凤呈祥”一语延用至今。后来有一张姓智者,发现了凤凰翔舞的宝地,便在那里定居下来。此后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村落。这就是现在的凤亭村之由来。

御驾庄

万古有个村子叫御驾庄,这个村名的由来,联系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北宋时期,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逐渐占据了华北广大地区,宋真宗景德年间,又兴兵南侵,直指黄河北岸的澶渊,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城,威逼宋都开封。告急文书接二连三传到开封,震动了北宋朝廷。一些胆小怕死的大臣畏敌如虎,奏议向南迁都;以宰相寇准为首的爱国文臣武将力主抗辽。最后真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到澶渊督师。由于皇帝亲临前线,大大振奋了宋军士气,击退了辽军主力,辽军在不利的情况下,向北宋求和。于是双方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成了辽宋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宋真宗由开封到澶渊途中,在万古玉皇阁西八里的一个村庄住了一夜,这个村喜迎御驾,就改名叫御驾庄。

寺台、棘马林(赵匡胤寺台败擂)

郭威韦城(万古镇妹村)兵变称帝后,柴荣镇守澶州(今濮阳)。

赵匡胤受苗训指引,和郑恩在澶州与失散的柴荣(也就是后来的周世宗)会见,应柴荣之请,柴荣、赵匡胤、郑恩、石守信、张光翰、赵彦微、赵匡义七人效桃园结义,拜告天地,成了龙虎英雄会。

一日早饭后,赵匡胤忽然有了个念头,要出外打猎散心。因柴荣在帅府军务繁忙,赵匡胤只和郑恩其他几个弟兄带了弓箭器械,领了十来个亲兵,出了城门,专拣人烟稀少处纵马奔驰,寻找猎物。因天气炎热,野物大都躲入荫凉处或空洞里。好不容易发现一只野兔,那免箭离弦般地向西南跑去,众兄弟便一齐纵马,风驰电掣地追赶过去。

匡胤那匹赤兔胭脂马,乃千里名驹,追了一阵,便把郑恩等人落在后边,望不见影儿。追着追着,一转眼,不知兔子跑往何处了。匡胤此时也迷了路径,只好信马由缰,不知不觉,已离开澶州百十华里。

赵匡胤跑丢了众位弟兄,又找不到猎物,心中正感到惆怅,见路上三三两两的行人匆匆西去,感到好奇,便上前打听。原来这些是去聚宝寺瞧打擂看热闹的。聚宝寺离此四五里路,属滑州管辖。当时政局动荡,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时常有强人打家劫舍。那个时候寺台有一道街姓祝,祝姓里头有一个彪形大汉,其名字已失传,只知道人称他祝大汉。他力量头大,一人能分开两头正在抵头的牛。为震慑贼寇,祝大汉在寺前设下擂台,三六九开擂比武。这里打擂有个规矩,你能打赢,送你黄金百两,若打不赢,加倍偿还。不少的人看着那百两黄金眼红,可是上得台去,三五个回合,不死便伤。

匡胤听说,心里痒痒,就有意随同前往,可马匹带在身边多有不便。他举头见不远处有一片枣树林,树林里隐约有人家。心想,不如把马暂寄那里吧(也就是现在的万古镇棘马林村)。

赵匡胤把马寄在枣树林之后,龙行虎步来到擂台前,放眼望去,见这擂台足有一丈多高,台柱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写:拳打五岳猛虎;下联写:足踢四海跤龙。顶上的横幅是:“威震八方”。一大汉铁塔般站在台上,耀武扬威,台下人虽多,却无一人敢上台与其较量。那赵匡胤热血上涌,飞身跃上擂台。台上拳来脚往,飞跃腾挪,打了个天昏地暗;台下观众叫“好”喝彩声不断。足足打了半个时晨,不分胜负。也该赵匡胤丢脸,二人正战得全神贯注,由于台板不甚平整,匡胤向后退时,不小心脚被绊了一下,仰面朝天向后倒去。祝大汉一见满心欢喜,使了个饿虎扑食来拎赵匡胤。赵匡胤见大汉来拎自己,顺势来了个喜鹊登枝,双足对准大汉胸脯,将身一跃,用力蹬出。谁知那汉双足像扎了根似的,赵匡胤好像蹬住了一堵墙,心想“不好”。说时迟那时快,稍一楞神,被大汉趁势抓住二足撩下了台去。

赵匡胤打遍东西二京无敌手,不料败在一个村夫手里。他又羞又愧,从地上跃起撒腿正东而奔。祝大汉见他溜走,纵身跳下台去紧追不放。二人前跑后追至寺台东地,突起一阵狂风,刮得尘土飞扬,五步外看不见人。等大风过后,赵匡胤已无了踪影。

后来赵匡胤登基,派人寻访祝大汉为朝庭效力。祝大汉得知被自己扔下台的红脸汉成了当今皇上,便举家逃往外地去了。现在的寺台村没有一家姓祝的。

双庄(雷击双冢)

万古镇有一双庄。双庄东地有两座冢丘,据文物管理部门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汉砖和随手可拾的黑陶碎片,遂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据双庄村民讲,“双庄”其实是“双冢”的谐音。老人都记得,祖上留下的褡裢上写的都是“双冢”。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觉得叫“双冢”不雅,就改写作“双庄”。

在双庄留传着一个故事,叫“雷击双冢”。

双庄原初叫陈草村,陈草村东边是今古营村,今古营村有书生叫周文伦。故事就是从周文伦开始的。周文伦在陈草村念书,因不用功,逃学,被父亲责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他到了江南做了个小生意谋生。俗话说,水流千里归大海,在外日久的游子总归思乡。到了年底,周文伦不免动了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之念。就在周文伦打点行装准备返乡的时候。有一对夫妇自称杨天祥、杨素姣,言说和周文伦是同乡,要周回家时顺便也给他们家捎个平安信。周问其家庭住址。杨说:“你每天上下学都从俺门前过,你不认得俺,俺可认得你。”又说:“你回到家,去到陈草村东地,见你上学路过的那两个挨着的大土堆,土堆前有十八棵大杨树,从东往西查第七棵树,你绕着树转左三圈、右三圈。然后,往树上拍三巴掌,自然有门洞开。”

周文伦到了家里后的一天闲暇无事,想起了杨天祥夫妇之托,来到陈草村东地冢丘前,按照杨天祥交代的去做。果然,拍树刚毕,眼前便出现了豪华宅院,大门洞开。一个自称杨老七的人将周文伦恭恭敬敬迎进府内,热情款待,说杨天祥是他大哥。二人正谈叙之间,猛听有少女啼哭。周问其原因,杨老七告知,此乃为儿子选的媳妇,待她由阳归阴,就为儿子完婚。周文伦前去观看。见这女儿哀声不止,她不经意抬了一下头。周文伦见其面容大吃一惊,原来她是表妹正受煎熬。他想,无论如何也要将其搭救,就连忙向杨老七施礼,说明原委。杨老七碍于情面,答应将女子放了。

周文伦告别杨老七出来,心里惦记着表妹,便一溜小跑儿到了舅家。一打听,表妹日前得了怪病,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百医不治。刚有一个时辰的光景,却奇迹般地好转了。

消息传开,人们都说树上住的是皮仙(即皮曹狐)。既然周文伦能与其相通,那文伦也自然是仙了。于是,谁家有个灾难了什么的,总是找周文伦消灾,周文伦也乐意为乡亲们办事。

年节过后,周文伦牵挂着在江南的生意,走之前与杨老七告别,看给老大杨天祥捎啥不捎。这一次去又见一女子啼哭,仔细看她似表姐。周文伦心说,怪不得上次去姑姑家见表姐似有病态,原来如此。周文伦又和上次一样求杨老七放生。可这一次,任凭好话说尽,杨老七就是不听。他说:“上次是你表妹,这次是你表姐,下次还不知是你表啥呢?如果都依了你,我儿啥时娶亲?”二人话不投机,化友为仇。周文伦愤然离去。

周文伦到处打听何方大神能降皮仙。他听说张天师中。往哪里去请张天师?不知道。周文伦下定决心,就是走到天边也要找着张天师,降狐仙为民除害。

周文伦走呀走呀,不知翻过多少山,涉过多少水。一天,周文伦因风寒倒在了一山脚,被一老者救起。那老者问清原因后,笑道:“那张天师乃是一口仙气,无影无踪,你岂能找到?我给你五道符能够降妖,你可速回……”如此这般作了交代。老者让周文伦闭上眼睛,说飞起后,脚啥时落地啥时睁眼。

周文伦一闭上眼睛,便飞了起来,耳旁风呼呼响。不大一会儿,脚落了地。他睁开双眼,见已站在双冢前,就如前述方法进了杨府。五门相照,门门都被他贴上了符。见了杨老七索要表姐,杨老七仍是不肯放人。周文伦按照救他的老者传授的方法,将桌一拍,扭头就跑。跑出大门百步之外,往后一看,忽听“咔嚓”一声响雷,前边提到的第七棵大杨树被辟为两半,并随即起火,殃及其它树木和两冢蒿草。

还有人说,杨老大夫妇常期在外居无定所,躲过了这一劫。乾隆下江南时,杨素姣惑主,被周文伦认出。周文伦也因此有功,享受国家俸禄。

高大的树木在空旷野外遭到雷击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能正确给以解释,便生发出了大树住仙,仙害民女,周文伦义寻张天师,雷击双冢的故事。

陈草村雷击双冢的消息轰动很大,当时的人们觉得怪怪的,总是把陈草村和双冢联系起来一块谈论,以至后来双冢成了陈草村的代名词。再后来,历史进入新社会,“双冢”村也新了。

马成精

马成精村位于玉皇阁西三里处,由孙庄、陈庄、东王三个自然村组成。

传说,很早以前,在玉皇阁西八里处的梁村,村东地有个大坑(后来叫饮马坑),每天夜晚,总是有一匹马驹到坑边饮水。时间久了,被一个江南人发现了,看见马驹是金的,就想得到它。怎么办呢?异人自有异法。这江南人发现翟义冢后边的辛寨有一处菜园,菜园里有一棵黄瓜秧,秧上结了一根具有特殊功能的黄瓜。江南人给菜农交了订钱,说让这根黄瓜长到100天再摘。到了约定时间,江南人来采摘黄瓜,不想,那菜农怕黄瓜被人偷了去,提前把黄瓜摘了下来。江南人只好把这根没有长到时候的黄瓜买走了。一天晚上,金马驹又到梁村东坑喝水,江南人用黄瓜朝金马驹投去。金马驹瘸着腿跳着往回跑。江南人在后面辇,金马驹钻进了冢后村北边的孙庄、陈庄、东王几个村,不见了踪影。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说是马“成精”了。

就这样,从那时起,人们一提起孙庄、陈庄、东王,就说是“马成精”村。久而久之,马成精村便叫起来了。

双井村

在明朝以前有东西刘村两个村庄,西刘村西南约一里处有一官道,道边有一眼淡水井,县官每次下乡查看或办案,都在此处歇脚打尖,因一眼井不够人畜饮用,县官就下令在原井西边又挖了一眼井,两井相距六尺六寸。大概取“六六大顺”之意吧。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王姓人家,居住于此,起名“双井王营村”这两眼井的位置现在双井王营村大街东头路南。

穆 营

当年是穆桂英的一个营寨,村中有一个池塘叫“饮马坑”,是当年穆桂英饮马的地方。

第二部分:玉皇阁的传说

天人合一

现在世界上还真有许多奇巧之事。

天下人所共知,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开追悼会那天,追悼会刚开始,老天爷就随着全国人民一道落下了悲痛的泪水。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人们冒着雨,肃立在各地的灵堂前,天与人一起为这一巨星的殒落而哭泣。

公元二OO六年,世界华人在中国河南举行拜祖大典,拜祖开始,苍穹便出现彩虹,会场上群情激昂,为天降祥瑞而欢声雷动。

下面讲的则是发生在滑县万古的两件奇事。

公元二OO三年夏天某夜,令人震憾的霹雳把万古的居民从沉睡中惊醒。人们望着窗外,见空中道道电鞭似条条金龙,令人不敢正视。响雷一个连着一个骇人,狂风挟着暴雨异常凶猛。多长时间没见过这样的阵势了?人们想不起来。好在雷电风雨来得骤,走得也快,到天亮已是万里无云。

早晨上街的人们发现,万古供销社前边的一排两人抱不过来的大杨树有两棵被风刮倒啦。你传我,我传你,议论纷纷,沸沸扬扬。说起来大风刮倒这么粗的树有啥稀奇?问题是万古供销社的位置是万古庙,万古镇人民计划重建玉皇阁,在建阁之前需拆除供销社门面房,在原庙门旧址兴建山门。奇就奇在别的树安然不动,只有正对庙院大门的这两棵树被向南刮倒。人们说,怕找不准庙门,这两棵树给标出了位置。

另一件事是:

万古庙在路北,座北面南。路南是陵园,原陵园大门向北,与庙门相向。陵园新建革命历史纪念馆,按规划,纪念馆前建北大门,也就是现在的石牌坊。当时纪念馆前边的一排门面房尚未拆迁。二OO五年初秋,正值枝叶茂盛之时,有关专家带着仪器为大门定位。测量后的第二天,建牌坊碍事的一棵大桐树,树叶蝴蝶般飘飘落下,两天光景全部落完。第三天,树枝上又发出几片新绿。滑县电视台当时对此事专门作了采访报道。

上述之事,按科学的解释,完全是巧合,可它的发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反响:顺民意者,万事皆昌。

当年为啥建玉皇阁

万古玉皇阁建筑庙群始建于隋文帝18年(公元599年)。庙群有九门九关厢,大院套小院,院院相通。大小庙宇,楼阁70余座。庙内各大殿风貌不一,里面雕刻、绘画中人物、飞禽走兽等都栩栩如生。该庙群集佛、道、儒三教为一体,被称为豫北地区最大的庙宇,香火旺盛,唐、宋、元、明、清各代官员和平民百姓,均把此庙作为朝拜之地。

当年为啥建玉皇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隋朝时候有一个风水先生路过万古,见万古地理非同一般,认定是九龙会首之相,九龙(《人杰地灵》篇中已介绍)涉及的范围内,必定出帝王。消息传入朝廷,隋帝大惊,便召集能臣商议破解之法。其中有谋士献计,在九龙会首之处建造玉皇阁,以玉皇大帝来压没有成气候的新帝王。于是隋帝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后来,九龙之一涉及到的韦城(万古镇妹村)出了个翟让,他率民起义,创建瓦岗军,反抗隋朝统治,其声势惊天动地,英雄业绩彪炳千秋。而令人叹息的是翟让这一揭竿而起的义军领袖太宽厚仁慈,他无意帝王,把第一把交椅拱让他人,以至后来中计被害。

另一种说法是,万古庙院起初只有一座小庙。有一户人家家里人生了病,多方求医无效,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这家人就到万古庙祈祷,结果病人很快痊愈。河(黄河)东有一户人家有个孩子有病,听说万古庙灵验,便不顾路远也到万古庙许愿,结果也病情好转。万古庙灵验传遍四邻八乡,于是香火日盛。捐款捐物的多了,管事的就把这些钱物修建成大的庙宇,这就是玉皇阁。

玉皇阁台阶高出地面6米,全殿分上下两层,东西七间,皆为砖、木、石结构,气势雄伟壮观,大殿上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五脊六兽,屋脊中间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宝瓶,两边各塑有一龙,龙两边各站着一只仙鹤,雕刻得栩栩如生。远远望去,仙鹤好像展翅欲飞一样。楼阁四角各挂铜铃一个,风吹铃响,数公里外都能听到。

传说鲁班等神仙曾下凡帮助修建玉皇阁。因此,玉皇阁的建筑,雕刻就显得与众不同,堪称古代建筑中的一绝。

玉皇大帝的木雕神像有5米多高,两边站立着文武神仙。金童手捧玉玺,玉女手挚黄罗伞,天兵天将左右保护,威猛无比。因该庙别具特点,使人观后留下很深的印象。

《滑县志》记载,万古古庙院内除玉皇阁外,还有千佛阁、盘古二楼、转转楼、天锡殿、关爷殿、泰山殿、火神殿、钟鼓二楼、吉神庙和东西廊房等建筑。

万古庙是一个众神齐聚的庙宇,七十二位全神都有,儒教、道教、佛教皆备,既有民间信仰的财神、吉神、阎王、老奶等等,也有可供官方敬仰的伏羲、神农、孔圣人等。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到了这里都能找到自已的寄托,这是别的庙宇难以比拟的。据说,供奉七十二位全神的庙宇全国只有两个,黄河之南一个,在许昌;黄河之北一个,就是万古庙。

阴都之说

祖祖辈辈的人都知道万古庙传说是阴都,也就是阴间的都城,人死了要到万古庙报到的,所有的动物,鸡、鸭、猪等死后也要到万古庙报到。吉神庙里供奉的吉神就是阴都的阴差,相当于人间的办案人员。人断气后由他立即带到万古庙向阎王报到。阴间有司根据人生前的善恶状况,分明赏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伤天害理、坑蒙拐骗、缺斤短两、不孝敬老人等,都要受到各种惩罚,如下油锅、锯分尸、铡刀、吊称等。受尽罪之后,转世投胎成牛马猪狗等。在世间积德行善者,也就是做好事多的,可以投生到富贵之家,或转换为神仙等。

关于阴都的传说,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都知道。

当然,关于阴都的传说以及因果报应的传说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它所产生的功效却是有益于社会的。它是科学力量暂时没有达到的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老百姓创造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活灵活现的教育形式,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是有益的,我们要用历史唯物史观来看待它,因势利导,服务于社会。

庙上的东西不能偷

相传,修建万古玉皇阁时,有个人想占便宜,趁夜深人静时,偷庙上的木料。定更后,他悄悄地溜进庙院,见工匠们鼾声如雷,扛起一根檩条就走。他走哇走哇,累得满头大汗,压得肩膀酸疼,走过来转过去,始终走不出庙院。那个人意识到了什么,想把檩条放下来,只身逃走。可那檩条就象在身上扎了根一样,哪里放得下来?就这样,走,走不出;放,放不下。直到东方亮,雄鸡啼明,那个人才把东西放下来。回去后,得了场大病。此事传开,庙上的东西再也没人敢偷了。

木匠吊线一只眼

传说,修建玉皇阁时,去做工的人很多,这么多人作工,可做饭的人只有一个。谁也不知道她是哪里人,只听她说,她叫孙柳婆。

孙柳婆做饭很快,大家想吃啥,她就能准时做好,做得也好吃。大家都很敬佩她。

人们都觉得孙柳婆有点神气,就想出点子难为她,让她包饺子。没想到,孙柳婆满口答应。

该做饭了,孙柳婆不慌不忙去做饭,到时候,一大锅热腾腾的饺子做好了,大家一吃,挺香。

大家都觉得这事稀罕。有个木匠说,下顿还吃饺子。该做饭了,孙柳婆进了厨房,那个木匠悄悄跟了上去,想看个究竟。看,只能偷看,从哪儿看?正好窗户纸破了个窟窿,木匠就用一只眼斜着看。只见孙柳婆蹲在锅台上,一只手往嘴里塞面,一只手往嘴里填菜,一边往外屙着饺子,可快啦!木匠这才知道她不是凡人。饺子煮熟了,大家都香喷喷地吃,只有那个木匠不吃,他哪里吃得下去呀。

后来人们才知道,孙柳婆是天上派下来帮助修建玉皇阁的神仙。

因木匠用一只眼偷看了神仙包饺子,从那以后,木匠吊线就都斜着一只眼。

曹官殿弟占兄位

万古庙院天锡殿左首有一曹官殿,殿内端坐三位曹官。据说这三位曹官是兄弟仨。按说,本应大曹官居中,二曹官居左,三曹官居右。可从这三位曹官的面目长相看,三位曹官的年龄却是无序。中间者年壮,须稀;居左者年少,面净;居右者年长,多髯,虽说他危襟正坐,但头却扭向一侧,显愤懑状。

这三曹官的排位事出有因。

仨曹官被封赴任前,派老二前往任地察看署衙是否筹建齐毕。老二到了万古,一见庙宇齐整辉煌壮观,甚为欢喜,拜谒天齐大帝,叩问曹官公署。天齐大帝回道:“吾左殿乃尔判案之处。”二曹官进住曹官殿,被殿役鬼卒前呼后拥,好不自在,便忘记了大曹官之托,干脆坐在殿中正位办起案来了。

大曹官不见二曹官回转,便又差三曹官前往。那三曹官一看二哥占了大哥的位置,心想我也赶紧占了二哥空着的位置吧,便也留下不走了。

大曹官左等右等不见两位兄弟回音,感到蹊跷,就亲自驱驾。他来到曹官殿,见两个兄弟不守本分,俱已越位,气得胡子一撅老高。可既成事实,大曹官虽心不愿,已无法挽回,只好迁就坐到老三的位置。可他的脖子却扭向一边,不愿搭理二曹官。

鲁班下凡

传说,起初建造万古玉皇阁的时候,来了个老头。那老头背着个箱子,找工师要求给个活干,混碗饭吃。工师一看,这老头少说有八十岁,瘦筋巴力的,脓眼眵目糊,哆哆嗦嗦似有鸡爪疯。工师想,这老头,让你料理梁檩,你岁数大没气力;让你雕花刻纹,你有鸡爪疯。不给活吧,这么大岁数找来啦。就碍理不理地指着工地上的一堆树疙瘩说:“你劈树疙瘩吧。”就再也顾不上管他了。

玉皇阁快建好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前面托檐椽的檩条比设计低了一寸,檐椽也比设计短了一截。咋办?工匠们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干挠头皮。工师更是头上直冒汗,但工师毕竟是工师,他想起了那个老头劈树疙瘩的事。如果用劈柴把托檐椽的檩条垫高,说不定能凑乎。

工师领着几个人,急急忙忙到了工地一角抱劈柴片。到那儿一看,傻眼了,哪里有劈柴?树疙瘩原旧没动,就上面有这一道那一道的打满了墨线,还有画的大大小小的圆圈、方块。工师那个急呀,朝树疙瘩踢了一脚!这一踢,“呼啦”一声,所有的树疙瘩全散了架,碎在地上的成了一个个带有龙头和一寸厚龙尾的椽头。工师喜出望外,和其他几个人赶紧抱起所有的椽头,来到玉皇阁前,把龙尾压在檐椽下,龙头后部和椽头接吻,刚好补上了短少的一截。檐椽和龙头吻接得严丝合缝,自然天成。

人们猛然省悟,是鲁班师傅早就料到此事,专门下凡解难来了。

正因为鲁班等神仙下凡帮助修建玉皇阁,玉皇阁的气势就与众不同。人们把万古玉皇阁列为中国四大名阁之一。这四大名阁是:

江西南昌腾王阁,

山东蓬莱有仙阁,

万寿山前佛香阁,

万古有个玉皇阁。

回龙沟

万古南地有个大塘汪,几丈深,在前几年,天无论多旱,从未断过水。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特别,自凤亭村往北直冲着玉皇阁,到了万古南地,成了裤裆形,一沟东北,一沟西北,正好把万古庙绕过去。为此,在民间流传着一段神话:

那年黄河龙王发大水,水势凶猛。大水来到离万古三里地的凤亭村北,眼看就冲到了万古庙门,威胁着玉皇阁,玉皇大帝保驾神急令退水。龙王吓得急忙回身,这龙一回身不要紧,平地打了个几丈深的大塘窝。已经来到的水,二马分鬃,东西两路绕过玉皇阁,万古庙门没进一点水。

这个大塘涡,就叫回龙沟。

上天走哪儿?

记不清是啥时候的事了。一个人正赶着牲口犁地,见从万古庙院里出来一个胡须飘飘的老人,那老人问犁地的,说上天走哪呀?犁地的觉得好笑,指着一棵大柳树说:“树上”。就又犁他的地去了。犁地的赶着牲口走了好几步,回头一看,问路的老人无影无踪。他觉得奇怪,心想,莫非这个老头是个神仙?干脆我上树看看。他喝住了牲口,放下鞭,爬上了树。树上有一条明晃大道,他顺着大道赶了一程,见刚才问路的老头正和另外一老者下棋。这人也不敢吭,就在一边看他俩下棋。只见那俩人走了一会棋,从地上捡起石头子撩进嘴里咯嘣咯嘣吃得挺香。这个犁地的肚里也咕咕直叫,忽然想起时候不早了,得把牲口送回家。

那人一回来,哪里还有牲口的影子?村庄也大变样。回家吧,就找到自己家的地方,人们都不认识。他一说咋回事,这家人说话啦,听说上几辈有个爷正在犁地,牲口扔到地,人不见了。这时候这个人才知道,他在天上的时候,世上已过了多少年了。

蛇 仙

万古东南十来里地有一村名叫三教堂。三教堂有一顽童养了一条小蛇。小蛇渐渐长大,时不时地吞邻家的鸡吃。到后来,四周邻居家的鸡常咯咯地叫着,扇着翅膀往它家飞。这就惹起了邻里纠纷。养蛇人便劝蛇:“我养活不住你了,你走吧。”蛇便去了村外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因庙小,住不下它。它就到了万古庙院。有人曾见到这条蛇,这条蛇有多大呢?庙院外有条溪,这条溪离玉皇阁50米要多。蛇头从玉皇阁上探出扎进溪里喝水,蛇身还在阁楼上盘着,就这么大。

这条蛇自现过身就不见了。后来在滑县明福寺塔又现过一次身。它这次现身是为了救人。那是一天午后,不少人在滑县城门底下纳凉。有个人忽然发现明福寺塔顶有一巨蟒,鳞光闪闪。这个人一咋呼,大家朝塔顶一望,见这蟒确实大得吓人。谁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家伙,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四散逃窜。这伙人刚离开城门洞,只听“轰”的一声,城门楼不知何故蹋了下来。多悬呀!要不是这条蟒的及时出现,城门下纳凉的人们就遭殃了。再看那条蟒,只见它化作一条白光向西而去。这段故事叫做“巨蟒救众生”。

几十年后,三教堂村那位养蛇的顽童已成了白胡老头。一天夜里,他梦见了小时候养的那条蛇。那条蛇说它在五台山。养蛇人便收拾行囊,带些盘缠,晓行夜宿,饥餐渴饮,赶到了五台山。到了那里,早有一仙家模样的人迎了出来。他向养蛇人嘘寒问暖,毕恭毕敬。养蛇人说明来意,那仙家说:“谢谢你大老远的来,见我如见故交”。养蛇人说:“既然我来了,说啥也得见见它。”仙家劝他不见也罢,可拗不过养蛇人,只好让他稍等。仙家自己上楼去了。不一会儿,一条蛇便从楼上出溜溜滑了下来。那蛇滑到楼下盘了多高一大堆,楼上那半截还不知道有多少。养蛇人起初还挺高兴,可看着看着害怕起来,连声说:“不瞧啦!不瞧啦!”扭头就走。他回身一走,就觉得两腿离开了地面,如腾云驾雾,耳旁风声呼呼响。离五台山时已是掌灯时分,到了家里,街上的人还在扯闲诓儿。

秃尾巴老苍龙

早年,西街有一东家,家需佣工。这天,来了一位大汉,他说他叫老苍。东家见他膀大腰圆,浓眉大眼,气宇轩昂,相貌不凡,心想,此非等闲之辈。又见他挺蛮有力的一样子,就一口应承将他留下,让其管理菜园。

东家去了几次菜园看老苍怎样管理,都见他在菜园屋里呼噜呼噜大睡。后来实在忍不住,就说他:“菜该浇了。”老苍说:“中,晚上浇吧。”说罢又鼾声如雷。东家心说,晚上再不浇地,就不管你饭。

第二天一大早,东家就到菜园去看,见几亩菜地都湿透了,那菜都水灵灵的。东家一见这般光景,心里纳闷:一个人绞辘轳,一桶水一桶水地往外绞,一夜之间浇几亩地,真玄乎!

又过了几天,东家又催老苍浇菜。他还是那句话:“晚上浇吧。”东家没吭声就走了。天不黑,东家就藏到离菜园不远的地方,要看个究竟。天刚定更,老苍从屋里出来走到井旁,屁股往下调,露出个长尾巴。那尾巴往井里一扎,又一扑甩,菜畦里即刻存了四五指深的水。这东家看得目瞪口呆,原来老苍是条龙!

春天该播种了,东家要往地种谷子,老苍说:“种高粱吧。”东家自从知道老苍是条龙以后,对他都是言听计从。他叫种高粱就种高粱。高粱苗长出来该锄地了。老苍说:“叫我去锄吧。”东家巴不得他去。老苍锄完地给东家说:“你到地看看,留的苗是稀还是稠。”那东家到地一看愣住了:这块地共留了五棵苗。他来家里,没好气地说:“稠,剩一棵就中啦!”老苍没说二三,到地里乒嚓乒嚓给四角四棵锛掉,只留下中间一棵。东家心里说,一棵就一棵,看你能作个啥痈。他哪里知道,给他五棵苗,那是叫他代代五子登科,现在被锄得只剩下独苗,以后辈辈是单传。

高粱熟了,收获后该碾了。老苍说:“干碾谷子,湿碾菽,雾蒙小雨打高粱。天擦黑反反潮再碾吧。”天黑了,东家问准备多少条布袋。老苍说不用,他有。高粱碾好了,打了一鹌鹑布袋儿。老苍叫东家把粮仓楼马门打开,搬架梯子往里倒。老苍说啥,东家都一一照办。老苍提着袋子往粮仓里倒高粱,就像现代人玩魔术一样,哗哗一个劲地倒。那高粱米从袋子里往外流,如同九天银河开了口,倒得仓满往外漾。东家说:“中啦!中啦!”老苍抓住袋子口,方才止住。他把袋子角里剩下的高粱往四下一撒,下一年,方圆四十二县,痛打痛收的都是红高粱。

“干碾谷子,湿碾黍,雾蒙小雨打高粱”一直流传到现在。

玉皇阁宝珠被盗

过去,玉皇阁庙院楼殿庙林立,白天日光普照,夜晚也如同白昼。即便是漆黑头天,庙院内各殿之间的甬道和各大殿的神尊,同样清晰可见。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庙院出现了阴影。

有一年的三月二十八,山南海北的人都来赶万古庙会。烧香的、做生意的、玩把戏的、逛闲会的,人山人海。其中庙院内三门前的一块地上,有一班子玩杂耍的艺人,用帷帐将影壁墙遮罩起来,作为后场,人在外边前场表演。大会三天,这班子玩杂耍的演了三天,锣鼓喧天,敲敲打打丁当了三天。三天后的夜里,这班子艺人悄悄地收拾起家伙把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离开了。这伙人走后的当天夜里,人们发觉庙院里没有以前的亮光了。经仔细查找原因,才知道影壁墙正中心被凿走了一块石头。那石头里藏夜明珠,自宝珠被盗,庙院的夜晚再也不亮了。

阁老坟与土地爷帽

万古烈士陵园西客闱后边西南角有一高地,方圆10余丈,因为年代久远,无人过问,日渐消失。解放前,万古上过几次大水,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除了玉皇阁庙院没进一丁点儿水外,这块不显眼的高地也从没被水淹过。好像“水涨船高”一样。这块高地其实是座坟墓,葬的是某朝阁老,人们称其阁老坟。

大家知道,土地爷在神仙中称不上什么官,所以,土地爷头上戴的是荷叶巾,不戴乌纱。可是万古西街东头土地庙里的土地爷例外,他头上戴的是纱帽那是阁老的。提起阁老,这就话长了。某朝阁老路过万古,觉得天气燥热,就在西街东头大坑边想洗把脸凉快凉快。他把帽子摘下来想放个地方。一扭头,身边正好站着个小孩儿,连想都没想,就顺手把帽扣到小孩儿头上,弯下腰只顾洗脸。等洗完脸找孩子要帽子,却再也找不到小孩儿了。阁老大人寻思,小孩儿可能躲进了附近的土地庙里了,就进庙里找。进去一瞧,阁老高兴了。原来他的官帽在土地爷头上戴着。他就走上前去摘,却怎么也摘不下来了。旧时当官的丢了乌纱也就等于丢了官职。这阁老大人不能从土地爷头上摘下乌纱,也就等于丢了前程。他不能还朝,最终郁郁而死。人们就在当地把他入葬了。万古西街的土地爷拐骗了阁老的帽,就一直戴在头上。

康熙封武圣人

一进万古庙院,东边便是关爷殿。殿内关云长的塑像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勇武沉稳的关云长在灯下持着胡子读史书,周仓手持青龙揠月刀威风凛凛守护在一旁。那忠义气慨,大将风度着实叫人赏心悦目。

关羽遇难后,每每显圣护民,人们感其德,建造庙宇遍及各地。真正被封为武圣人称号,则是康熙二十一年的事。那年冬天,有一日康熙到一大臣府上看戏,正戏前先演了一出冒子戏叫《过五关》,主角关羽“灯下观春秋”。康熙看得入神,触景生情,想到入关定鼎以来,文圣人早已确定了孔子,武圣人呢?礼部拟了三个人,就是伍子胥、岳飞、关羽。议了几次都没有结果。由于战争不断,康熙没有决断,也就撂开了。此时,在他脑海里对这三个人作了比较。伍子胥和岳飞都比不得关羽。伍子胥替父兄报仇,鞭尸楚平王,虽有孝道,却亏了臣道,算不得忠;岳飞忠孝两双,只是他的对头是“金”,正犯了本朝忌讳。只有关羽,忠孝节义于一身,称得上武圣人。既是皇上的意思,关羽这一“武圣人”的称号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万古一唱八台戏

早先,有一年三月二十八万古庙会唱大戏,会首在街上说闲话:“我当会首唱戏,不唱就不唱,一唱就是八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传十,十传百,四邻八乡都知道万古八台戏。轮到他当会首那一年,庙会那天,赶会、听唱、瞧希罕的,人山人海,到处打听八台戏都在哪儿?找来找去,就见一台。就有人问会首。会首调侃道:“我给你说说这八台都在哪儿吧:万古庙门一台吧,西街东头一台吧,东街西头一台吧,凤亭北地一台吧……”说到这儿停住了。性急的人追问:“那四台咧?”会首接过话茬说:“寺台?寺台不在玉皇阁后吗?”人们哄然大笑。

从那时起,人们都说万古一唱八台戏。

注:凤亭在万古正南三里地,寺台在万古北三里地,中间均不隔村。

第三部分:文化遗址

豢龙井、豢龙庙

据《史记》记载,颛顼号高阳氏,姬姓,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叔安就是颛顼的后代,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国诸侯,称为飂叔安,董父是叔安的后裔,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赐董姓、豢龙氏,封为鬷川国诸侯,即董泽(今山西闻喜县东,东镇礼元一带,还有人说是今山东定陶)后称董国,于是开始有了豢龙之官,在豕韦(今万古镇妹村一代,现有豢龙井、豢龙庙遗址)世代豢龙,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是尧的裔孙,刘邑人(今河北唐县)因出生时手上显现“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到韦城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世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
滑县万古的故事与传说 滑县一村一故事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全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之术。孔甲元年(约公元前1879年),在黄河和汉水上各出现了一雌一雄两条龙。龙在夏族是被视为神物的,一些媚臣便说这是天帝赐给孔甲驾龙车的。孔甲很高兴,令人捕之。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当时陶唐氏既衰,没有找到豢龙氏人。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豕韦(今万古镇妹村一代,夏六代王少康封黄帝十三世孙元哲于豕韦)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无法拒绝,又不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还继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偷逃到鲁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的回忆。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刘累的孙子士会,春秋时任晋国大夫,因授封于范地(今河南范县),以封邑为姓,就是范氏。士会死后被称为范武子,是范姓的袓先。

御龙氏刘累继承了前贤的衣钵,既能养龙又能御龙,还以屠龙著称。虽然刘累驯龙的事经过了不断神化的过程,但它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轨迹。在中国远古,龙是一种崇高而神秘的象征,实际上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从汉代开始,龙的形象受到特殊待遇。据《史记》记载:“高祖之母媪宿大泽,梦与龙交而产高祖。”汉高祖当上皇帝后,龙的形象被画成“马首蛇驱”,成了皇权的象征。

到汉代,刘累这个驯龙人也可说是龙的第一传人,随着龙的被重视,开始受到龙一样的荣耀。

尤其是汉高祖刘邦,更以刘累后人自居,以神化自已,夸张龙的形象,自此,龙文化形象与观念上得到极大的延展。而刘累为孔甲养龙的故事也被广泛认同,无论姬姓刘氏,后起刘氏,还是随民族大融合的少数民族刘氏都把自己的祖先归到了刘累。

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数千年间,龙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就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为了进一步证实刘累韦国(今滑县万古镇妹村)养龙一说,在此摘录清朝诗两首:

《龙井烟迷》

王鼐

刘累当年曾豢龙,果然此地有遗踪。

瑞烟霭结连清汉,异彩光生照碧茸。

韦国城边寻古迹,滑州井畔有云封。

异人异物传奇事,怪底高吟客兴浓。

《龙井烟迷》

张同堂

多年古井任云封,旧迹分明忆豢龙。

惆怅韦城烟锁处,飞腾无复再来踪。

司马光祈雨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秋,司马光正式服丧满,出任武成军(即滑州,治今河南省滑县)判官,仁宗庆历五年(西元1045年)夏,司马光以武成军判官的身份,出任韦城代理知县。一件棘手的事情摆在司马光的面前:此年夏末,韦城已经很久无雨,田里的庄稼都干死了,因为墒情不好,根本无法补种,仓库几乎没什么存粮,老百姓的生活成了问题。按照当时人们的思维习惯,认为这是龙王降怒。司马光现在是一县之长,他必须为百姓的生存负责,必须想出解决的办法。当日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完成人工降雨;可行的办法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备些酒食,去向龙王祈雨。仁宗庆历五年(西元1045年)的这个夏末,韦城代理知县司马光率全县官员百姓,到豢龙庙,向庙中所供奉的龙王求雨。在那篇祈雨文里,司马光的史学专长得以发挥,他先历数龙王的家世:“昔者圣王设官分职,畜扰(驯养)神物以为人用,后世丧业,神寔(通“实”)继之,知龙嗜慾(音玉,欲望、嗜好),服事夏后,王嘉神劳,胙以此土。”接着指出,目下的这种状况实在已是龙王的失职,继而向龙王具陈利害:“民实神主,神实民休;百姓不粒,谁供神役?邑长有罪,神当罚之;百姓无辜,神当爱之。天有甘泽,龙实司之;以时宣施,神寔使之。槁者以荣,死者以生,旱气消除,化为丰登,然后自迩及远,粢盛(音兹呈,盛在祭器中的谷物)牲酒,以承事神,永永无斁(音译,厌弃)。”司马光为韦城的百姓求雨,但也像一个尽职的臣子一样,想办法使龙王明白,天旱对龙王自己也实在没什么好处。

司马光向龙王祈雨,龙王是否恩赐甘泽,没有查到史料,司马光作为封建官吏在崇拜神主宰世界的年代竟能舍已为民,其精神难能可贵。我们从本故事的另一方面,则证实了至少在北宋时期,韦城县的豢龙庙还存在。豢龙庙存在,豢龙则确有其事。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万古镇中妹村,始建于唐朝,明朝时村民王顺曾重修城皇庙,明弘治十八年十一月,王、杨两姓铸铁城隍坐像一尊,像高三尺五寸。毁于1958年冬,明嘉靖三十年二月十九日村民王暹等人又重修城隍庙,农历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日,城隍诞辰之日重修此城隍庙。

龙山文化遗址

万古镇现存翟义冢和九老营冢两处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1930~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下层突出地存在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所以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

在龙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黑陶制品了。黑陶源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质地易碎,逐渐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Li)、豆、杯、鼎、等品种。

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董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气。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翟义冢】

翟义冢位于万古镇冢后村西南半公里处,翟义为汉代东郡太守,因起兵讨伐王莽,被莽所杀,葬于此。冢高3米,占地1334平方米。冢内出土物有空心砖、陶罐、陶壶、铜器还有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时期的陶片,纹饰为方格纹、条纹和绳纹。

翟义(?——公元7年),西汉上蔡人,字文仲。翟方进子。为翟公之孙。20岁时即任南阳都尉,后升任弘农河内东郡太守。平帝死后,王莽摄政,称"摄皇帝",翟义起兵讨伐王莽,立刘信为帝,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移檄郡国,国人达10余万。后被王莽击败,被杀,夷灭三族。

《前汉书·翟方进传》载:“翟义……少以父任为郎,稍迁诸曹,年二十出为南阳都尉。”既而为弘农太守,转迁河南太守、青州牧。他以作风果断、为人耿直、“有父风烈”而著名。后又任东郡太守,数年治理,该州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14岁的汉平帝暴死。王莽挑选了一位只有两岁的刘婴继位。公元6年,刘婴被立为皇太子,王莽则以周公自称。此时,王莽的称帝之谋引起了刘氏宗室及官吏的强烈反对,下层吏民也街谈巷议,纷纷表示不平。

公元7年初,时为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的翟义对其姐姐的儿子陈丰说:“新都侯王莽摄天子位,号令天下,自称学周公辅成王之事,我看要不了多久,他必取而代之。如今刘汉宗室衰弱,外无强大藩国,王莽一旦发难不能抵抗。我是宰相之后,官为太守,父子受汉皇恩泽深厚,理当率先讨贼,以安刘汉。我想发兵西讨王莽老贼,你肯随从我吗?”18岁的陈丰当即许诺随从翟义。

他们立即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刘信弟武丰侯刘璜密谋。东郡王孙庆素以骁勇多谋、善于治军闻名天下,当时正在京城。翟义就假造朝廷诏书以孙庆犯重罪立即抓捕为名,于公元7年9月挑选精兵强将,首揭反王莽大旗。他立东平王刘云之子刘信为天子,自己任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东平王教师苏隆为丞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传檄声讨王莽书于各州郡,严厉声讨王莽毒杀汉平帝、骗取摄政尊号、挟天子以令诸侯、蓄谋汉家天下等十恶不赦之罪。公告天下今汉皇刘信已立,号召天下吏民共扶汉室,齐心协力铲除王莽等窃国大盗。讨莽檄文发出,郡国都为之震动,全国反莽情绪激扬,踊跃参加翟义的反莽大军。“比至山阳,众十余万。”(《前汉书·翟方进传》)全国很快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莽浪潮。

正在做皇帝美梦的王莽胆战心惊,抱着孺子刘婴在宗庙祷告:“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衅,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且莽之斗筲!”王莽同时调动所能征调的大军对翟义的军队进行血腥镇压,年底在圉县(河南杞县西南)攻灭翟义的部队,翟义被捕后被碎尸于陈都大街。后葬于韦城(万古妹村)北门外三里处(今万古镇冢后村西南半公里处)。

翟义首举反莽大旗,虽兵败身亡,但他揭穿了王莽篡权野心,点燃了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

传说人们很敬仰翟义。翟义冢附近村庄村民自发给他修盖了庙宇,逢年过节供奉香火。久而久之,翟义就显灵了,他不能白食人间香火,就尽量为村民办好事。比如,谁家过喜忧事需要桌登碗筷什么的,只要先说一声,到时候,情去用啦,保准冢上给你准备好了。可有一条,用后必须如数送回,要不然就不灵了。据说,有一家就是因为不讲信用,用完东西没如数还。从那以来,无论谁怎样烧香都不灵了。

【九老营冢】

九老营冢位于九老营村东北一公里处,遗址高出地面4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占地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7米,采集的标本有陶缸、陶片、陶马、空心砖等。纹饰为方格纹、粗细绳纹、篮纹,为龙山文化遗址,至今保存完好。

师延丘

师延丘位于万古镇梁村。师延音乐鼻祖,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的宫廷乐师,擅作曲,精通阴阳,晓明象纬,自伏羲以来,历世均居乐官之职。商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能抚一弦琴,令地只上升,吹玉律使天神下降。其考察各国音乐,即预知其国之得失兴衰。

纣王穷奢极侈,整日歌舞作乐,他令师延作些艳曲助兴,师延没法,只好作了“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即现在所谓的黄色音乐,这种音乐令人神魂颠倒,迷魂夺魄,纣王大为欢喜,终日沉迷其中。故又称师延为艳曲的鼻祖。

后来武王伐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师延惧祸东逃,后投濮水自杀,收葬于此。

相传师涓曾路过濮水,夜闻琴声,遂记谱而弹,后被师旷斥为亡国之音的即是师延当年所作。

第四部分:历史故事

翟让与瓦岗寨农民起义

隋末,瓦岗地处黄河东南岸,沙丘起伏,树木丛生,芦苇盖野,人烟稀少,既便于隐藏实力,又便于开展游击活动。当时,黄河多次决口泛滥,这一带土地被淹,财产漂没,生灵涂炭,而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压榨有增无减,徭役无期,有许多逃兵和避役、抗税、越狱人到这里躲藏。韦城(今滑县万古镇妹村)人翟让同情农民的疾苦,对统治者及为憎恨。相传他任狱吏时,暗地从监狱里放跑不少无辜百姓。后被郡守发觉,判为死刑,在押待斩。公元611年,法主黄君汉,偷偷放出翟让,劝他出狱后,定要拯救生民之命。他跑出后,带着哥哥翟弘、侄儿摩侯等人,连夜赶到瓦岗寨。翟让到瓦岗后,从推为首,立即安营扎寨揭竿而起。周围数十里的农民听说瓦岗农民造反,纷纷起来,参加义军。曹州济隆人单雄信,卫南人徐懋功,在内黄潭头村起义的王伯当等,也先后投奔瓦岗。起义人员渐多,便组合成队伍,名曰:“瓦岗军”。

瓦岗军以反对隋朝的无期徭役、苛捐杂税和拯救饥民、推翻隋王朝为宗旨,深得民众拥护。当时,农民唱着“扶着爹、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的歌谣,前来瓦岗参加义军。为防止奸细混入,在大本营西北角的一个大庙里,设立参军登记处。报名参加义军者,经审查后方可入伍。为赈济饥民,在大本营东北角设立济贫处(即现在的慈周寨村),立大伙放义粮,以解决眷属及贫民的生活问题。在很短时间内,瓦岗军发展到1万人。义军不断出击敌人,英勇无比,农民歌颂他们道:“手执钺斧赛车轮,杀死杨广救穷人。”他们把在通济渠和永济渠一带劫获官府和巨商的大量货物、粮食运到瓦岗,存入大本营东西两边的仓库(即连屯和小屯村),以备军需。瓦岗军在大本营南面设立刑场(今赤水村),“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在大本营西北设立练武的大操场(今操村),至今还留有操练前后讲话的话岗。大将军单雄信,善于马上用枪,出入敌阵,迅猛如飞,号称飞将军,在操练马军时,常从驻地(马庄)出发,经过跑马埂到点将台,然后率马军到武场操练。

瓦岗军由于宗旨正确,纪律严明,深受百姓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们先后攻克郑州、商丘、还占领不少县城,没收官府财物,抓捕官僚地主。瓦岗军的发展壮大,震惊了隋王朝。公元615年,隋王朝急命张须陀为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率兵两万余人前往镇压,一个多月,同瓦岗军打了大小30余仗。纵然双方力量众寡悬殊,但瓦岗军在翟让的领导下,和当地民众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坚持斗争,终于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保住了大本营——瓦岗寨。

公元616年,贵族出身的李密投靠瓦岗军。为扩大地盘,瓦岗军继续向隋军出击。翟让领导几千人首先攻下韦城,占领东郡白马,杀死太守。后派单雄信率兵北上,攻下浚县、汤阴诸县,并在内黄北20里筑城固守。同时命李密率兵东征,攻下濮阳、,范县等地,至白岗一带扎寨迎敌。瓦岗军的地盘逐渐扩大和巩固,队伍增到数万人。10月瓦岗军挥师西征。单雄信带领两千精兵,绕道插入荥阳西部,切断东都洛阳与荥阳联系的咽喉;翟让率大队人马破金堤关(今荥阳东北),继而拿下数座县城。荥阳太守杨庆急忙向隋炀帝请求救兵。隋炀帝又命张须陀前入往镇压。翟让、李密、徐懋功、王伯当带领精兵,诱敌于荥阳大海寺背面树林里,一举歼灭隋军两万多人,张须陀被挑于马下而毙命,其余残兵败将吓得昼夜号哭,数日不止。瓦岗军威名大振。接着,翟让率部攻下许多郡县,并用奇计夺取兴洛仓(也叫洛口仓在巩县东,创建于大业二年,方圆20余里,内有3000窑,每窑可容8000担粮食,是隋王朝最大的粮仓)。义军夺仓后,开仓放粮,赈济饥民。这时,瓦岗军增到10万多人。山东宿城令祖郡彦率众投奔瓦岗军,他所起草讨伐杨广的檄文,历数了杨广的十大罪状,激励了义军反隋的斗志。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气急败坏,马上派虎贲郎将刘长恭带领两万人马前往镇压,结果在巩县东南石子河畔被歼多半,余众溃散,刘长恭落荒而逃。虎牢关守将裴仁基,看到形势大变,便率子行俨及部将秦叔宝(秦琼)、罗士信等全部人马投奔瓦岗军。义军还先后烧毁东都的天津桥、丰都市。夺取回洛仓。从此瓦岗军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一面旗帜。

在瓦岗军的发展中,李密暗拉宗派,让徐懋功和王伯当出面,劝翟让让权。翟让以大局为重,于公元617年2月把领导权让给李密。李称魏公,翟让为司徒。是年9月,隋杨帝派大将王世充带领官兵10万余人,对瓦岗军进行镇压。他们在东都附近与瓦岗军相持百余日,于黑石关、石子河、回洛仓等处交战60余次,隋军节节败退。武阳(今大名县东)郡丞元宝带幕客魏征等人投瓦岗军。东阿(今山东省阿城镇)人程咬金看到隋王朝大势已去,也投奔瓦岗军。秋后,徐懋功在黎阳会集河北、山东义军义军,一举攻破黎阳仓(今浚县西南30余里的童山脚下),开仓放粮,一旬之间得兵20余万。是年11月11日,李密利用设宴庆功机会,命令卫士蔡建德将翟让杀死,王儒信、翟弘和摩侯也同时被杀,徐懋功被砍伤,王伯当、单雄信叩头求饶,方得幸免。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的宠臣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杀死杨广。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发动兵变。李密致书李渊,请“合从以灭隋”。渊正想以瓦岗军为屏障,抵御东都隋军,即回书吹捧麻痹李密,怂恿他骄傲自大,专事对隋,自己趁机养精蓄锐,扩大势力。由于李密高傲自大,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在偃师北邙山,几十万大军被王世充击溃。裴仁基、祖君彦、程咬金、秦琼和罗士信被俘。是年5月,李渊称帝。李密不得已引余众投靠李渊,被封为光禄卿。李密嫌官小无权,便夥同王伯当等人叛唐,行至熊州的熊耳山,被唐将盛彦师杀死,葬于大坯山(今浚县东山)脚下。瓦岗军的余将徐懋功、元宝等先后投唐。威震四海的瓦岗农民起义军,经过八的浴血奋战,最后失败。

今人路漫漫写诗赞翟让:

声动四方威万里,妹村翟让擎旌旗。

斩关夺隘雄名震,万古流芳若彩霓。

滑州兵变

陈桥驿兵变,宋太祖登基,人知者多。而滑州兵变,周太祖废帝自立,则知者少。在滑州兵变中周太祖黄旗加身,被拥立为万岁的始发地,就是现在的滑县万古镇妹村,则更鲜为人知。

现根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皇帝系列.赵匡胤》(作者:唐浩明),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的内容,择其要点,整理如下。

后汉隐帝刘承佑因年幼,由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四人辅政。随着他渐渐长大,对重臣辅政的局面感到不满,就企图诛杀四大臣。

公元950年11月13日早晨,刘承佑宣杨邠、史弘肇、王章入宫议事,预先在广政殿内埋伏了刀斧手,将杨邠等人乱刀砍死在殿前东廊之下。刘承佑又传命派兵去杀死三人家属。奸相苏逢吉又趁机指出郭威也是他们一党,于是派兵突入郭府,将郭威在京家属和大小奴仆六十余口,杀个鸡犬不留。

当时,郭威正领兵驻守邺都(大名府)。刘承佑派供奉官孟业携带密诏到邺都,命令邺都的副将郭崇威等人杀死郭威。没想到事情处理得不好,密诏落入郭威手中,郭威部下众人纷纷劝说,一致要求进军汴京,扭转乾坤。郭威无奈,便毅然率军南下,直捣京都。

刘承佑得知郭威反叛,顿时惊恐万状,追悔不迭,急命潼关高行周为招讨使征剿。出人意料的是,南北大军在滑州城南血战后,郭威军败回滑州黄河北岸的黎阳城坚守不出。高行周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斗口处有一团黑气。按他所学的占星术,这该是皇帝星晦暗,征兆不祥。便设计连夜悄悄拔营回潼关而去。

没了最大障碍,郭威大军跨过黄河,与朝廷军队在汴京郊外摆开战场。刘承佑硬着头皮亲临阵前督战。南北大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史弘肇的弟弟史彦超见杀兄仇人苏逢吉坐马提刀在南兵阵前监视,心中怒火万丈,把马一拍,向他冲去,一枪穿进苏逢吉后心。上万名北军向汉营压去,枪挑刀砍,屠杀一般。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汉兵像没王蜂一样,四散奔逃。

汉主刘承佑在乱军中慌乱出逃,他孤孤凄凄来到一个地方,抬头见是一座寺院,上写“白云寺”,随即下马,走进山门。已成惊弓之鸟的刘承佑忽听外面马嘶人喊,一片战乱之声,料定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他解下腰间黄绫,系于梁柱之上,自缢而亡。

郭威兵破汴京,诸大臣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这场原来剑拔弩张的对抗,就这样轻而易举的结束了。

郭威出于政治考虑,一方面为了保持自己的忠义形象,表明自己起兵只是为了扫除奸佞;另一方面为了稳定形势,减少麻烦,便率领百官拜见太后,奏请“从刘氏宗族中选择贤能,另立新君”。太后听后下旨:“烦郭卿召集众大臣共同议定后,奏报哀家定夺。在新君未立之前,暂令郭威处理朝廷一切日常事务。”

刘承佑一死,两眼睁大盯住皇位的主要有三人,那就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两个弟弟,也就是刘承佑的两位叔父:河东节度使刘崇和忠武军节度使刘信;还有一个则是刘崇的儿子,被刘知远生前视为己出,十分宠爱的武宁军节度使刘赟。如果郭威称帝,这三处节镇,必然同时起兵讨伐,如果再联络其他方面的力量,郭威就要四面楚歌。要玩好这场政治魔术,他只有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

郭威与心腹商议后,一石三鸟,立刘赟为新君,太后点头首肯。便派太师冯道赴徐州迎接新君。

冯道赴徐州后数日的一天,太后忽接河北奏报契丹入侵,饶阳陷落。郭威讨诏领精兵十五万出征。

十二月十九日郭威大军过了黄河,行至滑州东南五十余里的韦县,也就是现在的万古镇妹村,王峻等将军校尉,拉住马头,拜伏在地。郭威惊愕不已:

“众位将军这是为何?”

一位将军说:“我等进入汴梁的时节,抢劫洗掠,今日再立刘氏为天子,如果问罪,我们全军上下,无人能得幸免。跟随元帅,出生入死,至今成了罪人,我们实不甘心。”

郭威说:“有我郭威在,就是立刘氏为天子,也不会加罪诸位。”

王峻说:“郭大人以往功高位显,仍不免有孟业之祸;这次征战,几次血染征袍。进入汴京,逼死幼主,群奸逃亡,复仇之心不灭,若刘氏重坐天下,你还能自保吗?”史彦超大声呼叫着站起来:“满朝奸佞,与郭大人同心者能有几人?为万全之计,元帅必为天子,方保无虑,不然我们只有反叛一条路了。”

郭威心中欢喜,达到了谎报军情讨招出征的目的,却故作愁容,想再卖点关子,又怕真的把大家激怒,失去良机,只得作沉思无奈状,长叹了一声:“唉!”以手示意,请大家起来。

那边王峻一跃而起,刺啦一声,把黄旗撕下一片,披在郭威身上。

“万岁!”他声如雷震。

“万岁!”万人响应,声震原野。

郭威挥手示意停止呼喊,王峻回头把一杆大旗一甩,声音马上停止下来,几万人的大队静得能听见彼此的急促声。“停止前进,就地扎营!”

徐州节度使刘赟接到太后诏书,知道自己当了皇帝,便备了銮驾,威风八面地向汴京而来。也就是滑州韦县兵变的时候,銮驾到了宋州,也就是现在的商丘,留守汴京的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威带领七百骑兵将刘赟看护了起来。郭崇威让冯道先返回汴京,然后杀死了刘赟身边的几员大将。不久,刘赟遇害。

刘信听说消息,因恐惧而自杀。

郭威入汴京以监国身份主持朝政。内有百官,外有诸侯,都上表太后,请尊郭威为皇帝。于是太后下诏:废刘赟为湘阴公,立郭威为皇帝,授玉玺符宝。

城南郊筑起了登极坛,郭威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拾级登坛。学士院宣告皇天后土书,拜授册命。诸仪式已毕,众臣山呼万岁,拥郭威登上宝座,改国号为周。此时是公元951年。

三年后,因得急中风,郭威归天,葬于新郑,谥号太祖皇帝。

寇准抗辽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

宋真宗说:“听说寇准这个人好强任性,怎么办?”

这个大臣说:“现在辽朝进犯中原,正需要像寇准这样的人来承担大事。”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寇准却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这一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才好?”

寇准一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早有了数。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宋真宗驻跸韦城,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宋真宗对寇准说:“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那么全军瓦解,敌人紧紧追赶。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么报答?”

高琼说:“我愿以一死报国。”

寇准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

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家属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亲征澶州,我们决心死战,击败辽兵不在话下。”

宋真宗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用回到行营,宋真宗正在吃饭,不能马上接见。真宗急着要知道谈判结果,就叫小太监出来问曹利用到底答应了多少。曹利用觉得这是国家机密,一定要面奏。太监要他说个大概,曹利用没法,只好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手势。

太监向真宗一回报,宋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的赔款数目是三百万,不禁惊叫起来:“这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轻松起来,说:“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饭,就让曹利用进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由于寇准的坚持抗战,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掷,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就反过来怨恨寇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穆桂英马成精生杨金花

宋朝时候,穆桂英大战北国的白天祖于澶州城外,那场恶战真是神惊鬼怕,两军铁蹄你来我往,直搅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按说,这大破天门阵的巾帼英雄战白天祖该是小菜一碟,可是穆桂英正身有大孕,加上白天祖有阴阳宝镜能施法术,所以穆氏一时还未能胜。

一日又战,穆桂英舞动绣绒大刀正杀得性起,觉得腹内大痛,原来是连日鞍马劳顿,动了腹内胎气。穆桂英心里埋怨,这也太不是时候了。情况紧急,她只好虚晃一刀,拨马落荒而去。穆桂英两腿夹紧马肚,身伏马鞍,流星般飞奔。白天祖在后紧追不放。穆桂英把白天祖诱进预先设好的迷魂阵(现在滑县的第二寨)后,调转马头,直奔正东万古玉皇阁而来。那白天祖追进寨内不见穆桂英,又在寨内左冲右突,杀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

老百姓说,因为当年穆桂英摆的迷魂阵,直到现在你到了第二寨一时半会儿也难确认方向,因为那里的街道房屋除村里的关帝庙往西那一段外,没有一处是正向的。说曾经有个人到第二寨捡破烂儿,转了半天,见了好多头黑牛在桩上拴着,觉得好奇,就问当地人:“恁村咋这么多黑牛呀?”当地人给他说:“俺村就这一头黑牛。”原来是捡破烂的走过来转过去,都又回到了老地方。还传说,有个新媳妇问她婆子,晌午不晌午啦,该做饭不?她婆子叫去问她奶。从这些可以看出,第二寨的地理环境确实特殊。不过,有人质疑,穆桂英当年摆下迷魂阵距今千年,咋还迷不过来?于是便解释为,该地处于黄河故道,因水的流势走向,造成了地势的不规则。黄河改道后,第二寨的先人因势建宅,后来的人们盖房建院依据原来的走向遗传至今。关于它的真正成因,这里不去考究它。

再说白天祖在第二寨被困的时候,穆桂英的桃花马已到了二十里开外的万古。穆桂英望见前边路南有一座小庙,便奔了过去。来到庙前,她滚鞍下马,一面解带宽衣,一面疾步入庙。就差那么一两步,未踏入庙门……穆桂英生了杨金花后,重上战场,连连获胜。原来白天祖的阴阳镜最怕产妇的血腥气,一遇血腥气,无论怎样祭起,丝毫不灵。

穆桂英生杨金花的确切地点,是现在的马成精村内后街西头路南菩萨庙外。它离万古玉皇阁不到4里地,这个故事距今虽然八九百年,可穆桂英当年坐在地上生孩子时的两个屁股臀印儿,还留在庙前房檐下两骑缝大八砖上。除了这两个凹坑外,还有那两块大八砖的颜色,平时因风刮尘盖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可每当雨水洗涤之后,便呈现出殷红色。那是穆桂英生孩子时留下的痕迹。

前两年,有一买古董的,在马成精村明察暗访,出高价钱要找这两块八砖。可惜的是,这两块八砖连同它的伙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被生产队打井时砸砖渣了。

大明伐李坟

明朝时候,万古东北有一个村庄叫地龙,地龙有一座小庙,庙不大,很冷清。

一天晚上,突然从庙脊上传来了“汪汪汪”的狗叫声。这样一连叫了三夜,有人忖出来了,每到定更,就有两条顺黑狗趴到庙脊上朝北叫,每天都是这样。

人们就纷纷传说,这俩顺黑狗做精了。一传十,十传百,周围很快传遍了这件事。并且越传越神。

话说明朝某军师,上通天文,下懂地理,一日掐指一算,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原来算出又要出改朝小皇帝了。但是,他又不敢当着皇帝的面说,就画了一幅画:有一座城,在城墙四周有十八个小孩在往上爬,城门底下有一匹马,一半已进入城内,一半还在城外。

大明皇帝对这幅画整整看了一天一夜,终于明白了画的意思:十八个孩儿那是个“李”字,城门当中一匹马,是“闯”字。他就命军师算一算“小皇帝”出在哪儿。可是,军师的八卦被那两条狗咬乱了。军师又在夜里观看天象。据说古时候,如在哪里出大官或皇帝,天上就有一颗星星与之对应,一颗星就是一个人。军师隐隐约约看见了“小皇帝”对着的那颗星星,但被两片黑云彩挡住了,看不清楚具体位置。

由于那两条顺黑狗每天晚上都在庙脊上叫,可能是妨碍了谁睡觉,也可能是出了孬人,就打死了一条,另一条狗见自己的同伴被打死,就再不敢下来吃食了,活活饿死在庙脊上。失去了这两条顺黑狗,军师的八卦又恢复了正常。那两块黑云彩没了,一眼就看清那颗星正对着地龙东地那块坟地。军师马上坐轿带人来地龙东南地那片坟地找。军师到那片坟地一看,真是一片好坟地呀!原来,这片坟地是轿轩地,在坟地四周有四个“十字路”,那片坟地就在轿心里。

把这片坟地找了一遍,却啥也没找到。抬起轿刚要走时,却从轿底下传来了说话声:“唉哟,差一点压死我。”于是,军师就命人挖地,结果,在半尺厚的土下面挖出了一个芦草人和一个芦草马。那个芦草人一只脚已经踏上了马镫,另一只脚还没有骑上。据说,如果那一只脚再能骑上,“小皇帝”就在此出世了。

芦草人和芦草马被太阳一照,就化作了一股白气向西跑去。后来在陕西就出了闯王这就是李自成。

皇帝知道了那两条顺黑狗作精的事,很气恼。当即下令,滑县不准再有顺黑狗。直到现在滑县没见过一条顺黑狗。

玉财主祝华

明朝时候,万古胡营村有个玉财主叫祝华。他有俩银人,能跟着他走,走到哪跟到哪。他的银子啥时候也花不完。

有一回,祝华过河,船走到河心,不走了。祝华问“咋不走了?”船家说,要给船钱,不给就不走。祝华说:“不都是过了河才给钱?”船家说:“对人家是这样,对你可不是,得在这儿给钱。”祝华问得多少,船家可劲说了个数。祝华说:“中,找个笊篱吧。”船家想,给你要银子咧,找笊篱干啥?“给”,船家扔给他一把笊篱。祝华拿着笊篱往水里一舀,舀了一笊篱银子。又舀几下,舀了一堆,把船身都快压沉了。船家慌忙说:“中了,中了,不要了。早知道这里这么多银子,还要你的干啥。我自己也会捞。”船家把祝华送走,又回到河里捞,可捞了半天,没有银子影儿。

有个县官听说祝华银子很多,就把祝华抓去了。关了六七天,把他带上公堂。县官问:“祝华,你不是玉财主吗?银子在家里放着呀,还是在监狱里放着呀?”祝华说:“也没在家里,也没在监狱里。”县官怒道:“我不管你放在哪儿,限三天,给我拿出二万两银子,否则,休想回家。”祝华回道:“你恁多银子,还用给我要?”县官问:“我哪有银子?”祝华说,就你这堂上方砖底下的银子够你一辈子花不完。那县官命人撬开一块方砖,果然下面是白花花的银子。县官笑着说:“早知道我这儿有银子,还抓你干啥。”就把那方砖盖好,把祝华放了。过了几天,县官用银子,来撬那块方砖,撬开一看,全没了。

祝华本是保地龙小皇帝的,后来小皇帝被当朝军师伐了。小皇帝没出世,玉财主也没用了。他那俩银人听说小皇帝被伐了,一商量,还是到别处另找个主吧。听说山西王太兰也不错,俩银人便跑到山西王太兰那里去了。到那里一看,王太兰地位,人缘都不如祝华。俩银人就雇了一辆小推车,让那人送他俩回来。到了祝华家门口,俩银人下来车说:“你在这里等会儿,俺回家拿钱。”俩银人往里一走,往门两边一闪,立在那里不动了。那个推车人等了半天,就不见有人送钱出来。正好祝华走出来,那人就问:“先生,刚才有俩人,我从山西把他们推来,还没给钱呢。”祝华问那俩人啥样,推车人把两个人的长相一说,祝华心里明白,就给人家拿钱。祝华走进门往门后一看,一边站着一个银人。祝华正为他俩这几天不在家恼火呢,一怒,一个人打了两耳光。

事后,祝华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把俩银人化成了碎银。从此,他家就败落了。一日不如一日。

有一天,来了个风水先生是个南蛮子,在祝华家院外转来转去。祝华出来,问他看啥的。南蛮子说:“你这个家可是败了呀。”祝华说:“可不是,还能救不能?”南蛮子说:“你看,门口这个朝正西的水道眼就不好,有碍招财进宝。如能把它治住,用不了多久,你家可发起来。”祝华说:“把它用土堵住不就中了。”南蛮子说:“不行,得用一个犁铧横着放进去。”

祝华按照南蛮子的说法办了,谁知,这个水道眼正是他的喉咙呀。不久,他便归天了。

嫁 妆

大明胡天官有女胡凤仙,嫁于万古西八里梁村王盘石为妻。这个王盘石有两个嫂子,一个娘家爹是七品县令,一个娘家爹坐五品州衙。两位老人都很大方,给女儿好多嫁妆。凤仙的嫁妆只有一件单衣和十多张画。一日,两个嫂子说凤仙娘家做那么大的官,却舍不得赔送闺女,真小气。

这凤仙也生性要强,随回家告诉父亲。父亲说:“你把那件衣服穿上。”凤仙问穿上怎样?父亲说:“傻孩子,这是件宝物啊,名叫火龙单衣。穿上它冬可御寒,夏招凉凤;旧了用火一烧变新。只这一件就抵她们的几箱几柜呀!”。

谁知凤仙回去就炫示起来,说:“我回家给父亲要嫁妆,他还是不给。我说,你要不给,我回去就把你以前赔嫁给我的东西烧掉。我这就烧给你们看。瞧你们谁敢烧自己的衣服?”两个嫂子想,烧就烧,反正你就那一件,俺好几箱哩。就说:“有啥不敢?你烧一件,俺烧两件。”凤仙拿衣服丢进了炭火里,两个嫂子也不相让。

两个嫂子的衣服成了灰,凤仙的那件单衣越烧越鲜亮。从此,两个嫂子再也不说凤仙的嫁妆给得少了。

丈夫盘石还是想不开,说,“衣服是宝,这画有啥用?也烧了吧。”说完就烧。他家有一个喂牲口的佣人,觉得这些画烧了怪可惜,偷偷藏起了一张。这张画是:有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打一把油纸伞。他把这张画贴到槽前,天天看,渐渐发现了一个秘密:伞一张开必是阴雨天;伞合上,天就晴了。

一天,盘石要晒粮。佣人看到画上的伞张开了,就劝阻说:“不能晒,今天要下雨。”盘石看了看天,见万里晴空,不信有雨。正往外运粮,云彩说着黑压压地过来了。粮没运场,又放进仓里,接着,大雨瓢泼而下。

盘石问佣人,才知道那画也是宝,后悔不该烧掉那几张画。

胡天官瞧闺女—压塌地皮

胡天官的女儿胡凤仙经常被嫂子说,说她爹官那么大,为啥就不来看她。这一天,她又受嫂子奚落,就走娘家,哭着把这事说给父亲。

胡天官说:“我不是不去,去一趟非同小可。你回去告诉你公婆,说我麦收后就去。”

凤仙回去就告诉了公公。她公公王员外一听说亲家翁胡天官要来看,忙不迭在家准备,又找另两位亲翁作陪。

不一日,胡天官真的来啦。

前马已到梁村禀告,后面的随队才出京城。好家伙,一下子带了四路总兵,王员外迎接了三日,才接到天官亲家翁。

大小官员自不必说,坐满了梁村房房屋屋,麦场坐的都是人。当兵的喝水,加上饮马,一下子喝干了梁村的七十二眼井。

后来,胡天官走了,村里却塌成了大坑。这就是:“胡吏部(天官)看闺女—压塌地皮。”

第五部分:地方文化特色

故道家纺老粗布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色彩艳丽但不张扬,是居家和服装的首选面料,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冬暖夏凉透气性好,不易搓起、不卷边、抗静电,又因其线粗纹深,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具有良好的保健和美肤作用,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由于老粗布采用纯棉纱为原料,全部工艺采用纯手工制作,产品为绿色环保产品。非常适合喜欢田园风格,爱好自然,寻求返朴归真的人士!

  它的特点:

  A:舒适止痒,亲和皮肤,对皮肤无刺激。

  B:冬暖夏凉、质地柔软、通透性好,吸附人体皮肤上的汗水和微汗,使体温迅速恢复正常,真正达到透气、吸汗等效果。

  C:抗静电、防螨止痒、PH值呈酸性,对皮肤无刺激,符合环保及健康要求。

  D:能改善睡眠,使用老粗布使人体产生温热效应,增加人体的微循环血流,有效的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改善睡眠质量。

  E:不易搓起,不卷边,由于粗布线粗、纹深,其表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对人体有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

  F:绿色天然、环保健康、从种植到手织布制品,不使用农药和化学染剂,纺织品不含甲醛,偶氮等化学重金属离子,完全符合欧共体纺织品生化标准规定:“禁用致癌偶氮染料的要求,是真正的绿色生态纺织珍品”。

  老粗布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汶河遗址就有“纺纶”出土;商周时期诞生了木质纺织工具——腰机;汉代出现斜梁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元明之际,人们已将多种手法揉于棉织工艺,使粗布制造完全成熟;到了清代,老土布晋身为特殊的贡品,成为大内御用之物。土布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发展是黄河文化的见证。成千上万的农家妇女还在唧唧复唧唧,用神奇的双手续写着土布古朴华美的乐章。在当今社会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它所具有的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点显的尤为珍贵。

  老粗布的工艺——

  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在纺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土布工艺流传至今,堪称奇迹。它的图案可以从22种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话,巧夺天工,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更让人叹为观止。

  老粗布的意境——

  手织布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他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术魅力。老粗布的传统用色多以大红大绿、纯黑纯白穿插,多种纹样经过农家妇女的巧手组合,再加上经纬纱线色彩的不同变化,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图案变换多端,风格粗朴豪放。它是当代农民依托古老的织布工艺一梭一梭精心织造而成,既蕴含古老的人文气息,又织入现代的流行色彩,让人有一种既返朴归真,又舒适自然的感觉。

  老粗布的品质——

  老粗布有着机织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产品具有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冬暖夏凉、不起静电、调节新陈代谢、有效防御紫外线、抗辐射、肌肤亲和力强等特点,又因线粗纹深,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属纯天然绿色保健棉织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由于老粗布采用纯棉纱为原料,全部工艺采用纯手工制作,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天然的产品,无任何工业污染。在人们崇尚自然、渴望绿色的今天,老粗布又以其手感厚实、肤感舒适、冬暖夏凉、透气吸汗、防静电等特点,再次成为人们追逐时尚的热点,成为现在孝敬父母、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

  织布工具介绍:

  脱棉器:

  用于将采摘的棉花脱去棉子,其结构简单,人工手摇或者脚踏操作,通过皮与铁互相滚动,挤压棉花,是棉子分离出来。

  弹棉:

  用于将脱去棉子的棉花中纤维松开。用弹棉弓、小橙、击锤组成。

  纺车:用于将弹制好的棉花纺成棉线,由人工手摇,可日纺八两。

  绞车:用于将纺好的纱锭绞成数股,便于浆洗。

  钎经:纺织之前,通过人工来回跑走将棉线拉直成经,其结构为木板和钉子组成。

  脚踏织布车:用纺锤纺织麻、葛、效率很低,纺线的拈度也不均匀,但自古到西汉都是如此。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实践,发明了手摇单锭纺车,后不断改进成了多锭,有由手摇改成脚踏,纺织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脚踏、手推、抛梭一系列动作,将棉线纺织成布。传统农村男耕女织,每昼夜能纺2斤纱。

老粗布的主要工序:

老粗布的工序是有技巧的:先是经线上浆,即用面糊将经线浆一次。面糊过稠,经线就脆,易断线;面糊过稀,经线就松,也易断线。其次是牵线,即上经线,牵线用手执线,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牵出的线松紧不一,织布时易被梭子打断。再就是挽绉,绉扣长短要一致,才能使上下经线截然分开,梭子来往畅通无阻。织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脚踩。织布用的绳腔(嵌扣的木框)是用手推,推的重落的慢,布就紧,推的轻落的快,布就稀疏不均。最后是修整布。先将布上小疙瘩刮掉,再将布密封在缸中,燃入硫磺,布被熏白,取出,喷浆折叠,放到石上垂扁。经过这几道工序,布就漂白、平滑、挤密。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又叫软装饰。现在纺织行业经过发展,可以分为三大快,其中服装为一块,产业用纺织品为一块,那么剩下的纺织品,就都是家纺。包括床品,毛巾,地毯,布艺,户外等。按照中国家纺协会的分类:包括1床上用品类,2窗帘类,3洗漱厨房纺织品类,4、家具类纺织类(靠垫、座垫),等。其中床上用品类别占据家纺行业第一位,包括床单、被子、枕头等产品。

生活,回归平常心态,感觉舒服就好!故道家纺给你一份贴心的关怀!!

二夹弦

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曾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在菏泽,济宁,徐州,亳州,淮北,阜阳,宿州都很流行。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目前仍兴盛不衰,成为亳州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两个主要剧种之一。这一戏剧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这种四胡上的四根弦每两根分别夹一束弓上的马尾,进行拉奏,人们因以名之,称之为“二夹弦”,在亳州一带也称“两夹弦”。

【起源】

二夹弦是稀有剧种,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等地,唱腔清新活泼,委婉抒情,行腔多用鼻音,“哼”得特别中听。“撕绫罗,打茶盅,比不上二夹弦一声哼。”“听了二夹弦的哼,不穿棉袄暖三冬。”你品品二夹弦咋样吧。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白马杨村(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马村乡)有个白秀才。白秀才膝下无儿,却有两个如花似玉、心灵手巧的俊丫头。大的叫春兰,小的叫秋菊。白秀才自幼饱读诗书,为人忠厚正直,哪知道好人不得好,连考几科边都没中。没法子,在村子里教个蒙学,两个女儿纺花织布贴补家用,倒也不缺油,不缺盐,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

这天,姐妹俩在家里纺花,一边纺花,一边说笑,纺花车嗡嗡响,悄悄话儿似水淌。说够了,笑够了,秋菊觉得寂寞了。她对春兰说:“姐姐,俺俩唱个唱吧。”春兰一下子睁大了眼睛:“疯妮子,俺不会。”“你不唱俺唱。”秋菊说着,将纺花车一拧哼起来:

白家大姐十八九,

不抹胭脂不搽油,

手摇纺车把唱唱,

又解忧来又消愁。

秋菊嗓音像吹笛,纺花车嗡嗡像蜜蜂叫,一支小曲唱罢,春兰听上瘾了,不由得随着妹妹哼起来。赶巧,白秀才下学回来了。他笑吟吟地问:“儿啊,唱啥哩?”春兰怕爹爹吵,红着脸说:“爹,俺没唱啥。”“爹都听到了,还想瞒我?”秋菊不好意思地说:“爹,是女儿瞎编的纺纱小调。”白秀才高兴地说:“不赖,再唱一遍让爹听听。”春兰扭扭捏捏不肯唱,秋菊往蒲团上一坐,摇着纺车又唱开了。这白秀才读过四书五经,精通音律,女儿唱着,他早把谱儿记下来了。记下之后,细细品味,觉得美中不足,就对女儿说:“儿呀,纺纱要讲个匀字,唱唱要讲个变字。照你这样唱法,猛一听怪新鲜,听几遍可就睡着了。”女儿不好意思地问:“那该咋唱呢?”白秀才说:“要在‘变’字上做文章。纺车不要摇匀,要紧摇紧唱,慢摇慢唱,停下来有个顿挫,高低讲个抑扬,纺花车一倒,再有个回音。如此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地唱去,再把纺车的嗡嗡声柔入唱腔,定然十分动听。”说罢,提起朱笔在乐谱上勾勾划划,圈圈点点,然后教女儿哼起来。春兰秋菊按照爹爹安置的,紧摇紧唱,慢摇慢唱,停下来有个顿挫,唱起来有抑有扬,再把有节奏的纺花声揉入小调,唱起来果然有味多了。特别是调皮的秋菊哼起小曲来又加了许多花色,使纺纱小调活泼流畅,韵味无穷。小调哼完了,一看花穗子,秋菊笑得岔了气,春兰心疼得掉眼泪儿。春兰说:“爹,你看看,这花穗子粗一截,细一截,跟鸡肠子一样,咋织布呀?”白秀才乐呵呵地说:“不能织布,就留着它唱唱吧。纺纱小调就要像这个花穗一样,唱得若断若续,扯扯连连,缠缠绵绵的才好。”就这样,爷儿三迷上了纺纱小调,年深日久越唱越有味,调门越唱越花哨。唱起纺纱小调,劳累时可以解乏,困倦时可以提神,饥寒时可以温饱,愁闷时可以散忧。第二年,一场大水冲得地净场光,颗粒无收。乡邻乡亲有亲奔亲,有友访友,走的走,逃的逃。白秀才眼见得学不能教了,花不能纺了,愁得大哼小唉。常言说:一天不死要吃饭,两天不死要穿衣。爷儿三总不能坐着等死啊!秋菊想了想说:“爹,咱出外卖唱去吧,靠咱纺纱小调总能换碗饭吃。”白秀才一想:也是。只是没有乐器怎么办呢?总不能搬着纺花车子到处转啊!他想了一想,有了,就把纺花车上的四股弦作了个弦子,一拉,比摇纺车子强多了。爷儿三就这样背着四股弦南北二京,拉地摊唱“板凳戏”。南北二京的人啥样的戏没听过?可就是没听过纺纱小调。一听,真上瘾了。白马杨村有几个外出逃荒的乡邻乡亲也找上门来,要和白秀才搭班唱戏,纺纱小调渐渐红火起来,乐器也增添了柳琴、坠胡、锣鼓等。但仍以上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这种乐器四股弦夹着两束马尾,所以剧种由此得名,取名二夹弦。

【风格】

其曲调吸收了黄河船歌、渤海渔民号子、打夯号子、民歌小调及花鼓、琴书等变化而成,唱腔亮丽、委婉、抒情,富有喜剧色彩,生活气息浓郁。

【艺人】

二夹弦戏剧很有特色,戏班是家族式的“子弟”班。艺人们同病相怜,患难与共,合作很好。艺人多是一专多能,演员能演几个行当的角色,伴奏人员能身兼多职。行当上虽发展到“六门十二行”,但主要的是小生、小旦的戏,红脸的戏也不少,小丑的重头戏不多,花面也不多,多由红脸兼唱。

【剧目】

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等50多种传统剧目,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乡土味很浓。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演唱技法上以大本嗓子吐字(唱词)假声拖腔。即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机结合,模仿手工纺车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声频繁交替的二夹弦声腔特色。而亳州二夹弦在解放后向外学习中既吸收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的旋律,又采取河南“二夹弦”高亢明快的节奏,渐渐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的特色。

【现状】

60年代曾在省内许多城市演出,还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城市引起强烈反响。现在却仅仅在豫鲁皖苏交界地区还有零星演出,专业剧团却在上世纪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关闭了,属濒危剧种。为了抢救该稀有濒危剧种,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卖了房产多方筹措创办了二夹弦戏校,目前已经培养40多名学生。2004年6月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到各地演出,成为国内唯一的二夹弦剧团。

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滑县申报的民间戏剧二夹弦名列其中。这一如今已少有人知晓的剧种半个多世纪前几乎风靡整个华北,它到底具有何等魅力?前不久,笔者专程赴滑县二夹弦的发祥地——万古镇樵邱村,对这一历经百年沧桑的稀有剧种进行探访。

滑县二夹弦剧团团长俎书现谈起二夹弦的历史,真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据《滑县县志》、《滑县戏曲志》等史书记载,二夹弦的诞生和山东郓城的一位秀才有关。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郓城王楼一带有一位秀才饱读经书,却屡次名落孙山,一家全靠妻子纺花织布换取钱粮。这名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埋怨自己一个大男人却不能让一家老小安居乐业。一次,他听到纺花车的吱吱声,不由得随着纺线的节奏轻轻哼了起来,久而久之,小两口在纺织的时候养成了哼唱的习惯,音调也相对固定了下来。随后,秀才便约好友自制了几件乐器并自编曲目,遇农闲或旱涝之年便外出演唱谋生。天长地久,他的这些小调竟然在山东各地广泛流传,颇受群众的喜爱,还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据有关文献记载,公元1897年,滑县万古镇樵邱村青年俎兴太师从逃难至此的山东花鼓丁香艺人马振海、吴保德等人,将花鼓丁香首次引进滑县,并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剧种之长,创新独特的板式和曲牌,并自制多种演奏乐器,最终使花鼓丁香衍变成一门新的剧种。1899年三月初三,“二夹弦”正式亮相于樵邱古庙会,且大获成功,从那时起,二夹弦开始广泛流传于滑县。其后,这一新兴剧种在河南、山东得到迅速发展。

二夹弦经师徒口口相传,至今已有八代。它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众家之长,形成了二夹弦独有的魅力。比如二夹弦的主奏乐器——四股弦就极为特殊,它形如二胡弦筒却又明显偏小,弦杆上有4根弦轴连接4根琴弦,弦弓上的两股马尾分别夹在两根弦之中,故称“二夹弦”。因为二夹弦发出的是双音复合,不仅比二胡单音器乐发音显得响亮,音色也更加柔美细腻,演奏的效果也更加复杂婉转,加上独特的唱腔,可以产生神奇的渲染和抒情效果。

二夹弦的腔调结构一般采用板腔体,有自己独创的30余个曲牌,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唱腔音乐体系。同时,其唱腔并不拘泥于一式,它总是以剧情来引导唱腔,又以唱腔来配合剧情,让观众充分领略其独特的魅力。百余年来,艺人们为二夹弦留下了200多部剧目,最著名的当属《梁山伯与祝英台》、《刘秀访将》、《雷宝童投亲》、《站花墙》、《花园对诗》等。

“文革”的时候,作为“四旧”,二夹弦剧团被迫解散。到了上世纪80年代,部分二夹弦老艺人为挽救这一剧种,又在樵邱村重新组织人员开始表演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得到了一定恢复。但是随着这些老艺人相继谢世和后继乏人等因素的影响,二夹弦的处境令人担忧。2004年,在俎兴太后人俎书现、俎朝善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樵邱村十几个二夹弦爱好者自筹资金,将所有能找到的二夹弦演员聚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民间二夹弦剧团,并开始到附近村镇演出,这也是目前滑县唯一一个演出二夹弦的团体。“到哪儿唱都很红火,群众也爱听,但就是收不来钱,演一场戏净往里贴钱,到现在我已垫了3万块钱,真快撑不住了。”俎书现如是说。

当谈及剧团目前的状况时,俎团长很是无奈。大多数演员的心静不下来,因为他们还要操持田地;青少年很少有人愿意学唱二夹弦,一部分学成的演员也迫于生活不得不放弃表演,转而去外地打工。由于入不敷出,除了现有演员无法倾力投入二夹弦的表演外,用了多年的道具、服装等也一直没能更换,这使演出的质量也大打折扣。

二夹弦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啻是个天大的喜讯,俎书现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二夹弦重振江湖大有希望。我首先要办一个二夹弦学校,培养下一代,把二夹弦这一剧种传承下来。”

罗卷戏(大锣戏)

罗卷戏(大锣戏)起源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公元627年),属宫庭戏,北宋灭亡时流落民间,逐步发展而成。据滑县戏志记载,明末清初罗卷戏(大锣戏)“公聚班”座班西万古村。

罗卷戏(大锣戏)音乐唱腔结构为曲牌体,属北曲系统。该剧种最擅先唱后喊,男女演员多以真嗓演唱,声音刚健,宽厚明亮,自然流畅,尾音平滑,笛子伴奏,非常委婉动听,素有“粗梆戏,细弦戏,滴滴答答大锣戏”之说。观众称之“罗卷戏(大锣戏)走三天,笛子曲还往耳朵里钻”。表演既有唐宫庭痕迹,又有古杂技功底,还有大洪拳架式及大扭大摆舞蹈技艺。四大钐、尖子号、定音鼓轰鸣,锣鼓铿锵,群笛伴奏,气势轩昂。杨七笑、郑印傲,花脸出场三不照,尽显粗旷豪爽艺术风格。

罗卷戏(大锣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稀有剧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视为“百戏之先”,“戏曲文物”、“艺术化石”。2007年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

万古羊肉卤系我国著名地方传统食品,始于元朝,盛于清朝,风靡华夏,成为面食中的上等汤卤。荣获“95河南省优质保健食品首批特别推荐产品”,并被河南省保健品协会评为名牌金奖;国家轻工部食品金奖,1995年9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荣获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金奖”。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羊肉卤是用来制作羊肉面条、羊肉烩面与羊肉汤的主要材料,具有健胃养身祛病防寒的特殊功效。民谣云“五湖四海皆吃遍,不如万古羊肉面”;“喝了一碗羊肉汤,一年四季想得慌”。“万古羊肉卤”和“道口烧鸡”、“老庙牛肉”并称滑县三大地方特产。

300多年前,王家孝(1654-1733),在“梁王城”(现今万古镇梁村)开面食馆为生,用羊肉做卤汤,生意也颇红火。一天,他在炸制羊油加入大料(八角)准备下肉时,不小心将醋坛打翻在锅台,醋洒入热油锅中,随即醋液、油烟沸腾四起,香味扑鼻,飘之全村,闻其味者,连连称赞。从此王家孝羊肉卤小有名气,生意随之红火,家庭也逐渐富裕起来。他将“羊肉卤”的制做方式,视为致富法宝,按照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逐代传承下来。

第四代传人王元相,自幼心灵手巧,他宰割精细,配料严格,炸煮认真,制做技术有很大发展,23岁时(1771年)就独自经营羊肉馆,名曰“闻盛馆”(闻味盛赞之意)。一日,一文人路过食之,连声称赞,后与文朋诗友常来此相聚,吟诗作对,食后尽兴赞曰“闻盛馆”者“文盛馆”也。后来谋名而食者随之增多,生意非常兴隆。王元相为感谢这一文人,改馆名为“文盛馆”,并代代相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文盛馆”参加公私联营(合作社食堂),由第九代传人王文聚搬迁到万古集经营。改革开放后,第十代传人王守真在“文盛馆”的基础上,潜心钻研,不断创新,使“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名气大振,产品远销国内24个省市和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第十一代传人王洪标对“文盛馆”有着更远大的设想。

凤亭绿豆面叶、辣椒油

凤亭是万古镇一个比较出名的村庄。它的出名,除了前边《人杰地灵》篇介绍的外,还在于地方特产食品——绿豆面叶与辣椒油。

凤亭绿豆面叶由高筋小麦面粉和绿豆面粉制作而成,因形状似桃柳叶,故称面叶。面叶用沸水煮熟,加入芫荽、辣椒油及食醋等佐料,喝起来清爽可口,健胃宜脾,且营养价值高。

凤亭绿豆面叶的制作系祖辈相传,真正红火起来形成专业加工村,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绿豆面叶薄而耐煮,口感好,官民皆宜,所以,在滑县的县城、乡镇,几乎每一个副食店里都出售绿豆面叶。到了年节,“凤亭牌”绿豆面叶成了滑县的名牌,伴随着万古羊肉卤,不仅送进了很多滑县人的家门,而且送到了安阳,送到了郑州。在滑工作的外籍人员也总选购凤亭绿豆面叶作为返乡探亲的必备礼品。

说凤亭面叶,不能不提及与之相关的凤亭辣椒油。凤亭辣椒油香辣爽口,风味独特,别具一格。凤亭的绿豆面叶好喝,凤亭辣椒油作为调味品功不可没。绿豆面叶配上特制的辣椒油,就好比羊肉片蘸涮锅料,脍炙人口。

第六部分:万古长青园

(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

万古镇长青园占地80余亩,1944年由冀鲁豫军区四分区干部及当地群众群众捐资修建,军区要求把战功卓越的烈士集中安葬在万古烈士陵园。主墓葬胡乃超,任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2004年11月被列入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奉党中央派遣,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7年9月30日,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率领下,由陕西出师抗日。10月初,先头部队进抵太原,19日袭击阳明堡日寇飞机场,焚毁敌机24架。接着一二九师主力挺进太行山区,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邓小平任一二九师政委。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转战华北敌后,开辟了石德、石太路以南,陇海路以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共190多个县,我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它以京汉铁路为界,西部是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东部除泰山之外是富饶辽阔的千里平原,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战略区。具有"表里河山"之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1年7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太行山成立,统一了全边区的政权工作,推动了抗日斗争形势的迅速发展。为了指挥华北抗战,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左权率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进驻太行山区,使这一地区成为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心脏和神经中枢。抗战胜利后,刘伯承、邓小平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该区成为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主要战场和全国大反攻的重要战略基地。1948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与晋察冀边区政府合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晋冀鲁豫边区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光荣使命。

【胡乃超】

吉林德惠郭家镇历家人。1912年生,原名李树馨、李铁英。1931年在吉林省立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后参加了东北救亡总会,后入东北大学读书。1935年参加并领导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转入东北西安学生队为学员,后到53军当战士、排长。“七.七”事变后在平津一带与日寇英勇作战,后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经党安排将他们改为人民自卫军,胡乃超先后任纠察队长、特务团长。

1938年7月自卫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他任27大队大队长。

1939年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分区任副团长。1940年9月任南进支队21团团长。1942年7月任16团团长。

1943年1月,胡乃超任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参谋长。为配合正面作战,保卫麦收,1944年5月在河南省滑县双营村不幸中弹牺牲,尸体存放在泰山殿内,后葬于庙南。

1944年7月7日,建立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为胡乃超同志立了碑。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有其灵位。

万古长青园一角

王元相王文聚王洪标

(万古羊肉卤第四代传人、(万古羊肉卤第九代传人) (万古羊肉卤第十一代传人)

文盛馆创始人)

“文盛馆”旧址

编 者 的话

本书的编写是从尊重历史和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做了大量的实地考查和询问工作,收集整理了包括传说故事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0余项,旨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历史文化名镇,开发旅游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期间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若本书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二〇〇九年七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3041.html

更多阅读

薄瓜瓜的现状与传说(二) 薄瓜瓜打王思聪的原因

伦敦富豪区的单身公寓“爸爸常常和我议论妈妈,觉得她很伟大,有思想、有创意,做什么事都做得非常好。当年办律师事务所很成功,为了避嫌,她在事业的巅峰期毅然选择了放弃。爸爸说,其实这不是一个人的损失,而是一个事业的损失。他甚至说,如果当

清明节的来历与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

“红梅妆”与“红梅妆”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红梅妆”与“红梅妆”的由来梅花妆释义:“梅花妆”是古妇女一种妆饰,是指古代女子在额上贴梅花形的花子的妆饰。典故: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女寿阳是一位长得非常美丽的公主。一日,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嬉戏,她卧于含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2013-08-13 14:11:47| 分类: 节日文化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本文转载自海风《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转自老罗的博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转自老罗的博客)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之一)罗永浩 @ 2008-11-21 13:32新周刊杂志授权转载: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现 代

声明:《滑县万古的故事与传说 滑县一村一故事》为网友孤浪王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