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谁更杰出?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毫无疑问,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父子二人都是大英雄。然而父子二人比较,谁更优秀,谁更杰出?

在《清前疑案》我主要讲了努尔哈赤。1583年,努尔哈赤因祖父,父亲双双被害,愤而起兵。此时他兵不满百,甲仅十三,方圆五里,势单力薄。然而,他却以冲天的勇气,战图伦、克兆佳、攻界藩、统一了苏子河部和哲陈部,继而统一了建州五部。起兵的第五个年头,努尔哈赤在费阿拉城定国政、起楼台,建立了政权。接着是大破叶赫九部联军,创立女真文字,吞哈达、灭辉发、灭乌拉,远征东海女真,拉开了统一女真的大幕。经过了三十三年的打拼,于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正式建国,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建国后的第三年,努尔哈赤打响了征明第一枪,攻克辽东重镇抚顺,第二年又于萨尔浒歼灭明朝十万大军。紧接着,努尔哈赤一鼓作气,趁势北上,横扫辽北,灭掉了海西女真最后一部----叶赫,将辽北的重镇开原、清河、铁岭尽收囊中。又过了两年,努尔哈赤率领他的子侄和将士们走出大山,进军辽东,剑锋所指,坚城沈阳倒下,在沈阳稍作休整,又将目标锁定辽东首府辽阳,激战不到五天,辽阳易手,明朝辽东首府成了努尔哈赤的都城。辽阳一下,辽南诸城势如席卷,辽河以东大都为后金所有。四年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一个横跨黑龙江、辽东的后金政权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

努尔哈赤在开疆拓土,武力征服上是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然而,在修齐治平上他却是一个圣德有亏的历史人物。进入辽东时,努尔哈赤也进入了晚年,那个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很短,人生七古古来稀,努尔哈赤进入辽东时63岁。我们在上一期讲座讲到了,辽南地区是中原文化气氛非常浓烈的地区,在这里,努尔哈赤遇到了空前的反抗,面对反抗原来的招抚政策失败了,他又没有能及时出台新政策,而是采取了残酷镇压的刚性手段,杀无粮户、杀反抗者、杀读书人。面对努尔哈赤的扩张,明王朝当然不能坐视,他们向后金地区派来了许多谍工,四处策反,内外呼应,辽南地区的汉人们采取偷袭、投毒、逃跑、起义等方式进行抗争,后金政权像处在一个火山口上,严酷的现实令努尔哈赤坐卧不安,疑心重重,对已归降的汉官也开始怀疑起来。为了摆脱危机,他发动了宁远之战,原以为用靴尖轻轻一踢就可以踢倒的小小宁远,却固若金汤,在这里,努尔哈赤遇到了兴起以来从未经过的殊死抵抗,八旗兵伤亡惨重,据说他本人也被红夷大炮炸伤,无奈之下,只好撤兵。宁远之败,如雪上加霜,后金国的局面更加动荡,内外交困中,努尔哈赤抑郁成疾,半年多以后病逝。

我们说努尔哈赤是一位大英雄,因为他结束了女真各部之间互为雄长,相互争战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女真;他创立满文,使处于蛮荒的民族再次走向了文明;他建立后金,为日后清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权基础;他开疆拓土,将黑龙江以北的故土纳入了后金国的实力范围,为日后中华民族的版图划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中国过去有句格言,叫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多数人做事,一开始都做得不错,这叫善始者实繁。但能够有始有终的却很少,这叫克终者盖寡。努尔哈赤正应了这句话。

古人还讲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尔哈赤在修身方面暂且不论,家他就没齐好。先是,他和同胞弟弟舒尔哈齐闹僵了,导致了手足相残。然后是又圈禁了亲生儿子,最后不得不下令将其处死,导致了骨肉相残。他最心爱的女人阿巴亥和他的二儿子代善不明不白,努尔哈赤的两个小妾德因泽和阿济根告发了阿巴亥,他的第二个大福晋衮代也搅了进来,五儿子莽古尔泰竟然将自己的亲生母亲衮代整死了,整个后宫乱作一团。国政上面我们讲了,也是一塌糊涂。所以我们将明史评价朱元璋的一句话圣德有亏用在努尔哈赤身上,应当说同样恰如其份。

相比之下,他的继承人皇太极呢?

以往,我们一谈起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熙、乾隆,然后也许能想起努尔哈赤和多尔衮,很少能想到皇太极,皇太极的历史作用被许多人忽略了。现在,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有的甚至说,皇太极是清宫十二帝中最了不起的皇帝,正是他为康乾盛世的出现作了奠基。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讲是不是哗众取宠,夸大其词。其实,持这一观点的并不是今天的人,而是清王朝的统治们,他们认为清政权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并国运长久,完全有赖于皇太极的缔造之功。《清太宗实录》结尾的一段话对皇太极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评价非常之高,但太长了,不宜全文引用,仅摘片段:“陟祚之后,抚辑中外,绥怀兆庶,……笃友爱、励公忠、而敦睦之义彰矣;任贤才,树纲纪,务耕织以崇民业,优赏赉以恤军功,重衡校(品评考核)以兴文治,而经邦立政之模远矣……。然叛则声罪而讨,顺则加恩而抚,威震万方,仁均一体,是以版图式辟,自东海暨于北海,极之使犬、使鹿诸国,输诚向化,咸上尊号而劝进,兴王之盛,自古未有也……逾年而世祖入关,勘平寇乱,统一区宇。崇功德而配天,垂万年而启泰,皇哉,唐哉,诚由于积累者深,而贻谋者远也。”这段话的最后一句的意思是: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二年,顺治皇帝入关,平定了李自成之乱,统一了海内。其功德之可与天相匹配,万年帝业由此开启,伟大而辉煌事业的事业啊,都源于太宗朝的厚积薄发,以及太宗皇帝制定的远大谋略。这一评价对皇太极来说应是恰如其份,实至名归。皇太极一生的功绩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转危为安、继往开来;

二是开疆拓土、统一塞外;

三是改元称帝、功泽盛世

一)转危为安继往开来

皇太极有着惊人的政治智慧,他刚即位时:

1、正值宁远兵败,八旗兵的士气低到了极点;

2、国中又逢大旱、物价飞涨,已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

3、四面楚歌。蒙古林丹汗虎视眈眈,明袁崇焕在步步推进,毛文龙于海上不断骚扰,发动汉民反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大有星星之火,即将燎原之势。朝鲜与明朝遥相呼应,一旦有机可乘,便会配合明军袭击后金。

4、汗权虚悬。皇太极即位,他的三位兄长与他一起并肩同坐,天无二日,后金国却四日当空。

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军事危机如同三座大山压在皇太极身上。那么,他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呢?

与努尔哈赤不同的是,皇太极没有搞残酷镇压,而是施仁政。他重修《离主条例》,放宽《逃人法》,他释放奴隶,编户为民,力主满汉一体。改满汉同屯居住为汉人独自居住,用汉人中优秀者管理汉人;他一改努尔哈赤屠杀士子的作法,大胆起用汉人读书人为官,如对奴隶身份的汉人宁完我破格提拔。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缓和了已经接近爆发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他刚一上台,便用兵朝鲜,迫其屈服,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他继承汗位的第三年,便出奇兵千里奔袭,绕道蒙古,从长城薄弱处拆边墙而入,直抵京畿,将战场一下子推到了明朝境内,天子脚下。他施反间计,假崇祯之手除掉一代名将袁崇焕。大获全胜而归,掳得金银人畜无数。

皇太极凭借惊人的政治智慧,杰出的军事才能,带领着他的臣民很快走出了困境,将后金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泱泱大国。

二)开疆拓土、统一塞外

史载建州女真在今天的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因此努尔哈赤、皇太极始终将黑龙江看作是自己的肇兴之地。将这部分自己人拉来当兵,壮大八旗的力量是他们的重要目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在不断地对东海女真用兵,这一过程,长达四十余年,一直到皇太极时的崇德七年才算基本结束。

历朝历代,距中原政权较远的边疆都是变乱频发之地,也是各种分裂势最为猖獗的地区,是政治游离版块,搞不好,就要从政治中心游离出去。

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一带,尽管明成祖在这里设立了奴尔干都司,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已名存实亡。如果不是努尔哈赤父子对这一地区坚定不移不达统一誓不罢休的征讨,那么这一地区很可能从中华民族的版图游离出去。正是由于努尔哈赤父子的坚持,才使黑龙江这一广袤的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固定在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上。

金清政权创建不久,就将联合蒙古作为自己的重大国策,女真和蒙古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两个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努尔哈赤曾说自己是蒙古遗种,叶赫女真的鼻主星根达尔汗就是蒙古人。乌拉部的始祖也是蒙古人。所以,蒙古人视女真为自己人。到皇太极时期,蒙古人就完全归顺了清王朝,蒙古各部成为大清王朝的臣子,而这一臣属关系不是过去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是最亲密的臣属关系,所谓“满蒙一家”就是对双方关系最好的诠释。明朝时,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厄鲁特蒙古(即今天的新疆),随着清王朝的进关,蒙古这个民族也最终彻底完全地融入了中华民族,蒙古地区也就永久而不是若即若离地固定在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上。

在联蒙方面,皇太极尊重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蒙古族信黄教,黄教的发源地在西藏,由于皇太极对黄教的尊崇,崇德六年时,黄教派了两名喇嘛不远万里赴沈阳弘法。

皇太极继承发扬了努尔哈赤的事业,统一了中原以外的边疆地区,即黑龙江女真和蒙古,并联系西藏,进而入主中原,于是中国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融黑龙江、蒙古、西藏为一体的空前强盛牢不可分的大家庭。这是皇太极对中华民族最大的历史贡献。

三)改元称帝、功泽盛世

皇太极将明朝看成一棵大树,实行“残明”战略,一斧子一斧了地砍,不断地对明朝进行打击。在“残明”上,他开辟了关内和关外两个战场。

第一讲、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谁更杰出?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关外战场

天聪三年的“绕道蒙古,直捣京畿”之战成为清军入关的一个模式,从那以后,皇太极又发动了四次大规模进犯中原,每次进犯,都给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以沉重的打击。皇太极的残明政策为李自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他是在塞外观火,最后收了渔翁之利。

在关外战场,他围大凌河,逼迫祖大寿投降,明军辽东主力关宁铁骑的主要战将都被皇太极收入麾下。他设伏打援,全歼增援祖大寿的张春。大凌河降将加上张春手下的将领共七十余人都归顺了后金,明军将领由此开始成批地进入后金统治集团。

明兵部尚书、五省总督,一代名将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增援被围的锦州,初到之时,节节胜利,夺了清军三大旗的营地,锦州之围指日可解。皇太极赶到了前线,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乾坤大逆转,仅用了三天时间,洪承畴十三万大军便土崩瓦解,最后竟被活捉。松锦大决战,明朝的主力部队彻底崩溃,松锦大决战是清军定鼎中原的一次大预演,此战之后,对皇太极来说,中原已在其掌控之中了。

三、康乾盛世的奠基人

满族是个游猎民族,世风重军功、重骑射、轻文治。历史证明,先进的知识份子永远是社会的主流,如果统治者不能将这些社会主流吸纳到政权中来,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稳定的。

努尔哈赤攻占辽南后,受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知识份子的顽强抵抗,这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间的对抗,这种对抗几乎是不可调和的,处于军事强势文化相对落后的一方往往要对反抗意识较强的先进文化群体进行镇压和剿杀,造成历史倒退和文化沙漠。但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方向,它不可能被剿灭,相反,落后民族若要发展,最终就不得不接受它,接受的过程或快或慢,但注定要接受。在这一接受过程中,统治阶层的决策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皇太极是满洲中积极接受先进文化的第一人。天聪三年,在盛京举行了第一次“科举”,录取生员200。在他执政期间,其录取生员四次,辽东地区的读书人几乎尽数被纳入到了金清政权中,而这些读书人几乎全是汉人。由杀戮到重用,皇太极对汉人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他命文馆翻译汉家典籍,四次科举内容了也大都是儒家的内容。这说明皇太极已经承认了儒家思想在满洲政权中的思想统治地位。这是对先进文化的接受。正由于这种接受,满汉之间在社会文化总体方面实现了基本趋同,趋同在儒家文化上,这是满族作为少数民族能在中原最后站稳脚跟的最重要的原因。

他注重文治,改进女真文字,下令女真子弟除骑射外必须读书,他本人亦身体力行,每日习汉家经典不辍。

他对投降汉人的礼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皇太极治下,一些汉官富比亲王,以至于引起了许多满人权贵的不满。正是由于这种种策的感招,在皇太极时期,才会有大批明朝官员来投,他们的加入,改变了清王朝政权的政治文化结构,进一步推进了满汉融合。

皇太极是清王朝中第一位遣官祭孔的皇帝。由皇上亲自派遣官员祭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化相对落后的清王朝当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参汉酌金”思想的指导下,孔子思想由此渐渐成为清王朝的统治思想。

对对待汉人和汉文化方面,皇太极和他的父亲截然不同,这是皇太极与他父亲最大的区别。在皇太极统治时期,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比起努尔哈赤时要融洽得多,和谐得多。正是由于大清国内部的和谐,才使得皇太极腾出手来,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的征明。

皇太极在齐家方面比他的父亲强多了,后宫基本上没有闹事的,子女也大多相安无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皇太极却是越到后来越出色,在改元称帝之前,社会就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军事强大,四方来归,君臣和谐的大治局面,我们称之为崇德之治,正是这一大治局面,为日后清军入关奠定了政治、思想、军事、经济基础,正如文景之治是汉武盛世的序曲、贞观之治是开元盛世的序曲一样,崇德之治也成为康乾盛世的序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比他的老子更优秀,更杰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叱咤风云却又被历史忽略了的一代英杰皇太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3661.html

更多阅读

科普贴--波音和空中客车,谁更安全? 空中客车和波音哪个强

大家普遍会有一个疑问,波音和空中客车(下文以空客代指)两个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商,到底哪个更安全呢?为什么感觉波音的事故率会更高呢?下面我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分析给大家。并且告诉害怕坐飞机的人,如何通过判断飞机型号坐上最安全的飞机。

摘录:狮子和老虎谁更厉害?

狮子和老虎谁更厉害?前段时间忙着找工作,闲着无聊时在网上搜童年时的一些动画片看。《圣斗士》、《宇宙骑士》……,能看的都看了一遍。当然了,精典的《狮子王》肯定也不会遗漏了。和很多人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喜欢狮子王辛巴,讨厌邪恶的老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问题 基本国情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创造的古代文明及近代落伍的原因;2、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3、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4、了解

“京城三公子”谁更牛?(图) 京城第一粉牛

“京城三公子”谁更牛?(图)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京城四少”汪小菲、汪雨、王烁、王珂正在成为过去式,其风头逐渐被“京城三公子”取而代之。不过,有意思的是,关于“京城三公子”的说法有多种版本,前两个人几近一致,即王思聪

声明:《第一讲、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谁更杰出?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网友停留一光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