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红利”最终根源还是新技术革命 电力新技术革命

在当下中国财经圈子里面,“红利”说法非常流行,事实上我写博客四年多,也常用这个概念。前几日论及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未来会遭遇滞胀局面,这问题来了,既有“红利”,哪来滞胀?

所谓“红利”,其实是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实际收入提高,归根结底,还是生产率提升的结果。至于提升的原因,那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譬如原先各国搞军备竞赛,国民收入大部分都花在造枪造炮扩充军队上,要打炮不要黄油的结果,自然是人民生活水平质量长期不高,一旦和平来临,这些资源转为民生,那么生产领域自然一片红火,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会大幅提升,这就是所谓“和平红利”。

1990年代的美国,由于冷战结束,军费开支大幅缩减,出现了经济繁荣,这就是所谓的“和平红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自然是“制度红利”,譬如有人说中国经济近十年来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中国劳动力价廉物美且规模庞大,但谁又想过,在1980年代之前三十年,中国劳动力供应几乎是无穷无尽,平均工资只有同期美国工人的百分之三,那时谁曾见到“中国制造”今天横扫天下的竞争力?只有当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之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之前庞大的劳动力大军才会发挥生产威力,我们才会真正看到“红利”。

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口红利”,其实也是制度变革的结果,而非经济增长的原因,那么多劳动力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直接体现。“城镇化红利”也是如此,无数农村人口涌向城镇,小城镇、中小城市的人群涌向大城市,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同时也构成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因为人群集聚促进生产分工细化,最终会拉动生产效率提升,但促使诸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最根本动力,还是经济自由化赋予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将各类“红利”追根朔源,就会发现最终根源其实只有两个:制度变革和技术革命。这两个恰恰就是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人均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

土地联产承包,这一重要产权制度变革,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也使得农村出现剩余劳力和资金,只有在政府逐步取消生活消费品领域和居民迁徙限制的诸多管制之后,农村劳动力和资金开始向城市流动,构成现实的城镇化加速进程。也只有在中国政府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最终地位被国际资金所确认,全球化产业分工大调整才会出现,否则就不会有农村劳动力蜂拥东南沿海出口加工厂的局面出现,也不会有今日煌煌大观的城镇化局面。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中国,这一过程是在一代人之间完成的,因此张五常曾戏称,欧美国家一个经济学教授对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解,都到不了中国一个成年人。因为对于制度变革导致生产力爆炸的感受,中国人最有体验也最有发言权,这也是为何中国当下对于各类问题争论不休的,但我真没见过有多少人对于改革开放有不同意见。

但人们对于技术革命的推动力,可能感受不是那么深。其实思考这个问题很简单,你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突然没有了电脑、互联网和手机,会怎么样?简单说,那就是2000年之前的样子,成年人对此都有记忆力。如果回顾一下各国城镇化加速时期,其实都和新技术革命有关。

以城镇化进程完成的最早的英国为例,牧人被赶出农地到处流浪,或最终被迫到城镇工厂做工,其实都是因为羊毛需求旺盛,外加纺织工业增长。而这又是市场扩张的结果,国际市场对于英国羊毛和纺织品需求增长,导致英国圈养绵羊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土地价值增长、牧人进城打工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几乎同时进行。但最终推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最大动力,还是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这让大英帝国物美价廉的工业品畅销全球,这是大英帝国船坚炮利的基石。而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进入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城镇集中过程,这背后,也是电气革命为最终动力。

这就是康吉拉耶夫周期和一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吻合的根本原因。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被边缘性科技人员在小领域试用,到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然后发展到高度成熟,最后被国民经济各领域普遍应用,成为经济生活的普遍常态,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一般为56年左右,两代人时间。这一过程,就是社会经济生产率逐步提升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能用越来越少的资源,更高效的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或者提供某种服务,然后导致我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

在当代中国城镇化加速进程中,我们能清晰感受到的技术革命原动力,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信通讯革命。它起源于美国五六十年代,逐步在1980年代发展,到目前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提升国民经济效率最普遍的现象。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最初接触这一革命浪潮的时间,应该是1980年代末期,最有代表性的标志事件,就是北京中关村卖电脑的小商贩们人头攒动,大家倒腾386、486、586,还有史玉柱靠巨人汉卡发家。当时我记得自己写debase数据库语言,给折腾得死去活来……,到1995年前后,我记得所接触到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电脑开始普及但还不是很大众化,算是稀罕物。再到2000年前后,电脑应用较为普及大众了,但我记得当年单位的电脑技术人员在人前人后,对于电脑应用,还一副神神秘秘高深莫测逼气凌人的摸样。待到我到北大读研那一年,也就是2001年,互联网引发的电脑应用,几乎越来越普遍,到今天,一家一台电脑联网,大家觉得如饮水呼吸空气一般安之若素习以为常。

在互联网领域,1998年时候,马云还是一副屌丝摸样,拧着小皮包梳着大背头,在中央部委窜来窜去,推销他的中国黄页,被小官僚们推来嗓去——“你知道吗?到部委找人要预约,要预约,你知道吗?”——有视频记录显示体委小官僚对马屌丝傲气凛然教训……。 就在2007年前后,互联网的一些大佬,没觉得马云有多了不起,但时至今日,他们很多人感慨到,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是天上了。你只要知道阿里和淘宝在2012年成交金额高达11万亿,创造中国就业机会1900万个,就清楚其他那些大佬们仰望马云的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了。从满脸屌丝气被人看做小骗子,到今日影响全球第三大经济体GDP十个百分点的企业家,马云只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这二十年就是互联网技术革命在中国开花结果的时间。

很巧,在长达56年左右的以新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包含着两个22~23年左右的库兹涅兹周期,也即是两个上下剧烈波动的循环,你看到马云混到今天这个摸样,大概也觉察到,貌似我们现在就在周期循环的至高点。

后面会发生什么?红利在哪里?滞胀缘何来?明天我接着说吧

各类“红利”最终根源还是新技术革命 电力新技术革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9186.html

更多阅读

娃哈哈业绩下滑:偶然一次还是新常态?

2014,匆匆这年,杭州城西的马云春风得意:9月份IPO上市后三月之内连获中国大陆首富和华人首富两大桂冠,旗下的阿里巴巴和蚂蚁金融高速增长,朝阳无限。杭州城东的前三届(2010-1012)首富宗庆后却茫然失意:旗下的娃哈哈王国年度业绩目标增长30%

企业家 危机 机遇 业外资本涉足白酒的新机遇还是新危机?

在白酒行业又一下行拐点周期的开始年2013,业外巨头资本却纷纷大手笔地涉足白酒行业:荣程集团在四川泸州合江县投资约120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白酒、码头、酒庄和健康养生中心;中国平安集团携5亿元投资宜宾红楼梦酒业;娃哈哈持巨资与茅台

创业板好还是新三板好 还是自行创业好!

“于总,我现在到了XX集团担任品牌总监,我的新手机号码是……”新年过后,有位熟识的田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老实话,想必他肯定很激动,我原本应该祝贺他的,可心里不知怎么搞的却没有掀起一丝波澜。我认识田先生有些年头了,他今年四十五岁,曾经

声明:《各类“红利”最终根源还是新技术革命 电力新技术革命》为网友我要向前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