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红瘦老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审美赏析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绿肥红瘦老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审美赏析



绿肥红瘦老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审美赏析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如梦令》是词牌名,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通体以六言句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清新可人的小词。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词作就截取了词人生活中一个平常的断面来写,不但写得情韵浓厚,情真意切,而且暗示了词人惜花之情。全词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雨疏风骤”即雨点稀疏,风声急骤。“浓睡”即沉睡。“残酒”即残余得酒意,也就是酒还没有完全过去。意思是说,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词人选择了春天的一个夜雨之后的早晨为背景,词人从沉睡中醒来,还带着一些酒意,隐约记得夜间曾听见急风夹杂着雨点敲打窗户的声音。因为“浓睡不消残酒”,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卷帘人”这里指侍女。意思是说,试问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样?侍女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这里,词人在词作中,用了对话的表现方法,我们对此改写如下:

(清晨,凉风习习。词人醒来,揉揉朦胧的睡眼,伸伸懒腰,懒洋洋躺在床上,一会,眼睛朝窗外看了一眼。)

李清照对侍女问道:“昨晚下雨了,也吹风了,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样?”

侍女漫不经心地,也没有向窗外看一眼,就回答说:“海棠化还和昨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的。”

(李清照看了一眼侍女,侍女毫不在意,低着头干着自己的事。)

李清照听了侍女的话,有些伤感,就对侍女说:“不对啊!”

(侍女看看李清照。)

李清照说:“你知道吗?你知道吗?现在应该是花少叶多啊!”

李清照慵懒地躺在床上,静静睡着!

我们从这一问一答,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花的珍惜,对美的消失而伤感。这与侍女的无心与随意形成了对比。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词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红色代指花,以绿色代指叶。同时,词人还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也是李清照的生活经验的结论。“落红”意味着美的消失,春天的过去,更重要的是暗示了岁月的流逝,所以,人们往往为之伤感。伤春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所谓伤春,就是对春的美好而易逝的伤感,往往触景生情,联想到人生青春之美的短暂,不由自主地 为之伤感。这里的“红肥绿瘦”就比喻了春的易逝,美的消失。我们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处境,词人美丽的年华已经逝去,过着孤苦伶仃的老年生活,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引发了情思意绪,想到自己过去的美好时光也一去不复返。而今自己就正如这“雨疏风骤”中的“海棠花”,不但“物非人非”了,而且漂泊异乡,孤独之感,漂泊之恨,孤苦之独,失夫之痛等,一起涌上心头,哪能不“绿肥红瘦”,引发了无尽的人生伤感。

在艺术上,首先,全词造语工巧而又平淡天然。其次,含蓄蕴藉。再次,借代(绿肥红瘦)和比喻(以花喻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歌的结尾,诗人不说叶多花少,而说“绿肥红瘦”,非常传神。第四,结构上的起承转合。第五,对话方式的运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0407.html

更多阅读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毛笔字练习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论以貌取人的下场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文/筇竹 2007.04.10.桃红柳绿、莺飞草长的阳春时节,辽阔的洞庭湖平原一派春意盎然。汽車奔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好似在山水画里穿行。打开车窗,但见田原风光次第展开,車外暖风拂面而来,两边杨柳婆娑起舞,田间野

声明:《绿肥红瘦老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审美赏析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为网友落泪的冲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