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重灾区利比里亚 重灾区

几位好友从埃博拉重灾区利比里亚孔子学院回国,长谈至深夜。埃博拉早在今年四月就在利比里亚出现,如注意感染几率可大大减少。由于利国民大多对该病无知,该国政府的贪腐导致对政府缺乏公信,加之民族文化对逝者要清洗抚摸等,导致民暴,抢走病人,局面失控。如今宵禁、封城、乃至对不听劝告者可以枪杀。

(中为利比里亚现任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约翰逊-瑟利夫)

以下是利比里亚基本介绍,摘自博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本月出版的《走近西非》。

利比里亚共和国概况

【国名】利比里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Liberia),又译赖比瑞亚。利比里亚是拉丁文“自由”的意思,作为国名,意为“黑人获得自由的地方。别称非洲的天然橡胶王国,商船王国。利比里亚是非洲大陆距离美洲大陆最近的国家,被称为“西非门户”。1847年7月26日独立,它和埃塞俄比亚一起,是非洲大陆建立最早的、且没有受欧洲殖民的2个现代国家。[1]

【国旗】利比里亚国旗于1847年启用,形状与美国国旗非常相似,都是红白相间的条纹,象征着美国是利比里亚的起源地。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红白条纹是表示1847年依据美国宪法及人权宣言起草利比里亚独立宣言的11个签字者。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美德,蓝色象征非洲大陆,正方形表达利比里亚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爱的美好愿望;白色五角星(lonestar)象征着黑奴们获得的自由,也象征着利比里亚是当时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国。

【国徽】利比里亚国徽呈一金色盾形。盾面上的景物描绘的是当年美国黑奴移居西非海岸的情景。一只扬帆航行在海上的大帆船代表当年运载黑奴到非洲的主要交通工具;岸上的绿地和棕榈树,象征这个新独立国家肥沃的土地;犁和锄头象征着当年自由黑奴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太阳代表美好未来,而鸽子代表和平。盾徽上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Thelove of liberty brought us here (热爱自由,我们来到这里)”,下端的绶带上写着“Republicof Liberia (利比里亚共和国)”。

【国歌】AllHail, Liberia, Hail ! 《利比里亚万岁!》或译《为利比里亚欢呼!》是利比里亚的国歌,由利第三任总统丹尼尔·沃纳作词(DanielBashiel Warner),美国混血移民后裔、钢琴家、作曲家奥姆斯德·卢卡(OlmsteadLuca)作曲。歌曲内容描叙的是获得自由的黑人来到这块土地时的喜悦和团结迎接未来的信心;歌曲节奏明快、铿锵悠扬,催人奋发向上。歌词大意:万岁利比里亚!万岁利比里亚!你永远属于我们,光荣的自由邦。国号更新,声名远扬,国力昌盛坚强,国力昌盛坚强。我们心连着心,快乐无疆,欢呼蒙昧的民族获得解放。万岁,万岁,利比里亚,奉天命建立的光荣的自由邦。[3]

【国花】胡椒(pepper)是一种白色的星型小花。别名白胡椒、黑胡椒,为胡椒科植物,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晒干,为黑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日,擦去果肉,晒干,为白胡椒。利比里亚有别号胡椒海岸(thePepper Coast),因当时马拉克塔胡椒被称为“天堂的谷子”,故后来欧洲商人称这一带为“谷物海岸”(GrainCoast)。

利比里亚与美国渊源很深,而且前五任总统均为从美国返回的移民,此后的总统则为被称作American-Liberian的美国黑人后裔担任,所以他们和美国人一样庆祝新年,感恩节和圣诞节。在国旗纪念日这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每年建军节全军将举行盛大的庆典,总统在海陆空三军将领的带领下检阅军队并发表演说,庆典还包括后战士拳术表演,军乐队表演,授勋仪式等等。

在所有节日中,独立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独立日是荣誉,自豪和坚韧不拔的象征,同时也记住其苦难的历史。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21年“美国殖民协会”在今蒙罗维亚建立美国黑人移民区。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派总督统治。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另一美国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并入利比里亚。每年独立日,利比里亚要举行盛大游行,人们载歌载舞,总统通常在这一天发表全国演说。

在利比里亚,还有纪念总统的两个节日:罗伯茨总统诞辰纪念日和杜伯曼总统诞辰日,这主要源于两位总统在利比里亚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和重要功绩。罗伯茨总统于1809年3月15日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市,是利比里亚第一任和第七任总统;杜伯曼总统生于1895年11月29日,是第19任总统,也是利比里亚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统。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总统,将他们的生日定为法定节日。

【自然地理】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地近赤道之北。北接几内亚,西北接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边界线总长1,585公里,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79公里。全国总面积111369平方公里,是一个小国,面积介于中国福建和江苏之间。

利比里亚的地势形态由南至北,可分为沿海、丘陵,高原和高地四个地理区域。境内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曼萨河(ManoRiver)、罗法河(LofaRiver)、圣保罗河(St.Paul River)、圣约翰河(St.John River)和加瓦拉河(CavallaRiver)等。其中曼萨河是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界河,加瓦拉河是利比里亚和科特迪瓦的界河,所有河流全都注入大西洋。由于全年降雨充沛,河流水源充足,因此水力发电资料丰富。但在雨季,每天的倾盆大雨,也常常导致河水泛滥,这也形成了其河流的另一个特征:水流湍急,支流多,且河道弯曲,不利于航行。利比里亚的最大湖泊是皮索湖(LakePiso)。

埃博拉重灾区利比里亚 重灾区


【气候特征】利比里亚属热带季风气候。沿海地区由于海上微风的调节,气温宜人;内地有时夜晚冷到山巅降霜的程度。正常年份,12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月至11月为雨季。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降雨量2,500-4,000毫米,首都地区年降雨量达5000多毫米,为世界之最,蒙罗维亚由此被称为“世界雨都”。最热的月份是二月和三月,气温可达32.2度(华氏90度)。最冷的月份是八月和九月,白天的气温可降到18.3度(华氏65度)。[5]

【行政区划】1963年以前,利比里亚在行政区划上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区域。内地-沿海的行政划分实行了一个多世纪后,在1960年被利比里亚最高法院裁定为不合宪法,因为这种划分并没有为居住在内地的公民制定公平、合理的代表权。目前,除首都蒙罗维亚外,利比里亚全国划分为15个州[5]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上利比里亚几乎照搬美国体制,1986年实施的第三部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6年,可连任两届。立法权属议会。总统和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实行多党制,国家权力由各党派分享。国民议会为最高立法机构,分参众两院。参议院共30席,每州2席,参议员任期9年,可连任2届。众议院席次根据选区数确定。众议员任期6年,可连任2届。设最高法院、地方初级法院和特别军事法庭。各级法官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由一名大法官和四名陪审法官组成。总检察长由司法部长兼任。

【首都与重要城市】

蒙罗维亚(Monrovia),是利比里亚首都,利比里亚最大的城市,又译为门罗维亚,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濒临大西洋位于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苏拉多角和布什罗德岛上,城市被圣保罗河包围,据守圣保罗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门户,也是非洲距南美大陆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约150万,市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它是1821年美国在非洲最先建成的一个黑人移民区,原名基督城,有救世主之意。后来,1824年,为了纪念当时积极支持殖民运动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Monroe)而将此港命名门罗维亚,意思是门罗总统指引黑人获得自由。其郊区包括新乔治亚区(NewGeorgia)、布什罗德岛(BushrodIsland)、辛科区(Sinkor)、刚果镇(CongoTown)、宾斯韦尔区(Paynesville)、加内斯韦尔区(Garnesville)和巴内斯韦尔区(Barnesville)。政府机关位于市区东部的国会山,市内有百年的利比里亚大学和国立图书馆。蒙罗维亚热带风光妩媚迷人,各种热带林木郁郁葱葱,各种热带花卉争奇斗妍,把整座城市掩映在片片绿林与丛丛花海之中,因此蒙罗维亚也是一个旅游胜地。

(首都蒙罗维亚著名的水街)

布坎南(Buchanan),大巴萨县的首府,利比里亚第二大城市,人口约20万。城市以利比里亚第一任总督、大巴萨县最高行政长官托玛斯·布坎南(ThomasBuchanan)命名,位于该国西部大西洋沿岸,距离首都蒙罗维亚约110公里,海拔高度77米,2008年人口34,270。铁矿石、橡胶、棕榈油等通过铁路运到布坎南港(PortOf Buchanan)而发送到世界各地。

邦加(Gbarnga),利北部城市,邦格州的首府,位于首都蒙罗维亚东北165公里,毗邻与几内亚接壤的边界,经济活动包括家禽养殖和橡胶加工,人口约34,046。邦格州西南地区的露天铁矿——邦加铁矿项目,也是目前利比里亚最大的外资投资项目。利比里亚最大的私立大学卡廷顿大学距离该城市不远。此外,位于斯瓦可可(Suacoco)的中国援利农业中心也距离这不远。

【人口与宗教】利比里亚人口主要集中在蒙罗维亚。内陆人口相对稀散。据2009年5月最新统计结果,利人口约375万人(2008年)。蒙彻拉多是人口最多的密度最大的州,大吉德州是人口最少的州。其境内有16个部族以及来自美国黑人移民后裔。各部族人口分布极其不均衡。

利比利亚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全国约有40%的人信奉基督教,40%信奉非洲本地传统宗教,20%信奉伊斯兰教。利比里亚的基督教主要宗派为卫理派(Methodist)、福音派(Evangelical)、浸礼会(Baptist)等,其下分为众多教会,还有少数天主教教会。基督教信众构成利社会主流,上层人士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在宪法、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当中得到充分体现,对利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传教士遍布利全国各地,在利的大多数西方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都有基督教背景,基督教人口呈上升趋势。伊斯兰教信众多为什叶派穆斯林,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但传统宗教在一些偏远丛林地区仍十分活跃,人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人死灵魂会永存,土著人信奉上帝信奉祖先。他们各自都向上帝祈祷,但没有特殊的礼拜仪式。

【经济与特产】

利比里亚是个传统农业国家,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全国可耕地380公顷,但开发不足,粮食不能自给。工业不发达,境内铁,钻石,黄金等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砂储量居非洲首位。森林资源丰富,为非洲最大的林区,橡胶产量居世界前列,海运发达,是世界上船舶注册最多的国家之一。

20世纪60年代,总统杜伯曼(WilliamTubman, 1895 –1971)经济上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大量外资投入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港口和铁路、公路迅速发展;政治上加强全国各部族的团结,特别是消除美国移民后裔黑人与本土黑人之间的政治、社会差异。他的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提升了政治安定与团结,利比里亚一度被称为“西非明珠”。

  1989年爆发的14年内战使利比里亚国民经济崩溃。2006年1月16日,瑟利夫总统就职。新政府继续奉行市场经济政策,采取了鼓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打击腐败等措施,努力寻求国际援助,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解除对利比里亚木材和钻石出口制裁,并在减免外债问题上取得巨大进展,经济出现好转,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天然橡胶、木材和铁矿砂生产曾是利比里亚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安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形势继续好转,一些国际企业相继来利进行考察和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橡胶、木材、棕榈油等行业。随着外国投资的增长,一些重大投资项目相继签订或开工。利比里亚实行双币制,美元和利元在市场上均可自由流通,2012年底的汇率维持在1美元=72利元左右。

  利比里亚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砂储量较大,还有丰富的钻石、黄金、铝矾土、铜、铅、锰、锌、镍、金红石、蓝晶石等矿藏。受内战影响,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长期停滞,各类矿藏统计信息不全,需要重新勘探确认。2001年,利比里亚国家石油公司(NOCAL) 聘请美国TGS-NOPEC地理勘探公司对利海域进行了石油储量的大规模勘探,认为利海域岩层均属富油气层,极可能 储藏石油和天然气。

  目前,利政府已批准了12个区块的石油勘探协议,其中中国香港通泰石油国际有限公司获得了LB-6和LB-7两个区块的勘探权。部分获得勘探权的公司已经派船对有关海洋区块进行了勘探,但截至目前,尚未发现石油或天然气。但随着2009年9月份美国Anadarko石油公司宣布在塞拉利昂海域靠近利比里亚边界的SL6/07号区块勘探出深海石油,各中标公司加快了勘探的步伐,纷纷开始3D地震地质勘探。

利比里亚森林覆盖率约59%,占西非地区上几内亚森林带总面积的42%,全国有2000多种植物、600多种鸟类、125种哺乳动物。利比里亚出产红木和桃花心木等名贵木材,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多达240余种。2000-2003年,利比利亚木材出口维持在每年5000万美元以上,后因联合国对利实施木材禁运,利比利亚木材生产和出口停止。

【语言与文化】利比里亚是个多语言的国家,有16个部族,各部族均有本部族语言,其中瓦伊和巴萨两个部族的语言有文字。国内存在有30多种本地语言,当地语可大致分为四大类别:曼丁哥语,克鲁语,梅尔语,哥拉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在利比里亚,真正讲标准英语的人多为美裔利比里亚人,而在全国流行的是由英语变种而来的利比里亚英语,人们用它发布各种信息,成为彼此语言不同的各部族之间的交流工具。[5]

基督教对利比里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国宪法规定利比里亚是基督教共和国。文化上受美国基督教文化影响很深,基督教堂遍布全国;大多数中学都有基督歌曲教学与演唱以及祈祷仪式。近年来,随着战乱平息、重建恢复,本土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在提上议程,并想以此作为发展旅游的新亮点。

利比里亚民众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有一半的成年人目不识丁。利比里亚的教育有由政府和教会开办的现代教育和由传统宗教组织进行的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实行小学、中学12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高等院校有利比里亚大学、卡廷顿学院、AME大学、利基督教学院、联合卫理会大学等。传统教育是指“波罗会”和“桑德会”对青少年进行的传统训练。“波罗会”专招男生,“桑德会”专招女生,他们在少年时期入会,隔离训练4年左右,学习部族的历史传统,宗教礼仪,男生还要学习打猎渔牧,女生还要学习烹调家务和为妻之道。训练过程极其严格,学成即是成年的标志。

(利比里亚大学:摆pose的大学生和弹洞穿孔的教室)

利比里亚的房屋种类很多,圆形房屋,八角形、椭圆形房屋或长方形房屋都有。在大城市及行政、商业、交通中心,主要是铁皮房顶的长方形房屋,有的是多层,有的是单层,二层楼房居多。这种房屋一般是砖墙和水泥地。

在利比里亚,由于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的衣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美国黑人移民后裔大多身穿笔挺的西装,他们尤其喜欢大礼帽、手杖、雪茄等东西,绅士派头十足。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则完全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显示出原始的质朴和单纯。拉帕(lappa)是利比里亚的传统服饰,是一种纯手工编织的布料,通常宽约1米,长好几米,在利比里亚,随处可见男男女女,上穿衬衫汗衫,下裹五颜六色的拉帕。

(注意告示板上的英文,提醒报警)

利比里亚居民以大米为主食,由于常年湿热,人们喜用辣椒,胡椒佐餐。和加纳人一样,他们也吃一种由木薯做成的“福幅”(fufu),但烹饪方法略有不同。加纳人要将捣好的薯泥再次上锅蒸,吃的时候加的是肉汁,朴素的利比里亚人捣成薯泥后直接加上花生汤就食用了。

利比里亚人是热情好客的。人们初次见面,总是要寒暄几句,互相问候,才谈正事。人们常常使用的是握手礼,称呼男性为先生,称呼女性为夫人、女士、小姐。

利比里亚人家庭观念很强,通常几代同堂,家长由年长的男性担任,管理大家庭内包括安全,衣食住行,经济收入,婚姻,财产,纠纷和对外联络等一切事物。在利比里亚一夫多妻非常普遍。在土著人的家庭里,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她们是丈夫的私有财产,是生育工具。她们还要包揽所有的重体力农活。此外,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饮食禁忌,他们认为破坏禁忌会带来家庭的不幸。

利比利亚丧葬方式是土葬,不火葬。

【艺术与体育】利比里亚人多热爱音乐和体育。音乐形式主要有民间音乐、基督音乐、受美国移民影响很深的都市流行音乐等。金贝鼓(Djembe)与沙棰(Saassaa)是主要的传统乐器。在官方和非官方场合,如婚礼、新生孩命名仪式、重大节假日、毕业典礼仪式等,都可以找到传统音乐的存在。

非洲的木雕饱含了非洲很多的文化内涵。利比里亚的木雕风格和加纳的差不多,归于简约和古朴。木雕以人物居多,动物也不少。很多木雕都有男女搭配的作品,有类似浮雕的,有面具雕,也有立体雕,色彩都比较持重,天然的木色加上后期涂抹,也有的镶入了一些海贝和金属皮。木雕以红木、黑木为主,小叶紫檀木也占不少。利比里亚在各种宗教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面具,面具的风格和流派都很多,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单族(古奥族)面具为代表,表现为人面简化为向内倾斜,鼻子保持在中平面上;另一类以克兰族为代表,表现为人面特征高度抽象化。

足球是利比里亚最受欢迎且普及面最广的体育活动,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利比里亚的著名足球运动员乔治·维阿(GeorgeWeah)的影响。虽然经济受战乱影响深重,可街头巷尾,足球运动还是当地民众最流行的运动项目。在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康复全国委员会的倡议下,截肢者足球运动为该国最边缘化人群之一的截肢者带来了希望和康复。利比里亚国家足球队(LiberiaNational Football Team),别号孤独之星(LoneStars),是非洲国家利比里亚男子足球国家代表队,由利比里亚足球协会负责管辖。

【景点与旅游】

(CC beach 风景不错)

普罗维登斯岛(ProvidenceIsland

  普罗维登斯岛位于蒙罗维亚市中心宽街(BroadStreet)与水街(WaterStreet)之间,一座桥横跨岛上。由于利比里亚正在进行文化复兴与重建,期望扶持发展旅游产业。而普罗维登斯岛在利比里亚历史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地点。在内战爆发之前,这里就是一个吸引游人观光娱乐的地方。现在,利比里亚计划对这里进行修复,使之可以和世界其他的文化景点相媲美。

  普罗维登斯岛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822年美国人开始在此定居。这个岛原来的名字叫做多左阿(DOZOA)。美国人给它起名叫Perseverance,意为“坚定不移的岛”,其原因很明显,即美国人在(今塞拉利昂的)舌博罗(Shebro)岛受到挫败后想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这个岛后来又被命名为普罗维登斯岛,意思是“上天赐给的特殊礼物”。1822年美国人定居该岛后,受到当地一些土著居民的强烈反抗。后来双方达成协议,同意美国人暂时定居在岛上。谈判是在岛上的木棉树下进行的,最终达成和平协议。这棵木棉树现在仍然可以见到。

  普罗维登斯岛在利比里亚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利比里亚共和国的诞生之地。但是,14年的内战让该岛洗劫一空,到处都是破损的建筑。非常遗憾,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心现在已被当做垃圾场和没有卫生设施的公共卫生间。一小块地方被当地的孩子们用来踢足球。

国家博物馆(Liberian NationalMuseum

利比里亚国家博物馆是一座19世纪风格的古老建筑,向世界人民展示着非洲大陆第一个共和国的文化民俗和历史坎坷。它是根据利比里亚1958年的一项法案而兴建的。在利比里亚第18任总统威廉·V·S·土伯曼博士的管理下,国家博物馆成为原国家公共教育部——现国家信息、文化事务和旅游部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收集、保护、展示国家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

  最初,国家博物馆设在位于蒙罗维亚艾希蒙德大街(AshmondStreet)第一任总督的官邸,那里曾用做公共图书馆。到了1972年,在普罗维登斯岛上新建了博物馆大楼。然而到了4年后的1976年,因为修建现在横跨Mesurado河的“人民大桥”(也叫GabrielTucker大桥)的需要,博物馆大楼被推倒。

  国家博物馆每层楼的楼层分工是:一层为历史展厅。展出传统家庭器具;原利比里亚总督的公文、报告和私人文件等;利比里亚殖民时期房屋的图片、地图及利比里亚国旗等。非洲工艺品公司在这一层开设了手工艺品商店,销售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也包括明信片等。

  二层为史前器物馆。展出一些史前器物、考古发现,以及其他与利比里亚国家和民族相关的器物。三层为现代艺术馆。设立这个馆主要是满足国家发展艺术品生产的需要。学生团体和不同的社会团体可以与博物馆协商,花较少的钱将他们的作品拿到这里来展示。外国的一些展览也在这里举办。

萨珀国家公园

萨珀国家公园是利比里亚最大的雨林保护区,也是利比里亚其唯一的国家公园。该国家公园包含非洲西部第二大热带雨林,拥有本地特有的区域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曾经一度有125种哺乳动物和590种鸟类,包括一定数量的濒临灭绝的种类,例如:非洲金黄猫、钻子、利比里亚猫鼬、白色珍珠鸡等。萨珀国家公园也是非洲麝猫、非洲鱼鹰、非洲灰色鹦鹉,、巨型森林肉猪、蓝色蕉鹃、水獭、鼠鹿、狄安娜长尾猴、鳄鱼、美洲豹、食蜂鸟、太阳鸟和翠鸟的栖息地。该公园中生长着353种植物,其中78种为几内亚森林北部地区所特有,6种植物为新发现的物种。

自2003年以来,该公园被前战斗人员占据,进行非法采矿、伐木和狩猎活动,致使园中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此前,利比里亚政府在联利团(联和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国际自然资源保护的支持下,已采取一系列行动对该地区进行保护。

罗伯茨港(Robertsport)

罗伯茨港位于利比里亚西北部港口,大角山州首府。在蒙罗维亚西北80公里的山角上,居皮索潟湖的出海口,有起伏的丘陵、种植物和洋房,不仅让人想起美国南部。罗伯茨港有人口2400多,是著名旅游地和教育中心、渔港,与蒙罗维亚有航道和铁路相通。该地的人们大多过着农民和渔民的生活。蒙罗维亚城外有很多这样的海滩,但是罗伯茨港的海滩是最好的冲浪地,当地的利比亚人很少进入海中冲浪,如今冲浪的多为外国游客和冲浪爱好者,在海中尽情享受海的波涛汹涌。

海景高尔夫俱乐部(Seaview GolfClub

海景高尔夫俱乐部位于蒙罗维亚国际机场罗伯茨机场对面的费尔斯通橡胶种植园(the Firestoneplantation),距离蒙罗维亚市中心约40公里,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最初是为爱尔兰联合国使团建的休闲娱乐场所,现今已成为利比里亚政府人员、外国商人、以及外交使馆人员休闲娱乐的场所。

俱乐部为绿树群山环抱,风景优美宜人,加上远离市中心的喧嚣,可谓蒙罗维亚市的绿色氧吧,交通便利,周围有青山湖泊,成片的橡胶林绿意盎然,草坪里的无名小花、娇羞的含羞草随处可见,确实是利比里亚这个战乱国家里一比较自然、令人放松的乐园。

【交通与港口】内战前,利全国有3条铁路,总长约500公里,主要用于运输铁矿砂。上述铁路在内战中均遭到严重破坏,基本处于停运状态。从邦州铁矿至首都自由港铁路的铁轨尚在,仍可勉强使用,但只能通过一两节车厢。从宁巴州的铁矿区YEKEPA镇至布坎南港铁路目前正由米塔尔钢铁公司进行修复。

  公路总长11,000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公里,柏油路739公里。内战期间,道路受损较为严重。在国际社会援助下,已开始修复工作。2007年以来,中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CHICO)有限公司和重庆对外建设总公司(CICO)先后中标世界银行出资的多个路、桥修复工程,总合同金额5000余万美元,目前已完成部分项目交接。连接各省的道路大多为砂石路,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维修下,旱季可以通车,雨季则无法通车。

利比里亚有蒙罗维亚自由港(Freeport)、布坎南(Buchanan)、哈珀(Harper)、格林维尔(Greenville)四个港口,其中,蒙罗维亚自由港是利最大港口,由于年久失修,设施相对老化,部分泊位仍可使用,绝大多数货物进出口经过该港口。布坎南港在内战前主要用于运输铁矿砂和木材,目前港口本身仍可使用,但装卸和存储设施有待更新。

内战前,全国共有47个机场,其中大型机场2个,其他为小型简易机场。由于内战破坏,大多数机场设施已毁坏。罗伯茨国际机场是利目前最主要的民用机场,目前正在进行逐步修复和扩建。该机场曾是非洲最大机场之一,1941年由美国空军建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作为盟军飞机自美国调往欧洲的中转机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利比里亚没有自己的商业航空公司。国际航空业务主要由布鲁塞尔航空公司、肯尼亚航空公司和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经营,每周有固定航班飞往布鲁塞尔、内罗毕和亚的斯亚贝巴,一般要经停加纳首都阿克拉或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摩洛哥航空和维京航空分别经营从蒙罗维亚至卡萨布兰卡和拉格斯的航班。此外,利比里亚政府得到联合国专家小组关于利比里亚飞机注册和使用领空的支持。2003年9月,比利时国家航空公司重新开通了布鲁塞尔至蒙罗维亚航线。

(十分简陋的Roberts国际机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1556.html

更多阅读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杨学祥,杨冬红西非地区自2014年2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越演越烈,世界卫生组织9月9日发布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说,疫情已经造成近2300人丧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肆虐的埃

反百度联盟-恶意点击的重灾区有哪些? 百度恶意点击软件

6月28号百度算法大调整K了很多网站,一直没有恢复的迹象,到了7月13号百度k站规模更大,再次掉了更多的站,站长们为表达对百度连续K站的强烈不满,昨日公开向百度宣战,超过万人加入了百度竞价的点击行列中。一些站长组成一个“联盟大军”,向百

声明:《埃博拉重灾区利比里亚 重灾区》为网友道听途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