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实录——孙双金老师 孙双金推敲课堂实录

一、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好!上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让大家轻松一下,这首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播放《小白杨》。
  师;这首军旅歌受到人民子弟兵、解放军的热烈的欢迎。一曲小白杨倾倒了多少军人的心,一棵小白杨吸引了多数人关注的目光。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诗人、作曲家写诗去歌唱白杨、写文章去赞美白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白杨)
  师:把课题齐读一读。
  生:白杨。
  师:再读一遍。
  生:白杨。
  师:读了这个课题,就课题你能提一些问题吗?白杨,我们试着提一些问题,问问自己、问问同学、问问老师。
  生:这里的白杨是长在哪的?
  师:这里的白杨,是写的哪儿的白杨?好的,一个问题。这儿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
  生:为什么要以白杨为课题呢?为什么不以别的为题?
  师:为什么要以白杨为课题呢?好的,还有别的问题吗?你的。
  生:为什么他要写白杨呢?
  师:为什么要写白杨呢?好的。还有不同的吗?你的。
  生:难道单单就写了白杨吗?
  师:是呀,这篇文章仅仅写的是白杨吗?还写了谁呢?这是第二个,还有问题吗?白杨,你想了解白杨的什么?你的问题。
  生:白杨是长的什么样的?
  二、精读感悟
  师: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找到的请举手。
  师: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的,写的哪儿的白杨?你来。
  生: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这铁路是我们南京内陆的铁路吗?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
  生: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好的,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
  师:广袤无垠、辽阔,到处是沙石,荒凉。
  生:在我的印象中,大戈壁的主题颜色就是黄色。地上全是裂缝,那边很干。
  师;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
  生: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寸草难生、荒无人烟。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
  生齐答:戈壁。
  (师板书:戈壁)
  师:是戈壁滩上的白杨。第一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拿起课文纸,在戈壁滩上行车,从哪儿看的出列车在前进呢?一起来读。
  生齐读第3小节。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
  生齐说: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
  生: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大;大,讲了高度、体积;挺,挺拔;秀,秀丽。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那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我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一生读4-10小节。
  生读到第5小节
  师:这是写高还是写直?
  生齐说高
  师:拿出笔来,把高圈起来。从大孩子的话中突出了树的高。第一个特点出来了,下面的特点出来没有。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
  师:第2个特点是什么?
  生齐说:大。
  师:大,第2个特点出来了。既高又大。
  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
  师: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
  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的3个特点。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孙老师读叙述的话,你们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篇课文作者明明用了一个词,叫高大挺秀写白杨的特点的。我们从兄妹的对话中读到了高、读到了大、读到了挺,那有没有读到秀呢?哪里写了白杨的秀呢?
  生:第12小节写出了白杨树的秀。
  师:把它读一读看。
  生读第12小节。
  师:这里你看出它的什么秀呢?
  生:它的品格。
  师:它不是外在的秀,是?
  生:内在的秀。
  师:不是外秀,是内秀啊!文章的重点笔墨没有放在它的外秀上,而是放在它的内秀上。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2小节。
  师:作者为什么不详写白杨的外秀,而要重点写内秀呢?这爸爸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我们来看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把“从来”去掉了读读看。
  生齐读。
  师:把“从来”放进去读读看。
  生齐读。
  师:从“从来就是那么直”,你读出了白杨树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从它生根发芽时就是那么直的。
  生:我读出了白杨树是一直就是直的,从来没有弯过。
  生:我读出了白杨树幼小的时候就是直的。
  师:从小就是直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都是直的。写出了白杨本性。
  (师板书:本性正直)
  师:这就是它的本性,不像柳树,从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婀娜多姿的。白杨树天生就是笔直的。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这是它的本性。第2句呢,你从爸爸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白杨》教学实录——孙双金老师 孙双金推敲课堂实录
  师:这句话你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呢?
  生:这句话我读出了白杨树的适应力很强,到哪里都能生长。
  师:从什么地方看书它的适应能力强?
  生:从“哪”看出来了。
  师:具体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好,他读出了白杨适应能力强。你读出了什么?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
  生:我觉得白杨树的抵抗能力很强。
  师:哪儿看出来的呀?
  生:我也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句子。
  师:这还是能看出它的适应能力强,不叫抵抗力。你还看出什么不一样的了吗?
  生:我看出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第3句。
  师:我们在讲第2句。
  生:我也是从“哪”看出白杨树生命力强。
  师: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从很快当中,你能不能看出生命力强?这句话中既写出白杨树适应力强,也写出了白杨树生命旺盛的特点。
  (师板书:生命力强)
  生:我也看出白杨树的生命力强。我从“长出粗壮的枝干”看出。
  师:从这儿看出生命力强,好的。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师:你们的枝干都不粗,也没听出生命力强。
  生再齐读。
  师:对,看出生命力强了。从第3句话,你听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师范读第3句话。
  生:我读出了白杨的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师:坚强的品格。这是他读出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是坚韧的。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都站立在那里。
  师:很好。坚韧、坚强。第3句话,我们读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板书:坚强不屈)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是的,白杨树在风沙面前,就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强不屈。我们带着景仰的感情,再来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爸爸3句话,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内在特点。第1句告诉我们,白杨树本性那样直。第2句告诉我们白杨树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第3句告诉我们,白杨树坚强不屈。白杨树的秀,不仅仅是在它披着绿军装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内在的品格。
  师:第2个问题,白杨长得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呢?明白了吗?
  生齐说明白了。
  师:第3个问题,这篇课文就写了白杨吗?还通过白杨写了什么?我们接下去看课文。
  师范读第13小节。
  师:他们只知道什么?
  生齐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他们只知道?
  生齐读: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他们只知道?
  生齐读: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小啊,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
  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建设祖国边疆,所以才会去为人民服务。
  师:为了建设祖国的边疆,还有不同的补充吗?
  生:那个时候,新疆是非常落后和贫穷的,所以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的知识青年去建设新疆,帮助新疆的和谐发展。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好。多会学习呀。新疆刚解放,当时非常艰苦,条件非常的困难。新疆幅员辽阔,但是这么辽阔的幅员当中,建设的人却很少。所以当时毛主席要求我们知识青年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境去。爸爸就响应党和主席的号召,到边疆去。孩子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小学、中学。你们知道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内地念完中学再过去呢?内地的中学质量还不好一点吗?
  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去新疆去建设。
  师:那么小,就在南京,就在北京念书不好吗?为什么要去新疆读中学呢?
  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适应新疆那里艰苦的环境,长大以后也会国家做出贡献。
  师:从小带自己的孩子到新疆去,为了让他们早日适应那里艰苦而恶劣的环境。爸爸的良苦用心啊。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那样偏远和落后。你知道新疆的环境吗?
  生:我知道那里的环境非常的艰苦,可能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师:有时候连米饭都吃不上。你还知道什么呢?课前预习了没有,有没有查找有关资料。
  生:我们还可以从第一小节看出来,那时的新疆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那些边疆建设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地上挖一个坑,自己睡在坑里,上面用简陋的东西一盖。早晨醒来,满嘴、满脸、满眼都是沙子。就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去建设边疆。
  师:拿起书,我们把3个只知道再读一读。他们只知道的背后有3个不知道,我们要读出背后的不知道。
  生齐读第14小节。
  师读第15小节。
  师:这一点知识呀,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颗种子能生根吗?能发芽吗?能长大吗?爸爸还有一丝担心啊。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师:爸爸搂着孩子,他多么喜欢他的2个孩子呀。但是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呢?他不知道白杨树孩子们见到了吗?他还在想什么呢?他还有什么担心呢?
  生:因为他担心孩子们会不适应那里的环境。
  师:他们能适应吗?说得多好啊。
  生:爸爸看到了这风沙中的白杨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和这白杨树多么的相像。而他的孩子今后能像他一样成为“白杨树”吗?
  师:好啊!爸爸还会想什么呢?陷入沉思。
  生:我觉得爸爸还会想,孩子们会不会挑剔,受不了新疆那边的艰苦生活。
  师:对呀!孩子们从小在内地城市长大的,一下子到了这个恶劣的环境当中,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能适应吗?能像我们父辈那样战胜那些困难吗?爸爸还有一些担忧。但是,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为什么看到大白杨旁的小白杨成长了,他就笑了呢?生:我觉得他看到了这情景,他就对他的孩子有了一丝信任。
  师:是信任吗?这个词用得准吗?
  生:我觉得他认为这棵大白杨就是他自己,这几棵小白杨就是他的儿女。他的儿女在他的身边茁壮成长起来。
  师:讲得太好了,大白杨多么像爸爸呀,小白杨多么像他的孩子呀。那么这里的迎着风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风沙指的就是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那迎着风沙就是?
  生:迎着风沙就是忍受着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说明他们能够?
  生:说明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师:战胜困难,茁壮成长。爸爸的表情变化,通过他的表情我们能透视到他的内心深处。我们一起读,把爸爸的内心变化读出来,把爸爸的那种期盼也读出来。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现在在单独的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一起读无法抒发你们感情,单个读就能抒发你们的感情了。
  一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现在我想请人单独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集体读不能抒发你的感情,单独读来抒发抒发你的感情,你来。
  生: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不错,最后一句话,文章的结束部分,该怎么读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结束了,课文结束要有结束的感觉,谁再来读读最后一段,你来试试看。
  生: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成长起来。结束了,该有结束的感觉,好啊,读到这里,我们来体会一下,这篇文章是仅仅写白杨树吗?通过白杨树他是赞美像爸爸那样的许许多多边疆建设者们的美好心愿。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帮孙老师设计一下板书,这里写什么词呢,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谁来帮帮我设计一下板书,白杨树高大挺秀,本身就是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同桌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好,大家讨论交流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 么?你来帮孙老师设计一下板书。
  生:我认为爸爸的心愿是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建设边疆。
  师:说得很好。但是,我如果把他写下来的话,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建设边疆,这太长了,你能不能像我这样,设计几个关键词呢,写什么关键词,你说?
  生:建设边疆
  师:建设边疆。这是他帮我设计的,还有不同的吗?你帮我设计什么?
  生:坚韧不拔。
  师:坚韧不拔。你的呢?
  生:为民服务。
  师:为民服务,你的呢?
  生:克服困难。
  师:克服困难,你的?
  生:为民造福。
  师:爸爸的心愿,这篇文章爸爸把孩子带到新疆去,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他的心愿是什么呢,这里用什么词来表达呢?这次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做什么呢?
  生:爸爸希望他的孩子能子承父业。
  师:子承父业。多好。就用这个词。(板书)
  师:子承父业,扎根边疆。(板书)
  三、总结拓展
  师: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他的心愿是什么,世世代代扎根边疆。不仅他们自己扎根,还要他的子女们跟他一样去扎根边疆,刚才这个同学“子承父业”我认为用的非常好。这篇文章啊它是按怎样的结构来写的呢,先写大戈壁的荒凉景象,在这荒凉的背景中出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借爸爸的口赞扬了白杨内在的品格,然后通过白杨来表达了爸爸的心愿,他希望他的孩子像他们一样子承父业,扎根边疆。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的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宣导课文中去呢,它这篇文章写得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不清楚,有那么许多好文章,为什么就把这篇文章选到课文里面来呢,他到底好在哪里呢,你能告诉我吗?我有点纳闷了,为什么不选其他文章就选这篇文章呢?
  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师:它是借什么物来喻什么人呢?
  生:它是借白杨去赞美那些边疆的建设者。
  师:说得真好。它是一篇借物,是白杨,喻人,喻边疆建设者的。这个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巧妙,借物喻人,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呢,要把它选到教材当中去呢?同桌再讨论讨论看,这篇文章地方还有什么好,要把它选到教材中去。
  师:来,发表你的高见呢,你说
  生:我想是因为它没有正面地直接赞扬白杨树,而是通过爸爸和哥哥妹妹的对话来表现白杨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师:听到没有,这是有水平的发言哪,起码是大学本科水平。没有直接写白杨怎么样,而是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写出来白杨的高大挺秀,通过爸爸的口介绍了白杨的内在品格,构思非常巧妙啊,这种巧妙的构思是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什么地方好呢,你说。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是我认为用间接这个词更好。
  师:你怎么说,你用你的话来表达看。
  生:他间接地描写了白杨树的特点
  师:不是直接描写,哦,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词起码要高中生才懂,你小学生就懂,了不起。你说。
  生:我对他的话有补充,我还觉得这篇课文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赞美白杨,第二种是教育我们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师:不仅赞美白杨,还通过白杨去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但边疆建设者也是非常巧妙的来表达他们的心愿,对不对啊?好。
  生:我不是很赞成他的想法,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
  师:表面上是看赞美白杨,实际上赞美的是谁,边疆建设者。这就是构思巧妙的地方。所以呀,把它选到教材里面,语言也非常的凝练,干练,精炼,读出来,那就好。我前面说了,写白杨的文章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吗,写白杨的文章,还有什么文章是写白杨的。
  生:还有一篇是矛盾的《白杨礼赞》
  师:对。中学里面有矛盾的《白杨礼赞》是写白杨的,这孙老师选了一个片段。(出示)
  师:屏幕上比较多一些,你代我发一发,每人发一份,我给你们印了一点,啊,发一发。传一传。再把它传过去,这屏幕上灯光太亮了,里边不大清楚。是不是啊,我们来把发下去的自个读一读。放开声音读,自己读自己的。(生读)
  师:拿出笔来,请把这一段的中心句划出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师:找到没有,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来读一下。
  生:我认为这一段的中心句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师:找的很准,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起。(生读)
  师:他的干怎么笔直呢,他的干呢,读。(生读)
  师:它所有的丫枝呢?(生读)
  师:它宽大的叶子呢?(生读)
  师:它的皮呢?(生读)
  师:到这都是写了白杨的外形,哪儿写白杨的品格呢?最后两句读一读,这是虽在北方的,起。(生读)
  师:拿出笔来,把最后两句当中找一找写白杨品格的关键词圈出来。(生找)
  师:白杨品格的关键词是哪两个?你找到了?
  生:我觉得是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
  师:非常好,白杨品格是倔强挺立,不折不挠。我们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这是虽在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起。(生读)
  师:你能跟我说一说这一段写得好在几点地方吗?这一段写得好,好在哪里,你来跟我说一说看,这一段有几大特点?就欣赏这一段,它写得好在哪里?同桌讨论讨论看,好在哪里?
  师:其实聪明的人从我刚才问你的问题当中你都应该能感受到,这一段有几大特点?要会听课,这一段有极大特点,你说?
  生:它不是像袁鹰爷爷写得那样白杨一样,不是直接赞美白杨,这篇文章是开门见山的赞美白杨。
  师:袁鹰的白杨,刚才我们学的这篇白杨它是间接的写白杨,这是直接的写白杨,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呢?这段写得好在哪里呢?你说?
  生:我觉得它好在,它突出了白杨的品格。
  师:它是一开始写白杨的品格的吗,它一开始先写?
  生:它一开始先写白杨的的形象,外形。
  师:它把白杨的外形写得很详细。最后点出白杨的品格,它是由外而内的写。第二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呢?你说?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
  师:这一段文章。
  生:这一段文章有个特点,我们在文章中很少看见有力争上游这个词来形容树木的。
  师:它把这个树木拟人化了。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看似写树,还是写人啊。你认为?
  生:我觉得这段特点还有它其实在前面已经埋下伏笔。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前面说道:“像加过人工似的”还有“片片向上”,这与后面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埋下伏笔。
  师:看到吗,写它的外形“像加过人工似的”“片片向上”“成为一束”,和后面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是呼应的。它的每一个词语不是随笔写的,前后是呼应的,还有我们先总后分,先看这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是总写对不对?然后分写干怎么样?枝怎么样?叶怎么样?层次鲜明,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篇就是名篇,值得好好品味。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来,体会一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起。(生读)
  师:我不是说吗,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文章写诗歌谱曲来赞美白杨,我们再来看小白杨的歌词。(出示)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不大清楚,我来念一念。(师读)这首《小白杨》的歌曲有什么特点呢?你说。
  生:我觉得它的特点是最后两句是一样的。
  师:最后一句是一样的,这叫反复,在歌曲中不断地反复体现出旋律,歌词的特点。
  生:我还觉得它一直在写小白杨顽强的精神。
  师:小白杨的顽强,你呢?
  生:我觉得歌词读起来非常押韵。
  师:歌词特点是押韵。你呢?
  生:我觉得这首歌把小白杨的品质跟人的品质混为一体
  师:小白杨和人合二为一。看起来写小白杨,实际上赞美我人民子弟兵,人民解放军。小白杨穿绿军装,还有谁穿绿军装?军人。表面上看是赞美小白杨,其实句句赞美的是人民解放军。这叫借物喻人。这跟我们《白杨》的写作手法完全一致的。你说?
  生:我认为它里面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小白杨的叶子是绿色的,它把这个绿叶比喻为绿军装。
  师:很好,非常的形象。那么我们不仅学习了袁鹰的《白杨》,我们还??了矛盾的《白杨礼赞》的片段,我们还品味了《小白杨》的歌曲。那么像白杨,写白杨树,借物喻人,学了这篇文章以后,你原来心目当中或者你现在心目当中,你最欣赏的树和植物是哪一种?你最欣赏的?你说。
  生:我最欣赏的树和植物是梅花。
  师:最欣赏梅花,欣赏梅花什么呢?
  生:因为梅花也像人一样,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不畏严寒的品格,她最欣赏的植物是梅花。你最欣赏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欣赏的是竹子,就像郑燮写得《竹石》。
  师:欣赏竹子什么呢?
  生:我欣赏竹子的是它长在破岩中,但仍长得非常直。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不是啊?长得那么挺拔,从不弯曲,不屈不挠。她欣赏的是竹子的品格,青翠,挺拔,不折不挠。你欣赏什么呢?
  生:我欣赏松树的品格?
  师:欣赏它什么呢?
  生:我欣赏它也是在冬天的时候不管雪下得多大它也不会倒。
  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写青松的高洁的品格,你欣赏哪一种植物呢?
  生:我最欣赏的植物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
  师:出淤泥而不染,荷花。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仿照着白杨礼赞这一段写一个片段。先写你欣赏的这个树和植物的外形,最后用一两句赞美它内在的品格,好不好?看看同学们的文笔怎么样,开始。(生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1832.html

更多阅读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 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杭州文海教育集团 刘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理解含有字母的

《瀑布》教学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

《瀑布》教学实录成都树德小学冉艳一、教学目标1.学会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松”、“丈”两个字。2.学会在文中理解“叠叠的浪”、“阵阵的风”、“衬着”等词语。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二小节,背诵课文第一

《草原》教学实录 草原教学实录名师

《草原》教学实录 时间:2011年12月2日地点:五年级三班执教人:赵遐现场文字整理:刘佳课前交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歌曲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欣赏视频

《五彩池》教学实录 五彩池教学设计

《五彩池》教学实录执教学校:思礼小学执教班级:四年级执教:学校黄河路小学琚卫锋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想提个问题,谁想来回答?师:我们是思礼小学四年级的同学对吗?生:是师:老师提的问题难吗?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是不很后悔呢?生:(非常遗憾

声明:《《白杨》教学实录——孙双金老师 孙双金推敲课堂实录》为网友舊倳揂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