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导论》摘录王海明 伦理学导论 程炼

《伦理学导论》王海明著

绪论

▲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

▲道德或道德规范是:人制定或约定的;

道德价值:不是人制定或约定的,而是道德自身的价值。

与道德价值相符的道德规范就是优良的、正确的道德规范。

▲“法是道德的最低限度”或“底线伦理也就是法”

▲法自身是以道德原则为原则的,法的原则就是道德原则。“道德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道德的实现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

上卷 元伦理学原理

 第一章 元伦理范畴

一、善

▲客体有利于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属性,便叫做正价值、好、善。

客体有害于满足主体需要和实现主体欲望因而不符合主体目的的属性,便叫做负价值、坏、恶。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

说到底:任何欲望的满足都是善,任何欲望的压抑和损害都是恶。

▲善可分为:目的善、手段善、至善

恶可分为:纯粹恶、必要恶

二、应该与正当

▲“应该”仅仅存在于意识、目的领域:它仅仅是意识、目的领域的善;不自由、不可选择的就无所谓善;只有自由的、可以选择的东西才可以言“应该不应该”。在意识、目的领域只有行为及其表现和形成的品质才可以言应该;只有行为的善才是所谓应该。

▲应该与善一样,并不一定具有道德含义,它们只是行为对于目的的效用性。应该分为“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道德应该”即为“正当”,也就是“道德善”。

三、事实

▲“是”或“事实”是元伦理的概念系统的终结概念。

所谓事实是在思想意识之外实际存在的事物。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事实”、“事实如何”推导出“应该”、“价值”、“应该如何?”

▲广义是事实概念可以分为主体性事实与客体性事实,客体性事实进而可分为价值事实与非价值事实,这里的非价值事实就是伦理学中的事实概念。

 第二章 元伦理确证

一、元伦理确证:应该与事实之关系

▲全部伦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休谟难题

▲事物的属性分为:

第一属性:客观属性

第二属性:事实关系属性(如红与黄)

第三属性:价值关系属性(如善与正当)

▲“应该”、“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存在便由客体事实属性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两方面构成: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载体、本体、实体;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应该”、“善”、“价值”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衡量客体事实属性的价值或善之有无、大小、正负的标准。这就是应该、善、价值的存在本性,这就是元伦理的存在本性。

▲如:离开道德目的,诚实行为自身并不具有“应该”属性。

▲道德价值推导公式:

客体:行为事实如何

主体:道德目的如何

主客关系:行为事实符合(不符合)道德目的

-------------------------------------

结论:行为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

二、元伦理确证理论: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的错误在于不懂得,虽然应该确实产生于事实,是从事实推导出来的;但只有与主体需要发生关系,从事实才能产生和推导出应该-----离开主体,不与主体需要发生关系,仅仅事实自身是不能产生和推导出应该的:事实是应该产生和存在的源泉;主体需要、事实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则是应该产生于、推导于事实的条件。

三、元伦理确证理论: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于认为元伦理范畴,如善、应该、应当、正当、义务等等,是单纯的、自明的、不可定义或推理论证的。因而是只能通过直觉或直接觉知。

▲直觉主义认为善、应该等是通过直觉这个中介从事实中产生的,而未能发现善、应该、正当等的产生的中介是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等。

四、元伦理确证理论:情感主义

▲情感主义元伦理学认为:价值判断的本质在于表达主体的情感而不是描述客体事实的元伦理学确证理论。

▲情感主义远伦理学认为善、应该等既然仅仅是或主要是主体的情感、属性,而不是客体的、事实的属性,那么显然,善和应该也就只能从主体而不可能从事实推导出来。

▲情感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善、应该”等的产生的条件,当做了善、应该等产生的源泉了。

中卷 规范伦理学原理

 第一篇 道德价值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一、道德概念

▲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 人类中心主义:一切道德上的善恶都只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标准。最终的

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的起源、目的和标准乃是为了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共同利益的伦理学说。

   三、道德的起源和目的: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

▲道德他律论:最为根本的观点,是认为道德是一种必要恶,因而道德最终的起源与目的便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只能最终起源于“利益与幸福”,“幸福是道德的重点与目的”。

▲道德他律论:最为根本的观点,是认为法律和道德并不是必要恶,而是必要善,是一种必要的内在善、自身善。因而道德最终起源于道德自身,起源于每个人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最终目的在于道德自身,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实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

▲结论:他律论是真理,自律论是谬误。

  第四章 道德终极标准

   一、道德终极标准: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把“功利”而不是“道义”奉为道德终极标准,即: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终极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衍生出两大分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无害一人增加利益总量。

   二、道德终极标准:义务论

▲义务论的终极标准:无私利他

   三、道德终极标准: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评析:功利主义是最为优良的道德。

 第二篇 道德价值实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

  第五章 人性

   一、人性概念: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诸子百家的共识:人性乃人生共有。

孟子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由质与量两方面构成,从质上看,人性确实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变,是普遍的,必然的。从量上看,在一定限度内,人性是后天习得的,是不断变化的。

▲人性的质之有无,是人性的“体”,人性的量的多少则是人性的“用”;这样人性则是体用的结合体。

   二、伦理学的人 性概念: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伦理学的人性概念就是伦理行为概念,即道德规范的行为,是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

▲伦理行为是受利害己他意识支配的行为;伦理行为可分为:利他行为、利己行为、害他行为、害己行为。同时可分为:伦理行为目的、伦理行为手段两方面。

▲十六种伦理行为:

1、完全利己;2、为己害他;3、害己以利己;4、损人利己;5、为他利己;6、完全利他;7、自我牺牲;8、害他以利他;9、利己以害己;10、利他以害己;11、完全害己;12、害人以害己;13、利己以害他;14、利他以害他;15、害己以害他;16、完全害他。

以上16种伦理行为,由人的全部伦理行为目的和全部伦理行为手段结合而成,因而便构成了人类一切社会一切人的一切伦理行为。

   三、最深刻的人性:爱与恨

▲爱是自我对其快乐之因的心理反应,是对给予自己利益和快乐的东西的心理反应;恨事自我对其痛苦之因的心理反应,是对给予自己损害和痛苦的东西的心理反应。

▲四种爱与恨便是产生一切伦理行为的动因、根据、原动力。

1、爱人之心:同情心与报恩心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无私利人,是因为他有爱人之心,爱人之心所以会导致无私利人,一方面是因为它使爱者与被爱者融为一体而发生同情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使爱者对被爱者心怀感激从而发生报恩心。

2、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复仇心

▲嫉妒心:因与他人的优劣相比较而与他人发生相反感情的心理;最为阴暗的心理;是他人无意造成的。

复仇心:是对有意伤害自己的人所产生的也有意给他以伤害的心理。

▲总之,一个人之所以会目的害人,只是因为他有恨人之心。如果这种恨是对他人有意给予自己痛苦和损害的心理反应,那么他便会对他人心怀仇恨、发生复仇心,从而使仇人遭受痛苦和损害;如果造成这种恨的痛苦和损害是他人无意给予的,是他人的优势或劣势的改善的客观结果,那么他便会对他人心怀嫉妒、与他人发生相反感情,从而使他人遭受痛苦和损害:恨人之心通过衍生嫉妒心和复仇心而导致目的害人行为。

3、自恨心:内疚感、罪恶感与自卑心

《伦理学导论》摘录王海明 伦理学导论 程炼

▲自恨心是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自己本身的必然的,不依自己的意志而转移的心理反应。

内疚感和罪恶感是对自己因损害他人而造成自己良心痛苦的心理反应,因而属于自恨心范畴。

自卑心是对自己无能的恨,是把自己的痛苦归于自己的无能的心理。

▲内疚感和罪恶感是对自己无德的恨;自卑感则是对自己无能的恨。

▲不自信是自卑感的根本特征;生理缺陷最容易引起自卑。

自卑感与内疚感、罪恶感虽然有所不同,但毕竟都是自恨心,因而所引发的目的害己行为之心理机制往往相同:自我惩罚;自卑的害己心理特点在于:自暴自弃。

▲总之,一个人之所以会目的害己,只是因为他有自恨心。如果这种恨是对于因自己缺德造成的良心的痛苦的心理反应,那么他就会发生内疚感和罪恶感,从而以各种残害自己的行为来赎罪;如果这种很是对于因自己的无能给自己造成的痛苦的心理反应,那么,他便会发生自卑感而自暴自弃:自恨心通过衍生自卑感和内疚感或罪恶感而导致目的害己之行为。

4、自爱心:求生欲与自尊心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利己目的,只是因为他有自爱心。

▲因为生命的快乐乃是人的最根本、最重要、最大的快乐;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庄子曰:至乐活身。

▲目的利己行为,直接说来,源于求生欲;根本说来,则源于生命的快乐。求生欲引发的是:活着;自尊心引发的是:活得有作为、有成就、有价值。

▲一个人的自己无非由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人格两方面构成。

▲总之,一个人之所以会有利己目的,只是因为他有自爱心:一方面是因为爱在自己生命方面的表现是求生欲,因而必导致维持自己生命的低级的目的利己行为;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爱在自己人格方面的表现是自尊心,因而必导致使自己有所作为的高级的目的利己行为。

   四、最深刻的人性定律:爱有差等

▲“自爱必多于爱人”,这是儒家的发现。

19世纪,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提出了“心理力学法则”对此进行了论述。

 第三篇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

第六章 善:道德总原则

▲无私利他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善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一、人性之善恶:人性善恶学说

1、性无善恶论:告子

2、性善论:孟子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董仲舒、杨雄

   二、全部人性之善恶:善恶总原则

▲所谓全部人性之善恶,也就是这16种人性或16种伦理行为之善恶。

▲人类全部的善行不过三类: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

最高的善:无私利他;基本的善:为己利他;最低的善:单纯利己。

人类全部的恶行不过三类: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他。

最高的恶行:纯粹害他;基本的恶行:损人利己;最低的恶行:纯粹害己。

   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道德总原则理论

▲利他主义:是儒家和康德以及基督教的道德总原则的理论。利他主义将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道德总原则的理论。否定目的利己行为。

▲合理利己主义代表人物:爱尔维修、费尔巴哈、洛克、老子、韩非子等;将“为己利他”作为道德的总原则;否定“无私利他”“单纯利己”。

▲个人主义的代表:杨朱、庄子、海德格尔、尼采、萨特。以“单纯利己”作为道德总原则;否定“为己利他”行为。

▲萨特名言:集体与他人不过是自我的地狱:地狱,就是别人。

▲关于道德总原则的评价:都是坠入错误的三大极端,相对而言,合理利己主义主张依靠社会和他人利益而以利他为手段,倡导为己利他,显然符合人的社会本性,是合乎情理的、合乎理性、合乎理智的。P97

第七章 公正:社会治理根本道德原则

▲衡量一切行为是否公正的公正总原则:等利害交换。

   一、等利害交换:公正总原则

▲休谟将公正的起源和前提归结为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客观条件,及财富的相对匮乏;一个是主观条件,及人性的自爱利己。

▲精确言之,公正就是同等的利害相交换行为。

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超越公正、高于公正的分外善行:仁爱与宽恕。

▲就道德价值的高低而言,公正远远低于仁爱与宽恕;但就道德价值的大小轻重而言,公正却远远大于仁爱与宽恕,也远远大于其他一切道德。因为要达到道德的目的,从而保障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最终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必须一方面避免人们相互间的伤害,另一方面则必须使每个人努力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避免人们相互间的伤害最重要、最有效、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无疑是等害交换的原则;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原则无疑是等利交换的原则。

▲公正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原则。

   二、权利与义务交换:公正根本原则

▲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他所负有的义务相等是社会公正的根本原则;一个人所行使的权利与他所履行的义务相等,是个人的公正的根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则。

   三、贡献原则:社会公正根本原则

▲当我们依据贡献原则,进一步对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非基本权利进行分配时,将会发现:一方面,每个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完全相等;另一方面,每个人所享有的非基本权利应该比例相等。

   四、平等:最重要的公正

1、平等总原则

▲缔结社会是每个人所做出的一切贡献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贡献。

▲基本权利:是每个人因其同样是缔结社会的一个股东而应平等享有的权利,是每个人因其同样是结成人类的一个人而应平等享有的权利。正是如此,基本权利被称之为人权。

非基本权利:每个人所享有的权利的大小与自己所作出的贡献的大小比例是完全相等的。这就是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原则。

▲完全平等原则优先于比例平等原则;完全平等原则与比例平等原则不过是权利分配原则的两个侧面。亦即构成最根本的社会公正:分配制度的公正的两个原则,因而:平等是最重要的公正。

▲根据平等的具体类型,可以推导出具体的平等原则:政治平等原则、经济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

2、政治平等总原则

▲一方面,每个人不论具体的政治贡献如何,都应该完全平等的享有政治自由,亦即完全平等的共同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从而完全平等的共同决定国家的政治命运。(人民主权原则,即民主)另一方面,每个人又因其具体政治贡献(政治才能+道德品质)的不平等而应该担任相应不平等的政治职务,从而使每个人所担任的政治任务的不平等与自己的政治贡献(政治才能+道德品质)的不平等的比例完全平等。这就是政治平等总原则。

3、经济平等总原则

▲根据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原则,可以得出结论:一方面,每个人不论劳动多少,贡献如何,都应该按人类基本物质需要完全平等的分配基本经济权利(即按需分配);另一方面,则应按每个人所贡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分配给他含有同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非基本经济权利,以便使每个人所享有的非基本经济权利的不平等与自己所贡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平等的比例完全平等。(即按劳分配)

4、机会平等原则

▲机会就其从提供者而言,分为:社会、政府提供的机会与非社会提供的机会。

▲社会所提供的发展才德、做出贡献、竞争职务和地位以及权力和财富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是全社会每个人基本权利,是全社会每个人的人权,应该人人完全平等。反之,家庭、天赋、运气等非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则是幸运者的个人权利,无论如何不平等,他人都无权干涉;但幸运者利用较多机会所创获的较多权利,却因较多的利用了共同资源“社会合作”而应补偿机会较少者以相应权利。这就是机会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人类最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最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但是“公正与平等”不是社会治理的最高的道德原则。

第八章 人道:社会治理最高道德原则

一、人道主义:人道总原则

1、人道主义:关于人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只有相对于人来说,人才具有最高价值;一方面,人本身之所以是最高价值,乃是因为人最需要的东西就是人;另一方面,对于人而言,人本身之所以是最高价值,则是因为人本身或每个人是社会的目的;而社会则不过是为人本身或每个人服务的手段而已。

▲一句话,人是最高的价值或尊严。作为人道主义的根本特征来说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便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从而将“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一切人都当作人来看待”奉为善待他人最高原则的思想体系。

2、人道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作为最高价值的“人本身”,并非人本身的全部东西,而只是其中的部分东西。

▲人道主义简言之便是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从而把使人自我实现奉为善待他人最高道德原则的思想体系。

3、人道总原则:将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

▲人道主义有两个定义:广义的与狭义的。

广义的人道主义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

狭义的人道主义是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

▲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人道而言,也具有广义与狭义的内涵:

广义的人道行为:基于人是最高价值的博爱行为。

狭义的人道行为:使人实现自己创造性潜能的行为,便是使人自我实现的行为;便是使人成其为人的行为。

4、人道和人道主义的实质: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历代人道主义思想家努力追求的,并不是每个人如何善待他人的道德问题,而是要实现一种理想的社会,一种人道的社会,一种将人当人看待和使人成为人的社会。

▲可见,所谓人道主义,固然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理论,但是,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的理论,是一种关于人道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将人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的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治理最高道德原则的理论。

所谓人道,固然是一种应该如何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但是,就其实质来说,乃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善待被统治者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统治者如何治理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二、自由:最根本的人道

1、自由概念

▲自由亦即不存在实行自己意志的外在障碍。

▲霍布斯认为,只有外在障碍的存在才是不自由,而内在障碍的存在则是无能力。

2、自由价值

▲自由的价值在于提供种种机会,自由乃是获得一切有价值的事物的必要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事物,就是自我实现,亦即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和力量,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

▲不难看出,一个人个性的发挥和实现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由的程度。自我实现的根本条件是个性的发挥;个性发挥的根本条件是自由。

3、自由原则

▲自由是人道的根本条件,使人自由是人道的根本原则。

▲自由的法治、平等与限度三大原则,乃是自由—人道社会的普遍原则。

自由的限度原则:一个社会的强制,应该保持在这个社会的存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一个社会的自由,应该广泛到这个社会的存在所能容许的最大限度。

三、异化:最根本的不人道

1、异化概念

▲异化是指在不自由受奴役被强制的情况下,做出而又异于自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异己的、非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不是自己的行为。简而言之,即异化是行为者自己做出而又异于自己的行为。

2、异化价值

▲异化究竟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完全取决于被异化者意志的道德价值。

▲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意味着,异化是最根本的不人道,从而对于人类具有最高和最大的负价值。

3、异化消除:共产主义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一切异化,亦即经济异化、政治异化、社会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消除,均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经济异化的消除;经济异化是直接或间接造成其他异化的最根本的异化。因此,经济异化之消除乃是消除一切异化的根本途径。

▲普遍提高人们思想品德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使社会生产高度发展。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所以,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异化看似任意排列,实为一有机整体:它们构成了统治者应该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的体系:公正特别是平等---诸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人道----主要是使人自由和消除异化------诸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原则。

第九章 幸福:善待自己的普遍原则

一、幸福概念:快乐论与完全论

▲幸福概念有两种理解:快乐论、完全论

快乐论认为:幸福亦即快乐,不幸亦即痛苦。

完全论认为:幸福是生存和发展之完满。

▲快乐论的错误:把幸福等同于快乐。

幸福实际上是持续的、恒久的快乐;是巨大的快乐。

完全论的错误:把幸福与自我实现等同起来,须知自我实现只是人的生存发展最高境界之完满,只是人的多种多样的生存发展的完满之一,只是人的多种多样的幸福之一。所以,完全论把幸福或自我生存发展之完满与自我实现等同起来,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以,幸福,简单的说,它是人生重大的快乐,一般的说,它是人生理想的实现的心理体验;精确的说,它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利益的信号和代表:它意味着机体获得了所需要和欲望的重大对象,满足了重大的需要和欲望,从而能够完满的生存和发展。

二、幸福价值

▲于个人而言:幸福是至善,即快乐也是善;又意味着:痛苦是恶和不幸是至恶。

▲快乐并不都是善,痛苦并不都是恶。如:吸毒的快乐就不是善,卧薪尝胆的痛苦就不是恶。

▲快乐和幸福的善本性和痛苦和不幸的恶本性,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刻而重要的本性:它构成了人生的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所谓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

▲一方面当各种快乐不发生冲突时,我们便应该追求一切快乐;当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追求净余额为快乐的痛苦。如:阑尾炎手术。

▲人生终极目的也就是对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快乐和幸福----的追寻。精神医学大师弗兰克把这一点看做他所创造的“意义治疗法”的基础。“存在的空虚”在弗兰克认为是20世纪普遍的现象。所以弗兰克把“认识和找到人生的意义”作为他心理治疗的座右铭:“人的寻求意义和价值可能引起内在的紧张而非内在的平衡。然而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失的先决条件。我要大胆的说,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认到他生命有一意义。

正如尼采所言:参透为何,才能迎接如何。

三、幸福性质:主观论与客观论

▲幸福,就其形式、样态来说,它是主观的,是主观的心理体验;就其内容、内在本性来说,它是重大需求的满足,是存在、发展的完满,因而是客观的,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本性:幸福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物,是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虚幻幸福与真实幸福的统一物。

▲主观主义幸福论的错误就在于把主观的虚幻幸福与客观的真实的幸福等同起来,只见幸福的心理体验之皮相,而不见重大需要的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完满之实质,从而得出结论说:自己感到幸福便怎样幸福,幸福完全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客观主义幸福论的错误则在于否认主观的虚幻的幸福,把真实的客观的幸福与幸福完全等同起来,进而把幸福仅仅归结为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幸福:自我实现;从而得出结论说:自己感到幸福未必幸福,幸福的本性完全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P155

四、幸福规律

1、事实律

▲幸福的先后律、久暂律、强弱律被称为幸福的“事实三定律”。

强弱律:快乐与幸福越高级便越弱而淡泊,越低级便越强烈急迫。

久暂律:快乐与幸福越低级,其心理体验越短暂;越高级其心理体验越持久。

先后律:低级幸福并不优先于高等级幸福高级幸福与低级幸福是相对独立的。

2、价值律

▲穆勒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穆勒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可以随意选择,那么,他应该做一个享有物质幸福的傻瓜呢,还是做一个没有物质幸福的思想家?

▲结论:快乐和幸福,对于生存来说,其价值大小与其等级高低成反比;对于发展来说,其价值大小与其等级高低成正比:快乐与幸福越高级,对于生存的价值便越小而对于发展的价值便越大;快乐和幸福越低级,对于生存的价值便越大而对于发展的价值便越小。这就是各种幸福因性质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等级所导致的价值大小之规律,即幸福价值律。

▲正如道家而言:生命的价值是最大的价值。“死王乐生鼠”

3、实现律

▲欲望与才、力、命、德相称一致,乃是幸福实现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五大要素中:欲望是动力因素、负相关要素;才力命德是非动力因素、正相关因素。

▲幸福公式:幸福的实现=才力命德/欲望

五、幸福原则

1、认识原则:对幸福的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一个人当他的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时,他应该选择低级幸福;当他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时,他则应该选择高级幸福。

▲追求幸福的首要原则就是:使自己对幸福的主观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2、选择原则: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一致

3、行动原则:求幸福的努力与修养自己的品德相结合

▲以上即为攀登幸福殿堂的三阶梯、三部曲。

第十章 八大道德规则:道德规则体系

▲道德规范分二而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则:道德原则是某个领域全局的、根本的道德规范,而道德规则则是某个领域局部的、非根本的道德规范。

一、诚实

▲在八大道德规则中,诚实最为重要,居于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规则之首。

▲诚实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行为。

与自己的思想相符叫:诚;即:心口一致。

与自己的行动相符叫:信;即:言行一致。

反之则为:撒谎、失信;心口不一、言行不一。

▲问题:在任何情况下,人们是否都应该诚实而不应当欺骗?如好人被追杀逃入家中,是否应该如实回答坏人的追问?

▲康德认为应该,而儒家认为:两善相权取其重,两恶相权取其轻。即认为:只有在正常情况下,即在诚实这种善与其他善不发生冲突时,才应该诚实而不欺骗;而在非正常情况下,即在诚实与其他更大的善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则不应该诚实而应该欺骗以保全更大的善。

▲诚实和欺骗是基本的道德规则而不是道德原则,因而也就从属于、支配于和决定于善恶原则、仁爱原则、公平原则等一切道德原则。

二、贵生

▲贵生是善待自己的最为重要的道德规则。葛洪“死王乃不如生鼠”;费尔巴哈说:生命本身一切福利的总和。庄子曰:至乐活身。

▲如何贵生:乐生乃贵生之道也。养生乃贵生之本也。

如何养生:

神静形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三、自尊

▲善待自己的最高道德原则:自尊

▲自尊与尊人相对;自尊的根本特征是:自信

自尊的反面是:自卑。羞耻心是自尊受挫的心理反应。

▲自尊分为两类:一类是使自己得到自己的尊敬的心理和行为,叫做内在自尊;如:追求实力、成就、富裕、权势、能力、自信、欲望等

一类是使自己得到他人尊敬的心理和行为叫做外在自尊。如:名誉、地位、名声、被承认、关注等。

▲只追求外在自尊容易虚荣;只追求内在自尊容易自傲。

▲总之,自尊不应该基于自欺欺人和贬低他人,而应该基于自己的真实成就:这就是自尊心的道德原则。

四、谦虚

▲所谓谦虚便是较低的看待自己而较高的看待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卑己尊人、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

▲谦虚与自卑的区别:谦虚是卑己尊人、自卑时自认无能。

▲如何谦虚:以己之短量人之长、与强者比。

五、智慧

▲智慧是相对完善的认知能力。智慧可分为道德智慧和非道德智慧。

▲道德智慧属于道德认知能力,我们看到,道德智慧较高者,品德却可能较低;品德较高者,道德智慧却可能较低。如:淳朴的老农。

▲品德的动力因素、决定因素是:道德感情。

▲道德智慧规律:一个人道德智慧越高,品德越高,从而利人的行为便越多而害人的行为便越少;道德智慧越低,品德便越低,从而历任的行为便越少而害人的行为便越多:道德智慧与利人行为成正比,与害人行为成反比。

▲非道德智慧规律:非道德智慧既可能与利人行为成正比,也可能与损人行为成正比。

▲古希腊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我国传统道德之三达德:智仁勇

我国传统道德之五常:仁义礼智信

▲一个人要取得智慧,需具备两个条件:才与学。才就是:天资、先天遗传。学就是后天学习。

六、节制

▲节制是理智、智慧对于欲望、情感的支配。

▲人的行为分为:节制和放纵。

节制的特征:理智支配情欲;放纵就是受情欲支配而做明知不当做之事的行为。

即:理智有眼、情欲有力

▲节制就是压抑不合理的情欲,而顺从合理的情欲。一个人理智正确、情欲认知也正确,那么能否就一定能压抑不合理的情欲呢?不一定,能叫人做事的关键是:情感的动力。不合理情欲只能被较强的合理情欲所控制或消灭。

▲理智正确是节制的首要原则;道德和法律是节制的具体标准。

七、勇敢

▲勇敢就是对可怕事物的不畏惧。孔子曰:勇者不惧。

▲勇敢分为义勇与不义之勇。

义勇:合乎道义的勇敢。如:董存瑞托炸药等。

不义之勇:违背道德原则的勇敢。如:月黑风高杀人越货等

▲英勇是智慧之勇;鲁莽是不智之勇。如暴虎冯河。

▲勇敢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应该的、道德的、善的。这个条件就是是否符合:道义和智慧。

▲按道义和智慧划分:可怕事物分为应该害怕与不应该害怕两类。

例:月黑风高去救人就是:可怕而不应该害怕的事物;月黑风高去偷盗则是可怕而应该害怕的事物。

八、中庸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yi乎。

人的一切伦理行为分为两类三种:一类是不遵守道德的行为,即不及;一类是遵守道德的行为:过当遵守道德的行为,即“过”,适当遵守道德的行为,即:中庸。

▲中庸是适当遵守道德的善行。

▲具体来讲,当遵守一种道德与遵守他种道德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时,则遵守此种道德便是适当的,便是中庸;而不遵守此种道德便是不及。当遵守一种道德与遵守他种道德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时,如果此种道德的价值小于他种道德的价值,那么遵守此种道德便是过,不遵守此种道德而遵守他种道德便是中庸;如果此种道德的价值大于他种道德的价值,那么遵守此种道德便是中庸,而不遵守此种道德则是不及:两善相权取其重,两恶相权取其轻。

▲儒家:守经达权。经:原则、标准;权:原则之正确运用。

下卷 美德伦理学原理

第十一章 良心与名誉:优良道德的实现途径

▲良心的主要问题是其来源;名誉的主要问题是其价值。

导言

▲抽象道德评价与具体道德评价之分,对于伦理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抽象道德评价是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具体道德评价是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良心与名誉概念

1、良心概念:界说、结构与类型

▲良心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我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行为道德价值的反应。

▲良心的完整结构:良心主体、良心客体、良心标准、良心依据。P204

▲良心分为:良心满足、良心谴责

依据知行性质:认知良心、情感良心、意志良心、行为良心。

2、名誉概念:界说、结构与类型

▲名誉的本质是舆论,名誉与社会评价是同一概念。

▲名誉就是人们相互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是舆论的道德评价,是社会的道德评价,是众人的道德评价和领导人的道德评价。

▲名誉是外在呼声,良心是内在心声。

▲名誉的完整结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依据。

▲良心分为:肯定性的名誉(荣誉、光荣)

否定性的名誉(耻辱)

根据知行性质:认知名誉、情感名誉、意志名誉、行为名誉。

二、良心与名誉的客观本性

1、良心的起源:良心的目的与原动力

▲良心直接起源于每个人做一个好人、有美德的人的道德需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而最终则源于社会和他人因自己品德的好坏而给予自己的赏罚、源于利己:利己是良心的原动力。

▲良心是自己以父母或其养育者以及教师、领导、党团、国家、舆论等外在权威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是以这些外部权威自居的结果,是这些外部权威的内化。

▲每个人良心的强弱,他的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的多少,固然与他自己的道德修养等偶然因素有关;但是,就其必然性来看,根本说来,却取决于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取决于他的品德好坏的赏罚者,亦即童年时代的父母或养育者、长大以后的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国家的管理和教育等。赏罚公正,人们的良心就强;赏罚不公,人们的良心就弱。

2、名誉的起源:外在根源与内在根源

▲名誉源于每个人自己希望他人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目的在于满足这种道德需要。

▲名誉是每个人的一切利益之本。求利心(为求利而求名)和求名心(为求名而求名)便是名誉的内在的双重直接根源,是名誉内在的双重目的;而利己心则是最终产生这些目的的名誉内在之终极根源、原动力。

3、良心的作用

▲良心作用之定律:社会对于每个人品德好坏的赏罚越公正,他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便越强,他的良心便越强,他遵守道德所带来的自豪感和良心满足的快乐便越强大,他违背道德所产生的内疚感、罪恶感和良心谴责的痛苦便越深重,他便越能够克服违背道德的欲望而遵守道德,他的品德便越高尚,他便越有利于社会和他人,他自己------长远的看-----从中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最终社会的道德风气便越良好;反之,社会对一个人品德好坏的赏罚越不公正,他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便越弱,他违背道德所产生的内疚感、罪恶感和良心谴责的痛苦便越浅薄,他便越容易顺从不道德的欲望而违背道德,他的品德便越卑鄙,他便越可能有害于社会和他人,他自己----长远的看---从中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多,最终社会的道德风气便越败坏。这就是被良心的起源和本性所决定的良心作用之定律。

4、名誉的作用:名誉与良心的作用之比较

▲名誉是人的外在名声,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外在力量。良心是人的内心信念,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内在力量。但是,良心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纯粹的、无负作用的:他只会使人遵守道德而不会使人背离道德。反之,名誉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不纯粹的、有负作用的:它使人遵守道德往往以使人陷入恶德---假仁假义和自我异化-----为代价。名誉的负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依靠良心来消解:如果一个人遭受了不该得的谴责,如果他因为追求自由、创新、自我实现而遭受轻蔑,他的良心便应该自豪,从而化解这种错误的评价的压力;如果他得到了不该得的荣誉,如果他因为曲己从众、追赶时髦而应当荣誉,他的良心便应该渐愧,从而改弦易张而追求自由、创新、自我实现。

▲当每个人的名誉心和良心发生冲突时,应该牺牲名誉而服从良心。

三、良心与名誉的主观评价

1、动机与效果概念

▲良心与名誉的评价依据是一直以来的难题;依据动机还是效果。

▲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相对;行为效果与行为动机相对,目的与手段相对。

▲动机是行为的思想意识、心理因素。

效果则是动机的实际结果,是动机引发的实际行为。

2、动机效果分别论: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良心与名誉的评价依据应该分别论:对行为本身的评价应该看效果;对行为者品德的评价应该看动机。

3、效果论

▲认为良心与名誉的评价只应该以行为效果为依据的理论。

▲道德评价只看行为效用是对的,只看效果是片面的、错误的。

4、动机论

▲认为良心与名誉的评价只应该依据行为动机为依据的理论。

▲动机论的错误,在于行为者道德目的的自律论。

5、动机效果统一论

▲动机效果统一论一直在我国理论界占据统治地位。然而该理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也行不通。试想,如果对行为者品德进行评价既依据动机也依据效果,那么,我们就既不能说好心办坏事者是道德的,也不能说他是不道德的,而只能说他是既道德的,也是不道德的。

四、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1、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

▲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的区分:就是根据良心与名誉是否违背道德终极目的、是否增加或减少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良心和名誉。

2、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证明

▲推导过程与证明方法:

前提1:良心与名誉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对错。

前提2:良心与名誉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事实判断之真假

结论1:良心和名誉认知评价之真假

结论2:良心与名誉情感评价和意志评价以及行为评价之对错

3、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意义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价值或意义表明:正确的良心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内在途径,是实现优良道德的唯一内在途径;正确的名誉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外在途径,是实现优良道德的唯一外在途径。

第十二章 品德本性

一、品德概念

1、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道德人格和道德个性。

2、品德的结构

▲一个人的道德认知,与其他认知一样,说到底,只能来源于他的社会生活,来源于他所遭遇好所进行的道德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于他的长期的伦理行为;他的伦理行为形成于他的道德意志;他的道德意志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他的道德感情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个人道德认识是伦理行为的心理指导、必要条件,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和必要条件;个人道德情感是伦理行为的心理动因、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基本环节和必要条件;个人道德意志是伦理行为的心理过程、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品德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和充分且必要条件。

3、品德的类型

▲品德分为:美德与恶德。

▲美德可以归结为:一全德(善)、五主德(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幸福)、八达德(诚实、贵生、自尊、谦虚、勇敢、节制、智慧、中庸)

▲恶德可以归结为:恶德总原则(恶)、四大恶德(不公正、不平等、不人道、异化)、八恶德(欺骗、轻生、自卑、骄傲、怯懦、放纵、愚蠢、偏执)

二、品德性质

1、品德的价值

▲道德是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和道德人格的社会规范;而美德是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和道德人格的社会规范。

▲有没有不压抑欲望的道德和美德?没有

▲美德就其自身来说,是对于拥有美德的人的欲望的压抑,因而是一种害和恶;但这种害和恶却能够避免更大的害和恶或求得更大的利和善,因而是一种净余额为善的恶,是一种必要恶,说到底,也就是一种真正的利和善。

反之,恶德就其自身来说,则是对于拥有这种恶德的人的欲望的解放、实现,因而是一种利和善;但是,这种利和善却必定导致更大的害和恶,因而是一种净余额为恶的善,说到底,是一种真正的害和恶。这就是品德---美德和恶德----对它的拥有者的效用和价值,这是品德最深刻的本性。

2、品德的原因

▲一个人究竟应该追求和避免什么?美德还是恶德?当然是追求美德。

▲这就是一个人陷入恶德的真正原因:他陷入恶德,是因为恶德虽然就其结果来说,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恶和害,但就其自身来说,却是对自己眼前的欲望和自由的解放和实现。

▲一个人陷入恶德的目的和原因,说到底就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一个人追求美德还是陷入了恶德,说到底乃是他无智慧的结果和标志;反之,追求美德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得大于失,无疑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是智慧的结果。

▲美德的追求因其是智慧使然,而最终是学习的结果;反之,恶德的陷入则因其是不智使然,而最终是不学的结果。因此,恶德比美德更接近于人的本能:美德的形成是困难的,它是学习的结果,它必需一定的学习,必需一定的教育、经验和训练;反之,恶德的形成则是容易的,它是不学而能的,是人的天然倾向。道德最初总是他律的,经过学习后方可能进入自律的境界。

3、品德的境界

▲品德境界分为三类四种:恶德境界、无德境界和美德境界三类,恶德境界、无德境界、美德他律境界、美德自律境界。无德境界主要是指儿童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必定是半斤八两交错的遵守道德和不遵守道德。

三、品德规律

1、德富律:国民品德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德富律是关于国民品德高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之规律。

▲每个人所具有的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欲望,是决定性的个人道德感情,因而也就是品德发展变化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每个人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和欲望的强弱、多少又取决于什么?现代心理学的回答是:取决于人的物质需要或生理需要的相对满足是否充分。“仓廪实而知礼节”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越快,物质财富增加的越多,对于这些物质财富的分配越公平,人们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的程度便越充分,因而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和欲望便越多,人们的品德便越高尚;反之,经济发展越慢,物质财富的增加越少,对于这些物质财富的分配越不公平,人们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便越不充分,因而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和欲望便越少,人们的品德便越恶劣。

2、德福律:国民品德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一个国家的政治越清明,人们的德福便越一致,人们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动力便越大,他们做一个有美德的好人的道德愿望便越强大,他们善的动机便越强大以致能给克服恶的动机和实现善的动机的内外困难,他们的道德意志便越强大,他们的品德便越高尚;一个国家的政治越腐败,人们的德福便越背离,人们追求美德的动力便越弱小。

3、德识律:国民品德与科教的内在联系

▲对于封建君主制:一方面,政治专制腐败和经济分配不公所降低的乃是国民品德的决定性因素:个人道德感情;反之,科教文化的进步所提高的则是国民品德的非决定性因素:个人道德认识。因此,科教文化进步所导致的国民品德提高,必定远不及政治专制腐败和经济不公所导致的国民品德的降低:其净余额是降低而不是提高。

▲真理在于:一个国家的科教文化越发达,该国国民普遍的认识水平便越高,国民普遍的道德认识水平便越高,国民的品德便越高尚;一个国家的科教文化便越不发达,该国国民普遍的认识水平便越低,国民普遍的道德认识水平便越低,国民的品德便越败坏。

4、德道律:国民品德与道德的内在联系

▲国民品德之高低,取决于该国所奉行的道德之优劣,其根据不仅如此,更为根本的,还取决于是否符合人性。

▲道德越优良,它给予一个人的压抑和损害便越少,而给予他的利益和快乐便越多。于是,人们遵守道德从而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动力、道德欲望和动机以及道德意志便越强大,因而他们的品德便越高尚;道德越优良,与人们行为的客观本性便越相符,便越易于被人们实行,从而人们实行道德的行为便越多,人们的品德便越高尚。

第十三章 品德培养:优良道德之实现

一、品德培养的目标

1、君子:品德培养的基本目标

▲君子就是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只有当他损人利己的行为越来越多而终于使他形成和具有损人利己的品德或人格时,他才是小人而不是君子了。

2 、仁人:品德培养的最高目标

▲所谓仁人,便是君子的最高境界,是最高尚的君子,是达到了君子最高境界:无私利他的人,是使“无私利他”至善原则在自己的人格或个性中得到实现的人。

3、圣人:品德培养的终极目标

▲圣人不仅是智者,还必须是一个道德的人,必须是君子和仁人。

▲圣人是长期遵守所有道德规范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几乎具有全部美德的人,是道德完人。

二、制度建设: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

1、市场经济:提高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前提和基本方法

2、宪政民主:提高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主要方法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所谓宪政民主,就是被自由与平等以及人道和公正等社会治理道德原则有效限制的民主。

3、优良道德: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两因素的复合方法

▲如果一个国家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道德是优良的,我们就说该国奉行优良道德;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道德是恶劣的,我们就说该国奉行恶劣道德。

▲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原则无非四类:第一类是道德终极标准;第二类是一切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总原则;第三类是善待他人的道德原则;第四类是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则。

▲极端义务论道德终极标准和极端利他主义的道德总原则最为恶劣。

专制主义社会治理道德原则最恶劣。

▲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己他两利主义以及人道、公正和平等之优良道德,乃是形成国民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君子、仁人、圣人的动力、动机、欲望和意志之方法,因而是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两因素的复合方法,是提高国民品德的基本方法。

4、思想自由:培养国民品德道德认识因素的基本方法

▲是否有不通过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方法来防止其危害呢?有的。一是提高听众和读者的鉴别力,思想完全自由的有害后果,通过思想自由本身便可逐渐防止。二是追究言论者和出版者的责任。

▲思想自由是培养国民品德道德认识因素的方法,是提高国民品德的首要方法。

三、道德教育:国民个体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

▲道德教育是社会对每个人品德的培养方法,是国家对国民个体品德的培养方法,是社会或国家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每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每个人遵守道德规范的品德方法。

▲道德教育是国民个体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道德修养是国民个体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

1、言教:提高个人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语言符号相对于肢体符号而言是高级的,因而语言教育是最为高级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对于道德认知而言。

2、奖惩:形成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教育方法

▲如权利奖惩:职务之升降、大会表彰或批评等;非权力奖惩:说长道短、赞美或毁誉领导者的名声等。

▲奖惩是每个人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形成发展的根本的源泉和动力,是陶冶受教育者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教育方法。

3、身教:形成个人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

▲所谓身教,就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是受教育者实行道德的道德教育方法。

▲身教的实验p28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也就是引导受教育者确定道德行为动机、执行道德行为动机的道德教育方法,也就是锻炼受教育者道德意志的道德教育方法。

▲言教、奖惩、身教虽然足以使受教育者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但是,这些教育方法却是片面的,不能给受教育者以完整的影响。完整的教育方法,是模仿完整的人,亦即所谓“榜样”。

4、榜样:培养个人道德认知、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综合教育方法

▲言教、奖惩、身教使受教育者形成的,恰恰就是抽象的、笼统的、模糊的和非现实的道德理想;只有榜样,当其成为受教育者的道德理想或理想人格的时候,才能使这种理想现实化、具体化、明确化。

▲道德榜样就是受教育者做一个好人的道德理想之现实化、具体化和明确化的模型。

▲模仿榜样是受教育者实现自己道德理想的必由之路。

▲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和学习某些高尚者品德各种因素的全面道德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和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榜样是一种最富感染力的陶冶、增强和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认识的全面的道德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只能用人来建树。

四、道德修养:国民个体道德培养的内在方法

1、学习:提高个人道德认识和形成品德所有因素的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学习就是获得道德知识、道德智慧的道德修养方法,就是提高个人道德认识的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学习的方法:攻读伦理学书籍、听取他人传授、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访问调查、反思社会生活、体验人生真谛等等。

▲道德知识主要有:感性和理性。反思社会生活是获取感性道德知识的主要形式;阅读伦理书籍是理性道德的主要形式。

2、立志:陶冶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修养方法

▲立志就是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愿望、道德目标和道德理想。学习是立志的唯一途径。

▲道德志向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普通君子;第二类是伟大君子;第三类是仁人;第四类是圣人。诸葛云:志当存高远。

3、躬行:培养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修养方法

▲所谓躬行就是亲自实行,就是实行道德,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就是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行动。

▲躬行是恒久的、经常的、成为习惯的躬行。

恒久躬行包括:正心、积善与改过、慎独。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达到“浩然之正气”的境界。慎独就是在独处情况下的谨慎躬行。

4、自省:培养个人道德认识、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自省或道德反省、道德内省: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变现的个人道德认识、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之自我检查。

▲如何进行自省:孔子归结方法为“自讼”。就是将自我一分为二,分为两个自我,一个自我作为被审查者、被评判者,亦即作为行为者的自我,就是自己的品行。另一个作为审查者、评判者的自我,亦即自己的良心。良心是自我自讼的法官。

附录:伦理学导论必修书简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2077.html

更多阅读

创始人《圈子圈套》作者王强最新作 txt电子书下载 圈子圈套3

职场小说带给我们的只是生存的技术性手段,而创业小说将和我们分享物竞天成的刺激和快感。             ——潘石屹  《创始人》是《圈子圈套三部曲》作者王强的最新力作,也是中国创业小说的开山之作。这是一本以小说

《红楼梦》之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分析

【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出场的特点和凤姐的性格特征。2、初步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尤为体味“凤辣子”之“辣”性。【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多媒体为辅。【教学步

声明:《《伦理学导论》摘录王海明 伦理学导论 程炼》为网友丶揭开黑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