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书的盛宴』:安意如《陌上花开》

『音乐与书的盛宴』:安意如《陌上花开》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是诗意的,具有古风气息。在经历过各种现代流行音乐的熏陶之后,当再次听到这类古风气息的音乐,配上乐府中的佳句,融合以安意如绝美的笔触,自己已是不禁迷醉在其中。这样的音乐,这样的文字,用这样的方式诠释的乐府诗,你喜欢吗?
《陌上花开》简介
可能有不少人读过安意如的《陌上花开缓缓归》,而《陌上花开》正是《陌上花开缓缓归》的修订本,两者都是以乐府诗为题材,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矿世韵味。用安意如的话说,“陌上花开”比“陌上花开缓缓归”要无情甚广。缓缓归,拖着人情的尾巴,走的彷徨,走得不安。心里有牵挂,终不能归到太上无情。
“民歌很少精雕细琢,却犹如浑金璞玉,自有天然之美,因直抒胸臆,语出肺腑,相较精雕细琢的文人诗,另有一种特殊魅力。”

作者简介:
安意如,原名张莉,女,80后自由写作者,1984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05年9月,出版传记文学《看张·爱玲画语》。2006年8月,出版文学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2006年10月,出版文学随笔《思无邪——诗三百》。先天轻微脑瘫,身残志坚。喜欢旅行,变换不同的城市居住。尽管其作品因为大量引用和复制原文受到极大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其作品仍然为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带来不一样的美感。

01竹林清雅(曲江主题) -- 原声带

02 诗意 -- 秦万民

03 越人歌(电影《夜宴》主题曲)终极发烧版 -- 群星

04 越人歌 -- 李函曦

05 胭脂泪 -- 原声带

06 镜花水月 -- 原声带

07 蝶飞花舞 -- 原声带

08 君心我心 琵琶 -- 群星

09 大风起兮羽飞扬 -- 原声带

10 愉快 -- 秦万民

11 桃花蹁跹(桃止山主题) -- 原声带

12 邂逅(伴奏)-- 原声带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上·节选)

是我孤陋寡闻读书少,读乐府才晓得石崇也是创作型的才子一名,颇有几首可称道的作品。乐府里将《王明君》一曲归入他名下。这真是一首佳作。
《王明君》一曲,说的事很不新鲜,是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之事。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这样的话若是出自绿珠口中我一点也不意外。绿珠自身的际遇摆在那里,她自己就是远嫁之人。西晋太康中,石崇为交趾(今越南)采访使的时候,途经博白,

惊慕绿珠的美貌,就用三斛明珠聘她为妾,带回洛阳。

石崇是个敛财致富能手,一个穷奢极侈的浪子,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能诗善赋文人,与潘岳同一档次,和绿珠同一爱好。
难怪绿珠爱上他——女人通常拒绝不了这样志趣相合识情解意亦正亦邪的男人。
一个贫家女,遇着一个富甲天下的男人,他将她带回皇都,对她宠爱逾绝,为她在金谷园里盖了一座楼"崇绮楼"以慰乡思--这一切的际遇,简直是言情小说里的桥段,足以令女孩子心向往之。然而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绿珠虽然生活在富贵不减王侯的金谷园,石崇对她也宠冠诸姬,应该也不大快乐的起来。因为彼时金谷园中有一群同样年轻貌美的美眉虎视眈眈时刻等着取而代之,她即使醒目也醒得胆战心惊。
一个异乡女子,所依仗的只是一个男人随时可能消失转移的爱。她身在富贵丛中发出远嫁难为情的感慨,也是人之常情。若是换作石崇,那真是能将人下巴也惊掉了!他能这样细腻贴心,关键是文字间表达出来凛凛的气节很让人折服。
石崇能诗善赋,绿珠能歌擅舞。因此《王明君》很可能是石崇和绿珠共同完成的作品,亦可能是中国第一部以昭君为题材的歌舞。
时代、背景、际遇,梁绿珠和王昭君,她们很不一样,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她们都是貌美性烈的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且敢博。王嫱不愿做宫禁里独守黄昏的女子,宁可豁出一生去戈壁荒滩上博一博,也不甘做一只囚在金丝笼里的鸟儿,寂寂终老。昭君的故事,后人及野史都乐于对昭君盛装出现以后,她和汉帝那点暧昧说东道西,却很少有人注意他远嫁异族他乡的真正原因——她是个大胆不屈服的女人。

最欣赏石崇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时的凛然坚定,任使者出入几次跟他索人都不给。想必一次比一次言辞激烈,压力大,但石崇居然顶住了。这说明在他圆滑残忍骄奢淫逸的性格之外,他还是一个果决的人,内心坚决不会轻易动摇。石崇"不肯割爱",自然也有不甘示弱的心态在。到最后,孙秀只有矫诏抓他,而此时,石崇正在饮酒作乐,可见他还是很豁达的一个人,颇有魏晋之风。爱,就是你在他和其他人之间的坚持和取舍。石崇对绿珠专情,必会导致对其他人的无情,那十几个被他叫出来,供人挑选的女人,她们在石崇眼中只是器物,可以随意转赠他人。在彼时,她们一点心凉的感觉都没有吗?如果麻木到连一点自怜的自尊都没有的话,那么被人当作器物随手送人也就不可惜了。”
13 伶人歌 -- 童丽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下·节选1)

黛玉尝作《五美吟》,其中咏绿珠的一首道:"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一代才女林黛玉认为,石崇为买绿珠,珍珠三斛就像瓦砾一样抛下,怎能说他看重的是仅仅是绿珠的妖娆之姿呢?这都是前缘隆福前生定,所以更能同死相慰寂寥的人生。石崇不是良善之辈,但对待绿珠确属真心,所以黛玉感叹他发现绿珠的眼力。黛玉是落寞的,她咏绿珠其实是咏自身,表达她对爱的渴求,她希望有男子可以像石崇对待绿珠一样对待自己,而她也一样有绿珠那样单纯的勇气去回应去报答。
可惜,叛逆忠贞寂寞的黛玉,至死也不能和知己共守。她到死都是孤独一人。同归,也要缘分深。

书载绿珠亦能诗,才藻为石季伦所重,绿珠不仅容色秀雅,所制《懊侬歌》也颇为可听。《懊侬歌》本是应石崇的酬唱,绿珠一方面怀念家乡,一方面难舍石崇,心情错综复杂,内心矛盾重重,有苦难言。所以经常唱《懊侬歌》抒发心中烦恼。她所唱的《懊侬歌》云:"丝布涩难缝,令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这首诗真伪难辨,因绿珠的特殊身份,表现出的深挚纯情、美妙幽婉的声调,被诩为南国明珠的"首唱诗",影响极大。更有传说东粤女子能诗者,自绿珠始。
其实绿珠的《懊侬歌》在格律上并不完全押韵。这点不严谨反而显出古乐府的活泼好处。这几句都非常短,简直是毫无预兆破空而出。
古乐府,尤其是《清商曲辞》与后来的文人诗大不一样,并不完全拘泥于韵律。在诗歌结构上,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没有什么紧密联系,如同断章。短得好像是长诗里截出来的寥寥几句,首尾的句子,都已佚失。细细品味,又觉这几句意已足够,如两个相熟的人闲谈,话到了那里住,就在哪里住,起身告辞,并不刻意多言。
民歌往往直抒胸臆,语出肺腑,或余韵悠长,意在言外,或音如裂帛,音调铿锵。很少精雕细琢,却如浑金朴玉,有天然之美,相较精雕细琢的文人诗,另有一种清新动人。”
14 忧郁 -- 秦万民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下·节选2)

绿珠死于公元300年。600年后,杜牧来到石崇生活过的金谷园旧址,惊飞了满树雀喧,踏破了一墀苍藓。昔日繁华,如今风流云散,满目疮痍。百感交集的诗人提笔写下了:"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木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的心境是复杂的。我想,他对绿珠肯定有同情和肯定。然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杜牧叹息的对象是金谷园曾经的繁华。石崇为教练家中舞伎身形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行走,无迹者赐以珍珠。所以,我们听到了杜牧对于曾经的繁华发出了由衷的惋惜:"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木春。

杜牧的诗无意中泄露了诗歌中情爱的秘密——女性自身爱恨情仇已经被男人们遗忘。他们的思维意识里在意的是"繁华","沧桑",能令他们感慨的是"繁华事散",真正让他们动泣的是"流水无情草木春",是永恒流转的时光,是一个人人在历史长潮中的短暂的显现和最终的湮灭。

武则天长寿元年,吏部左司郎中乔知之的宠婢窈娘颇有姿色,且善诗文歌舞。乔知之深为爱幸。当家里有客来,多招窈娘作陪,受人艳羡。乔知之也很自得。
不料祸从天降,窈娘的艳名被武承嗣所知,武承嗣骄悍,上门索取,又强迫乔知之以金玉赌窈娘。乔知之输了后,武承嗣便派人去乔家抢走了窈娘。
乔知之怨悔,做《绿珠篇》以叙其怨:"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此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
他私下买通武承嗣家的阉奴传诗给窈娘。窈娘读诗后,大哭一场,将诗缝在裙子上投井自杀。武承嗣从井里捞起窈娘的尸体,从衣服里得到那首诗,紧接而来的事可想而知。武承嗣暴跳如雷,指使酷吏罗织罪名将乔知之逮捕。乔家被抄,族人纷纷牵连入狱。

人世弯曲艰难。人的处境逼仄狭小,连忠于自己的意志都很难,要显现自己的风骨就更难得。相与之情,知遇之恩,大难来时,她留在他身边,为他坠楼而亡。后人传说绿珠魂魄化鹤归乡,当真是远嫁难为情呀!可她肯定是丝毫不悔与石崇相遇相爱的相死相随的。
当年,合浦村里一笑倾城的小小女孩已经长大成有国士之风的铿锵女子。在时间中积淀的情意,它的分量早已超越开始我自怨自艾的"远嫁难为情",在纵身跃下之前,我已甘心以一生去赔付--你对我青眼有加的情意。”
15 顺流逆流 -- 满庭芳女子民乐组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节选1)

站在历史的遗碑前凭吊,像扑入坟墓的祝英台,把自己融入到当中,这种感情凄艳得让人想着就战栗不已。现在我在一座北方城市里,它的名字里也有一个"京"字。亦是王朝故都,我在这温暖萧瑟的风沙城池里,依然禁不住思慕一个南国的绝品男子--众神仰望的谢安。
不止是东晋一朝,在整个魏晋南朝,及其后的1700年中,他的风仪落入时人眼中,后人笔下,载入史册之中,如天空高悬的北极星,光芒闪现万世不堕。
他一生,恰似春上花开,明光晓映,着眼处,处处是风流,使人无从说起,他品性高洁,叫旁人都身不由己做了路人,远处看花看风景,天地虽好,明白不会属于一个人,终是不能折得一枝回去,要放下心愿,留得春色独自开。连李白那样绝顶风流,绝世狂放的男子,在谢安的荒坟前仍忍不住自惭形秽,泪落如雨。他是多么的羡慕谢安,想和他一样,建功立业。
题目是李白的一句诗"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是第一次,我觉得小白的诗里烟火气重,"傲然携妓"四个字太沉,不足以说透谢安的潇洒出世。
直至今日,关于谢安的争论仍不息。有人说他是有心仕途的,一开始的弃官归隐是官职太小,无法施展他远大的才华,不如弃之,走出乌衣巷到东山去韬光养晦,伺机再出。别人隐居是清茶淡饭闭门谢客,谢安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拥美在怀,与当时的天下名士交游,这样以进为退的手段,他一生都运用得极妥当。
彩袖殷勤捧玉钟,文人雅士谈笑泼墨,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伴随着女人翻飞的长袖,杨柳般舞动的腰肢,像烟云一样从东山上飘散开来。
谢安他不是倨傲,他是在守望着的,于烟花丛中冷眼旁观天下大势,如隐居茅庐的孔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过自己的生活,什么时候又得站出来,顺应时代的需要。谢安的夫人刘氏问他,你为什么不做官呢?安石回答,会有那么一天的,这是免不了的。
果然不能免。终此一生,他都是一个对自己,对世事有着清晰判断的人,从未失误过。这也是个奇迹。”
16 浮生若梦 -- 原声带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节选2)

对人对事,谢安一直是贯彻"齐万物"的思想,讲究"顺应",就像有人总结谢安说的,该他得到的时候,他就得到,该他牺牲的时候,他就会去牺牲,他总是一种顺应的态度。终其一生,不管在什么样的困境下,人们都没听到过他一句抱怨的话。所以,大自然和官场是一样的。他把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理顺了,不让任何事任何冲突显得特别尖锐,即使是政治斗争,他也擅用"怀柔"政策,让外界的事情得到合理的安排,自己也能快乐。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一个人来说,一生都能这样把握住,是何其难呢!
"出处同归"这种人生境界,除了谢安,很少有人达到,怪不得清高倨傲的王安石在走访了谢安的遗迹后,也要沾沾自喜地说:"我名君字偶相同"。
谢安的心态是谢道韫最了解,谢安去世之后,有一回桓玄(恒温的小儿子)问谢道韫:"当年谢太傅高卧东山,没有想做官的意思,后来为什么又出山了呢?"谢道韫回答说:"对亡叔来说,出山和不出山,又有什么差别呢?"这位咏絮才女果然不负叔叔一直以来对她的欣赏,闲谈之间,道破天机。而她也是谢家子弟中风度思想最得谢安真传的一个。乱贼当前,临危不乱,冷静应对,竟使得乱贼退却,保住了王家子嗣;寡居之后,深居简出,支撑门户,不没家声。
我理解的谢安,他不是一个誓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甚至不在意是否名垂青史,因为无心,所以没有太强的欲望去激进,所以能够调节自己去顺应,将一切都做到无懈可击,自自然然做了济世贤臣。
归隐和出山对他而言没有质的区别,他是遨游天地间的清净散人,遇到好事坏事,好人坏人亦没有分别,他当流连山水,有时险峻,有时娟秀。轻舟飘过,山水自是山水,他仍是他。别人心思惴惴,济世安民,于他却不过是恰逢其会,游戏人间罢了。”
17 慕容情 -- 霹雳英雄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节选1)

乐府里有很多歌,唱的都是兵连祸结时,小民流离呻吟之苦。《艳歌行》有"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之语;《悲歌行》里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悲郁之极的歌无端叫我联想起慕容冲。他在国灭被押解上秦都的时候,回望破落的故城。心情应该和《悲歌行》里唱得一般无二吧,抑或是更悲凉。
山长水远,无以抵达。其实在乱世,王族世家也一样悲戚。在某种制度下,地位越高,遭受的摧毁也越彻底。他们的家,他们的国都没有了,这样的远行客,比小民更窘迫,天下之大,竟无归处。
前燕灭了,家也没有了。他彼时不过十二三岁的孩子。再坚强,也有个底线。
国破族虏,众人的前景都惨淡。可是他将面临的处置,却叫众人都瞠目结舌。
他被苻坚看上,强纳为娈童。比被宣布处死还要难以接受。亡国之奴有什么资格说不?为了族人安危,他唯有隐忍不发。此后的慕容冲小心翼翼应对符坚,他将自己沉重恨意磨成匕首,贴肉收藏,只待有朝一日让仇人一刀毙命。

苻坚在收纳慕容冲三年之后,终于在王猛的劝谏下,放慕容冲出宫。他对慕容冲很好,两年后,安排他任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
18 江南 -- 原声带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节选2)

慕容冲兵临城下的时候,符坚派人送了件锦袍给他,希望他能念及昔日床笫旧情。然而傲慢的帝王,身为玩弄者的他,又怎会了解玩物耻辱的心情。符坚天真以为双方有爱,至少有恩,而慕容冲满心只有恨。他恨不得用血洗清耻辱,自己的,别人的。如果记忆可以随意Delete,他一定把那三年彻底清空,一丝不剩。可惜不能!他已被符坚死死地钉在耻辱柱上。可怜他,连报复都不快乐。
慕容冲在几个兄长相继死后,在阿房城继位,做了西燕皇帝。此处长满了梧桐,翠竹。传说中的凤凰看到梧桐,常落下来休憩,用竹食填肚子。而今绿影婆娑的阿房真的有凤来仪。慕容冲心气极高,自幼其父极宠之,呼之以凤皇儿,而他也果然是只凤凰,历经劫波之后浴火重生,只可惜他怨毒太深不能涅槃,将终身消折在那耻辱里。

慕容冲这只疲惫孤独的凤凰,他无意于帝位,亦无故乡可还。我想,到最后连国仇也不是令他执著的原因,因为慕容氏太多人抢着复国。他只是执著于曾经的伤害,决意洗刷毕生耻辱印记,站在符坚的面前,以一个男人的凌厉姿态面对他。他像饿极了的秃鹫盘踞在符坚的领空凄叫,宛如枉死城里的怨鬼幽魂,冷眼看符坚仓皇出逃。
他与那些征战天下的人不同,别人要赢得世界,而他只要赢过符坚。也许他是有过野心的,但野心最终输给了耻辱感。我非常能理解他后来的自暴自弃,在属于他的疯狂杀戮和报复结束之后,他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白昼。已不在乎灭亡,他所要做的,想做的已经结束。
我是憎恶恨人的,恨人太累。恨意灼热伤人,且需要付出全身心去长久对待,之间又不是对等,如将自己放在火上炙烤,得到热量再去烫伤别人,输赢都是煎熬。当一个人对一个人的恨意大到完全淹没自己时,未尝不是悲哀。你已经失去了恨他的意义,恨的只是当时的自己。所以有人说,如果报仇太麻烦的话那也就算了。诚是智者之言。
所以在符坚死后,他也随之灰飞烟灭。终其一生,他摆脱不了符坚,他永远是符坚身下的影子。这个男人,终是悲情大于暴虐的。
烽烟四起,一朝皇弟转眼成了身世堪怜的娈童,十二年后又成血腥杀戮的铁血皇帝。命运翻覆折转,将他搓揉其中。他算不得良善之辈,可是为什么?我心中对他怜惜难解。当狼烟散尽,水落石出之后,我看见,留在月光水影里的,仍是那个柔美如月光,不谙世事的小王子。他的生命像水底石边的青苔一样柔软青涩。其实男人也可以"红颜薄命"。

如果他是小王子,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多好。”
19 月光(变奏版) -- 原声带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上·节选)

读乐府,至"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两句之时,常不免有些小小出神。
也不知,身为帝王的萧绎几番思量,才写下如此的清艳流光;也不知,在如此的清艳流光中,是否深隐着他那艳美而放荡的女人……
而他的女人,恰是徐昭佩,历史的一个旖旎花边--"徐娘半老"是她,"半面妆"也是她。
徐昭佩是一个奇怪的女人。
她的奇怪之处,并不在于身为帝妃,敢给皇帝戴绿帽,而在于她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独针对萧绎所使用的创新妆容--半面妆。
所谓"半面妆",其实就是只画半张脸儿。徐昭佩对萧绎,每次只以这半面妆相迎,以半面妆侍之,她的理由很简单:"皇上你只有一只眼睛。那我就只画半张脸给你看好了。"
想来徐昭佩是很有个性的女子:皇帝不待见她,她也就不待见皇帝,如此潦草对潦草,敷衍两敷衍,她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徐昭佩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琨的女儿。在萧绎还是湘东王时,她就嫁给了萧绎,并生下子女。数年夫妻,理解不是不深--如果不深的话,她就不敢料定萧绎不会把她怎样!
然而理解深又怎样呢?彼此了解后却不由自主地疏远,比不了解而疏远更叫人无可奈何心寒绝望……

本该是执手相看两不厌的人,忽然心意阑珊松开双手。他的黎明光明隐现,而她这边,已经暮色四合,伸手难辨……
想来这世上真有怨偶一说--我也不是恨你,我只是用尽气力也不能让我自己喜欢你,我们之间,费尽心思,到底也只是"相敬如冰"而已……

无论是男人女人,自尊是每个人最要紧的衣裳。不予人自尊,就好比剥光人的衣服,逼人行走在街市上一样。
以萧绎的敏感,他一定感觉得出妻子对他的不屑一顾。徐昭佩伤害了他,所以当"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即位为梁元帝,却不愿立徐氏为皇后,后位一直空着,徐氏只从王妃晋为皇妃。即使是虚名,他也不屑给她。
她渐渐绝望了!
这倔强高傲的女子,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具备吸引丈夫的能力。他用当初她对他的方法一样冷淡她,漠视她。她半妆以侍,犹如手握匕首般警惕,知道他伤口在哪里就刺向哪里;她饮必大醉,那醉却是身醉心清醒,不然为何每次都准确地吐在他的龙袍上?她是着意在呕他,何尝不是呕自己?
而他,明明是讨厌她,对她没有感情的,却也不放她离开,除却政治的考虑,还有的,就是两人之间的计较报复了。你不是想激怒我么,你不是想叫我赶你走么?我偏偏不遂你心愿,将你自尊践踏我脚下。让你也受解脱不了的折磨。
到最后,已经不是用一只眼睛看哪边脸的问题,而是彻底反目成仇,出尽手段比着谁践踏谁自尊更狠!到头来,谁爱了谁?谁负了谁?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绵绵的时光中辗转成泛黄的书页,老去的墨痕。”
20 半月琴(笛子版) -- 董贞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下·节选)

徐昭佩之事,后代多有咏及,唯义山咏的最好,好在不拘泥于儿女情事。《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义山诗是吸纳的,由帝王宫闱一笔带入逐鹿天下,数千年风月揽入指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些王侯将相,那些曾经以为不可一世的帝王,其实都是一叶障目,妄自尊大而已,即使是梁元帝,也只得到徐妃半面妆的对待罢了。
但诗人是自我中心的,冷静而客观的咏史,亦难掩自己对现实功名的失落,帝王和小臣没有分别,似乎还不如--他李商隐有共剪西窗烛的妻子,殷殷等待他归家。而元帝只有嘲弄他的女子。只有这样想,现实的失落也许会稍稍减轻。
萧绎是委屈的,贵为皇帝也护不住自己被践踏的自尊,无论徐昭佩生前死后,他都难免为这个女人耿耿于怀,更为世人取笑至今。徐昭佩更是委屈,"不怨萧郎眇一目,却笑徐妃半面妆",世事这样不公。人们多视她为淫娃荡妇,却不知她是婚姻生活的不和谐导致严重性苦闷,才会心理扭曲,行为出轨。
从半面妆开始,她就已经不再畏惧死亡,不再畏惧他的帝王权威,而是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女子去抗争,比起经年累月的寂寞,他肯承认她的存在,肯一怒赐死她,未尝不是解脱。只是这心意,终究还是卑微。
清末,皇妃文绣和溥仪离婚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赞好,也有人号哭唾骂,说她不守妇道。不管社会历史赋予的意义如何,文绣终还是离了婚。我所崇敬的是,她能够在庞大的社会压力下坚持自己的选择。从今而后她作为一个女人,可以有自我的选择,不论是婚姻还是生活。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你如原野碧树,我是天地沙鸥,虽然也有一时眼花落错枝头的时候,然而不是自己自愿,别人是不能逼着你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不合适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的难度,大过再找一个。”
21 念 -- 王晓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上·节选)

以诗词做筏,我看见的不只是缓缓展开的历史,那些悲辛的,欢悦的,微小的,宏大的事件,还有一个个寂寞的,丰饶的人生。上篇未尽的一些事,因着萧纲的一句:"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有了继续言说的可能。

烽烟不绝又风花雪月的南朝,那些被江南水烟迷离了双眼的帝王,注定只能坐一时的龙廷。大一统的年代像江心的芙蓉,一时半会还采不到手。
历史不止一次地错位。以南梁为例,萧氏家族有着超优良的文学艺术基因,梁武帝和他的几个儿子,都是相当优秀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梁武帝萧衍除了热爱做和尚,致力于发展宗教事业,也长文学,善书法,精乐律,他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和长短不同的笛子十二支以应十二律。
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即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英年早逝,却编成了著名的《昭明文选》,全书达三十卷,收录作家一百三十人,作品五百一十四件,成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初七八百年间文学发展的最重要资料。
梁武帝的三子萧纲,即被侯景用沙袋压死的简文帝,是宫体诗的重要代表,萧纲继立为太子前后,与徐摛,庾肩吾等创作了大量以姬人娼女为描写对象的诗作,时人称为"宫体",开一代声色犬马之文风。
梁武帝的七子萧绎,焚书后被萧誉用沙袋压死的元帝,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元帝萧绎在荆州的任上,凡军书檄文,文章诗赋,皆挥笔而就,他评价自己说:"我韬于文字,愧于武夫。"他画的《职贡图》,绘有当时来朝中土的方外二十五国之使者,人物栩栩如生,形态精妙,为画史上名作。谈诗文,怎么绕得开萧家父子?这份文化上的履历,比起他们仅仅存在了五十年的国祚不知要源远流长几千年。这一家子,随便哪个站出来做个文学家怕是绰绰有余,卓有成就,轻松写意的很,偏偏做了皇帝,于是昏庸的昏庸,无能的无能。这个文人家族对南方的统治,仅仅存在了五十余年便土崩瓦解。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是不尽准确的,对一个纯粹的天才的诗人来说是,像李白,杜甫,所以注定他们当不了官,在社会形态里只能以诗人的形体出现,为诗而生,过着精彩而又潦倒的一生。对梁家父子来说则未必,诗词歌赋只是他们生活的调剂品。”

22 亘古的思念—亘古的思念(丝竹版) -- 原声带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下·节选)

江陵城破时,萧绎下令将他所收藏的古今图书全部烧毁。那些典籍一共有十四万册,其中有不少是绝世孤本,这些珍籍随着这个书呆子一声令下,化为烟尘。他未考虑过后世人,只认为那是他私人的东西,可以随他怎么处置。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一样,他们认为世界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永远沉沦于无边的黑暗中,不得救赎。在焚书前,萧绎装模作样地抽出宝剑在柱上乱砍,叹息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柏老先生认为,萧绎这个小动作和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责文武百官没有拼死保护他,放弃了他们神圣的责任。二是自周文王和周武王以来,一脉相承的中国正统,也因他的失败而悲惨结束。这个自大的男人啊!不死也无药可救。
那一夜,江陵火光冲天。最终萧绎还是没有像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君那样自尽殉国,他骑白马着素衣出城投降,西魏的人也很奇怪他为什么要焚书,问之,萧绎回答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将亡国之罪

归结为读书,天下读书人都该呕死。我想秦始皇一定很冤,因为在他之后不少人玩了焚书的把戏而没有受到谴责,而他只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就遭到万世的唾骂。像萧绎这样的以焚书来逃脱亡国罪责的无稽懦弱之人,居然被史笔轻轻放过。
萧绎的死法和萧纲差不多。他被西魏的人交给了他的侄子兼死对头萧誉。萧誉一点不含糊,用沙袋将他压死,草草葬于江陵城外。这样的男人死了倒也罢了,只可惜了他流光溢彩的好文笔。仍用萧纲的《折杨柳》作结吧。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是繁芜的魏晋风流;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是荒唐轻薄的南梁王朝,他们扼断了自己的命脉;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依稀是这些文人皇帝在已然沉堕的王国里发出的悲音。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则是我写这文字的因由了。与千年前的人,是非功过,都成了岸边斜阳,渔樵闲话。写他,到底是有一缕相思。”
23 江南印象 -- 赵聪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节选1)

我觉得,我也是去过西洲的,看见着了杏子红单衫的妙龄女子,她乌黑的鬓发像最先盛开的暮色,带着柔软而细腻的微光。
她在这小小的江渚上待了许久,四面是浩浩白水,偶尔一叶孤舟破水来,水平静的愁颜被打破,到岸边,渐渐炊烟袅袅。这人间烟火带着温暖寥落的味道。在他没有离开之前,他和她曾经常常这样并肩观赏世间风月。
因为思念他而到西洲来,这曾经相约见的地方。用洁白如明玉的手,折下一枝梅。含苞未放,这样,到了你手中时就正好可以盛开了。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如那年月出门远行的男子,为功名,为生计冷落红颜。以前会暗嗤男子名利心重,渐渐才晓得不是人人可以做白马轻裘的锦衣少年郎,在很多时候,为了一个前程计,必须抛妻去子,背井离乡。

众生似莲花,无论是拔节而出的,还是沉沦莲池底的,都一样奋力挣扎,心有不甘。
双桨来去,惊鸿照影,她在暮色初上时摇船离去,手里多了一枝梅花……
孤单的伯劳鸟在天空凄叫,乌臼树花开花落,此时已入仲夏,那梅已经托人寄去多日,还没有得他回音。计算日程,他若能归来,也就在这几日了吧。纵使心神不定心意阑珊,也将自己打扮齐整,不要,打开门见到你时,我是那样潦草的我。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要从容大方,让远方归来的人第一眼看见的是生活精彩有序的一面,纵使心里是这样零乱无章,也要奏出和谐的乐章。要让他相信,等待他回来的这个人是独立的,坚韧的。不要流露出柔弱,让远行归来的他觉得更加疲累。”
24 恋 -- 周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节选2)

我读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时突然寂寞欢悦到无可言喻。寂寞是体会到情感的寂寞,你悉心交付,对面却没个接待的人,尴尬不堪;欢悦是突然发现自己能够懂得得这样深,这样正大的感情。我再不把她简单看作痴情少女,她不是个只知你侬我侬的娇憨少女。
能够懂得并担负生活的重责,不会因噎废食,思念如山知道仍要出门劳作。就像现代女子周末失恋了,在家哭得面无人色,周一涂脂抹粉照样上班去,这不是逞强,这是成熟懂事。在思念的重压下仍可清醒自处,比一味赖在思念中磨磨叽叽要爽脆得多。

卷帘见江水澄如碧,月光从心上流过,美景却不赏心。西洲杳杳,候君不至,落日楼头,鸿雁无书。夜降临了,有月光如眸,向迢迢的前路凝眺。夜夜无眠,代替我守候你回来。有时候,一个人得到他,便如得到人间全部风景,失去他,纵然美景良辰,也是虚空。等待,在某些时刻真的是女人不可逃脱的宿命。不是为了男人,而是为了爱。

她被思念彻底征服了。
亲爱的,何时能再见!
你在我的眼中,早已渐渐模糊,无数的日日夜夜,将你化成了一个等待。自此之后千古挥之不去的,是她相思的姿态。动,低头弄莲子;静,凭栏远望,垂手明如玉。一动一静,皆为烟雨的江南。”
25 春意 -- 秦万民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节选1)

作为一个千年后的女人,我想我是能够明悉她的内心的。再读《杨白花》,我有感于她的勇敢深情。
杨花飘落下来,无休无止,纷纷扰扰如同她的心绪,杨花从眼前飘过,随风飘到了南朝。她希望杨花可以捎去对他的思念。
每每想起一国太后,命宫人踏着杨花彻夜唱着她写给情人的歌,就觉得很热烈。这样做,胆识倒在其次,关键是那份勇于表达的热情让人叹服。北魏的胡太后,她率性得让人激赏,写出如此灼烫的文字,后人诟病的淫乱可以不理。人到中年,谁没有点正常的生理需要。她所吟唱的"杨花"实有其人,就是北魏著名猛将、仇池公爵杨大眼之子杨白花,他武艺出众,身材魁梧,应该属于型男酷男一类。

杨白花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为了逃避做面首的命运而逃到了别的国家的将军,他惧怕人们对此有联想,为了避免议论起那段不光彩的旧事,他干脆改名杨华。事实证明他是明智的。胡太后后来被权臣朱尔荣所杀,连同新立的小皇帝一起丢进黄河溺毙。杨白花如果跟在胡太后身边的话,死是肯定免不了的。
男人还是要沉着有思想的好。我很庆幸杨花及时飘落南朝,保住清名。何况,没有杨华的果断离去,也就没有这首传世的乐府,这段历史亦会少了许多可供玩味的余地。”
26 冷却多情弦 -- 吕秀龄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节选2)

在没有沾染到权力时,她是机敏练达的纯真少女,是个性情中人,当她握住权力的魔杖不能放下的时候,她的刚毅果敢机敏练达,统统变成了要人命的东西。历史总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惊人重复,因为生下了唯一的皇子,她和慈禧一样,母以子贵被封为贵嫔。不久皇帝病死,各怀异志的权臣们清算了高皇后的家族,胡氏微妙地保全了性命,进而在政治斗争中获益。她将高皇后害死先皇后和皇子的事揭出来,使得高皇后被发落去尼庵,削发为尼。
至此,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残忍制度终于告一段落。但胡氏后来的作为却喜剧地证明,先人的制度确实有其存在的理由。垂暮的君王有洞烛先机的眼睛。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可以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曾经一度,她因政治斗争失利被幽禁在宫中。她的情人清河王元怿被人暗算,她也随之被幽禁于北宫宣光殿,殿门日夜紧闭,大太监刘腾亲自掌管钥匙,不准见外人。胡太后与世隔绝,衣食俱废,挨饿受冻,这是她最艰难的时期。过了好几年,她终于等到绝处逢生的机会。刘腾病死,皇帝执政几年之后,终于和她相见。她把握住了这次机会,用为数不多的亲情反败为胜。费尽心机重回朝堂。她的心态必然不同了,数年的屈辱、凄凉,势必要补偿。她变得骄奢淫逸,也更崇信佛法,无望地相信着命运。愈加迷乱、放肆地放纵起来,失去元怿杨白花之前,她还没有这么放纵,元怿死了,杨白花拔脚去了梁朝。她真正爱的人都离她而去。她蓄养了新的面首,沉迷淫乐。朝纲进一步败坏,盗贼风行,民乱四起,同时,她和皇帝的矛盾也激化了。皇帝日渐成年,有了自己的主张,母子间嫌隙日深。皇帝密召朱尔荣来京,意欲兵谏使太后归政。急于归政掌权的孝明帝和光绪皇帝一样走了昏招。他们都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将帝国推到万劫不复的绝境。
朱尔荣在平乱中日益坐大,他野心勃勃,觊觎江山已久,只恨没有借口,有了皇帝的诏令正好师出有名了。一时间人喧马沸,旌旗蔽日,直指京师。等皇帝后悔时已晚。太后更在情夫的撺掇之下,下手毒死了自己的儿子,另立三岁的幼子为帝,意欲长久地把持国政。此时,欲令智昏,已不是她控制权力而是权力控制她了。一切都似曾相识。我恍惚又觉得北魏的历史在晚清时重演了。
历史与历史彼此延伸,重叠,像现实和梦境的混淆。历史的重复源于人心在权欲面前的不思进取。权欲吞噬,诱惑的能力是强大的,人们总是臣服于它,继而不可自控地退化,露出凶恶残忍的本性。那温文尔雅的面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约束自己的道德,都溃散了,根本阻挡不了泛滥的欲望。她的情人们都纷纷离她而去。当她被沉入黄河时,死亡是唯一忠贞的情人,它拥抱了她,与她做最后的缠绵。”
27 弦上漫步 -- 黄雅诗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节选1)

君子孤臣往往容易犯另一个"错误",即言未及之而言。意思是,时机不对而开口劝谏。
孔子曾对子贡说过一个道理。这位老人以他非凡的智慧洞悉了人间的恩怨,指示弟子如何与朋友交往,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到君臣之间,看到别人做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那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孔子的通达圆融渐渐为他的追随者们忽略,遗忘。他们孤耿地行使着君子之道,宁折不弯地坚持着。忘记了孔子的君子之道是有非常大弹性的,是建立在洞悉人心,省时度势的基础上的。
从后来陈后主的表现来看,显然,傅縡算是白死了,死谏不过自取其辱。他拼尽全力将自己掷向陷入癫狂的现实,试图以此来使人们清醒,无疑他失败了,他以生命来搏的最后一击没有起到预料中的效果,现实岿然不动,他却像雾气一样飘散在南朝的风月中。很快,快乐的陈朝君臣便忘了朝堂上曾经有过这个人,他站立的位置,又有新人。
后主依然把张丽华抱在膝头,言听计从,肆意胡为,回到后宫和嫔妃们调笑取乐,宛如台风中心的平静一样,陈朝的政治中心依然繁花似锦,流水带金。众人对危险的迫近毫无所觉,后主沉迷于玩乐带来的激情里,无心做政治上的精进。逸乐就像绽放的烟花,它所带来高蹿的辉煌幻觉,会让人忽略坠落的迅疾和残乱。

她干涉朝政,我想什么"人间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多半是私下她派人多打听传闻,自己又好记性善推断的缘故,反正陈叔宝昏庸,缺乏逻辑思考的能力,巴不得多个人帮他思考。她说什么是什么,他还对她表示了无限的信任和崇拜,言听计从。
高颎对她的顾虑也是对的,因此斩杀了她。她不单是美人,而且是个有政治天赋的美人。她博闻强记,多谋善断,犹在百官之上。我于是假设,如果她不是生活在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里,如果她走入别的朝代,做了别人的妃子,她的政治天赋也许会给她带来更大的机遇。当然,也许面临更大的危险。只是,陈朝的灭亡是由陈叔宝的性格注定,即使没有张丽华,他也是要做亡国之君的。
南朝风月正浓,陈后主在宫廷中醉拥佳人,与宠臣笑谈风月。北方的隋文帝却秣马厉兵准备统一中国。
传说中的亡国之音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陈叔宝的作品在《乐府诗集》里颇有几首,体裁还挺广泛,若是不对内容上的艳靡有偏见,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出色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音乐与书的盛宴』:安意如《陌上花开》
28 萦尘歌姬 -- 原声带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节选2)

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昏庸无道的陈后主有隋文帝来收拾他。但是硬说《玉树后庭花》有亡国之兆就很勉强迷信了,连这曲子都委屈了。只是恰好是陈叔宝作的,又恰好陈朝灭亡。

假如过了这个时候,《玉树后庭花》就不会作为亡国之音的代称入史入诗了。

转眼隋军兵临臣下,陈后主匆匆从美梦中醒来,兀自头脑迷糊,姿态笃定地对身边人表示,吾自有计。身边人一看他有谱,立刻作鸟兽散,再不管他。剩下一个陈叔宝先生带着张丽华和孔贵嫔两位女士坐着个大篮子躲到景阳殿前的枯井里。他天真以为这样就可以躲过一劫。

张丽华艳名动天下,那时候还是晋王的杨广一直觊觎她。他统帅大军征讨陈朝,胜利之后,索要张丽华,大将高颎不许,说:"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娶丽华,乃命斩之。"一刀斩下,血飞如虹,她脸上迷离的笑意使人费解。人们在她滟滟的血里模糊了双眼,以为自己看见了,千年前绝代的妖姬殒命的情景。
绝代红颜,命归黄泉。杨广从此恨死了高颎,而且淫心不死,连做梦都梦见和张丽华欢会。
陈后主降隋后,竟成了杨广的好友。杨广骄奢荒淫更胜陈叔宝。这两个昏君凑到一起倒也是物以类聚,志同道合。隋朝也短命,两代而亡,杨坚苦心建立的功业,大一统的局面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李唐王朝随后建立。大唐国祚两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
29 倾情天涯(伴奏) -- 董贞
“【波流江月去,潮水带星来】(节选1)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如果让你来猜一猜,这首诗的作者,你会猜谁?孟浩然,还是王维?假如我告诉你,这首曲叫《春江花月夜》,作者是隋炀帝杨广,你会不会有一点吃惊?
《春江花月夜》在初唐张若虚的手上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其后的几千年,诗人词人层出不穷却再也没有人能够动摇“孤篇横绝”的地位。后人提到《春江花月夜》,如果没有特别的指出,那一定是指张若虚的这篇。
我读到这一首时,曾经比看见张若虚的那篇还吃惊。

杨广的诗让我掩卷沉思:坏人,不代表他没才,更不代表他的心理面就会一直阴暗扭曲。一曲《春江花月夜》写景写出禅境,情在其中如静水深流。我能够相信,杨广心里是有干净的地方的,可以容他放下这些安静的情感。记得他的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被少游化作长短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少游词洒脱,杨广诗孤寒,这是让我百思不解的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分别和落差?

后来想,是杨广比少游孤独。残暴的人他的残暴多半来自于他的孤独,而才气学识却是另一回事,甚至天赋也可能会被用于歪处。杨广的诗有一种孤僻在内,因其隐晦,难见大雅。”
30 誓水之滨 -- 原声带
“【波流江月去,潮水带星来】(节选2)

杨广即位后很快纵情声色,但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不同于那些本身很昏庸无能的皇帝,他的失败来源于他太自负了。开了一条大运河,他要去看琼花,但他开这大运河并不光是为了看琼花,他有他的想法,但他治世的意图被后来的演义小说掩盖曲解了,他成为了一个罔顾百姓、只知胡为的人。
在他的宫廷里,曾经有一位姓侯的美人,因为长期见不到他而心灰意冷,有一天,她投缳自尽了。她死之后,宫人不敢隐瞒,把她的诗文呈给他,他读着诗,一边读一边大哭起来,伤心遗憾自己和这样多才的美人擦身而过。他去看她,她仍艳如桃花,她姣好的面容,并未因死去而颓败。她的美因死亡而变得神秘莫测,变幻万千,他因此生的不可企及而生出珍惜和遗憾,他长久地陷入伤感中,追封女子为夫人,

更令渎职的宦官自尽,一如当年的元帝杀掉毛延寿。
我看见,他对江山美人的无线眷恋,这本是个对人世有深长情谊的人啊,如果他不生在帝王家,不用为全力去争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照内心,以善良的心意去体察万物,去对待身边的人,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心意甘甜的人,有温和宽广的心田,因才华而被后人称颂。可惜,“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心意可以回转,时光不可回转。”
31 梦华录(广陵主题) -- 原声带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一·节选)

李白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将相思之意写得痴绝,细致却不伤于纤巧,只是七言乐诗,不好喝词并论。况且他好像超凡入圣的食神,青菜豆腐的普通材料,也能做出让人惊艳的佳肴。太白这首《长相思》,如果仅仅以男女相思之情来看它,实在是可惜了。
长安,在他的笔下有丰富连绵的意念,是男儿梦中的理想国,有着高耸入云的天阶,送人入青云,宽容地接纳男儿所有的壮志抱负和生活的理想,还是一个有他喜欢的女子生活的城市,这个城市带着那个女子的影子,想到长安他眼前就浮现她的笑颜。
或许,他年轻时在长安真的有过一段邂逅。他名重京华的时候,应有无数女子爱慕他,而他也喜欢上了她们其中的一个。这个女子,有可能是平民,亦有可能是皇室公主。他的才华倾倒天下人,让一切变得毫无意外。

这首《长相思》是他离别长安后哦回思往事时所作。所以为“美人如花隔云端”疑惑,这美人是他心中思念的那个女子,还是屈原式的“香草美人”?
真的希望是一个女子。原谅我俗,有时候我不禁想,长安月下,一壶清酒,一树桃花,这个男人把酒酌月时,他心里到底会浮现谁的影子。难道……难道,他也是位“永结无情契”的高人?轻快地游走在这个世间的男人,潇洒得叫人无所适从。让人,忍不住,有点黯然。
其实不尽是,一个再流离浪荡的男人也有倦累的一天,除非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归宿。李白,后来我去查阅了关于他的史料,这个男人的一生既有爱情的幸福,也经历过婚姻失败的悲剧。

这样的小白,才是我喜欢的。在浪迹天涯的潇洒狂放之外,心头藏牢了一份不泯的深情。长相思,是心里始终扣着我想你的弦,无论山长水远风高浪急事情流转容颜如何变幻,这根弦一直勒在心上不会断。”

32 琵琶语 -- 林海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二·节选)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长相思》

我算不得多情的,但每每读到这一首,总有说不出的留恋哀伤之意,心底潮湿酸楚,想要哭,却没有眼泪。也许,是因为这样哀感顽艳的缠绵,是一个“梅妻鹤子”的遗世孤绝的男人写的。时间如水,波平如镜。突然落下了一颗石子,波光潋滟,水皱了眉。记忆的碎片,灵魂里某个阙如的画面,在瞬间,不容遗忘地跳出来。人低了头,写下了这三十六个字。
就像我们,以为浓烈如鹤顶红一般的爱,谁也分不开,就算是死,也要在一起。“再也没有什么人能把我们分开了。”说这样话的时候,彼此都是此心昭昭可对日月的。可是,往往不用死,上帝在云端,只眨了一眨眼,眉一皱,头一点,叭!手指上的那根线断了。说断就断了。罗带同心结未成。
林逋,字君复,谥和靖先生。隐居西湖孤山,种梅放鹤,到江南梅熟时节,就有小贩上孤山,在他门前买梅。他将卖梅钱交给童子,放进衣瓮中,倒要沽酒买米时令小童取出,既清洁又方便。有二十年,他没有踏入城市一步。

是哪一天,江头潮已平?是什么时候开始,心潮也平了?时间如手指,再也撩不起心底的琴弦。他一生静静守着他的“梅妻鹤子”终老,没有怨言。在他的诗里找不到一丝爱情的痕迹,只有梅,暗香如故。哪一年,那一个人,让一生改变?他不说。爱情,对有些人来说,是血液里跳动,始终沉默如黑夜的声音。隐秘而一生相伴的长相思,是属于爱情最初的神话。长相守,是最后的。”
33 夜之妃 -- 群星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节选1)

韩翃是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名在当时极重,号称一篇一咏,朝野珍之。除了名动天下的《寒食》,他最为后人所知的恐怕是他失而复得的爱情,以及伴随爱情而来的那首《章台柳》。

这一段,是天宝年间旧事了,韩翃羁栖长安,与李王孙交好。他们常在一起饮酒。
歌宴之间李王孙的爱姬柳氏看中了韩翃,眉来眼去的,韩翃也对她有意。这个柳氏也不是一般的女人,她虽无张红拂的眼力可以一眼看中身在风尘中的李靖,慷慨与之私奔,却也是有过人之处的。首先她容貌不差,据当时人记载,赞她“艳绝一时”,这个“一时”赞得就很重了,可见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柳氏的容貌都是一时翘楚。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韩翃对她不恩能够忘情,番将又对她一见钟情。其次她的才情趣味不差,“喜谈谑,善讴咏”,可见是歌能说会道的风流人物,能歌善赋解语花。
柳氏为人歌姬却不是妾室。

李王孙也是个豪侠似的男子,宽宏大量,不以柳氏“移情”为忤,反而对两人都很负责,回头问清韩翃对柳氏也有意思。开元盛世的尾声,似春光返照之时,人行事性情还是有着盛世的开朗疏豪,李生不但将柳氏赠与韩翃,更慷慨解囊拿出三十万玉成二人婚事。两人成婚后的第二年,韩翃新科及第,按礼要回老家省亲,他就回昌黎省亲,将柳氏留在长安。一开始看上去,柳氏是属于那种好命的,遇到个开明大方的男主人,又得了个风流俊逸少年有成的才子做老公。
不料随即“安史之乱”起,两京沦陷。这一番兵连祸结,身历其中的诗人们无不痛苦不堪。被留在长安的柳氏自然免不了灾祸,虽然她在后来的诗文中丝毫没有提及到自己的辛苦忧惧,但一个柔弱女子碰上战乱,说怎样担惊受怕都是不为过的,可以依靠的人不在身边,身边又兵荒马乱时时有人死去……
说实在的,我很钦佩这个女子,在危难时刻,她不像她的外貌那样娇嫩软弱,她更像空谷幽兰,无论如何寂寞艰难,都能抓住生机坚持下去,她很冷静地剪去长发,穿上缁衣,寄居法灵寺。那种开放,已不是当年在席宴之间的灼然盛开。而是静静的,积聚养分,那般连根茎里都汁液饱满的等待。”

34 梦回雨巷(演奏曲 -- 完美仙剑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节选2)

等到唐肃宗收复长安,韩翃便遣人到长安四处密访柳氏,并给她送去一囊碎金和一首《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人是植物性的,扎根向下,以此来延伸自己的血脉和关系,并为之终身盘踞在某处,形成自己的范围。所以你看那桓温,他是多么深明此理的人,才会对着柳树涕泪长流。

柳氏捧诗呜咽,深明男人对自己的爱意和怀疑试探。他既担心她的生死安危,又担心她红颜零落不看相看,更恐值此兵荒马乱之秋,她已为他人劫夺。他的心肠九曲她都看得明白。
爱,是不断怀疑、不断肯定的过程,肯定了韩翃对自己仍有爱意牵念的柳氏心潮起伏,再难像以前那样心如止水地待在寺庙里度过余生。她开始蓄发等待和韩翃的团聚,但不久即遭番将沙咤利劫持。这次她是真真实实为人小星,宠之专房。
如果不再见,如果,韩翃后来没有随侯希逸入觐京师,那么,长安的街市上就不会有那么凄惶的、动人的重逢。风吹过,街道上黄叶纷飞,像被惊散的鸟群,惊魂不定地落下来。他站在那里,看那辆车载着她远去,她像正走进无法回头的记忆里。在观望同一件事的角度和用心上,男人和女人迥然不同。韩翃的《章台柳》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他对她相思不忘又疑窦丛生。而柳氏答词自比为“杨柳枝”,词意凄凉,她对他一样情深意浓

念念不忘,却无半点怀疑拷问韩翃的意思,她只是在痛悔,还深深自弃。自己失身番将,哭泣着告白,此身已适他人,芳华已谢,纵使君来已不堪折了。仿佛这一切是她的过错。
韩翃得诗后心意彷徨,手捧香脂,痛苦不堪又一筹莫展。他那时还不是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不是红人,不敢轻易得罪番将,青州勇将许俊许虞侯感韩柳诚挚之爱,纵马抢回柳氏,又对肃宗禀明此事。这一场官司一直打到皇帝驾前才有个了结,肃宗下诏断柳氏归韩翃,离散多年的两人终于破镜重圆。

相信柳氏回到韩翃身边会得到善待。这个男人他的诗里透出妩媚的气息,不算那种强悍霸道斤斤计较的男人。前面说了,后来韩翃的仕途也不错,肃宗朝没有什么大作为,德宗朝却颇受恩宠。至于柳氏是妻是妾都不用计较这点名分了,尽管我一直忍不住在琢磨这个。
重要的是,她与他之间失而复得的情感经历无人可取代。谁丢失了谁,都是损失。章台柳也好,杨柳枝也罢,都是情话,只是写给当时的彼此。章台柳,章台柳,昔时青青今犹在,只愿攀折君之手。”
35 问情 -- 常静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节选)

时至今日,我们说到怀古诗,还没有人能越过刘禹锡不谈。读他的诗文发现他显然有金陵情节。他的怀古名篇《西塞山怀古》和《金陵五题》将咏史诗推向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峰。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梦得骤然将眼界和思维都放开了。他退入到历史当中,由眼前进入到浩渺历史中,站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握着一戳被大火烧断的铁链。远处是超然世外的西塞山,青山无言见惯征战杀伐,流水有声带走六朝金粉。渐渐地,我们都随他步入虚空之中,仿佛置身于滔滔的河流之中,不再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得失,不再流连一日一年的情绪,不再执迷于此一生,回首处,心已过千万重山。
人生仓促,自然永恒,人身局限,光阴浩渺。这种对比足以强烈到让人黯然道怆然泪下。人在这世间苦心经营一辈子,纵然功成十分,能够安心享用的,又有几分?如同手握沙砾,到最后还是要散失开去。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铭刻?何人何事我们可以劝服自己这样值得?我们的心是荒野还是沃土?

真正的刘禹锡很有豪性,书生意气不能说没有,但更多时候他是在做着很实际的事情,为国为民。再说他哪算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呢?入仕之后的他,即使屡遭贬谪也是一直当着不小的官。有一种人,在红尘中翻转多时还是会回到他自己的天地中;有一种人,即使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他也一样会回到红尘中来。我相信,刘禹锡的心灵深处是淡泊宁静的,接近他在《陋室铭》里言及的那种心态,所以历经风雨也不改初衷。梦得其实和子瞻很像,都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屡遭打击,都是很能够随遇而安的人,都曾经遭受诗案的牵连。中年拓落,晚年得享太平。”
36 夏雨风荷 Lotus In The Su... -- 群星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节选)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就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如何不令千古红颜哑然?这样的文人还不止他一个。当时的这些男人哪,如果不是有特异功能,就是太细致,太精明了。

是是是,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么久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
回到与他最近的女人身上,他的母亲。也许,东野所有对感情的温暖认知,都像蜜蜂扑向鲜花一样,是在他母亲身上获得的。

“千回结衣襟”,与“临行密密缝”是一样的动作。而这个女子,不过是他母亲的年轻化罢了。也许在母亲年轻时,她也这样结过另一个男子的衣襟,结下为他等待的心意,结下盼他早归的心意。
此后天涯路远,他带着她的叮咛珍嘱行在路上,就像随身的包袱,不曾卸下。
但也许,他再也没有回来。
而她,却一直在等待。等待他的长城,等待有一天,可以将这份感情交付出去。
那年离家时,他站在门口,阳光斜斜地掠进来。他蓦然看见她的刹那芳华,曾经的惊艳浓情,像午夜绽放的花。而今花事已了,她像一株盛开过的花寂寞坚定而又饱满。他又告别了她——在转身之际,背负她的往事离开……”

37 平静的喜悦 -- 巫娜

38 诀别之曲 -- 原声带

39 恬静小村 -- 原声带

40 花瑟秋风 -- 霹雳英雄

41 古刹 -- 陈悦

42 梦江南 -- 群星
43 灵谷 -- 群星

44 思君赋 -- HITA
45 神启之路 -- 原声带

46 流云渡 -- 原声带

47 唯美天下 -- 原声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2235.html

更多阅读

古龙 《护花铃》—最美的佳人梅吟雪 护花铃 古龙 小说

图片转载自:昵图网文章转载自:热血古龙,《古龙笔下的女人们》,知风草45.梅吟雪  记得在很多年前,大概要早到我还没有沉浸在古龙小说文字的世界里之前,家乡有一个频道,专门在学生寒暑假的时候放一些最早的武侠电影或者电视剧来大家看

徐沪生:我们这样做《上海壹周》

徐沪生:我们这样做《上海壹周》郭为中2000年10月12日,星期四上午,《上海壹周》创刊号在上海各报亭出摊。下午14:30,5万份全部卖完。一张垂死的《上海文化报》,改头换面成《上海壹周》后,奇迹般地复活了。从去年5月份策划,到10月出报,上海

很好看的电视剧《红梅花开》 红梅花开简谱

电视剧《红梅花开》故事梗概:大校工程师宋红梅到基建兵318团视察工作。她没有按照团里的安排住进宾馆,而是直奔隧道挖掘基地。在基地她与一营官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她的技术指导下,隧道提前一个多月打通。期间,她的丈夫王振华千里迢迢从

声明:《『音乐与书的盛宴』:安意如《陌上花开》》为网友緈諨味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