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东的恐怖小说《我遇见了我》读后感 周德东恐怖小说 在线

一:第一感觉

一个自恋狂

一个梦呓者

写出来的无比华美的

垃圾

   ——冯晓潇

  一个原本写散文的人,后来写了恐怖小说。这人是周德东。

  一个原来看过他散文的人,对他非常敬佩。这人是冯晓潇。

  冯晓潇后来听说有一个人写恐怖小说非常出名,叫周德东。

  他心想,指定是两个人,同名而已,写散文的周德东不是写恐怖小说的周德东。

  直到有一天偶尔百度了一下,竟然发现,其实周德东只有一个。

  于是,冯晓潇觉得,那么周德东的恐怖故事,应该值得一读的。

  因为周德东的散文写得很好,虽然非常自恋吧,但是还不至于让人讨厌。

  于是冯晓潇读了、听了周德东的一些恐怖故事。

  短篇的《花落无声》,中篇的《第十二夜》,听了、看了之后,觉得,还凑合吧。

  还给别人推荐呢。

  还用理论来试图分析张震和周德东的不同呢。

  

  张震学中文的,文字功力也是很唯美的,他行文中也会对人物、环境之类描述的非常饱满,非常唯美。

  周德东写散文出身,描述细腻、柔美,情感充盈。

  在于文字功力上,两人各有千秋,像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区分,不那么清晰。

  然而最最明显的区分就是——

  张震的故事,是讲求逻辑的。所以他的每个字里也许都有机关,像迷宫,但最后他把地图给你。

  周德东的故事,是讲画面感的,一组亮点过后,又来一组亮点。

  然而,他却是不太照顾逻辑的。

  不知道他是艺高人胆大还是别的缘故,情节不是纵向勾结,而是横向铺展。

  周德东在故事的前三分之二还都在横着摆迷局,摆得迷局越来越大。

  读者非常担心他如何收场。

  然而周德东最后轻飘飘地用一把万能钥匙开十几个门,一副药治百种病。

  

周德东的恐怖小说《我遇见了我》读后感 周德东恐怖小说 在线

  这一点,在周德东的小说里,经常用“一切,全是幻觉”,就把所有奇怪事情全解释了。

  这让一直非常认真地在看、在听周德东恐怖故事的冯晓潇觉得,周德东似乎有点儿“耍”。

 

二:咬文嚼字

  故事里的事

  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

  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刘罗锅主题曲》

 

  口说无凭,咱举个小例子如何。

  《第十二夜》小说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败笔。

  看过这篇小说的人,请努力回想或者重新打开文章来看仔细:

  主人公张葛的女友小毫死而复生后,周德东的描述,小毫其实是张葛的幻听幻觉。

  但是,有一处描写:

  楼上邻居老太太剁骨肉很吵,张葛和小毫一起去楼上找老太太说理。

  张葛和小毫都跟老太太说了话,意思是声音小点, 谢谢。

  老太太说:你们这不是太欺负人了嘛。

  各位,请看周德东用的词汇是——你们。

  而最后老太太跟张葛说,那天我看到只有你一个人来找我呀,没有别人。

  

  请问,此刻你什么心情?

  反正冯晓潇觉得很气愤。觉得故事里的老太太,简直在耍流氓。

  你当时没看见两个人,你就说你们如何如何;现在反过来说,只有你,没第二个人。

  这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冯晓潇觉得周德东在耍主人公张葛,老太太耍在读者。

  冯晓潇很不理解,此处周德东为何不用“你”这个词汇呢,如果这样的话,不正好前后勾结上了吗?

  假如老太太说:你这不是太欺负人了嘛。(只看见张葛一个人)

  读者往前一想,定然惊出一身冷汗。

  那简直是非常精妙的一笔!!

  但是,周德东没有。所以此处“包袱不响”。败笔,非常明显。

  周德东迷们,你们就别抬杠了。我看了、听了,不是印刷和朗读错误。就是周德东没这意识。

  如果是张震,这正好是他突然加大声音要吓唬你的地方。

 三:梦里梦外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在念经

   念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念经……

           ——民间故事

  嗐,合着半天,挑人家一个字的错呀,你这人真是矫情、没劲、无聊。

  是的,冯晓潇虽然觉得《第二十夜》的结局周德东根本圆不上,但是还是看了好几遍,听了好几遍。

  为他精美绝伦的意境和画面感鼓掌。

  但是看了、听了这部《我遇见了我》之后。

  冯晓潇似乎又怒了。也可能有点儿苦笑。

  《我遇见了我》这个小说,想写的是,一个是真实的我,一个是作品里的我,或者意识形态的我。

  两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故事的内容难以在此复述,如果非得复述,冯晓潇觉得周德东这篇文字的写法,就像是这么写的:

  “这天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睡觉。

   睡着后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还在睡觉

   睡觉时偏偏又做了个梦,

   梦里自己在睡觉……”

  

  没错,你不信你就去读一下《我遇见了我》,就是这种感觉。

  从头到尾,除了第一人称讲述者外,没有一个人是真的,都在梦幻里!

  从头到尾,全是假的!

  假A说假B是假的,然后假C证明假A假B根本不存在!

  假D又站出来证明,根本就没假C这人

  假E又说话了,假D从未出现过……

  …… ……

  这,很好玩吗?

  真成了“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念经……”的这样永无止境的故事了。

  语句非常华美,每一个章节,都是亮点。一个又一个亮点接踵而来。

  一句梦话醒来,发现醒来后还在梦里,接着再醒,不行,还是梦里。

  反反复复几十次之后,冯晓潇觉得,周德东有点儿絮叨了。

  简直就是絮叨了。

  不是一般的絮叨。

  很絮叨。

  比我现在还他妈的絮叨。

  周德东写到这里说自己快神经了,冯晓潇在故事之外相信周德东一定是真神经。

  简直是自顾自地用非常自恋的态度在绕呀绕呀,故事到三分之二时,不,到十分之九时,还在绕。

  不不不,一直到百分百结尾时,竟然——周德东还在绕,在兜圈子。

  没有谜底。

  没有谜底的恐怖故事,不恐怖。

  郭德纲说:恐怖到了极点,是愤怒。

  是的,愤怒是冯晓潇读完小说时的感受。

  愤怒时因为,自己耽误了半天时间,看了一大堆绕圈子,没头没尾的梦话、自恋狂语。

四:本文想说什么

 

  don’t brush me off

  不要敷衍我

        ——英国谚语

  冯晓潇写此文什么意思?妒忌周德东?还是故意找茬?吹毛求疵?

  都不是都不是,因为百度里,周德东的书的读后感,太少太少了。

  第一,可能都无语了。

  第二,没人这么认真。

  第三,没空搭理周德东。

 

  冯晓潇弄篇读后感放这里,希望读周德东恐怖故事的人,或者周德东本人,看到后,有所帮助。

  什么帮助?

  就是希望,能读到更好的故事呗。

  这一点上,还是有共识的应该。

  读者可以知己知彼地读书;作者可以知己知彼地写书。

  别自己把自己当傻子,也别自己把自己当神仙。

  读者跟作者多互动一下吧。否则,作者自恋起来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想咋写咋写,你爱看不看。

  那时候,一起无语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3257.html

更多阅读

拟人的写法:《我是一只小蚂蚁》

整理者:浙江-贝妈、浙江-寒梅、江苏-懿懿妈河北—雨丝、深圳泰然妈、北京蓝天、浙江笑笑今天讲一个六年级孩子的作文:《我是一只小蚂蚁》。在讲课前,先来分享一下喜报:浙江作妈:宝贝在上周口头作文中,被评为优秀小作家,获得金奖!同时还得

声明:《周德东的恐怖小说《我遇见了我》读后感 周德东恐怖小说 在线》为网友花舞花落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