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勤学 匡衡勤学阅读答案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勤学
匡衡勤学 匡衡勤学阅读答案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很兴旺,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选自《西京杂记》)  

注译   

1.邻居有烛而不逮(到,及)   2.资给 以书 (资助给)   3.遂成大学 (大学问家)   4.愿 意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 凿壁偷光   5.致:给   6.得:得到   7.书:读书   8.穿壁:在墙上打洞。   9.文不识:文名不识  10.遂:终于。   11.大姓:大户人家。   12.以:把   13.偿:报酬   14.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5.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及,达到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做佣人   ③资给以书 资:供给,资助 以:把④遂成大学 遂:于是,就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匡衡于是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借光   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5.用这个成语造句: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6.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秉烛夜读 悬梁刺股 (废寝忘食 囊萤映雪)   7.与句中“以书映光而读之”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D.出淤泥而不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4809.html

更多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两则阅读答案

25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前预习学案一、走近作者作品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体)小说。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 阅读答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

梁衡:李清照 乱世中的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阅读答案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

《劝学》导学案 师旷劝学阅读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

声明:《匡衡勤学 匡衡勤学阅读答案》为网友拈花把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