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即“忽然”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即“忽然”

“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即“忽然”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

万 献 初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军幕生活的名篇,千古传颂。

诗首劈面以风卷草折的动感横空铺展塞外八月飞雪奇景,激发人新奇而壮阔的浪漫情趣。又以千树万树梨花喻漫天飞雪,出人意表又清新阔爽,于瀚海寒雪中勃发出温馨浓郁的绵绵春意。然后,用帘幕冰湿、裘衾不暖、角弓僵冻、铁衣难着等边塞特景实写军营雪后的奇寒,别有韵味。在瀚海凝云冰天雪地的背景下,写雪洒辕门、旗冻不翻的肃穆静景,映衬饯别宴会上胡乐急管繁弦的萧萧声动,抒发军旅异乡豪壮而又浪漫的气氛,透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雪满天山路,归骑洒蹄痕,交织诗人依依惜别和浓浓思乡的情谊。把瀚海寒塞雪中送别写得如此奇丽豪壮,充分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乐观浪漫的豪放本色。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课堂上讲过这首七言古诗(古风)的押韵,除了最后二联外,都是联内韵:“折、雪”押入声薛韵,“来、开”押平声灰韵,“幕、薄”押入声铎韵,“控、着(箸)”去声送御合韵,“冰、凝”押去声证韵,“客、笛”押入声陌锡韵,“门、翻”押平声元韵,最后二联“去、路、处”是去声暮御合韵。以收塞音韵尾的短促入声为主韵(首联就以入声韵起),体现了瀚海边塞雪野冰营的铁血军旅迫促凝重的主调。中间两次用平稳的平声韵间隔,调节节奏以显抑扬顿挫。尾两联变动遣散,用韵宽松,尾联上句“君”不入韵,用向下延展的去声韵收尾,悠远绵长,正好表达山回路转、余音不绝的思绪。

韵与情境意境合,当无问题。说到修辞,有学生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名句,一般认为用梨花比雪花是新奇所在,请问老师,在修辞上是明喻还是暗喻?“明喻”须明确示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像、似、如”之类的标记词;“暗喻”则直接说本体是喻体,不用标记词。如“父亲好像一座山”是明蝓,“父亲是山”就是暗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若把“如”理解为“像”就是明喻。塞外北风猛,飞雪来得早,忽然好像吹来一夜春风,把千万株梨树吹出白花。这样理解,就是把“忽”解为“忽然”,把“如”解为“(好)像”,很多教材、鉴赏书以及读者都是这样理解的。实际上,该句是暗喻,句中的“忽如”是一个副词,只相当于“忽然”,句子本意是“一夜春风忽如(然)来”,即副词“忽如”作动词谓语“来”的状语表示时间的短暂突然。由于“一夜春风忽如来”的“仄仄平平(仄)平平”在声调格律上实际相当于后五个平声连用,故调作“忽如一夜春风来”为“(仄)平仄仄平平平”以显示韵律的音步变化(二音节为一音步),且“忽如”用在句首更利于强调突兀新奇的意味。今通行的一般本子都用“忽如”(有的加注:“一作忽然”),而《全唐詩》卷一九九本就作“忽然”。

如,《说文解字·女部》“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广韵》“人诸切”日母鱼韵平声。由“顺从、依随”(古女性须听话顺从)义转有“往、去”义,《尔雅》“如,往也”,引申有“比得上、相当、如同、好像”等义。虚化作语尾助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七“如,犹焉也,语末助词也”,《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易·贲》九三“贲如濡如”、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易·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都是在动词、形容词后加“如”作词尾(后缀),表示“XX的样子”,“突如其来如”即“其来突如”,也就是“该事的来临很突然的样子”,《周易》这类“如”的用法很多。再如《礼记·玉藻》“揖私朝,煇如也,登车则有光矣”、“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韩诗外传》卷八“楚王盖悒如也”等都是。《论语》多在单音、双音形容词后加“如”作后缀,《论语·八佾》“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乡党》“趋进,翼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摄齐升堂,鞠躬如也”、“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私觌,愉愉如也”。《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也属此类。这类词尾“如”已经与作形容词、副词后缀的“然”功能相同了,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然也。如、然,语之转”。

然,原为“燃”的本字,《说文·火部》“然,烧也,从火肰声”,《广韵》“如延切”日母仙韵平声。由燃烧引申有“照耀、明亮、明白、明了”等义,再引申表“肯定、如此”义,《玉篇·火部》“然,如是也”。虚化作形容词、副词后缀,为“XX的样子”,《论语·子路》“硜硜然小人哉”、《微子》“夫子憮然”;《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欣欣然有喜色”、“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苗勃然兴之矣”;《战国策·赵策》“文王闻之,喟然而叹”、“辛垣衍怏然不悦”。从读音上看,中古“如”、“然”都是日母平声,鱼韵(无-n尾的阴声韵)与仙韵(有-n尾的阳声韵)是阴阳对转关系,上古是鱼部与元部通转,故王引之训“如,然也”而谓“语之转”。同类的词尾(后缀)还有:“焉”,《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尔”,《论语·先进》“之路率尔而对”;“乎”,《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等。

“忽然”很早就用作副词、形容词表时间极其迅速短暂,如《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唐诗中也多见用,如唐人吴巩《残句》“忽然一曲称君心,破却中人百家产”即是。

“忽如”为双音词表示时间极其迅速短暂也较早,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叹人生苦短,聊以行乐自慰,“忽如远行客”就是“匆匆远行客”,“忽如”最好看成一词,表示匆忙短暂,不必看成明喻而作“忽然好像远行的过客”。又《古诗十九首》之十三《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前已有明喻人生“如朝露”,故“人生忽如寄”也该是“匆匆寄居”而不必解作“忽然好像暂时寄居”。又西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寒暑相因袭,时逝忽如颓”,更应该是“忽然颓”了。

唐诗中有很多用“忽如”的例子,今检得《全唐诗》(共900卷48900余首诗)中的48例。这48例中,可确定“如”是动词谓语作明喻标记的有:“烈风起江汉,白浪忽如山”(《全唐诗》第138卷),“山”是名词,“如山”是典型的动宾结构,浪忽然涌起像山一样高;“清秋忽如此,离恨应难歇”(145)、“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175)、“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傍人独愁苦”(213)、“未料容鬓间,蹉跎忽如此(432)”、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298)、“平生忽如梦,百事皆成昔”(191)、“倚天方比剑,沈井忽如瓶”(277)、“花奇忽如荐,树曲浑成几(618)”、“玄鬓忽如丝,青丛不再绿(823) ”、“苦却乐,乐却苦,卢至黄金忽如土(828)”、“忽如上林晓,万年枝上鸣”(430)、“忽如陇头水,坐作东西分(473)”、“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221)、“秉心犹似矢,搔首忽如蓬”(286)、“忽如鄂公喝住单雄信,秦王肩上塔著枣木槊(828)、“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255)、“忽如乱刀剑,搅妾心肠间”(19、又270),这些诗句中的“如此、如故、如梦、如瓶、如荐、如丝、如土、如晓、如水、如昨、如蓬、如鄂公、如裴旻(舞双剑)、如刀剑”都是动宾结构,“如”后接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主谓词组),句中的“忽”是单音副词“忽然、匆匆”义作动词“如”的状语。

《全唐诗》48例中,更多的则应把“忽如”看成一个双音副词。这种句子或不是比喻,或为暗喻,其中的“如”不是显性的明喻标记:“芳景恣行乐,谪居忽如忘”(98)、“晚菊绕江垒,忽如开古屏”(239、又712)、“清境岂云远,炎氛忽如遗”(192)、“勇气贯中肠,视身忽如遗”(355)、“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62)、“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191)、“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222)、“忽如启灵署,鸾凤相和鸣”(264)、“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337)、“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339)、“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351)、“风雪一萧散,功业忽如浮”(371)、“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433)、“自小不到处,全家忽如归”(592)、“自是相忆苦,忽如经年别”(592)、“革咽丝烦欢不改,缴绛垂缇忽如晦”(644)、“不远风物变,忽如寰宇殊”(817),这些诗句中的“忽如”都是内部结构紧密的一个双音词,多是副词作状语修饰句中的动词谓语表示时间突兀短暂或匆匆过去,都可以直接用“忽然、匆匆”来替换,如“忽如忘”就是“忽然忘记”,“忽如经年别”就是“离别匆匆已多年”,即便含暗喻意味,也都很淡。

“我闻忽如负芒刺,不独为君空叹息”(25、又827)、“俯仰寄世间,忽如流波萍”(305)、“忽如剑疮尽,初起百战身”(376)、“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821)、“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231)、“忽如生羽翼,恍若将起腾”(887)、“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265)、“忽如春再来,不独天重戴”(826)、“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160)、“故园忽如梦,返复知何辰”(246),这些诗句比喻的意味相对较多一些,“忽如”后面接主谓、动宾等谓词性词组,“忽如负芒刺”意谓“忽然(好像)背上被刺扎痛了”,“忽如春再来”意谓“突然(好像)春天重返”,暗喻的意味是句子本身体现的,“忽如”仍然是双音副词,“如”并不作句子的动词谓语,故不是明喻的标记。同样的,“忽如”后只接单音词的“忽如归、忽如梦”,意谓“忽然(好像)回家、忽然(好像)在梦里”,“如”在谓词前而不是充当谓语的明喻标记。所以,这类“忽如”理解为副词“忽然”比理解为“副词+动词谓语”的“忽然+像”更合理一些。

“忽如京洛间,游子风尘飘”(194)、“忽如高堂上,飒飒生清风”(198)、“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199),这类“忽如”表面上后接体词(地点、方位词),实际上是诗句的字数有定而省略了谓语动词“在”,“忽如京洛间”即“匆匆(奔走在)京城与洛阳之间”,故这类“忽如”更可直接替换为“忽然、匆匆”,其中的“如”不是作谓语动词的明喻标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忽如”后接体词(名词、名词性词组)的,是“副词+动词谓语”的“忽然+像”结构,后面可带名词性宾语;“忽如”后接谓词(动词词、动词性词组)的,只是一个双音副词作状语修饰句中的谓语,表示突然、短暂的时间变化。《全唐诗》中,前一种用法已经有了一些,而后一种承古用法还是占大多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本是“一夜春风忽如来”,正是后一种用法,所以句中的“忽如”就是“忽然”,“如”不是句中的动词谓语,不是明喻的标记,故“如”不能理解为“好像”。

不把“忽如一夜春风来”理解为明喻而理解为暗喻,更合乎该诗的情景和意境。“忽然吹来一夜和暖的春风,吹开了千万树洁白的梨花”,突兀、新奇、惊艳,有“山从人面起”、“开门雪满山”那样出人意表的审美感受。如果是“好像刮来一夜春风、好像开了千万树梨花”,那就韵味大减,就不是岑参边塞诗浪漫奇瑰的风格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5371.html

更多阅读

《古朗月行》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像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内容分析:《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原16行,课文节选其前4行。诗

理中丸加减治疗痞满 理中丸治疗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治疗中焦虚寒而兼有气滞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载有两方:一方是治中汤,即理中丸加青皮、陈皮;一方是枳实理中丸,即理中丸加枳实、茯苓。  “治中汤: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

兰斯大教堂之夏加尔的玻璃窗 圣彼得大教堂玻璃窗

一座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天主教堂与一个俄裔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家,两个几乎不可能交叉的对象却通过彩色的玻璃拼花窗(StainedGlass)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兰斯大教堂(ReimsCathedral)祈祷室中的玻璃窗即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简介 :王夫之论中、和

王夫之论中、和中国哲学的不少概念,在王夫之哲学中都有着独到的解释。“中”、“和”即是一例。“中”,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雍也》篇)。以后,“中”成为《中庸》中的重要范畴。什么是中庸?历来说法不

下元节是哪一天?有什么风俗? 2016下元节是哪一天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

声明:《“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即“忽然”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为网友我要向前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