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寸宽,一英里深 一英里是多少米

国外科学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在科学课中一般的理解是:“一英寸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要尽量少一些、精一些。“一英里深”是指内容要展开,展开了才有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一、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微观思考

深入探究学习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指定这儿深入探究,那儿不深入探究;也很难界定说探究学习到这个程度就是深入探究了。既然深入探究学习是一个过程,就可以找到探究深入中的点的痕迹。大致可归纳为:“切入点、生发点、观察点、发散点、延伸点”,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这些点,就能推进整个探究的面,从而努力使这项科学探究活动达到“一英里深”的效果。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1、选准切入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探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重点、难点、兴趣点切入探究活动,学生掌握了探究的方法,有了探究的 兴趣,其它活动的探究就迎刃而解了。三年级上册科学《不同用途的纸》一课,从教材上看分为三部分: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搜集各种纸样;研究不同用途的纸。教材中共有4个典型科学探究活动:①观察各种纸;②研究不同用途纸的吸水性能;③研究不同用途纸的承受伸拉的性能;④研究不同用途纸的承受弯曲的性能。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深入探究学习,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教学中,当学生观察了各种纸后,教师便让学生猜想:老师把报纸、硬板纸、牛皮纸、宣纸、毛边纸放入水中会怎么样?这五种纸哪种纸的吸水本领大一点?这样同学们便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还设计了验证的各种办法,通过讨论自己设计的验证方案是否合理,自己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了结论。一节课的时间把纸的吸水性研究的淋漓尽致,学生真正体验了整个探究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这种深入探究的效果是在一节课时间内亲历4项活动(平均用力的探究)所不能达到的。

2、挖掘生发点。在开展探究学习中,往往会有学生随机生成的非常闪光的设想(即使是一些错误的想法);有学生个体观察到的科学现象与已有感知的矛盾冲突;有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现象的不同看法;教师都要善于挖掘和捕捉这些信息,把握好每一个深入的契机,作好适当的引导,必将会使孩子的研究活动更加深入,更接近科学。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时,发现学生中有这样的现象:一种是交易现象,我的凤仙花苗养的多,你的全死了,想要的话1元一棵卖给你,你把数学作业给我抄一下,我送你一棵凤仙花苗;还有是破坏现象,因为凤仙花苗长得如何,花和果实怎么样,老师是要评价的,我偷偷把你的凤仙花弄死,看你怎么跟我比……这些虽然不是科学知识,但都是探究学习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写一写自己的看法,使探究学习更具人文的气息。挖掘学生探究学习中的生发点,这样的探究才有血肉,才能凸现深入的效果。

3、把握观察点。“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有利于促进孩子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把握好每一个观察点,然后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感知,能有效地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把握观察点还有一个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孩子们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时候在他们近乎离奇的感悟与见解中往往闪动着创造的火花,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引导孩子们这种内心体验,让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探究,往往容易让学生沉浸其中。三年级上册科学《稻谷的观察》一课中,稻谷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大小、长短、软硬、表面光滑与否等外在属性,对孩子们来讲,都是极有意义的“秘密”。在观察活动中,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稻谷,采用“摸、闻、看、尝”等多种感知手段,对稻谷进行全面观察。这样,在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稻谷的同时,整个观察活动也就自然“深”入下去了。

4、抓住发散点。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科学教学中抓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着力点,就能有效促进深入探究学习的开展。首先,以材料为“发散点”。结构性材料越丰富,越容易引起学生从不同层面上去发现、去探究。执教《奇妙的指纹》一课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课前拓印来的十几个指纹,教师提问:关于指纹,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怎样研究这些问题?面对这么多形状各异的指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还想出了各种研究的方法。抓住这些发散点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各显神通,探究也就深入了。其次,还可以利用各种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发散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同一问题,这样既使探究活动深入地开展,久而久之,也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学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还怕探究活动不深入吗?

5、发现延伸点。科学知识是教不完的,即使教会学生的一点所谓的科学知识也只是普遍的科学常识。另外《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有必要针对教材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进行向前延伸和向后拓展,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行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首先,通过延伸使每一项探究活动更加深入。一项探究活动有了课外的延伸(这种延伸是学生喜欢,他们自发、自愿进行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更能出现“一英里深”的效果,科学课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课堂上的观察探究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存在着许多的片面性。只有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研究,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表象,产生疑惑,从而促进其更深入地探究。如教《观察蚂蚁》之后,发现许多学生对蚂蚁的触角感兴趣,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蚂蚁的触角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尽情畅想,其中一个学生说:他想设计一种蚂蚁触角鞋,这种鞋子前端各有一只触角,跟蚂蚁的触角一样灵敏,而且功能更全,有探路作用。让盲人丢掉拐杖像正常人那样放心大胆地走路。这些天真的想象促进了学生深层次地探究认识蚂蚁的触角,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宏观思考

仅有对开展深入探究学习某些点的把握及思考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微观性的思考容易存在随意性,被环境、条件所左右。所以必须有更高层次思维上的把握和宏观上的思考。

1、处理好唯一性和多元性的观念。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习惯提倡追求唯一性,追求单一、线形的思维比较普遍。思想上很难容忍和接受多元化的格局,不习惯多元思维。科学探究学习也是如此,追求单一思路,单一途径,标准答案。开展深入探究学习必须抛弃唯一性的陈腐观念,适应教学多元化的趋势,科学探究学习中无论在思路,研究途径,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发现、研究结论都应朝着多元化发展。

2、遵循“探究性学习”发展的规律。

“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多年,把其引入国人,是件好事,洋为中用是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决不能简单套用,“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不需要“双基”,相反是建立在“双基”学习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只有把“双基”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价值,做到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整合,推进学习方式质的变化。“一英里深”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一般的探究性学习基础之上的,本身还必须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明显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知识传授的少而精”是“一英里深”探究的主旋律,但在方法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洗礼中,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探究学习最终的目标。从而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人才。

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实实在在地把探究深入下去,从而追求“一英里”的深度,是科学教育努力追寻的目标。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满足一时的认识和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还需不懈努力。

一英寸宽,一英里深 一英里是多少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5532.html

更多阅读

一公分是多少厘米呢? 1公分等于多少厘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在量度尺寸的时候会说到公分,公分是什么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公分是单位,一公分等于一厘米,公分也就是常说的厘米,只不过公分是旧的称呼而已在台湾一般叫公分,大陆一般都用,但是大多数还是说公分

一公里等于多少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

一公里等于多少米——简介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公里的说法,到底公里是个什么东西,接下来我细细的讲下。一公里等于多少米——工具/原料单位换算器一公里等于多少米——方法/步骤一公里等于多少米 1、一公里=1KM(千米)=1000m(米)一公里等于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 中药一剂量是多少

中医临床及研究部门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

声明:《一英寸宽,一英里深 一英里是多少米》为网友笑弄清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