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有效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晋城市实验小学贺荣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交给我们的学生。这些理论性的概念和观点,我们在座的老师都知道,但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乐于学、善于合作、喜于探究,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关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考议题。我认为无论是主动还是快乐,无论是合作还是探究,它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状态,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状态,才能实现有效课堂。如果说主动、快乐、合作、探究是学习的方式,那么,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才是最终的目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观课、评课、议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主阅读、实现有效课堂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我主要从以下三大点谈起:一、研读课程标准,宏观把握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三、紧扣学段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研读课程标准,宏观把握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但是,反思我们的课改实践,从中,不难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广大教师更多地关注良好课堂生态的构建,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对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定位认识却偏于肤浅;关注阅读教学的指导,而忽视《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创新改革要求。由此可见,学习与研读作为理论与实践之中介的“课程标准”,对于课改的深入有效推行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通读小学语文教材,从宏观上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比如词和句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理解文章的基础。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要弄清各学段的具体目标。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教材内容,确定不同的训练重点,然后分阶段、分层次、有侧重、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才能逐步养成。那么,阶段性目标不清,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如各年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拿低年级来说,阅读教学花很多精力进行频繁的问答,去分析课文内容,这就是越位;而用在识字、学词、写字上的时间很少,用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上的时间很少,这就是不到位。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

这一点我就不具体多说了,老师们可以认真阅读和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目标进行训练即可。

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1.示范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悟出阅读方法。

由教到学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但不要越俎代庖。

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重点词句,来示范引导学生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只把“竟然”一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那么,学生对后半句“我心里很难过”的感悟一定非常肤浅。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采用追问的艺术,先问学生:“竟然”是什么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出乎意料,没想到)后,接着追问:“我”为什么出乎意料?文中出现了几次“没想到”?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悟一悟、说一说等多种学习方式来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难受心情。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让学生从中悟出抓关键词语进行深度追问找相关句子进行品读体会是理解句子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理解词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联系上下文理解法”、“●运用比较法”、“●演示法”、“●联系生活实际法”等等。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要让学生不断地、自觉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去理解句子。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时,教师再作具体指导。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就逐渐掌握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当然,对于每一种读书方法,每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都要经过不断实践,学生才能逐渐习得,逐步学会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2.凭借文本教材,教给学生基本阅读方法

在学生习得了基本的读书方法后,教师开始逐步渗透,教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具体方法。

★开发利用教材,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基本步骤

告诉学生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阅读单元导读,因为读导读可以了解这一单元有哪些要学习的内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使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和重点训练内容有个总体把握,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忽视单元目标的解读,忽视同一单元内单元导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单元练习之间的联系,忽视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将每篇课文独立支解。于是做了大量重复的工作,感觉总也做不完,但效果就是不好;于是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同一水平面重复学习学生已知、已懂、已经理解的东西,将宝贵的时间大量浪费。

其次,要认真预习。我们说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课前认真预习,其一,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老师们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源是因为上课听不懂,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而预习则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其二,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其三,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有重点地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因此,认真预习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基本步骤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正确、高效的预习方法,让学生从预习的多次感悟中,积极掌握预习的多种方法,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第三,要研究课后思考练习。课后思考练习,可以说是学生感悟课文重点、难点,明确课文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很得力的引领者。它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的基本步骤之一。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对于课文的重视远远胜过课文后的练习。不少教师将课文后练习的处理置于教学环节的末尾,或匆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后,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把课文后练习当作书面作业,让学生课外完成,使这一重要教学资源白白流失。其实,课后练习与课文相辅相成并构成一个整体,是教材编写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难点。编者在选文时已经先对文本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侧重点在文本的教和学上,而课后练习正是编者考虑的结晶。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研究课后思考练习的方法,着力挖掘课后练习的价值,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

★明确阅读一篇文章从哪几方面入手,告诉学生阅读的内容范围。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时,教师就要在阅读课上向学生渗透阅读文章从哪几方面入手,以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来学习课文。

(一)▲理解内容

1.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主动解决。

2. 了解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进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二)▲领悟思想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要走进文本,从内容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还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

(三)▲欣赏积累

1.品析文章中你认为好的句子和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谈出理由。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这三方面不但让学生知道了学习一篇文章都学些什么,而且还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横向或纵向的任意选择,这样就为学生创建了民主、自由、宽松、探究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紧扣学段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很多,但什么样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我以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
低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阅读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朗读技能的获得,理解字词句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确定为四项:1.激发阅读兴趣;2.培养朗读能力;3.落实字词句训练;4.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
关于有效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阅读兴趣。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第一项目标即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进入小学,不再允许孩子们像幼儿园那样通过游戏和自由玩耍获得快乐,他们的生活乐趣需要延伸,同时又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阅读为低年级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通过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打开他们想象的空间,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要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一是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的阅读材料。如:童话、童谣、寓言、儿歌、故事。二是要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他们通过配图理解、表演、游戏、角色体验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减少讲授分析,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投入到快乐的阅读之中。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故事、讲故事比赛,朗读擂台赛,课外读物推荐会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小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培养朗读能力。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它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功能。低年级朗读的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有的课文还要读出语气。由于低年级学生处于认读能力的形成阶段。学生从认读一个个汉字开始,逐步向认读词语、句子发展,最后才能熟练地一行一行扫读课文。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
★示范朗读,训练语感。训练语感,是朗读训练的重点。由于低年级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较薄弱,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主要靠模仿老师的范读来实现。实践证明,一个擅长朗读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多都很强,这固然有其他因素,但这与教师潜移默化的范读指导是分不开的。
★针对问题,详实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上普遍存在着“盲读”现象。由于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加上低年级学生短时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学生听读、齐读了几遍课文后,基本上能把它背下来。此时,不少老师误认为学生会认读课文了。当你随机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让学生认读,不少学生却不会读。这说明学生的所谓“读”,不是在认读,而是凭记忆背诵课文,这就是朗读上的“盲读”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详实的指导。在教师范读课文后,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试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只看汉字不看拼音再读课文。教师检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读准生字词,然后分段、分句检读,做到词词句句落实,把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落到实处。
★根据差异,分层达标。在一个班级内,学生在朗读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确立分层目标的要求。如:对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除了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外,还应读出语气;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应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出语气。对部分存在认读障碍的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要求,提高他们朗读的信心。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有10%~15%的学生在阅读时会发生认读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流利朗读有困难。原因是他们认读汉字符号同步转换为意义理解时有困难。因而在朗读时常出现添字漏字、读破句、倒读等现象,不能按照正常速度一行一行地扫读。对于这些学生,教师更应耐心指导,加大训练的力度,使他们及早过朗读关。如果朗读不过关,后患无穷,它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正常的阅读,乃至其他课程的学习。
3.落实字词句训练。字词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段的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从认读汉字的要求来看,低年段占60%,从会写的要求来看,占40%。这说明低年段识字教学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从目前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不少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忽视字词教学;二是字词教学与阅读相分离,先集中识字词,再进行阅读分析,不能正确把握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规律。那么,如何把读的训练与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以读书训练为经,贯穿始终;以字词句训练为纬,读中落实。其操作程序为:读通课文,抓“识读”“识写”结合,落实感知大意;读懂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落实入境悟情;熟读课文,抓精妙语言强化,落实积累运用。
4.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
默读需要阅读时主要运用视觉接受信息。低年级是学习默读的起始阶段,其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由于低年级有意注意能力不强,因此,在默读训练之初,为了克服学生在默读时的“舌动、唇动、指动”,在默读时不要提出过多的思考要求,也不要过分强调读的速度,只要学生做到屏住气,集中注意力,用眼睛一行一行地扫读课文即可。慢慢养成好的习惯,速度自然就上来了。
(二)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
中年级的阅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正确把握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并寻找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中年级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可确定为五项: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3.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4.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5.突出段落训练。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由浅入深的阶段性。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习”,对高年级的要求是“能用”,而中年级正是“初步学习”到“能用”的过渡阶段,是形成朗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三大误区:朗读指导的三大误区一是标注词语,暗示重音;二是先定感情,然后再读;结果学生把朗读当成拿腔捏调、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的表演;三是机械重复,不求发展。学生读的遍数不少,但看不到学生在读中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中年级的朗读指导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减少烦琐分析,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落实“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遇到难读的地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二,指导感情朗读,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上,往往存在认知水平高于行为水平的现象。学生也想达到有感情地读,但怎样的读法才是有感情的?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读,心中无数。此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教师声调、肢体语言、表情的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并有所熏陶和感悟,从而产生朗读的欲望,从模仿中逐步形成能力。

第三,确定具体的读书目标,让学生依目标有层次地进行读书。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读课文第一遍、第二遍时很积极,很投入,但两遍过后大多数学生无论是读得怎么样都不想再读了,即便是连读通的最基本要求都未达到也一样不愿再读下去。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得想办法让学生依然兴致勃勃地读下去。我认为,确定具体的读书目标,让学生依目标有层次地读书是很有效的做法。记得我听过赵娜老师讲的《狐假虎威》一课,她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初读课文时,她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阅读目标:借助拼音读准确,不加字,不漏字。待学生充分阅读后,她以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为主对学生的初读进行了很到位的检查,先是读田字格中加拼音的生字,然后去掉拼音读生字,再将生字放到词中读,最后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读。目标明确,读的形式多,读的层次由浅入深。再读课文时,她提出了这样的阅读目标:标出自然段序号,同桌合作读。有独个读到两人合作读,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读的兴致很高。检查时,赵娜老师做得非常仔细,她从字词的发音、标点的停顿、情感的把握、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多方面对学生的朗读作了详实的指导,真正将读书落到了实处。整节课,教师的教从容、规范、到位;学生的学积极、灵动、发展。当然,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很注重读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这一点在我们的公开研讨课中体现得很明显,效果也很好。希望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2.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一是要注重默读习惯的培养。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我们说“会默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在低年级段学生已经学习了默读,初步知道了默读的要求。中年级的默读训练,要在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上下功夫。我们要培养学生以下默读习惯:⑴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⑵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3)养成边默读边批注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默读边作记号的习惯,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4)养成边默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默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5)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如:默读文章中描写情景的句子时,在自己的头脑中能够相应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默读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即“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具体指导。如,可以让学生读完一部分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读不懂的,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标在不懂之处,然后再继续往下读。三是要注意学生默读后效果的检查,默读效果的检查必须结合默读内容进行,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考查学生的默读效率。如: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否有这样的细节等。通过选择题、辨别题或者是问答的形式来检查学生是否开动脑筋,学会了默读。避免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在学会默读的基础上,还要四是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这项训练最好放在四年级。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默读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学习跳读,在略读中,粗知文章大意,为进入高年级快速浏览打下基础。
3.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
中年级的词句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理解词句方法的点拔上,让学生透过关键词句感悟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从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两个误区首先,理解词句只有“解”没有“理”。如:教学新词语,教师习惯问:“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于是知道的学生告诉不知道的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干脆把答案“灌”给学生。其次,忽视理解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事实上,理解的过程与方法远比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重要得多,省略了这个过程,也就谈不上词语理解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有目的地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解词、借助字典词典解词、找近反义词解词、采用分合法解词等,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梳理。
4.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目标,也是小学生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或走过场,或不到位。为了让课堂出“彩”,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上。学生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么语言啰嗦,表达不清,要么东拉西扯,把握不住重点,要么干脆简述课文内容。
那么,如何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落到实处呢?首先,要从抓分段和概括段意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在学会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加以训练。因此,教师先要教给学生如何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其次,要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合并段意法,这种方法适合于任何文章。此外,还有扩充题目法抓中心句法“六要素”归纳法等。通过一次次扎实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能达到“抓住重点,语句通畅,语言简洁”的目标。
5.突出段落训练。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落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但从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段落”训练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中年级的“段落”训练是连结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通过“段落”训练,一方面可以继续巩固低年级的字词句训练,另一方面可为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这是有关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我们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其实,这与中年级“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要提高中年级“段落”训练的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把握特点,突出训练重点
重视段落教学,不要逢课就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不必逢课就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训练,而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突出训练的重点。比如,有的自然段不多,可以按自然段教学;有的自然段段式结构明显(如:总分段式、承接段式、因果段式、并列段式),可引导学生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只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段落即可。
第二,分析写法,做好读写结合
在中年级的段落训练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把某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其操作程序为:先品析精彩段落的构段方式,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仿写练习,使读写训练落到实处。如:《燕子》一课中,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仿写几个贴切的比喻句。再如《荷花》一课,作者抓住荷花的不同姿态,不同特点,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荷花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比喻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一段话表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再如《争吵》一文,作者抓住人物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如“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们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运用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方法,写一次与同学之间的小摩擦等等。

第三,改进教法,优化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中年级教学的年段特点,增强段落教学的目标意识,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标上自然段的顺序,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难问题从相关的自然段中寻找答案。
第四,教给方法,培养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段落训练的重点。在段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比如,对信息的筛选:记事的段落,要筛选的信息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写人的段落,要筛选的信息是写了什么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写景状物的段落,要筛选的信息是什么景或物、什么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筛选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引用通畅、简洁完整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高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具体的指标是:1.学会预习课文,养成预习的习惯;2.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3.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4.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5.学习浏览,拓展阅读。
那么,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段目标,体现学段教学的特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2.探寻适合高年级学段特点的教学方法。
1.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从零起点开始。从审题到学习生字新词,从思想内容到揣摩表达方法,完整地走一遍。哪些是学生能够自读自悟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引领提升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早已明白了的内容,教师还在没完没了地分析、提问,甚至有的课上,学生明明预习过了,或者已经是第二课时,教师还在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然而,真正需要老师点拔引导的地方,却一笔带过。
那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呢?我认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检查、交流学生的自学结果开始,从检查预习中了解学生哪些学会了,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新课的教学,应该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开始,在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这就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与中年级阅读教学根本的区别所在。
2.探寻适合高年级学段特点的教学方法。
要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落到实处,必须探寻适合高年级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1)抓好预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低、中年级四年的阅读训练,他们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这为他们预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培养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工作。
预习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两种。开始训练预习,可以以课内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以课外预习为主。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好办法,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比如有的老师给学生提供的预习提纲项目多、要求高,学生花费很多时间也难以完成,这就会严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抓好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先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在预习课上,老师可以用一篇文章做例子,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一般是:1.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便利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5.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俗话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6.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一定要在新课前进行检查,避免预习流于形式。
(2)明确重点,构建简约高效课堂
高年级的课文与中年级的课文相比,篇幅要长。不少高年级教师埋怨:课文长,来不及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紧扣教学重点,做到长文短教。教学还是停留在逐段串讲分析上。我们可以尝试“紧扣中心,分块教学”、“提炼问题,辐射全文”、“品读重点句段,领悟文章内涵”的长文短教教学策略。

☆紧扣中心,分块教学。即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围绕课文中心,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成若干板块,引导学生分块读议感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共有20多个自然段组成,篇幅较长,如果采用传统的逐段串讲的教法来教,恐怕四个课时也教不完。那么,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呢?
第一步:把握中心,组合板块。
课文的中心是: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根据这个中心,我们将教材重新组合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鲁迅先生受爱戴(课文第1自然段);第二板块:为什么受爱戴(课文剩下的部分)。
第二步:紧扣中心,分块教学。
每个板块的教学,其操作程序为:先让学生自学,圈画出令自己感动的重点词句,并写上阅读批注。然后组织课堂读议。课堂读议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词句、想象画面等方法感悟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实现个性化阅读;三是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落实篇章训练。再比如《草原》,课文很长,教学时,我们可以将课文组合成两个板块,一是草原的景美;二是草原的人美。然后组织学生找出有关句段进行朗读、品析、想象、感悟。

☆提炼问题,辐射全文。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紧扣课文重点从文中提炼出两到三个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让问题统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纵深思辨,逐步探寻、感悟。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时,我们可以紧扣课文重点提炼两个问题:一个十二岁小男孩的死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他为什么被称为“小斗士”?然后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小男孩的“不幸”、“抗争”和“关注”,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小男孩坦然面对现实,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其他患病儿童的动人事迹。再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时,我们紧扣文题提炼两个问题:一是,书稿被偷,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二是,面对厄运,谈迁是怎样做的?是什么支持他这样做的?然后引领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问中找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即可。

☆品读重点句段,领悟文章内涵。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共有21个自然段,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我认为教学时我们只要把握住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地下令杀大黑骡子这一矛盾冲突点,引导学生抓住彭德怀先后所下的三道命令精读品味,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透过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充分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无私大爱,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所在。至于课文的其他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不做深入。这样,既抓住重点又直奔主题,化繁为易,事半功倍。再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让学生从外形和生长环境两方面来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从而感悟高原柳的神奇魅力即可。

(3)教给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教给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学会品味句子的深刻含义。
品味含义深刻句子意思的能力,是一种要求较高的阅读能力,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难点。这需要教师教给品句的方法。一般来说,凡是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与文章中心思想有着紧密联系的。因此,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品味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时,必须把握两点:一是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二是要弄清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之间的联系。例如:《最大的麦穗》中有这么一句:“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要体会这一句话的含义,先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大的追求”和“眼前的一穗”的意思,“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然后再联系本课的中心思想来体会这个句子的含义就是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小学高年级篇章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任何文章的表达顺序都是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同时,要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詹天佑》一课第2、3自然段写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修筑京张铁路的要挟与嘲笑,第4~6自然段写了詹天佑是如何修筑京张铁路的。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表达顺序?交代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写帝国主义的要挟与嘲笑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弄清楚,要让学生明白采用这样的表达顺序,是为了更加凸现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各类文体的文章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阅读各类文体的要求与方法也不一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三种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点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时,要把这些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贯穿于相应的文体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无疑应成为高年级篇章训练的重点。在指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一是要让学生明白中心思想包括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两个部分。先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二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课文的事实信息中捕捉情感信息,比如,记事,事情有何意义,含有什么哲理;写人,人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持什么情感态度;写景状物,事物的形态有什么特点,作者要抒发怎样的感情。
(4)拓展阅读,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如何将这个阅读量落实到实处?我认为以下三种拓展阅读的方式值得推广。
◆拓展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背景陌生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难点。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写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背景的陌生、时空的差异,无疑给学生阅读造成了认知上的障碍,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比如教学《负荆请罪》等历史故事课文,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进入课文情节,体会人物的言行。再比如《在大海中永生》等人物传记课文,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人物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补充,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扫除感知的障碍。也可以针对课文中某一疑难问题进行一些补充性阅读。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李时珍的非凡,我们可以适时地补充《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阅读,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丰满起来。

◆拓展阅读同类题材的文章。同类题材的文章往往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补充阅读同类题材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到表情达意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积累经验。如教学完《师恩难忘》一课,可以补充阅读冰心的《我的老师》一文,让学生阅读比较两篇文章在表情达意方式上的不同。此外,还可以通过推荐同一作者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为学生自主感悟奠定良好的基础。

◆拓展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以文带书。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学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童年》等。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要有教师的指导;二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三要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四要定期检查督促,以防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做好启发、诱导、点拨,逐步引领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只要我们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那么我们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语文教师,大家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思考,相信有了大家更有价值的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必定会上得更加扎实、有效。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八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606.html

更多阅读

儿童书法学习中的几点思考原创

儿童书法学习中的几点思考□ 李加文  目前儿童书法教育如火如荼,很多家长把学生送到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甚至是著名书家那里学习,这对于继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无疑是很好方式。然而现在很多社会培训机构与个人为了

贺安杰:加强和改进党委系统调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党委系统调研工作的几点思考○贺安杰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委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我从更新观念、把握方向、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强队伍五个方面提几点思考。一、更新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发展。只

声明:《关于有效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网友蓝色妖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